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物理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二上册教案

引言

一、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内容,认识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3、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方法。

二、教具:

木槽、玻璃球、弹片、玻璃杯、硬纸片、水、烧杯、热水、凸透镜、塑料扎绳、电炉、

电磁铁、低压电源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它是一门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用

的自然科学。物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变化的科学的一门学科。掌握它,

不仅能解开我们所面对的千变万化物理现象的谜底,而且也能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为人类造福。

2、物理研究什么

引导学生看0-1的5幅图,由学生表述各个图中所发生的现象,再让学生多举一些生

活中的例子。教师帮助指出各图中的所举的例子,哪些是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

物理研究的就是这类关于力的、光的、电的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3、物理是有趣的

物理课不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要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

物理现象。这样,我们在物理课上,不但由于解开长期困惑我们的谜而欢欣,还能使我们

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领略他们获得研究成果时的喜悦。下面我们做儿个实验,

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猜测结果会是怎样。

①把玻璃球放在木槽上的薄铁片、然后用弹片将薄铁片弹出去。问:会发生什么现象?

让学生看到现象后,再问:为什玻璃球不和铁片一起飞出去,而是落入正下方的木槽内?

②把刚从火焰上拿开、水已停止沸腾烧瓶塞好,倒过来,向瓶底浇冷水。问:会发生

什么现象?

③分组让每个同学先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让学生比较

一下有什么区别。

④将下端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握住,自上而下地捋几下。问:这样会

越捋越紧吗?

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学了物理,就会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了。

4、物理是有用的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现代尖端科技等各行各业都用到物理,

例如:

自行车、缝纫机为什么经常润滑油?洗衣机、电风扇为什么应该用三脚插头?照明电

路出了毛病,灯泡不亮,故障发生在哪里,怎么查找等。懂得这些事情,耍更好地使用现

代生活中日益普及的机械、电器,都需要物理知识。

工农业生产中的内燃机、电动机、播种机、收割机,交通运输业中的火车、汽车、轮

船、飞机,现代尖端技术中的人造卫星、核能发电、光纤通信、电脑,都是在物理研究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懂得它们的道理,更好地利用它们,也都需要物理知识。

另外,物理知识对于学好化学、地理、生物等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

物理研究工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在发射和回收人造

卫星、宇宙飞船,制造原子弹、氢弹等尖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世界上

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5、怎样学好物理

①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这门课程。实验

离不开观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在观察中应勤于思考,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

件,这样才能有所以现。下面做两个小实验。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的条件和结果,认真

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学习过

程中,要观察许多现象,观察老师的实验,还要自己动手做实验。在观察的时候,要有严

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按规则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根据记录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还必须注意安全,爱护仪器。

②勤于思考,着重理解

对物理知识不应满足于会背诵定义或条文,要力求理解,知道它是根据哪些物理事实,

以过怎样的思考得来的,了解它同有关知识的联系,知道它的意义和应用。也就是说,要

多问些为什么。

③重视知识的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简单

的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将来改造自然打好基础。

四、作业布置:

1、做一个生活中的小实验。要求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4、利用天坛的声学建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教具:音叉、土电话、铁架台、泡沫塑料球等。

三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声音。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我们

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知识,工人根据声音来检查产

品的质量。许多动物也离不开声音,蝙蝠靠接收自己发出声音的回声来捕食和飞行的。那

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以是怎样传播到耳朵里呢?

2、发声体在振动

①演示图3T敲响的音叉,用悬吊着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发声音叉的叉股,从泡沫塑

料小球弹跳,观察到音叉在振动,我们听到音叉发出声音,用手握发声的音叉。音叉就会

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

②学生实验:用手拨动拉开长紧张的橡皮筋,使橡皮筋振动,听到声音,橡皮筋停止

振动,声音也停止了。

③学生用手摸发音颈前喉头,说出手的感觉,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

以上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音靠介质传播

人说话,唱歌时的发声靠声带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笛中空气柱的振动。小提琴发出

动听的乐音,是靠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山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清脆的蟋蟀叫声,靠山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发声物体的振动,靠什么把振动传给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

