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武客专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_第1页
石武客专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_第2页
石武客专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_第3页
石武客专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_第4页
石武客专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为评估预测石武客专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最终沉

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硅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沉降观测

技术方案。

1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

2、《客运专线无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3、《客运专线铁路无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4、《新建石家庄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河北段)SZ-1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6、《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7、《客运专线无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

8、《工程测量规范》

9、《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

10、《客运专线无罐轨道铁路设计指南》

11、《京石客专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12、京石客专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13、铁道部有关规定

2工程概况

本管段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平原以及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面

高程在40~80m之间,地势总体上由西向东倾斜,长31318米。

桥梁五座:1).石家庄跨京广铁路特大桥(K288+856-K292+320)、2)张掖村

跨青银高速公路特大桥(DK292+754.47-DK301+525.95).3)殷村特大桥

(DK303+401.28-DK305+681.7)、4)北程村特大桥(K306+577.41-308+422.43)、

5)杜村槐河特大桥(DK310+557.52~DK318+627.25)。

3沉降观测内容和观测点数量

3.1沉降观测内容

3.1.1桥梁

其中张掖跨青银高速公路特大桥(DK292+754.47-DK301+525.95)长8.8km、

殷村镇特大桥(DK303+40L28—DK305+681.70)长2.3km、北程村特大桥

(DK306+577.41~DK308+422.43)长1.8km、杜村槐河特大桥

(DK310+557.52-DK318+627.25)长8.5km。总长21.4km。

3.1.2路基、涵洞、过渡段

DK301+525.95-DK303+401.28长1.8km、DK305+681.70-DK306+577.43长

0.9km、DK308+422.43-DK310+577.53长2.2km,总长4.9km。涵洞19座。

3.2观测点数量

主要工程数量表

观测元件数量

定点式半圆形墩身

沉降沉剖面剖观

沉降观测类别数量剖面沉不沉保护备注

观测降沉降面测

降测试锈钢测降观墩

桩板管管桩

压力计头测标

一、路基工程

I型断面104520104一工区

11型断面630666暂未统

HI型断面257525252550计

IV型断面19191938

二、桥梁工程

一工区

承台观测标6581316

暂未统

墩身观测标676676

桥台观测标

三、涵洞工程一工区

暂未统

观测标19114

四、水位井观测点8

合计1489

存梁台座

合计29786251296192514306765094

4资源配置

4.1主要施测人员配置

主要施测人员配置表

序号姓名职称职务备注

1张代富工程师总工程师总体负责人

2罗应祥助理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保障

3何福波高级测量技师测量负责人总体测量控制

4张建华测量技师测量主管施工放样、测量

5唐海高级测量工测量员测量

6孙松高级测量工测量员测量

7徐雷高级测量工测量员测量

8袁小虹技术员内业内业资料整理

9张晓波技术员沉降组长测量

10张华测量技师沉降组长测量

4.2主要机械设备配置

主要机械设备配置表

序号机械设备功率/能力单位数量条:注

1舱罐车6m31硅公司提供

2捣固棒台1

3自卸汽车5t1运土

4混凝土拌合站座1提供混凝土

4.3主要测量设备

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单位数量

1横剖面沉降测试仪TGPCC-4型台3

2电子水准仪DNA03台6

3全站仪TCRA1201台1

5变形观测高程控制网

5.1变形观测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变形观测高程控制网,采用设计院交桩的经过复测的二等水准点作为本次沉

降观测的水准基点,加密水准点(点间距200nT300m)按二等水准施测作为本次

沉观测的工作点。水准基点、工作点经过年前、年后两次测量进行成果对比,符

合二等水准规范要求,点位稳固,能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的要求。后附:控制点成

果表。

5.2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附后)

6沉降观测一般技术要求

6.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6-1规定执行:(表6-1)

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

变形测量等级变形点的高程中误相邻变形点的高程变形点点位中误差

差(mm)中误差(mm)(mm)

一等±0.3±0.1±1.5

二等±0.5±0.3±3.0

三等±1.0±0.5±6.0

四等±2.0±1.0±12.0

6.2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6.2.1垂直位移监测网

6.2.1.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4-2执行:(表4-2)

相邻基往返较差、

每站高检测已

准点高附合或环

等级差中误测高差较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差中误线闭合差

差(mm)差(mm)

差(mm)(mm)

