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与健康管理(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行为医学与健康管理(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行为医学与健康管理(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行为医学与健康管理(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行为医学与健康管理(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行为医学与健康管理全套可编辑PPT课件全课导航绪论第一篇行为医学第一章行为医学概述第二章健康相关行为第三章行为保健第四章临床行为医学第五章部分特殊人群的行为医学第六章行为医学的治疗技术第二篇健康管理第七章健康管理概述第八章健康管理的基本流程第九章健康管理的应用第十章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第十一章健康产业一、行为、行为科学与行为医学(一)行为即举止行动。从理论上讲,行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仅指外在表现,后者还包括内在活动,即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本书所涉及的行为指广义的行为。人类行为可分为两大类:本能行为:是指先天遗传的不经学习即可出现的典型、刻板、限定、目的明确的指向性行为,如摄食、饮水、防御和睡眠等;社会行为:是指人类互相影响的行为,如人际交往等。一、行为、行为科学与行为医学(二)行为科学是综合运用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及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的学科。广义的行为科学: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中与研究人类行为直接有关的分支学科。狭义的行为科学:指行为科学的一般理论在各个具体领域中的应用。一、行为、行为科学与行为医学(三)行为医学定义:指研究、发展行为科学中与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性学科。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内外表现、发生规律和调控机制,分析正常和异常行为的特征,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主要关注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如健康风险行为、健康促进行为、就医行为和遵医行为等。方兴未艾的行为医学点击此处播放微课二、健康与健康管理(一)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第一,躯体健康,指躯体结构完好、功能正常,并与环境保持相对平衡;第二,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第三,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指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发挥,个体能够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一致。这一定义体现了积极的和多维的健康观,是健康的最高目标。二、健康与健康管理WHO提出以下10条健康的具体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情。(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健康的具体标准二、健康与健康管理(二)健康管理21世纪初,健康管理开始在我国逐步兴起与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健康管理研究与服务的内容已由最初单一的健康体检和生活方式指导,发展到目前的国家或国际组织全民健康促进战略规划制定、个体或群体全面健康检测、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健康管理的“哲学三问”点击此处播放微课二、健康与健康管理

慢性病的全称为非传染性慢性疾病,是指以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为代表,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损害健康、迁延性、无自愈性和很少治愈性等特点的一类疾病。二、健康与健康管理(二)健康管理1健康管理的定义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并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同时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具体做法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二、健康与健康管理(二)健康管理2健康管理的性质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WHO提出,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的。而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达到资源使用的最优化,其目标是在最合适的时间把最合适的东西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发挥最合适的作用。这里的“健康需求”可以是一种健康风险因素,如肥胖等;也可以是一种健康状态,如糖尿病等。健康管理的手段可以是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健康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也可以是对干预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需要强调的是,健康管理一般不涉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医生的工作,而不是健康管理师的工作。二、健康与健康管理(二)健康管理3健康管理的特点包括标准化、量化、个体化和系统化。健康管理的具体服务内容与工作流程必须依据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卫生的标准、学术界已经公认的预防和控制指南及规范等来确定、实施。健康评估和干预的结果既要针对个体和群体的特征与健康需求,又要注重服务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强调多平台合作提供服务。二、健康与健康管理热点速递让更多人掌握健康知识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围绕群众的教育、健康和安全等需求,深入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这对健康科普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强健康科普,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预防疾病的重要一步。…………(详见教材)加强健康科普,需要鼓励更多医务人员加入科普队伍。…………加强健康科普,应该把重点放在基层。…………课堂小结行为、行为科学与行为医学健康与健康管理课后作业结合“热点速递——让更多人掌握健康知识”相关内容,谈一谈你对“行为医学与健康管理”这门学科的认识。谢谢观看第一章:行为医学概述行为医学与健康管理任务目标知识目标熟悉行为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行为医学的学科定位。了解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了解行为医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思政目标能够根据行为医学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素质目标具备“行为决定健康”的理念。能够为实现全民健康、共建共享新时代健康中国贡献应有的力量。课前导入有研究表明,人的寿命15%

取决于遗传因素,10%

取决于社会条件,8%

取决于医疗条件,7%

取决于自然环境,而60%