(1)实验:

①声音靠空气传播:将两个频率相同的带共鸣箱的音叉,使共鸣箱的开口相对.,彼此

相距50—75mm,用音叉棒敲击音叉,2-3s后,用手握住音叉甲的叉股,使它不再振动停

止发声,这时可以听到音叉乙在发声,这时迅速拿一个用线吊着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

乙的叉股,会看到泡沫塑料小球被弹开了,表明音叉乙在振动。甲、乙音叉之间只要有空

气,振动的甲音叉激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了声波,声波传到乙音叉,引起了乙音叉的

振动发也声音,声波传到我们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以上实验说明了我们听

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②水或其他液体也能传声。

③固体也会传声。

综上所述,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媒介的

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2)让学生观察一些物质的速度,要求做到下列儿点:

记住声音在空气(15℃)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②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空气中传播得快。

③金属的声速大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大于气体的声速。

4、回声

⑴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例如,对墙、山崖喊话,会听

到反射回来的声音。

⑵听到回声的条件,如果发声体与障碍物的距离太近,反射回来的声音,与原声混在

一起,就听不到回声。听到的声音比原来的强。例如,同样响的声音,在屋内说话就比在

旷野说话听到的声音强。如果,发声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大于17m,反射回来的声音与

原来的声音不重合,会区分开来,就会听到回声。

由学生计算人对着相距17m以上的高墙喊话时,人听到的回声至少要多少So

⑶简单介绍我国声学建筑物:三音石、回音壁、圈丘,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爱国主义

的情感。

法一,一个人对着一道高墙喊了一声,过了1.6s听到回声,求人与墙之间的距

离是多少?

例二,甲同学把耳朵巾在51m长的铁管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响一下

这条铁管,甲同学听到了两下响声,这两下响声相隔多少时间。

五、作业布置

二.声音的特性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2、了解决定音调高低和响度大小的因素。

3、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二、教学仪器:

音叉、头梳、橡皮筋、尺子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⑴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⑵听到声音须具哪些条件?

⑶声音在空气里传播速度是多少?

2、引入新课:

声音是丰富多彩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大,有的小,这

是为什么?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差别一定是和物体振动有头。现在我们先

来观察声音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关系。

3、响度:

⑴人耳朵感觉到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⑵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①演示实验:

②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声音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开的,越远越分

散,听到的声音就越小。

③常见的一些增强响度的方法。

4、音调:

⑴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⑵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演示实验:

⑶实验表明: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物体在1s内振动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

得越快频率越大。

所以,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中;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⑷介绍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5.音色:

不同的发声体,如提琴、笛子、钢琴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我

们也能分开。可见乐音除了音调和响度两个特征外,还有另外一个特征,这第三个特征叫

做音色,我们能够分辨各种乐器的声音,是由于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

小结:

四、作业布置: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一、教学目的: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自学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⑴乐音的三要素是什么?

⑵音调高低跟什么有关系?

⑶响度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⑷为什么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和熟人的声音?

2、引入新课:

前节课学习的乐音的三个要素,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鼓舞人们奋发向上,

但有的声音:如飞机起飞的轰鸣声、马路上的嘈杂声、工地里的锯木声等,却使人烦躁不

安,有害于人体身心健康,这一类的声音叫做噪声。噪声污染,跟水污染、大气污染、固

体废物污染一起,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四在公害。噪声的污染在有的单位成为危害人们

身心健康主要公害。

3、噪声的来源:

⑴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

听的声音起到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我们周围还存在哪些噪声。

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⑴声音强弱的等级用分贝来表示。让学生了解有关分贝的几个数据。

⑵噪声的危害。

5、减弱噪声的途径:

⑴在声源处减弱。

⑵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⑶在人耳处减弱。

三、作业布置: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

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

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

20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

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

[生1]我们楼道里的声控开关.

[生2]广场的声控喷泉.

[生3]家庭里的超声波加湿器.

