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重点课题_第1页
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重点课题_第2页
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重点课题_第3页
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重点课题_第4页
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重点课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目录

序号题目形式页码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开

11-5

题报告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实

26-14

施方案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研

315-24

究报告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阶

425-31

段性总结

《浅谈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信

5论文32-35

息技术》

6《整合网络资源优化语文教学》论文36-43

7《网络时代的语文教学》论文44-47

8《浅谈劳技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论文48-52

9《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考》论文53-58

10《浅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论文59-63

112007年甘南六中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名单64

122007年甘南六中课件大赛方案及成绩65-68

《中国石拱第一课时桥》教学设计及反优质

1369-73

思课

不-氾M

14《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教学设计及反思74-81

15关于整合的获奖证书

课题类别省现代教育技术实

睑学校“十一五”重

点课题

课题编号HIXT026

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重点课题

开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

课题主持人:___________赵利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所在单位:黑龙江省甘南县第中学

(公章)

开题日期:________2006年12月11日____________

•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研究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高速、宽带、畅通的互联网,

构建统筹规划、设计合理、技术先进、安全稳定、智能管理、分级

设置、统一网管、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群,为学校的网络应用提供坚

实的网络系统平台。

1、实现校园内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信

息化和网络化;

2、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3、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科学性;

4、消除信息分立自治局面,加强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管

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5、建设多个信息化学习场所,为师生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的

提供条件。

研究的任务:

(1)研究信息化学习环境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之间的关系。

(2)研究如何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建立符合校情的数字化学

习架构图。通过实践探索如何立足于学校建立教师日常教学的信息

资源。

(3)确立于几门学科,致力于研究数字化学习的模式。用先进

的思想理念进行师资培训。研究怎样使学校少花钱,并能让每一个

学生都有平等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

(4)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素养和能力,将教学管

理、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教学科研融为一体。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

理论依据: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简称新课程大纲或纲要)中,有关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

课程整合的指示。《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

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研究价值:“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

项重要工程,它的实施不仅仅是教、学、科研、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而是为探讨学校发展途径而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探讨教育发展

的革命性尝试;是建设一流学校的标志性工程项目,是学校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求发展战略的不可缺少组成部分;是学

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型基础性工程项目,围绕“数字化校园与信息

化学习环境”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使教育跨越地域、

时空,弥补现有不足,实现了现代化教学,为学校提供了无限发展

空间。

应用价值: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础,培养和输送

人才的摇篮,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深化教育教学

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

预期成果:1、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方案。

2、“数字化校园”网站。

3、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教学资源集。

4、数字化校园条件下学校管理案例集。

5、基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学习资源。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主要内容:

1、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研究。依据学校以往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学

校的发展需要,探究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规律和建设模式,确

定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推动学校各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加速

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2、数字化资源的积累研究。通过对教育教学资源添置、收集,通

过师生自制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对传统资料的数字化转化等工

作,强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用,研究构建学校资源系统

的建设方案。

3、数字化资源的应用研究。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组织,

探究如何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研究确定教师

备课方式的改革方案。

4、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研究。通过开展基于信息化学习环

境的教学实践,研究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教学整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提高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实效性。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中学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经脸,探

究中学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科学性,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信息化学

习环境。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有效教与学

的经验,探究优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

卷调查法,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

1、行动研究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点研究“数字化校

园”的构建原则,探究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模式,促进信息化教育资

源的有效开发,进而推动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现

代教育素质的提高,实现教与学的变革。

2、文献研究法。在实验中,不断收集相关研究成果,提高研究

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

3、案例分析法。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研究总结“数字化校

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4、问卷调查法。通过在师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了

解师生的需求,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主要阶段:时间与步骤:

第一阶段(2006.12——2007.3)建成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并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启动课题。

第二阶段(2007.4)抓好人力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资

源进行优化整合,初步实施计划。

第三阶段(2007.5——2008.10)扩充硬件资源,保证技术支撑,

做好积累、优化内外部数字化资源,形成中期成果。

第四阶段(2008.10——2009.3)对方案进行调查、小结、修改、

补充、完善

第五阶段(2009.3——2009.12)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

形成研究成果专集,接受专家鉴定。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主要内容:

1、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研究。依据学校以往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学

校的发展需要,探究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规律和建设模式,确

定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推动学校各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加速

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2、数字化资源的积累研究。通过对教育教学资源添置、收集,通

过师生自制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对传统资料的数字化转化等工

作,强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用,研究构建学校资源系统

的建设方案。

3、数字化资源的应用研究。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组织,

探究如何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研究确定教师

备课方式的改革方案。

4、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研究。通过开展基于信息化学习环

境的教学实践,研究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教学整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提高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实效性。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中学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经验,探

