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3讲:标题的作用(精练)(解析)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3讲:标题的作用(精练)(解析)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3讲:标题的作用(精练)(解析)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3讲:标题的作用(精练)(解析)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3讲:标题的作用(精练)(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通关第03讲:标题的作用(精练)(解析)考点03:标题的作用配套练习

(2022年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

与稻田重逢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比喻。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④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自此,他的心思便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⑥上世纪90年代起,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的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着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⑦自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母亲说:“现在种田的政策其实挺好,不用交税,还有补贴,多好的事啊。”父亲接过话题:“像长丰大丘那么好的田,荒了真可惜。”我理解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打算回来好好种田。田种少了也没意思,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连连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⑩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他们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谢枚琼《人民日报》2022年5月18日有删改)

1.阅读散文要理解的写作意图。揣摩标题是理解意图的重要途径,本文的标题是“与稻田重逢”,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与稻田重逢”,首先交代了文章叙写的内容与“稻田”相关,“稻田”贯穿全文,构成了文章的叙事线索,也表明文章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其次“与……重逢”包含“相逢”和“再相逢”的两层含义,“再相逢”发生了什么,又有何意?题目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第三,文章重点写“重逢”,结合文章的结尾“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他们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可知,文章的题目歌颂了新时代稻香满乡村的景象,抒发了对新农村的美好生活的讴歌和赞美,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题目“与稻田重逢”首先点明本文的主体内容是与“稻田”相关的,是写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次“与……重逢”包含“相逢”和“再相逢”的两层含义,这样就会引发读者思考“相逢”是何意?“再相逢”又是何意?,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第三,文章重点落在“再相逢”上,从文章写作重点上也是在此,歌颂了新时代农村的新的惠农政策,找回了农村稻香满乡村的景象,让农民回归田间,让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歌颂了新农村、新农业,新社会。

(2022年辽宁·营口中考真题)

半个父亲在疼

葛亚夫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辨识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哪怕在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是他。

③小时候,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调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且总以我被父亲摁在地上打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说我两句。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反应很快,但双腿没能跟上,被扁担上的铁钩钩到,划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间看见,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

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因癣疾煎熬。年复一年,开春,癣就援着他的身体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在一盏抖动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痕,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从此由我默默领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时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选自2021年第24期《读者》)

2.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读文题“半个父亲在疼”,读者不理解为什么是“半个父亲在疼”,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写父亲为“我”敷药,“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父亲烫癣,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父亲不抗拒“我”背他上楼、下楼,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结尾句“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体现的是父与子为对方考虑,父子之间是心灵相通的,“我”能体会到父亲疼痛、不容易,想帮父亲分担一半的疼痛;父亲也能体会到“我”的疼痛,也想帮我分担部分疼痛;可见文题“半个父亲在疼”含蓄地揭示文章中心,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没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地揭示文章中心,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2022年山东·东营中考真题)

点亮灵魂的灯

李汉荣

①李叔同(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圣人之一。我读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断突破、升华,并在升华而达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身心俱净,表里清澈,灵与肉均进入另一种状态。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②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着的时候,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那个肉身的李叔同、世俗的李叔同似乎已经蒸发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弘一法师——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精神之光来照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就是生命被信仰照亮的人,也就是“道成肉身”。他的身体成为了一座庙宇,守着这座庙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要在这庙里点亮一盏心灯,供奉一颗伟大的灵魂,并用这心魂的光芒照亮存在的暗夜,照亮一切未明的事物,让生命和宇宙彰显出神圣的意味——这才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

③说到“肉身”这座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肉身、越来越轻淡灵魂,以至于许多人仅有一具无灵之躯了。肉身的装饰、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成了唯此为大的事,而肉身之内,只剩下层出不穷的欲望和本能冲动。许多哲学家说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不过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欲望之躯”,可谓点中要害。我们看到,多少人把肉身这座庙装饰得五色迷眼,打造得金碧辉煌,而庙里除了欲望,却没有灵魂的位置,没有灯的位置,基本上是一座空庙、一座黑庙。想来,真是有些虚妄,我们千方百计收拾着一座这样的庙,到头来庙一倒,就什么都没有了。天生了人的肉身这座庙,人一方面要维修好这座庙,同时要在庙里点敬灵魂之“灯”。点亮灵魂的灯,能使我们意识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唤;点亮灵魂的灯,能让我们感悟到不因我们离去而消失的永恒的东西——那种庄严感、神圣感。