[生4]医院里检查病情用的“B超”和“彩超”.

[生5]工厂里用的超声波探伤仪.

[生6]利用“声纳”探测黑匣子.

[生7]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等.

[生8]平常我们利用声音获取信息.

[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进行新课

(-)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

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

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

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

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

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

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

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

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

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

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

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L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

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

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

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

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

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

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

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

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在医疗上的应用2.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4.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小结本章的内容.

2.学过声现象这一章知识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

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3.查阅资料或访问网站,了解声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

声在医疗上的应用(B超、彩超、雾化)

R4mH声在工业上的应用(钻孔、切削、擦伤、清洗)

声的利用《

声在军事上的应用(声纳)

.声在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液加显器)

声现象复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习:

A.声音的产生和传播B.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C.噪声的危害、来源和防治D.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活动:

A.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传播介质、传播快慢)的活动

B.对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进行探究C.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D.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E.测量自己的听觉频率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去抻括号内的内容(•体验各种声音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宁静?欢乐?振奋?烦躁?体会声音

世界的奇特和多彩。)

复习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

复习难点:音调与音色的应用,声知识的拓展。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课本知识疏理

1.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

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介质。固、液、气均可,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声音传播的实质声能(能量的传递)

声音传播的速度在空气中340m/在15℃空气中。

2.乐音的三要素

(1)响度(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人耳距声源的远近。

人耳刚能听到的响度为OdB、理想声音环境的响度不高于50dB、

影响人学习和工作的噪声超过70dB、损伤人听力的响度超过90dB„

(2)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声源的结构。

买碗时轻碰听好坏,是根据音色不同。(结构改变较大)

买西瓜轻拍听生熟,是根据音调不同。(松紧发生改变)

3.噪声:狭义上说是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波形无规则。

广义上说是-•切影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休息的声音。

减小噪声的方法

4.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

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成像、碎石。

5.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注意点:伤人。

课本知识输理由学生自己进行,以提问的方式,其他学生补充。

(二)课外知识疏理

1.双耳效应:两只耳朵更能确定声音产生的方位和距离,有给声源定位的作用,听声

音更具立体声.

2.回声:原声经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0.1s人耳

才能区分,要听到回声,人耳距声源至少17m。

3.多普勒效应:同•声音,向你运动时听上去音调变高,远离你时听上去音调变低。

应用:测速仪向迎面而来的物体发出一列声波,回声音调变高,从高出的数

值可知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4.发声体越紧、越细、越短,振动所发出的音调越高。如吹笛子、吹酒瓶等。

5.声音的反射:声波像平面镜反射太阳光那样,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

6.(从阅读和习题中自己补充)

二、教材拓展

1.声音是什么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发生、传播、接收及其效应的学科.那么“声音”究竟是什么呢?由于人类对

声音最直接的认识来自听觉感受,因此“声音”的最原始定义就是“人耳所能听到的”.很久以前,人

们就发现了物体运动与声音的关系,并进一步认识到一种特殊的运动方式——振动,以及振动与声音

之间的特殊关系。

必须强调的是,波所传递的只是能量,而不是物质本身,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只在其平衡位置附

近很小范围内来回振动,并不向前运动

2.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有一定高低.唱歌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小提琴的声音比大提琴高,女人的声音比男人

高.所以音调是一个主观量.一般来说,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人们听起来音调也越高;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越低.人们听起来音调就越低.音调(pitch)也曾称作音高.

音乐上用音名来表示音调,即用C、D,E、F、G、A、B及升、降号来表示.

声音听起来有一定的强弱,即声音的响度,这是声音的第二个主观量.声音的能量越高,,听起

来响度就越大.

至于音色,那更是一种主观感受了.音色感与年龄、职业、本人的经历等有关.对于音色的客观

基础是什么这一课题,•直被人们所研究.

