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我们一向关注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在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由于言语稍纵即逝,具有特殊记忆力的人便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祭司之类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首长的原因。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1世纪,中国人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在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登保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们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摘编自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材料二:从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传播学文章,到近年来多省的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媒体的社会动员功能、信息茧房等传播学理论,专家认为,随着传媒的发展,媒介使用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青少年甚至儿童,他们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也可能成为传播者,因此,我们对传媒知识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大力推广。根据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互联网媒介越来越社会化、生活化,只有增强民众的媒介意识,提升其媒介素养,民众的文明素质、社会的稳定和谐、中国的软实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而青少年作为最容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群体,理所当然成为提升全社会媒介素养的重要一环。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媒介的赋权使得人们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也可能会给他人带来言语甚至实体上的伤害,在朋友圈骂人已经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种种情绪化的言论和表达常常在网上掀起一场又一场骂战;谣言的散布与传播消耗公众爱心、浪费社会资源;人肉、诋毁、谩骂导致的网络暴力甚至可以将一个人摧毁……社会上此类乱象、问题的发生,归根结底都与民众的媒介素养低下有关。因此,媒介素养应当在全社会引起重视,未来网络世界的受害者,下一秒,或许就是你我。根据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大众传播的“象征性现实”对全社会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这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这种“涵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大。青少年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如今,短视频、直播几乎已经超越了电视的作用,培养和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兴趣、世界观、价值观。从去年山东女孩哲哲模仿短视频自制爆米花被炸伤身亡,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网红的低龄化趋势,青少年了解世界的渠道异常丰富,但由于筛选信息的能力不足,很容易被网上鱼龙混杂的内容裹挟,被“培养”成低俗、扭曲的人。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除了在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硬性措施外,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看待媒介、辨别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更为长远、有效的柔性措施。(摘编陈力丹《文章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下列对“传播媒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作为最早的传播媒介,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但不具有长效机制,记忆力超强的人拥有一定的话语特权,有时掌握一定的社会控制权。B.文字作为传播媒介,可以长久记录信息,但本身造成了新的社会隔阂,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沟通,文字传播初期,复制效率不高,不利于规模传播。C.印刷术提高了信息复制的效率,但读写能力不足的人处于劣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普及,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彰显了大众传播的力量。D.电子媒介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限制,有利于人们获得视听信息,改变了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目前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人们将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甚至会产生极端的表现。B.在媒介使用中,人们既可能是传媒的客体也可能是传媒的主体,对民众普及传媒知识、提升媒介素养值得重视。C.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传播学文章,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媒体传播学理论,是因为传播媒介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D.