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剖析茶之源_第1页
探源:剖析茶之源_第2页
探源:剖析茶之源_第3页
探源:剖析茶之源_第4页
探源:剖析茶之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探源:剖析茶之源SEEKINGCHAPTER茶文化的起源茶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内涵(一)茶文化的起源1、世界茶文化之源在中国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原产地是指事物的最初来源之地,茶树原产地即茶树的最初起源之所。中国是茶的祖国,本来是毋庸置疑,为世界公认的。然而到了19世纪初出现了关于茶树原产地的异议。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提出茶树原产地在印度。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代表性的论点主要有4个,即中国说、印度说、无名高地说和二源论说。除主张中国是茶树原产地外,其他三种都是从1824年勃鲁士在印度发现野生大茶树后才开始的,形成这些观点的唯一依据,就是中国有没有野生大茶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的地方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公元220-280年),《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后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称:“建茶皆乔木。”宋子安(1130~1200年)《记东溪茶树》中说:“柑叶茶树高丈余,径七八寸”。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又据(广西通志》载;“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可见,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发现了野生大茶树。中国是现存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近代以来,在全国许多省份也相继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甚至成片分布,这是中国为茶树原产地的历史见证。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如湖北房县桥上乡千坪村海拔1100米处发现大茶树,基部围径达3.2米,树龄达千年,印证了《茶经》所载确有其事。中国的野生大茶树表现出最原始的特征特性有无野生大茶树,固然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树的原产地。1984年,陈椽先生专著《茶业通史》从茶树生长自然条件、品种、分布及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与论证,提出中国的野生大茶树表现出最原始的特征和特性,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定论。此外,早在1922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就在《中华农学会报》第37期《学艺》栏发表《茶树原产地问题》文章。这是第一篇系统反驳外国某些人对茶树原产地偏见的文章,并根据大量事实,证明茶树无疑是原产于中国的。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中国是茶的故乡。(一)茶文化的起源1、世界茶文化之源在中国TheaSinensis(中国茶树)是国外对茶树进行最早命名的植物学名,世界多数国家“茶”的发音源于中国各地对“茶”音的方言。TheaSinensis(中国茶树)是国外对茶树最早的植物学名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1707-1778),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将茶树的学名定为TheaSinensisL,后又订为Camelliasinensis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之意。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sinensis(L.)O.Kuntze,并得到公认,迄今未再更改。另一方面,世界一些重要国家对于“茶”的发音皆是从中国各地方言中“茶”音演变而来。英语中的Tea,其实为“茶”的闽南语语发音;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hee或Tee、西班牙语中的Té等都是从中国各地方言中“茶”音演变而来的。茶在世界多数国家的发音(一)茶文化的起源1、世界茶文化之源在中国汉之后中国茶文化内涵愈加丰富中国早期茶史记载多在巴蜀,西汉王褒于公元前59年作《憧约》,是能反映我国古代茶业的最早一记载。其中有“烹茶尽其铺”、“武阳买茶”两句,意即便了须煮茶、去市场买茶。这不仅表明在西汉时烹茶饮茶己纳入文人日常生活习惯当中,而且此时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武阳(今彭山)一类的茶叶集散市场,茶叶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茶文化的丰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自汉代饮茶习俗在四川、南阳、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浙江等启蒙后,清淡家、道家、佛家均有饮茶之风。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公元780年,唐朝人陆羽著《茶经》,《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陆羽因此被后人誉为“茶圣”。中国是茶文化发祥地文化是人类的活动,人类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在人类出现以后,野生茶逐渐被发现、利用,并被人工栽培,人类的用茶经验也世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向周围扩展。茶文化就是人类在认识茶和使用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先祖神农开中华利用茶叶之先河据《尔雅》记载:周公知茶。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也讲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载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明神农等古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了解、发现了茶的用途和功效。尽管这只是一个史前传说,主要是涉及食用和药用,但它仍然不失为茶文化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的一个标志事件,是人类认识茶、使用茶的开端。由此可推断,中国茶文化孕育于原始社会后期,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汉武帝始茶叶开始向国外传播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茶之源、茶之用、茶之道皆源自中国。(一)茶文化的起源2、中国茶文化之源在贵州贵州是中国茶树的原生地之一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云贵。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成果,不仅能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等,是茶树的起源中心。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距今大约已有7000万年,它们分布于劳亚古北大陆的热带植物区系,而当时的西南地区正位于老亚古大陆的南缘。贵州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之一目前,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个属380余种,而在我国就有15个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我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等省区。前苏联学者乌鲁夫在其《历史植物地理学》中指出“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地区集中,指出了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是茶的发源地。贵州是我国茶树原产地《贵州通志》和《续黔书》均载有“茶出婺川者,名高树茶”之类的文字,20世纪,先后在贵州的务川、赤水、桐梓、正安等地均有古茶树的分布。1980年,茶叶科研人员在晴隆县和普安县交界处发现了一枚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的茶籽化石,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说明了贵州不仅是古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名符其实的“古茶之乡”。贵州是产茶、用茶历史最早的区域之一史书对贵州茶叶多有记载,西汉杨雄《方言》中称:“蜀西南人,谓茶曰蔎”。三国傅巽的《七诲》中写到当时8种珍品:“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垣阻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而南中的方位,相当于现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两省.表明当时茶已列入珍品之列,而南中则是当时重要的产茶区域。东晋常璩在其《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此文中“巴蜀”应为三国时期的“巴蜀”,涵盖现今贵州的大部分区域。因此可以判断,早在三干多年前.我国云、贵高原一带已经开始了茶叶的栽培和加工。(一)茶文化的起源3、贵州茶文化之源在湄潭湄潭是贵州重要的古老茶区之一唐代陆羽《茶经》载有:“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知县吴宗周续修《湄潭县志》地理志记述:“唐(贞观十六年)废牢州以义泉隶夷州。”1948年《贵州通志》唐代建置沿革也记到:“夷州:绥阳、凤冈、湄潭”。说明在1200多年前,湄潭已是全国主产茶区之一。北宋乐史(987年前后)的《太平寰宇记》载有:“夷州土产茶……”和“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土贡”。明代黄一正(1591年)辑注《事物绀珠》载:“茶类:平越茶、播州茶、永宁茶……。”当时平越州辖福泉、湄潭、余庆、瓮安等地。其中福、余、翁诸县历来产茶甚微,明代平越茶当指湄潭茶,可见,湄潭茶所产之茶已出名并载入史册。清光绪二十五年《湄潭县志》卷四食货志货类记载:“茶,质细味佳,所产最盛。”说明在清代,湄潭的茶叶已有相当规模。湄潭开创了中国茶叶生产的新纪元1939年秋,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贵州湄潭县成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成立是中国茶叶科研生产机构和茶叶规模化示范种植的开端,开启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奠定了湄潭县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和基础性地位。推进中国茶叶科技发展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多个方面的研究皆为我国茶叶研究之发端,如开启我国最早的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

