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1页
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2页
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3页
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4页
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见缝插针

B.弗敢加也雪上加霜

C.下视其辙如出一辙

D.公问其故故弄玄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

B.“将鼓”“将驰”刻而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掘,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首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4.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③”,直将千古庸流④,一齐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节选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

[注]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③比数:凑数。④庸流:庸人。⑤抹倒:否定。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鲁庄公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虽有缺点,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礼贤下士。

C.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时认为,“彼竭我盈”时方可追击敌军。

D.本文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第一段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

B.本文第二段将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做了对比。

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D.本文剪裁得当,详写战前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既:既然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实情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目光短浅

D.彼竭我盈,故克之。盈:士气正旺盛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忠之属也属引凄异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何以战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10.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迎战齐师时,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狱:指诉讼案件

B.忠之属也属:部属,属下

C.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D.彼竭我盈竭:穷尽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体现了乡人对国事的漠不关心。

B.曹刿虽出身平民百姓,但他以国事为己任,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勇于担当。

C.文章通过曹刿的论战告诉我们,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要善于抓住战机。

D.《曹刿论战》对战前、战后详加叙述,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文,完成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壮烈牺牲B.小大之狱牢狱之灾

C.忠之属也纯属巧合D.遂逐齐师威武之师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6.揣摩文中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在朗读乡人的话时,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7.结合选文第②③自然段和下面,你认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为什么?

故君之所以患①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②;不知三军③之事,而同④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⑤,而同三军之任⑥,则军士疑矣。

(选自《孙子兵法·谋攻》)

[注]①患:危害,贻害。②縻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mí),束缚。③三军:军队的通称。④同: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⑤权:权变,灵活。⑥任:胜任,指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何以战

(2)小信未孚

(3)既克

(4)望其旗靡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说明了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就突出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远见卓识。

B.文章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材料,即“请见——论战——作战——析战”。

C.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D.文章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了战争本身的起因、参战人数、双方交锋等情况,这样的详略安排是为了突出曹刿高超的军事谋略和才能。

21.选文中弱鲁战胜了强齐,链接材料中强秦却败给了弱赵。请你根据选文及链接材料,谈谈影响这两场战争胜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昭王①复欲伐赵。武安君②曰:“不可!赵自长平以来,君臣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备秦为务。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乃使五校大夫王陵③将以伐赵,陵战失利。

(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节)

①昭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②武安君:指秦国名将白起,因战功卓著,被封为武安君。③五校大夫王陵:五校大夫,官职。校,古时部队每八百人为一校,即主尉。五校为四千人。王陵,秦国大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小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四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4.文中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25.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晋、秦国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6.小文用思维导图积累了以下含“加”字的句子。请你帮他补充完整,写出“加”在各句中的意思。

2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有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人物活动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B.第一段鲁庄公面对曹刿“何以战”的问题,接连做出回答,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紧扣“论战”来写,详写了曹刿的言论,略写战争的规模、过程等,对凸显曹刿的战争理论这一中心起到关键作用。

D.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练。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29.读了《曹刿论战》,我们发现其实鲁庄公并不“鄙”。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鲁庄公不“鄙”的具体表现。(每则材料分析出一点即可)

八年春,治兵于庙,礼也。

夏,师及齐师围郕①。郕降于齐师。仲庆父请伐齐师。公曰:“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夏书》曰:‘皋陶②迈③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秋,师还。君子是以善鲁庄公。

(节选自《左传·庄公八年》)

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④而薄之,败诸鄑⑤。……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⑥,若之何不吊?”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一年》)

①郕:周代诸侯国名。②皋陶: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正直闻名天下。③迈:勉力,努力实行。④陈:同“阵”,这里指摆好阵势。⑤鄑:古地名,春秋时属于鲁国。⑥粢盛(zī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这里意为庄稼。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3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齐人三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31.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①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⑥,以存郑国。

(选自《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⑧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⑩。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勾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⑩边:边防。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4.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C.遂逐齐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35.下面与“小大之狱”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D.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何以战?”

(2)既克,公问其故。

37.文中写道:“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后文概述长勺之战的场面时,鲁庄公的哪些表现验证了这种说法?

38.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乐全的地位与曹刿有什么相似之处?从哪里看出来?

