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配位滴定法课外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直接与金属离子配位的EDTA存在形式为()
(A)H6Y2+(B)H4Y(C)H2Y2-(D)Y4-
2.一般情况下,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配合比是()
(A)1:1(B)2:1(C)1:3(D)1:2
3.铝盐药物的测定常用配位滴定法。加入过量EDTA,加热煮沸片刻后,再用标准锌溶液滴定。该滴定方式是()。
(A)直接滴定法(B)置换滴定法
(C)返滴定法(D)间接滴定法
4.αM(L)=1表示()
(A)M与L没有副反应(B)M与L的副反应相当严重
(C)M的副反应较小(D)[M]=[L]
5.用EDTA直接滴定有色金属离子M,终点所呈现的颜色是()
(A)游离指示剂的颜色(B)EDTA-M络合物的颜色
(C)指示剂-M络合物的颜色(D)上述A+B的混合色
6.配位滴定中,指示剂的封闭现象是由()引起的
(A)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不稳定
(B)被测溶液的酸度过高
(C)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稳定性小于MY的稳定性
(D)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稳定性大于MY的稳定性
7.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酸效应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B)共存离子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C)辅助配位效应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D)各种副反应均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8.用Zn2+标准溶液标定EDTA时,体系中加入六亚甲基四胺的目的是()
(A)中和过多的酸(B)调节pH值
(C)控制溶液的酸度(D)起掩蔽作用
9.在配位滴定中,直接滴定法的条件包括()
(A)≤8(B)溶液中无干扰离子
(C)有变色敏锐无封闭作用的指示剂(D)反应在酸性溶液中进行
10.测定水中钙硬时,Mg2+的干扰用的是()消除的。
(A)控制酸度法(B)配位掩蔽法(C)氧化还原掩蔽法(D)沉淀掩蔽法
11.配位滴定中加入缓冲溶液的原因是()
(A)EDTA配位能力与酸度有关(B)金属指示剂有其使用的酸度范围
(C)EDTA与金属离子反应过程中会释放出H+(D)会随酸度改变而改变
12.产生金属指示剂的僵化现象是因为()
(A)指示剂不稳定(B)MIn溶解度小
(C)KˊMIn<KˊMY(D)KˊMIn>KˊMY
13.某溶液主要含有Ca2+、Mg2+及少量Al3+、Fe3+,今在pH=10时加入三乙醇胺后,用EDTA滴定,以铬黑T为指示剂,则测出的是()
(A)Mg2+的含量(B)Ca2+、Mg2+的含量
(C)Al3+、Fe3+的含量(D)Ca2+、Mg2+、Al3+、Fe3+的含量
二、填空题
1.EDTA是()的英文缩写,配制EDTA标准溶液时,常用()。
2.EDTA在水溶液中有()种存在形体,只有()能与金属离子直接配位。
3.溶液的酸度越大,Y4-的分布分数越(),EDTA的配位能力越()。
4.EDTA与金属离子之间发生的主反应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表达式为()。
5.配合物的稳定性差别,主要决定于()、()、()。此外,()等外界条件的变化也影响配合物的稳定性。
6.酸效应系数的定义式αY(H)=(),αY(H)越大,酸效应对主反应的影响程度越()。
7.化学计量点之前,配位滴定曲线主要受()效应影响;化学计量点之后,配位滴定曲线主要受()效应影响。
8.配位滴定中,滴定突跃的大小决定于()和()。
9.实际测定某金属离子时,应将pH控制在大于()且()的范围之内。
10.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反应:In(蓝)+M=MIn(红),滴定前,向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加入指示剂时,溶液呈()色;随着EDTA的加入,当到达滴定终点时,溶液呈()色。
11.设溶液中有M和N两种金属离子,cM=cN,要想用控制酸度的方法实现二者分别滴定的条件是()。
12.配位滴定之所以能广泛应用,与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常用的掩蔽方法按反应类型不同,可分为()、()和()。
13.配位掩蔽剂与干扰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必须()EDTA与该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
14.当被测离子与EDTA配位缓慢或在滴定的pH下水解,或对指示剂有封闭作用时,可采用()。
15.水中()含量是计算硬度的主要指标。水的总硬度包括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由HCO3-引起的硬度称为(),由SO4-引起的硬度称()。
三、判断题
1.()金属指示剂是指示金属离子浓度变化的指示剂。
2.()造成金属指示剂封闭的原因是指示剂本身不稳定。
3.()EDTA滴定某金属离子有一允许的最高酸度(pH值),溶液的pH再增大就不能准确滴定该金属离子了。
4.()用EDTA配位滴定法测水泥中氧化镁含量时,不用测钙镁总量。
5.()金属指示剂的僵化现象是指滴定时终点没有出现。
6.()在配位滴定中,若溶液的pH值高于滴定M的最小pH值,则无法准确滴定。
7.()EDTA酸效应系数αY(H)随溶液中pH值变化而变化;pH值低,则αY(H)值高,对配位滴定有利。
8.()配位滴定中,溶液的最佳酸度范围是由EDTA决定的。
9.()铬黑T指示剂在pH=7~11范围使用,其目的是为减少干扰离子的影响。
10.()滴定Ca2+、Mg2+总量时要控制pH≈10,而滴定Ca2+分量时要控制pH为12~13,若pH>13时测Ca2+则无法确定终点。
四、问答题
1.EDTA和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什么是条件稳定常数?为什么要引进条件稳定常数?