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请思考:(1)如何理解行为与健康的关系?(2)如何把行为科学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防治及康复?行为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01行为医学的学科定位与分支02行为医学的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03目录CONTENTS1行为医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一、行为医学的研究内容(一)(二)(三)(四)行为与健康的交互作用行为发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医患行为社区和家庭相关人群的保健行为(五)与行为有关的疾病诊疗二、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定义:指围绕被观察对象的日常活动进行系统观察,并根据现场观察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行为医学研究中较为常用。1.分类根据研究情境不同,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根据研究角度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客观观察法和主观观察法。此外,观察法还包括连续性观察、轮换性观察和隐蔽性观察等。二、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2.基本原则(1)重复性原则:只有多次反复地观察,才有助于发现研究对象行为的特征和规律,进而获得有重要价值的信息,使所得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3)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研究和获得有价值结果的重要原则。隐蔽性观察是体现这一原则的观察方法之一。(2)针对性原则:在每一次具体观察研究的过程中,最好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个观察主题,以免观察指标设置太多而相互干扰,导致无法得到准确的研究结论。二、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二)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指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主动创造条件,用给定的刺激引起一定的行为反应,在这种条件下研究行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的方法。23现场实验法:指将实验室实验法延伸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在现场或自然的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的研究。模拟实验法:指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人为地设计出某种模拟真实社会情境的实验场所,探索特定情境下行为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1二、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三)调查研究法指研究开始时,疾病或事件尚未发生,预先选定研究对象、指明相关影响因素,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最后在原订计划的时间内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估的研究方法。(3)前瞻性研究指通过回顾调查,从事件的结果反推分析和探索其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研究方法。(2)回顾性研究也称横断面调查,是指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期内,对某一特定人群的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描述该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的研究方法。(1)现况研究1.分类二、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三)调查研究法2.方法(1)问卷法与访谈法一种是问卷法,多用于短时间内大范围人群的资料收集;另一种是访谈法,一般采用面对面个别访谈的形式,调查者根据被调查者所述获得资料。点击此处播放微课问卷的设计步骤二、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三)调查研究法2.方法1)全面调查又称普查,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调查目的对一定范围人群中的每个成员进行调查的方法2)抽样调查指从全体被调查对象(即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即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统计量对总体的目标量(未知参数)做出推断的方法。抽样方法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也称随机抽样,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的抽样方法。非概率抽样是相对于概率抽样而言的,其特点是样本的抽取不是按随机原则进行的,而是有目的地或随意地抽取样本。(2)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访谈法的类型点击此处播放微课二、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1.概率抽样方法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1)简单随机抽样:又称单纯随机抽样,是指事前对总体不做任何分组,完全凭偶然的机遇抽取样本的方法。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可采用抽签法和查随机数表等方法抽取样本。……(详见教材P12-13)其中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在实际抽样调查中,很少单独采用某一种抽样方法,而常常将几种抽样方法有机结合。2.非概率抽样方法常用的非概率抽样方法包括偶遇抽样、立意抽样和雪球抽样等。(1)偶遇抽样:又称便利抽样,是指调查者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对自己最为便利的方式来选取样本的方法。……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与非概率抽样方法二、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三)调查研究法3.注意事项(1)精心设计:调查前必须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问题。问题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一般情况下多设计成封闭式,以便资料的录入和分析。(2)科学抽样:严格依据抽样方法的要求进行抽样,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及实施的有效性。(3)严格把控:正式调查前,要预先进行一次小范围的预调查。大规模调查时,一定要统一标准、统一方法。同时,必须严格控制现场调查质量,严防乱填或乱画,以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要组织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数据复核。二、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四)测量法定义:指借助仪器和量表等工具对行为问题进行定量研究,揭示研究对象行为规律的方法。1.仪器测量行为医学研究常用的测量仪器有脑电记录仪、肌电记录仪,以及心理、生理能力、神经行为功能测试仪器等。从行为医学的角度看,许多生理活动(如呼吸、心率、血压、腺体分泌和生物电活动等)都属于广义的行为范畴,即凡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外显出来的生理活动,都可作为检测指标。二、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四)测量法2.心理测验指以心理量表作为中介,使用某种“引起行为反应的工具”来揭示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产生的本质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心理量表通常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设置,可采用文字、符号和图像等多种形式来呈现。