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2023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晴朗的夜晚,一个人安坐于书房,孜孜不倦地读一册册书,一点也不孤单,更谈不上寂寞。浩翰的苍穹里,洒满了钻石般的星星,它们顽皮地眨着眼睛,仿佛在遥远的星空中,为我擎起一盏盏亮闪闪的明灯。彼时,星望着我,我望着书,天地之间唯余一片静谧,耳畔只听到“沙沙”的翻书声。这样的夜晚,最适合读那些情真意切的书,宁静的氛围里,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心很容易就与书中主人公的心契合到一起,于同频共振中,品味纸短情长的文字,体会曼妙隽永的意境。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fènjiáoB.fēnjiáoC.fènjiǎoD.fēnjiǎo
2.语段中画横线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孜孜不倦B.浩翰C.静谧D.契合
二、句子默写
3.经典诗文默写。[在(1)~(4)题中,任选三题;在(5)(6)题中,任选一题;第(7)题必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2)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4)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6)而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7)刘禹锡《陋室铭》中描写了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4.鲁达和武松都是《水浒传》中“义”的化身,你认为两者所坚守的“义”是否相同?请结合“拳打镇关西”和“醉打蒋门神”两个故事简要分析。
四、基础知识综合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②一座城市,无论它是多么的现代和雄伟,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这个城市在美学上,都不过是一堆钢筋水泥的建筑而已。③美国著名作家威廉·鲍罗斯曾说:“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建筑、物质和财富,而在于它的精神和文化”。④这是对现代都市最精辟的灵魂要求。⑤威廉·鲍罗斯的话告诉我们,城市不仅是,更是,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营造它的美感和内涵。
(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第③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⑤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一个精神的家园B.一个物质的空间
五、综合性学习
6.传世的文物、典籍、非遗技艺等,是中华文明存续流传的载体。请你参加“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
(1)2023年陕西将建成并开放石峁遗址博物馆。你作为校刊小记者,准备采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邵老师。请将下面的采访补充完整。
我:邵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①__________________
邵老师:好的。石峁遗址,雄踞在黄土高原北部,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主体为距今约4000年的石砌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我:②__________________
邵老师:“石破”代表的是石峁遗址历经4000年后,在考古工的手铲下“破土而出”。“天惊”主要是指石峁遗址考古出土的重要文化遗产及其背后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
(2)李刚与同学们一起在大唐芙蓉园观看“梦回长安秦腔绕梁”演出,下边是本次演出的标识,请你说说其设计的妙处。
(3)阅读经典著作,能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思想启迪。请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表述你的阅读感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一篇好文,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读冰心的诗歌,我感悟了纯真细腻的情感;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真面人生的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正是读书时,我愿“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4)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着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的墨宝刻碑。周末,小北来此参观,看到了右边的石碑。请你将石碑上的内容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节假日里,年轻人穿汉服逛故宫,脚踩国潮运动鞋。“国潮”文化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青年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如图。
“国潮”的核心底蕴是“国”,表现形式是“潮”,是结合当下新人群、新需求、新技术、新场景后产生的新事物、新的展现方式。近两年“国潮”文化兴起,年轻人越来越热爱“国潮”文化。
2022年底,河南卫视的《国潮盛典》再掀“国潮热”,晚会直播当天某平台总观看人次超过9500万;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兔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节目《碇步桥》“霸屏”,登上了热榜……越来越多的传统节目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些节目,既富有文化内涵,又融合了现代科技元素,从而带动了更多人回味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体会“国潮”文化的魅力。
此外,国内建筑领域也涌现出一批形式现代又具有鲜明中国传统特色的优秀作品。在湖南常德老西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设计师将排污暗渠疏浚成景观河道,并在两岸打造出如《清明上河图》般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长卷,建筑、景观、城市户外环境设施、公共艺术作品等汇聚一体,洋溢着当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意趣。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我们的审美方式和潮流风格这些年一直在发生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这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刚打开国门时,人们觉得外来的一切都很时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很多人经过文化教育、现实了解、中西比较后,辨别能力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大大提升。
“当一种趋向性的审美导向形成时,人们的审美修养也在改变。西方审美在过去是很多人效法的风潮,现在逐渐作为文明互鉴的对象存在,这是非常重大的变化。”金元浦说。
其次是社会审美变化推动设计理念更新。潮流时尚化是消费时代的重要特征。近年来,一些流行的“国潮”设计,往往注重超越对传统符号元素的简单拼接,深入到中华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内核,在设计上主动融合中华美学取法自然、追求意境等理念,在形、意、境等不同层面将物品功能、视觉形象、空间构造创意组合,表述出正在变化的社会审美和时代新风。
专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开始追寻审美表述上的丰富性,比如通过“物”来传达精神旨趣和审美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潮”设计贯通着当今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美学风格和时代气象。
此外,“国潮热”的形成也与中国品牌的崛起和国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有着紧密的联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如何让厚重的历史变得活泼有趣、时尚多元?如何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契合时代潮流,满足年轻人多样的个性追求?