3.作为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什么是指示剂的封闭现象?怎样消除?
5.什么是指示剂的僵化现象?怎样消除?
6.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有几种方法?
7.常用的掩蔽干扰离子的办法有哪些?配位掩蔽剂应具备什么条件?
8.配位滴定方式有几种?各举一例。
1、(1)EDTA与很多金属离子可形成配位比为1:1的稳定配合物;
(2)EDTA配位能力强;具有氨氮和羧氧六个配位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能形成五个五元环,配合物的稳定性高;
(3)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大多带电荷,水溶性好,反应速率较快,而且与无色的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的配合物仍是无色,有利于用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有色的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的配合物颜色加深。
2、稳定常数是指在标准状态下金属离子与配位剂的平衡常数;而条件稳定常数是考虑外界条件下,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条件稳定常数更能正确地判断出金属离子与EDTA的配位反应实际进行的程度大小。
3、(1)在滴定的pH范围内,游离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两者的颜色应有显著差别,这样才能使终点颜色变化明显;
(2)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有色配合物要有适当的稳定性;
(3)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必须灵敏、迅速并具有良好的变色可逆性;
(4)金属指示剂比较稳定,便于保存和使用。
4、如果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更稳定的配合物而不能被滴定剂置换,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封闭现象。消除方法可通过加入适当的配位剂来掩蔽能封闭指示剂的离子(量多时要分离除去),另外要求使用的蒸馏水合乎要求。
5、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应易溶于水,如果生成胶体溶液或沉淀,在滴定时指示剂与EDTA的置换作用将进行缓慢而使终点延长,这种现象叫指示剂僵化现象。通过加热或加入有机溶剂方法消除。
6、掩蔽法,采用具选择性的解蔽剂,预先分离,用其他配位剂滴定。
7、(1)配位掩蔽法、沉淀掩蔽法、氧化还原掩蔽法
(2)干扰离子与掩蔽剂形成的形成的配合物应远比与EDTA形成的配合物稳定,而且形成的配合物应为无色或浅色的,不影响滴定终点的判断;掩蔽剂不与待测离子配位,即使形成配合物,其稳定性也应远小于待测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使用掩蔽剂时应注意适用的pH范围。
8、直接滴定:pH=1时,Bi3+与EDTA的反应;
返滴定:Al3+与EDTA的反应;
置换滴定:Ag+与EDTA的反应;
间接滴定:Na+的测定。选择题
1、D2、A3、C4、A5、D6、D7、D8、B9、C10、D
11、C12、B13、B
二、填空题
1、乙二胺四乙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Na2H2Y.2H2O)
2、七,Y4-
3、小,弱
4、M+Y=MY,KMY=[MY]/[M][Y]
5、金属离子的电荷数,离子半径,电子层结构,溶液的酸度
6、[Y']/[Y],严重
7、配位,酸
8、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
9、最低pH,金属离子又不发生水解
10、红,蓝
11、△lgK≥5
12、掩蔽剂,配位掩蔽法、沉淀掩蔽法、氧化还原掩蔽法
13、大于
14、返滴定法
15、Ca2+、Mg2+,暂时硬度,永久硬度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第三篇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基础求解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热运动包含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基础两部分.气体动理论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运用统计方法研究气体的热现象,通过寻求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关系,阐明气体的一些宏观性质和规律.而热力学基础是从宏观角度通过实验现象研究热运动规律.在求解这两章习题时要注意它们处理问题方法的差异.气体动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理想气体,求解这部分习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1)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和能量均分定理的应用;(2)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率的应用;(3)有关分子碰撞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频率.热力学基础方面的习题则是围绕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四个特殊过程(三个等值过程和一个绝热过程)和循环过程的应用,以及计算热力学过程的熵变,并用熵增定理判别过程的方向.1.