DS05型仪器,视线长度415m,

前后视距差40.3m,视距累计

一等0.30.070.15Mn0.2Mn

差(1.5m。按国家一等水准测

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DS05型仪器,按国家一等水准

二等0.50.130.3Mn0.5Mn

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

专线铁路无硅轨道测量技术暂

三等1.00.30.6Mn0.8Mn

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

要求施测。

DS1或DS3型仪器,按《客运

专线铁路无硅轨道测量技术暂

四等2.00.71.40Mn2.OMn

行规定》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

要求施测。

6.2.1.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施测,其监测网布设方法

为: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水准点的基

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

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根据京津城际沉降观测经验,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

工作基点)间距不大于200m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6.2.2水平位移监测网

6.2.2.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4-3执行:(表4-3)

相邻基准点

测角中误最弱边相对中

等级的点位中误平均边长(m)作业要求

差。)误差

差(mm)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

<300土0.7<1/25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一等+1.5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

<150±1.0<1/12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

<300±1.0<1/12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二等土3.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

<150±1.8<1/7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

<350±1.8<1/7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6.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

<200±2.5<1/4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

四等±12.0<400+2.5<1/4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6.2.2.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

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

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6.3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

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

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6.4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6.4.1、水准基点的引测

沉降观测引用的水准基点,应采用精密控制网高程水准点。沉降观测应从最

近的水准基点引测,引测前应对引用水准基点进行检核,检核采用复测方式进行,

将前后相邻的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值与原高差值进行对比,当检测的高差值与原

高差值的差值满足<±4近mm(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距离,单位km)时,可

认为拟引测水准基点处于稳固状态。否则应进一步复测,查明原因、消除问题后

再进行引测。

6.4.2、沉降观测各项限差规定及精度要求

1)水准视线长度、视距差及视线高度要求:

视线每站前后视线基辅分划基辅分划所测

视距累积差

长度视距差高度读数之差高差之差

450m<1.0m<3.0m>0.3m<0.4mm<0.6mm

2)各项观测精度要求:

A.每测站高差中误差4±0.5m叫

B.每测段往返较差或附合路线允许闭合差:4±1册(mm)或4±4五(mm)(注:

n为测站数;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计);

C.沉降观测点相对于水准基点高差中误差W±l.0mm;

6.4.3、仪器设备要求

应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1mm(每千米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的自

动安平水准仪、气泡式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直接读数精度为0.1mm,估读精度

为0.01mm。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线条式锢瓦合金标尺(尺长根据现场情

况可选择Im、2m或3m)或条形编码尺,以满足《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06)有关规定要求,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

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检定。

6.4.4、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方法

沉降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直接测至沉降观测点的支路

线法,也可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测至沉降观测点,再闭合至邻近另一水准基点的

附合水准路线法。附合水准路线法:附合水准路线法往返测的高差之差及附合路

线闭合差均应小于4±4五mm(L为两相邻水准基点间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

km),当高差之差或闭合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进行补测,直至满足要求。

6.4.5、观测测量操作要求

1)沉降观测每测站观测程序及具体要求参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06)有关规定执行。

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

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

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

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

3)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数据和有关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直接记录在观测手簿(纸质)中或由仪

器自动记录在自备的电子文件中。

A、手工记录观测手簿。按本方案规定统一格式(沉降观测记录手簿)执行,要求:

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一律用铅笔直接记录于手簿中,文字、数字应清晰工整,

不得潦草模糊。手簿中的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对原始记录有错误的数

字(只限于米、分米的读数)与文字,应仔细核对后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

正确的数字和文字,并在备考栏内注明原因。同一测站内不得有两个相关原始数

字的连环更改;对作废的连续测站的记录,应以单线划去,并注明重测原因及重

测结果记于何处,重测记录加注“重测”二字。

B、电子记录应符合相关要求,观测完成后,应对电子记录成果形成硬拷贝。

4)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

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和计算主要包括:沉降观测手簿的计算;沉降观测成果的质量

评定(计算每公里或每测站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沉降观测点每期沉降量、累

计沉降量的计算、绘制h-t-s(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曲线;沉降趋势分析

和预测;路基、桥梁铺设时机的评估。

7、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7.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7.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

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

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7.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

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

(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

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

断面。

(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

向观测断面。

(5)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

桥头5m、15m、35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

一个监测断面。

7.1.3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

(1)路堤均采用堆载预压。路堤地段采用I、n、in型监测断面,n型断面仅

在桥头布置,一般每间隔3个I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in型监测断面。

无压缩层

路堤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I型)

无压缩层

路堤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II型)

