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八十中学2024届生物七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朝阳八十中学2024届生物七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朝阳八十中学2024届生物七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朝阳八十中学2024届生物七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朝阳八十中学2024届生物七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朝阳八十中学2024届生物七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李大爷是糖尿病患者,你给他提供的治疗方案是注射()A.生长素 B.甲状腺素 C.胰岛素 D.肾上腺素2.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从农场到餐桌,食品安全人人有责”。以下做法不利于食品安全的是()A.生熟食品混装B.饭前便后洗手C.肉食安全煮熟D.果蔬吃前洗净3.如图是生殖过程简图,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①----精子 B.②----卵巢C.③----受精卵 D.④----分娩4.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幼年期分泌生长激素过少会患呆小症B.成年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C.糖尿病患者通常可以通过口服胰岛素来治疗D.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为辅5.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由树突和轴突组成B.神经元的长突起称为神经C.神经元能接受和传递信息D.构成反射弧的细胞都是神经元6.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勤浇水②增加二氧化碳浓度③合理密植④延长光照时间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7.如图表示的是某种物质在血管中含量变化情况,如果a代表肺泡处的毛细血管,b代表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则此物质是()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葡萄糖8.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某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三类人群,其中甲表示健康人群;乙与甲相比,主要是体内含该传染病的抗体;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是该传染病的易感人群B.乙、丙是该传染病的传染源C.①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D.②③分别表示健康人感染患病和痊愈过程9.以下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某人患肩周炎,对其静脉注射消炎药,药物首次到达病灶须经过A腔2次B.图中所示1、2、3这3条与外界相连的途径中,属于排泄的是1、2C.在C腔从开始舒张到舒张结束的这一时间段内,D腔的状态是先收缩后舒张D.若b、c表示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过程,该过程是扩散作用通过完成的10.草履虫依靠()进行呼吸。A.表膜 B.气管C.体表 D.鳃11.如图所示的血管,表示动脉血管的是()A. B. C. D.12.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的实验过程,其中分析错误的是()A.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其探究的变量是唾液B.在操作步骤③时,若将两试管放在温度为5℃的水浴中保温对实验没有影响C.在步骤④中,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1号变蓝,2号不变蓝D.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13.检测某人血浆、肾小囊腔内以及输尿管内的液体中甲、乙两种物质的浓度,结果如表,据表中数据判断,甲、乙分别是()血浆肾小囊腔内的液体输尿管内的液体甲1.13%1.13%2%乙1.1%1.1%1A.甲是尿素,乙是蛋白质 B.甲是葡萄糖,乙是尿素C.甲是尿素,乙是葡萄糖 D.甲是蛋白质,乙是葡萄糖14.狗常用粘有唾液的舌去舔伤口,结果对伤口愈合有利,主要原因是唾液里含有()A.抗体B.抗菌素C.溶菌酶D.溶酶体15.人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的顶部A.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B.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C.上升,使胸廓的左右径增大 D.下降,使胸廓的左右径增大16.经医生确诊某患者为急性炎症,然后对他进行消炎治疗,没过多久痊愈了,则下面能正确表示他体内白细胞数目变化的图象是(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白细胞数)()A. B. C. D.17.小胖妈妈在整理冰箱时发现有一盒牛奶,拿来让他喝。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讲,小胖首先应关注包装说明上的()A.产地 B.营养成分 C.贮藏条件 D.保质期18.如图为眼球结构示意图。青少年若不注意用眼卫生,会造成凸度增大的结构是图中的()A.① B.②C.③ D.④19.某同学为了比较人体呼出气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正确的是A.取澄清石灰水30mL和40mL分别放在两个锥形瓶内B.吸气时,手紧捏a处橡皮管C.甲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乙不变D.呼气时,气体进入乙瓶20.下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B.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D.②③对照,②号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21.现有A、B、C三支试管,其内分别放入淀粉糊、鸡蛋清、植物油。(1)A试管滴入碘液呈____色,再加入足够的唾液充分振荡后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后,试管内颜色变化是____。(2)B试管内加入足够____,充分振荡后置于37℃温水中,半小时后鸡蛋清不见了。A.唾液B.胃液C.胆汁D.水(3)C试管加足够的小肠提取液,充分振荡后置于37℃温水中,一小时后液体中植物油不见了。原因是植物油被小肠提取液消化成______。(4)如果把37℃的水改为5℃的水重复上述实验,三个试管能否出现上述现象?____,原因是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______。22.2016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体育测试比往年有了更高的要求。图甲是某校学生参加测试的一个画面,图乙为人体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测试中学生听到发令枪声后立刻起跑,此反射类型是________,完成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图乙中的

