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边塞征戍类 专题练习合集(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边塞征戍类 专题练习合集(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边塞征戍类 专题练习合集(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边塞征戍类 专题练习合集(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边塞征戍类 专题练习合集(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类专题练习合集(解析)2024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边塞征戍类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严羽

今夜关山月,偏能照马鞍。

卢龙征戍客,圆缺几回看。

遥想金闺里,应悲玉露寒。

黄沙三万里,何日是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选取景物开篇,以细小的角度交代整体的大环境,“关山月”说明地点为边关塞上。

B.月光照“马鞍”,同时也照在行军驻守的将士身上,即下句中的“卢龙征戍客”。

C.“玉露”点明季节,其实闺中人悲秋之感的根源在于对远在边关将士的思念。

D.诗人善于选取意象来描绘边塞景象,月光、玉露、黄沙等意象凸显了边关环境的美好。

2.后人评价严羽的边塞诗“在辽阔苍茫的边塞意象中抒发对时空转换的感慨,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各章基本上相同,只换了几个字。但又不是单纯重复,而是递进式的复沓。

B.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述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C.重章叠句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

D.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4.孔子对《诗经》有着很高的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你认为《无衣》一诗体现出以上孔子所说的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浑将军出塞

[唐]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①,平戎早寄仲宣诗②。

①绕朝策: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晋大夫士会奔秦,晋恐士会为秦所用,就派人招他回国。士会高秦时,绕朝赠之以策。②仲宜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为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这里喻报捷之诗。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用敌兵入侵、羽书飞至等叙述,渲染了边疆危急、形势紧张的氛围。

B.“宝刀昼夜鸣”想象奇特,且与“画角三四声”对比,构成人物活动场景。

C.诗中以黄云连绵、衰草遍地、旌旗朝飞、刁斗夜鸣等展现军旅生活的艰苦。

D.结尾连用“绕朝策”“仲宣诗”两个典故,祝浑将军平定侵略,早奏凯歌。

6.诗人是如何刻画浑将军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①,万里黄河绕黑山。

①青冢,指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远离中原的一处僻远荒凉之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边塞诗一句一景,表面似乎不相连属,实际统一于“征人”形象。

B.马策、刀环虽然小而微,却足以引起读者对征戍之事一系列的联想。

C.“白雪青冢”“黄河黑山”两幅图景,描绘出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

D.全诗围绕着一个“归”字铺开,弥漫着征人思念故乡急于回乡之情。

8.本诗最后一联对仗尤其讲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作①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②。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在此时。②霍嫖姚:即汉代曾做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烈火,唐军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里描写打猎声势之盛,渲染了边关的剑拔弩张之势。

B.颈联中的两句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朝”和“夜”二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C.颈联具有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此联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做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展现了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

D.尾联借用“护羌校尉”“破虏将军”“霍嫖姚”典故来表现大唐守边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并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这比直接描写更有余味。

10.本诗的颔联写景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照应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两个“月出”,写出月亮逐渐升高的过程,月光铺泻,引出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

B.第二句“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后半句突出胡人能歌善舞,多半会弹琵琶,这句诗歌写出月光下的凉州城歌舞繁华的景象。

C.第三第四句写故人久别重逢,诗人通过“肠堪断”的琵琶,“萧萧”之“风”,“漫漫”之“夜”,渲染哀婉感伤的氛围,突出故人相聚的不易。

D.第五句“花门楼前见秋草”,突出时光迅速,又到了秋草黄的季节,但一个“岂”字表述诗人豪迈的胸襟,隐含着想要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

12.岑参,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起来,体现盛唐气象。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中的“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分别体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②。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③,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长安。②龙城:匈奴名称。这里泛指敌方要塞。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全诗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B.诗人通过“烽火照西京”这一句直接说明军情紧急,“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C.第三句以“牙璋”“反阙”代指“出征的军队”和“京城”,用词典雅、稳重,体现出征将士崇高的使命感。

D.这首诗虽然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却具有律诗严格的规矩形式,诗歌富有节奏感和气势。

14.这首诗采用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请结合前六句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吊王将军墓

常建

嫖姚北伐时①,深入强千里。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②。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注:①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讨伐匈奴,这里借指王将军征讨契丹。②垒:营垒。

燕歌行(节选)

高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诗一二句叙事,点明孤军深入;高诗一二句描写,烘托肃杀气氛。两首诗都暗示了战争失利。