心理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种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及诊断测验几大类,其中人格测验和诊断测验是行为医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二、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五)文献法人类活动和认识的无限性与个体生命和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人们在研究过往的事实时必须借助文献。文献法是指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来研究、分析、综合或比较不同地域或种族之间、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行为差异的方法。文献法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方向。课堂小结行为医学的研究内容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2行为医学的学科定位与分支一、行为医学的学科定位(一)对行为医学的偏颇认知1.狭隘论对行为医学的理解仅停留在行为的本身和表象上,认为行为是人们活动的外部表现,可以直接观察到;认为行为医学的研究目标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应答性反应。狭隘论将人复杂的行为变化过程视为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忽略了人对刺激所做的分析、归纳、判断和整合。2.泛化论泛化了行为医学的学科界限,扩大了其学科领域,把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和健康教育学等囊括于行为医学之中。泛化论脱离了行为医学的真正含义——认识行为现象,把人的内在意识和心理反应偏重为行为,认为行为是支配机体的根源。一、行为医学的学科定位(二)对行为医学的科学认知1.广义层面广义层面着眼于行为医学的发展和未来,突出行为医学的多学科交叉特征,特别是与行为科学的知识和技术相结合的特征,给出行为医学的有限综合定义。广义的行为医学的定位仍以在耶鲁大学召开的首次全球行为医学大会和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所确定的定义为基础,即“行为医学是研究、发展行为科学中与人类的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多学科领域的新兴学科”。一、行为医学的学科定位(二)对行为医学的科学认知2.狭义层面狭义的行为医学的定位是“行为医学属于临床医学学科,主要研究个体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医疗行为(特别是医生的行为)对患者及其所患疾病的影响”。一、行为医学的学科定位(二)对行为医学的科学认知行为医学治疗或干预的疾病主要包括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所致的疾病、心理生理障碍和心身疾病、药物及成瘾物质的依赖、不良行为引起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不利于健康的性行为,以及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康复期。治疗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可操作的、程序相对稳定的行为疗法,如生物反馈疗法、松弛疗法、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自我控制疗法等。综合医院组建的行为医学科的治疗对象主要是除精神疾病以外的各种与行为有关的疾病。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一)健康行为学健康行为学研究健康人的行为,主要探讨正常人群各年龄段健康行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通过行为咨询和行为指导等方式,预防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健康行为是保证心身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所在。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二)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而内省不是客观的方法,用内省法所得到的意识经验更非客观资料,因此,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中,最重要的有以下4点:①强调科学的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能够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②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③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④通过动物实验和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有关行为的原理和原则,可推导和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三)行为病理学主要研究问题行为和异常行为,以及与社会、行为、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疾病的形成、发展、转归的过程和机制,为进一步从行为医学的角度开展行为问题的干预及有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四)行为药理学研究药物对动物和人的行为效应、行为发生过程及其机制的影响,研究范围涉及药理学、心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学科。通过研究药物的行为效应和行为效应的测定、控制方法,可用于人类行为的生理机制研究,同时也能为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五)行为毒理学研究有毒物质或有害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主要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方法研究这些因素对精神活动及神经生理功能的作用。因此,一般认为行为毒理学是研究有害因素引起的亚临床改变的敏感方法。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六)行为遗传学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出发,在行为表现、系统、分子和基因多个层面上,深入、系统地探索人类复杂行为发生、发展的遗传基础和环境影响因素,以及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机制,揭示人类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从而达到控制行为、预防和治疗异常行为、减轻人类病痛的目的。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七)行为流行病学行为流行病学是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行为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并进行行为干预,以减少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的学科。这里的行为主要指健康相关行为,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健康导向性行为,是行为者自己有意识地为了健康而采取的行为,如求医、自我保健、免疫接种、健康检查、接受治疗及进行康复活动等;另一种是与健康相关,但并非行为者为保持健康而采取的行为,如吸烟、吸毒和暴饮暴食等。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八)临床行为医学临床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诊断、处理各种临床疾病,并把研究结果付诸实施,为保障大众健康服务。临床医学从理论研究到具体实践的诸多环节(如疾病病因、疾病临床表现、疾病治疗的方法和技术等)中都会遇到行为医学问题。