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方法及训练(解析)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方法及训练(解析)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方法及训练(解析)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方法及训练(解析)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方法及训练(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方法及训练(解析)记叙文阅读

在中测试题中,考查的小说多为篇幅短小的小说即小小说,考查角度: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描写手法的作用(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主题的探讨等。

常见阅读方法

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

1.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一: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述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季节、气候。

③交代人物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⑤渲染气氛。

3.分析小说情节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4.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

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

挖掘小说的主题应从下列两方面入手:

第一:剖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准确把握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开掘主题。

5.理解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

第一:要会寻找、挑选小说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

具体表现为:①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

②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

③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

寻找方法:①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

⑦到文章结尾处去找;

③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

第二: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挖掘它隐含在精彩背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述作用。

6.体会短篇小说的构思

构思力求精巧,是由小小说篇幅短小决定的。因篇幅的限制,小小说写人不能多,只能突出一两个;写故事不能冗长复杂,只能是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写环境不能铺陈渲染,只能是寥寥数语的速写。故此,小小说的构思常常要在“精巧”上大做文章。

第一:时空浓缩法。方法往往是以某事物为焦点,从时空上广为拓展,扩充作品容量,增大弹性,以弥补正面描写不足。

第二:以小见大。运用这种方法的小小说,所写事物绝对平常,但却寄寓某种深刻的哲理(因而有人又将这种方法称为隐喻法)。

第三:平中见奇法。选择平凡平常小事,靠环境烘托或制造悬念,给人一波三折、离奇惊险、引人入胜的感觉,使作品趣味盎然。

小说阅读口诀

一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

二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

三凭“三要素”,把握小说主题;

四赏写作特色,揣摩借鉴之处。

(六)《山路弯弯》:谷声

①读高中的三年,我一直是步行家与学校之间40公里的山路上的。40公里的山路,现在连自己听起来都有些胆怯了,但上高中的第一学期,我就回了6次家。第一次出远门,太想家了。大概就是因为这种想家的心情,那几次我一点也没体会出走山路的感觉,自然也没有真正学会走山路。

②高考下来,紧张的神经放松了许多,与老师同学们告别后,匆匆捆好铺盖、衣服和复习资料,背着回家等录取通知书去了。这一次不是“想回家”,而是学习告一段落回家休整;不是“轻装”走路,而是“负重”远行。

③从前的感觉没有了。走了十几里,就筋疲力尽,举步维艰了。我歇下来,躺在路边,想着长长的山路。什么是山路?山路不就是转不完的弯吗?翻过一条沟壑,就是转了一个向下的弯;越过一道山梁,就是转了一个向上的弯;绕着山根转,围着山腰旋,左一个弯,右一个弯,弯弯相扣。几乎同时我也捕捉到一点走山路的灵感:我是回家去,但我并不去想怎样走到家里,只是如何走过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弯”。我盯着前面那棵树,把它看作一个“弯”的终点,咬紧牙关往前走。这是个看得见的“具体”的东西,“近在眼前”,心里总觉得走到那里不会太难,于是就走到了。到了那棵树,又眼盯着前面的山崖口,把它作为另一个“弯”的终点,脑子里一点不想山崖口前头的路,一点也不考虑要给下一段路分配力气,只管拼命往山崖口走。于是就走到了,于是又缩短了一截回家的路……

④就这样,一个“弯”一个“弯”地各个击破,太阳落下不久,我居然就回到了家里。我一下子没有了下个“终点”,身体瘫软了,精神崩溃了,再要我走一步路似乎都不可能了。母亲一再埋怨:“半路上有的是人家,咋就不知道借一宿歇歇脚。”父亲说:“这小子有点拼搏精神!”我从中似乎能听出一种隐隐约约的夸赞。

⑤假如那一天,我想到要去借宿,那么,或许第二天可能还要在外边过一宿;假如我到陌生人的家里去借宿,那么,说不上就会遇到热心人容留我,也很可能相反碰上另一类人推我出门。但是,我走了,一直走到了家里。我没有感受到别人的温暖,更没有遭遇到别人的冷酷无情。我十分珍惜这种与别人相互对视的关系。

