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作品专题合集汇编(原卷+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作品专题合集汇编(原卷+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作品专题合集汇编(原卷+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作品专题合集汇编(原卷+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作品专题合集汇编(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作品专题合集汇编(原卷+解析)2024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作品专题合集汇编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③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①本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③畲(shē)田:火耕之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时间清晨“平旦”和所处位置辽阔绵延的五盘岭,刻画了诗人入蜀平乱前早上出发的画面。

B.“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运用了拟人和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流回转,悬崖陡峭,山峰高峻。

C.中间八句详细描写了五盘岭的景色,由远到近,描绘出一幅山野图。诗人以开合变幻笔法写景,远近结合,着力于染,归结于点,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也豁落落地毕现。

D.最后两句交代此次出行的原因,并发出感慨。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也就不觉蜀道难行。诗人入蜀作杜鸿渐的幕僚,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诗人心绪也较为明快开朗。

2.“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以下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①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从叛军囹圄中脱身逃到凤翔,见了唐肃宗李亨,任左拾遗,而岑参则于至德元年东归。从至德二年(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初,两人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②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斯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乙诗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①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高适作此诗时是761年,正任蜀州刺史。俸禄为二千石。杜甫则在成都。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品内容看,两诗的写作时人已步入暮年。

B.从解释提供的信息看,两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C.从两诗的标题推断,杜甫应有回赠之作。

D.从诗歌的体裁上看,两首诗均为古体诗歌。

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三四句“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

B.甲诗第五句中“悲”字抒发了诗人因年老位卑无力报国的无奈。

C.乙诗三四句借想象杜甫在异乡中对初春的感受,表述了自己的乡愁。

D.乙诗九十句追昔抚今,从前隐居东山,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

5.两首诗歌都是写给杜甫的,都有对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的感慨,但语言风格却各不相同。甲诗“婉而多讽”,乙诗“情真意恳”。请对此作赏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衙郡守还①

岑参

世事何反覆,一身难可料。

头白翻折腰,归家还自笑。

所嗟无产业,妻子嫌不调。

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就州长史任上。衙:即“衙参”,指下属参谒官长,请示公事。郡守:指虢州刺史。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世事无常,命运难料,这是诗人参谒郡守之后的感慨,奠定了全诗基调。

B.第三、四句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样,都以自我解嘲来面对人生困境。

C.第五、六句写家中无产业,家人嫌弃自己得不到升迁,都侧面表现诗人的落魄潦倒。

D.这首五言诗把叙事、议论、抒情有机地融合于一体,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复杂细腻。

7.本诗最后两句“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思想情感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拾遗:朝廷谏官,负责规劝天子改正过失。杜拾遗即杜甫。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似是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实则暗示朝官生活的死板。

B.颔联写朝堂活动只用“入”与“归”,透露了朝廷公务的空虚无聊,令立志建功的诗人感到厌倦。

C.“青云”“鸟飞”隐喻飞黄腾达者,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

D.本诗对仗极为工整。诗歌前三联都对仗,首联和颈联不但词性相同,而且连颜色词也相互对应。

9.有人评价此诗“曲折隐晦,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请简要赏析尾联蕴含的“不尽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从空间着笔,走马疾行,大漠辽阔高远,气象壮阔。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B.三、四句由现实到遐想,诗人眼前急切需要解决的是宿营问题,下句却不作正面回答,转而写景,表明诗人对居无定所的失落之感。

C.即景生情,明月朗照触动情怀,无穷思念蕴藏其中。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牵动思乡之情。

D.起句激情豪迈,次句情深意远,三句以设问陡转,曲折回旋,结句似答非答,气象壮阔,意蕴丰富。

E.全诗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涯无际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感情也显得有些低沉、悲伤。

11.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运用顶真手法,写月下凉州之景,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B.“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的气派;“胡人半解弹琵琶”体现凉州居民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

C.琵琶乐声动人,风声萧萧,长夜漫漫,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诗人则与老朋友久别重逢,欢聚宴饮。

D.全诗既具有盛唐时的豪迈气象,又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前六句语言节奏欢快,后六句语言节奏舒缓。

13.简要分析最后六句中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铁关西馆①

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②,火处宿天倪③。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①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赴安西都护府上任的途中所作。②地角:地的尽头,形容已经走到西边的极远处。③天倪:自然的分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战马落地的汗水被踏成稀泥这一细节,表现了行军的急促与艰苦。

B.次句紧承上句,“朝驰”点明了行军的时间,“几万蹄”交代了行军队伍的庞大。

C.颔联“雪中”“火处”两处场景的对比,表现了诗人行军途中的气候变化之大。

D.颈联写诗人心惧边塞遥远,梦中也无法回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魂牵梦萦。

15.请赏析诗歌尾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暮秋山行

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①如有人。

苍旻②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③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①飒飒(sà):风声。②旻(mín):天空。③鶗鴂(tíjué):杜鹃鸟。《离骚》中有诗句“恐鹈(鶗)鸠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并非写山行而是写山间停歇,并非写雅逸之停歇而是写疲卧,其实,“疲马”就是诗人的自喻。