3.305.003.30

----------------:-------------<

沉降板

沉幽览测桩///-----------------------------::孑流测桩

基床底层

C2O通费士沉降管保护墩路基本体C2Q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地

-G.$xO.5VjT95—\/'0.5x0,5x0.95

剖面沉降管

-k•一--,-,,-…“一一一.........................................................一?^

K比代1观测桩

压缩变形层C20MW1

路堤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in型)

(2)I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施

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4.7m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

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3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

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

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

保护套管。

(3)H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沉降监测桩

每断面设置5个,埋设方法同I型监测断面;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位于路

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

顶面。

(4)III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沉降板和剖面管。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

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

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基床底层顶面上,陋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横剖面管埋设于路堤基底碎石垫层顶面处。

(5)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

铺设剖面沉降管.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2m处设置一个I型观测断面,平面

布置见IV型。

4.305.004.30

压缩变形层

无压缩层

路涵过渡段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IV型)

路涵过渡段监测平面示意图(IV型)

7.1.4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

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8.1.4所示:

路基面观测桩

沉降板

工作基点

观测方向

图8.1.4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7.2.1沉降观测桩:桩体选择中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

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

埋置深度0.3m,桩周围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

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图5.2.1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7.2.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4)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巾75mmPVC

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x50cm,厚5cm.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

化。

(1)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

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

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

板的埋设工作。

(3)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K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

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

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7.2.3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底板采

用沉降板底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

埋设时确保底板水平,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一小凹坑将压力计放入坑

内,用细粒土将坑填平后,继续施工路基填土。埋设完成后,将压力计监测线沿

水平方向甩到坡脚后,在坡脚处设C20素混凝土保护墩(0.5mx0.5mx0.95m),

域内预埋剖面管管材,监测线从管内穿出;墩旁设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

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xO.5mxl.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

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

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7.2.4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

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

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

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及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

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0.2m

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

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IV型断面中剖面管在涵顶填土0.6m厚开槽施

工埋设,原则同基底剖面管埋设方法。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

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mx0.5mx0.95mC20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

一侧管口处设置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x0.5m

x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7.3观测技术要求

7.3.1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

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观测

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

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7.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

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

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路基施工不能影响到观测设备。

7.3.3观测方法

(1)横剖面沉降观测方法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按二

等水准精度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

初值,然后将横剖仪放入横剖管内测量各测点。

(2)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

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

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

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3)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

高程。

(4)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直接采用便携式工程测试仪读取数据。

7.3.4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土1.0mm,读数取位至

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8mm/30叫横剖面沉降测试仪最小读数不

得大于0.1mm。

7.3.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7.3.5的规定。

表7.3.5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阶段观测频次

一般1次/天

填筑或堆载沉降量突变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

第1个月1次/周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

第2、3个月1/2周

3个月以后1次/月

第1个月1次/2周

无祚轨道铺设后第2~3个月1次/月

3个月以后1次/3月

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

1次/I周,连续3次;以后1次/2周。

7.3.6元件保护要求:

(1)各工区以工区长、技术主管为第一责任人,组织领工员、技术员进行元器

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

坡脚监测箱内。

(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

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

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

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监测断面的填筑。

7.3.7资料整理要求

(1)应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监测记录表格,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监测

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

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

(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输入电脑,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

存。

(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

面、填料及路基各项监测的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

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

(4)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监测点的沉降量,当路堤中心地

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

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7.3.8水位井

(1)沿线路基段落需设置水位井,观测路基填土和堆载预压过程中,地下水位

的变化情况。

(2)水位井一般每公里设置一处(每工点至少设一处),布设在距路基坡脚20m

外,具体设计里程见图纸.

(3)水位压力计直接采用便携式工程测试仪读取数据。

(4)PVC管地下水位以下部分打孔制成花管。

(5)水位井需设置保护盒保护。

8.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8.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8.1.1每个桥墩台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

墩身或承台上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地段,每个墩台可设置一个观测点;其余地

段的墩台应不少于2个观测点,布置于墩台两侧。但对于地质条件复杂、变化较

大的墩台,观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个。

8.1.2承台观测标:

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

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

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8.1.3墩身观测标:

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

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一

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

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

上。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8.1.3。

8.1.4桥台观测标:

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

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8.1.4。

宁身列面

,京方上方、

基础平面

图8.1.3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

桥台正面桥台侧面

桥台平面

图8.1.4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8.1.5梁体观测标: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