近似计算的应用一般气体在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时,可近似当作理想气体,故理想气体也是一个理想模型.气体动理论是以理想气体为模型建立起来的,因此,气体动理论所述的定律、定理和公式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我们在求解气体动理论中有关问题时必须明确这一点.然而,这种从理想模型得出的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上是有意义的.例如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以及由此得出的理想气体的摩尔定容热容和摩尔定压热容都是近似公式,它们与在通常温度下的实验值相差不大,因此,除了在低温情况下以外,它们还都是可以使用的.在实际工作时如果要求精度较高,摩尔定容热容和摩尔定压热容应采用实验值.本书习题中有少数题给出了在某种条件下和的实验值就是这个道理.如习题中不给出实验值,可以采用近似的理论公式计算.2.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题过程及注意事项热力学第一定律,其中功,内能增量.本章习题主要是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四个特殊过程(等体、等压、等温、绝热)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循环过程的应用.解题的主要过程:(1)明确研究对象是什么气体(单原子还是双原子),气体的质量或物质的量是多少?(2)弄清系统经历的是些什么过程,并掌握这些过程的特征.(3)画出各过程相应的p-V图.应当知道准确作出热力学过程的p-V图,可以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物理图像.(4)根据各过程的方程和状态方程确定各状态的参量,由各过程的特点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就可计算出理想气体在各过程中的功、内能增量和吸放热了.在计算中要注意Q和W的正、负取法.3.关于内能的计算理想气体的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是状态量,与过程无关,而功和热量是过程量,在两个确定的初、末状态之间经历不同的过程,功和热量一般是不一样的,但内能的变化是相同的,且均等于.因此,对理想气体来说,不论其经历什么过程都可用上述公式计算内能的增量.同样,我们在计算某一系统熵变的时候,由于熵是状态量,以无论在始、末状态之间系统经历了什么过程,始、末两个状态间的熵变是相同的.所以,要计算始末两状态之间经历的不可逆过程的熵变,就可通过计算两状态之间可逆过程熵变来求得,就是这个道理.4.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的应用和分子碰撞的有关讨论深刻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的物理意义,掌握速率分布函数f(v)和三种统计速率公式及物理意义是求解这部分习题的关键.三种速率为,,.注意它们的共同点都正比于,而在物理意义上和用途上又有区别.用于讨论分子速率分布图.用于讨论分子的碰撞;用于讨论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解题中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就比较方便.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有关分子碰撞内容的习题求解比较简单,往往只要记住平均碰撞频率公式和平均自由程,甚至只要知道,及这种比值关系就可求解许多有关习题.第七章气体动理论7-1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的分子数密度相同,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也相同,则它们()(A)温度,压强均不相同(B)温度相同,但氦气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C)温度,压强都相同(D)温度相同,但氦气压强小于氮气的压强分析与解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仅与温度有关.因此当氦气和氮气的平均平动动能相同时,温度也相同.又由物态方程,当两者分子数密度n相同时,它们压强也相同.故选(C).7-2三个容器A、B、C中装有同种理想气体,其分子数密度n相同,方均根速率之比,则其压强之比为()(A)1∶2∶4(B)1∶4∶8(C)1∶4∶16(D)4∶2∶1分析与解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因此对同种理想气体有,又由物态方程,当三个容器中分子数密度n相同时,得.故选(C).7-3在一个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储有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温度为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为,分子平均碰撞次数为,平均自由程为,当气体温度升高为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分别为()(A)(B)(C)(D)分析与解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温度由升至,则平均速率变为;又平均碰撞频率,由于容器体积不变,即分子数密度n不变,则平均碰撞频率变为;而平均自由程,n不变,则也不变.