B.夕阳西沉,秋风瑟瑟,诗人独步山林,面对暮秋的种种声响,难免生出主观心境中的千念悲情。

C.苍茫的天空刚下过冷冷的秋雨,青石路面上没有一点飞尘。诗人融情于景,表述出清爽洒脱的心境。

D.“远行”呼应题目中的“山行”,而“苦辛”则是“暮秋山行”的归结,整首诗结构完整,很有章法。

17.诗中写到鶗鴂、蕙草,对表述思想感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岑参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解释:公元740年,51岁的王昌龄被更为江宁县丞。江宁,在今江苏南京。在长安与他饮酒道别。富春:富春江,即浙江流经桐庐至富阳的那一段。下句的卧江楼是指富春江畔的楼。南徐州:在今江苏镇江。父亲曾在当地为官。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泽国”句是说王昌龄将奔波千里赴江宁水乡任一小职,“群公”句中使用“独”字寄予的情感沉重。

B.“旧家”句是说由江宁联想到岑氏旧家所在,“北风”句中回忆曾与王昌龄在南徐州、风雪夜抱被长谈之事。

C.“君行”句诗人想象王昌龄到达京口时正是人间三月,定会见到桃花盛开;“舟中”句则是写诗人因而趁景赋新诗以消解朋友旅途中的苦闷。

D.“潜虬”句诗人赞扬王昌龄是从云侍风的龙,在江宁必将如“黄鹄”高飞;末句叮嘱则更显示与朋友之间情深意切。

19.《历代诗评注读本》中评此诗“先用悲同,后作慰语”,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①

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②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③开,流尽千万秋。

行行潘生④赋,赫赫曹公⑤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②伯夷:商末士君子。③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④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⑤曹公:即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题目“怀古”可知该诗与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题材相同,都属咏史怀古诗歌。

B.前两句中“暮春”“晚景”点明了诗歌所写的具体时间,而津楼也因在暮霭中显得低矮。

C.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暮春时所见潼关景色为实,对历史上人物故事的联想为虚。

D.“川上多往事”即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21.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今甘肃凉州。②晋昌: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

B.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述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本诗感情更丰富。

C.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为下文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D.尾联既有好友出使归来的喜悦,又有自己滞留边塞、归日无期的伤感,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23.请赏析颔联中“飘”与“挂”二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春天,时官军击败安史叛军并收复洛阳及中原太片土地。贾至先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岑参以此诗和之。②紫陌:京城的道路。③剑佩,亦作“剑珮”。指上朝官员佩戴的剑和佩饰。④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

2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鸡鸣”“曙光”“寒”等词语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照应题目,巧妙自然。

B.颔联正面写早朝场面:伴随着朝钟声,宫门依次而开;台阶两侧,仪仗排列,百官朝见。

C.尾联直抒胸臆,表述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充满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

D.全诗通过描绘早朝场面,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繁华,反映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

25.杨万里曾说:“和诗者,岑诗云‘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好。”请结合全诗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2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诗首联用“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

B.杜诗所写之马即使现在又老又病,也驯良有素,还依旧为诗人尽心尽力,这让感慨万千。

C.岑诗和杜诗情感丰富而含蓄,岑诗的“怀”,杜诗的“沉吟”,都表述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

D.岑诗长于描写边塞富有特色的景物,善于寓情于景,杜诗长于选取典型意义的事物,语言凝练,风格沉郁。

27.这两首诗中,“马”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杨七郎中宅即事

岑参

万事信苍苍,机心久无忘。

无端来出守,不是厌为郎。

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黄。

逢君开口笑,何处有他乡。

[注]大历元年,岑参由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杨七郎中”《全唐诗》作“阳七郎中”,此从明抄本。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因为“信苍苍”而“忘机心”,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诗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自寻解脱。

B.从诗的内容看,虽然出为嘉州刺史不是诗人主动要求的,但对这一任命诗人是颇为得意的。

C.尾联的“逢”字扣题目中“寻”字下笔,使得诗歌在抒写心绪的同时又不失叙事上的脉络。

D.首联是诗人并非针对一时一事的情绪化表述,为结句“何处有他乡”的旷达释然做支撑。

29.即事诗是以当前事物为题材写的诗歌,颈联描写了诗人眼中怎样的一种景象?它在结构安排和表述方式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赵将军歌

岑参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①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②。

注:①博:这里指古代军中较量骑射和勇力的一种游戏。②貂(diāo)鼠袍:用貂鼠皮做成的暖裘。貂鼠即貂,体细长,色黄或紫黑,皮毛极轻暖珍贵。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展现了一幅寒风凛冽的边塞图,为赵将军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

