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期如何人性化的关注农村孤寡老人近来,笔者在我县农村走访时看到,由于许多中青年人到经济发达城市打工、经商,我国又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的孤寡老人生活是当今的一个棘手问题。通过对老人们的调查,为了更好地让老人们过好晚年,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建立老年人互助组。以村组建立老人互相服务组织,采取左邻右舍结对帮扶的办法,相互照应、看护,及时解决老人不能自理的事情;二、建立村组老年公寓。有条件的村组可以建立老年公寓,实行集中服务的办法解决老年人种种问题。其资金来源:可从集体拿一点,从老人的子女处拿一点;三、居家养老,政府花钱。这是由家庭养老变为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养老新模式。政府通过花钱“买服务”——经过专门训练的服务人员,拿了政府的工资,去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陪伴等多种“保姆式”良好服务,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种模式,要比福利院养老更具有体贴入微的温馨。再说,福利机构的数量毕竟有限,很难承担所需要养老的重任。通过“分散型”居家养老服务,可以减轻福利机构的压力。
总之,只要家庭、社会、政府都行动起来,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构建老龄和谐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心孤寡老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心老人,爱护老人,老而不苦,老有所乐,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理想,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最基本的操守。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农村孤寡老人逐渐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关心和救助农村孤寡老人,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妥善解决农村孤寡老人的生产生活,使他们从此不在孤单,过上幸福、快乐、健康的晚年生活,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农村孤寡老人生活急需救助农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农活水平相对低下。孤寡老人生活在农村的各个角落,他们无依无靠,生活没有着落,在忍受贫困疾病折磨的同时,也忍受着孤独、失落的精神折磨,生活单调匮乏,与外界社会交往少,许多孤寡老人心理出现问题,这对本来处于弱势群体的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农村保障制度还没有起步,加之资金短缺,人力匮乏,常常使许多孤寡老人及其他需要救助的群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即使民政部门每年春节发放一定数量的粮食、米面、棉被和慰问金,一时缓解了他们的生活,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实际问题。青壮年外出农村家庭“空巢”化目前,农村中出现了“空巢”家庭。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以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当前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后,尤其是青壮年夫妻双双外出打工,老人的日常生活无人照料,使农村家庭的“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留守农村的“空巢”老人生活没有规律,精神空虚,大多数患有疾病。另一方面,在农村,由于时代观念的不同,年龄差距,两代人性格的差异,婆媳矛盾,子女不孝顺等多种原因产生的“代沟”使老年人被迫和子女分开居住,这在客观上影响了老人的生活,使他们精神备感孤独。撑起孤寡老人安享晚年的“保护伞”老有所养,老有所系,是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观念相对陈旧的地区,更应该为农村孤寡老人安享晚年撑起“保护伞”,在全国上下积极提倡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在政策上对老人家庭给予经济补贴,在生活上多建设一些老年公益设施。一要实行“类家庭”集中供养孤寡老人模式。地方民政局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村组,对当地农村孤寡老人进行详细统计,登记造册,核实对象。各乡镇要以村为单位,让散居的孤寡老人自愿组合家庭,由政府出资,利用农村闲置的房屋或建新房,实行集中供养。各村组要从农村机动地中抽出资金,对集中供养的孤寡老人指派专人负责照顾日常生活。二要加强道德教育,提倡“孝道”。孤寡老人不仅仅生活需要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精神感到有温暖、有亲情。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倡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和谐共处。各级团组织要教育培养农村青少年从小树立关爱老人的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组织他们参与帮助孤寡老人活动。三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孤寡老人养老制度。成立农村孤寡老人社保经办机构,实行农保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制度,妥善解决孤寡老人的生活困难,增强农村养老保险职能。同时,要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把孤寡老人列入农村医疗保险范围,免费提供就医治疗。因此,各乡镇村组要借鉴沿路村救助孤寡来人的经验,真正把农村孤寡老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让孤寡老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安享晚年。