临床行为医学就是把临床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与行为科学、行为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立的、系统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临床医学服务。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九)行为诊断学与行为评估学“诊断”是医学上的常用术语,诊断的医学意义是对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进行判断。行为医学中应用的“诊断”一词,则有评估的意思。行为诊断与评估是对人类行为进行测量、量化和描述的技术,主要应用心理学技术和方法来评估人的行为表现或者心理状态、心理差异,并确定其性质与程度。对人类行为进行客观、全面的科学诊断与评估是极其困难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通过研究,努力掌握对人类行为定性或定量的评定,以便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十)行为治疗学行为治疗学主要研究行为医学的技术,是对异常行为或相关疾病进行干预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其采用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各种可操作的、程式化的行为疗法,如生物反馈疗法、松弛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示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自我控制疗法等。行为治疗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包括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行为治疗法就是运用系统的和适当的程序,给予一定的奖惩措施,以纠正非适应性行为,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不过分追究非适应性行为的深层次心理动机与内在原因,而是把治疗的重点集中在怎样纠正和消除非适应性行为上。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十一)行为预防学预防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探索疾病发生与发展、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公众的强身与健体的科学,也是关于如何发挥人体自身免疫力而预防病变的医学。行为预防学是行为医学的观点、原理、技术和方法在预防医学中的具体运用,并自成一门独立体系的科学,许多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预防都可从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十二)行为保健学行为保健学主要研究利用行为医学的知识和技术来提高人们对各种社会、心理、行为等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活动。二、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十三)医学行为学医学行为学主要研究医学活动中的各种相关行为。医学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医学行为的社会化要求医学工作者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更高层面上满足患者及社会的需求。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是医学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主要研究如何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建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观,通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帮助患者康复、延长生命或对其健康状况做出结论等。课堂小结行为医学的学科定位行为医学的学科分支3行为医学的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一、行为医学的历史渊源(一)行为医学在西方的历史渊源1.心理学方面西方行为医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时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据此对人的气质类型进行了分类,论述了不同气质类型的行为特征,并认为健康和疾病是由体液平衡决定的。点击此处播放微课体液学说一、行为医学的历史渊源(一)行为医学在西方的历史渊源1.心理学方面之后,罗马的医学家盖伦对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做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创立了气质学说。经过漫长的中世纪,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使各种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心理学也发展起来。点击此处播放微课气质学说一、行为医学的历史渊源(一)行为医学在西方的历史渊源186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医学动物学手册》,指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为医学心理学和行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52年,德国心理学家洛策撰写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专著——《医学心理学》,标志着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兴起。1832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讨论了心身一致性问题。1.心理学方面一、行为医学的历史渊源(一)行为医学在西方的历史渊源1.心理学方面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行为主要受人内在本能活动的驱使,特别是受性本能的驱使;认为人的行为与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矛盾冲突有关;认为人的行为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行为是机体适应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认为刺激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这种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华生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语言报告法、测验法和条件反射法。一、行为医学的历史渊源(一)行为医学在西方的历史渊源1936年,加拿大生理学家谢耶完善了应激理论,他指出,对外界的不良刺激,不论其性质如何,机体总会出现大致相同的反应,因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增强和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变化起着关键作用。1925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应激”的概念,他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不良刺激频繁出现就可能导致生理功能紊乱。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为人们了解动物行为进化和发展、人类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生物学方面一、行为医学的历史渊源(二)行为医学在我国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有关行为与健康的论述,基本上是以天人合一学说为基础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人应当顺从天之道,顺从阴阳四时运行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各从其根”。