因此正确答案为(B).7-4图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在相同温度下氧气和氢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如果和分别表示氧气和氢气的最概然速率,则()(A)图中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且(B)图中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且(C)图中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且(D)图中表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且分析与解由可知,在相同温度下,由于不同气体的摩尔质量不同,它们的最概然速率也就不同.因,故氧气比氢气的要小,由此可判定图中曲线应是对应于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又因,所以.故选(B).题7-4图7-5有一个体积为的空气泡由水面下深的湖底处(温度为)升到湖面上来.若湖面的温度为,求气泡到达湖面的体积.(取大气压强为)分析将气泡看成是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它位于湖底和上升至湖面代表两个不同的平衡状态.利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即可求解本题.位于湖底时,气泡内的压强可用公式求出,其中ρ为水的密度(常取).解设气泡在湖底和湖面的状态参量分别为(p1,V1,T1)和(p2,V2,T2).由分析知湖底处压强为,利用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可得空气泡到达湖面的体积为7-6一容器内储有氧气,其压强为,温度为27℃,求:(1)气体分子的数密度;(2)氧气的密度;(3)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4)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设分子间均匀等距排列)分析在题中压强和温度的条件下,氧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因此,可由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密度的定义以及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等求解.又因可将分子看成是均匀等距排列的,故每个分子占有的体积为,由数密度的含意可知,即可求出.解(1)单位体积分子数(2)氧气的密度(3)氧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4)氧气分子的平均距离通过对本题的求解,我们可以对通常状态下理想气体的分子数密度、平均平动动能、分子间平均距离等物理量的数量级有所了解.7-72.0×10-2kg氢气装在4.0×10-3m3的容器内,当容器内的压强为3.90×105Pa时,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多大?分析理想气体的温度是由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决定的,即.因此,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通过物态方程pV=RT,求出容器内氢气的温度即可得.解由分析知氢气的温度,则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7-8某些恒星的温度可达到约1.0×108K,这是发生聚变反应(也称热核反应)所需的温度.通常在此温度下恒星可视为由质子组成.求:(1)质子的平均动能是多少?(2)质子的方均根速率为多大?分析将组成恒星的大量质子视为理想气体,质子可作为质点,其自由度i=3,因此,质子的平均动能就等于平均平动动能.此外,由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可得方均根速率.解(1)由分析可得质子的平均动能为(2)质子的方均根速率为7-9日冕的温度为2.0×106K,所喷出的电子气可视为理想气体.试求其中电子的方均根速率和热运动平均动能.解方均根速率平均动能7-10在容积为2.0×10-3m3的容器中,有内能为6.75×102J的刚性双原子分子某理想气体.(1)求气体的压强;(2)设分子总数为5.4×1022个,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及气体的温度.分析(1)一定量理想气体的内能,对刚性双原子分子而言,i=5.由上述内能公式和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RT可解出气体的压强.(2)求得压强后,再依据题给数据可求得分子数密度,则由公式p=nkT可求气体温度.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可由求出.解(1)由和pV=RT可得气体压强(2)分子数密度n=N/V,则该气体的温度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7-11当温度为0时,可将气体分子视为刚性分子,求在此温度下:(1)氧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平均转动动能;(2)氧气的内能;(3)氦气的内能.分析(1)由题意,氧分子为刚性双原子分子,则其共有5个自由度,其中包括3个平动自由度和2个转动自由度.根据能量均分定理,平均平动动能,平均转动动能.(2)对一定量理想气体,其内能为,它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其中i为分子自由度,这里氧气i=5、氦气i=3.而为气体质量,M为气体摩尔质量,其中氧气;氦气.代入数据即可求解它们的内能.解根据分析当气体温度为T=273K时,可得(1)氧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氧分子的平均转动动能为(2)氧气的内能为(3)氦气的内能为7-12已知质点离开地球引力作用所需的逃逸速率为,其中r为地球半径.(1)若使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分别与逃逸速率相等,它们各自应有多高的温度;(2)说明大气层中为什么氢气比氧气要少.