各乡镇、有关部门一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要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重视和做好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孤寡老人的救助管理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都会老,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全社会应该积极参与老年人事业,关心老年人,让老人重新拾起勇气,对生活充满信心,安详的度过晚年。
【项目目标】: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养老、爱老”本是中国传统美德,全力关爱身边的老人,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通过“夕阳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吸引更多的社会目光关注老年人群体,鼓励和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关爱老人、尊敬老人、扶助老人”的行动当中来,共同关注老年人群体,支持老年人事业,切实有效的改善老年人生存环境,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残疾、孤寡、贫困的老人,让辛苦忙碌了一辈子的老人们,真正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体会到“夕阳无限好”的美好展望。同时,通过“夕阳计划”的推行,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树立和培养“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这种意识,让所有参与“夕阳计划”的志愿者充分感受老年人的感受,更加积极的投入关爱老年人的行动当中,教育年轻一代养成“关爱老人、尊敬老人、扶助老人”的习惯,弘扬和传承“敬老、养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力推动社会养老机制的完善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病扛,大病拖,農村老人最怕得病。”由於城鄉二元養老體制差別、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引發的農村養老問題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昨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忘不了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美元針對這一社會新問題建議,加速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是加大對“五保供養”力度,以多種形式保障農民養老問題。現象孤老想進敬老院沒地方接收近年來,國家實施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和為城鎮無業老人發放津貼的措施,緩解了城鄉老人尤其是孤寡老人的困難。但由於城鄉老年空巢家庭比例的不斷上升,農村人口老齡化引發的“老有所養”問題再次引起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關注。“儘管有新型合作醫療和大病救助,但就醫時仍需要本人預先墊付醫療費,孤寡老人一般都無力預付。”作為來自農村基層的代表,羅美元在調查中發現,目前,農村集中供養比率仍然比較低。以長沙市寧鄉縣為例,全縣農村五保對象14047人,其中集中居住在30所農村百福敬老院的有1833人,僅佔總數的13.05%;居住在村級五保之家的2100人,僅佔總數的14.95%。羅美元説,這就意味著八成農村五保戶在某種程度上來説,實際上“老無所養”。寧鄉縣夏鐸鋪敬老院院長曾海江對這一數據表示認同。在昨日的電話採訪中,他告訴記者,他2000年任院長時,院里住進的孤寡老人只有20多人,目前條件有所改善,但也不過接收了70多人,而全鎮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有500多人,其中大多數願住到敬老院來,但因“房間不夠,無能為力”。羅美元介紹,目前,農村集體養老的形式主要為“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而現行的供養標準仍無法滿足老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建議多種形式保障農村社會養老據介紹,湖南60周歲以上農村老人接近900萬人。如何讓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羅美元建議,將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和議事日程,統籌規劃。她説,一方面,政府要增加公辦敬老院在危房改造、規模擴大與設施功能配套方面的支持,提高集中供養率;另一方面,要提高五保供養的標準,並給予居家養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專項補貼;對孤老優撫對象,“三無”、“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等養老困難老年人,給予一般性疾病逐步實行零收費的優待,對重大病症提高救助標準,取消個人支付治病費用的待遇等。她還建議,開放社會養老服務市場,引導和鼓勵企業及其他社會團體資助或興辦養老機構,重點引導和幫助農村五保對象解決生活難題,鼓勵社會資源支持五保供養工作。■委員觀點●成立養老保險公司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説,在央行下專門設立養老金融管理機構,保證養老金融體系的有序運行和健康發展。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範圍,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制度,不斷增加商業保險中商業養老保險的份額,成立專門的養老保險公司,實現專業化經營。●培育專業服務隊伍全國政協委員任啟興説,一方面養老專業機構嚴重缺乏,另一方面,由於多年來的獨生子女政策,一旦出現一個“失能老人”將拖累一家人。建議培育養老服務專業隊伍,發展養老服務産業。●不建豪華養老中心全國政協委員舒安娜提出,一定要注意養老基金的使用須投對方向,不能單純追求高端、豪華養老中心的建設,更不能把養老中心當成政績工程來搞,要建設一批百姓能夠住得起的養老院。(顏開雲舒薇整理)让农村老人“空巢不空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通过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措施,为农村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物质资助,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问题。但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对苏中地区一个镇的调查,有76%的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这部分人精神很孤独,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为此,特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常“回家”探望,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到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