如今,短视频、直播等媒介的影响超越了电视,青少年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尤其要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在今年双11期间,西部边远地区的一位80岁老人,利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件心仪的电子产品,最后还给了电商一个好评。B.某小学开展“护苗行动”,转发“网络谣言常见的N个特征”“清朗网络,从我做起”等博文,吸引广大儿童参与。C.据报道,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来自安徽省50个贫困县的102个农产品亮相某直播平台,销售额超过千万元。D.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4.作者在材料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来阐明当下媒介的特点及影响的。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当下传播媒介的特点及正确的应对措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两棵树江子我要说的第一棵树长在一大片菜地中间。它身后是我的家乡杨家村,它的右边是一段堤,堤内,一条蓝色江河不紧不慢地流着。那棵树三百岁,四百岁?没有人给它测量过。它就是一棵自由自在的野树,生长在江边的野地上。那不是一棵普通的树,它的样子,太奇特了。我从没有见过有比它更好看的树。它的整个树冠呈十分标准的半圆状,像是被人用圆规画的那么圆,像是被设计师精心设计出来的圆状——它那么有设计感,让人怀疑,有人暗中对它动了手脚。当然,这又是不可能的事。看到如此造型的它,人们会猜想这是一棵有灵魂的树,会猜想它的性格,爱美,天真,浪漫,又严谨,精致,追求秩序感,讲究仪式,有一点偏执,有一点强迫症。它绿,绿得蓬勃、野性、汹涌。一到春天,整棵树感觉要爆炸一般地生长,随便攥一把叶子就可以挤出绿汁来,它新长出来的绿,有着鸟雀绒毛一般的质地,像是一朵被春天染绿了的云暂时停落在江边的大地上。冬天了,整个堤岸内的田地都是荒凉的、无力的,然而它依然是苍翠的、磅礴的,是个丰饶的生命体!两三百岁了,依然看不到一根枯枝,主干上没有一点空心的、老迈衰弱的迹象。这么多年来,有多少鸟雀在它的枝条上醒来?多少蚂蚱把它当作了故乡?多少孩子把它当作了乐园?多少乡亲把它当作祖宗?——它当然是整个杨家村活着的唯一祖宗,两三百年来,这个村庄的婚丧嫁娶,悲欢离合,生死祸福,它都了然于胸。杨家村始建于明朝,至今六百多年。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杨家村的老人们,每到初一十五,都会相约到这棵树下焚香祈福。人们相信,它在这个地方长了两三百年,看起来那么祥瑞,一定具有神力。他们向它索取,它一定倾其所有。①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期许。它是生、是活、是永恒……没有人怀疑这一点:在属于它的土地上,已经活了三四百年的它,依然可以肆无忌惮地活下去,直到地老天荒的那一天。然而有一天,原本宁静的江河堤上来了一群穿工装、戴安全帽的人,原本宁静的乡野之地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这块土地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几乎所有人都欢呼雀跃。果然,一年后,江边环境大变样了,新开辟的村庄,就像画一样。一切都那么让人欣喜……可并不是所有一切都是获益者,比如那三四百岁却一直郁郁苍苍的老祖宗。起初它的样子与往日并无不同。人们发现它的叶子不过是有点蔫儿,很多叶片耷拉了下来,紧接着它们不断地落下来,它的半圆状有了破绽,已不是精心设计的模样了。人们变得忧心忡忡。可是他们都相互安慰着,这棵树说不定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就像人会有情绪低谷的时刻,可要不了多久,就都会好起来。可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落了空。第二年春天人们发现,老祖宗不仅一片新叶没有长出来,原有的叶子也全部掉光了,它成了一棵只有树干树枝没有新叶子的树,也就是说,它死了。早晨的太阳升起来,阳光洒在它的身上,它停落在地上的影子,阴影重重,充满了凝重与悲伤。②它怎么啦?它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世界有新生就会有死亡?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棵树,却与第一棵有所不同:它比它年轻多了,只有不到十岁。它长在我老家的祖屋里,一栋南方乡间常见的砖木结构的房子。我的祖父在这半栋房子里过了一生。他早年是一个颇有些志向的人,上过私塾,粗通文墨,成年时想去投军建功立业,可因曾祖父阻止而作罢。从此,他接受了一个农民的命运,直到终老。生存谈何容易!他要养活九个孩子,还有两个老人。他在种田之余,不得不操持不少副业。据父亲说他也有过阔绰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深夜,祖父从外面回来,把外衣和拉链解开,银圆哐当哐当滚落,堆成了一小堆,简直让整栋原本阴暗的房子光芒万丈!但这毕竟是少有的时候。大多数时候,祖父是困顿的。这么多张嘴!祖父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困顿而变得萎靡不振。相反他是爽朗的、喜怒形于色的、快意江湖的。他有杀猪的手艺,他是个杀猪匠,可他竟然还会拉得一手好二胡,吹得一手好笛子。天知道他是怎么,会的。偶尔得空,他就会在那栋阴暗的房子里拉起二胡,或吹起笛子。他的演奏功夫,十分流畅,那一刻,他哪里是一个满身血污的杀猪匠,分明是一名充满了生命能量的乡村生活家!祖父在时光中慢慢变老,祖父的儿子们搬离了老宅,整座村庄已经鲜有人住了,村里的人纷纷去了县城生活,那栋老宅子也随着祖父的老去终于坍塌了。③人们无力阻止它的坍塌,并且认为用不了多久,这栋老宅将会彻底颓圮,并且从这世界上消失不见。这是历史规律,无人能够阻拦。可是有一年清明回家,我们发现,在老宅子坍塌的地方,竟然长出了一棵小树!它混迹在一群蓬勃的野草和荆棘中间,我们以为它不过是野草和荆棘的一种。可是几年后我们发现它竟然是一棵树。而且它的长势很快,几年时间就越出了原来的屋顶,无所顾忌地向着天空攀升。它树干笔直,身姿挺拔,枝条宛如伞状,是树中的王子。它是怎么来到这栋老宅的?是鸟经过时故意把它遗落的吗,还是风把它吹来的?④或者,它原本就属于这里,多年来隐藏在这栋老宅子的地下,直到这栋房子坍塌了,原本被人踩实了的地面在风雨中变得疏松,它才开始钻破土层,开始了属于它的野蛮生长。(原载于《北京文学》,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即交代树的地理位置,开头运用“奇特”“好看”等词语,态度鲜明地写出了“我”对自由生长的树有喜爱之情。B.第一棵树的百年树龄、苍翠磅礴,猜想树的性格等,都是它丰饶的生命力的基础,也是它赋有神力、是杨家村见证者的基础。C.杨家村人一开始对树的命运忧心忡忡,可见杨家村人对树是有深厚感情的,但是他们最终选择相信侥幸,低估了外来力量的破坏力。D.