④试想,如果肉身这座庙里,没有“灯”的光芒,这座庙会是怎样的庙?几面肉墙,一堆脂肪之外,还有什么呢?或许围绕肉身,会得到一些短暂的快感,但不会有那种意味深长的美感;会得到一些浅薄的满足感,但不会有那种天长地久的意义感。人生的意义,必须在“灵魂到场”的境况下才会发生。物质并不能自动生成意义,石头是硬的、静止的,水是软的、流动的,在一双物质的眼睛里,它们只是物而已。而在一双灵魂的眼睛里,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水起源于我们的想象力不能抵达的上游,水流过世世代代人的身体和眸子,水里面保存着智者的眼神,保存着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息和他投进水里的沉思的眼神,水保存着多少流泪的眼神和喜悦的眼神。与水相遇,你是与多少眼神相遇?掬水在手,你是把多少流逝的人生掬在手中?你看月亮升起,你会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是怎样盛满诗人们的酒杯;你看见山路上的车前草,你会想起《诗经》里的车前草,想起世世代代车轮前,那摇曳着、芬芳着的车前草,于是这车前草就连接起古今的道路,我们不过是行走在古人的脚印里。由于灵魂的到场,事物就逸出了它实用性、有限性的枷锁,我们透过世界的物质运动的轨迹,感悟到更深奥和庄严的精神运动。就这样,到场的灵魂,主持了我们与世界相遇的仪式,人生是有意义的过程。反之,如果灵魂不在场,一切都是幽暗的、混乱的,都是无意义的。

⑤再回到李叔同。他的传记里,写他每次入应前,都要拿起凳子抖一抖,然后才落座,他怕压死歇栖于凳子上的小虫子。圣人之心,既至大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竟然怜悯一粒小虫。他的灵魂告诉他,众生平等,无论一个巨人一头大象还是一粒昆虫,都是无限宇宙中“呼吸的一瞬”,都是无数磨难经历中才拥有的生的一瞬,何其不易,何其当惜。他知道,在无限巨大的宇宙里,那些小的、弱的随时被忽略,随时都会受伤害,它们更值得同情和怜惜。

⑥李叔同晚年有一幅他的背影照,他行走在小路上,前面是幽深的林木,他正往林中走去,那安静无言远去的背影,都像写满了话语。如果他转过身来,我会看见一张怎样的脸呢?那脸或许与背影一样安静,甚至看不到确切的表情,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凝视,用灵魂解读,会从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从夜的深处投来的表情,看到盐从海的内部提炼出的表情,看到莲从淤泥里面升起的忧伤而芳香的表情。

⑦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我从李叔同的前后照片,清楚地看见灵魂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包括他的情感、行为、气息,甚至面貌和背影。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⑧这样形神兼备的脸和仪态,显然不只与营养和服饰有关,更主要与信仰有关,与教养有关,与德性有关。当信仰缺席,教养荒废,道德退位,沸腾的欲望乘虚而入成了主角,而它,欲望,如狼似虎的欲望,如油煎火烧的欲望,又能塑造出怎样的脸,雕刻出怎样的表情呢?

3.简析“点亮灵魂的灯”的含义,说说文章以“点亮灵魂的灯”为题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问: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⑦段中的“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可提炼作答。