⑥我庆幸那一次的策略,虽然其中搀和着许多的盲目和无意,但我却得到了一种自觉的、可以永久使用的奔向最终目标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⑦我们常说“人生之路”,如果人生真是一条路的话,那么它就肯定是一条长长的弯弯相扣的山路;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上路的话,那么你就肯定是负重在身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远目标,但是如果一心想着那个遥远的地方,那么很可能在行程中就会捻,就会泄气,甚至会躺倒不干,半途而废。

⑧路是一步一步走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事情是一件一件办的。如果按照“山路原理”,把一步路、一天日子、一件事情都看成人生的一个“弯”的话,那么,走一步看一步、过一天算一天、干一件是一件的分段前进的办法就不失为一种智慧了。只要下决心走好每一步路,踏踏实实过好每一个日子,拼死拼活干好每一件事情,才配得上有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也才能走向那个寄寓自己一切心情的精神家园。

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是一个走惯了山路的人,走在任何路上都有一种走山路的感觉。

[发展层级阅读测验]

1.人生之路是“一条长长的弯弯相扣的山路”,其中“弯”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中的最后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次“走了十几里,就筋疲力尽,举步维艰了”,与前几次感觉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自然段中,走山路中忽然捕捉到了一种灵感,你从的灵感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很多文学作品中用“路”来比人生之旅,以路象征人生,你还知道谁的哪部作品?写出、作品名称,并把其中最著名的或你最喜欢的一个和“路”有关的句子写下来。

答:。

(七)《荣誉》:佚名

为了买它,我们计划了两星期。每天路过,我们总要在橱窗前站一会,贪婪地望着它。终于,我生日那天,4月15日,中午12点整,我们发问了:“多少钱?”“275个法郎”,卖水果的说,“这是头等菠萝,新鲜,汁水多。”

我妻子嫌贵,但我不,比起西瓜来,当然贵,但比起别的菠萝来,大概不贵,于是我们了,带回家来,放在烟灰缸上,好好地端详了一番。我们围着它走了一圈,摸摸它,夸它。多么精致、多么富有异国情调的小东西!顶上长了一撮小小的像是棕榈树的植物。要是给它浇点水,或是放在水盆里,大概很快会长大的吧,说不定还会开花呢。

旅店里马上传开了:9号房间里买了菠萝。清洁女工来了(这是我们第一次有幸见她),她建议我们先削皮,撒上糖,再放一两天。“瞎说,”楼梯口的一个英国女学生告诉我们,“要泡上甜酒才好吃。”一位匈牙利同胞(过去只是见面点点头的关系),写了一张条子塞在门缝中给我们留言:“谁的话都别信!”要厚厚地削一层皮,因为皮不好吃。至于肉,该怎么吃就怎么吃。

晚上,我们把菠萝去了皮,吃掉了。什么味道也没有,就像什么瓜,好像还不如瓜。生吃了几口,撒了糖再咬几口,还喝了几口甜酒,勉勉强强地总算吃下去了,最后喝一杯水才彻底下咽。第三天,在楼道里遇到了那个英国女学生。

“怎么样?”她问。

“很好吃。”我说。

她深有所感:“是啊,菠萝毕竟是菠萝。”

从此以后每次路过水果店,我总是在橱窗前站一会儿,希望有机会再买一个。

[综合阅读测验]

1、文章开头写买菠萝的时间——“我生日那天,4月15日,中午12点整”,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第二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所蕴涵的感情或态度。

大概:。

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括号内的文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吃菠萝时,文中提到“勉勉强强地总算吃下去了,最后喝一杯水才彻底下咽”,后文又说:“……希望有机会再买一个”,两处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为何以“荣誉”为题?请从立意和文章中心两方面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讨债》:杨国华

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10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母亲的负担,尤其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也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上,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办法吗?

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陈家满目窘迫、凄凉。惟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嗫嚅着:”那10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她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她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10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10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子他妈已经好了,家里好过多了。”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双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10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安心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理解层级阅读测验]

1.题目“讨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那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是通过哪几件具体的事体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穷不能穷孩子”中两个“穷”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母亲讨债时的无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一句中爸欲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我”对母亲评价变化的四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句点评性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魂》:佚名

前天中午十二点整,我乘坐的火车呼啸着开出了石家庄市。车厢里人挨人,人挤人,满满登登。

刚上车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一个座位上放着本又脏又破的书,捡起来,扔到茶几上,旁若无人地坐下。

邻座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对号入座,这儿有人。”

那小伙子眼一瞪,鼻子一抽,脸上的肌肉一抖,怪怕人地望着对面座位上一位穿红上衣的十来岁的小姑娘,问:“是吗?”