2.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一个电话、一张贺卡,明确专人定期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
3.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西部丘陵地区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状况探究——以重庆斩龙村为个案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据2007年9月13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43亿人。而且在中国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中,农村老年人口占了70%左右,其中孤寡老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孤寡老人是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质量在老年人群中相对较低,探讨他们的养老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拟通过对重庆斩龙村这一典型丘陵地区农村孤寡老人的实证调查,来了解该区域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1斩龙村孤寡老人养老基本情况1.1斩龙村概况斩龙村位于重庆的大西北与四川篷溪武胜两县接壤处。该村属于典型的农村丘陵地带,平均海拔在200~230m,主要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薯为主,村民有饲养生猪的传统,但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基本上以各家各户散养贩卖给屠夫为主,未形成上规模的养猪场式饲养模式。斩龙村现辖面积约5.6km:,人均耕地面积0.04hmz左右,在册户籍人口为3783人。近年来南于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T,目前实际居住人口只有2084人,以老人和儿童为多,其中在村居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984人。2006年斩龙村的人均年纯收入为689元,在整个重庆市处于相当低的收入水平。1.2斩龙村孤寡老人基本情况斩龙村属于典型的农村丘陵地形,村民多依山环绕聚居,人口分布很分散,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囤积聚居形式。村中孤寡老人的总数为19人,男性8人,女性11人,60~70岁年龄段有l1人,7080岁年龄段有7人,80岁以上的有1人。笔者针对斩龙村的实际情况,随机选取了9位孤寡老人作为调查对象:6070岁年龄段5人,70~80岁年龄段3人,80岁以上1人,其中女性5人,男性4人。在调查中主要采取的是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孤寡老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健康状况,医疗和精神心理状况等方面展开。1.2.1经济情况。斩龙村孤寡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资助金,一般是居住在家的老人每人每年500元左右,住在敬老院的老人每人每月40元。一部分有劳动能力有土地的老人,平时可以将种植的一些农作物或饲养的少量家禽拿到集市上去卖获得一点零用收入。孤寡老人的每月消费都不高,他们将平时消费开支尽量压缩至最低。居住在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餐饮、衣物、日常用品由敬老院统一供给,所以平均月消费很低。住在村中的孤寡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要涉及到柴米油盐方面的开支,所以平均月消费相对高一些。1.2.2生活条件。村中绝大多数孤寡老人住宅条件不好,调查对象中77%的是独自居住的孤寡老人,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住房通常是老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居住的房屋,因年久失修,通风、采光性能都较差,且老房子比较潮湿,对老人身体健康不利。居住于敬老院内孤寡老人的住宿状况好些,但大多老人对伙食情况持否定态度。1.2.3医疗条件。笔者所调查的9位孤寡老人中除了2位住在敬老院的老人生病时可得到基本医疗保障外,其余7位老人的医疗保障状况令人堪忧,因为他们自己没什么积蓄,政府也没有相关的孤寡老人医疗保障措施与保障资金,所以如果生了一点小病,一般就是忍一忍,拖一拖,实在不行最多找赤脚医生看一下,很少去医院。1.2.4健康状况。被调查的9位受访者都或多或少患有老年性疾病,但没有严重影响到生活自理的病症。居住在敬老院内的孤寡老人,由于敬老院,离医院诊所较近,所以能享受到相对好的医疗保障,他们的小病基本能得到及时治疗。但受医疗条件的制约,他们若患上较严重的疾病则须到医院治疗。独自居住在家中的孤寡老人所享受的医疗条件较差,因大小病痛都需要自行解决,且没有任何的保障补助,所以他们一般是采取拖的方式,很多时候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1.2.5精神生活状况。老年人对于精神生活的满意度不仅与老年人的精神安慰有关,而且也关系到老年人的日常娱乐及社会参与,但孤寡老人家庭精神生活缺乏,且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没有为老年人提供娱乐活动的场所,老年人除了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以外,基本处于一种空虚孤独的状态。