95后女生程晓认为:国潮国货的兴起不仅是市场的一阵风,其背后也是中国制造、中国设计的升级,更是品牌塑造营销技巧的跃升。中国李宁在癸卯兔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概念,推出“日进斗金”主题新年单品。王老吉推出“吉祥兔罐”“新春吉言罐”“姓氏吉言罐”三种包装的产品,其中,“新春吉言罐”的创意来源是原创国潮合体字。百草味不仅继续与《国家宝藏》合作推出“国潮礼盒”,还联合国潮艺术家朱敬一推出“年的味道”国潮手绘礼盒。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王昕提出:目前国潮文化中浮于表面的设计元素和文化形象居多,中国元素的内核还待进一步挖掘。国潮文化中的文化形象和符号还较为分散,其开发也呈现出一种散点多发的状态,围绕某一个文化元素成体系、成规模的开发还比较少。国潮以后的发展需要更好的顶层设计,而不是自下而上、自发生成的潮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阅读,说说“国潮”的兴起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8.结合的内容,概括“国潮”兴起的原因。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青年报》对2002名青年进行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六成的人认为学习本领,增强文化传播能力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
B.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审美修养从过去的效法西方,逐渐变成排斥西方,这给国潮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C.近年来,一些“国潮”设计主动融合中华美学的理念,在形、意、境等不同层面将物品功能、视觉形象、空间构造创意组合。
D.目前,国潮文化中浮于表面的设计元素和文化形象居多,成体系、成规模的开发较少,需要自下而上、自发生成的潮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桐花
和谷
①我的晓园亭子边有一棵梧桐树,清明前后便会开放紫绛色的喇叭花,宛若一朵朵云霞。桐花一边绽开,一边纷纷飘落,又在地面上铺了一片彩锦,让人不忍清扫。树杈上有喜鹊筑的老巢,高高地擎在半空,喜鹊成天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叫着,像在演奏一支无主题的乐曲。
②十多年前修缮屋舍院落时,也是这样的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长在屋前门旁,因觉得出入碍事就砍掉了。再说,伸向屋顶的巨大枝条揭开了瓦片,造成屋漏的隐患,不得不予以清除。那一截被伐倒的粗壮树干,便随手让它躺平,搁置在甬道旁,成了天然的座椅。脚边有一溜黄亮亮的矢车菊,苦香苦香的,十分惬意。风吹雨打日头晒,树干的体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浓缩,天长日久就化为腐殖土了。