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

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包括支架现浇制梁、移动模架制

梁、节段拼装制梁等)逐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

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8.2观测点布置

8.2.1、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

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附图8.2.1.1,图8.2.1.2。

图8.2.1.1梁部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

立面

।1/4边修长

噬触立曼.2一O£一:-・观嘛--

。0OO

图8.2.1.2连续梁梁部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

8.2.2、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施工单

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咨询单位组织评估。

8.2.3、涵洞观测标:

涵洞变形观测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顶填土沉降观测两部分组成。每座涵洞均要

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

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

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涵顶填土沉

降观测参照路基地段沉降观测点布置方式,采用在涵顶线路中心位置埋设沉降板

进行观测的方式。见图8.2.3

涵轴断面

涵洞观测标1涵洞观测标2

,左1中3右5产

箱身截面

涵洞观测标3涵洞观测标1

右2左1

图8.2.3涵洞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8.3桥梁墩台观测线路

8.3.1桥梁承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

观测点位布设于承台对角(左侧小里程、右侧大里程),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

图8.3.1所示:两水准点之间有230m,可以观测7个承台,如图需要置16次镜,

每次镜置于两承台之间。

23456

\IJ

于〜木、,,不71r.

承台观测标

工作基点

-观测方向

置镜点

图8.3.1桥梁承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8.3.2桥梁墩身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

观测点位布设于墩身一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8.3.2所示:两水准点之间

有230m,可以观测7个墩身,如图要置8次镜,每次镜置于两墩身之间。

置镜点

图8.3.2桥梁墩身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8.3.3对于先做好个别承台,距水准点很近,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

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承台对角(左小右大),水准路线

观测示意图如图8.3.3所示:距水准点很近,可以观测2个承台,如图要置4次

镜,每次镜置于两承台之间。

承台观测标

工作基点

-观测方向

置镜点

图8.3.3桥梁个别承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8.3.4对于做好的来个别墩身,距水准点很近,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

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身一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如图8.3所示:可以观测2个承台,如图要置3次镜,每次镜置于两墩身之间。

12

墩身观测标

工作基点

观测方向

置镜点、

图8.3.4桥梁承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8.4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8.4.1承台观测标

沉降观测桩:选择中20mm钢筋,顶部磨圆,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

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20nyn钢筋

锚固砂浆

图8.4.1承台观测标设置

8.4.2墩身观测标:

采用。14mm不锈钢螺栓。见下图所示:

o

40x40x2域身面

图8.4.2墩身观测标设置

8.4.3桥台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可参考设计技术交底设置。

8.4.4预应力混凝土梁梁体观测标桥面铺装完成前可参考设计技术交底设置,桥

面铺装完成后的布置及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8.4.4.1桥面铺装完成后的梁体徐变观测点的设置位置

设计图纸有明确指定位置的,按设计图纸指定位置布设;设计图纸没有规定的,

梁体徐变观测点的设置:横向在防撞墙内侧10cm处,纵向仍在梁中及两端支座

处。

8.4.4.2梁体徐变观测点的埋设要求

在桥面铺装施工时,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碓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附录A图

A.0.2规定进行埋设。已完成桥面铺装,打入巾6mm膨胀螺栓,端头打磨成圆弧

形。为保护防水层卷材的完整,不应在预应力梁梁体制作阶段预埋桥面铺装完成

后的梁体徐变观测点。

8.4.5无磴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补充规定中详细要求。

8.5观测技术要求

8.5.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等混凝土终凝后或24小时内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

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

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8.5.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

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

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8.5.3观测精度要求: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土1mm,读数取位至0.01mm。

8.5.4观测频次要求: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8.5.4.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备注

观测期限观测周期

设置观测点,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进行首次观测

承台回填时,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

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临时观测点取

/周

架梁前全程1次/周

预制梁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

桥附属设施施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

全程

工/周

制梁前全程前后各1次

上部结构施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

桥位施全程

工中/周

工桥梁

附属设施施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

全程

工/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

岩石地基的桥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

》6个月1次/周梁,一般不宜

喳轨道铺设前

少于2个月

无喳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周

240~3个月1次/月

工后沉降

无硅轨道铺设完成后个4~12个月1次/3个月

长期观测

月13~24个1次/6个月

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

要观测,其后每1次/I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

/I周。

2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8.5.4.2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观测周期

预应力终张拉张拉前、后各1次

张拉完成后第1天

张拉完成后第3天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喳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

无喳轨道铺设期间1次/周

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无喳轨道铺设完成后

第4~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3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

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表8.5.4.3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备注

观测期限观测周期

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