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必修下册)_第1页
第八单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必修下册)_第2页
第八单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必修下册)_第3页
第八单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必修下册)_第4页
第八单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单元知识速记第八单元知识速记清单1.课文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汇总比较表篇目文体内容主题《谏太宗十思疏》疏彼时唐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已十余年,天下承平,百业兴旺,作为君王的唐太宗开始流露出骄奢忘本的苗头,魏征遂作此疏劝谏。文章由君道之根本讲起,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为君主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厚积德行,克制欲望,从而善始克终。接着提出“知足”“知止”“谦冲”等“十思”作为君主“积其德义”的策略和方法,辅以选贤任能、择善而从,劝诫君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行无为之治。国家治理《答司马谏议书》书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阿房宫赋》赋写于唐朝日渐衰弱之际,因统治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此文以讽喻。文章先铺陈秦宫室之宏大华美、统治者生活之骄奢淫逸,最后顺势发议论,指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主要是因其不施仁爱,穷奢极欲而导致覆亡。文末更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结,委婉地向当国者提出讽谏。国家兴亡《六国论》论写于北宋中期承平之时,因北宋王朝每年要向辽和西夏缴纳“岁币”,损伤国力的同时,也助长了敌方的势力,苏洵遂针对国家现实作此文以规谏。文章开篇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不赂者以赂者丧”。接下来分别加以论证,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结论,引向现实政治,委婉劝喻。领会作者的主要观点及现实针对性,体会士人的责任与担当精神篇名作者身份写作对象针对问题文章观点写作目的《谏太宗十思疏》臣子君王唐太宗骄奢、奢侈居安思危,积其德义告诫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厚积德义,善始克终《答司马谏议书》同僚重臣司马光新法推行遇阻驳斥责难,坚持变法坚持变法的正确性,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阿房宫赋》士大夫君王唐敬宗唐敬宗大兴土木六国与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自己劝谏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施爱百姓《六国论》士大夫宋朝君王北宋积危积弱,国运日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六国因赂而亡的史实,警示当朝,提醒统治者不要为辽、西夏积威所劫在合理推论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大胆质疑本单元作者对历史和现实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能提出独特的观点且有说服力。但历史和现实是复杂的,我们既要理解其观点的合理性,又要理解其观念的局限性,从而全面认识事物,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请参照示例,填写下表,辩证认识作者的观点。课文合理性我的理解不合理处我的理解《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就是软弱退让,就是长对方气焰灭自己威风,最终削弱的是自己,这确实是六国破灭的原因之一。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这一点找不到史实的依据,恐怕作者并未作认真的统计分析,未必符合事实。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从这句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此文,单提“赂秦”,其目的在于警戒当朝,从现实针对性上是合理的,其论述层次清晰,能自圆其说,是合目的性的。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燕国最后灭亡,是否是因为用兵,恐非事实,这一点是作者的臆断,需要结合史实认真分析。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这句话既概括了六国不断“赂地”而助长秦国欲望,削减自己的实力,又暗示了北宋常年向辽、西夏“纳贡”的结果同六国一样。从危害性角度谈“赂秦”之弊,切中肯綮。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燕、赵两国并非“义不赂秦”,相反,两国割地予秦的例子也不少,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曾提到过。作者陈述史实应严谨,不可为了自己的观点而改变史实。比较四篇文章说理思路、方法及语言的不同本单元四篇文章虽然是“疏”“书”“赋”“论”不同文体,但实际上都是论述性文本,在说理方面有同有异。请思考课文,完成下表。篇名论述思路论述方法论述语言《谏太宗十思疏》先总体论述治国原则——“积其德义”,再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论述“积其德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后提出“积其德义”的具体措施——“十思”,全文逐层递进。采用对比、比喻等说理方法,以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①《答司马谏议书》除首尾外,主体部分逐层批驳:先驳论点,再挖根源,后表明立场。②委婉得体,柔中带刚。《阿房宫赋》③论据陈述极尽夸张、铺排,采用举例、对比论证方法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多采用夸张、比喻、排比等手法;辞采丰富,选语精工;整散结合,音韵优美。《六国论》全文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述思路;本论部分按照形式上并列,实则由主到次的思路。采用举例、对比及假设说理的方法,以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④答案①整散结合,生动有力。②采用驳论形式,批驳对方论点。③全文按照“体物——写志”的思路,先集中描写阿房宫雄伟壮丽、生活奢侈,极尽夸张、铺排,文末点明主旨,议论精当。全文呈“分—总”形式。④朴实严密,简洁生动。重要的文化知识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御史:监督各级官吏,弹劾大臣谏官:提醒皇帝不要犯错,并且督促其犯错之后要勇于改正“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此外还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奏章,奏议,如秦李斯《谏逐客书》。名实之辩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实内涵名称;形式实际内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的是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重要的文体知识疏“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等。“讽、谏、谤、讥、诽”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公开指责。讥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微言讽刺。诽是背地里议论。赋内涵“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舒展散布)文,体物写志也。”形式手法:注重铺陈,多对偶、排比、比喻、夸张;语言:讲究辞藻和用典,声律和谐,朗朗上口;句式: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咏物说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论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单元重要的文言知识《谏太宗十思疏》(一)实词1.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亲人。今义:自己的身体。(5)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今义:泛指祭祀用品。(6)臣虽下愚。古义: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今无此意。3.词类活用(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2)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3)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4)貌恭而不心服(名状,表面上,内心里)(5)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做君主)(6)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责任、重权)(7)居域中之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位置)(8)惧谗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9)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可行的意见)(10)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1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12)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险的情形)(13)智者尽其谋(形作动,穷尽)(1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作动,远长)(15)塞源而欲流长者(形作动,长远)(16)克终者盖寡(形作动,坚持到底)(17)欲流之远者(使动用法,使……流得远)(18)知止以安人(使动用法,使……安宁)(19)正身以黜恶(使动用法,使……端正)(20)思虚心以纳下(使动用法,使……谦虚)(21)何必劳神苦思(使动用法,使……劳累)(22)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意动用法,以……为乐)(23)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意动用法,以……为忧)4.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2)信: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5)当:A.dāng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B.dàng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6)固: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巩固)②据秦孝公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坚固)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然)④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坚持)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本来,原来)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⑦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实在)(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省略句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3.状语后置(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2)戒奢以俭4.宾语前置(1)则思知足以自戒(2)则思谦冲而自牧5.定语后置(1)居域中之大6.固定句式(1)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答司马谏议书》(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通“俱”,详细)(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6.