______(填图中字母)。(2)在此反射中,学生听到枪声的感受器位于

______内。(3)看到运动员由远及近而来,终点裁判员的晶状体如何调节?__________。(4)某学生突然踩到同伴的脚而迅速抬起,其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图乙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5)测试结束大多数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最后冲刺的瞬间,带队老师情绪激动,并且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是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参考答案1、C【解题分析】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题目详解】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对患糖尿病的人,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故选:C。【题目点拨】要注意:胰岛素制剂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2、A【解题分析】【分析】食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食品原料的成分和质量问题,二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人为的改变其性质而生产的安全问题。【题目详解】生熟食品混装容易使食品变质,A符合题意;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B不符合题意;生肉含有大量的细菌、真菌,肉煮熟会把细菌、真菌杀死,符合食品安全,C不符合题意;果蔬在生长过程中难免喷洒过农药,通过清水浸泡、冲洗,或削去外皮,就可以减少农药残留物,该选项的行为注意了食品安全,D不符合题意。【题目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关乎人们健康与否的大事,多注意掌握。3、D【解题分析】试题分析:精子和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叫作受精,图中①是精子,②是卵巢,③是受精卵,④是受精。考点:精子和卵细胞,受精。4、D【解题分析】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错误;如果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错误;糖尿病患者通常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错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为辅,正确。5、C【解题分析】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题目详解】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其中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A错误;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叫做神经元,由一些神经元突起集合成束、外被结缔组织膜的结构叫作神经。B错误;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C正确;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弧的细胞不都是神经元,还有肌肉或腺体细胞,D错误。【题目点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6、A【解题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题目详解】①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勤浇水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能提高农作物产量。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的原料,因此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能提高农作物产量。③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制造的有机物增多,因此能提高农作物产量。④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延长光照时间,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因此,为了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勤浇水、②增加二氧化碳浓度、③合理密植、④延长光照时间。【题目点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因此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勤浇水、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都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进而增加产量。7、B【解题分析】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3)图中横轴中的a代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此种物质逐渐下降,b代表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此种物质逐渐增多,可以结合血液循环中各物质的变化进行解答.【题目详解】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从血液循环途径图中看出,血液流经肺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中。因此,血液流经a肺泡处的毛细血管时,则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流经b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图中此物质是在a肺泡处的毛细血管中减少,在b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中增多。所以此物质是二氧化碳。【题目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变化以及正确识图。8、B【解题分析】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据此回答。【题目详解】A.甲表示健康人群是该传染病的易感人群,A正确。B.乙与甲相比,主要是体内含该传染病的抗体,乙属于易感者;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属于传染源,B错误。C.①过程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使易感者体内产生该传染病的抗体,C正确。D.丙是该传染病的患者,②③分别表示健康人感染患病和痊愈过程,D正确。故选:B。【题目点拨】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然后根据现象判断符合哪一环节。9、A【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血液循环的途径、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过程、排泄的途径、营养物质的吸收等知识点。据此解答。【题目详解】A、患肩周炎,对其静脉注射消炎药,药物到达病灶经过的途径是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A)→右心室(B)→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C)→左心室(D)→主动脉→上肢动脉→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病灶,所以,患肩周炎,对其静脉注射消炎药,药物到达病灶共经过A腔1次,A错误。B、图中所示与外界相连的3条途径中,1表示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排出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2表示的是尿的排出,3表示排便,排出的是未经消化吸收的粪便。其中属于排泄的是1、2,B正确。C、心脏跳动一次,就是心脏收缩和舒张各一次。心脏每次跳动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是两个心房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接着两个心房舒张两个心室收缩;然后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所以在C腔从开始舒张到舒张结束的这一时间段内,D腔的状态是先收缩后舒张,C正确。D、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所以,b二氧化碳、c氧气表示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过程,该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完成的,D正确。故选:A【题目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血液循环的途径,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10、A【解题分析】