音色举例说明。

3、噪声的利用

噪声是现代社会污染环境的公害之一.随着现代环保高科技的发展,人们渴望化害为利,使噪声

变为福音.造福于人类.为此,科学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高强的噪声还具有巨大的声能量.是人类将来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如鼓风机的噪声达140dB

时,具有IkW的声功率.英国科学据此设计出一种鼓膜式噪声接收器,将它与可以增大声能集聚能力

的共鸣器连接,放在噪声污染区,其接收的噪声能量作用于声能交换器,就能将声能变为电能利用.

而美国则利用高能量的噪声可以迫使烟灰相聚的原理,研制出一种2kW功率的除尘器,可发出声

强160dB、频率2kHz的噪声,将其装在一个很大且壁厚的容器里,用于除尘,效果十分好,可以减少

大气的污染.

去掉下面一段植树造林能减弱躁声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课外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作业:

学案

第二章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

2、知道摄氏温度计。

3、对常见的各种温度计会熟练地读出读数。

二、教学仪器:

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三只、热水、冷水。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热的良导体与

不良导体等知识。这些知识都是热现象的一部分内容。什么叫做热现象呢?跟温度有关的

现象叫做热现象。那么知道什么叫做温度吗?我们经常会感受到“冷”或“热工例如,

今天天气是“冷”还是“热二病人是否发热等。

2、温度:

物理学里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跟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穿衣服要根据

气候温度来增减,农作物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生长,医生要根据病人的体温来诊断,

各种食物要达到所需的温度才能食用等。

3、实验用温度计:

⑴温度的高低可以凭感觉来判断,可靠吗?

演示实验:

对于同一杯温水,同一个人的两个手指的感觉不同,这说明单凭感觉来判断温度高低

是不可靠的。

⑵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常见的温度计有,教师出示实验用温度计、

体温计。

⑶实验用温度计结构和原理,先让同学观察温度计和描述温度计结构。然后由教师介

绍家庭和实验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它

的主要部分是一根内径很细的而且均匀的玻璃管,管的下端的玻璃泡内装有适量的水银、

酒精或煤油,管上有刻度,在温度改变时,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管内液体面的位置随着

改变。从液面达到的刻度就可以读出温度。

4、摄氏温度:

⑴常用温度计上标有c字母,它表示采用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

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

每一等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摄氏度的符号用℃来表示,例如,人正

常的体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3.6C”读作“零下3.6摄氏度”或“负3.6摄

氏度”。

⑵学生练习读温度。

5、热力学温度(学生了解)

6、体温计

学生阅读,并知道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

四、作业布置

2、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一、教学目的:

1、会使用温度计。

2、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温度计、烧杯、冷水、热水。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⑴什么叫温度?

⑵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⑶摄氏温度把0度和100度是怎样规定的?

⑷读出课本寒暑表的温度值。

2、温度计

⑴在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

①观察它的量程,温度计的量程就是它能测量最低的温度到最高的温度范围。如果被

测物体的温度低于温度计能测的最低温度就测不出温度值。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高于温度

计能测的最高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会把温度计胀破。所以,在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观

察它的量程,选用适合量程的温度计。

②认清它的分度值。如果没有认清所用温度计的分度值,就不能准确的读出温度值。

③让学生观察所用的温度计,并回答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⑵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①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

容器壁。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这时温

度计内液体停止热胀冷缩,温度计的温度与被测液体的温度相同。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还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

面相平。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四、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报告册的内容。

二汽化和液化

1.蒸发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汽化现象和汽化有两种方式。

2、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的因素有关系。

3、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二、教学仪器

温度计、棉花、酒精、小瓶子。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什么叫做熔化?

②什么叫做凝固?

③晶体和非晶体有什么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

④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C的屋子里,冰会不会继续熔化?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发抖,为什么?请学生

看课本4-10,同样的气温,为什么一个人觉得热,另一个人觉得冷?学了这节课就会知

道其中的原因了。

3、蒸发

物质除了固态和液态可以转化外,物质还可以从液态变为气态,这叫做汽化。汽化有

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举例说明,这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进

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4、影响蒸发快慢的条件

为了使洗过的衣服干得快,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同样湿的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树荫下干得快,这表明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

快。

晾衣服,是把衣服摊开、还是扭成一团干得快呢?是摊开晾的衣服干得快。这表明液

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同样湿的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比挂在不通风的地方干得快。

这表明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

可见,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

上的空气流动。

要减慢蒸发可采取相反的措施。

从前节课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那么,蒸发是吸热、还是放热呢?现在,我们通

过几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①先观察温度计的示数,然后用蘸了酒精的棉花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再观察它的

示数有何变化?为什么?