究中学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科学性,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信息化学

习环境。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有效教与学

的经验,探究优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

卷调查法,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

1、行动研究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点研究“数字化校

园”的构建原则,探究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模式,促进信息化教育资

源的有效开发,进而推动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现

代教育素质的提高,实现教与学的变革。

2、文献研究法。在实验中,不断收集相关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者

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

3、案例分析法。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研究总结“数字化校

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4、问卷调查法。通过在师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了

解师生的需求,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主要阶段:时间与步骤:

第一阶段(2006.12——2007.3)建成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并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启动课题。

第二阶段(2007.4)抓好人力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资

源进行优化整合,初步实施计划。

第三阶段(2007.5——2008.10)扩充硬件资源,保证技术支撑,

做好积累、优化内外部数字化资源,形成中期成果。

第四阶段(2008.10——2009.3)对方案进行调查、小结、修改、

补充、完善

第五阶段(2009.3——2009.12)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

形成研究成果专集,接受专家鉴定。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分工

•课题研究条件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分工:

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课题组由学校的领导以及各教研组的学科

带头人组成。有县进修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员指导工作,并深入学校

进行多种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的、多渠道的学生学习活动和典型课例

的探讨。

课题组的组织机构:(变更后)

负责人:赵利中学高级教师校长

组长:闫文华中学二级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组

组长

成员:张春玲中学高级教师副书记

衣会波中学高级教师教导主任

邓守君中学一级教师副教导主任

石刚中学二级教师信息技术教师

李泽利中学二级教师信息技术教师

郭晓梅中学一级教师语文教师

马百辰中学一级教师语文教师

赵佳祥中学一级教师数学教师

沈秋梅中学二级教师英语教师

宫景成中学一级教师政治教师

孙彦侠中学一级教师政治教师

吕玉伏中学二级教师化学教师

刘辉中学一级教师语文教师

王德良中学高级教师劳技教师

倪淑玲中学二级教师物理教师

于文勇中学二级教师美术教师

课题组的分工:

本课题主要由信息技术教师构建数字化学习的平台,建设校园网

络,由各学科的带头人建立本学科教学资源库。

研究条件:

1、人员条件: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的人

员结构看,负责人是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十年的信息技术组组长,

有校长参与研究,提供了组织和物质保障,成员是长期从事政教管理

的主任和有着丰富教育教学工作经脸的各学科带头人。从知识结构看

和专业素质看,是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

2、硬件条件:我校教育现代化设备比较齐全,建立了校园局域网

与宽带网互联。有电子备课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每个班级都能

实现多媒体教学,学校共投入万元用于数学化校园的建设,多次派各

学科教师人员参加县、市、省级学习、培训和比赛,为本课题的研究

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开题时间、开题地点、参加人员与人数

开题时间:2006年12月11日

开题地点:甘南县第六中学北楼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负责人:赵利(校长);组长:闫文华(信息技术组组

长);组成:张春玲、衣会波、邓守军、石刚、李泽利、郭晓梅、马百

辰、赵佳祥、沈秋梅、宫景成、孙彦侠、吕玉伏、刘辉、王德良、倪

淑玲、于文勇等。共计30人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

实施方案

甘南六中课题组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实施方案

一、选题背景:

1995年,我国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n,并不断完善和提速。到目前为止,全国主要高

校都建立了与CERNET相连接的校园网。1998年,教育部启

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图利用网络通讯等技术实现优秀

教育资源的共享,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在世

纪之交,教育部又启动了“新世纪教改工程”,试图探索适

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教育部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

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

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

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

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

学习工具”。可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信息时代学习特

点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

发布信息及信息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在信息

社会的又一教育职能。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研究》课题,顺应

了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校园网建设是教育改革深入的重大工程,教育部“校

校通”工程更为教育信息化提出了目标和实施的途径,校园

网建设面临着极多的问题:“投入与产出”极不对称,网络

的应用和效益低是当前很多学校存在问题。由于数字化资源

的缺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尽人意,真正

堪称数字化、信息化的学校很少。抓住信息化学习这一关键,

有望提升校园网络应用的效益,真正在全面改变教师的教学

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取得实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和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申报

了“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这一课题,将信息

化建设确定为“学校发展十年规划”的主要着力点,并以

此促进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诸方面的

全方位提升,营造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和主体性的学习

化环境。

二、概念的界定:

“数字化校园”是指在国际互联网条件下,在无穷的

数字化信息空间里,把学校的资源,如人力资源等,直接或

间接地数字化、功能化。我校所说的“数字化校园”是指组

织全校教师参与数字化积累和数字化服务工作,从而实现社

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逐步把各级各类数

字化服务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注重数字化资源的收集、整

理、组织、加工,积累优化并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建设

开放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

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

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

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

由他人替代完成。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应该重视

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

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

索,引起学生间的交流、质疑,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或调整

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知结构。根据建构主义

的理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发展

平台,变封闭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主

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

知识,更能获得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

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正是“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课题研究的宗

日。

2、主体性教育理论。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

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

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

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

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

活动的社会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地

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为学生

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这便是本课题研究所追求

的课堂教学效应。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

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

标。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的目标

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

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一一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

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

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

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成为学生学习

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这便是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课

堂教学效应。

四、理论假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本课题研究的理

论假设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提出的要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制定教学

目标(发展性领域目标和知识性领域目标),充分运用以计

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教学

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环境和发展平台,变封闭的、被动的、

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促进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信

息素养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

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研究。依据学校以往现代化建设

的经验和学校的发展需要,探究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

设规律和建设模式,确定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推动学校各

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加速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2、数字化资源的积累研究。通过对教育教学资源添置、

收集,通过师生自制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对传统资料

的数字化转化等工作,强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

用,研究构建学校资源系统的建设方案。

3、数字化资源的应用研究。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

择与组织,探究如何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

作用,研究确定教师备课方式的改革方案。

4、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研究。通过开展基于信

息化学习环境的教学实践,研究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教学整体

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实效性。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中学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

设经验,探究中学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科学性,构建具有

校本特色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进行

有效教与学的经验,探究优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五、研究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高速、宽带、畅通

的互联网,构建统筹规划、设计合理、技术先进、安全稳定、

智能管理、分级设置、统一网管、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群,为

学校的网络应用提供坚实的网络系统平台。

1、实现校园内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

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2、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和

有效利用;

3、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科学性;

4、消除信息分立自治局面,加强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5、建设多个信息化学习场所,为师生拓展学习时间和

空间的提供条件。

6、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素养和能力,将

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教学科研融为一体。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案例

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

1、行动研究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点研究

“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原则,探究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模

式,促进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进而推动课程结构的

调整、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现代教育素质的提高,实现教

与学的变革。

2、文献研究法。在实验中,不断收集相关研究成果,

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

3、案例分析法。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研究总结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4、问卷调查法。通过在师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座谈

等方式,了解师生的需求,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12——2007.3)建成课题组,制定实

施方案,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启动课题。

第二阶段(2007.4)抓好人力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

有数字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初步实施计划。

第三阶段(2007.5——2008.10)扩充硬件资源,保证

技术支撑,做好积累、优化内外部数字化资源,形成中期成

果。

第四阶段(2008.10——2009.3)对方案进行调查、小

结、4多改、补充、完善

第五阶段(2009.3——2009.12)汇集研究资料,进行

全面总结,形成研究成果专集,接受专家鉴定。

八、课题实施策略

(1)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

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学习《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转

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信息素养在人的终身

学习和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家指导。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聘请专家

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现场分析。就课题研究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们进行零距离专题研讨,为课题研

究导航,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

(3)课堂实践。进行“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

式的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

(4)阶段总结。本课题组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

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实施

方案。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

(研究报告)

甘南六中课题组执笔人:赵利

一、课题的提出和背景

1995年,我国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并不断完善和提速。到目前为止,全国主要高

校都建立了与CERNET相连接的校园网。1998年,教育部启

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图利用网络通讯等技术实现优秀

教育资源的共享,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在世

纪之交,教育部又启动了“新世纪教改工程”,试图探索适

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01年,教育部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

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

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

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

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

学习工具”。可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信息时代学习特点

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发

布信息及信息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在信息社

会的又一教育职能。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研究》课题,顺应

了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校园网建设是教育改革深入的重大工程,教育部“校

校通”工程更为教育信息化提出了目标和实施的途径,校园

网建设面临着极多的问题:“投入与产出”极不对称,网络

的应用和效益低是当前很多学校存在问题。由于数字化资源

的缺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尽人意,真正

堪称数字化、信息化的学校很少。抓住信息化学习这一关键,

有望提升校园网络应用的效益,真正在全面改变教师的教学

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取得实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

和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申报

了“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这一课题,将信息

化建设确定为“学校发展十年规划”的主要着力点,并以

此促进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诸方面的

全方位提升,营造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和主体性的学习

化环境。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高速、宽带、畅通

的互联网,构建统筹规划、设计合理、技术先进、安全稳定、

智能管理、分级设置、统一网管、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群,为

学校的网络应用提供坚实的网络系统平台。

1、实现校园内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

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2、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和

有效利用;

3、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科学性;