第二问:考查题目的作用。联系第②段中的“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可知,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李叔同因为点亮了灵魂的灯而由一个俗人变成了一个圣人。联系第⑦段中的“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可知,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呼吁读者点亮灵魂的灯,让灵魂为生命引路,并塑造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另外,题目“点亮灵魂的灯”形式新颖,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含义: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作用: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李叔同因为点亮灵魂的灯而成圣。点明文章主旨,呼吁读者点亮灵魂的灯,让灵魂为生命引路,并塑造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形式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22年广西·贺州中考真题)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述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4.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晨曦里的莫高窟”意蕴深远,联系第③段“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述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第⑩段“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第段“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等语句可知,文题交代文章内容、写作对象——画作“晨曦里的莫高窟”;展现的是“晨曦”这一特定情境下“莫高窟”独特的美;“晨曦”是希望,是光明,是活力的象征,“晨曦里的莫高窟”象征“莫高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文章围绕“莫高窟”写了自从求学时期第一次到莫高窟至以后几十年间到访,“我”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写了作为本土画家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我”想用画笔表述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写了回到兰州完成与莫高窟相关的画作,“我”把莫高窟以及敦煌之美锈刻在心中;可见全文围绕“莫高窟”展开,它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感情的出发点,表述了对其的喜爱与赞美。

选文题目含义丰富,“晨曦里的莫高窟”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晨曦”一词表现特定情境下“莫高窟”独特的美,蕴含“莫高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之意,“莫高窟”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感情的出发点。

(2022年吉林·中考真题)

像雪山一样高峻

马力

①长江,从青藏高原南下,流入横断山区,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忽然被峭绝的山崖拦阻,猛地掉头,折向东北。急转之际,江身旋出一个宽展的弧形,缎带般缠绕着山脚的繁茂林麓、平缓的冲积河谷。“万里长江第一湾”,是人们给它的命名。

②这段大江,叫金沙江。水色净蓝,不见沙金的灿黄。眼底的莹澈江流,正与明翠的群峰相映。

③五龙雪山西麓的石鼓镇,深偎于半月似的江湾。

④水浪激溅的渡口,一座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毛主席的题词“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镌于坚挺的碑身,像霞光一样明亮。

⑤纪念碑是一棵意志的树,朝蓝天生长着希望。战士心中也有这样的树:主干是信仰,花叶是梦想,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挺立着,摇动着,要在解放的天空下歌唱,欢庆人民世纪的诞生。他们坚信,第一缕曙色把寥廓天宇染红的时候,阳光会穿破雨霾风障,将人间照得一派明耀。

⑥勇毅的先驱,高擎理想的火炬,朝着光明疾行,燃烧的炽焰,红透大江之滨,英雄的形象,也永远留在石鼓渡口,勋章般壮美。

⑦此时的我,在雕塑前谛视:一个是红军,一个是船工。他们,眼睛对着眼睛,手握手,心碰心,在怒涛的吼声中立下战斗的誓愿。蓦地,我读懂了目光深处的一切。

⑧八十多年前的暮春,山风裹着峭寒,扑向金沙江畔。红军来了,开进石鼓镇,是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带的队伍——红二方面军第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苏区开始战略转移后,这支部队穿过乌蒙山区的莽莽深林,踏入云岭山脉的巍巍峦嶂,转战于黔西和滇西北。

⑨薄暮时分,江水在夕照中内动粼粼波光,渡江先锋团抢占对岸。紧跟着,东起石鼓镇,西至巨甸镇的百里江面上,大部队的夜渡开始了。人们记住了这一天——1936年4月25日。

⑩船橹在江中飞快摇动,满载战士的船只破浪疾进,火把的亮光在染黑的江天灼灼闪耀,浩荡大江,掀舞着红色的波涛。血液在周身沸腾,全体战士一条心:渡过江去,北上抗日!四天三夜,一万八千名将士登上大江彼岸。摆渡这浩荡人马的,是七条船和几十只木筏。横在征途上的天险,被刚勇的红军征服。长长的江岸上,到处都是报捷的欢腾。

渡江成功,站在金沙江北岸的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望着滔滔江水、熊熊篝火,吟出了战斗诗篇:

盘江三月燧峰飏,铁马西驰调敌忙。

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

后闻金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

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向北方。

这首《北渡金沙江》折射出将军诗人的浪漫情怀。

壮阔的涛声中,穿着草鞋的战士又迈开坚实的步伐,朝着绝险的雅哈雷山攀越。他们像勇敢的苍鹰,扬起强健的翅翼,乘着迅烈的风,高翔于崖壑之上,冲向远天。

踏过万里山川,红二方面军披着征尘,在烽火中一路向北。红旗指处,出现了西北高原的墚峁①沟壑。10月22日,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队伍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陕西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宁夏将台堡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与敌人的激斗中,赢得长征的胜利,书写了宏壮的史诗。