(取r=6.40×106m)分析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对于摩尔质量M不同的气体分子,为使等于逃逸速率v,所需的温度是不同的;如果环境温度相同,则摩尔质量M较小的就容易达到逃逸速率.解(1)由题意逃逸速率,而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当时,有由于氢气的摩尔质量,氧气的摩尔质量,则它们达到逃逸速率时所需的温度分别为(2)根据上述分析,当温度相同时,氢气的平均速率比氧气的要大(约为4倍),因此达到逃逸速率的氢气分子比氧气分子多.按大爆炸理论,宇宙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极高温过程.在地球形成的初期,虽然温度已大大降低,但温度值还是很高.因而,在气体分子产生过程中就开始有分子逃逸地球,其中氢气分子比氧气分子更易逃逸.另外,虽然目前的大气层温度不可能达到上述计算结果中逃逸速率所需的温度,但由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可知,在任一温度下,总有一些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逃逸速率.从分布曲线也可知道在相同温度下氢气分子能达到逃逸速率的可能性大于氧气分子.故大气层中氢气比氧气要少.7-13容积为1m3的容器储有1mol氧气,以v=10的速度运动,设容器突然停止,其中氧气的80%的机械运动动能转化为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试求气体的温度及压强各升高了多少.分析容器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容器内分子除了相对容器作杂乱无章的热运动外,还和容器一起作定向运动.其定向运动动能(即机械能)为.按照题意,当容器突然停止后,80%定向运动动能转为系统的内能.对一定量理想气体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则有关系式:成立,从而可求ΔT.再利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可求压强的增量.解由分析知,其中为容器内氧气质量.又氧气的摩尔质量为,解得ΔT=6.16×10-2K当容器体积不变时,由pV=RT得7-14有N个质量均为m的同种气体分子,它们的速率分布如图所示.(1)说明曲线与横坐标所包围的面积的含义;(2)由N和求a值;(3)求在速率/2到3/2间隔内的分子数;(4)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题7-14图分析处理与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有关的问题时,关键要理解分布函数的物理意义.,题中纵坐标,即处于速率v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同时要掌握的归一化条件,即.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布函数并运用数学方法(如函数求平均值或极值等),即可求解本题.解(1)由于分子所允许的速率在0到2的范围内,由归一化条件可知图中曲线下的面积即曲线下面积表示系统分子总数N.(2)从图中可知,在0到区间内,;而在0到2区间,.则利用归一化条件有(3)速率在/2到3/2间隔内的分子数为(4)分子速率平方的平均值按定义为故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7-15一飞机在地面时,机舱中的压力计指示为,到高空后压强降为.设大气的温度均为27.0℃.问此时飞机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设空气的摩尔质量为2.89×10-2kg·mol-1)分析当温度不变时,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分子数密度的改变而造成.气体分子在重力场中的分布满足玻耳兹曼分布.利用地球表面附近气压公式,即可求得飞机的高度h.式中p0是地面的大气压强.解飞机高度为7-16目前实验室获得的极限真空约为1.33×10-11Pa,这与距地球表面1.0×104km处的压强大致相等.而电视机显像管的真空度为1.33×10-3Pa,试求在27℃时这两种不同压强下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及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设气体分子的有效直径d=3.0×10-8cm)解理想气体分子数密度和平均自由程分别为n=;,压强为1.33×10-11Pa时,,从的值可见分子几乎不发生碰撞.压强为1.33×10-3Pa时,,此时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变小,碰撞概率变大.但相对显像管的尺寸而言,碰撞仍很少发生.7-17在标准状况下,1cm中有多少个氮分子?氮分子的平均速率为多大?平均碰撞次数为多少?平均自由程为多大?(已知氮分子的有效直径)分析标准状况即为压强,温度.则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可求得气体分子数密度n,即单位体积中氮分子的个数.而氮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可分别由公式,和直接求出.解由分析可知,氮分子的分子数密度为即中约有个.氮气的摩尔质量为M=28×10-3kg·mol-1,其平均速率为=454则平均碰撞次数为平均自由程为讨论本题主要是对有关数量级有一个具体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平均以每秒几百米的速率运动着,那么气体中进行的一切实际过程如扩散过程、热传导过程等好像都应在瞬间完成,而实际过程都进行得比较慢,这是因为分子间每秒钟上亿次的碰撞导致分子的自由程只有几十纳米,因此宏观上任何实际过程的完成都需要一段时间.7-18在一定的压强下,温度为20℃时,氩气和氮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分别为9.9×10-8m和27.5×10-8m.