③即使当初被掘了树根,它伸延到周围的须根仍然活着,不屑于只留在黑暗的地下,而是不时地探出奇倔而生鲜的嫩芽,让被砍伐的老桐树的基因复活在阳光下。要么在石板间的狭窄缝隙里,要么顶翻了地面上铺设的砖块,不屈不挠地露出头来。一次次地将它掐掉,它又一次次地向上生长。真是不明白,那么稚嫩的绿芽,怎么能有那么大的气力和执念,撞开生硬而沉重的障碍物,就为了吸吮一缕灿烂的阳光,沐浴点滴清新的雨露呢。要是不及时清除,它也会长成前辈那样的参天大树,这当是毫不含糊的自然法则。躺倒在一边的老桐树,因为被切断了与大地的联系,才渐渐萎缩而腐朽。而亭子边的这棵梧桐树就是明证,原本只是贴在地面的老桐树根部横断面一侧的一株嫩芽,任它自由自在地生长,十多年功夫竟然长成了前辈的样子。
④如今,这棵梧桐树又面临着被砍伐的境遇。它的庞大树冠掩蔽了院落的一大半阳光,使得屋舍院落不那么豁然开朗了。在暴雨骤风中,它的巨大枝条容易折断电线,妨碍着主人的日常生活。此外,它隆起的根块挤占了亭子地基的空间,砖木小瓦结构的古式亭子被掀斜了,眼看就有倒塌的危险。还有,它粗壮的树干在潜移默化中膨胀,几年工夫竟然将葡萄架的石墩向外挤出几寸,威胁着葡萄架的安稳,而且完全掩蔽了葡萄树的光线,使其萎靡不振,葡萄也逐年越结越少了。大树底下不长苗,就是这个道理。
⑤而桐花是那么绚烂美丽,尤其是留在主人记忆中的情感挂念,是轻易抹不去的。桐花含苞欲放时,如同洋槐花、杜梨花及荠菜、苣荚菜、茵陈等野菜一样,曾经让我饥肠辘辘的童年得到温饱和快乐。那种苦涩伴着香甜的日子,一直再现于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的梦中。
⑥桐树,比起槐树、榆树、松树、柏树、桑树、椿树、杨树、柳树或柿子树、桃树、杏树、苹果树等而言,是一种快速成长的树种。它从幼苗时就挺拔端正,直指天空,茁壮茂盛,叶片宽大,开紫绛色的花,结的却是铃铛似的不可食用的果子。花蕾能做桐花麦饭或菜馍,但也并不为常人所熟知。它是先开花后出叶的,一树花影到一树翠绿,到了夏日愈发浓荫如伞,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在汗流浃背时乘凉的好去处。
⑦桐树的花期相对较长,有时到了秋天也会奇怪地开放几朵,似乎是对春天的回望。近年来,城市化的时风吹向农耕社会的最后角落,电气化逐渐普及,所谓的烟火气息变得稀薄多了。曾经拾柴烧火做饭烧热炕的情景,已经渐渐远去。别说五谷秸秆和落叶柴草成了废物,就是粗壮的树木枝干也没人再稀罕了,顶多是锯开用斧子斫了,整整齐齐地摞在墙角,多半是为了好看,像现代派的几何图案画。至于桐树的树干,基于现代工业化的演进,也不再有儿女嫁娶时打桌椅立柜、做门窗或风箱的用场,价值甚微。
⑧朋友们到了我的晓园,都说这桐树好,高大繁茂,尤其在花季时简直就是一树璀璨隽永的诗。但它正面临被砍伐的境遇,是幸还是不幸?桐树被砍伐了,树杈上的鸟巢将被颠覆无存,喜鹊们又将栖于何处,叽叽喳喳的歌唱何以听得?
⑨桐花盛开,落英缤纷。葬花词是《红楼梦》中黛玉的心境,晓园主人没有那样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际遇,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即便砍伐了眼前的桐树,十多年后,不又会从这桐树根部的横断面一侧长出一棵参天大树吗?
(选自“西安新闻网”2022年4月25日,有删改)
10.阅读文章,请你概括梧桐树的特点。
11.文章第②③段采用的是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一次次地将它掐掉,它又一次次地向上生长。(结合加点词语赏析句子的表述效果)
(2)那种苦涩伴着香甜的日子,一直再现于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的梦中。(“苦涩”与“香甜”如何理解)
13.文章最后以反问句结尾有什么作用?