长征的奇迹,留下永远的烙印。热血锻造的丰碑,矗立在战斗的途程上。

熔铸红军生命的,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决心。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移山的愚公、舞干戚的刑天……远古神话富含的精神基因,植入革命者的生命。他们不是神,却比神具有更坚忍的性格,更强大的力量。这性格,这力量,扭转了乾坤。

这样的战士,为了劳苦同胞的翻身,为了灿如朝花的明天,为了创造崭新的世界,迎向枪弹尖厉的啸声。鲜血和死亡,无法阻止战火中的前进。年轻的生命,那么绚烂地放射着光辉,驱散现实的黑暗。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涌,志向宏远。

一座纪念馆,建在傍江的冈峦上。我轻步走着,看着。静态的老照片保留着历史影像,用视觉记忆作无声的讲述。我的眼前耳旁,有咆哮的风,有急骤的雨,有驰逐的云,有砰訇②的迅雷,有闪光的炮火,有弥漫的战烟。情感的狂澜撞击着时间的巨壁,激起的深沉回响,传向苍茫天野。

红军走过的铁索桥——铁虹桥,悬跨河上。铁链上的木板厚实,铺得平,日光照来,桥面一片白亮。缠着头帕的乡人,挑担背篓,足音落在桥上,又叫流水声掩去。随身闪过的团团鲜翠、簇簇金黄,恰是秋日里的好颜色。田间农事、市集生意,他们打理得妙。

天风吹荡,阵阵江流声朝前方响去,犹如茶马古道上的铃音那般悠远。

远处,一幅宏阔的画卷在我的心目铺展:奇峻的雪峰,遥入云天。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6月27日第12版,有删改)

①峁(mǎo):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为峁。②訇(hōng):拟声词,形容大声。

5.将文题改为“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好不好?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题“像雪山一样高峻”,设置了悬念,为什么要像雪山一样高峻?,内涵丰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联系第段中的“壮阔的涛声中,穿着草鞋的战士又迈开坚实的步伐,朝着绝险的雅哈雷山攀越。他们像勇敢的苍鹰,扬起强健的翅翼,乘着迅烈的风,高翔于崖壑之上,冲向远天”和第段中的“熔铸红军生命的,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决心”可知,借雪山烘托红军将士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们顽强的革命意志与不屈斗争精神。联系第段中的“和大山站在一起,他们是最高的峰;和大江流在一处,他们是最急的浪。高峰在天空昂屹,姿态奇伟;急浪在大地激涌,志向宏远”可知,原题“像雪山一样高峻”是说红军将士、长征精神像雪山一样巍峨,一样高峻,一样不可战胜,表述了的赞美与崇敬之情。“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只是交代了地点与事件,没有原题如此丰富的意蕴。所以不能改。

不好,文题“像雪山一样高峻”耐人寻味,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显主题(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用雪山烘托红军将士高大的形象,高度赞美红军将士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不怕牺牲、坚定乐观的革命精神,表述的崇敬(敬仰)之情。“参观石鼓镇纪念馆”只交代地点和事件,不能突显主题(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赞美),不能达到原文文题的表述效果。

(2022年四川·达州中考真题)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平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宇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怒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地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地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2022年11期,有删改)

6.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面上“一直在成长”指的是母亲一直在学习知识从而获得成长的过程,深层而言,想要赞美母亲这种活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结构上,标题和结尾“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的表述相呼应,母亲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标题这样有些带有悬念的表述能够吸引人的兴趣。

首先,标题引人兴趣,设置悬念。其次,“一生都在成长”是指母亲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的超越,表现了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表述了对母亲乐观面对生活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标题与文章结尾的中心主旨相呼应,使得结构更为完整。

1考点03:标题的作用配套练习

(2022年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

与稻田重逢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比喻。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④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自此,他的心思便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⑥上世纪90年代起,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的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着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⑦自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母亲说:“现在种田的政策其实挺好,不用交税,还有补贴,多好的事啊。”父亲接过话题:“像长丰大丘那么好的田,荒了真可惜。”我理解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打算回来好好种田。田种少了也没意思,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连连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⑩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他们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谢枚琼《人民日报》2022年5月18日有删改)