B.“城南”一句,写很能耐寒的猎马,在寒风中冻得缩缩瑟瑟,进一步渲染气氛。

C.后两句构思巧妙,手法新颖,轻松之中绝不轻率,诙谐之中不失豪迈。

D.全诗语言朴素生动,场面旷远开阔,形象鲜明生动,情调苍凉悲怆。

31.本诗塑造了一位威武英勇、豪气善战的将军形象,请结合诗歌简析,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32.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五句两次写到琵琶声,但表述的内容并不相同,第四句写满城琵琶声,边民能歌善舞;第五句则重在表现琵琶声的动人。

B.诗歌前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双关的艺术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形成轻快、咏唱的情调。

C.“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用了一个“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

D.七、八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33.在盛唐时代,岑参的边塞诗成就突出。你从他这首边塞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盛唐气象”?请简要概括,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

岑参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

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楼头之高衬托鸟飞得更高,表示诗人登楼极目意在想更长久看见友人踪迹。

B.颔联写饯别之时遇到风雨,自楼窗中可见其波涛,暗写别情愁绪因天气更加深刻。

C.颈联进一步点明题意,先叙写送朋友入朝言事,后用“宝刀”点明了朋友的身份。

D.全诗多处运用照应手法,“送客”“城头楼”和“谒帝”分别照应标题关键词。

35.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宇文判官

岑参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西行还未到达目的地就已回首东望,突出表述了诗人的无奈与沉痛之情。

B.成天面对狂风和暴雪,满眼都是沙漠山丘,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之极端恶劣见诸笔端。

C.结尾两句写诗人与友人相互思念却不得相见,自从二人分别后自己两鬓都已斑白。

D.这首诗采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边塞壮阔景色,堪称岑参边塞诗歌的典型代表。

37.前人评价此诗说:“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真情。”请以颈联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38.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①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②,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③西门伫献捷。

①岑参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诗人写此诗为封送行。②走马川:又名左末河,今之车尔成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车师: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围“风”字落笔,走马川、雪海边,黄沙飞扬,遮天蔽日,不着“风”字,而风之猛烈,如在目前。

B.“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三句写夜间行军所见之景,化静为动,狂风咆哮,石大如斗,战士们在风中无畏前行。

C.“金山西见烟尘飞”句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唐军早有戒备。

D.这首诗极力夸张,给人雄浑壮美之感,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经验,故而此诗能“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2)鉴赏“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3)结合诗句分析,此诗塑造了西征将士怎样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①

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②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③开,流尽千万秋。

行行潘生④赋,赫赫曹公⑤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②伯夷:商末士君子。③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④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⑤曹公:即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题目“怀古”可知该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题材相同,都属咏史怀古诗歌。

B.前两句中“暮春”“晚景”点明了诗歌所写的具体时间,而津楼也因在暮霭中显得低矮。

C.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暮春时所见潼关景色为实,对历史上人物故事的联想为虚。

D.“川上多往事”即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40.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饯王岑判官赴襄阳道

岑参

故人汉阳使,走马向南荆。

不厌楚山路,只怜襄水清。

津头习氏宅,江上夫人城。

夜入橘花宿,朝穿桐叶行。

害群应自慑,持法固须平。

暂得青门醉,斜光速去程。

[注]①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宅前筑堤修池,东晋时习凿齿在此读书,留下《汉晋春秋》。②襄阳人为缅怀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朱母率家婢和城中妇女,在城西北角筑起新城,激战中保住了襄阳城。③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泛指京城东门。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介绍习氏宅和夫人城,告知友人襄阳道民风淳朴,宽慰他治理不会耗费很多精力。

B.诗歌想象友人即将走过的路途和沿途的美景,襄水、橘花、铜叶会让友人忘掉旅途艰辛。

C.诗人在京城东门为王岑饯别,依依不舍,一直到傍晚时分才上马登程,可见友情深厚。

D.诗歌风格清新俊逸,沉重的离情化入自然清雅的美景中,寄托在对友人的祝福、期许里。

42.南宋诗人陆游推崇岑参诗歌,而评价李贺诗歌“无补于用”。请结合陆游评诗标准,谈谈本诗之“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

(唐)岑参

岸雨③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①武威:地名,即今甘肃武威。晋昌即瓜州,即今甘肃敦煌。②宇文判官:岑参的好友。③岸雨:另有版本为“片雨”。

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此诗时,宇文判官出使西域归来,已到瓜州,路程遥远,风尘仆仆。

B.颔联是想象友人边境远行所见之景,情景交融,炼字巧妙,意蕴丰厚。

C.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述了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

D.本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有画面感,情感真切,有波折变化,动人心扉。

44.请赏析颔联中“飘”“挂”二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①拾遗,朝廷谏官,负责规劝天子改正过失。杜拾遗即杜甫。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似是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实则暗示朝官生活的死板。