祖父的老屋的坍塌有年久失修的缘故,乡亲们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对邻里的漠视,缺乏周边环境的关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见证”与“期许”表达着对古树的爱与信任,与后文它突然的死形成了张力。B.句子②语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强烈,语义上与前面文字紧密相连,与下文联系不紧密。C.句子③是现代人的一种心理常态,期待新事物的降临,对旧事物的离去带着理所当然的笃定。D.句子④中表达出了“我”的态度,新树的诞生带着悲壮,但同时也带着乐观与希望,相信自然的永恒。8.对于树,作者有其独特的视角。请简要分析本文“我”为何要写两棵树。9.郁达夫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见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宾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殊画书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①,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辂②,而建九旒③,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材料二:十二月,丁未,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臣光曰:何曾讥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蒋席颇缘:蒋,一种草。颇,偏,指斜纹。②大辂,天子乘坐的车子。③九旒(liú):旗子下面悬垂的九条饰物,古代天子用的旗。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惟说平生常事A非B贻C厥孙谋之D道也E及身F而已G后嗣H其殆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不宾服”和“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两句中的“服”字含义相同。B.文章,有“错杂的花纹”“独立成篇的文字”等意思,文中的“文章”指的是前者,与“大块假我以文章”不同。C.丁未,干支之一,其前后分别是戊申和丙午,用法与《登泰山记》的“是月丁未”用法相同。D.矜,指骄傲,与《<老子>四章》中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穆公对由余用“俭朴”回答自己的问话不满意,由余用殷人的例子成功解释。B.由余通过分析尧舜禹所用器物的简奢与国家盛衰关系总结出节俭是治国的基本原则。C.何曾生前生活奢侈无度,河内王尼对何绥德行有亏必定命不长久的断言未得以印证。D.司马光认为何曾缺乏真正的智慧,同时私德不检,缺乏作为一个臣子的忠正品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2)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14.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与《韩非子·十过》中的由余均对“侈”发表议论,请简要分析他们的论述方法。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秦州杂诗·其十八杜甫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注]国,何得迕天威。[注]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僻”“山高”表现戍边环境的艰苦,“客未归”表达将士归家无期的忧伤。B.颔联明写阴云多现、日光变少的边塞景象,暗写战事频仍、朝廷的声威不足。C.“常”“屡”以频度之密凸显军情紧急,渲染吐蕃不断侵扰边境带来的紧张气氛。D.诗人深切关注着秦州的动态,写景叙事,抒情感怀,前后呼应,似断实连。16.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情感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说“,”,而屈原《离骚》兼具了二者的优点。(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采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时人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闷。(3)班级组织秋游活动,小明同学跟随大家伙儿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但见群山绵延,江流逶迤,顿觉胸襟为之一开,不禁吟诵起古人写景名句“,”。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近日,浙江台州市一位四年级小学生通过调查,写了一个图文并重的《家乡水资源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并以书信的方式寄给了市委书记陈奕君。陈奕君作出批示:如情况属实,问责到人。众所周知,治理污水任务最艰巨、难度最大的,恰恰是河道下游。那些水体,(①),处于人群集中居住地带,工厂林立、房屋密集,潜在的工业性、农业性和生活类污染源众多,对水环境的威胁也就大得多。虽然这些年,我们面对这些威胁不再沉默,不遗余力地加大治理污水力度,江河湖泊“总体”上变清变洁,但局部地方水体污染反弹现象不容忽视。对这些治理污水不彻底、难长效的现象,各地要花大力气加以整改,前提是不能视而不见。只有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彻底矫治。从根本上说,治污水不是为了应付上级各类督查检查,(②),①人民群众对优良水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②是最终的衡量标准。③一颗童心对碧水清川水环境的期盼,④是大人们继续努力的方向。⑤政府部门除了加大治理力度,⑥那些在“还一方碧水”已成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⑦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⑧干着偷排直排污水勾当,⑨更应该扪心自问、无地自容、自纠劣行。18.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①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②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地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④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精彩足以动人,看得我留恋之怀,不能自已。