1.阅读散文要理解的写作意图。揣摩标题是理解意图的重要途径,本文的标题是“与稻田重逢”,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辽宁·营口中考真题)

半个父亲在疼

葛亚夫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辨识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哪怕在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是他。

③小时候,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调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且总以我被父亲摁在地上打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说我两句。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反应很快,但双腿没能跟上,被扁担上的铁钩钩到,划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间看见,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

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因癣疾煎熬。年复一年,开春,癣就援着他的身体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在一盏抖动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痕,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从此由我默默领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时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选自2021年第24期《读者》)

2.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山东·东营中考真题)

点亮灵魂的灯

李汉荣

①李叔同(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圣人之一。我读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断突破、升华,并在升华而达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身心俱净,表里清澈,灵与肉均进入另一种状态。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②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着的时候,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那个肉身的李叔同、世俗的李叔同似乎已经蒸发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弘一法师——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精神之光来照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就是生命被信仰照亮的人,也就是“道成肉身”。他的身体成为了一座庙宇,守着这座庙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要在这庙里点亮一盏心灯,供奉一颗伟大的灵魂,并用这心魂的光芒照亮存在的暗夜,照亮一切未明的事物,让生命和宇宙彰显出神圣的意味——这才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

③说到“肉身”这座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肉身、越来越轻淡灵魂,以至于许多人仅有一具无灵之躯了。肉身的装饰、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成了唯此为大的事,而肉身之内,只剩下层出不穷的欲望和本能冲动。许多哲学家说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不过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欲望之躯”,可谓点中要害。我们看到,多少人把肉身这座庙装饰得五色迷眼,打造得金碧辉煌,而庙里除了欲望,却没有灵魂的位置,没有灯的位置,基本上是一座空庙、一座黑庙。想来,真是有些虚妄,我们千方百计收拾着一座这样的庙,到头来庙一倒,就什么都没有了。天生了人的肉身这座庙,人一方面要维修好这座庙,同时要在庙里点敬灵魂之“灯”。点亮灵魂的灯,能使我们意识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唤;点亮灵魂的灯,能让我们感悟到不因我们离去而消失的永恒的东西——那种庄严感、神圣感。

④试想,如果肉身这座庙里,没有“灯”的光芒,这座庙会是怎样的庙?几面肉墙,一堆脂肪之外,还有什么呢?或许围绕肉身,会得到一些短暂的快感,但不会有那种意味深长的美感;会得到一些浅薄的满足感,但不会有那种天长地久的意义感。人生的意义,必须在“灵魂到场”的境况下才会发生。物质并不能自动生成意义,石头是硬的、静止的,水是软的、流动的,在一双物质的眼睛里,它们只是物而已。而在一双灵魂的眼睛里,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水起源于我们的想象力不能抵达的上游,水流过世世代代人的身体和眸子,水里面保存着智者的眼神,保存着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息和他投进水里的沉思的眼神,水保存着多少流泪的眼神和喜悦的眼神。与水相遇,你是与多少眼神相遇?掬水在手,你是把多少流逝的人生掬在手中?你看月亮升起,你会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是怎样盛满诗人们的酒杯;你看见山路上的车前草,你会想起《诗经》里的车前草,想起世世代代车轮前,那摇曳着、芬芳着的车前草,于是这车前草就连接起古今的道路,我们不过是行走在古人的脚印里。由于灵魂的到场,事物就逸出了它实用性、有限性的枷锁,我们透过世界的物质运动的轨迹,感悟到更深奥和庄严的精神运动。就这样,到场的灵魂,主持了我们与世界相遇的仪式,人生是有意义的过程。反之,如果灵魂不在场,一切都是幽暗的、混乱的,都是无意义的。

⑤再回到李叔同。他的传记里,写他每次入应前,都要拿起凳子抖一抖,然后才落座,他怕压死歇栖于凳子上的小虫子。圣人之心,既至大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竟然怜悯一粒小虫。他的灵魂告诉他,众生平等,无论一个巨人一头大象还是一粒昆虫,都是无限宇宙中“呼吸的一瞬”,都是无数磨难经历中才拥有的生的一瞬,何其不易,何其当惜。他知道,在无限巨大的宇宙里,那些小的、弱的随时被忽略,随时都会受伤害,它们更值得同情和怜惜。