B.常诗三四句描写战事,战况极其惨烈;高诗三四句叙事,运用对比揭露了军中矛盾。

C.常诗五六句追叙王将军杰出的军事才能;高诗五六句描写阴惨画面,烘托战士凄凉心境。

D.常诗末二句“哭”字写出了“残兵”的绝望,高诗末两句一个“尽”字写出士兵的孤苦。

16.《吊王将军墓》和《燕歌行(节选)》都刻画了“将军”的形象,结合作品分析两个将军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之所见,抒望中之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B.颔联写诗人望见积雪映着寒光,旌旗猎猎飘扬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C.颈联前句写险要的地形,后句写战争的态势,把北国严冬战地的形势,宏观地勾勒出来,富有气魄。

D.尾联中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的两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

18.有人评价此诗“惊”字最富神韵,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9.下列对《燕歌行并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因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给予褒奖恩宠,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下伏笔。

B.“摐金伐鼓下榆关”引出的四句写出征阵容。意象鲜明,凸显了边塞诗的特点。鼓角齐鸣,旌旗如云,羽书飞传,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见敌阵森严。

C.“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一片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与胡骑厮杀,突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D.“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将军骄惰轻敌,不恤战士,一面是战士拼死苦战,一面是将军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20.《燕歌行并序》序言说“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那么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③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①本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③畲(shē)田:火耕之田。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时间清晨“平旦”和所处位置辽阔绵延的五盘岭,刻画了诗人入蜀平乱前早上出发的画面。

B.“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运用了拟人和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流回转,悬崖陡峭,山峰高峻。

C.中间八句详细描写了五盘岭的景色,由远到近,描绘出一幅山野图。诗人以开合变幻笔法写景,远近结合,着力于染,归结于点,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也豁落落地毕现。

D.最后两句交代此次出行的原因,并发出感慨。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也就不觉蜀道难行。诗人入蜀作杜鸿渐的幕僚,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诗人心绪也较为明快开朗。

22.“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小题。

雪中过虎牢

李汾

萧萧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过虎牢①。

广武山川哀阮籍,黄河襟带控成皋。

身经戎马心愈壮,天入风霜气更豪。

横槊赋诗男子事,征西谁为谢诸曹②?

①虎牢:战国末期秦国建置。西汉时易名成皋关。②谢诸曹:指晋谢安及其弟谢石、其侄谢玄。淝水之战时,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石监江北诸军事,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大败苻坚。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儿在嘶鸣,行李与弓刀时相擦刮。在纷扬的风雪中,兵士们走过了虎牢关口。首联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萧瑟寂寥的雪中行军图。

B.“哀阮籍”表明诗人与阮籍同病同怜,都有不能为世所用的孤独寂寞。相近的身世,使诗人处旧地而思古人,与阮籍惺惺相惜。

C.颈联由“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句式和意境脱化而来。诗人虽身经战乱、气候恶劣,却反而使自己心胸更壮、胆气更豪。

D.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气势恢宏。前两联以铺叙起笔,间以抒情,虽深沉壮阔却不失蕴藉;后两联则粗犷豪迈,酣畅淋漓。

24.“横槊赋诗男子事”与苏轼《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都提到了横槊赋诗的曹操,各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朝乘障,破虏将军④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⑤霍嫖姚。

①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②猎天骄: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唐朝时候的吐蕃;猎,打猎。③碛:读作qì,沙漠。④“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⑤霍嫖姚:即汉代曾做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这里借指崔希逸。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进行打猎活动,以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B.颔联像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猎手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C.颈联具体描写唐军将士的军事行动,将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

D.尾联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带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崔希逸,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26.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评论本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

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②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③,按节④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⑤。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③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

B.“亭埃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

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

28.“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述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①。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②,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

①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②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③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汉武帝时随天马一起引入中原。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首先写“行人”的从军生活,有时需要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有时又要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生活紧张凶险,又压抑单调。

B.诗歌五、六句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其中“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则突出其凄冷酷寒。

C.诗歌七、八句中“夜夜”、“双双”连用两处叠字,表现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悲凉,直接点出边疆将士的哀怨之感。

D.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喻力。

30.同为边塞诗,《古从军行》的“闻道玉门”四句与《燕歌行》的结尾四句所表述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征军行遇风