②用蘸了酒精的棉花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感觉?

这是因为酒精在蒸发时要吸叫热量。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冷得发抖的原

因了。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2、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沸腾现象。

2、知道沸点。

3、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二、教学仪器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烧杯、中心有孔的厚纸片、温度计、热水、钟表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什么叫做汽化?

②什么叫做蒸发?蒸发快慢跟那些条件有关?

③为什么在中暑者身上擦酒精对中暑有治疗作用?

2、引入新课

前节课我们学习了汽化两种形式中的蒸发,现在我们来学习汽化的另一种形式沸腾。

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沸腾

现象:水沸腾的时候,水中发生剧烈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汽泡,上升,变大,到水

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在水沸腾中虽然继续加热,但它却保持一定的

温度不变。

蒸发和沸腾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5、液化:

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

四、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报告册的相应内容。

三、熔化和凝固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

3、知道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4、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

5、会查熔点表。

二、教学仪器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试管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物质处于哪种状态跟

温度有关,当温度改变时,物质的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2、熔化和凝固

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例如,冰结成水。

⑵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凝固。例如,水结成冰。

⑶现在我们用实验来研究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规律。

演示实验: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到盛水的烧杯里,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

匀、缓慢地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40℃时,每隔I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将温度和海波的状态填入记录表中。

从海波的实验记录的情况请学生思考。

①海波温度达到多少摄氏度时开始熔化?

②海波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它的温度有没有升高?

海波的温度达到48c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对海波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保

持不变;直到海波全部熔化为液态,温度才继续上升。

是不是所有的固体熔化过程温度都不变呢?

演示实验二:海波改装志石蜡,其它条件一样,温度也是达到40℃开始记录温度和

石蜡状态填入表二中。

从石蜡的实验记录的情况请学生思考:

在加热过程中,石蜡的状态是怎样变化的?石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吗?

加热过程中,固态的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整个过程温度不断上升,而石蜡温

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⑷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介绍物理图象的制作,物理学中除了用表格简明地记录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外,还常用

图象来表示。

3、熔点和凝固点

⑴固体卬晶体和3晶体两类:海波、冰以及各种金属都是晶体。石蜡、玻璃、沥青等

都是非晶体。

⑵晶体和非晶体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

的熔点。

⑶从晶体的凝固图象表明,液体在冷却中,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叫做凝固点。而且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熔点相同。

⑷让学生看几种物质的熔点表后教师说明:

①表中所列的物质都是晶体。

②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

③同一晶体的熔点与大气压有关系。

④应记住冰的熔点是0℃。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在海波熔化实验时,发现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

化过长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同样液体在凝固时要放热。

四、作业布置:

四.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

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

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转变为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

式是和□

2、物质由转变为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一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体温;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

(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

>卫生球变小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五、水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珍贵的水资源”的了解,增强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

始。

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本章从水循环开始,导引出对物态变化各个过程的探究,最终又回到水循环结束。教材充分挖掘

导图的功能,让学生通过对导图再认识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回顾、总结、温故知新.教

材还设计了物态变化吸热、放热情况总结图,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教材指出,物态变化

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用这种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

三.教学要点

1.重点: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2.难点: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的活动指导。

四.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

五.教具:(小黑板或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引入:

同学们,奔腾的江河湖泊和浩瀚的海洋都是由—(水)组成的,皑皑的冰山雪岭是由—(冰)

组成的,飘荡的白云是由—(水和冰晶)组成,包围地球的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水、冰雪、冰晶、水蒸气,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他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

个巨大的不的循环系统,今天,我们一齐来认识这一系统--五、水循环。

(二)展开:

1.认识水循环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2—39水循环示意图[或复制了图形的小黑板或投影仪],回答下列问

题:

(1)云的组成和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并板书,见下图1

(2)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并板书,见下图]

(3)江河、湖泊中的水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并板书,见下图]

(4)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主要有哪些?[学生回答并板书,见下图]

(5)水的循环系统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并板书,见下图]

(6)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中物体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表明物

态变化伴随着什么转移?[学生回答并板书,见下图]

过渡:水循环可以永远进行下去吗?