⑥李叔同晚年有一幅他的背影照,他行走在小路上,前面是幽深的林木,他正往林中走去,那安静无言远去的背影,都像写满了话语。如果他转过身来,我会看见一张怎样的脸呢?那脸或许与背影一样安静,甚至看不到确切的表情,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凝视,用灵魂解读,会从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从夜的深处投来的表情,看到盐从海的内部提炼出的表情,看到莲从淤泥里面升起的忧伤而芳香的表情。

⑦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我从李叔同的前后照片,清楚地看见灵魂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包括他的情感、行为、气息,甚至面貌和背影。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⑧这样形神兼备的脸和仪态,显然不只与营养和服饰有关,更主要与信仰有关,与教养有关,与德性有关。当信仰缺席,教养荒废,道德退位,沸腾的欲望乘虚而入成了主角,而它,欲望,如狼似虎的欲望,如油煎火烧的欲望,又能塑造出怎样的脸,雕刻出怎样的表情呢?

3.简析“点亮灵魂的灯”的含义,说说文章以“点亮灵魂的灯”为题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广西·贺州中考真题)

晨曦里的莫高窟

李宝堂

①记得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学习的时候。从那以后,莫高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几十年间不分春夏秋冬,数十次到访。或参观洞窟,或临摹壁画,或现场写生,或学术交流,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②在莫高窟,我瞻仰过雄伟壮观的弥勒大佛,临摹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慈眉善目的菩萨和神采飞扬的飞天,描绘过姿态万千的“反弹琵琶”,欣赏过张议潮统军出行收复河西的雄强之气……正是在这“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我寻到了中国美术的古老渊源,确立了“心随敦煌”的艺术追求。

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精心保护和整理,莫高窟成为全世界瞩目、光彩熠熠的古代美术“博物馆”。作为甘肃的本土画家,我们有责任用画笔表述对于敦煌艺术的崇敬与理解。

④我们阅读了有关史料与书籍,领略了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神奇,深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先生的艺术人生和“夜夜敦煌入梦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我心归处是敦煌”的炽热情怀所感动。经过反复探讨,我们确定创作一幅以莫高窟为主体形象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为增强现场体验,在动笔之前,我又一次走进莫高窟,感受金秋时节莫高日出的壮美。

⑤大约清晨七点钟,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莫高窟,登上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站在山顶,微风吹拂,山色朦胧。三危山巅有个牌坊叫南天门,由此俯瞰群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一派雄风。而鸣沙山和莫高窟则静静地沉浸在黎明的晨曦里。

⑥很快,天边泛起了红色,群山渐渐亮了起来。我知道太阳就要出来了,连忙来到正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宕泉河畔,在当年常书鸿先生写生过的地方,等待莫高日出的动人时刻。

⑦八点二十几分,太阳出来了,最先沐浴到阳光的是鸣沙山主峰。高峻厚重的山体,连绵起伏的沙丘,自然流畅的流沙线条,温暖厚重的赭红色彩和涌动着的大漠气息,在明亮的晨光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时,就像一块大幕缓缓拉开,阳光渐渐下移,刹那间照在了依崖而建的九层楼上。只见宏伟的九层楼渐次变得清晰,高耸的攒尖宝顶、错落的彩绘窟檐、挺拔的红色立柱和高深莫测的红门,在阳光下光彩熠熠,亮丽夺目。陡峭的崖壁和一个个洞窟也瞬间显现,凹凸有致,光影斑驳,如梦如幻。

⑧很快,阳光倾泻于莫高窟前繁茂蓊郁的树丛上,亮黄色的树叶在明媚的晨光里如金子般闪耀,飞鸟凭空翱翔,天地一片辉煌,呈现出史诗般壮丽的图景。

⑨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激动地挥动画笔,记录下这醉人的绝美瞬间。

⑩回到兰州,带着激情,我和朋友投入了创作。我们商量后决定这样描绘:一位画家伫立在莫高窟前,画架已经支起,画布尚是空白,他在起笔之际深情凝望九层楼,激情涌动,一切尽待挥洒。