B.颔联写朝堂活动只用“入”与“归”,透露了朝廷公务的空虚无聊,令立志建功的诗人感到厌倦。

C.“青云”“鸟飞”隐喻飞黄腾达者,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

D.本诗对仗极为工整。中间两联对仗,首联也对仗;联中不但词性相同,而且连颜色词也相互对应。

46.有人评价此诗“曲折隐晦,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请简要赏析尾联蕴含的“不尽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①

岑参②

白露披梧桐,玄蝉③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④。

孤舟向广武⑤,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⑥。

①巩:巩县(今属河南)。崔明允:开元十八年进士,为诗人之友。②岑参:唐代边塞诗人。③玄蝉:秋蝉、寒蝉。④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⑤广武: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后句的“成皋”,在今荥阳记水镇。⑥郁陶:郁闷忧愁。

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深秋之景,“白露”“玄蝉”分别指秋天的露水、寒蝉,并不属于色彩对比。

B.三、四两句选取了秋风、暮日、黄云等意象,从时、空角度来摹状秋景,景中寓情。

C.本诗属五言排律,中间四句对举“君子”“小人”之“志”,运用设问,凸显对朋友的慰勉。

D.“孤舟”二句,回忆了与朋友分别后各自的去向,“孤”“一”二字,耐人寻味。

48.诗题中的“秋兴”指因秋景而触发的感慨。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抒发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节选)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笳一曲未了而愁杀征戍将士,含蓄表述出了对大唐穷兵黩武的厌倦。

B.诗歌将哀怨的胡笳声与边地意象“北风”“山月”等相结合,情景相融。

C.诗人送别友人远去,以送别之地秦山遥望友人将往的陇山,满怀思念。

D.“胡笳”二字多次出现,既强化诗题,又体现了古体诗语言的复沓之美。

50.诗歌最后以“谁喜闻”之问作结,蕴含了既悲且壮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024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作品专题合集汇编解析解答版

参考解析:

1.B2.“斗”“攒”两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山峰高峻”错误,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也没有刻画山峰的高峻,而是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意思是“江水回旋,两边的山崖对峙,像两兽相斗;乌云笼罩,太阳隐去,群峰攒聚”。“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崖石耸峙对立的陡峭、峥嵘之势;而“攒”字山峰人格化,表现了山峰相连,层次莫辨,好像攒集在一起,刻画了在光线不明的情况下,看到群峰好像连在一起的密集、重叠之态。

3.D4.B5.岑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前四句表面看,似乎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富贵实际却是要表现朝官生活的空虚、无聊、死板、老套。后两句表面颂扬、吹捧朝廷,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高诗前四句写羁旅飘泊的孤寂落寞,思念友人及异地宦游的怅然失意及人生的渺茫。其中“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五、六句写诗人的爱国热忱未衰减,对动荡时和艰难国事忧虑不已,深沉感喟,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最后四句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最终是壮志难酬,书剑蒙尘。全诗“情真意恳”,打动人心。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体裁的综合理解能力。

D.“两首诗均为古体诗歌”错误,岑参的诗颔联和颈联符合律诗特点,既对仗又押韵,是五言律诗。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A.“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错误,诗句意思是: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C.“表述了自己的乡愁”错误,“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

D.“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错误,前一句引东晋谢安隐居东山别墅韬光养晦的典故,后一句以书剑的蒙尘表述诗人的感叹。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往昔的壮志如今只能空叹难酬,颇具失意悲伤之情。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岑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诗人用语婉曲,用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述对朝廷的不满和讽刺。

高诗“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五、六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整首诗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但最终是壮志难酬,书剑蒙尘。全诗“情真意恳”,打动人心。

6.C7.同:都表述了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异:陶渊明是不喜欢官场的束缚,向往田园自由自在的生活而选择了隐居。岑参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做官,但身在官场却怀念在田园中钓鱼的悠闲生活。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第五、六句写家中无产业”错误。并不是没有产业,这是的一种自嘲。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作答时,要结合诗歌的意思,围绕两首诗歌的最后两句,联系诗歌中人物的处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同:本诗“五斗米留人”写出了诗人做官是为了生计,“忆垂钓”则写出了诗人对田园悠闲生活的怀念。《归园田居(其一)》从“樊笼”可体会出诗人对官场束缚的厌恶,“返自然”则表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都表述了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异:陶渊明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长久被困在世俗的牢笼里,得不到一点自由,如今终于能够重返大自然中,脱去束缚,不禁感到心满意足,十分快慰。陶渊明是不喜欢官场的束缚,向往田园自由自在的生活而选择了隐居。“五斗米留人”写出了诗人为了生计,不得已才做官。“东溪忆垂钓”写诗人回忆在东溪的垂钓生活,表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可见岑参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做官,但身在官场却怀念在田园中钓鱼的悠闲生活。