调查中发现,仅有两位孤寡老人对生活比较满意,对未来生活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其他受访者对目前的生活都表现不满意,且大多对未来生活持悲观的态度。2斩龙村孤寡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2.1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我国财政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是造成整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少lll。以斩龙村所在乡为例,几年前该乡几乎年年出现财政赤字,因此不能确保养老保障的年资金投入。虽然近两年来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养老保障的投入资金也在慢慢增加,但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2.2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处丘陵地区的斩龙村,山路崎岖,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大部分耕地分布在丘陵山坡上,无法进行大规模承包种植;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单一,土壤成分又不适宜经济作物的生长,所以斩龙村村民的土地耕作只能满足温饱需求,仅靠土地耕作远远不能实现致富的要求,加上近年来粮食作物价格持续走低,而学生教育费用居高不下,所以该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据斩龙村村委会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9元。经济基础薄弱,孤寡老人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保证。被调查的9位孤寡老人年人均收入仅为500多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很难保证孤寡老人们的生活质量。2.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是医疗保障需求量最大的群体。对斩龙村老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个老人全年的医疗费支出约400元左右,占据他们年人均收入的80%,近半数老人有病没钱治。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推行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了,而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关政策一直没有出台。在斩龙村这样不发达的丘陵农村地区,很少有人了解农村医疗保障。老人们平时生病所用的费用基本上是个人储蓄,没有政府资金的支持。2.4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问题,但多倾向于城市老年人的老有所乐,对农村老人少有关注。这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尚未得到完全保障,加上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对文化娱乐、精神享受、老有所乐等需求不是很迫切和强烈。也正因如此,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才更值得关注。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总的来说较差。戏剧表演、电影放映很少,不少人家的电视机也是大多放在孩子的房间,老人们想看不方便,于是老人们的活动往往是几个人拉拉家常,有的则参与赌博等,引起不良后果i2]。对于农村孤寡老人而言,他们在精神上更孤独。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容易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诱发疾病。2.5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服务体系相比,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其中城市发展进程比农村快,近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老年医疗服务、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的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等机制都尚未建立。目前斩龙村有2000多人,却没有敬老院,所在的乡也只有一个敬老院,还是十几年前修建的房屋、建筑和设施一直都没有更新维护,不仅可提供给老人的入住床位少,而且敬老院的伙食状况也很差。这既与敬老院自身管理不够完善有关,又与政府在农村敬老院的问题上不够重视有关。3对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3.1构建多元体系的农村孤寡老人养老模式一是建立以敬老院为主的养老模式。实行敬老院集中供养是目前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改善农村孤寡老人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力度,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力量支持为补充,争取将敬老院建立到村一级,使更多的孤寡老人能老有所养。与此同时也要切实加强敬老院的内部管理服务工作。二是建立以分散供养为主的养老模式。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可以考虑对孤寡老人实行分散供养的模式。村集体可以组织一些村干部或其他人员,与孤寡老人结对子,为其提供安全服务、生活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要求他们每天与孤寡老人联系,随时关注孤寡老人的防暑或保暖措施,经常与他们聊天谈心,为他们排忧解难。三是建立以户院挂钩为主的供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因一些特殊原因不愿或不宜人住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采取的一种供养形式。敬老院视这部分孤寡老人为在院供养对象,依法保障他们基本生活权益。敬老院发给他们生活费,定期对他们进行访问,逢年过节让他们自愿进敬老院过节,对不愿进院过节的进行走访慰问。