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解析)_第1页
2024届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解析)_第2页
2024届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解析)_第3页
2024届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解析)_第4页
2024届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解析)古代诗歌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练习四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

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解释:此诗作于诗人离别金陵出任宣城太守之际。骛:疾驰。沧州:隐士的居处。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列女传》载,陶答子妻借玄豹表述对丈夫为官“名誉不兴,家富三倍”的痛心。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路”二句写诗人离别金陵,乘舟逆江流而行,前往宣城任太守。

B.“天际”二句写诗人极目远望那天水相接处的点点帆影和离离江树。

C.“既欢”二句写诗人赴任途中经过“怀禄”“沧洲”,欣赏秀丽风景。

D.“嚣尘”二句中的“兹”与“此”,其义均与诗人“之宣城”事相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的“江路”句与“归流”句、“天际”句与“云中”句分别构成鲜明的对比。

B.“旅思”二句承上启下,其中“摇摇”一词既指江舟颠簸之感又指思绪恍惚之态。

C.“终隐”句中的“南山”既呼应题目中的“宣城”,又呼应“归流”句中的“东北”。

D.此诗先景后情且以乐景衬托哀情,结构完整;语言清淡质朴,情思丰富而又蕴藉。

15.诗人抒发了哪些复杂情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5分)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述了对梦境的留恋。

C.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1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北京市朝阳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

4.(12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①本诗为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质。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2)“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发的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3)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4.(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述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述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北京市16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古诗阅读理解。(共9分)

5.(9分)阅读,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1]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2]。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解释:许浑,晚唐诗人,江苏丹阳人,久居江苏镇江。汀洲,水中沙洲,江南地区常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着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笔触低沉,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B.颔联寓意深远,以形象化的勾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C.颈联虚实结合,以山雨降至时眼前实景叠合秦苑、汉宫等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对行人的嘱托,是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要学眼前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

(2)本诗开篇即言“愁”,结合全诗来看,写了哪些“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练习四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

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解释:此诗作于诗人离别金陵出任宣城太守之际。骛:疾驰。沧州:隐士的居处。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列女传》载,陶答子妻借玄豹表述对丈夫为官“名誉不兴,家富三倍”的痛心。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路”二句写诗人离别金陵,乘舟逆江流而行,前往宣城任太守。

B.“天际”二句写诗人极目远望那天水相接处的点点帆影和离离江树。

C.“既欢”二句写诗人赴任途中经过“怀禄”“沧洲”,欣赏秀丽风景。

D.“嚣尘”二句中的“兹”与“此”,其义均与诗人“之宣城”事相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的“江路”句与“归流”句、“天际”句与“云中”句分别构成鲜明的对比。

B.“旅思”二句承上启下,其中“摇摇”一词既指江舟颠簸之感又指思绪恍惚之态。

C.“终隐”句中的“南山”既呼应题目中的“宣城”,又呼应“归流”句中的“东北”。

D.此诗先景后情且以乐景衬托哀情,结构完整;语言清淡质朴,情思丰富而又蕴藉。

15.诗人抒发了哪些复杂情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C14.B

15.①既有眷恋金陵、去国怀乡的愁绪,又有远离京城是非之地的自我宽解;

②既有倦于行旅的孤寂之感,又有赴任的欢愉之情;

③既有怀恋仕途之心和为官爱惜名誉、不牟私利之志,又有散淡闲适(或向往隐居生活)之意。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经过‘怀禄’”错误。“怀禄”不是地名,为怀恋仕途之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构成鲜明对比”错误。“天际”与“云中”两句不存在对比关系;

C.“又呼应‘归流’句中的‘东北’”错误。“终隐”句中的“南山”与“归流”句中的“东北”不存在呼应关系;

D.“且以乐景衬托哀情”错误。不是“乐景衬哀情”,是哀景哀情。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点明此行溯流而上,与江水相背而行,水长路远。江舟向西南方向行驶,水流却东北流去。江水尚知道入海为归,而人却辞别故土而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永”与“鹜”不但形容了逆流而上与顺流而下的不同水速,而且融入了自己思念故乡的真情实感。“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江面上点点帆影,消逝在远方的天空,但它仍是归去的舟船,再向前看,远处江岸还有约隐约现的树林,那树林的深处,不正是我的家乡吗?诗人由近写到远,继续写江舟远行时的景物,以“识”与“辨”两字写出自己当时回望故乡专注与眷念的心绪。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摇摇,心神不定貌,这里是双关。一是写眼前滔滔的江水使船颠簸,摇晃不定。二是写当时的心情。这时的他心情复杂,他既对京邑留恋,又有远离京城是非之地的自我宽解。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禄情,怀恋俸禄。欢喜、愿去做官领俸禄。沧州,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这两句是说又要当官,又做隐士,正合乎自己意向。隐居的志趣又合乎自己隐居的志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自己说,从此我将离开这烦嚣的是非之地,赏心乐事从此开始了。这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诗人借用“玄豹”此典,说自己虽无玄豹的资质,不能深藏远害,但这次去宣城,与南山雾雨一样隐敝。“玄豹姿”,喻自己虽为一郡之守,并无美德,也未必能治好此郡,但自己却深爱名声,绝不会做陶答子那样贪污、弄贫国家的事。从字面意义看,是借外任隐遁远祸,但更深的意义是说自己将以淡泊心境处理政务。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5分)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述了对梦境的留恋。

C.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1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三.11.C解析考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

12.解析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寓有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户、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旧更替、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与人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解答解答本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解释“当时新法已被废除”分析。变法惨遭失败,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分析颈联则要抓住“旧”“然事物代替的哲理。“无伴侣”,写出了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北京市朝阳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