点击此处播放微课《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智慧一、行为医学的历史渊源(二)行为医学在我国的历史渊源《黄帝内经》研究了人的气质,以心理、道德和行为特点为标准,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和平五种类型;分析了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并告诫说“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非常重视情志对人行为的影响。《黄帝内经》提出的这些观点,为中国后世医家所继承,他们强调心理和行为调整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并把这一原则贯彻到了他们的医疗实践中。中国古代医籍重视人们健康行为的养成,强调生活有序和日常调养。中国医学对人类行为的重视,也体现在它的临床实践中。二、行为医学的兴起与发展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比尔克提出生物反馈行为疗法治疗某些疾病有显著疗效,可取代药物治疗,并首次提出“行为医学”的概念。1977年2月,在美国耶鲁召开了第一次行为医学大会,这标志着行为医学正式诞生。会议提出了行为医学的暂行定义:行为医学是研究、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交叉性学科。二、行为医学的兴起与发展1978年,第二次行为医学大会召开,会议总结了行为医学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行为医学的发展,并重新修正了行为医学的定义:行为医学是一门把与健康、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科学技术整合起来,并将其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康复的交叉性学科。自此,行为医学在美国很快进入繁荣时期,许多持异议的行为医学专家逐渐统一到行为医学大会的旗帜下。1978年,《行为医学杂志》(JournalofBehaviorMedicine)正式出版;1980年,美国成立行为医学研究会,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之后,行为医学不仅在美国迅速发展,而且很快扩展到世界多地。三、我国行为医学的兴起与发展1981年,WHO在北京举办了精神病学教学讲习班。学习班结束时,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领导与来自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进行座谈,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在我国医学院校开设行为科学课程。此后不久,华西医科大学首次在本专科卫生管理专业、护士专业开设了行为科学课。1984年,受卫生部委托,华西医科大学举办了一期行为医学师资培训班。1985年,我国第一台机电生物反馈仪在天津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治疗神经症和心身疾病,收到了显著疗效。同年,在天津市卫生局(现为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天津市生物反馈研究培训中心和全国行为医学研究会成立,此后其为全国培训了近千名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技术专业人员。三、我国行为医学的兴起与发展1989年8月,经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正式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会。1990年10月,在天津召开成立大会和全国首届行为医学学术会议。1992年8月,在山东青岛召开第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1994年,经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研究决定,同意“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会”更名为“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以下简称“行为医学分会”)。自此,我国行为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5月,“行为医学科”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挂牌开诊,成为国内首家独立设置的行为医学科。国内首家“儿童行为医学科(儿童行为医学中心)”于2014年在常州市儿童医院挂牌开诊,成为国内首家独立设置的儿童行为医学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三、我国行为医学的兴起与发展2019年,国家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专项行动包括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和心理健康促进等,这些大部分都是行为医学研究的范畴,这标志着行为医学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行为决定健康”理念已融入中国的每一次脉动。三、我国行为医学的兴起与发展行为决定健康“行为决定健康”是杨志寅教授于2007年提出的理念。这一理念可以说比较全面地概述了人类行为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所谓行为,不只限于健康四大基石(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和戒烟限酒)的内容,还涵盖衣食住行中的各种行为,亦涉及就医行为和成瘾行为等。笼统地讲,大到七情六欲,小到某一不良举止习惯,皆可能影响身心健康。行为医学认为,不仅疾病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人的行为对健康状况有着巨大的影响。……行为医学强调,人类疾病不仅仅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病理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心理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详见教材)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一)行为医学基础理论和高级神经活动机制的研究人体行为活动的调控和调控机制是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行为活动最重要的结构,人类的本能活动和高级神经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控下完成的。传统生理学认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数量巨大,它们按照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有序的调节活动。开展对高级神经活动机制的研究(包括心理和精神活动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是行为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应引起行为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一)行为医学基础理论和高级神经活动机制的研究1.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学习、训练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皮质会出现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重组,即所谓的“可塑性”。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对揭示大脑活动规律、进行临床矫治和干预、健康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的研究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从分子、细胞、皮质及神经网络等层面研究大脑可塑性的机制,另一方面需要综合考察和研究影响大脑可塑性的内部、外部因素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一)行为医学基础理论和高级神经活动机制的研究2.学习与记忆的基础研究学习与记忆属于高级神经活动,是脑的高级功能,是高等动物和人类最具特色的生理特性之一。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基本神经机制之一。