3.2将农村孤寡老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低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是对农村全体成员的最低生活保障。不仅经济发达地区需要,经济落后地区也同样需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直接、及时、最大程度地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困难,而且比较容易建立。这一改革措施特别适合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实际。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有绝大多数,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广大农民收入偏低,建立以缴费为核心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诸多困难,但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则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嘲。尤其对于贫困而又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孤寡老人来说,这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养老保障底线。3.3鼓励农村孤寡老人的自养行为从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农民从失去劳动能力到完全依靠家庭和社会供养的时间很短,大部分农村孤寡老人在老年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依靠自己劳动来自养。鼓励农村孤寡老人的自养行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而且也是满足孤寡老人需求的有效方式。因此,应为孤寡老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便利的条件,制定优惠的政策,支持老人的自养行为,鼓励农村孤寡老人发展庭院经济,进行生产技术的咨询服务和其他一些适合老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使孤寡老人们在不损害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农村孤寡老人:谁来为您养老?农村养老,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尽管—些地方建起养老服务机构,但仅仅是为老人提供一张床、—口饭而已;特别是许多孤独孤寡老人拘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宁肯受苦也不愿进养老机构。已是古稀之年的邓大娘家在安国农村,老人无子女,老伴去世多年,虽过继兄弟一子防老,但却指望不上,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她生活艰难,加之近来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日常起居渐渐困难,亲戚中有人提出将其送进养老院,老人死活不肯……最后,多亏在保定的一位远房侄女把她接到家中供养,晚年生活才算有了保证在农村,类似这样的情况并非少见。今年重阳节前,记者利用下乡采访之际,对八个县(市)农村的一些孤独孤寡老人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由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许多老人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西部山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活相对贫困,孤独孤寡老人较多,晚年生活无依无靠,使他们身心倍受折磨。某山村六十七岁的郭大爷,孤身一人多年,身患关节炎等疾病,虽然时不时有“特困补助”到手,但治病开销较大造成生活贫困,提起今后的日子老人忧心忡忡:“岁数越来越大,行动更加困难,谁来给咱养老?”采访中,对晚年抱有后顾之忧的老人很是不少。在某县深山区农村,记者在街头与晒太阳的老人攀谈,许多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表示担忧,一份身有残疾的老人满面无奈地说:“俗话说‘老来难、老来难……’这话一点儿不假。人老了不值钱,孤苦伶仃无人管,咱残疾人老了日子更难。”农村养老之难决非仅是孤独孤寡,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多,养老问题已使不少农家不堪重负,由此引发的瞻养纠纷屡有发生,甚至于影响到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前不久,在郊区某村,一个原本和谐的家庭因为赡养老人问题发生矛盾,与儿媳发生争执的大娘眼泪汪汪地说:“咱一把屎一把尿帮她把四个孩子拉扯大,省吃俭用刚刚盖起新房,就想把我们一脚踹出去,俺老俩口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今后靠谁来养老?”在一些地方,由于生活压力和“不孝”而遗弃老人的现象着实不少。记者从清苑、曲阳、容城等地的法院了解到,由此引发的民事案件这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采访中,—个现象引起记者关注:尽管农村孤独孤寡老人生活都比较艰难,不少人健康状况较差,但绝人多数老人对进养老机构不感兴趣。记者随机询问了三十二位孤寡老人,其中只有八人表示“想进养老院”。在容城县八于乡,有位年近七十岁的赵大爷一直孤身,年轻时生活无忧无虑,用他的话说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今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健康大不如前,但一提进养老院他急忙摇头:“咱一个人散漫惯了,受不了约束;再说,有国家定期补助,吃穿不愁,日子只要过得去,咱就不进养老院。”在西北山区一农村,记者询问了五位年龄已过七旬的老人,提起晚年养老,他们都说,进养老院生活不习惯。社会养老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的有效措施,众多孤独孤寡老人对养老院不感兴趣原因何在?记者对一些农村养老机构进行了调查。