20.本文第一段有两处划横线运用修辞手法,请选一处赏析。21.对文学作品来说,问号既可以表达语句的语气也可以表达情感,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文中第二段有两处画波浪线,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问号的用法与作用。22.《红楼梦》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主要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借贾母领着刘姥姥畅游大观园的眼睛来展现金陵十二钗的性格特点。请根据文本,写出相对应的人物及性格特点(不超过四个字)。①刘姥姥先到了潇湘馆,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笑道:“这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②凤姐同刘姥姥到了秋爽斋,至房中,只见屋子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案上设着大鼎……③众人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慢,衾褥也十分朴素。序号人物性格①②③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庄子曾说:“独有之人是谓至贵”,独立的个体最为珍贵。可是,当代社会又提倡“站在巨人的肩膀看得更远”。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B3.C4.①引用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见第二段)②针对现实存在的公认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见第三段)③引用权威性的研究成果。(见第四段)5.(一)特点:①优势与劣势并存(见材料一最后两段);②受众面广(材料二第2段);③对青少年的影响尤甚。(材料二第4段)。(二)措施:①硬性措施:政府、学校或媒介平台针对性颁布使用新媒介的法律或措施,比如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②柔性措施: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辨别能力,加强法律和道德层面的认知。【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电子媒介……也产生了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偷换概念,原文材料一“现在……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说的是现在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的时期,而不是专指“电子媒介”。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目前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错,材料一第6段原文有“一旦……须臾不可分离”,表示未然。C.“是因为传播媒介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错,材料二第1段原文“特别是青少年甚至儿童,他们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也可能成为传播者”。D.“影响超越了电视”绝对,“尤其要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范围缩小。根据材料二第4段原文“如今,短视频、直播几乎已经超越了电视的作用,培养和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兴趣、世界观、价值观”可知,选项说法绝对,除了“世界观、价值观”,还应该包括“兴趣”。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观点是:随着传媒的发展,媒介使用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青少年甚至儿童,他们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也可能成为传播者,因此,我们对传媒知识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大力推广C.重在强调网络的经济效益,与材料二无关。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根据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可知,引用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②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在朋友圈骂人已经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人肉、诋毁、谩骂导致的网络暴力甚至可以将一个人摧毁……社会上此类乱象、问题的发生……”可知,针对现实存在的公认的、普遍存在的现象;③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根据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大众传播的‘象征性现实’对全社会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可知,引用权威性的研究成果。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一)特点:①根据材料一最后两段“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概括出:优势与劣势并存;②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互联网媒介越来越社会化、生活化”概括出:受众面广;③根据材料二第4段“这种‘涵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大。青少年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如今,短视频、直播几乎已经超越了电视的作用,培养和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兴趣、世界观、价值观”概括出:对青少年的影响尤甚。