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篇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篇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篇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篇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篇八班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尝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育同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技能。

3、背诵、默写全文。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技能。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三、情感立场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美妙,培育同学喜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奇妙,设想通过同学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今日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控的状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说明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10分钟同学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依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同学肯定的时间思索)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好像有些犯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知大家,可能援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10分钟老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味道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15分钟讲授和争论

(一)、依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同学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体味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告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那么大篇描绘漂亮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末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尝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仔细读,认真思索,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同学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同学):背诵课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四字骈句

↗山水相映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调相配

↘晨昏改变骄傲

八班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制造,从而体味苏州园林的建筑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次。

2、学习由整体把握到详细制订的读书方法。

3、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技能的培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日,我们一起去观赏一下苏州的园林。

二、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同学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老师泛读课文,同学留意字词的读音。

2、同学齐读课文,留意朗读节奏的把握。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次: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

(1)默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争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详细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详细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巡游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巡游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满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协作、花草树木的衬托、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调美等三个微小方面来详细说明这个特点。

3.本文的说明顺次是怎样的?

文章采纳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开展。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相互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1、点名说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2、点名说出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二)本文采纳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协作着竹子花木……”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巡游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巡游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三)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这一节说明白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协作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到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调不同。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次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繁复事物的非凡笔力。在体味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状况,要求说明顺次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八班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3

《杜甫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识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尝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培育同学鉴赏技能,使同学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同学的审美爱好,提高鉴赏技能。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兴八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赞扬。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亮的时代色调和剧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喜爱祖国、喜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需要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需要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究竟。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肯定对仗。

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开展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制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满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尝语言。

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深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担心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悲伤与孤独。

问: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处处是惊风骇浪,动荡担心,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担心,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力的危险。

——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达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落,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

寒衣到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温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处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挡羁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那么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八班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4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说明以下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依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擅长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

旧,不愿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辩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由于受到阻碍,不能顺当地运动或进展。

2.阅读课文,思索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高校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讨论。他在讨论工作中,擅长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那么小进,大疑那么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很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古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不耻下问,随时反问,擅长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这篇课文谈论怎样做学问,阐明白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肯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争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需要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须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现的基本条件。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争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险的时候,各地肯定有很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那么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

争论并归纳:

四、小结

本文围围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晰,中心明确。文章运用很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白中心论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1.虚妄()2.步骤()

3.懒散()4.启迪()

5.停滞()6.塾师()

7.程颐()8.顾颌刚()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那么须疑。

3.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读课文,思索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找出了文章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讨论文章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中心论点的。

三、正课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争论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直截了当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加强了论点的劝服力。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争论并归纳:第6段开头一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提问:第3段举国难危险的时候有很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白什么?

争论并归纳:证明白别人的传奇,不肯定牢靠。引出“我们对于传奇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索,不应当随随意便就信了”的道理。

4.提问: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争论并归纳:这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随意轻信的立场,便是怀疑的精神。

5提问:第4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那么事例证明白什么?争论并归纳:这两那么事例告知我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6.提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学问。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立场呢?

争论并归纳: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考,因思考而辨别最非。

7.提问:“怀疑”“思考”“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争论并归纳:不能。由于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考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次不能对换。

8.提问:第6段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争论并归纳:应分五层。

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本段论点。

第二层(②③④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5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第6段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很多高校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熬炼出来的”,第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从而也证明白第①句的论点。

第四层(910句):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第五层(11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第四、五层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述第①句的论点。

9.提问:课后练习三。

10.提问:课后练习四。

争论并归纳:

(l)第2段,第4段是先讲道理,再举事例。第1段、第3段、第5段以道理论证为主。第直段引用朱喜、陈献章的话、第2段引用孟子的话、第4段引用李四光的话作为讲道理的依据。

(2)相同之处在于都以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不同之处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的;短文那么先直截了当提出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

(3)本文第3段和第5段的论述,是课文所没有的,我认为这些论述是很有道理的。第3段“疑能增进爱好”带着疑问去读书,其味无穷。第5段提出不仅要敢疑还要善疑。

(4)标题《读书贵有疑》《谈“疑”》等。

四、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亮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加强了文章的劝服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班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