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大,但姿态优美,非常醒目。和煦的阳光把九层楼、石窟、崖壁和秋树染得绚丽灿烂,人物与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优美的情调和意境。

经过半年多紧张创作,作品终于完成了。展出后画界朋友评论,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色彩强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人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无限遐想。

而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完成了一幅画作,更是把莫高窟的秋天、把敦煌之美,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4日)

4.文章以“晨曦里的莫高窟”为题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吉林·中考真题)

像雪山一样高峻

马力

①长江,从青藏高原南下,流入横断山区,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忽然被峭绝的山崖拦阻,猛地掉头,折向东北。急转之际,江身旋出一个宽展的弧形,缎带般缠绕着山脚的繁茂林麓、平缓的冲积河谷。“万里长江第一湾”,是人们给它的命名。

②这段大江,叫金沙江。水色净蓝,不见沙金的灿黄。眼底的莹澈江流,正与明翠的群峰相映。

③五龙雪山西麓的石鼓镇,深偎于半月似的江湾。

④水浪激溅的渡口,一座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毛主席的题词“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镌于坚挺的碑身,像霞光一样明亮。

⑤纪念碑是一棵意志的树,朝蓝天生长着希望。战士心中也有这样的树:主干是信仰,花叶是梦想,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挺立着,摇动着,要在解放的天空下歌唱,欢庆人民世纪的诞生。他们坚信,第一缕曙色把寥廓天宇染红的时候,阳光会穿破雨霾风障,将人间照得一派明耀。

⑥勇毅的先驱,高擎理想的火炬,朝着光明疾行,燃烧的炽焰,红透大江之滨,英雄的形象,也永远留在石鼓渡口,勋章般壮美。

⑦此时的我,在雕塑前谛视:一个是红军,一个是船工。他们,眼睛对着眼睛,手握手,心碰心,在怒涛的吼声中立下战斗的誓愿。蓦地,我读懂了目光深处的一切。

⑧八十多年前的暮春,山风裹着峭寒,扑向金沙江畔。红军来了,开进石鼓镇,是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带的队伍——红二方面军第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苏区开始战略转移后,这支部队穿过乌蒙山区的莽莽深林,踏入云岭山脉的巍巍峦嶂,转战于黔西和滇西北。

⑨薄暮时分,江水在夕照中内动粼粼波光,渡江先锋团抢占对岸。紧跟着,东起石鼓镇,西至巨甸镇的百里江面上,大部队的夜渡开始了。人们记住了这一天——1936年4月25日。

⑩船橹在江中飞快摇动,满载战士的船只破浪疾进,火把的亮光在染黑的江天灼灼闪耀,浩荡大江,掀舞着红色的波涛。血液在周身沸腾,全体战士一条心:渡过江去,北上抗日!四天三夜,一万八千名将士登上大江彼岸。摆渡这浩荡人马的,是七条船和几十只木筏。横在征途上的天险,被刚勇的红军征服。长长的江岸上,到处都是报捷的欢腾。

渡江成功,站在金沙江北岸的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望着滔滔江水、熊熊篝火,吟出了战斗诗篇:

盘江三月燧峰飏,铁马西驰调敌忙。

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

后闻金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

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向北方。

这首《北渡金沙江》折射出将军诗人的浪漫情怀。

壮阔的涛声中,穿着草鞋的战士又迈开坚实的步伐,朝着绝险的雅哈雷山攀越。他们像勇敢的苍鹰,扬起强健的翅翼,乘着迅烈的风,高翔于崖壑之上,冲向远天。

踏过万里山川,红二方面军披着征尘,在烽火中一路向北。红旗指处,出现了西北高原的墚峁①沟壑。10月22日,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队伍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陕西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宁夏将台堡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与敌人的激斗中,赢得长征的胜利,书写了宏壮的史诗。

长征的奇迹,留下永远的烙印。热血锻造的丰碑,矗立在战斗的途程上。

熔铸红军生命的,是铁一般的信念。这信念,深蕴着中华民族的抗争意志和必胜决心。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