(二)措施:①硬性措施:根据“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除了在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硬性措施外”可知,政府、学校或媒介平台针对性颁布使用新媒介的法律或措施,比如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②柔性措施:根据“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看待媒介、辨别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更为长远、有效的柔性措施”可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辨别能力,加强法律和道德层面的认知。6.D7.B8.①第一棵树扎根家乡三四百年,是自然的节奏,是历史的见证者,但因为农村需要发展而最终“牺牲”,暗示了自然为了人类发展付出的代价。②第二棵树与祖父相关联,深挖了树的内涵,用祖父顽强的生命力为“树”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内涵。③第一棵树是“死”与第二棵树的“生”预示着自然与生命的伟大与永恒。9.①郁达夫认为散文善于将个人、自然与社会统一起来,并善于以小见大。②本文作者叙述了两棵不一样结局的树,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人的细节描写,其中时时流露个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态度,也借第一棵树寄寓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思考。【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他们对邻里的漠视”错,谈不上漠视,并且他们也无能为力。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与下文联系不紧密”错,这句在语义上有启下作用,也是第二棵树的结尾内涵。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①由“那棵树三百岁,四百岁?没有人给它测量过。它就是一棵自由自在的野树,生长在江边的野地上”“一到春天,整棵树感觉要爆炸一般地生长……冬天了,整个堤岸内的田地都是荒凉的、无力的,然而它依然是苍翠的、磅礴的,是个丰饶的生命体”“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期许”可知,第一棵树生长在家乡野地,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春夏秋冬自然蓬勃地生长,见证了世间万物的悲欢离合,生死祸福,也见证了当地的历史。“然而有一天,原本宁静的江河堤上来了一群穿工装、戴安全帽的人,原本宁静的乡野之地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它的叶子不过是有点蔫儿,很多叶片耷拉了下来,紧接着它们不断地落下来”“第二年春天人们发现,老祖宗不仅一片新叶没有长出来,原有的叶子也全部掉光了,它成了一棵只有树干树枝没有新叶子的树,也就是说,它死了”随着农村发展,这棵树的命运被改变,它死了,暗示了自然为了人类发展付出的代价。②第二棵树是在老宅坍塌之后长出来的,“原本被人踩实了的地面在风雨中变得疏松,它才开始钻破土层,开始了属于它的野蛮生长”这棵树生的顽强,与老宅中生长又老去的祖父有着某种生存意义上的关联,这样树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物,作者赋予树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情感意义,“它的长势很快,几年时间就越出了原来的屋顶,无所顾忌地向着天空攀升”“它树干笔直,身姿挺拔,枝条宛如伞状,是树中的王子”让我们联想到,是作者用祖父顽强的生命力为“树”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内涵。③从第一棵树的“死”到第二棵树的“生”,“多年来隐藏在这栋老宅子的地下”“开始钻破土层,开始了属于它的野蛮生长”带着悲壮,但同时也带着乐观与希望,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伟大与永恒。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郁达夫的话表达了现代散文的特征。所谓“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善于将个人、自然与社会统一起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见人情”就是善于以小见大。本文写了两棵树,第一棵树扎根家乡三四百年,最后死去;第二棵树在老宅坍塌的废墟中顽强生长,蓬勃有生机。这两棵树有着不一样的结局。“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期许。它是生、是活、是永恒……”“它原本就属于这里,多年来隐藏在这栋老宅子的地下,直到这栋房子坍塌了,原本被人踩实了的地面在风雨中变得疏松,它才开始钻破土层,开始了属于它的野蛮生长”蕴含着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态度和思考。作者在两棵树上寄寓了自己对生命的态度,以小见大。其中“原本宁静的江河堤上来了一群穿工装、戴安全帽的人,原本宁静的乡野之地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它成了一棵只有树干树枝没有新叶子的树,也就是说,它死了”“它怎么啦?它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世界有新生就会有死亡?”第一棵树因为农村需要发展而最终“牺牲”,暗示了自然为了人类发展付出的代价,寄寓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思考。10.AEG11.C12.C13.(1)我曾听说治国之道而未能亲眼看见,希望听听古代君主得国失国常常因为什么?(2)但是自己超越本分奢侈无度,使子孙继承这坏毛病,最后因为骄傲奢侈而亡族,这英明又在哪里呢!14.运用了举例论证,①在《韩非子》中“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为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尧舜禹殷人的事例来论证论点。②在《资治通鉴》中“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举何曾侈奢亡族之事来说明何曾“不明”。运用了对比论证,在《韩非子》中“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殊画书其内,绶帛为茵……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辂,而建九旒,食器雕琢……”为对比论证,用器具的装饰程度和国家政权巩固程度成反比作对比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是听他说平生的日常事情,这不是为子孙后代作考虑的方式。