14.文章表述了的哪些情感?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①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②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①浚(jùn):疏通。②胜:战胜。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臣之妻私臣()(2)时时而间进()
(3)必固其根本()(4)不念居安思危()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皆以美于徐公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以我酌油知之
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18.邹忌和魏征都通过设喻类比的劝谏艺术,委婉地向君主提出自己的建议,但二者的目的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9.“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说说你对“将军白发征夫泪”中“泪”的理解。
九、作文
21.作文
青春并不仅仅是指年华,更是指心境。有三岁之翁,也有百岁之童。青春与否,无关年龄大小,而在于心态是否年轻。用意义定义人生,以奋斗礼赞时间,这不仅是年轻人应有的追求,也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青春正当时。
请你以“青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D2.B
1.本题考查字音。
氛围(fēnwéi):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矫揉造作(jiǎoróuzàozuò):故意做作,不自然。
故选D。
2.本题考查字形。
B.浩翰——浩瀚;
故选B。
3.四面歌残终破楚青鸟殷勤为探看满面尘灰烟火色烟波江上使人愁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考查对诗文的理解与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殷、烟波、苔痕”等字词容易写错。
4.不相同。鲁达拳打镇关西是为了解救萍水相逢的金氏父女,这是锄强扶弱,是行侠仗义,是真正的大义;武松醉打蒋门神只是因为施恩父子对武松有恩,武松替他们夺回“快活林”酒店也单单是为了报答施恩父子的恩惠,这是一种狭隘的江湖义气。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明确观点:不相同。鲁智深与史进李忠喝酒遇到卖唱两父女,金老汉和女儿金翠莲。金翠莲被迫嫁与郑屠为妾,后来被其妻赶出门,到酒楼卖唱还钱给郑屠。鲁智深打抱不平,先帮忙两人脱身,然后到集市找到正在卖肉的郑屠,故意挑唆并一切肉为名耗其体力,最后郑屠不堪忍受与鲁智深冲突,鲁智深边骂边打三拳将其打死。鲁智深锄强扶弱,行侠仗义,是大义。武松发配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对武松礼遇有加。施恩告诉武松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失利一事,武松要立即为施恩报仇,并与施恩结为兄弟。施恩的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闻之大怒,喝了许多酒,来到快活林,在“河阳风月”酒肆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打得蒋门神告饶,夺回酒店。施恩父子有恩于武松,武松替他们夺回“快活林”酒店是为了报答施恩父子,是一种狭隘的江湖义气。
5.(1)文化是灵魂。
(2)将句末的句号调至引号内。
(3)BA
(1)本题考查提取句子主干。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提取句子主干。
第①句中“文化”为主语,“是”为谓语,“一座城市的”的为定语,“灵魂”为宾语;
故句子主干为:文化是灵魂。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第③句中“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建筑、物质和财富,而在于它的精神和文化”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鲍罗斯所说的话,为完整引用,句末的句号应调至引号内。
(3)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所需填上空的语句为递进关系,应先是“物质的空间”再是“精神的家园”;故先填B再填A。
6.(1)示例:①您能介绍一下石峁遗址的基本情况吗?②现在很多媒体用“石破天惊”来形容石峁遗址,请问“石破天惊”一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2)示例:该标识左边为秦腔脸谱,彰显了独特的戏曲魅力;右边的文字则点出本次演出的主题,其中“梦”字使用篆体,展现了深厚的文化韵味,整个标识给人以庄重古朴的美感。
(3)示例: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培根的随笔,我体会了透彻深邃的哲理
(4)宁静致远
(1)本题考查采访词。回答此题,需要结合邵老师的回答。
“石峁遗址,雄踞在黄土高原北部”介绍石峁遗址的地点;“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石峁遗址的地位;“遗址主体为距今约4000年的石砌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介绍石峁遗址的面积、历史等基本信息。可知,邵老师的回答主要在介绍石峁遗址的基本情况。因此“我”的提问可以是:您能介绍一下石峁遗址的基本情况吗?
“‘石破’”代表的是石峁遗址历经4000年后,在考古工的手铲下‘破土而出’。‘天惊’主要是指石峁遗址考古出土的重要文化遗产及其背后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是在结合石峁遗址解释“石破天惊”的含义。因此“我”的提问可以是:现在很多媒体用“石破天惊”来形容石峁遗址,请问“石破天惊”一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2)本题考查标识。在介绍标识及其作用时,要按照顺讯,可以从左到右介绍。
