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5讲:记叙的顺序(精练)(解析)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5讲:记叙的顺序(精练)(解析)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5讲:记叙的顺序(精练)(解析)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5讲:记叙的顺序(精练)(解析)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5讲:记叙的顺序(精练)(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5讲:记叙的顺序(精练)(解析)考点05:记叙的顺序配套练习

(2022·湖北鄂州·中考真题)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选自《意林》2021年第21期)

1.文中第⑨⑩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⑨⑩两段主要讲的是父亲年轻的时候去买石灰,回来的路上却丢了干粮和水,于是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听完原委,立马邀请父亲进屋吃饭。这个故事和前文叙述的父亲和瘦大叔在雪中吃面条并不直接相关,所以这两段属于“插叙”。

同时,插叙有以下作用:这一段经历,让父亲决定和瘦大叔一起吃面条,同时也是解释了前文发生的事情的原因;同时,这个故事通过那对夫妻的善举,想要表述的是对于善举的赞美,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看作对于主旨的作用;当然对于那对夫妻的故事讲述,也塑造了这样善良纯洁,懂得关心他人的人物形象。

插叙。插入父亲年轻时在外受到他人平等对待的事件,为了表明父亲下雪在外面陪着瘦大叔吃面的原因;同时表现出父亲的善良;有利于深化文章的主旨,即善良的举动会传递下去的,只要人人保持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

(2021·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

私人定制怀旧路线图

①机缘巧合下,我再次来到这里,看着眼前熟悉的那条路……

②几年前,我和文姐第一次在北京见面,约在紫竹院。文姐笑眯眯告诉我这一天的安排:紫竹院野餐,北海喝下午茶,景山公园看日落。

③文姐说的这几个地方,我都熟,但跟她走一趟,又别有感受。比如,在紫竹院,文姐向我介绍地每天晨跑的路线;在长椅上小坐,文姐说起父亲猝然去世的旧事,“那段时间,我常一个人坐在这里发呆、思考、哭……”

④我们漫步北海,她向我描述现在的生活,“写稿、逛公园、晒太阳、跳广场舞”。

⑤落日余晖中,我们慢慢踱下景山。文姐说,今天由地定制的一日游是地心中最好的北京:我想说:我也看到她展现出的最好、最私密的自己,她的过去和现在,日常及志趣。

⑥不久,我回老家,朋友韩给我类似的款待。他建议,带我逛逛新合肥。

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听来自阜阳的他这么说,有些失笑。然而,在韩的带领下我看到的是属于他的路,他的城。

⑥沿途,韩一一对我介绍。

⑨“看,那是刚来合肥时,我实习的大楼!”

⑩“结婚时,买的第一处房就在那家商城背后!”

韩特地绕远,为的是带我去看几条她最喜欢的路。

一条路,我们一直在婆娑绿树中穿梭,他欣然:“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绿化比合肥好的。”

一条路,在他的指点下,我注意到车窗外的大朵白云。一拐穹,蔷薇花一朵接一朵地开在路旁的灌木丛中,阳光下,花繁叶茂格外美丽。

末了,韩说了一句今我耳熟的话:“我今天带你来的,是我心中最好的合肥。”

我在北京南城的湖广会馆等一个故人时,想到文姐和韩。

在此之前,故人发了一条信息问我:“为什么你家在北城,约我在南城?”

我这才发现,凡是我觉得该好好招待的朋友,我都约在此地,饭馆一样,吃完饭的节目一样。不知不觉,我也定制了一条私人路线。

“因为我在这附近工作、生活过五年,熟。”我终于想出谷案。在稍后的沿途解说中,我眉飞色舞的向他介绍,哪家的酱牛肉好吃,哪家的羊汤冬天是一株救命稻草。听说三毛来过这条街,使每块砖都仔细踩过,意图脚印有重合的可能。

“这里一草一木都有你的痕迹啊。”故人点评,“看得出你很怀念那段时光。”

我沉默了。对着我的路,想起文姐和韩,隔了许久,更多理解,更多感激——

那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吧?拿你心中最美好的、最重要的、最熟悉的路,用你最私密的记忆和心情招待来宾。

2.通读全文,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读全文,文章一开始就点题,先写眼前的路。再由眼前的路开始回忆以前的事情,如此一来能够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也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这种手法属于倒叙。

倒叙。写眼前的路。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2022·重庆南岸·七年级期末)

①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②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③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

④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⑤“快看,有人家了。”

⑥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⑦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

⑧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⑨“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

⑩“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我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老人家说:“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选自《驿路梨花》,有删改

3.从记叙的顺序看,第段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段“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哈尼小姑娘介绍房子的来历,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写解放军曾路过这里时为了给路人提供遮蔽风雨的地方,建造了小茅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交代了小茅屋的照料者;“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解放军学习雷锋精神,方便路人建茅草屋,哈尼小姑娘传承雷锋精神,照料茅草屋,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插叙。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022·四川遂宁·中考真题)。