他只考虑自己,他的后代继承人危险呀。“非贻厥孙谋之道也”为否定判断句,前后AE处断开;“后嗣”为后句主语,其前G处断开。故综上应在AEG三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臣服、降服”的意思。句意:没有不臣服的。/较强的国家就请求臣服,较弱的国就如同朝见皇帝一样来朝拜。B.正确。“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文章”指的是大自然中的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句意:君主都注重文采华丽了。/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赐予我。C.“其前一位是戊申,后一位是丙午”错误。应是“前后分别是丙午和戊申”。D.正确。句意:伯蔚身居乱世还这样骄傲豪奢。/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断言未得以印证”有误,断言得到了印证,原文为“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意思是“等到永嘉末年,何氏一家已经没有子孙留存在世了”。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道”,治国之道;“目见”,亲眼看见;“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因为什么。(2)“僭侈”,超越本分奢侈无度;“承流”,继承这坏毛病;“安在”,宾语前置,在安,在哪里。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文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文中材料一说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通过列举尧舜禹殷人的事例来论证论点;材料二说到“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这里列举何曾侈奢亡族之事来说明何曾“不明”。还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材料一种说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尧拥有天下,用陶器吃饭,用陶器喝水,没有不臣服的;舜砍伐山上树木制作成食器,削锯成器,修整痕迹,在上面涂上漆和墨,送到宫里作为食器。诸侯认为太奢侈,不臣服的方国有十三个;夏禹所做的祭器,在外面染墨,里面绘上红色等,生活更加奢侈,不臣服的方国有三十三个;殷商更加奢侈,不臣服的方国有五十三个。用器具的装饰程度和国家政权巩固程度成反比作对比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过去戎王派由余对秦国进行国事访问,穆公问他说:“我曾听说治国之道而未能亲眼看见,希望听听古代君主得国失国常常因为什么?”由余回答说:“我曾经听说过了,常常因为俭朴得国,因为奢侈失国。”穆公说:“我不感到耻辱而向你打听治国之道,你用俭朴来回答我,为什么?”由余回答说:“我听说过去尧拥有天下,用陶器吃饭,用陶器喝水。他的领土南到交趾,北到幽都,东西到达日月升落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尧禅让天下,虞舜接受下来,所做的食具,都是砍伐山上树木制作成的,削锯成器,修整痕迹,在上面涂上漆和墨,送到宫里作为食器。诸侯认为太奢侈,不臣服的方国有十三个。虞舜禅让天下,传给夏禹,夏禹所做的祭器,在外面染墨,里面绘上红色,缦帛做车垫,草席饰有斜纹边缘,杯勺有花纹,酒器有装饰。这就更加奢侈了,而不臣服的方国有三十三个。夏王朝灭亡,殷商接受天下,所做的大辂,旗子上装有九条飘带,食器雕琢,杯勺刻镂,白色的墙壁和台阶,垫席织成花纹。这就更加奢侈了,而不臣服的方国有五十三个。君主都注重文采华丽了,而愿意服从的越来越少。所以我说,节俭是治国的原则。”材料二:十二月丁未(十三日),晋朗陵公何曾去世。何曾自己生活豪华奢侈,超过了君主。司隶校尉东莱人刘毅,多次弹劾何曾奢侈无度,晋武帝因为何曾是大臣,不加过问。何绥是何曾的孙子。当初,何曾曾在武帝司马炎的宴会上侍奉,离开宴会后对儿子们说:“皇上开创伟大的基业,我每次在宴会上见他,从没有听到治理国家的长远打算,只是听他说平生的日常事情,这不是为子孙后代作考虑的方式。他只考虑自己,他的后代继承人危险呀。你们还能够免祸。”何曾生活奢侈,吃饭一天要耗费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儿子何劭,一天吃掉二万钱。何绥和弟弟何机、何羡,更加奢侈,给人写信,用词傲慢。河内人王尼看到何绥写的信,对人说:“伯蔚(何绥字伯蔚,译者注)身居乱世还这样骄傲豪奢,难道能免于灾祸吗!”等到永嘉末年,何氏一家已经没有子孙留存在世了。臣司马光曰:何曾议论晋武帝苟且懒惰,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考虑,而预知天下将要发生变乱,子孙一定会卷入这忧虑当中,多么英明!但是自己超越本分奢侈无度,使子孙继承这坏毛病,最后因为骄傲奢侈而亡族,这英明又在哪里呢!再说身为宰相,知道自己君主的过错,不忠告君主却在家私下议论,不是忠臣。15.A16.同:忧国伤时。异:一为怒,《秦》诗尾联痛斥吐蕃冒犯大唐天威,表达对其以下犯上、背盟扰边行径的愤怒;一为痛切,《登》诗尾联写听闻北方战事,凭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客未归’表达将士归家无期的忧伤”错误。“山高客未归”是说“眼下秋季将近而我尚未回归”,可见,“客未归”是诗人自叹流离,表达的是诗人归家无期的忧伤。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是说“吐蕃是大唐的外甥国,怎么能如此忤逆天威?”,表达了对吐蕃不断侵扰大唐边境的愤慨,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说“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我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可见,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情感上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结合注释“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可知,“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诗人痛斥了吐蕃多次冒犯大唐天威,表达了对其以下犯上、背盟扰边行径的愤怒;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诗人忧国忧民,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表现了诗人听闻北方战事,凭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1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淫”“怨诽”“泻”“置”“澄”“练”“簇”“旷”“泽”“纡”“骇瞩”。