示例:标识的左侧是半张脸谱,体现了秦腔的特色和戏曲独有的韵味;标识右侧写着“梦回长安”四个字,其中“梦”用了篆体,既点明了本次演出的主题,又能体现出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3)本题考查续写。按照“读+人名+的+名词,我+动词+了+四字形容词+的+名词”的格式续写。
示例:读李白的诗句,我欣赏了豪迈磅礴的浪漫;读陆游的词句,我体会了慷慨激昂的热情。
(4)本题考查书法鉴赏和书写。工整美观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要清楚,书写要规范;不写繁体字。注意“致、远”等易错字的书写;注意“寕”的简写为“宁”,“逺”的简写为“远”。
7.①既富有文化内涵又融合了现代科技元素的节目越来越多;②形式现代又具有鲜明中国传统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涌现;③众多国货品牌借助国潮文化塑造品牌形象。8.①很多人经过文化教育、现实了解、中西比较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大大提升;
②社会审美变化推动设计理念更新;③中国品牌的崛起和国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9.C
7.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越来越多的传统节目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些节目,既富有文化内涵,又融合了现代科技元素,从而带动了更多人回味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体会‘国潮’文化的魅力”可知,既富有文化内涵又融合了现代科技元素的节目越来越多;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此外,国内建筑领域也涌现出一批形式现代又具有鲜明中国传统特色的优秀作品”可知,形式现代又具有鲜明中国传统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涌现;
根据材料四第二段“95后女生程晓认为:国潮国货的兴起不仅是市场的一阵风,其背后也是中国制造、中国设计的升级,更是品牌塑造营销技巧的跃升。中国李宁在癸卯兔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概念,推出‘日进斗金’主题新年单品……百草味不仅继续与《国家宝藏》合作推出‘国潮礼盒’,还联合国潮艺术家朱敬一推出‘年的味道’国潮手绘礼盒”可知,众多国货品牌借助国潮文化塑造品牌形象。
8.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很多人经过文化教育、现实了解、中西比较后,辨别能力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大大提升”可知,很多人经过文化教育、现实了解、中西比较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大大提升;
根据第三段“其次是社会审美变化推动设计理念更新”,结尾段“‘国潮热’的形成也与中国品牌的崛起和国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有着紧密的联系”直接提炼解析。
9.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
A.根据材料一的调查结果图可知,认为学习本领,增强文化传播能力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占59.1%,未超过六成的人;
B.根据材料三首段“这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刚打开国门时,人们觉得外来的一切都很时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很多人经过文化教育、现实了解、中西比较后,辨别能力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大大提升”,第二段“当一种趋向性的审美导向形成时,人们的审美修养也在改变。西方审美在过去是很多人效法的风潮,现在逐渐作为文明互鉴的对象存在,这是非常重大的变化”可知,本项“逐渐变成排斥西方”有误,很多人经过文化教育、现实了解、中西比较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大大提升,给国潮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D.根据材料四结尾段“国潮以后的发展需要更好的顶层设计,而不是自下而上、自发生成的潮流”可知,本项“需要自下而上、自发生成的潮流”有误,而是需要更好的顶层设计;
故选C。
10.①生命力极其顽强;②属于快速成长的树种;③幼苗时就挺拔端正,先开花后出叶,叶片宽大;④果实不可食用,花蕾能做桐花麦饭或菜馍;⑤花期相对较长,有时秋天也会开花。11.第②③段采用插叙,补充交代了亭子边这棵梧桐树的由来,突出了梧桐树的顽强生命力。12.(1)两个“一次次”构成反复,强调了梧桐树与现实抗争的次数之多,表现了梧桐树生命力的顽强和不向命运屈服的倔强。
(2)“苦涩”是指儿时生活困难,饥肠辘辘的“我”只能用桐花充饥;“香甜”指的是桐花让“我”饥饿的童年得到温饱,承载着童年快乐的时光。13.①以反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②用反问句式强烈表述了对梧桐树顽强生命力的赞颂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14.示例:①通过写梧桐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表述了对梧桐树的赞美之情;②通过写桐花让“我”的童年得到温饱和快乐,表述了对梧桐树的怀念与留恋;③通过写梧桐树面临被砍的命运及梧桐树作用的减弱,表述了的不舍与遗憾。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③段“即使当初被掘了树根,它伸延到周围的须根仍然活着,不屑于只留在黑暗的地下,而是不时地探出奇倔而生鲜的嫩芽,让被砍伐的老桐树的基因复活在阳光下。要么在石板间的狭窄缝隙里,要么顶翻了地面上铺设的砖块,不屈不挠地露出头来。一次次地将它掐掉,它又一次次地向上生长”可知,生命力极其顽强;