8.C9.①表面是说皇上圣明,国无弊端,谏官已无事可干,赞扬盛世清平。

②实际是讽刺皇上自诩英明,拒绝纳谏,以致群臣缄口。

③体现了对朝政的隐忧和自身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错误。诗人抬头望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是因为朝中为官的生活十分死板无聊,而且当时正百废待兴,诗人对这样的日子感到厌倦。诗句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的诗意: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皇上圣明,国无弊端,谏官已无事可干,似乎是赞扬盛世清平。

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是诗人故作反语,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这句话既是讽刺,也是揭露,讽刺皇上自诩英明,拒绝纳谏,以致群臣缄口。

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也体现了对朝政的隐忧。尾联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10.BE11.①融情于景,诗人含蓄地把自己不惧远征、效命疆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融入莽莽平沙之中。

②直抒胸臆,诗人以“辞家见月两回圆”直言离家之久,表述对故土、亲人的思念。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三、四句由现实到遐想”错误,应该是由遐想到现实;“表明诗人对居无定所的失落之感”错误,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E.“感情也显得有些低沉、悲伤”错误。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故选BE。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和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融情于景,“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诗人含蓄地把自己不惧远征、效命疆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融入莽莽平沙之中。

直抒胸臆,“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以“辞家见月两回圆”直言离家之久,表述对故土、亲人的思念。

12.D13.①第七,八句写诗人与友人重聚宴饮,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和深厚情谊;②“岂能贫贱相看老”一句意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抒发诗人奋发向上,希望尽快建功立业的积极情感;③最后两句中,一个“笑”字,写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诗人与友人以酒助兴,具有乐观、豪迈情怀。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又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错误,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沉郁顿挫”的风格体现不明显。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大意是“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诗人与在幕府的多位老友,别后几年得以欢会重聚,“别来三五春”写出与朋友分别已久,暗含古人重逢的喜悦;宴会上听着动人的琵琶曲,“大笑”“斗酒”等渲染了宴会的场面,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由此可见,这里表述了诗人与友人重聚宴饮,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和深厚情谊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大意是“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前句流露出时光流逝的感伤,后句展现的是一种想要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姿态,从中可见诗人奋发向上,希望尽快建功立业的积极情感,同时,其中也含有的自勉和对朋友的劝勉。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大意是“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能几回”,写出古人相聚的不易,“须醉倒”,写出了对故人相聚不醉不休的豪情。从这里能看出诗人与友人以酒助兴,具有乐观、豪迈情怀。

14.B15.①尾联中的“月”“铁关西”照应了诗歌标题“宿铁关西馆”。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动作,描写故乡月有情,伴随自己到了边塞,含蓄地表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③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有故乡月陪伴的一丝慰藉之情。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几万蹄’交代了行军队伍的庞大”说法错误,本诗是诗人上任的途中所作,再结合上句写军途中的艰辛,可以得出“几万蹄”表现的是诗人行军距离之远。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解释为谁知今夜故乡明月,也跟随我来到了铁关以西,其中“月”和“铁关西”照应了题目“宿铁关西馆”,点出月夜和铁关。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园月”人的动作。诗人宿于边塞,唯以望月寄托怀乡之情,而又不写自己望月,却反写明月有情伴随自己,从而使自己更添乡思,望的是“故园月”,想的是故乡情,把思乡之情写得很含蓄,很深切。

本诗写的是诗人寄宿在铁门关西的客舍中的感受,表述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尾联写幸有故乡月儿相随,表述了有故乡月陪伴的一丝慰藉之情。

16.C17.①诗人化用《离骚》,以鶗鴂夜鸣、芳草色陈喻盛时已过、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②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切忧虑,表述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惆怅之情。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述出清爽洒脱的心境”错误,诗人融情于景,表述出空寂惆怅的心境。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情感的能力。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意思是,鶗鴂昨晚在不停鸣叫,蕙草已经渐渐枯黄凋落。

联系解释③可知此句为用典。《离骚》中有诗句“恐鹈(鶗)鸠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思是,只怕杜鹃它叫得太早啊,使得百草因此不再芳香。此处用典可联系诗的最后两句分析: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可知此句诗人用屈原诗意,以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表述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惆怅之情。

18.B19.①诗中前半部分是描写王昌龄的生平,王昌龄虽然才学深厚,但仕途不顺,虽然年龄已经不小,还要被派遣到边远之地担任小官。满怀悲情为王昌龄送行,为王昌龄的不幸感到悲伤和不平。