学习可以增加突触的数量,改变突触的结构,是影响脑的可塑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海马突触的长时程增强现象是神经元储存信息的标志之一,是动物学习和记忆的一种基本活动方式,同时也是检验脊椎动物学习和记忆突触基础的主要指标。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长时程增强是指在神经通路上给予短暂而重复的刺激,引起突触传递效能长时间持续性增强的现象。这是突触可塑性的表现,是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机制。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一)行为医学基础理论和高级神经活动机制的研究3.成瘾中枢机制的研究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造成兴奋或愉快感而形成的。目前,精神医学界已经普遍认为成瘾行为,尤其是毒品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部疾病,这样就将传统的从道德角度看待成瘾性问题转入医学角度。这一转换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助于成瘾行为脑内机制的实验研究。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成瘾行为包括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两者的区别在于成瘾对象不同。物质成瘾需要摄入物质才能达到效果,如酒、烟、毒品等成瘾;而行为成瘾则通过外在某种行为即可获得效果,如网络游戏、赌博等成瘾。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一)行为医学基础理论和高级神经活动机制的研究4.情绪的实验研究情绪是极其复杂的生理心理现象,是一种多成分、多维度、多种类组合、多水平整合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情绪与行为关系密切,有人认为,驱使人活动的动力不仅仅是认知,情绪也是人类行为的动力系统。杏仁核功能的发现,让情绪的发生机制进一步明朗化:神经刺激输入到达丘脑系统后,有一条直接到达杏仁核的“捷径”,使神经系统大大地缩短了情绪发生的时间,提示杏仁核是情绪的核心机制。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杏仁核是大脑颞叶内侧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形似杏仁的灰质核团,具有参与情绪和情感的调控、学习和记忆、联合注意等功能。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行为医学在脑科学与认知领域的研究新进展脑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认知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行为医学因素在认知领域的作用得到了更多重视。近年来,行为医学在脑科学与认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多新进展,涉及抑郁、睡眠和运动等多个领域。1.抑郁症状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桥接症状……2.睡眠障碍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涉及多种途径……3.多成分运动训练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更为有效……4.基于移动设备的认知干预适用于社区老年人群…………(详见教材)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二)与行为活动密切相关的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1.行为发生的脑功能和脑成像研究脑功能和脑成像研究是揭示人与动物行为异常的重要研究途径。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行为医学与脑科学的发展。2.行为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成为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和蛋白质脂质体系(生物膜)等。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也从整体水平、系统水平和组织水平,逐渐深入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二)与行为活动密切相关的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3.行为发生的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明流行规律,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病因研究是流行病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这些疾病进行行为风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将对明确慢性病病因起到重要作用。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三)疾病行为界定与评定标准的研究1.疾病行为的界定研究对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对行为进行可操作性定义。目前,在行为科学研究中,疾病行为(详见第四章)的概念性定义多而可操作性定义少,定性研究多而定量研究少。这对开展行为医学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未来行为医学科学研究中要积极提倡疾病行为的定量研究。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三)疾病行为界定与评定标准的研究2.行为评定量表的研发与修订具体的应用范围主要有:作为重要临床资料收集、评估和疗效分析的工具;作为临床研究的基本条件之一,以保证研究样本的同源性;作为经验不足的初学者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其全面、有序而系统地检查患者和考虑诊断;作为疾病分类、患者分组及其他与研究资料相联系的统计量,也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工具或某类疾病的初筛工具。总之,行为评定量表因具有数量化、规范化、细致化和客观化等优点,对行为医学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四)行为治疗与康复技术的研究行为治疗又称行为疗法,是指基于现代行为医学理论,对个体反复引导、反复训练以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类临床治疗技术。行为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理论体系(包括经典的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心身相关理论等)应用到行为治疗与康复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为诊疗技术。大力推广行为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将是未来行为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常见疾病研制特定的具有程序性和可操作性的行为治疗技术,是推动行为治疗技术在临床落地的前提。四、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五)行为医学成果推广与全民健康促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行为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等,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积极推广行为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动员全社会和多部门力量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促进全民健康水平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行为医学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的广泛交流和合作,并加强多学科渗透,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向更广的领域拓展,以充分发挥其在防治疾病、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课堂小结行为医学的历史渊源行为医学的兴起与发展我国行为医学的兴起与发展行为医学的发展趋势课后作业完成教材28-29“知识检测”及“实践应用”相关内容。