根据第③段“原本只是贴在地面的老桐树根部横断面一侧的一株嫩芽,任它自由自在地生长,十多年功夫竟然长成了前辈的样子”,第⑥段“桐树,比起槐树、榆树、松树、柏树、桑树、椿树、杨树、柳树或柿子树、桃树、杏树、苹果树等而言,是一种快速成长的树种”可知,属于快速成长的树种;
根据第⑥段“它从幼苗时就挺拔端正,直指天空,茁壮茂盛,叶片宽大,开紫绛色的花,结的却是铃铛似的不可食用的果子。花蕾能做桐花麦饭或菜馍,但也并不为常人所熟知。它是先开花后出叶的,一树花影到一树翠绿,到了夏日愈发浓荫如伞”可知,幼苗时就挺拔端正,先开花后出叶,叶片宽大;果实不可食用,花蕾能做桐花麦饭或菜馍;
根据第⑦段“桐树的花期相对较长,有时到了秋天也会奇怪地开放几朵”可知,花期相对较长,有时秋天也会开花。
11.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根据第②段“十多年前修缮屋舍院落时,也是这样的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长在屋前门旁,因觉得出入碍事就砍掉了。再说,伸向屋顶的巨大枝条揭开了瓦片,造成屋漏的隐患,不得不予以清除”,第③段“即使当初被掘了树根,它伸延到周围的须根仍然活着,不屑于只留在黑暗的地下,而是不时地探出奇倔而生鲜的嫩芽,让被砍伐的老桐树的基因复活在阳光下。要么在石板间的狭窄缝隙里,要么顶翻了地面上铺设的砖块,不屈不挠地露出头来。一次次地将它掐掉,它又一次次地向上生长”“而亭子边的这棵梧桐树就是明证,原本只是贴在地面的老桐树根部横断面一侧的一株嫩芽,任它自由自在地生长,十多年功夫竟然长成了前辈的样子”可知,写眼前的桐树是之前贴在地面的老桐树根部横断面一侧的一株嫩芽,运用插叙的记叙方式,补充交代了亭子边这棵梧桐树的由来,一株嫩芽被一次次掐掉又一次次成长,才有了现如今的“前辈的样子”,突出了梧桐树的顽强生命力。
1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一次次”为叠词;“一次次地将它掐掉,它又一次次地向上生长”一句中用到两个“一次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凸显次数之多,嫩芽被掐掉又不断成长;联系第③段“即使当初被掘了树根,它伸延到周围的须根仍然活着,不屑于只留在黑暗的地下,而是不时地探出奇倔而生鲜的嫩芽,让被砍伐的老桐树的基因复活在阳光下。要么在石板间的狭窄缝隙里,要么顶翻了地面上铺设的砖块,不屈不挠地露出头来”可知,梧桐树与现实抗争,体现了梧桐树生命力的顽强和不向命运屈服的倔强。
(2)“苦涩”,又苦又涩的味道。“香甜”,又香又甜。根据语句“那种苦涩伴着香甜的日子,一直再现于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的梦中”,联系第⑤段“而桐花是那么绚烂美丽,尤其是留在主人记忆中的情感挂念,是轻易抹不去的。桐花含苞欲放时,如同洋槐花、杜梨花及荠菜、苣荚菜、茵陈等野菜一样,曾经让我饥肠辘辘的童年得到温饱和快乐”可知,“苦涩”是指儿时生活艰苦,饥肠辘辘的“我”只能用桐花充饥;“香甜”看似是指桐花的味道,实际上指的是桐花“我”充饥的食物,是桐花让我的童年得到温饱,桐花承载着童年快乐的时光。
1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尾段中“不过,即便砍伐了眼前的桐树,十多年后,不又会从这桐树根部的横断面一侧长出一棵参天大树吗?”,认为即便是砍了眼前的桐树,它依旧会像以前一样,长出嫩芽,不惧艰险,茁壮成长,用反问句,加强气势,强烈表现对梧桐树顽强生命力的赞颂之情,深化文章主旨,同时引人深思。
14.本题考查情感。
根据第③段“即使当初被掘了树根,它伸延到周围的须根仍然活着,不屑于只留在黑暗的地下,而是不时地探出奇倔而生鲜的嫩芽,让被砍伐的老桐树的基因复活在阳光下。要么在石板间的狭窄缝隙里,要么顶翻了地面上铺设的砖块,不屈不挠地露出头来。一次次地将它掐掉,它又一次次地向上生长。真是不明白,那么稚嫩的绿芽,怎么能有那么大的气力和执念,撞开生硬而沉重的障碍物,就为了吸吮一缕灿烂的阳光,沐浴点滴清新的雨露呢”“而亭子边的这棵梧桐树就是明证,原本只是贴在地面的老桐树根部横断面一侧的一株嫩芽,任它自由自在地生长,十多年功夫竟然长成了前辈的样子”可知,通过写梧桐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表述了对梧桐树的赞美;
根据第⑤段“而桐花是那么绚烂美丽,尤其是留在主人记忆中的情感挂念,是轻易抹不去的。桐花含苞欲放时,如同洋槐花、杜梨花及荠菜、苣荚菜、茵陈等野菜一样,曾经让我饥肠辘辘的童年得到温饱和快乐。那种苦涩伴着香甜的日子,一直再现于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的梦中”可知,通过写桐花让“我”的童年得到温饱和快乐,表述了对梧桐树的怀念与留恋;
根据第④段“如今,这棵梧桐树又面临着被砍伐的境遇。它的庞大树冠掩蔽了院落的一大半阳光,使得屋舍院落不那么豁然开朗了。在暴雨骤风中,它的巨大枝条容易折断电线,妨碍着主人的日常生活。此外,它隆起的根块挤占了亭子地基的空间,砖木小瓦结构的古式亭子被掀斜了,眼看就有倒塌的危险。还有,它粗壮的树干在潜移默化中膨胀,几年工夫竟然将葡萄架的石墩向外挤出几寸,威胁着葡萄架的安稳,而且完全掩蔽了葡萄树的光线,使其萎靡不振,葡萄也逐年越结越少了。大树底下不长苗,就是这个道理”,第⑦段“近年来,城市化的时风吹向农耕社会的最后角落,电气化逐渐普及,所谓的烟火气息变得稀薄多了。曾经拾柴烧火做饭烧热炕的情景,已经渐渐远去。别说五谷秸秆和落叶柴草成了废物,就是粗壮的树木枝干也没人再稀罕了,顶多是锯开用斧子斫了,整整齐齐地摞在墙角,多半是为了好看,像现代派的几何图案画。至于桐树的树干,基于现代工业化的演进,也不再有儿女嫁娶时打桌椅立柜、做门窗或风箱的用场,价值甚微”可知,通过写梧桐树面临被砍的命运及梧桐树作用的减弱,表述了的不舍与遗憾。
15.偏爱间或、偶然使……牢固考虑16.C17.(1)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严重啊。
(2)臣虽然愚笨,(但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18.邹忌是从比美的亲身经历出发,以小见大,劝谏齐王要广开言路;而魏征则是通过树、水、德三方面进行正反面对比说理来劝谏唐太宗要厚积德义、居安思危。