试求:(1)氩气和氮气分子的有效直径之比;(2)当温度不变且压强为原值的一半时,氮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频率.分析(1)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自由程,因此,温度、压强一定时,平均自由程.(2)当温度不变时,平均自由程.解(1)由分析可知(2)由分析可知氮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在压强降为原值的一半时,有而此时的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将T=293K,MN2=2.8×10-2kg·mol-1代入,可得
第八章热力学基础8-1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cb过程时吸热700J,则经历acbda过程时,吸热为()(A)–700J(B)500J(C)-500J(D)-1200J分析与解理想气体系统的内能是状态量,因此对图示循环过程acbda,内能增量ΔE=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Q=ΔE+W,得Qacbda=W=Wacb+Wbd+Wda,其中bd过程为等体过程,不作功,即Wbd=0;da为等压过程,由pV图可知,Wda=-1200J.这里关键是要求出Wacb,而对acb过程,由图可知a、b两点温度相同,即系统内能相同.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Wacb=Qacb-ΔE=Qacb=700J,由此可知Qacbda=Wacb+Wbd+Wda=-500J.故选(C)题8-1图8-2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态A变到平衡态B,且它们的压强相等,即pA=pB,请问在状态A和状态B之间,气体无论经过的是什么过程,气体必然()(A)对外作正功(B)内能增加(C)从外界吸热(D)向外界放热题8-2图分析与解由p-V图可知,pAVA<pBVB,即知TA<TB,则对一定量理想气体必有EB>EA.即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内能必增加.而作功、热传递是过程量,将与具体过程有关.所以(A)、(C)、(D)不是必然结果,只有(B)正确.8-3两个相同的刚性容器,一个盛有氢气,一个盛氦气(均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开始时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同,现将3J热量传给氦气,使之升高到一定的温度.若使氢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氢气传递热量为()(A)6J(B)3J(C)5J(D)10J分析与解当容器体积不变,即为等体过程时系统不作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ΔE+W,有Q=ΔE.而由理想气体内能公式,可知欲使氢气和氦气升高相同温度,须传递的热量.再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RT,初始时,氢气和氦气是具有相同的温度、压强和体积,因而物质的量相同,则.因此正确答案为(C).8-4一定量理想气体分别经过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从体积膨胀到体积,如图所示,则下述正确的是()(A)吸热最多,内能增加(B)内能增加,作功最少(C)吸热最多,内能不变(D)对外作功,内能不变分析与解由绝热过程方程常量,以及等温过程方程pV=常量可知在同一p-V图中当绝热线与等温线相交时,绝热线比等温线要陡,因此图中为等压过程,为等温过程,为绝热过程.又由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可知,p-V图上的pV积越大,则该点温度越高.因此图中.对一定量理想气体内能,,由此知,,而由理想气体作功表达式知道功的数值就等于p-V图中过程曲线下所对应的面积,则由图可知.又由热力学第一定律Q=W+ΔE可知.因此答案A、B、C均不对.只有(D)正确.题8-4图8-5一台工作于温度分别为327℃和27℃的高温热源与低温源之间的卡诺热机,每经历一个循环吸热2000J,则对外作功()(A)2000J(B)1000J(C)4000J(D)500J分析与解热机循环效率η=W/Q吸,对卡诺机,其循环效率又可表为:η=1-,则由W/Q吸=1-可求答案.正确答案为(B).8-6位于委内瑞拉的安赫尔瀑布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它高979m.如果在水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对它所作的功中有50%转换为热量使水温升高,求水由瀑布顶部落到底部而产生的温差.(水的比热容c为4.18×103J·kg-1·K-1)分析取质量为m的水作为研究对象,水从瀑布顶部下落到底部过程中重力作功W=mgh,按题意,被水吸收的热量Q=0.5W,则水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可由Q=mcΔT求得.解由上述分析得mcΔT=0.5mgh水下落后升高的温度ΔT=0.5gh/c=1.15K8-7如图所示,1mol氦气,由状态沿直线变到状态,求这过程中内能的变化、对外作的功、吸收的热量.分析由题8-4分析可知功的数值就等于p-V图中过程曲线下所对应的面积,又对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其内能,而氦气为单原子分子,自由度i=3,则1mol氦气内能的变化,其中温度的增量可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求出.求出了过程内能变化和做功值,则吸收的热量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求出.