谢谢观看第二章:健康相关行为行为医学与健康管理任务目标知识目标熟悉健康行为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健康行为建立的相关内容。掌握常见健康行为的表现和要求等。熟悉睡眠不规律和饮食不规律的表现。熟悉睡眠不规律、饮食不规律、运动缺乏、吸烟行为和酗酒行为的危害。掌握睡眠不规律、饮食不规律、运动缺乏、吸烟行为和酗酒行为的干预措施。了解成瘾行为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和分类。熟悉药物成瘾行为、网络成瘾行为和赌博成瘾行为的概念。掌握药物成瘾行为、网络成瘾行为和赌博成瘾行为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措施。了解攻击行为和自伤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的分类和风险因素、自伤行为者的心理特征。熟悉攻击行为和自伤行为的干预措施。掌握自杀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影响因素和预防。任务目标思政目标能够对健康相关不良行为进行有效干预。能够根据个体的临床表现辨识常见的成瘾行为和暴力行为。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重视健康问题,抵制不良诱惑,摒弃不良行为。正确认识药物成瘾行为和暴力行为等的危害,积极参与相关社会公益活动,向民众传递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前导入小丽是某师范院校的一名大二学生,她特别喜欢在上课时间看手机,导致成绩一直很差。小丽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是又改正不了,心里很是苦恼。下面是小丽的个人陈述:大一刚进学校的时候,感觉自己各方面都不适应,尤其是学业方面。因为大学老师的教学方式与中学很不一样,我一时无法适应,内心很是焦躁。有一次上课时,我偶然拿出手机随便翻看,突然感觉心情很放松,课堂氛围也不再令人难受。后来,只要是上课时间,我都会拿出手机来看。如果不看手机,我就觉得好像心里有什么堵着,非常不安,甚至只是拿出手机看看时间,我都会感到轻松不少。大学第一次期末考试,我就考得很差,同学说是我上课一直看手机所致。我自己也明白其中的原因,想要改正,但是一到上课时间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而到下课的时候,反而会收起手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大学两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我试图改正这个行为,但是最多能坚持两节课。请思考:(1)上课看手机会上瘾吗?这种行为对健康有什么影响?(2)如何能帮助小丽改正这一行为?健康行为01不良生活方式与嗜好02成瘾行为03目录CONTENTS暴力行为041健康行为一、健康行为的概念

健康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增强体质、维持和促进心身健康、避免疾病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充足的睡眠、平衡的营养和适量的运动等。二、健康行为的分类(1)个体健康行为(2)团体健康行为行为主体是个体,其行为目的是在避免疾病,保证自身健康,如合理饮食、不抽烟和不酗酒等。行为主体是社会群体或团体,其行为目的是在增强公众的体质,保证公众的健康,如利用媒体开展健康宣传、定期健康普查、预防接种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等。(一)依据行为主体的多少分类二、健康行为的分类(1)外显的健康行为(2)内隐的健康行为指可直接观察到的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如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娱乐等。指需要通过间接手段(如面谈和行为调查等)才能了解的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协调统一的人格等。(二)依据行为表现的可观察性分类三、健康行为的建立(一)树立健康信念树立健康信念是健康行为建立的前提。健康信念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健康的追求、认识、标准和目标等。科学的健康信念有助于个体采取一系列有利健康的行为。根据健康信念理论模式,个人信念的调节会直接影响个体对风险因素的感知和采取对抗疾病的行为。三、健康行为的建立(二)掌握和运用相关行为理论掌握和运用相关行为理论有助于健康行为的建立。对于已成为习惯的行为,要想改变,仅有转变信念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通过掌握和运用相关行为理论来帮助其建立健康行为。三、健康行为的建立(三)行为干预行为干预是实现行为转变的重要手段。行为干预是指通过具体指导和技能训练,帮助和促使人们实现特定行为的转变。此外,还需要借助政策、法律、经济手段和公众舆论等外力,来加速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三、健康行为的建立(四)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是指导建立健康行为的有效形式。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技术媒介传递健康信息、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引导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其中,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人际传播(如咨询、授课和讨论等)和大众传播(如报刊、广播、电视和电影等)。三、健康行为的建立(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建立健康行为的重要途径。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促进则是指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四、常见的健康行为(一)平衡膳食平衡膳食,又称合理膳食,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和科学的烹调加工,从膳食中摄入与机体需要保持平衡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既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及身体活动的需要,又不存在营养相关健康问题的膳食过程。点击此处播放微课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四、常见的健康行为(一)平衡膳食1.饮食多样化具体表现为饮食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例如,将肉类、蛋类、奶类、豆制品类和蔬果合理搭配食用,以保证饮食多样化,使机体获得全面的营养。四、常见的健康行为(一)平衡膳食1.饮食多样化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四、常见的健康行为(一)平衡膳食2.饮食因时而异