崔融

北风卷尘沙,左右不相识。飒飒吹万里,昏昏同一色。

马烦莫敢进,人急未遑食。草木春更悲,天景昼相匿。

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览史怀浸骄,读诗叹孔棘①。

及兹戎旅地,忝从书记职。兵气腾北荒,军声振西极。

坐觉威灵②远,行看氛祲③息。愚臣何以报,倚马申④微力。

①孔棘:指军情很紧急。②威灵:声威,指声势强大。③氛祲:妖气,代指敌军气焰。④申:贡献。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气象雄浑,苍茫悲壮,写出了风沙之大,突出了行军之艰难,颇有开盛唐之音的气势。

B.第五、六句对仗工整,承上续写急行军,表述了将士们以国家利益为重,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C.“天景昼相匿”用天光昏暗写出天气恶劣,“景”同“影”,“匿”意为“暗”,侧面表现将士的英勇无畏。

D.整首诗气势宏大,立意高远,边塞风光苍茫辽阔,对景物的描写真实而细腻,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32.这首诗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指旄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紧张的气氛。

B.颔联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完成了一个大转折,省掉了许多鏖战和厮杀的场面描写,足见布局简洁,笔法洗练。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3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表现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这是侧面衬托的手法。

B.“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出边塞。“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C.通过“鸣鞭”“弯弓”“插羽”等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斗志昂扬、神勇无比的英雄形象。

D.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写破敌时的艰难。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唐)高适

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

[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35.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

B.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

C.“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

D.“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

36.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慷慨激越B.清新流畅C.委婉含蓄D.雄浑悲壮

37.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陆明府①赠将军重出塞

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②,关塞重横行。

始返楼兰国,还③向朔方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④集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宁知班定远⑤,犹是一书生。

①明府:西汉对太守的尊称,唐以后专指县令。②《汉书·周亚夫传》载,亚夫东击吴楚,兵事神速,诸侯闻之,以为其“从天而下”。③还:同“旋”,随即。④白羽:白旄,用白旄牛尾装饰的军旗,用以指挥军队。⑤班定远:班超。他早年以替官府钞写谋生,后投笔从戎,最终以沟通西域之功被封为定远侯。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送行之作,本诗送别的对象是一位连续出征、戎马劳顿的大将军。

B.在勾勒出将军出征的路线后,运用虚笔描写出征的景象和战斗的经过。

C.用黄金装饰战马,以白旄令旗集结神兵,黄白色彩鲜明,突出了军容的严整。

D.在夸赞将军观天象、察地形来排兵布阵后,诗人用典故表述了对书生的否定。

39.本诗三、四两句中的“始返”“还向”使用得精练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送北征

裴让之①

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②惊。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

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

出塞

王昌龄

骝马③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

4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

B.《送北征》一、二两句,写战争在空间上自南向北而展开,敌骑从沙漠压向边关,烽火从关口、山头烧起,向内地频传、直至京城。

C.《出塞》中的“月”具体化为战场上空照着战士们的真实形象,诗人化客观为主观,使月光给人以寒冷孤寂的感觉。

D.《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

41.《出塞》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1.D2.①选取关山月、银鞍、卢龙征戍客这些边塞中的典型意象,通过时间转换,表述对边疆将士长期戍守边疆的同情与赞美。②选取金闺人、玉露等意象,通过空间变换,抒发对天下有情人无法团聚的同情与悲哀。③选取黄沙三万里、长安等意象,通过空间变换,抒发对朝廷对边塞将士漠不关心的批判。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边关环境的美好”说法有误,选取这些意象,应是说明边关环境的恶劣。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首联和颔联,展现的是边关塞上的景物意象。诗人由苍茫无边的关山月照在“银鞍”上这一细节,引出“卢龙征戍客”这一对象,也就是行军驻守的将士。关山月、银鞍、卢龙征戍客是边塞中的典型意象。而将士们“圆缺几回看”,则说明他们在这里征戍已久,已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月圆月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本诗通过时间变换,抒发了对边疆将士的同情与赞美。

诗歌颈联中,诗人不写边塞关山,而是跨越千里,通过将士们“遥想金闺里”,也就是远在家乡的妻子儿女们,因为思念边关亲人而产生悲秋之感的景象。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诗通过空间变换,抒发对天下有情人无法团聚的同情与悲哀。