4、消除信息分立自治局面,加强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5、建设多个信息化学习场所,为师生拓展学习时间和

空间的提供条件。

6、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素养和能力,将

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教学科研融为一体。

(二)研究内容

1、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研究。依据学校以往现代化建设

的经验和学校的发展需要,探究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

设规律和建设模式,确定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推动学校各

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加速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2、数字化资源的积累研究。通过对教育教学资源添置、

收集,通过师生自制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对传统资料

的数字化转化等工作,强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

用,研究构建学校资源系统的建设方案。

3、数字化资源的应用研究。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

择与组织,探究如何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

作用,研究确定教师备课方式的改革方案。

4、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研究。通过开展基于信

息化学习环境的教学实践,研究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教学整体

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提高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实效性。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中学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

设经验,探究中学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科学性,构建具有

校本特色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进行

有效教与学的经验,探究优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案例分

析法,问卷调查法,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

1、行动研究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重点研究

“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原则,探究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模

式,促进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进而推动课程结构的

调整、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现代教育素质的提高,实现教

与学的变革。

2、文献研究法。在实验中,不断收集相关研究成果,

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

3、案例分析法。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研究总结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4、问卷调查法。通过在师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座谈

等方式,了解师生的需求,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打造数字化校园,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夯实基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校抓住信息化这一历史

机遇,加快校园现代化建设步伐。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

提高,首先是资金与硬件的建设。没有这些,教育信息化就

是空中楼阁。全校21个教学班,班班拥有一套多媒体教学

设备,同时又配备了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完成了相应

软件的建设,并开展了网络环境下教学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

究,体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色。

(二)、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校园管理信息化平台。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

一体的新型的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网络化、智

能化和个性化是数字化校园特点的体现。校园网的建成,仅

仅是数字化校园的第一步,因而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以校园

网为依托,促进校园管理现代化。

构建校园网教育信息管理平台,不仅实现了教育信息资

源的高度共享,更为重要的是推进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的现

代化,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基本信息、教学管理、教育科研、

财务物资、师生档案等进行数字化管理。

(三)、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是否认

识到信息工具的作用,是否想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工具,是否

有能力使用信息工具并探讨怎样使用信息工具,换句话也就

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信息素质。因此,在推进信息化教育

的过程中,加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是关键。近几

年来,我们把教师信息素质培养作为重要的议题。

1、培养信息意识,使教师树立信息观。

为了让广大教师提高认识,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

的方式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介绍给大家。使广大

教育工作者认清当前形势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消除对网络

技术的神秘感,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了解教师应掌

握的基本素质,使他们看到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工具对整个

人类社会的强大影响力,看到它对整个教育的巨大作用和潜

力。

2、立足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技能。

针对我校教师的实际,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从简单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到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及课

件制作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先后组织了30余次不同层次的

培训班,以定期培训、专门辅导、互相结对等方式进行,在

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文字录入编辑排版比赛”、“课件制

作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加培

训学习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全校所有教师都能正确操作

电脑,会上网浏览教育信息,能将有用资源下载到本地计算

机,会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等。

3、确定重点,增强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网络资源的教育功能,我校从2006

年开始,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引入到教师业务理论学习中,

降低了原来业务理论摘抄的要求,改变为每周至少上网学习

2小时,将浏览到的最新教育理论、科研动态、精彩教学案

例及其它教学资源下载到本办公室的电脑中,这样教师的理

论学习就从低效的抄写中解放出来,获取了大量的教育信

息,并及时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

(四)、着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益。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在充分运用

网络资源组织学生网上学习的同时,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大

力推进多媒体进课堂。在多媒体进课堂的实践中,我们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

变单一色为彩色,变抽象为具体的功能,给学生以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

保持注意和向往的心向,保持对学习内容的积极认识倾向和

积极进取、乐于探求的良好的心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多媒体具有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

运动特征的能力。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的或无法用

肉眼观察的现象,可以用多媒体以生动直观的形式模拟出

来,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去探索事

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同时,由于多媒体中的信息容易提取

和筛选,使得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

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

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教学的重点、难

点问题迎刃而解。

3、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的形式向多样化发展。

除了集体教学(大屏幕动态显示)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信

息,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之外,还有人机对话:学生

上机操作,通过人机对话,进行个别辅导;学生自主选择,

自主发挥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发展性。

4、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

低,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素。在课

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充分发挥多

媒体的功能,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组合成灵活多样的方

式,从而优化了我们的课堂。

(五)、探索网络教学,深化教育信息化内涵。

2006年我校申报承担了《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

境的研究》课题,为了落实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拉开了我校数字化校园探索的帷幕。

通过课题研究,建立了一支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

骨干队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思想得到深化认识,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近几年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