②诗的后半部分则是对王昌龄的安慰,想象他到达京口正是桃花盛开之时,见到如此美景,他一定会做出许多好诗。而如今虽然仕途不顺,但不要悲观,一定要保重身体,将来王昌龄一定会青云直上,宏图再展。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北风’句中回忆曾与王昌龄在南徐州、风雪夜抱被长谈之事”理解错误。“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是期待与王昌龄一起同宿的情景,还没有发生,并非回忆曾与王昌龄在南徐州、风雪夜抱被长谈之事。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历代诗评注读本》中评此诗“先用悲同,后作慰语”,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首先,在诗的前半部分,从“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几句可以看出,为将赴贬所的王昌龄饯行,而悲凉忧郁的气氛笼罩着大家。诗人叹息王昌龄徒有生花之诗笔和可干青云的文章,却得不到朝廷重用,以展自己的经世才华。叹惋朝廷官员济济,独君被“明主弃”,流落异地,寂寞孤独。诗句中充满对王昌龄仕途不顺、才华等不到施展的惋惜和不平。符合评论中所说的“悲同”。

接着,在诗的后半部分,从“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可知,通过想象王昌龄赴任途中的景象,想象王昌龄南行至京口时,当是桃花烂漫的季节。虽然孤舟孑行,无人做伴,见此桃花纷纭、春意盎然之景也必当诗兴大发,佳篇连成,精神焕发起来。同时赞赏王昌龄的高才大器,虽不得明君赏识,一时重用,亦当如葆真之潜龙,待举之黄鹄,终有一日青云直上,鸿图再展。诗句间充满着对老友的安慰之情。

20.D21.①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诗人对策落第,“欲济无舟楫”,于暮春离开长安,内心充满落寞,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②对古人的仰慕之情。诗人来到潼关,不禁缅怀仰慕于此建功立名的古人。③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古人有丰功伟绩,为后人缅怀,而自己仕途无着,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说法错误,“川上多往事”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没有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结合解释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前四句“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写诗人于暮春离开长安,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西去的夕阳徘徊在津楼上久久不下,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二君子忽然浮现在眼前,多想一睹他们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可在对岸的首阳山无轻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空发幽情。与其说是对“首阳山”欲往无轻舟,不如说诗人对自己理想和壮志欲往无轻舟。此四句表述了诗人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写诗人来到潼关,目睹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发思古之幽情,仰慕千古流传的潘岳之赋,缅怀赫赫战功的曹公——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

诗人献书阙下,对策落第,心绪不佳。东归途中,登高远望,睹奔流万年的黄河水,思古人征战杀伐的累累战绩,叹自己茫然无着的仕途,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表述了对古人的仰慕和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

22.C23.①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②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错误。诗歌首联写在边塞登楼所见之景,片雨飘过城头,黄鹂飞上戍楼,暮春的边城一片空寂,营造了一幅悲凉的意境,使得此时的诗人平添几分作客天涯的感觉。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述出来了。

24.C25.①紧扣题目中“早”“朝”二字。“星初落”“露未干”突出“早”,“花迎剑佩”“柳拂旌旗”突出“朝”。

②寓情于景。通过“花迎”“柳拂”“星初落”“露未干”的暮春晨景的描写,鲜明地表述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之情。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迎”“拂”生动表现出路边鲜花盛开、杨柳轻拂,旌旗招展,文武官员健步走来的情景。

④采用借代手法,“剑”“佩”借代上朝的文武官员,表现出满朝文武都来上早朝的盛况。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C.“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错,诗的结尾,响应贾至的倡议:唯有身居凤池的中书省贾舍人,你这一曲高雅的阳春白雪和起来实在困难。作为和诗,尾联点明题旨,表述对贾至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可以从诗句的内容、语言、情感、手法等多方面入手。作答时,首先要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把握好诗歌的情感主旨。

从诗句内容上看,“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的佳处在于它紧扣“早”“朝”二字,既写了早朝的场面,又抓住了时间早这一特点,“星初落”“露未干”描写早晨的自然景物特点,以此突出时间“早”,“花迎剑珮”“柳拂旌旗”突出“朝”。

从表现手法上看,这两句是描写暮春晨景,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清露。寓情于景,表述了诗人在官军击败安史叛军并收复洛阳及中原大片土地后,内心难以掩抑的兴奋之情。

从修辞手法上看,这一联诗句中的“迎”“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表现出路边鲜花盛开、杨柳轻拂,旌旗招展,文武官员健步走来的情景,“迎”“拂”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带有的主观倾向,把诗人自己兴奋的心情移情到鲜花、杨柳身上,写花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展现自己的心情;

“剑”“珮”采用借代手法,用“剑”“珮”代指文武官员,表现出满朝文武都来上早朝的盛况。

26.C27.①岑诗: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与“晓笛”“秋冰”等共同构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了寂寥苍凉的意境,诗人借以表述对战争的厌倦,对故乡的怀念。

②杜诗:运用借物抒情/借物咏怀的手法,通过体弱老病却忠诚可感的老病马形象的刻画,表述了对病马的浓浓深情,抒发了与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晚境落寞的无奈和感伤。