诗歌尾联中,“黄沙三万里,何日是长安”以三万里黄沙这一辽阔苍茫的边塞意象,引出第三个地点:长安。这里又完成了一轮空间的转换,“长安”是朝廷的代表,黄沙三万里都无法吹到长安,无法知道他们的苦楚,说明中央朝廷对这一批为国戍守边疆的人并不那么关心。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诗通过空间变换,抒发对朝廷的批判。

3.D4.《无衣》一诗体现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侮。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便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及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

D.“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本诗写到大王发兵去交战,将士们的反应。“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是说修理整治武器。“与子同仇”是说将士们统一思想,同仇敌忾;“与子偕作”是说将士们统一行动;“与子偕行”是说将士们一同奔赴战场。所以整首诗体现了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大家同仇敌忾、慷慨赴敌的豪情,体现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景,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所以全诗的风格矫健爽朗。从形式上来看,全诗共有三章,每一章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词语重复出现,即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从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本诗可以说是一首战歌,激励了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所以体现了“兴”的社会价值。

5.B6.①侧面描写。诗歌并未直接刻画浑将军的形象,而是通过描写浑将军的部属、战马、军备、战功等,从侧面刻画了浑将军的英武与骁勇;②用典衬托。用霍去病、李广等古人事迹,衬托出浑将军身先士卒、精于谋略的形象;③环境烘托。以边境的紧急形势,城头悲凉的画角声和宝刀昼夜鸣响,衬托出浑将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大志。

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B.“‘宝刀昼夜鸣’……与‘画角三四声’对比”错误。城头上画角之声响起,匣中的宝刀日夜在鸣叫。“宝刀昼夜鸣”与“画角三四声”没有对比。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刻画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角度是描写与烘托,从诗中来看,选段中对浑将军并未直接描写,而是从部属、战马、军备、战功等方面对浑将军进行侧面描写,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如写浑将军的部属都是擅长骑射的“阴山儿”,坐骑是一日千里的“大宛马”,马具精良,军旗猎猎,显示出他高昂的志气,染出浑将军的忠勇义烈和赫赫战功;

接着用霍去病和李广的典故来强化浑将军的形象,如“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大破匈奴(此喻哥舒翰),“骨都”指匈奴左右骨都使(此喻突厥将领),“每”字,表明浑将军经常随哥舒翰出征,战功累累,又以李广的体恤将士身先士卒,卫青的不拘泥于古人兵法,以方略为贵,衬托出浑将军的优秀品质和用兵的灵活;

最后四句笔锋一转,以边境形势、城头角声、宝刀鸣响等环境因素来烘托浑将军即将出塞时的心情,“羽书”飞至,浑将军又毅然奔赴疆场,奋战不息,塞外的生活艰苦清寂,时而传来几声哀厉高亢的画角声,更增添了几分凄严肃穆的气氛,而诗人却以“宝刀”切望为国杀敌而昼夜鸣叫这一兀傲奇警的夸张想象,再一次形象地揭示出浑将军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

7.D8.后一联的对仗中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围绕着一个“归”字铺开,弥漫着征人思念故乡急于回乡之情”理解错误,全诗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虽然通篇没有写一个“怨”字,也没有直接发出怨语,但是诗人紧紧围绕产生怨情的原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墨,用极为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繁忙枯燥的征战生活和边塞荒凉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怨情,让人读来回肠荡气,诗中并没有表现征人思念故乡急于回乡之情。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两句开头的“三”和“万”属于数字对;“白”和“青”,“黄”和“黑”属于颜色对,并且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并且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赋予“白雪”“黄河”人的情感,使诗歌显得别具情韵。

9.A10.①此联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的塞上风俗画。②表现了吐蕃健儿的勇猛强悍、粗豪雄放的样子。③这打猎声势之盛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唐军的行动做了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A.“唐军”表述错误,“在关外”应是吐蕃。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颔联“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11.C12.边塞生活情调:①弯弯的月亮照耀着边塞之地凉州,是边塞风光。②十万人家多半会弹奏琵琶,有浓郁的边地情调。③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边塞环境。

强烈的时代气息:①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有盛唐的气魄。②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以及昌盛时代的自豪感。③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渲染哀婉感伤的氛围,突出故人相聚的不易”错误,“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渲染苍劲壮阔的气氛,以琵琶助兴,突出故人相聚的珍惜。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发掘作品时代特色的能力。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起笔从眼前所见之景写起,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月牙;月亮逐渐升高,清冷的月光照着凉州城,“挂”在城头,有边塞景象。