《信客》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揣摩高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行。

教学难点:

揣摩高雅而有精辟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备:

预习:

1.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识记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家看黑板,我写了一个“信”字,“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本意就是言语真实。20世纪初,在浙江余姚一代,由于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的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便产生了信客这种非常职业。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来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二、资讯

出示课件,指名读出简介。

三、认识新伙伴

课下大家已预习了课文,你们认识这些新伙伴了吗?(出示课件)

唏嘘(*ī*ū)噩(è)耗呵(hē)斥诘(jié)问

伎俩(jìliǎng)

颠沛(pèi)吊唁(yàn)文绉绉(zhōuzhōu)

连声诺(nuò)诺

猝(cù)然昏厥(jué)

四、我读我知

认识了这么多新伙伴,大家确定很兴奋。那么,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呢?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共享吧!(出示课件:上面有鼓舞行文字:看,我有这么多收获,与我一起共享吧!并配有相应漂亮图片为背景。)

(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五、我说我惑

大家有这么多收获,看来读得很认真很仔细,那么在预习时有没有迷惑呢?说出来,也让大家与你一起共享吧!说不定,有的同学还能援助你呢!(出示课件:上面有鼓舞行文字:我的迷惑是……,快来帮帮我吧!并配有相应的精致图片。)

(生说出自己的迷惑。)

六、我行我秀

(假设同学所说的迷惑与教学目标相差较大,这时可预设几个问题。)老师我还有迷惑,大家想不想帮帮我?好!我思索,我能行!我说出,我肯定是最优秀的!(同时出示课件:上面有鼓舞行文字:只有学会思索,我才是一个有深度的.人。只有敢于表达,我才会是一个最优秀的人。)

1.大家说,信客这个职业好不好?为什么?那他为什么还选择当信客?先自己考虑,后以四人为一组相互争论,最末全班一块儿解决。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你能就详细语句谈一下你的理解吗?(对同学来说这可能有难度,师可先举一例,后让同学自主思索并说出。)

词语如“破烂灰暗”、“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等既高雅又精炼,值得我们积累。

句子如: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形象地表现了身居穷乡僻壤的农民对外界事物的关注。

七、我思我写

(老师激情地)信客走了,悄悄地走了。(稍顿)……或许在很多年以后,人们已经把他忘却,但作为学习了本课的我们每一个人,肯定会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得到很多思索。那么就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来为信客的坟墓作一篇墓志铭吧!不过我先提示一下,可从他概括信客的一生,也可从他的品质或精神的角度;也可从他的职业特点的角度写;也可结合社会实际(我们现在的社会呼喊诚信这一点)来写。写出其中一点即可。留意写出你的理解,写出你的感情来!

(生写。后读出。)

师出示自己写的墓志铭:

例一:肩挑生死祸福担,尝遍人间屈辱苦。

饱受冤屈辞职业,为人师表扬美名。

例二:一生重情重义信字当头能但生死祸福担(上联)

换来千家万户讯息通畅生就侠骨柔肠心(下联)

虽死犹生!(横批)

八、我说我得

这节课大家表现都特别超卓,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总结一下,说出来吧!(生自有说出自己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余秋雨先生的其他文章,进一步感受余先生的语言风格。

八班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6

《背影》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环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环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课前自学、课中沟通】

《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到处都凝集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沉重而激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A纵观全文,找找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B本文的语言是非常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找出来并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2、环节中悟父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愿,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简单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原来要去的,他不愿,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渐渐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简单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比较阅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些环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

3、感动中谈父爱

“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肯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或许是一次送别,或许是一次谈话,或许是一个眼神,或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请你表达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课堂小结】:

老师赠言: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假如你们对父母、亲人心存感恩,就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趁他们还爱着我们并能接受我们的爱的时候,珍惜这份爱并好好地表达出来吧。哪怕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浅浅的微笑,哪怕只是给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盛上一碗饭……有关亲情,有关爱,老师没有准确的答案给你们,今日的课只能算是一块“砖”,抛给你们,盼望引出你们对家人爱的“玉”来。

八班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同学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

唐宋诗词历来喜闻乐见,今日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