18.①从地理位置上看②而是一项民生工程19.①人民群众对优良水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⑤除了政府部门加大治理力度⑧干着偷排直排污水勾当的企业主、农户和居民【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承上启下,前文说污染的水体,后文谈其位置,故应填“从地理位置上看”。第二处,此处是对“治污水”实质的阐释,结合后文“人民群众对优良水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可推知,“治污水”是为民生的,对应“不是……”,应填“而是一项民生工程”。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幸福感、获得感”不合逻辑,应是先有“获得感”,再有“幸福感”。⑤中途易辙,“政府部门除了加大治理力度”改为“除了政府部门加大治理力度”⑧“干着偷排直排污水勾当”缺少主体,在句末加上“的企业主、农户和居民”等相关主体。20.第一句,运用了通感和拟人的修辞。通感,写出了画上月色的纯粹、温婉和柔润的特点;拟人,将画上月拟人化为美人脸,写出了月亮的美好。都表达了作者对画上月的喜爱之情。第二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拟人,将画上的鸟儿拟人化有人的情感,形象写出了鸟儿的神态,表达了画中鸟儿给作者带来了愉悦之情。21.第一处,一般疑问句,写出作者对鸟儿仔细观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也引导了读者的联想。第二处,设问句,强调了画面上引人遐思的“卷帘人”。绝妙的构思,加上这朦胧幽渺的意境,使我们不由自主的在他营造的画境中流连忘返。22.①林黛玉;腹有诗书②贾探春;志向高远③薛宝钗;冷若冰霜【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句,“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运用了通感和拟人的修辞。通感,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具体句子里,用“柔软”触觉来通感视觉月色,写出了画上月色的纯粹、温婉和柔润的特点;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将画上月拟人化为美人脸,写出了月亮的美好。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画上月的喜爱之情。第二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将画上的鸟儿拟人化有人的情感,形象写出了鸟儿的神态,表达了画中鸟儿给作者带来了愉悦之情。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处,“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一般疑问句,有疑问而问,因为有不明白的,提出来请人回答,表达的内容并不是陈述,所以是不确定的。写出作者对鸟儿仔细观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也引导了读者的联想。第二处,“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是设问句,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疑问句。强调了画面上引人遐思的“卷帘人”,景美不如人美。绝妙的构思,加上这朦胧幽渺的意境,使我们不由自主的在他营造的画境中流连忘返。2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①依据“潇湘馆”可知,人物是林黛玉;依据“案上设着笔砚”“上等的书房还好”和原著小说中的相关内容,林如海让黛玉读书,还专门为她请了进士出身的老师。在香菱学诗中,黛玉的书上有红圈的都是她选的,随手拿出的书上都带着记号,可见黛玉平时看书也有划红圈、划重点的习惯。故她的性格是“腹有诗书”。②依据“秋爽斋”可知,人物是贾探春;依据“花梨大理石大案”“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米襄阳《烟雨图》”“颜鲁公墨迹”和原著对探春居所的描绘可知,秋爽斋的视野开阔,气势宏大,风雅清高等特点表明了探春有远大志趣、高雅脱俗。秋爽斋布置以书画为主,而不是一般大家闺秀的胭脂和脂粉之类。故她的性格是“志向高远”。③依据“蘅芜苑”可知,人物是薛宝钗;依据“愈冷愈苍翠”“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衾褥也十分朴素”和原著中对宝钗居所的描绘可知,写尽了蘅芜苑的冷,也暗示了宝钗为人之冷,这也是其处世哲学的核心。故她的性格是“冷若冰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庄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阳师范大学《物理学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数据结构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包装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师范大学《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跨部门协作的工作安排计划
- 西南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租公寓项目培训
- 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大学《设计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光谱分析培训总结
- 大学生生涯发展报告书
- 国开2024年《机电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形考作业1-3答案
- 实验室制度培训
- 中华民族风俗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燃煤采暖锅炉房烟气除尘系统设计说明书样本
- 2024年四平职业大学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西瓜农场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方案设计、分段收费
- 传染病管理制度培训
- MOOC 大数据与法律检索-湖南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