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风萧萧兮夜漫漫”,“萧萧”形容风声很大,边塞多风,地之空旷再加上呼呼的大风,可见边塞典型的特色。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

“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是盛唐诗人的精神特质。

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13.B14.场景:诗歌第一句描写边境烽火四起的场景,三四句描写将士辞京出征和围困敌军的战斗场景,五六句以景物烘托,描写战场上大雪遮蔽军旗、狂风与战鼓声交杂的场景。

效果:(1)使诗歌节奏明快,增强了气势。(2)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表现了书生从军边塞到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表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唐军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3)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拓宽诗歌的视野。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通过‘烽火照西京’这一句直接说明军情紧急”错误。诗人并没有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将军情紧急表现出来。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

场景: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整首诗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根据“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可知,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五六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杼,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效果: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表现了书生从军边塞到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15.D16.(1)《吊王将军墓》:①忠勇敢死:“深入强千里”,身先士卒,一往无前,为国捐躯,是一位孤胆英雄。②才能卓越: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业绩,可比“汉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有勇气和谋略)。

(2)《燕歌行(节选)》:①骄傲轻敌:“常轻敌”致使战争失利。②荒淫失职:“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致使兵士遭受痛苦牺牲。③恃宠贪功:身当恩遇却冒进贪功。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写出士兵的孤苦”错,高诗末两句一个的“尽”字揭示出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经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吊王将军墓》①忠勇敢死:首二句“嫖姚北伐时,深入强千里”在嫖姚将军率兵北伐的时候,曾经深入几千里到敌人的后方。。霍去病官为嫖姚校尉,曾六次率军北伐匈奴,长驱千里,一直深入到狼居胥山。诗以霍去病的战绩,借比王孝杰率军北讨契丹,深入敌后超过了千里。用霍去病(嫖姚校尉)比喻王孝杰的英勇善战。②才能卓越:“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据说你就像那飞将军李广,身先士卒夺取了单于的营帐。又是一个借比,以汉飞将李广借比王孝杰的声威人品,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燕歌行(节选)》①骄傲轻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②荒淫失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③恃宠贪功: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身当恩遇却冒进贪功。

17.C18.①惊是震惊、震撼之意;首联写出了诗人初到边塞的特有感受,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②“惊”引出颔联的景物描写,积雪映着寒光,旌旗猎猎飘扬的景象;③边塞景象和稳固的军营是诗人产生惊的缘由;④结尾两句是诗人惊后的感慨,面对三边烽火,蓟门战云,也使他雄心振奋,壮志凌云,于是也产生了投笔从戎之愿。⑤首联的“客心惊”与尾联遥相呼应,全诗浑圆无痕而又遒劲有力。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颈联前句写险要的地形,后句写战争的态势”错误。颈联中“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海畔云山拥蓟城”是说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炼字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燕台一望客心惊”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接着用“笳鼓喧喧汉将营”来描述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重的战争气氛,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描述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

在这样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钞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

19.C20.①对将士奋勇戍边的期待,前八句写边疆战事紧急,将士们应奋勇报国;②慨叹征战之苦,“山川”“大漠”句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③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身当恩遇恒轻敌”,表明主旨,揭示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④对将军士兵不公待遇的愤懑,“战士”句,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反映将士间苦乐不均的社会现实。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C.“这正有利于与胡骑厮杀,突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错误,事实上“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突出的是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即利于对敌,而不是利于己方。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就是期待将士们要保家卫国,杀敌立功,报答皇恩。

“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等句说明边塞条件艰苦,征战戍守很不容易,慨叹征战之苦,突出了战士们的顽强,表现了对他们的怜悯之情。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身当恩遇恒轻敌”,表明主旨,揭示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映出对主帅指挥者的愤恨,战士们战死疆场,而主帅们却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这必然会导致战争的失利。诗人通过战场情景的再现,表现了对战士们的同情和对将帅的不作为和荒淫无耻的批判。

21.B22.“斗”“攒”两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山峰高峻”错误,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也没有刻画山峰的高峻,而是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意思是“江水回旋,两边的山崖对峙,像两兽相斗;乌云笼罩,太阳隐去,群峰攒聚”。“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崖石耸峙对立的陡峭、峥嵘之势;而“攒”字山峰人格化,表现了山峰相连,层次莫辨,好像攒集在一起,刻画了在光线不明的情况下,看到群峰好像连在一起的密集、重叠之态。