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保障状况的改善,养老机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就目前而言,其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年人增长的需要,由于资金的匮乏和管理的滞后,许多地方的养老院、敬老院都在困难中苦苦挣扎;绝大多数农村尚没有养老机构,让孤独孤寡老人安度晚年仍然是—个难圆的梦。调查发现,农村老人不愿进养老机构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养老机构现状不尽人意。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养老机构,仅仅是为老年人提供了一间屋、一张床、一口饭而已,诸如看病难等众多实际问题并没有解决;尤其是缺少必要的精神关爱,更使许多老年人深感寂寞无奈。记者在某县一所乡养老院看到,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老人们生活毫无规律,时近十点才吃早饭,住房脏乱不堪,衣服多日未洗,被子、枕头上厚厚一层油腻;文化活动少得可怜,老人们除了吃饭睡觉无事可干……这样的养老院显然谁都不愿来。在该乡某村,六十八岁的王大爷直言不讳地说:“我到养老院看过两次,那样的日子咱可过不了。”其二,传统观念影响至深。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缓慢,与人们观念的滞后有着直接关系。在许多人眼中,老人进养老院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有儿有女的老人,对进养老院更是忌讳莫深,尽管儿女“不孝”将其遗弃,但他们为了保留“面子”甘愿受困吃苦,也不愿进养老院。在某县采访时,记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因儿子不养生活窘迫,为索要赡养费一怒之下将儿子告到法院……但提起进养老院老人连连摆手:“那可不行,孩子是亲生的,咱要给他留点儿脸面。”老龄人口的增加,给农村养老带来莫大的压力。如何解决好这一难题,关系到农村稳定、社会和谐大计。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金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基于国力所限,仅靠国家投入一时难以奏效。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拓宽渠道吸纳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立足实际全面整合、优化农村社会养老资源,加速现有养老机构的规模扩大,改进管理,上档升级,充分挖掘其潜力,以缓解燃眉之急。”(完)幸福院农村孤寡老人的精神乐园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成为建设和谐新农村不可回避的问题。邯郸市肥乡县肥乡镇前屯村的幸福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很有推广价值。对此笔者采访了幸福院的院长------前屯村党支部书记蔡清洋。
迫于生计因素,子女留在孤寡老人的身边照顾他们的起居不太现实,子女们能做的就是可劲地给老人买东西,让他们吃好,穿好,给老人请保姆照顾他们的起居,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还不现实,可老人辛苦大半辈子不容易,怎样才能使他们安渡晚年,是前屯村党支部书记蔡清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曾亲自目睹一位平时很“健康”的奶奶栽在医生门口,幸亏发现及时,等老人的子女赶回来,老人已经脱离生命危险,这件事使他下决心解决村里的老人问题。村里没有收入,象城市里的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一样请人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根本办不到,他创造性提出了自己的养老模式‘集体建院,集中供养,自我管理,以老养老’,开始时受到人们的质疑。事实证明这种模式非常适合目前的农村状况,是个成功的模式。
集体建院就是村集体筹集资金建造房屋及提供水、电、暖、电器、健身等设备;集中供养就是入院孤寡老人的生活费由其子女提供或由五保单位提供;自我管理就是幸福院的日常管理人员从入院孤寡老人中产生;以老养老就是年轻的身体健康的要照顾年龄大行动不便的,对于有重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由其子女在家侍奉或就医。笔者目睹了幸福院的一天生活,笔者认为幸福院是农村孤寡老人的精神乐院。天一明,‘班长’就招呼‘班员’起床,并帮助年龄大的穿衣梳洗。起床后,‘班员’自由结组锻炼,听着他们喜爱的音乐。锻炼结束后,依然是自由结组,或看戏曲节目,或聊天,或自我表演。到作饭的时候,年龄小的帮年龄大的,喜欢吃一样饭的一块做。中午天太热,他们就把空调打开,在室内或打牌,或听书,或看电视,或看报刊,那些享受不了空调的则在外面的大树下摇着扇子躺在躺椅上闲聊。要是谁家的子女在家改善生活,就会送一些给幸福院的老人们,即使是子女把‘珍品’偷给了自家的老人,老人也会偷着给大家分享,这在幸福院已是公开的秘密。由于老人们在一块生活,那些不孝顺的子女迫于面子,也积极给老人送好吃的,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我亲见一个年轻的媳妇端来一大盆子油炸膜,足有5斤重。我问她为什么送这么多,她说她家的老人经常吃别的老人的东西,她理应让别的老人吃她的,再说她家的老人经常受到其他老人的照顾,她也理应对他们表示感谢,要不侍奉老人的重担就得落到她自己头上。说起幸福院的好处,院长兼村支部书记蔡清洋告诉我,首先是孤寡老人不再寂寞,有了娱乐的伙伴;再就是有利节约,比如说看电视,原来一家一个,现在3—4个就行,原来一家一个火,现在3—5个就行了,原来每人必须作饭,自由结组清闲多了,原来在家没法办的事,现在互相帮助都解决了,而且没有麻烦子女------
前屯村党支部书记蔡清洋为我们趟出的解决农村孤寡老人问题的新路,值得借鉴。融安县农业局干部为“关爱灾区农村孤寡老人公益活动”助力早春二月,春风拂面,枝头吐出嫩绿的新芽,花儿竞相开放,空气中夹带着一丝丝花草的清香,春天的脚步已悄然走近。2月26日午时,在年初受冰冻灾害的融安县潭头乡特困村--西岸村,迎来了八十多位来自柳州各地以及南宁地区的爱心人士,他们走村串户,给村里九位五保户孤寡老人送上价值3000多元的生活物资和爱心款,如同一股暖春气流温暖了老人们的心;在65岁孤寡老人莫老汉家里,他谈起其种下的一亩冬种农作物遭冻灾损害,但是有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现在又有这么多爱心人士来看望,激动得老泪纵横,感叹自然灾害无情人有情,心生老有所依的踏实感。据了解,此次由柳州社会公益团体发起的关爱灾区农村孤寡老人活动,得到了融安县农业局系统干部们的积极配合,他们在工作之余自发参与其中,在捐献出一份爱心款的同时,在局领导支持下还出动农业直通车帮助运送爱心物资,并在当地包村组和农业干部的联系下,使爱心物资和款项顺利地发放到孤寡老人们手中。