老祝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打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樕如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批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⑦乌鸫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锦囊,就没有他不会的。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4.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第③段“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知,这里运用插叙的手法,插叙交代了交代了去年暑假的时候“朱导”自编自导自演戏剧的故事。

联系第②段“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可知,这里插叙“朱导”去年自编自导自演戏剧的事情,解释了老祝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的原因;

结合第④段“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批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可知,这里插叙的事情也为下文老祝在微信上卖枇杷盲盒等情节做铺垫。

此外,插叙小朱自编自演戏剧感动奶奶的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令文章充满浓郁的情感。

插叙。记叙了小朱自编自导自演戏剧感动奶奶的事,交代老祝想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的原因,为下文写老祝卖枇把盲盒吸引城里人来资助孩子们作铺垫(为后文写“朱导”学鸟啼埋下伏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丰厚度。

(2021·四川广安·中考真题)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睛发涩。令她眼睛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敬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嘛。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随时准备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5.第④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来看,这些内容是会议的形式来写的,与上下文没有时间上的衔接,因而判断是“插叙”。

从内容看,交代了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生活状况(独自生活)和心情(冷清),从“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可以看出,母亲希望我多住些日子。从“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来看,莉君开始从母亲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母亲。

插叙。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2019·辽宁鞍山·中考真题)

旧屋里的宝物

黄静远

①旧屋的外围已经拉起了警戒线,一阵阵机器轰鸣的巨响,刨机、挖机铲车等开始张牙舞爪地撕扯着旧屋沧桑的面容。

②她行色匆匆、风尘仆仆地拖着行李箱赶来,满面倦容。远远地望见警戒线里尘土飞扬,暗自懊恼来迟。

③于是加快脚步,向旧屋飞奔而去。

④她从人群中挤出,赶到拆迁现场指挥长面前,焦虑急迫地恳求道:“您好!非常抱歉,由于飞机误点,我来晚了。我家旧屋里还落下了几件很重要的东西,恳请你们暂停施工,让我进屋取下吧!”

⑤指挥长干脆地拒绝道:“那可不行,上面规定了时间,我们可耽误不得!

⑥四周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有人道:“指挥长同志,让人家姑娘进去吧!说不定人家落下的是啥价值连城的宝贝呢,到时候弄不好还要找你们索赔呢!”

⑦话音刚落,人群中响起一片戏谑的哄笑,继而有人起哄道:“说得对啊,指不定是祖传的宝物呢。”

⑧“停下工吧,让人家姑娘进屋去找找也好。

⑨“这栋老屋有上百年的历史,听说原先还是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的宅子,没想到如今也……唉……”一位白须老者捋须感叹。

⑩一些原本欲散去的人,听到老者的话顿时来了精神,个个像待宰的鹅似的仲长脖子翘首以盼。

无奈之下,指挥长只好挥挥手,示意停工,同意她进屋。

门虚掩着,并未关上。她轻轻一推,走了进去。

旧屋里空荡荡的,墙角停放着一辆款式老旧、手工焊接的童车,漆红交错着锈色,那锈迹已然是时光沉淀的印记。依稀还可以听见从厨房里传来“咕噜咕噜”煮东西的声音。国外留学五年,她第一次回到这个旧屋。

厨房门口放着一张竹编的老式摇篮。竹条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青涩,被岁月打磨成光滑润泽的棕红色外表,留下了时间的韵味。摇篮里摊着一床手工缝制的小被子,红底碎花的被面也有些陈旧。

她走到厨房门口,思绪瞬间飘飞到从前……

父亲忙碌的身影微佝,切莱的动作也有些迟缓,还时不时用左食指顶下已滑到鼻尖上的眼镜。后面跟着的那个“小不点”,身高不及他的腰部,正扯着他的皮带,哭闹着不让他做饭,要他陪着玩。他一面安抚着那个“小不点”,一面照应着灶台上的炉火。

她转头望向窗外,暖冬的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填满了旧屋子的每一处角落。她推开窗,闭上眼,将和煦的日光拥抱入怀。隐约间,她听见楼下传来小女孩“咯咯”的笑声……

“来追我,快来追我呀……”,扎着羊角辨的“小不点”双脚快速地蹬着爸爸为她手工打造的童车,犹如脚踏风火轮般的神气。两只小手握着的小车龙头“吱呀吱呀”地左右摇晃着,链条随着转动也发出涩涩的响声。夕阳下的红光映着一身红衣的“小不点”,羊角辫上的红绸在风中肆意飞扬,发夹上亮晶晶的水钻装饰随着“小不点”渐行渐远,不断变换着角度,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目眩的光……光影变幻让他头晕目眩。“扑通”一声响,一路小跑在童车后面的他摔倒在地,破碎的镜片深深地扎进了他的颕角……