23.A24.①苏轼是为了抒发苦闷。“横槊赋诗”刻画了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的英雄形象,通过凭吊人物的兴亡,从而感叹人生短促,倾诉苦闷之情。

②李汾是为了抒发志向。他将这种英雄行为与寻常男子以一种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语气联系在一起,希望像横槊赋诗的曹操一样始终保持傲立于世的英雄之气,从中展示了自己的昂扬斗志。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勾勒出一幅萧瑟寂寥的雪中行军图”说法错误,首联勾勒的是一幅壮丽苍凉的雪中行军图。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在《赤壁赋》中,苏轼写曹操的目的是通过借古咏今的手法,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塑造了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的英勇形象,“而今安在哉”一句则说明像曹操这样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呢?苏轼通过凭吊古代英雄人物的兴亡,从而感叹人生短促,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李汾是为了抒发志向。“横槊赋诗男子事”意思是像曹操这种横槊赋诗的英雄行为对于寻常男子是一种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李汾写横槊赋诗的曹操,并以一种天经地义的语气,将他这种英雄行为与寻常男子联系在一起,希望像曹操一样始终保持傲立于世的英雄之气,展现了自己崇高壮美的英雄气概,展示了诗人的昂扬斗志和铁骨豪情。

25.C26.①“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指前四句用“驱马”“射雕”写出敌人勇猛善战,表现出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烘托紧张氛围。

②“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指后四句写出了唐军雍容镇静,应对自如,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③运用对比手法,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暗寓出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颈联具体描写唐军将士的军事行动”错误。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前四句写所见的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番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表现出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烘托紧张氛围。

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本诗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

27.B28.同:都表述了思慕名将、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

异:本诗还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和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燕歌行》还表述了对征战沙场的士卒的同情和对边将的批评。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亭垛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错误。“亭垛列万里”意思是写诗人在关河之上,看到的是亭与垛,它们排列万里,不是写军队士气。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意思是忘不了李将军,接到出兵令出城迎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意思是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由以上分析,可看出:

相同点:忘不了李将军出兵迎战的场面,因沙场征战苦现在还在思念李将军,都表述了思慕名将、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

不同点:“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意思是朝官的决策能否长久,和亲并非远大的图谋。“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意思是时常怀抱感激之心,愿效仿随机应变的谋略,可看出本诗还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和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

《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意思是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可看出此诗还表述了对征战沙场的士卒的同情和对边将的批评。

29.C30.同:两首诗都表述了对战士苦战沙场甚至壮烈牺牲的同情。异:李诗中“空见蒲桃入汉家”还表述了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不顾士兵死活的批判;高诗中“死节从来岂顾勋”表述了对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赞赏(或者:借“至今犹忆李将军”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边将)。

2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C.“直接点出”有误,这两句意为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所以是以胡雁胡儿之悲来衬托边疆将士之怨。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

《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表述了对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赞赏之情。“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至今犹忆李将军”以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边将。

可见,两首诗都表述了对战士苦战沙场甚至壮烈牺牲的同情。

31.B32.①诗人以一介书生参与军事行动,仰慕忠义之士,虽然环境恶劣,行军艰难,但仍坚守忠诚和正义之心。②即使贡献微小,也要竭尽全力为国效力。

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述了将士们以国家利益为重,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错误,句意为马儿疲倦不敢前进,士兵急迫未能进食。是行军状况,“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句中没有体现。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前四句写出了风沙之大,突出了行军之艰难,第五、六句写急行军,表述了将士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诗人以一介书生参与军事行动,仰慕忠义之士,虽然环境恶劣,行军艰难,但仍坚守忠诚和正义之心。

“愚臣何以报,倚马申微力”,我这样一个愚蠢的臣子如何能报答,只能依靠微小的力量,倚马而立。诗人感叹作为一名官员,他能力有限,只能通过微小的努力来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33.C34.D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误。“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所以这两句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D.“后三句写破敌时的艰难”错误。“破敌艰难”在诗中没有表现,恰恰相反,表现的是破敌之速也。

故选D。

35.C36.A37.首联点出送别,一“登”一“指”颇有昂扬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颔联问别,不用寻常慰别之语,而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行的关切。从全诗看,此处也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往;颈联描绘出行情景,精炼“随”“引”二字、巧用自然景色衬托部队风貌,勾画出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透露出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全诗激昂雄壮,与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