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2)句意: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间或、偶然;
(3)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固:使……牢固;
(4)句意: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考虑危难。念:考虑。
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意思是: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要求树木长得茂盛。以:表目的,来;
A.句意: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连词,因为;
B.句意: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认为;
C.句意: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以:表目的,来;
D.句意: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以:介词,凭借;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蔽:指所受的蒙蔽;甚:指很严重;
(2)虽:虽然;下愚:愚笨;况:何况;明哲:聪明睿智。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首段“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先叙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样以事设喻,以小见大,委婉规劝,启发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谏齐王要广开言路,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
根据乙文首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可知,魏征类比说理,通过说想要树木长得好,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要疏通它的源泉,强调“德”对国家安定的重要意义;再联系第二段“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可知,接下来通过树、水的关系与德、国家安定的关系,从正反面对比说理来劝谏唐太宗要厚积德义、居安思危。
参考译文: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长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但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考虑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战胜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要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19.点明了地域和时间,并以“异”统领景物特点,概括地写出了塞外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引出对塞下风景的描写。20.示例概是将士们流下的思乡之泪,也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之泪;含蓄地表述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19.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作答此题,可从诗句的内容、结构于所蕴含的情感角度着手分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塞下”“秋来”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域和时间,“异”字点出了塞外秋季与内地秋天风景截然不同的特点,下文对塞外秋景的描写也全部围绕“异”字展开。
20.本题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的理解。作答此题,首先要关注该词的本义,其次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语境义,还可以结合背景探究其深层内涵。
“泪”的本义为:眼泪,泪水。在诗歌中将士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215-2025危险货物自反应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引爆试验方法
- 停放车辆服务合同范本
- 加盟投资协议合同范本
- 住房购房合同范例
- 劳务家政合同范本
- 仪器安装服务合同范本
- 修路挖机合同范本
- 临时增项合同范本
- 北京公司担保合同范本
- 做楼房施工合同范本
- 关于投资协议书范本5篇
-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知识考试题库150题(含答案)
- 2025年上海市各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打包16套无答案)
- 2024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更新要点课件
- 《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8语期末】芜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常用临床检验结果解读
- 2025年浙江省金华义乌市人社局招聘雇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老年痴呆患者护理课件
- 铁路安全警示教育课件
- 2024年物资采购投标书:标准格式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