据悉,融安县农业局干部职工们长期以来热心于公益事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自发组织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在关爱融安县大坡乡孤老院、智障残疾儿童特教学校、石门村小学助学等公益活动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农业干部们通过爱心扶贫、身践力行树立了关注民生、回报社会、促进社会和蔼的新风。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关注孤寡老人活动总结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关注孤寡老人活动总结
活动主题:关于孤寡老人社会生活总结
活动时间:2010年7月14日
活动地点:宁波余姚市陆埠镇南雷村
活动内容:调查孤寡老人社会生活来呼吁更多的人帮助弱者。
调查方法:探问,实地调查,道听途说等等。
实践人员: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学院“骄阳”小分队全体成员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人要学会感恩,因为懂得感恩,我们才能做好一个人,因为感恩,生活中,我们才常可以看到好多感人的好人好事,比如刚刚经历的青海地震,无数中国人为受难的同胞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又比如我院“骄阳”小分队组织的慰问孤寡老人活动。优势一年暑假,宁波各个高校都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小分队做学学院重点团队在指导老师包培红的带领下,来带了余姚陆埠南雷村开展了“关注孤寡老人”的慰问活动。
2010年7月14日上午,我院“骄阳”小分队的一些同学分头前往各个街道对一些孤寡老人家开展慰问老人的活动,同时为老人送去日用品和水果。在当地妇联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第一家黄杏老人家,是一个86岁的老母亲带着患骨质增生的残疾儿子。为了儿子她每天早出晚归,86岁的高龄丝毫没有使她放弃照顾儿子,为了给儿子看病家里几乎所剩无几,是什么使她坚持到现在还不放弃,是母爱。来到老人家里后,一些同学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排遣寂寞;另一些同学则将自己带来的水果点心分送给老人们,队员们忙得不亦乐乎,虽然辛苦,但是看见老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大家心里都是美滋滋的。从老奶奶不断的喊着“毛主席好”以及从皱纹中透出的喜悦可以告诉我们他们是多么的满意.看望孤寡老人让我认识到了,生活不在是物质多么丰富,¬而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老人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对社会充满感恩,带着这样的信念使她坚持走着别人难以想象的路。老热门用行动自己的爱,我们也将用我们的方式告诉我们年轻这代的力量。接下来我们来带了一位82岁的大爷家,如果不是路边的人指路我们根本找不大爷的家,那不是住人的房子,而是一幢废弃的柴房,又黑又漏!由于老人年纪大了听觉有点失灵,对我们的到来感动无措,也不知道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在那说“感谢”!是谁将自己的老父亲仍在一边不闻不问,是谁忘记了20多年养育之恩做了不孝之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询问了周面的邻居。原来老人有儿有女,但是儿子却是硬要将老夫赶出门外,不给老人家用,更可气的是还狠心的拿走了村里补贴给老人的钱。老人也认命了,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去憎恨儿子,在老人心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只要自己的孩子过得幸福美满自己苦点累点都可以。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又懂得做父母的一片心意呢?老人这样的遭遇不仅使我们想到整个社会对孤寡老人的关注度,以及我们自己的父母以后自己的孩子。
孤寡老人曾辛辛苦苦拉扯大五六个孩子用尽一生的力量无微不至的照顾的老伴直到他远离。孤寡老人自己独自面对对老伴的离去,而孩子们的工作、家庭忙碌以至于无暇顾忌父母。有的子女甚至以为只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就是孝敬,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子女回家和老人聊天、吃饭才是老人最愿意接受的。但身居农村的孤寡老人,他们有的儿女在身边或离很近,当然也有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却仍然得不到他们的呵护,甚至有的儿女们希望他们早日去逝。可见,孤寡老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更应该关注孤寡老人的生活,给予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
通过慰问、走访活动,队员们也看到了老人无助和内心的矛盾的,他们通过和老人们聊天,知道老人们心里十分想念他们的亲人,十分需要经常有人来关心他们,哪怕是一个电话的问候。特别是有些孤寡老人,看见队员们就想到自己失去的亲人,异常悲伤,老泪纵横,队员们也纷纷被老人们感动得痛哭流涕。老人们需要的只是子女抽空回家看看,队员们用真诚的行动换来了老人们的感动。回来的路上,有很多同学都纷纷表示以后会经常来看望老人们,让自己的爱心继续延续下去,让我们的爱心活动永远不断。
当代青少年,有着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应该多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大学生一到大学就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但每次活动明额有限,很难有一次历练的机会,何不放开视野观望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小小的一次让座、捡起身边的果壳纸屑都是服务社会的一种行为。其实事处处可以做,何必只等着上面吩咐任务,只要本着为服务的理想,有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对社会充满爱充满感恩之心,那里都是你实现理想的摇篮。