草履虫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题目详解】如图草履虫就是单细胞的动物,由这一个细胞就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其结构和功能如下:由此可见:所以草履虫依靠表膜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所以答案选择A。【题目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熟悉掌握草履虫的细胞结构以及各个结构的功能。11、B【解题分析】

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题目详解】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故动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故静脉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从分支流向主干;毛细血管管腔小,红细胞只能成单行通过,由图可知B表示动脉血管。【题目点拨】对于一些血管的判断,可根据血管的特点以及内血液的流动方向等进行掌握。12、B【解题分析】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其探究的变量是唾液,A正确;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操作步骤③时,若将两试管放在温度为5℃的水浴中保温”,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降低,不能将淀粉全部消化导致2号试管滴加碘液变蓝,而不是对实验没有影响,B错误;1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2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在步骤④中,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1号变蓝,2号不变蓝,C正确;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D正确。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名师点睛】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13、C【解题分析】

血管中的液体是血液,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输尿管中的液体是尿液。【题目详解】表格中,甲是尿素,原尿流经输尿管时之所以变大是因为大部分的水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了血液,而不重吸收尿素;乙是葡萄糖,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因此(输尿管中)尿液中的葡萄糖是1。故选C。14、C【解题分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唾液是人体体液的一种,受伤的狗经常用舌去舔伤口,其唾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灭病菌,伤口不被感染,从而很快愈合。

点睛: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可以杀死病原体.15、B【解题分析】试题分析:呼吸运动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具体过程如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运动,呼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呼气运动,因此当吸气时,膈肌的活动情况是:膈肌收缩,隔顶下降,上下径增大,这样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气体被吸入。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呼吸运动的过程。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呼吸运动的过程。16、D【解题分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题目详解】当细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所以当患者患急性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在治疗康复的过程中白细胞数目逐渐的减少,最后达到正常水平.可见D符合题意.【题目点拨】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是考试经常考查的内容,学生应通过对比各成分的作用,加深记忆。17、D【解题分析】

食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原料的成分和质量问题;二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人为改变其性质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购买包装食品应仔细阅读说明书。【题目详解】因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但防腐剂中有些是化学物质往往影响人的健康,所以在购买食品的时候要看食品成分中是否有防腐剂,尽量少食用含防腐剂的食品,而在保存食品时应注意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等。而本题在冰箱中保存的食物,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讲,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包装说明上的保持期。故选:D。【题目点拨】平时学习中,同学们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8、B【解题分析】

观图可知:①是角膜,②是晶状体,③是虹膜,④是视网膜。【题目详解】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②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④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如果青少年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②晶状体的凸度增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故B符合题意。【题目点拨】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眼球的结构和功能。19、D【解题分析】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由于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题目详解】探究实验中的单一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需相同,所以,两个锥形瓶内澄清石灰水的量应该相同,A错误;

吸气时,手紧捏c处橡皮管,松开b处橡皮管,B错误;

呼气时,手紧捏b处橡皮管,松开c处橡皮管,结果乙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甲不变,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C错误;

呼气时,手紧捏b处橡皮管,松开c处橡皮管,气体进入乙瓶,D正确。【题目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找出那个是吸气、那个是呼气,吸气管不能插入石灰水中,吹气管要插入石灰水中。20、B【解题分析】试题分析:①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变蓝色、②③变蓝色,而不是“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A错误;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B正确;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而不是“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C错误;②与③有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②③不能形成对照,而不是“②③对照,②号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D错误。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21、蓝色蓝色褪去B甘油和脂肪酸不能适宜的温度【解题分析】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包含任何消化酶)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淀粉糊、鸡蛋清、植物油分别属于淀粉、蛋白质、脂肪成分。据此解答。【题目详解】(1)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A试管滴入碘液后呈蓝色。淀粉的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