呜呼!士①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②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同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解释]①士:读书人。②颀然:高大的样子。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试卷第10页,共11页

试卷第1页,共11页

参考解析:

1.C2.(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2)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3.D4.①曹刿是一个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②毛遂是一个善与辩论、机智勇敢、大胆心细、富有才学、敢于展现自我而又自信的人。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见:被接见/看见;

B.加:虚报/增加;

C.辙:车辙/车辙

D.故:原因/故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信,信用。孚,使人信服。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重点字词: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

3.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

D.结合第①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分析,“详写战争起因”理解有误。根据第①段“‘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第②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③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分析,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略写。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比分析。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即可。

根据文本第①段“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③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分析,曹刿“奇”在是一个政治上、军事上有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

根据链接材料“遂一出而赵纵合”、“公等碌碌,不足比数”、“直将千古庸流,一齐抹倒,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分析,毛遂“奇”在是一个善与辩论、机智勇敢、大胆心细、富有才学、敢于展现自我而又自信的人。

参考例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曹刿请求接见,毛遂自己推荐自己,他们都是奇人啊。他们虽然地位低下,但是他们的国家危难的时候都能奋勇前来。曹刿的到来能让齐国的军队败走,毛遂的到来能使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他们都有很有远见,所以能够鄙视一切。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毛遂说“你们这些平庸之辈,不值得在这里凑数”,直接把那些无能之辈,一下子否定,这是有大志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处理事情啊。

5.C6.D7.D

5.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一鼓作气”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应该“一鼓/作气”句读;“再而衰”的意思是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应该“再/而衰”句读;“三而竭”是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应该“三/而竭”句读。故正确的句读应该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故选C。

6.A.有误。从鲁庄公“何以战”的内容看,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并没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不知道迎战依靠的是什么;

B.有误,文章题目是《曹刿论战》,又围绕曹刿的战前问战,战中指挥,战后论战三部分,刻画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及爱国精神,曹刿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C.有误,根据第三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可知,“彼竭我盈”是出击的最佳时机;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在了解敌人没有埋伏的情况下方可追击敌军;

故选D。

7.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D.“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有误,从文章“既克,公问其故”内容看,战斗的场面属于略写,而战后对取胜的原因分析则是详写。

故选D。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8.A9.D10.B

8.A.句意: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故选A。

9.A.动词,参与/动词,夹杂;

B.名词,类/动词,连接;

C.结构助词,的/助词,不译;

D.都为介词,译为“凭借、靠”;

故选D。

10.B.“夫战,勇气也”意思是:作战,靠的是勇气。“夫”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不译;本项将“夫”理解为“大丈夫”,存在错误;

故选B。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1.B12.D13.C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解释不正确。“忠之属也”句意为: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属”是“类、种类”的意思,而非“部属,属下”。

故选B。

12.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B.可以:古义:是两个词语。可,可以。以,凭借。今义:可能或能够;

C.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

D.古今都指大的国家;

故选D。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分析不正确。根据“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曹刿的论战告诉我们,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民心的向背(或取信于民),而非“要善于抓住战机”。

故选C。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14.D15.(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头通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三通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16.示例一:适合用劝阻的语气。乡人认为应该让哪些肉食者去考虑对策,作为老百姓的曹刿,没必要去操心。

示例二:适合用嘲讽的语气。乡人称统治者为“肉食者”,是对统治者的嘲讽,也有对曹刿揶揄的意味。17.示例一:鲁庄公是“明君”。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建议:在“彼竭我盈”时才下令进攻,在“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这显然不符合国君危害军队的三种情况。

示例二:鲁庄公是“昏君”。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看,鲁庄公符合“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和“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的两个条件。

14.A.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B.(诉讼)案件/监狱;

C.类/属于;

D.军队;

故选D。

1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遍,遍及;从,听从。

(2)鼓,击鼓进军;作,振作;再,第二次。

16.本题考查朗读语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是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可以回答劝阻的语气。结合第①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这是乡人劝阻曹刿的话,他认为谋划这样的事是当权的人的责任,而曹刿只是一个普通平民,不应该参与其中。因此用劝阻的语气来读。也可以回答用嘲讽的语气。主要是针对当权的人而言,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当权的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却让一个普通的平民曹刿参与谋划,因此乡人这句话是对当权者的讽刺,也有对曹刿自不量力的嘲讽,适合用嘲讽的语气去读。

17.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可以认为鲁庄公是“明君”。结合第②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建议:在“彼竭我盈”时才下令进攻,在“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而链接材料中“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是“昏君”的标准,明显鲁庄公没有危害军队,因此,鲁庄公是“明君”。

可以认为鲁庄公是“昏君”。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看,鲁庄公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符合“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的条件。因此,鲁庄公是“昏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所以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通详三军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

18.(1)凭、靠;(2)使信服;(3)已经;(4)倒下。19.(1)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20.A21.①是否能把握作战战机;②国君是否能听从正确的意见。《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揭露了取胜的原因,链接材料中“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说明现在不是伐赵的好时机,故而“陵战失利”,由此总结出影响两场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是“是否能把握战机”。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意见,秦昭王没有采纳武安君的意见,导致了两场战争不同的结果,由此可总结出影响两场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二是“国君是否能听从正确的意见”。

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您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2)句意为: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孚:使信服。

(3)句意为:打了胜仗后。既:已经。

(4)句意为: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靡:倒下。

1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肉食者,当权者;鄙,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2)鼓,击鼓;作,鼓起;再,第二次。

20.A.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故选A。

2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结合《曹刿论战》中“彼竭我盈,故克之”和链接材料中“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可知,曹刿抓住了作战的有利时机,秦昭王没有把握伐赵的好时机。可得:是否能把握作战战机;