本次活动对队员们的受益是很大的,对于生活;生命等都有了新的认识,本次慰问孤寡老人大多都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从他们话语中我们得知他们的难处,不容易;老人的眼泪中道出了他们的辛酸;还有一句句的感谢,勉励话语,对于这些我们只能说是应该做的......其实就是这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让爱的火花照亮这和谐社会,会更加完美。同时感谢我们小队的12个有爱的朋友们,你们可能只是付出了十分之一的爱,但是收获了百分百的爱,因为有你们我们小队更加团结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爱。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骄阳”小分队辉县民间慈善机构大胆尝试破解农村孤寡难题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28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两位“老革命”放弃了在城市的优越生活条件,到偏僻的贫困山村里安营扎寨搞扶困助老,办起了一家民间慈善机构——“向阳幸福院”。“向阳幸福院”创办人郭永和原是新乡市一小型集体企业负责人,搞扶困助老至今已有20多年,村民们都称呼他“老郭”。谭兵船是开封市离休干部,加入“向阳幸福院”慈善事业已有近10年。20多年来,他们自费投入了20多万元,用于对农村孤寡贫困老人的周济,探索着一条“互助养老”之路。
老郭希望他首创的“互助养老”模式能够向全国推广。老郭的愿望能实现吗?近日,记者走近老郭和他们的“向阳幸福院”,试图解开其中的疑团。
老郭与“向阳幸福院”
走上扶困助老之路
向阳幸福院在辉县市张村乡平岭村,一个名叫尖山凹的小山村,半山腰上。3月13日,记者找到这里时,郭永和正与几位老人忙活着为房前屋后的树木和庄稼浇水。
向阳幸福院看上去更像是一家农户,几间石头砌成的房子孤零零地坐落在山坡上,没有院墙,两条大狗守护在房前两侧。
屋内相当简陋,几口大缸摆放在墙沿,靠近窗子的案板上堆放着做饭用的东西。一张简易的沙发、一张小方桌和几张木凳差不多算是全部的家具了。
一位驼背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太阳。吃饭时间到了,谭兵船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盛好饭菜,端到他面前的小凳上。另几位腿脚还算灵便的老人则与大家一起围坐在小木桌前,像一家人一样。
这一天,像往常一样,郭永和与谭兵船没有闲着。照顾几位孤寡、残疾老人的生活,请人到山上嫁接果树,接通水管浇地,喂猪,等等,都是一些看起来很琐碎的活儿。
郭永和说:“向阳幸福院一天也离不了我和兵船。”
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郭永和一直在坚持着一种养老新模式的探索:“互助养老”。郭永和希望,他尝试的这种老人自我养老模式能够向全国推广。
走上扶困助老之路
如今近70岁的郭永和,上世纪60年代初入伍,1983年转业到地方后,在新乡市承包了一家小企业。每逢节假日,他都要带上慰问品和救济金,去周济住在贫困山区的孤寡老人、退伍军人和困难军烈属。
20世纪80年代末,辉县北部山区干旱缺水,郭永和在多次的自费扶困中了解到,那里特困群众多,少数孤寡老人的生活十分艰难。郭永和就萌生了返回故里搞慈善扶困的念头。
1989年春节前夕,郭永和及其朋友开着一辆东风三轮车,带着慰问品和救济金开赴辉县贫困山区,把那些猪肉、点心和慰问金送到孤寡老人和特困群众家里。
第二年快过年了,三轮车又进村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老郭来了,老郭来了!”村民们像当年老百姓欢迎解放军进村一样热情地围了上来。1991年辉县张村乡西部一带因大旱而未播种上小麦,这事郭永和记在心上,并于1992年麦收前拉了整整一汽车面粉开进了那一带村子。那些正为吃不上饭发愁的特困村民感激不已:“老郭,你真是我们山里人的及时雨啊!”
在八九年时间里,郭永和的足迹踏遍张村乡西部的平岭村、王沟村、赵窑村、枣园村、里沟村等6个行政村,在这片新乡出了名的特困区域,“老郭”是出了名的大好人。
直到今天,附近的村民也无不感念老郭。不管谁家有人患病或者有急事,他们都会来找老郭,就是半夜里老郭也会从被窝里爬起来,开着那辆几千元买来的二手农用四轮车送病人或村民去县城。
其实,在新乡市市民当中,老郭的家庭并不算富裕。当他给一些特困户每家送去五六斤猪肉过年的时候,自己当时七口之家过年总共也只有5斤多肉。其后,父母和老伴相继得病过世。几年前,一场大病差点要了老郭的命,从此走路就得拄着拐杖了。郭永和承受着艰难困苦的考验,却一直没有停下扶困济贫的脚步。
“互助养老”模式实验
刘大娘是新乡市郊区一位特困孤寡老人,郭永和经常去周济她。一年的春节前夕,郭永和去看望她时发现门已落锁,破落的小院寂无人迹。一打听才知道,刘大娘因得感冒没人知晓,病情转重而过早地去世了。
类似的情景郭永和遇到了多次,伤心之余他也为此苦恼。“办一个孤寡老人自愿参加的养老机构,让老人们在一起相互照顾,共享幸福晚年那该多好呀!”郭永和心里又多了一项“工程”。
1993年春,经过艰辛筹备,一个以“扶困济贫、自力更生、以院养院”为宗旨的扶贫慈善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间工具日常管理制度
- 饭店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 超市仓库布局管理制度
- 校学生会体育部工作计划(8篇)
- 市政排水管网改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 白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市场潜力解析
- 2024年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年中国羊绒被被套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继电器保护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纸面礼品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橙色国潮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主题
- 2024阀门检验和试验作业指导书
- 餐馆厨房经营权承包合同
- 睡眠用眼罩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第二十四章 相似三角形(50道压轴题专练)
- 取送车协议书范文4s店
- TSXCAS 015-2023 全固废低碳胶凝材料应用技术标准
- 2024年重庆住院医师-重庆住院医师泌尿外科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国开2024年秋《生产与运作管理》形成性考核1-4答案
- 矫形器装配工(三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国家病案质控死亡病例自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