4.(12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①本诗为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质。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2)“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发的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3)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述技巧等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一般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考查学生把握诗句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述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根据诗句中描写的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依据诗词中的意象、关键词语来把握人物形象。

(1)C.九、十句写醉后呼天,天也不应,浮云蔽日,白昼如冥,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光亮,诗人忧心如焚;而不是“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故选C。

(2)“临歧击剑生铜吼”中写“击剑”这一行动,重在抒情。击剑不是为了打斗,而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吼”字是拟物,也是拟人,剑本来是不会“吼”的,这里用猛兽的咆哮声来比拟击剑人心底的“怒吼”;句首的“临歧”二字,含有哭穷途的意思,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走哪条路好。事实上眼前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理想境界了,这一句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写自己因与军帅不合,拂衣弃职而去,表述的是决绝之情。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是说从军应该选谁呢,击响宝剑高声歌唱正在这个时候,表述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表述是战场激烈的场面。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拔剑而舞,击剑而歌,借击剑发泄内心的愤懑;“青云路遥心奈何”,表述抱负难以实现无可奈何之情。该诗句的情感与“临歧击剑生铜吼”抒发情感相近。

故选D。

(3)“临歧击剑”,愁苦愤懑已极,要得解脱,唯一的办法只有求救于酒,以酒浇愁。可是诗人身无分文,于是下马脱下“秋衣”,拿到酒店换酒。这两句进一步表现诗人穷愁潦倒的生活境况。秋天的傍晚,寒气侵肤,诗人竟在这时脱衣换酒,他已经穷困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衣不可脱而非脱不可,酒可不喝而非喝不行,展现了一个借酒浇愁、志不得伸、极度苦闷诗人形象。

解析:

(1)C

(2)D

(3)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李白诗,狂放豪迈。

译文:

萧瑟秋风吹得大地百草枯干,华山苍碧的身影傍晚带微寒。我年当二十仕途坎坷不得意,心中愁苦颓丧如衰枯的秋兰。衣服烂得像飞鹑胯下马如狗,面临岔路口拔剑向天发怒吼。酒店下马后脱下秋衣作抵押,请赊给我这宜阳人一壶美酒。酒醉中我呼唤老天层云不散,万里白昼顷刻之间一片凄迷。店主人劝我好好保养身子骨,别让那尘世俗物填塞在心里。

赏析:

全诗意脉连贯,一气呵成,由悲秋而起失意之感,由失意至激愤、至绝望、至自我解脱,情感变化轨迹分明、自然。笔调豪放,意境苍凉。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浑然一体,又脉络清晰,被钱钟书称为“眉疏目爽之作”(《谈艺录》一三)。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测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述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4.(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述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述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古风齐有倜傥生》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体诗作品。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述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寄托自己的感慨,真实地反映出李白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复杂,激情与淡泊。朴实洗炼的语言,充沛悠然的气韵,已足以完成李白高雅华贵的精神气质与人生追求。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基本能力。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古诗的内容,要注意四点:一是题目,它往往是诗歌的眼睛,概括着整首诗的内容;二是诗人,也就是联系诗人的风格和背景,诗人论诗;三是诗中的关键意向,这些意象往往揭示着诗歌的思想感情;四是解释,关键处的解释能帮助读者准确把握诗意。联系李白和诗中的意象,结合解释,本诗的大意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鲁仲连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茫照耀到了世间。鲁仲连“义不帝秦”,理由是,秦是一个弃礼义而尚首功的国家。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自认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依据上述大意,“后世仰末照”句应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连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所遗忘。所以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基本能力。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诗,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句,联系李白的身世和志向,把鲁仲连的遭遇与李白的遭遇联系起来,做到知人论世。诗人李白在诗中借助鲁仲连的故事来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越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把鲁仲连的出仕比喻为明月出海底,表现了对他的极高评价;“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一句而来,说明其光芒穿越时空,照耀后人,使人敬仰。“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这两句说平原君要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足见他高尚的品格。李白就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述自己热爱自由,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也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功成身退。

解析:

(1)B(3分)

(2)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4分)

译文: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赏析: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一个“特”字,表述了一腔倾慕之情。“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辛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李白的功成身退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这样,自然而然地落实到吟咏者——吾”身上的,即是对鲁连人格精神的高度推崇,“我”慕其风而愿与之同调了。一“倜傥”,一“澹荡”,既是鲁连的人格写照,也是诗人的精神追求;既是诗人的自许,也是诗人的自期。他是要把对鲁仲连心中由衷的仰慕转化为现实生活中自觉的人格追求,完成他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古典诗歌的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述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借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述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怀。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解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比如题中用了“谢蒲”“周颙”的典故。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述技巧,表述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述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述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述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题中诗歌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达到“情态毕现”。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述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北京市16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古诗阅读理解。(共9分)

5.(9分)阅读,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1]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2]。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解释:许浑,晚唐诗人,江苏丹阳人,久居江苏镇江。汀洲,水中沙洲,江南地区常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着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笔触低沉,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B.颔联寓意深远,以形象化的勾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C.颈联虚实结合,以山雨降至时眼前实景叠合秦苑、汉宫等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对行人的嘱托,是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要学眼前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

(2)本诗开篇即言“愁”,结合全诗来看,写了哪些“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D.“尾联对行人的嘱托,是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要学眼前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有误;“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当年事”中饱含的沉痛,东流的渭水也非“顺其自然”之意,诗人其实希望读者从物是人非中思索历史的教训。“行人”可指友人,也可指诗人自己。

故选D。

(2)“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世事的变化沧桑,诗人抒发物是人非、王朝衰败之愁。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

(1)D

(2)①眼前处境之愁(思乡之愁):诗人远离家乡,一旦登高,看到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②物是人非、王朝衰败之愁:秦苑汉宫的荒芜,展现着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译文: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赏析:

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