她的视线逐渐模糊。“啪嗒”一声,眼泪滴在相册封面上,溅起一朵小水花。那两个身影已然消失不见,化作旧照片里的缩影。旧照片里,他额头上的疤痕依然清晰。

“屋里的人赶紧出来啊,我们要开工了。”屋外传来不耐烦的催促。

(21)她猛然一惊,旧屋即将不复存在。而她能带走的除了眼前这些旧物便只剩了满腔的思绪回忆……

(22)她双手吃力地搬着旧竹床,走出旧屋,走向人群。旧竹床里静静地躺着那辆散架的旧童车和那一帧帧发黄的旧照片。

(23)人群中唏嘘声四起,等着一睹宝物的众人愕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略有改动)

6.选文第⑩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前文中的“思绪瞬间飘飞到从前”可知本段是插叙。“用左食指顶”“身高不及他的腰部”“正扯着他的皮带”“一面安抚精那个‘小不点’,一面照应着灶台上的炉火”等细节,越是具体,越是清晰,就越是能体现跨记忆的深刻,体现她对旧屋感情的深厚,答题时还要注意这一情节的安排与下文的关联。

插叙。她回想儿时父亲在厨房做饭,自己缠闹父亲的种种细节,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她对旧屋的感情之深,也为文章最后揭示出她带走的旧屋的“宝物”就是旧屋里的老物件做铺垫。

1考点05:记叙的顺序配套练习

(2022·湖北鄂州·中考真题)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选自《意林》2021年第21期)

1.文中第⑨⑩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

私人定制怀旧路线图

①机缘巧合下,我再次来到这里,看着眼前熟悉的那条路……

②几年前,我和文姐第一次在北京见面,约在紫竹院。文姐笑眯眯告诉我这一天的安排:紫竹院野餐,北海喝下午茶,景山公园看日落。

③文姐说的这几个地方,我都熟,但跟她走一趟,又别有感受。比如,在紫竹院,文姐向我介绍地每天晨跑的路线;在长椅上小坐,文姐说起父亲猝然去世的旧事,“那段时间,我常一个人坐在这里发呆、思考、哭……”

④我们漫步北海,她向我描述现在的生活,“写稿、逛公园、晒太阳、跳广场舞”。

⑤落日余晖中,我们慢慢踱下景山。文姐说,今天由地定制的一日游是地心中最好的北京:我想说:我也看到她展现出的最好、最私密的自己,她的过去和现在,日常及志趣。

⑥不久,我回老家,朋友韩给我类似的款待。他建议,带我逛逛新合肥。

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听来自阜阳的他这么说,有些失笑。然而,在韩的带领下我看到的是属于他的路,他的城。

⑥沿途,韩一一对我介绍。

⑨“看,那是刚来合肥时,我实习的大楼!”

⑩“结婚时,买的第一处房就在那家商城背后!”

韩特地绕远,为的是带我去看几条她最喜欢的路。

一条路,我们一直在婆娑绿树中穿梭,他欣然:“我去过很多地方,没有绿化比合肥好的。”

一条路,在他的指点下,我注意到车窗外的大朵白云。一拐穹,蔷薇花一朵接一朵地开在路旁的灌木丛中,阳光下,花繁叶茂格外美丽。

末了,韩说了一句今我耳熟的话:“我今天带你来的,是我心中最好的合肥。”

我在北京南城的湖广会馆等一个故人时,想到文姐和韩。

在此之前,故人发了一条信息问我:“为什么你家在北城,约我在南城?”

我这才发现,凡是我觉得该好好招待的朋友,我都约在此地,饭馆一样,吃完饭的节目一样。不知不觉,我也定制了一条私人路线。

“因为我在这附近工作、生活过五年,熟。”我终于想出谷案。在稍后的沿途解说中,我眉飞色舞的向他介绍,哪家的酱牛肉好吃,哪家的羊汤冬天是一株救命稻草。听说三毛来过这条街,使每块砖都仔细踩过,意图脚印有重合的可能。

“这里一草一木都有你的痕迹啊。”故人点评,“看得出你很怀念那段时光。”

我沉默了。对着我的路,想起文姐和韩,隔了许久,更多理解,更多感激——

那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吧?拿你心中最美好的、最重要的、最熟悉的路,用你最私密的记忆和心情招待来宾。

2.通读全文,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重庆南岸·七年级期末)

①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②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③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

④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⑤“快看,有人家了。”

⑥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⑦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

⑧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⑨“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

⑩“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我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老人家说:“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选自《驿路梨花》,有删改

3.从记叙的顺序看,第段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四川遂宁·中考真题)。

老祝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打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樕如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批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⑦乌鸫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锦囊,就没有他不会的。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4.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四川广安·中考真题)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睛发涩。令她眼睛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敬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