解由分析可知,过程中对外作的功为内能的变化为吸收的热量题8-7图8-8一定量的空气,吸收了1.71×103J的热量,并保持在1.0×105Pa下膨胀,体积从1.0×10-2m3增加到1.5×10-2m3,问空气对外作了多少功?它的内能改变了多少?分析由于气体作等压膨胀,气体作功可直接由W=p(V2-V1)求得.取该空气为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ΔE+W可确定它的内能变化.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热量、功、内能的正负取值.解该空气等压膨胀,对外作功为W=p(V2-V1)=5.0×102J其内能的改变为ΔE=Q-W=1.21×103J8-9如图所示,在绝热壁的汽缸内盛有1mol的氮气,活塞外为大气,氮气的压强为1.51×105Pa,活塞面积为0.02m2.从汽缸底部加热,使活塞缓慢上升了0.5m.问(1)气体经历了什么过程?(2)汽缸中的气体吸收了多少热量?(根据实验测定,已知氮气的摩尔定压热容Cp,m=29.12J·mol-1·K-1,摩尔定容热容CV,m=20.80J·mol-1·K-1)题8-9图分析因活塞可以自由移动,活塞对气体的作用力始终为大气压力和活塞重力之和.容器内气体压强将保持不变.对等压过程,吸热.ΔT可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求出.解(1)由分析可知气体经历了等压膨胀过程.(2)吸热.其中ν=1mol,Cp,m=29.12J·mol-1·K-1.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νRT,得ΔT=(p2V2-p1V1)/R=p(V2-V1)/R=p·S·Δl/R则8-10一压强为1.0×105Pa,体积为1.0×10-3m3的氧气自0℃加热到100℃.问:(1)当压强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当体积不变时,需要多少热量?(2)在等压或等体过程中各作了多少功?分析(1)由量热学知热量的计算公式为.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等体过程中,;在等压过程中,(2)求过程的作功通常有两个途径.①利用公式;②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去求解.在本题中,热量Q已求出,而内能变化可由得到.从而可求得功W.解根据题给初态条件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氧气的摩尔定压热容,摩尔定容热容.(1)求Qp、QV等压过程氧气(系统)吸热等体过程氧气(系统)吸热(2)按分析中的两种方法求作功值①利用公式求解.在等压过程中,,则得而在等体过程中,因气体的体积不变,故作功为②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Q=ΔE+W求解.氧气的内能变化为由于在(1)中已求出Qp与QV,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在等压过程、等体过程中所作的功分别为8-11如图所示,系统从状态A沿ABC变化到状态C的过程中,外界有326J的热量传递给系统,同时系统对外作功126J.当系统从状态C沿另一曲线CA返回到状态A时,外界对系统作功为52J,则此过程中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传递热量是多少?题8-11图分析已知系统从状态C到状态A,外界对系统作功为WCA,如果再能知道此过程中内能的变化ΔECA,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该过程中系统传递的热量QCA.由于理想气体的内能是状态(温度)的函数,利用题中给出的ABC过程吸热、作功的情况,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求得由A至C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ΔEAC,而ΔEAC=-ΔECA,故可求得QCA.解系统经ABC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及对外所作的功分别为QABC=326J,WABC=126J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由A到C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增量ΔEAC=QABC-WABC=200J由此可得从C到A,系统内能的增量为ΔECA=-200J从C到A,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为QCA=ΔECA+WCA=-252J式中负号表示系统向外界放热252J.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CA是一未知过程,上述求出的放热是过程的总效果,而对其中每一微小过程来讲并不一定都是放热.8-12如图所示,使1mol氧气(1)由A等温地变到B;(2)由A等体地变到C,再由C等压地变到B.试分别计算氧气所作的功和吸收的热量.题8-12图分析从p-V图(也称示功图)上可以看出,氧气在AB与ACB两个过程中所作的功是不同的,其大小可通过求出.考虑到内能是状态的函数,其变化值与过程无关,所以这两个不同过程的内能变化是相同的,而且因初、末状态温度相同TA=TB,故ΔE=0,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Q=W+ΔE,可求出每一过程所吸收的热量.解(1)沿AB作等温膨胀的过程中,系统作功由分析可知在等温过程中,氧气吸收的热量为QAB=WAB=2.77×103J(2)沿A到C再到B的过程中系统作功和吸热分别为WACB=WAC+WCB=WCB=(VB-VC)=2.0×103JQACB=WACB=2.0×103J8-13试验用的火炮炮筒长为3.66m,内膛直径为0.152m,炮弹质量为45.4kg,击发后火药爆燃完全时炮弹已被推行0.98m,速度为311m·s-1,这时膛内气体压强为2.43×108Pa.