小姑娘点一点头说:“是。那也是一位大哥哥,他好像去打开水了。”

话音刚落,那打水的粗壮的小伙子已经回来了,他凶煞地吼道:“滚起来!”

坐着的小伙子连头也不抬,一只手在裤兜里摆弄着,那分明是一把匕首。一会儿,他眼睛往上一翻,说:“少犯傻!老子有票,我就要坐,坐定了!”

火车的轰鸣声夹杂着不堪入耳的争吵和谩骂,像冰水一样灌入耳中,让人肌寒血凝,连心都凉了。我暗自想,假如人有魂的话,那有些人大概只有一个躯壳吧。

两个小伙子怒目相视,一场厮打迫在眉睫。

没有人劝,也没有人去拉。

忽然,那个穿红色上衣的小姑娘让起来,眨眨有着双眼皮的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声音像银铃似的说:“别打架了,我要下车了。你们过来一个人坐这儿吧!”已经揪在一起的四只手松开了。一个小伙子坐到小姑娘让出的座位上。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才把目光集中到那小姑娘身上,她那胖乎乎的白净净的好看的脸霎那间红了,红得跟苹果似的。她抿抿嘴,甩了一下脑后油黑油黑的头发,提一个不大的旅行袋向车门走去。

火车在保定站停了。我想,她肯定在这一站下车了。

这趟车的终点站是北京。到站了,我下了车,在人流中穿行。出了站口,我快步走向公共汽车站。天啊!我忽然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大眼睛,双眼皮儿,好看的脸,油黑的头发,红上衣……

她不是两个多小时前在保定站下车了吗?

难道我看到了魂儿?我不信。难道是看花了眼?决不会!那么她是躲到别的车厢,一直站到北京?

我想追上她,真诚地对她说一声:“你真好,我不如你。”可终于没有追上,她提着那个不大的旅行袋挤上了公共汽车。门关上,车开走了。

我久久伫立着,目送着远去的汽车,心中又忽然想起,老人说,人是有魂儿的。

我想念了:人有魂,国有魂,民族有魂。

[发展层级阅读测验]

1、“假如人有魂的话,那有些人大概只有一个躯壳吧。”这句中“有些人”指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指代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说:“没有人去劝,也没有人去拉”,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大眼睛,双眼皮儿,好看的脸,油黑的头发,红上衣……”与前面对小姑娘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味“你真好,我不如你”一句话的含义,小姑娘好在哪里?“我”为什么不如“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魂”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读后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总复习(小说阅读)

在中测试题中,考查的小说多为篇幅短小的小说即小小说,考查角度: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描写手法的作用(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主题的探讨等。

常见阅读方法

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

1.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一: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述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季节、气候。

③交代人物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⑤渲染气氛。

3.分析小说情节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4.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

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

挖掘小说的主题应从下列两方面入手:

第一:剖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准确把握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开掘主题。

5.理解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

第一:要会寻找、挑选小说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

具体表现为:①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

②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

③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

寻找方法:①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

⑦到文章结尾处去找;

③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

第二: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挖掘它隐含在精彩背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述作用。

6.体会短篇小说的构思

构思力求精巧,是由小小说篇幅短小决定的。因篇幅的限制,小小说写人不能多,只能突出一两个;写故事不能冗长复杂,只能是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写环境不能铺陈渲染,只能是寥寥数语的速写。故此,小小说的构思常常要在“精巧”上大做文章。

第一:时空浓缩法。方法往往是以某事物为焦点,从时空上广为拓展,扩充作品容量,增大弹性,以弥补正面描写不足。

第二:以小见大。运用这种方法的小小说,所写事物绝对平常,但却寄寓某种深刻的哲理(因而有人又将这种方法称为隐喻法)。

第三:平中见奇法。选择平凡平常小事,靠环境烘托或制造悬念,给人一波三折、离奇惊险、引人入胜的感觉,使作品趣味盎然。

小说阅读口诀

一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

二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

三凭“三要素”,把握小说主题;

四赏写作特色,揣摩借鉴之处。

例文剖析

三顾茅庐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予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岗,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1.依据本文的内容,动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司马徽再荐名士

