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分课时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授课时间高一下期·必修下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文中体现的人物特点。关注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的事,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分析人物形象。设计思路情境导入——知识储备、知人论世——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小结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设计、PPT、多媒体等学生:课本、教辅《步步高》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老师:古语有云:“一夫敌百万之师”,刘伯温曾言:“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孙子兵法》中亦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记载。外交在国与国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大军压境生死存亡间能力挽狂澜,改变形势,以君三寸舌,可敌百万师。而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蔺相如用他的外交说辞,打退了秦王抢夺和氏璧的野心,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促成了孙刘联盟,共击曹军。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我们要来认识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烛之武。烛之武用他的三寸舌,劝退了攻打自己国家的秦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切入标题页ppt)师生行为:老师创设情境,援引古语古人,环环相扣,导入所学的课文。学生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积极思考。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已知和未知,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好奇进入学习,让课堂更具有活动性。作家作品(《步步高》15页)左丘明“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左传》老师:ppt展示其别名《春秋左传》提问:为何《左传》的全称里提到《春秋》一书,二者有何渊源?先一起简单了解《春秋》一书?明确:《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学生:对比看出《春秋》的特点——春秋》经文——言简意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老师:所以当时出现了三部对《春秋》进行诠释和注解的书,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而《左传》被誉为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补充:史书的体例(《步步高》174页)通史:不间断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地历史。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编写。国别体: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集中在一起。师生行为:老师讲解,标记重点,拓展学生知识面。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著作间的渊源关系,帮理解性记忆,而非死记硬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文化常识的水平,积累古代文化知识。历史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为后面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做铺垫,最后形成一个学习的闭环。四、解题:老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明确: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4.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补充:关于烛之武烛之武,郑国大夫,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五、整体感知:自学指导和检测1.借助课下注释、辅助资料(《步步高》148页),翻译文本。2.抓住重点字词、重点句式。(《步步高》17页)3、完成《步步高》16页“活动一”。(一)读准字音齐读ppt上的字词字音,强调书上没有的。(二)带着问题朗诵,整体把握老师: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诵,一边读一边尝试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明确:起因(1):秦晋围郑发展(2):烛之武临危受命高潮(3):烛之武退秦师结局(4):秦晋退兵梳理层次,把握线索:《步步高》16页“活动二”2“退”:“荐退”---“求退”---“说退”---“逼退”师生行为:老师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朗诵吟诵,划分层次,学习概括段落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本章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增强学生文本感悟能力。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语文素养。六、课时小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我们今天一起走近了一篇关于利用外交手段拯救国家于危亡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在文章中体会古人的精神品格和游说技巧。作业设计《步步高》283页第1-7题分课时教学活动设计(第二课时)授课时间高一下期·必修下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文中体现的人物特点。关注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的事,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分析人物形象。设计思路深入研读——分析人物形象和论辩艺术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设计、PPT、多媒体等学生:课本、《步步高》教学过程研读文本:走进一场没有硝烟,却激流暗涌的“春秋战事”情境任务:战地记者的头条报道(《步步高》18页)第一段:战前报道---秦晋围郑老师:1、战前报道,力争头条,标题:2、郑国面临的战前状况特点:3、战前气氛?4、预测郑国结局?明确:1、标题:战争一触即发!秦晋联手围郑,郑国灭亡倒计时!2、战前状况特点:实力悬殊、师出有名、围而未攻、秦晋分驻3、战前气氛:一触即发、黑云压城、岌岌可危、山雨欲来4、预测郑国结局:一击即溃、束手待毙、分崩离析、刀俎鱼肉解读第1段文本提问:第一段中,我们得到哪些信息?①形势紧迫:“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郑国危在旦夕——兵临城下,形势严峻,渲染了紧张的气氛;②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为烛之武退秦师创造了可能;③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分化对手提供条件。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提问:佚之狐的形象?学生:心系国家、沉着冷静;慧眼识才、勇担责任老师: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明确:未见其人,先说其才;描写方法: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出烛之武的才能提问: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老师:回忆补充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明确:怀才不遇,本段文字也流露出些许的牢骚、委屈、怨愤。老师: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然而,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提问:设身处地,掩卷思之,当郑国上下陷于危难之际,你作为国君郑伯,亲自来找下属出山,不曾料到受到下属冷落牢骚,你会怎么做?学生:郑伯大怒,命左右斩之……老师:那我们看看文中郑伯的反应。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怎么样的说话技巧,以及“许之”写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郑伯的说话技巧: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救国安危,晓之以理。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②其次,“恭维”。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③最后,“提醒”。“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巧用转折关系复句,提醒烛之武,“郑亡对你也有危害”。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烛之武的形象: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忠贞爱国提问:文章在写烛之武在使命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说明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为下文做了必要的铺垫。②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劝,诚肯认错。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也让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文章生动有趣。(三)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惊天逆转:一场决定性的“会见”谈话(《步步高》18页)1、疏通文意2、提问:本段写了什么事情?烛之武智退秦师:详写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经过。3、说秦的结果如何?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4、追问之势:五连问烛之武劝说秦穆公退兵①灭亡郑国,秦国获益多还是晋国获益多?②晋国壮大对秦国是好事还是坏事?③保住郑国对秦国有好处还是对晋国有好处?④晋国以前对秦国是好还是坏?⑤晋国到底是秦国的队友还是对手?5、品味烛之武的劝说策略的高明之处第一步,“示弱”,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使用副词“既”、句末语气助词“矣”,来透露出郑国必定灭亡的无奈心态,表明郑国不敢“以卵击石”,以便让秦伯放下警惕之心。第二步,“请托”,博得好感。烛之武用敬称“执事”和假设关系复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达对秦伯的尊重、希望与请托之情,吊起了秦伯的“胃口”,拉近了与秦伯的情感距离,以便让秦伯有兴趣听他说下去。第三步,“换位思考”,替对方着想。①“亡郑利晋”。烛之武首先从郑国地理位置僻远、秦国管理困难的角度,阐述了“亡郑”无益于秦国的道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接着,又从“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角度,阐述了“亡郑”厚人薄己,利晋害秦的道理。②“舍郑利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采用假设阐述了“舍郑”“存郑国”对秦国的益处,并引导秦伯放弃与晋国一起攻打郑国的想法。第四步,“离间”,成功劝退。①从晋背信弃义的历史角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客观地追溯历史,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②从晋贪得无厌的必然角度——“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展望未来,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③从阙秦利晋的“企图”角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采用层层剥笋的策略,揭示出晋国的野心,提醒秦伯要“幡然醒悟”,不要“惹火烧身”。第四段秦晋退兵战后报道·标题:震惊!秦晋围郑一夜之间惊天大逆转!提问:晋文公是用什么理由拒绝子犯出兵的请求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问: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一)烛之武---一位力挽狂澜的“奇人”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知难而上、义无反顾——勇士不卑不亢,机智善辩——辩士年度“和平人物”推荐词:《步步高》19页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机智善辩。你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外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忘我、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天地可鉴。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二)其余人物形象郑伯——知错改错,礼贤下士,从谏如流。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三、写作特点---叙事特点(《步步高》16页)1、情节波澜起伏(《步步高》16页“活动二”3)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