2.了解水资源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2—41、2—42、

43、2-44,回答下列问题:

①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人、畜饮

利用水能;用于植物吸收;用于运输;制

美景等……穿插学生提供的资料)

②水为什么珍贵?(由学生根据P.51

料,报出相关数据)

③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

(地表下沉、土地沙化、鱼虾死亡、人畜

病等……穿插学生提供的资料)我们应该怎么办?(节约点滴用水、跟排放污水的行为作斗争、向市政

府建议)

(三)小结,布置课后学习

本课小结:

1.通过本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物态变化复习

目标:

(1)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物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会测温度。

(3)知道物态变化的几种具体形式、产生的条件和吸、放热情况。

(4)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5)知道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

(2)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1.知识结构先用投影仪打出,学生思考后回答

区别(TC、1001和

摄氏温度<—।

•产规定方法)

r单位

热力学温度

(温度《

「以理

I温度计

应用

G种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物态变化{

熔点和凝洲点

/熔化和凝固熔化曲线

晶体和非晶体

物态蒸发

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脾

汽化和液化A■活中的热现象的

降温

i液化方法理解是重点、难点,

压缩体积

'升华和凝华

2.知识要点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①实验室中的温度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寒暑表的量程和分度值.

体温计的构造、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的注意点。体温计测量为什么能很精确?

②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摄氏度,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摄氏度,表示为:0℃和

100℃。

③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份,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3)一般物质存在方式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质从一种物态变化到另一种物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

化。

(4)初中阶段学习六种物态变化:

(同一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和凝固条件

(5)汽化过程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它们的区别如下表:

熔化固态f液态熔点吸热

凝固液态一生固态凝固点放热

汽化液态一4'(态沸点或任何温度吸热

液化气态一)液态沸点或任何温度放热

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凝华气态f因态放热

变化发生地点剧烈程度温度快慢

蒸发液体表面平和任何温度慢

沸腾表面和内部剧烈沸点快

(注意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液体到也腾的条件,液体的沸点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结

作业:学案

一.光的色彩颜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的色散现象,认识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知道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3.了解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不同,知道光具有能量.

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光的色散、色光混合、颜料的混合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情况,体验“对比”这种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

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2.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成功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说明】

这是光现象的第一节新课,首先通过学生日记形式,描述了一次春游经历。通过游玩过程中的观

察,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光现象的的问题,从而从中提取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本节主要包含三个内

容:光的色散、色光与颜料混合的对比和光具有能量。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和色光混合的探究活动及如何让学生成功的观察到实验现象。

【教学器材】三棱镜、幻灯机或大功率的白炽灯、光屏、红色、蓝色、绿色等玻璃纸(或胶片)、各种

颜料、白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学生齐声朗读日记:“烟花三月,我和几个同学相约去湖滨公园。走进大门,只见桃红柳绿连绵数

里,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之中,•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跃然眼前,真不知大自然是怎么创造出如此

缤纷的色彩的?远眺五亭桥,湖水倒映着她美丽的倩影,这平静的水面能真实地映照出她的脸庞

吗?……黄昏,夕阳西下,湖面上波光粼粼,让人眼花缭乱,这万点金光来自何方?还有那挺拔秀

丽的白塔,沐浴在金光之中。咦!它的影子怎么这样调皮,比中午时长出许多?”