设此后膛内气体做绝热膨胀,直到炮弹出口.求(1)在这一绝热膨胀过程中气体对炮弹作功多少?设摩尔定压热容与摩尔定容热容比值为.(2)炮弹的出口速度(忽略摩擦).分析(1)气体绝热膨胀作功可由公式计算.由题中条件可知绝热膨胀前后气体的体积V1和V2,因此只要通过绝热过程方程求出绝热膨胀后气体的压强就可求出作功值.(2)在忽略摩擦的情况下,可认为气体所作的功全部用来增加炮弹的动能.由此可得到炮弹速度.解由题设l=3.66m,D=0.152m,m=45.4kg,l1=0.98m,v1=311m·s-1,p1=2.43×108Pa,γ=1.2.(1)炮弹出口时气体压强为气体作功(2)根据分析,则8-140.32kg的氧气作如图所示的ABCDA循环,V2=2V1,T1=300K,T2=200K,求循环效率.题8-14图分析该循环是正循环.循环效率可根据定义式η=W/Q来求出,其中W表示一个循环过程系统作的净功,Q为循环过程系统吸收的总热量.解根据分析,因AB、CD为等温过程,循环过程中系统作的净功为由于吸热过程仅在等温膨胀(对应于AB段)和等体升压(对应于DA段)中发生,而等温过程中ΔE=0,则.等体升压过程中W=0,则,所以,循环过程中系统吸热的总量为由此得到该循环的效率为8-15图(a)是某单原子理想气体循环过程的V-T图,图中VC=2VA.试问:(1)图中所示循环是代表制冷机还是热机?(2)如是正循环(热机循环),求出其循环效率.题8-15图分析以正、逆循环来区分热机和制冷机是针对p-V图中循环曲线行进方向而言的.因此,对图(a)中的循环进行分析时,一般要先将其转换为p-V图.转换方法主要是通过找每一过程的特殊点,并利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来完成.由图(a)可以看出,BC为等体降温过程,CA为等温压缩过程;而对AB过程的分析,可以依据图中直线过原点来判别.其直线方程为V=KT,C为常数.将其与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RT比较可知该过程为等压膨胀过程(注意:如果直线不过原点,就不是等压过程).这样,就可得出p-V图中的过程曲线,并可判别是正循环(热机循环)还是逆循环(制冷机循环),再参考题8-14的方法求出循环效率.解(1)根据分析,将V-T图转换为相应的p-V图,如图(b)所示.图中曲线行进方向是正循环,即为热机循环.(2)根据得到的p-V图可知,AB为等压膨胀过程,为吸热过程.BC为等体降压过程,CA为等温压缩过程,均为放热过程.故系统在循环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分别为CA为等温线,有TA=TC;AB为等压线,且因VC=2VA,则有TA=TB/2.对单原子理想气体,其摩尔定压热容Cp,m=5R/2,摩尔定容热容CV,m=3R/2.故循环效率为8-16一卡诺热机的低温热源温度为7℃,效率为40%,若要将其效率提高到50%,问高温热源的温度需提高多少?解设高温热源的温度分别为、,则有,其中T2为低温热源温度.由上述两式可得高温热源需提高的温度为8-17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其中AB和CD是等压过程,BC和DA是绝热过程.已知B点温度TB=T1,C点温度TC=T2.(1)证明该热机的效率η=1-T2/T1,(2)这个循环是卡诺循环吗?题8-17图分析首先分析判断循环中各过程的吸热、放热情况.BC和DA是绝热过程,故QBC、QDA均为零;而AB为等压膨胀过程(吸热)、CD为等压压缩过程(放热),这两个过程所吸收和放出的热量均可由相关的温度表示.再利用绝热和等压的过程方程,建立四点温度之间的联系,最终可得到求证的形式.证(1)根据分析可知(1)与求证的结果比较,只需证得.为此,对AB、CD、BC、DA分别列出过程方程如下VA/TA=VB/TB(2)VC/TC=VD/TD(3)(4)(5)联立求解上述各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年大二学年总结自我鉴定5篇
- 【模块二名篇名句默写】【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 石河子大学《数字信号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口腔解剖生理学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工程项目管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波斯文学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数学物理方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英国文学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论语》导读(2021下)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沈阳理工大学《电子技术基础》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一年级拼音教学-(研讨讲座)
- 体育大单元教学计划(18课时)
- 磁共振MRI对比剂
- 2024年江苏地区“三新”供电服务公司招聘320人(第二批)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任务4)试题及答案
- 维修电工题库(300道)
- 期中考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 202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题库试题7
- 粤教板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全册练习附答案
- 研究生学术表达能力培养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环境工程》英文版和《环境工程》编辑部
- 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