26.本题考查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C.“表述了诗人对统治者愤懑不满的情绪”分析错误,属于过度解读。岑诗表述的是“怀乡”“厌战”的情绪,杜诗是以“病马”喻自己晚年落魄。

故选C。

2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岑诗:首联“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了寂寥苍凉的意境。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诗人借以表述对战争的厌倦,对故乡的怀念。

杜诗: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怀诗,运用了借物咏怀的手法,病马的身上有着的影子。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颔联是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岁晚天寒,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说病马虽然毛骨一般,但驯良的品性始终如一、忠诚可感,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物微”,既是说病马,又在诉说诗人自身:“沉吟”,既是为马,又是为人。因此,整首诗表述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晚境落寞与无奈的感慨,令人仿佛见到一位老诗人艰难落魄的憔悴形象。

28.B29.第一问:描写了深秋时节友人院子里的景象,芭蕉红了,橘子也呈现金黄色。

第二问:①结构安排上,这一联起过渡作用,从上文书写心志由此自然过渡到下文与友人的欢晤上;②表述方式上,这一联运用了描写的表述方式,一改前后联重议论的笔调,使表述富于变化。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对这一任命诗人是颇为得意的”错误。依据解释可知,岑参由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但无法得出诗人对此有得意之意。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结构安排以及表述方式的能力。

“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黄”意思是“雨水摧折着赤色的芭蕉,浓霜催黄了橘子”。

结构安排上,颈联承上启下,由上文的“信苍苍”和“忘机心”要过渡到下文与友人的欢聚,可知友人宅内雨打芭蕉的场景和宅外橘子成熟的景致的描写起过渡作用,勾起他对故乡的思念。

表述方式上,颈联从色彩角度描写了芭蕉和橘子的特点,是写景句,与全诗重议论的表述不同,使诗文表述富于变化。

30.D31.本诗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和比喻的修辞塑造了一个威武英勇、豪气善战的将军形象。前两句诗描绘了一个无比艰苦的环境,以衬托赵将军的威武英勇。后两句用赌博比喻战斗,激发想象,赵将军纵横驰骋,夺得单于貂袍拍马而回,从而表现了赵将军的豪气善战。

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情调苍凉悲怆”错,诗歌写在艰难困难环境下,赵将军战争赢得轻松潇洒自如,故情调欢乐昂扬。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及表述技巧的能力。

前两句展现了一幅寒风凛冽的边塞图。深秋时分,在寒冷的天山脚下,北风夹着严寒,犹如利刀一般砭人肌骨。这两句诗渲染环境、渲染气氛,为赵将军的活动,描绘了一个无比艰苦的环境,以衬托赵将军的威武英勇。

后两句构思巧妙,比喻新颖。诗人用赌博来比喻战斗,手法新颖。岑参在诗中以“纵”来形容“博”,可以使人想象赵将军豪放的英雄气概。苦斗沙场,何等艰辛,而赵将军纵情驰骋于其中,视之如同方桌上的一场赌博游戏,表现出无比豪迈的气魄。“场场胜”,“赌得”“貂鼠袍”,显得如此轻松、潇洒。这里,似乎展现了赵将军手提大刀,刀尖挑着单于的貂袍拍马而回的轻盈身影。

自然环境严寒艰苦,在如此艰难困难环境下,赵将军纵横驰骋,夺得单于貂袍拍马而回,赢得如此轻松潇洒自如,一个威武英勇、豪气善战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

32.B33.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气派。“凉州七里十万家”写这座西北重镇人口密集,非常气派风光,表现了盛唐气象。

②边民生活安定悠闲、一派和乐。“胡人半解弹琵琶”,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正是盛唐气象。

③士人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

④士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运用双关的艺术手法”错误,应是顶针的手法。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意思是: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七里十万家”,写这里人口密集,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胡人半解弹琵琶”则指出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的意思是: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诗人使用了反问的句式,表述了要赶快建立功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意思是: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34.A35.①尾联景中含情,想象辛判官经过灞桥时所见月色,写朋友分离后只能掌梦中来聚会了,从而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②灞桥在唐代已经成为了离别与思念的象征,本联借助“灞陵”“月”和“梦”等意象,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首联以楼头之高衬托鸟飞得更高”理解错误,这里重点是写诗人登楼望远,因此应是用“飞鸟外”即“鸟飞得更高”衬托出“楼头之高”。

故选A。

3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尾联“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中“相思”直接点明情感,“灞陵月”为写景,想象辛判官经过灞桥时所见月色。“只有梦偏劳”是说与朋友分别后,只能靠梦中来聚会了,抒发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可见,尾联景中含情,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借助意象抒发情感,“灞陵”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是离别与思念的象征,再加上“月”和“梦”,借助这些意象抒发了与友人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