二、新课讲授

1.光源

师:同学们想了解光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光是怎样形成的?光有哪几种颜色?光的速度是多大?不同的色光混合会怎么样?光反射时

有什么规律?……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今天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解决,本

节课学习“光的色彩颜色”,请同学们举例,你见过哪些物体发光?

生:太阳、手电筒、电灯、火把、点燃的蜡烛、水母、萤火虫……

师: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给它起一个物理名称,用什么名称比较好?并且简单给这个名称

下定义。

学生讨论得出: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举例中的光源进行分类,并且说出分类的理由。

学生讨论得出:太阳、水母、萤火虫属于天然光源,电灯、火把、点燃的蜡烛属于人造光源。

2.白光的分解

师:不同光源发出的光,它们的色彩一样吗?请举例说明。

生:不一样。太阳发出的是白光,水母发出的是蓝光……

师:白光和色光究竟哪种光最单纯呢?

生:白光(色光)。

师:17世纪前,人们以为白色的阳光是最单纯的。下面我们让一束阳光通过棱镜后,这束光有什

么变化?

学生探究或教师演示可知,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上述实验显示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简单

介绍牛顿。

3.色光的混合

师:当白光通过红色(或蓝色或绿色)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在你猜想之前,先透过红

色玻璃纸观察图片或周围的景物,它们还是原来的颜色吗?再换其他颜色的玻璃纸进行观察。最后,

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小结得出:红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红光;蓝色玻璃纸只能通过蓝光;绿色

玻璃纸只能通过绿光。

师:以上这个实验结论有什么应用呢?介绍照相机镜头前的滤色镜。

师:白光可分解七种色光,若将红、绿、蓝中任意两种色光射到白纸上,相互重叠的区域是什么

颜色呢?请你们先猜想,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方案1:在两个发光手电筒前分别放一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再将不同色光射到白纸上,

观察交会处光的色彩。

设计方案2:在两架幻灯机上各放一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再将不同色光投影到屏幕上,转动镜头,

使不同色光在屏幕上交会。

学生演示,教师小结: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颜色的光,我们将

红、绿、蓝这三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注意:如果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要求学生找出可能的原因,不要把书上的所谓答案强加给学

生。)

4.颜料的混合

师:光有色彩,颜料也有色彩,若将红、绿、蓝中任意两种颜料混合,相互重叠的区域又会是什

么颜色呢?颜料的混合与色光的混合的情况相同吗?同学们猜一猜,试一试,比较一下。

学生先猜想,再设计实验方案,接着二人一组进行实验,最后分析论证。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展示得出:颜料混合与色光混合不同。

师:光有三原色,颜料也有三原色,它的三原色是红、黄、蓝。物理学中把寻找几个事物共同点

或不同点的研究方法叫对比,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师:谁有较好的方法记住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生:我利用对比方法,红、蓝是它们共同的颜色,阳光普照绿色大地,光的三原色中有绿色,我

们都是炎黄子孙,“炎”同“颜”谐音,颜料的三原色中有黄色。

师:太精彩了,让我们为他鼓掌。

5.光具有能量

师:光使周围变得明亮,变得温暖,还能使胶卷感光……我国2003年10月15日刚刚发射“神舟

5号”载人E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杨利伟乘坐的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返回舱返回地面,轨道舱继

续留在空中并伸展“翅膀”——太阳能电池板。从以上这些事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光具有能量。

师:请同学们再举例说明光具有能量,人类是如何利用光能的?

生: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植物的光合作用……

师:通过某种方式,光能可转化为电能、内能、化学能等,例如:太阳能发电站就是光能转化为

电能,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光能转化为内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三、新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感想?

四.布置作业

二.人眼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3、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4、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白光是由各种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

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

进行新课:

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

不可见光可见光

红外线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外线

2、红外线:

(1)、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并归纳。

(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3)、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4)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

3、紫外线:

(1)、阅读课本51页的内容,并归纳。

(2)、紫外线的来源?

(3)、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4)、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5),荧光效应。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4、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3、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4^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这节课的内容简单,可以利用时间复习、练习前

面内容,或总结整章内容。

3.1【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即: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民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