结合《曹刿论战》中“公与之乘”“公将鼓之。刿曰:‘未可。’”“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和链接材料中“王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以伐赵”可知,鲁庄公能听从正确的意见,秦昭王不能听从正确的意见。因此可得:国君是否能听从正确的意见。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秦昭王再次准备攻打赵国。武安君说:“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厚重的礼物,四面派出使者向诸侯求和,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正当现在这个时候,是不可以攻打赵国的。”秦王于是派五大夫王陵为将进攻赵国。王陵作战失利。

22.参与案件23.(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24.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25.面对外敌,曹刿主动担当,有强烈的保家卫的责任感;他深谋远虑,言行果敢,机敏稳重。面对外敌,烛之武深明大义,抛开个人利益,承担起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

2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①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案件。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忠(尽职分)、属(类)、可(可以)、以(凭借)”要理解正确。

2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结合第①段“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四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鲁国的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从乡人的问话中可知,乡人们认为作战决策是当权者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无关,但曹刿却能挺身而出,从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中,可以显示出曹刿关心国事,深谋远虑,有爱国之心;结合第②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可知,在战争中,鲁庄公不明情况即下令指挥作战,可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由此可知,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还为下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

2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分析人物。

结合第①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曹刿在面对外敌入侵自己的国家,能够挺身而出,主动担当,具有强烈的保家卫国的责任感;结合第①段“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四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曹刿深谋远虑,有远见,爱国有担当;结合第②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可知,面对外敌的溃败,曹刿制止庄公的冲动指挥,可见他胸有成竹,深谋远虑,言行果敢,机敏稳重。

结合链接材料“晋、秦国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可知,面对强敌入侵,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考虑到国家利益才去应对敌人,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能够抛开个人利益,承担起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诚心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份之类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碾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竭尽,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晋和秦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烛之武推辞不去。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因情况紧急而求您,是我的过错。然而郑过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26.①虚夸,夸大,虚报②戴上,加上③益处,好处④施予,施加,给予27.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28.A29.①当邸国向齐军投降时,他没有听从仲庆父进攻齐军的建议,而是强调要修养品德,以德服人。②当宋国攻打鲁国时,面对强敌他积极迎战。③当宋国发生水灾,他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派使者前去慰问。④当宋国的军队在鲁国境内还没有摆开阵势时,他把握战机,发动进攻,最终取得胜利。⑤宋国发大水,他体恤百姓派使者去慰问觉得百姓受了难。

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加:虚夸,夸大,虚报。

(2)句意为: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加:戴上,加上。

(3)句意为: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益处,好处。

(4)句意为: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加:施予,施加,给予。

2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狱,案件;虽,虽然;情,诚心。

2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应为: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故选A。

2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姑务修德以待时乎”可知,当邸国向齐军投降时,他没有听从仲庆父进攻齐军的建议,而是强调要修养品德,以德服人。

结合“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可知,当宋国攻打鲁国时,面对强敌他积极迎战。结合“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可知,当宋国的军队在鲁国境内还没有摆开阵势时,他把握战机,发动进攻,最终取得胜利。

结合“秋,宋大水。公使吊焉”可知,当宋国发生水灾,他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派使者前去慰问。结合“天作淫雨,害于粢盛⑥,若之何不吊?”可知,宋国发大水,他体恤百姓派使者去慰问觉得百姓受了难。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八年春季,鲁庄公在太庙把武器发给军队,这是合于礼的。

夏季,鲁军和齐军包围郕国。郕国向齐军投降。仲庆父请求进攻齐军。庄公说:“不行,我实在缺乏德行,齐军有什么罪?罪是由我引起的。《夏书》说:‘皋陶勉力培育德行,德行具备,别人就会降服。’我们姑且致力于修养德行,以等待时机吧!”秋季,军队回国。君子因此而赞美鲁庄公。

十一年夏季,宋国为了乘丘那次战役的缘故而入侵我国。庄公出兵迎战。宋国的军队还没有摆开阵势,我军就逼近压过去,在戬地打败宋军。……

秋天,宋国闹水灾,庄公派使者前去慰问。说:“上天降下大雨,危害了庄稼,为什么不慰问呢?”

30.B3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32.①说明当权者浅薄无知,交代曹刿进见的原因,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②为下文写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做铺垫。(意思对即可)33.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30.A.养、奉养/安逸、安适;

B.都译成“类”;

C.第三次/数词;

D.名词,缘故/连词,所以;

故选B。

3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狱:案件;虽:虽然;察:明察。以:按照。情:诚,诚心”的翻译要准确。

32.本题考查理解语句。这句话的意是: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这是曹刿请见的原因。用当权者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结合下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可知,这句也为下文写鲁庄公目光短浅做了铺垫。

33.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一“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可知,弦高是普通商人;从“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可见,他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精神的体现。

从材料二“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可知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为国家贡献力量。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精神的体现。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