全国最早的茶树病虫害系统研究、我国最早的野生大茶树系统研究,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如《茶树育种问题之研究》、《湄潭茶树害虫初步调查》、《茶树栽培八年试验总结》等。丰富了中国茶文化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在江文渔、苏步青等教授的组织倡导下,1943年2月28日,“湄江吟社”成立,此后共举办了八次诗会,创作诗词200多首,其中茶诗词有60余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二)茶文化的传播始于巴蜀——中国茶业的始发点(先秦两汉)据文字记载和考证,在战国时期,巴蜀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西汉时王褒的《僮约》中载有“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茶”,反映了西汉时巴蜀地区饮茶成风,并出现了茶业商品市场。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地区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顺江而下——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西汉时期,茶陵地处江西与广东交界,以产茶闻名,说明茶的生产已传播至与湘、粤、赣毗邻的地区。据西晋《荆州土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三国两晋时期,荆楚之地逐渐取代巴蜀,成为中国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阵地。继续东移——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迅速发展(东晋南北朝)西晋南渡后,健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业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据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桐君采药录》记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表明当时长江下游茶业发展迅速,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行至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朝中期)唐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饮茶风俗在中原和西北地区传播开来。长江中下游茶产量和制茶技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在当时,《茶经》与唐代其他文献均记载了当时茶叶产区的遍布范围,在今之四川、陕西、湖南、湖北、云南、广西、广东、贵州、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多个省区都有茶叶产区。由东转南——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1、茶在国内的传播(二)茶文化的传播2、茶在国外的传播茶的传播方式中国茶叶向世界的传播,在当时的情况下,多依托四种方式:​通过宗教文化交流,将茶带往国外

朝鲜正史《三国史记》载,新罗善德女王(公元632-646年)在位时,留学僧人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唐朝学佛归国的最澄禅师将茶籽带回日本;日本《类聚名物考》中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意大利人利玛窦在其《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有一种灌木,它的叶子可以煎成中国人……叫做茶的那种著名的饮料……”。通过古商路,以经贸的方式传到国外