36.D37.①颈联叙述诗人从事公职已历两年,两度经过阳关,简洁朴素,明白如话,“看似平淡”。②如此平常的话语中表现时间延滞、路途之遥,写出诗人对外生活已经厌倦出诗人乡之苦、愁苦之深。

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这首诗采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边塞壮阔景色,堪称岑参边塞诗歌的典型代表”错。这首诗并未运用夸张的手法,本诗沉郁伤感,不能算作“岑参边塞诗歌的典型代表”。

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颈联“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意为“我从事公职已历两年,曾两度经过阳关”。

“二年”“两度”,“领公事”“过阳关”,语言简洁,叙事朴素,明白如话,“看似平淡”。

诗人紧扣“二年”“两度”二词,平常的话语中蕴含无奈之情,流露出时间延滞,路途遥远之感,表明诗人对域外生活已经十分厌倦,如此则更见思乡之苦,思乡之切。

38.(1)B

(2)虚写/想象敌军闻风丧胆,唐军凯旋的画面,表现出唐军将士勇武无敌。

(3)通过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唐军充满不畏苦寒与艰险,斗志昂扬及高昂的爱国的精神;通过典型环境和军旅生活的细节表现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士兵军容整肃严明,骁勇善战。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化静为动”错。应是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非化静为动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意思是说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从“应”字可判断该句为虚写,诗中虽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前面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上面已经饱满有力地烘托出我军胜利的必然性,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该句也成为本诗注意之笔。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通过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唐军充满不畏苦寒与艰险,斗志昂扬及高昂的爱国的精神;

“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通过典型环境和军旅生活的细节表现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士兵军容整肃严明,骁勇善战。

39.D40.①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诗人对策落第,“欲济无舟楫”,于暮春离开长安,内心充满落寞,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②对古人的仰慕之情。诗人来到潼关,不禁缅怀仰慕于此建功立名的古人。③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古人有丰功伟绩,为后人缅怀,而自己仕途无着,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

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也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说法错误,“川上多往事”是对上文中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的总结,没有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结合解释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前四句“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写诗人于暮春离开长安,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西去的夕阳徘徊在津楼上久久不下,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二君子忽然浮现在眼前,多想一睹他们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可在对岸的首阳山无轻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空发幽情。与其说是对“首阳山”欲往无轻舟,不如说诗人对自己理想和壮志欲往无轻舟。此四句表述了诗人求仕不成的失意、落寞之情。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写诗人来到潼关,目睹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发思古之幽情,仰慕千古流传的潘岳之赋,缅怀赫赫战功的曹公——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

诗人献书阙下,对策落第,心绪不佳。东归途中,登高远望,睹奔流万年的黄河水,思古人征战杀伐的累累战绩,叹自己茫然无着的仕途,壮志难酬,不禁凄凉满怀,表述了对古人的仰慕和对自己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

41.A42.①诗歌有补于用表现了陆游现实主义情怀,要求诗歌能够对社会、人生有所补益。李贺的浪漫主义诗歌多集中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②本诗中习氏宅和夫人城,表现了岑参对治史留名、勇御敌寇的英雄人物的欣赏,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③对王岑秉公执法和襄城害群者摄于威严销声匿迹的清平世界的期待,也是希望友人为官能造福于民。

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告知友人襄阳道民风淳朴,宽慰他治理不会耗费很多精力”错误。诗人介绍习氏宅和夫人城主要是介绍友人所去之地的人文风物,以宽慰友人,淡化离愁。

故选A。

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及主旨的能力。

诗歌有补于用表现了陆游现实主义情怀,要求诗歌能够对社会、人生有所补益。李贺是抱负远大,却不幸生活在一个国势衰落、政治腐朽、世态险恶的时代,他虽是皇家宗室,但家境沦落,生计困窘,遭人谗毁,仕途蹭蹬,孱弱多病,怏怏早逝。在短促的一生中,他呕心沥血,发愤作诗,任思绪驰骋于虚无缥缈的神仙鬼魅世界之中,借以抒写积郁忧愤。所以李贺的浪漫主义诗歌多集中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歌五、六句写:渡口有晋代习氏家族的习家池,江边有著名的夫人城。魏晋时期,习氏家族更人才辈出,如习宇、习嘏、习辟强、习凿齿等均以才德品行驰名于当世。习氏家族不仅对魏晋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文化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纪念韩夫人和襄阳城妇女修城御敌的功劳,后人就把新修的城墙,叫“夫人城”。

诗歌九、十句是勉励老朋友到襄阳做官要执法公正,这样那些害群之马就会自己感到威摄而恐惧。这是对王岑秉公执法和襄城害群者摄于威严销声匿迹的清平世界的期待,也是希望友人为官能造福于民。

43.C44.①“飘”字描述了游子思乡之泪随边塞飞花漫天飘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