□□□□□□□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

关羽:。

张飞:。

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卡片]关于修养的名句

①。

②。

5.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

(1)。

(2)。

(3)。

分析:这是一个小说体裁的阅读题。针对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少的现象,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选编了这样一个内容,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观.阅读内容浅显明白,题目设计也很有特色。

①第1题可以说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考查了修辞知识一一对偶句的仿写;二是考查了课外阅读,如果课外读过《三国演义》,很可能不须对偶知识就能答题;三是结合了课文《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身世中“三顾臣草庐之中”内容。

②第2题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给学生一个信号;语文学习要学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再由课外回到课内,课内外相结合。

③第3题考查我们在小说的教学中经常训练的一种能力;分析人物性格。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情节、环境等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而,把握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就抓住了小说的根本。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表现出来的谦虚在《陈毅市长》中体现为陈毅深夜去拜访齐仰之,人物性格的相同点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④第4题考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制作读书卡片的能力。制作卡片一是要把名言警句摘下来,二是要会分类,这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⑤第5题的回答要注意“联系全文”,并且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比如当时没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传播,了解天下大事的惟一方法就是亲自到各地去考察,因而其作用是“暗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记叙文阅读参考解析

(一)致网虫儿子

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大量地积累词汇,在积累词汇的基础上灵活地应用语言,在应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基础上,揣摩学习范本的写作技法。这既是阅读训练的方法与目的,也是语文检测的方式与考点。该题除具有一般阅读题的这一特色外,还具有一大人文特色,即拳拳母爱,扣人心扉;尤其是书信的语言谐中寓庄,饱含深情,别具特色。

第1、2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应用,须根据上下文意来填写或更换。

1.系统剪切内存条主板粘贴

2.①包容,相处②糟粕③抄袭④淘汰

3.此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也须根据文本的内容与语境来解读。①我担心你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②我不想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每天板着个面孔对着你。

4.此题评析写作手法,主要从语言运用别具匠心这一角度来谈。本文采用书信的形式与儿子交心谈心,亲切诚恳,可谓披肝沥胆,感人肺腑;尤其是文章中运用了许多电脑名词,基本上是用电脑术语连缀而成,语言诙谐幽默,谐中寓庄。这样的文字,那个沉迷于网络的儿子读来一定会感觉兴味盎然,易于接受。用轻松调侃的语气规劝儿子,足见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

5.此题考查语言表述能力。写作时,除注意书信的书写格式外,还要注意与原文保持同样的语言风格。此题具有开放性,所以不设标准解析。

(二)

解答:这篇记叙文阅读,共有六道试题,均为主观题。测验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有词语、记叙的要素、句子的含义、写作方法、文章内容等。应答时,先要了解测验的综合性特点,不能简单地孤立地去做某道试题,要有一个总体的梳理。然后要一题一题确定测验的知识类别和应答角度,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将试题与阅读材料结合起来一并考虑。同时,还要注意试题间的联系和互相间的启示意义。

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

2.⑴絮絮叨叨⑵漫不经心、不耐烦;赶紧截住。

3.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

4.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

5.对比的写法。

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7.打电话。

(三)一只小甲虫

自暴自弃,因嫉妒而失衡的扭曲心理(意到即可)

烘托“他”的自暴自弃,为下文写“他”的转变作铺垫(意到即可)

提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令人思索,余味无穷(意到即可)

穷人哪,在想哭的时候常常也是笑着的对比中突显主人公心灵的震撼(意到即可)

自责自省的意识(意到即可)

内容合情理,表述方式符合题意即可。

(四)父亲的眼神

11.(1)一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2)动作描写心理描写(4分)

12.抒情议论描写(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

13.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3分)

14."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4分)

(五)

15.指毕业将至,离别在即,"我"心中自然地滋生出一种难以言表的依恋、惆怅、忧愁和感伤等复杂而苦痛的心情。(2分)

16.怀念(依恋、惜别)感恩(赞美)励志(憧憬理想)(3分)

17.谆谆的教诲、无尽的关爱,难以忘怀;深情的话语、鼓励的眼神,万分感动;动情的叙述、精彩的分析,心潮澎湃;……(所写内容只要文意贴切,结构句式与划线句相符即可。)(3分)

18.毕业抒怀青春感怀毕业之歌惜别怀念感恩憧憬谢幕与开幕……(标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