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三)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名作动,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作动,做)(四)一词多义1.见:(1)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3)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5)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6)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2.修:(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2)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3)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4)是以圣人不期修古(动词,学习)(5)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动词,修养)  (五)句式1.判断句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4)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5)胥怨者民也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受命于人主3.宾语前置句 (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阿房宫赋》(一)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古义:跑,奔,趋向;今义:行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3.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4.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搜集保存;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6.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二)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毕,被动用法,被灭亡;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9.廊腰缦回(腰,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10.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11.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三)一词多义:1.一:(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把)(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2.爱:(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3)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3.取:(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3)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4.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5.缦:(1)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2)缦立远视(形容词,久长)6.尽:(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2)奈何取之尽锱铢(尽量)(3)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竭尽,全部用出)(4)触草木,尽死(全,全部)7.使:(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四)句式1.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5)渭流涨腻,弃脂水也;(6)烟斜雾横,焚椒兰也。(7)雷霆乍掠,宫车过也。2.省略句(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3)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3.状语后置(1)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4.宾语前置(1)秦人不暇自哀5.被动句(1)戍卒叫,函谷举。《六国论》(一)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通“曝”,暴露,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古义:他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爷爷。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力量。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使……亏损,使动用法)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作名,小的地盘,大的地盘)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作状,按道理)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击退)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作动,坚持到底)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名作动,侍奉;名作动,礼待;名词作状语)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四)一词多义1.非:(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2)此得之(正确)(3)诚不得已(办法)(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1)当与秦相较(指对方)(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2)其势弱于秦(形势)(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五)句式1.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省略句:(1)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2)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1)赵尝五战于秦5.定语后置句:(1)苟以天下之大学习本单元的论说技巧一、语言上的论说技巧(1)语言简练、简洁精练。《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如此危险的状况下,却仅用一百二十五个字便劝退秦伯,分析厉害得失,使秦伯收回成命。《陈情表》本质上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但是全文的主要基调在于说服君王收回成命,李密在不到五百字字中让君主收回成命。(2)平易自然、浅显易懂。《师说》对语言的要求是通俗易懂,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同时,作者在表达观点时运用平易自然的语言使得论点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全文中语气变化明显,反语、诘问、感叹等语气在文中多次出现,加强了语气和情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也正确地表现了思想内容。二、逻辑方面的论说技巧(1)知己知彼,投其所好。《陈情表》作为一篇优秀的劝说类的论说文,李密了解晋武帝,以及其相关政策。晋武帝统治国家以来,为拉拢人才,以“孝”治天下,所以李密针对“孝”,一步步展开自己的说辞,用“孝”来打动自己的君主。(2)欲扬先抑,以退为进。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烛之武见秦伯,先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比较被动的位置,使秦伯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为自己以后的进一步说理埋下一个很好的基调。三、现实价值(1)抒发真情议论文写作虽然重在“议论”,强调“论点”、“论据”的重要性,但是其核心的感情还是要以真动人,在议论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写作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内容。陆机的《文赋》中说:“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写文章要抒写真情,只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撼动读者。李密的《陈情表》一个“孝”字让无数读者为之感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每位学生讲述和自己生活相关的、最让你难以忘怀的情感,并写一篇小论文。此法不仅增强学生的探究、交流、合作及写作能力,还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2)论证多样一篇论说文中往往会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劝学》较多的运用比喻的方法,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寡人之于国也》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设喻,指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的暴政性质是一样的。比喻和寓言方式的运用把道理论述得具体而生动。《师说》列举孔子的事例,证明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单元主题责任与担当“责任与担当”这一主题要求我们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恪守正确价值观,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责任意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勇于担当,承担起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责任。而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将来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1.关于责任与担当的名言(1)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2)真正进步的人决不以“孤独”“进步”为己足,必须负起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周围的人都进步。——邹韬奋(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代诗人孟郊(7)岁月不老,青春不朽;生逢其时,重任在肩。(8)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9)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0)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关于责任与担当的人物事例1.鸿星尔克的责任与担当:苦难让民族觉醒,大难更见大爱。河南暴雨期间,许多国货品牌纷纷慷慨解囊,其中捐款5000万元物资的鸿星尔克彻底“出圈”,让人们一下子看到了这个民族品牌的责任与担当。2.乡村教师——张玉滚:张玉滚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市中繁华的生活,选择回到家乡,从基层教师做起,一干就是十几年。山路不通,他将学生们的学习用具用扁担挑进大山;长年操劳,他的双手早已龟裂;勇担重任,他的三千青丝皆成雪。他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滋润了孩子的心,灌溉了孩子们的梦。3.排雷战士——杜富国:在一次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4.大连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