唐代时,京城长安与回纥进行茶马交易;清代的万里茶叶之路;海上茶叶之路等,将中国的茶叶带至世界各地。通过互派使节,将茶作为贵重礼品送出国外朝鲜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兴徳王三年(公元828年),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国公使向俄国沙皇赠茶。通过邀请或派遣制茶专家,将制茶技术传至国外1827年,印度尼西亚派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茶师杰克逊来我国学习制茶技艺;18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植茶问题研究委员会秘书哥登到我国购买茶籽、茶苗,并访求栽茶和制茶的专家;清末时,宁波茶厂厂长刘峻周带技工去格鲁吉亚种茶。​(二)茶文化的传播2、茶在国外的传播茶的传播时间传入东亚国家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420-581年),茶叶传入朝鲜半岛;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约于593年……佛教传入日本以后,常有帆船载运少量茶叶至该国”。传入东南亚国家东汉末年,佛教传入越南,并于10世纪被尊为国教。我国茶叶传入越南的时间最迟不晚于这一时期。传入中亚、西亚国家公元六世纪,回族人贩运茶叶至中亚;据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中国茶叶贸易史》记载:南朝宋元徽三年(475年)前后,当时我国商人在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后茶叶传入西亚的土耳其、阿富汗、波斯(现伊朗)等国。唐代,茶叶传播至阿拉伯地区。传入南亚国家两宋时期,茶传入南亚诸国。北宋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设立市舶司,茶叶从广州、泉州经南洋输往南亚诸国。传入欧洲国家160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第一批从中国购买的茶叶运至阿姆斯特丹。167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才开始运华茶4713磅至英国,这是茶叶第一次大量输入英国的尝试。传入北美洲国家十七世纪中叶,中国茶叶由荷兰贩运至北美的荷属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十八世纪,英国等殖民者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港,中国与美国开始正式的茶叶贸易。传入南美洲国家清仁宗嘉庆十七年(1812年),茶农携带茶籽、茶苗应聘至巴西种茶;1824年,阿根廷购置中国茶籽于国内种植。传入大洋洲国家十九世纪初,茶叶带至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英法殖民地。传入俄罗斯1567年,明穆宗隆庆元年,由两位哥萨克人伊万•彼得洛夫和哥纳什•亚里舍将我国茶叶带入俄国。1692年,俄罗斯彼得大帝向中国派出第一支商队——伊万斯商队,正式开启中俄之间的茶贸易。茶帮买卖城(二)茶文化的传播2、茶在国外的传播茶的传播时间东亚东南亚南

亚西亚、中亚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泉州明州杭州广州(二)茶文化的传播2、茶在国外的传播茶的传播路线陆上茶叶之路陆路主要包括唐代以后与丝绸之路重合的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茶叶之路,也包括以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为主干通向南亚各国的贸易之路,还包括一条明、清时期开辟的经蒙古高原到达俄罗斯的万里茶道,最后是经过东北通向朝鲜半岛。①

与丝绸之路重合的茶叶之路在整个“丝绸之路”贸易道路上,除了丝绸之外,诸如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其他商品数量同样可观。可以断定,丝绸之路上必然有茶叶之路的存在,丝绸之路上也有茶文化的交流,故而丝绸之路同样是一条茶叶之路。由我国产茶地向长安集中,后以新疆地区为中继地,经由天山南北路通向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及东欧。西安兰州酒泉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塔什干德黑兰巴格达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霍姆斯大马士革哈密吐鲁番卡拉奇马什哈德喀布尔伊斯兰堡敦煌若羌且末和田喀什阿克苏新德里(二)茶文化的传播2、茶在国外的传播②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联姻和好,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吐蕃之间的贸易往来,唐蕃古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兴盛起来的,唐蕃古道也成了中国去往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的必经之路。宋,盛于明清。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曾经有过三条主干线:唐蕃古道(今青藏线)和后来的滇藏线、川藏线。茶马古道不仅连接川滇藏,还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是我国茶叶陆路传播的一条重要国际商道。茶的传播路线陆上茶叶之路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道。茶马古道在西汉时期已初具雏形,当时称为“蜀(四川)身毒(印度)道”,兴于唐日月山切吉大河坝花石峡巴颜喀拉山西宁临夏天水西安拉萨成都甘孜雅安马尔康芒康康定江达昌都林芝金达日喀则加德满都亚东西双版纳普洱洱海丽江德钦曼德勒密支那通天河子曲河当曲唐古拉山口聂荣那曲当雄唐蕃古道川藏路线滇藏路线图例(二)茶文化的传播2、茶在国外的传播茶的传播路线陆上茶叶之路③贡道自关中、中原经辽西、丹东地区过鸭绿江入朝鲜半岛直至日本,该路线多半以朝贡、外交为主,同时我国的茶叶、茶籽、饮茶、种茶等也通过此道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素有“贡道”之称。长安至太原道根据《唐代交通图考》参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二)茶文化的传播2、茶在国外的传播③贡道代州东北通蔚、妫、幽州道茶的传播路线陆上茶叶之路幽州东至临渝关(现山海关)道《唐代交通图考》营州柳城东通辽东城道营州入安东道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贞元(785-805年)宰相贾眈叙述唐与外国交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