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饮食有所不同。例如,对婴儿来说,母乳是最好的饮食,但在母乳缺乏或不足时,可用奶粉代替;对儿童和青少年,应为其提供含有丰富蛋白质、能量和营养素的饮食,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对老年人,饮食应少而精,注意供给优质蛋白质,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3.控制碳水化合物、钠盐和脂肪的摄入量摄入碳水化合物、钠盐和脂肪过多会引起或诱发某些疾病,因而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钠盐和脂肪的每日摄入量。四、常见的健康行为中国营养学会特别制订了孕妇、乳母膳食指南,0~6月龄婴儿喂养指南,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3~6岁儿童膳食指南,7~17岁青少年膳食指南,老年人(65~79岁人群)膳食指南、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人群)膳食指南和素食人群膳食指南,分别对以上特殊人群给予膳食指导。四、常见的健康行为(一)平衡膳食4.根据生活和劳动环境调整饮食当个体的生活和劳动环境发生变化时,饮食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高温环境下,应摄入较多的淡盐水和充足的蛋白质;寒冷环境下,应适当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并适当摄入富含脂肪、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的食物。5.其他除以上内容外,平衡膳食的表现还有很多,具体可参考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四、常见的健康行为1.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核心推荐如下: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3.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和大豆……4.适量吃鱼、禽、蛋和瘦肉……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6.规律进餐,足量饮水……7.会烹会选,会看标签……8.公筷分餐,杜绝浪费……(详见教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八准则四、常见的健康行为(二)适度运动与充分休息1.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人们获得健康的重要途径。适度的运动可增强体质,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促进肌肉发育,提高个体思维和反应能力,控制体重,并可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适度运动的原则主要包括:①必须根据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特点,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合理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难度和运动强度逐步提高,切不可操之过急;③要持之以恒,只有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运动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四、常见的健康行为(二)适度运动与充分休息2.充分休息充分的休息是维持机体心身健康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个体感觉疲倦时必须及时休息,使身体各部分放松,缓解精神紧张和压力,恢复体力和精力,维持机体生理调节的规律性,以保持健康状态。四、常见的健康行为(三)不吸烟(戒烟)与限量饮酒要想保持健康的身体,应远离烟草。此外,吸烟者越早戒烟,对健康产生的影响越小。研究表明,戒烟者戒烟10年后,其肺癌发病风险将降至持续吸烟者的30%~50%;戒烟15年后,其肺癌发病风险将降至与从不吸烟者相同的水平。1.不吸烟(戒烟)四、常见的健康行为(三)不吸烟(戒烟)与限量饮酒现代医学表明,适量饮酒有利健康,而过量饮酒则有害健康。此外,酗酒作为一种病态或异常行为,还与车祸、犯罪、家庭矛盾和违法乱纪等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饮酒方法具体如下:适量饮酒,控制饮酒量。成年人每日饮用的酒精含量不超过15g(相当于150ml葡萄酒或450ml啤酒)。饮低度酒,如啤酒、葡萄酒或40度以下的白酒等。忌空腹饮酒,且饮酒时不宜同时饮碳酸饮料。不宜饮酒过快。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患有肝病、消化性溃疡、慢性病等疾病者,以及在服药期间者,应忌酒。倡导文明饮酒,不提倡过度劝酒,切忌一醉方休或借酒消愁的不良饮酒习惯。2.限量饮酒四、常见的健康行为(四)心态乐观积极乐观的心态可提高人的认知活动效率,增强人的信心,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而消极悲观的心态,则会降低人的认知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不利于健康。乐观心态可通过培养幽默感、增加愉快生活体验、使情绪获得适当表现的机会(例如,人在焦虑不安时,可以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等方法来培养。四、常见的健康行为惊恐不安会引发癌症吗?近年来,大量科学研究证实,不良的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动物实验中,科学家将狗分成两组,其中一组长期处于惊恐不安的状态,另一组则长期处于安静、正常的状态。结果发现,前一组6条狗中有3条狗死于癌症,而另一组的6条狗则都安然无恙。现代心身医学实验证实,过度紧张、焦虑、忧郁和悲伤等不良心理因素可通过类胆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造成免疫性淋巴细胞成熟障碍,抑制免疫功能,从而诱发癌症。四、常见的健康行为(五)其他避免意外伤害,以及预防接种、定期体检、健康咨询、遵从医嘱、培养健康行为与生活习惯等自我保健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健康行为。课堂小结健康行为的概念健康行为的分类健康行为的建立常见的健康行为2不良生活方式与嗜好一、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对健康存在显著或潜在损害的行为模式总和。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睡眠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和运动缺乏等。一、不良生活方式(一)睡眠不规律1.睡眼不规律的表现(1)延迟睡眠导致睡眠不足,即熬夜。这种熬夜行为通常表现为凌晨十二点以后睡觉。(2)无固定的睡眠节律或昼夜颠倒,有网瘾的青少年和演职人员等的睡眠状况往往如此。点击此处播放微课世界睡眠日一、不良生活方式(一)睡眠不规律2.睡眠不规律的危害影响工作效率引发躯体疾病引发心理疾病加速皮肤衰老(1)(2)(3)(4)增加体重增加死亡风险(5)(6)导致内分泌紊乱(7)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8)一、不良生活方式(1)生长激素:由腺垂体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可刺激肝脏产生生长调节素,进而促进肌肉与骨骼的生长,促进脂肪细胞、肌肉及软骨细胞的分化,此外,还具有促进睡眠的作用。(2)褪黑素: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在调节昼夜节律及睡眠-觉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皮质醇:人体主要的糖皮质激素,由黄体酮转变而成。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可调节微循环和维持血压。此外,在调控情绪和健康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一、不良生活方式(一)睡眠不规律3.睡眠不规律的干预调整睡眠习惯调整睡眠环境改变日常生活习惯(4)放松和减压适当运动(3)(2)(1)(5)药物治疗(6)一、不良生活方式(二)饮食不规律1.饮食不规律的表现(1)饮食不定时:如果饮食不定时,饥一顿饱一顿,可导致消化功能受损。(2)饮食不适量:饮食过多可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饮食过少则易导致营养不良,容易引起贫血和免疫力下降等问题。(3)其他:包括饮水不规律、偏食与挑食、乱用保健食品和滋补食品、过度精细加工食物、高盐饮食、经常食用快餐和外卖等一、不良生活方式(二)饮食不规律2.饮食不规律的危害(1)饮食不规律会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引起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2)饮食不规律会增加肥胖、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甚至恶性肿瘤等的患病风险。一、不良生活方式(二)饮食不规律3.饮食不规律的干预(2)饮食管理(4)心理治疗(1)加强营养知识育,提倡科学饮食(3)适当运动一、不良生活方式(三)运动缺乏1.运动缺乏的原因①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较大,导致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运动;②现代交通工具发达,人们常以车代步,走路机会减少;③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限制。一、不良生活方式(三)运动缺乏2.运动缺乏的危害(1)长期缺乏运动会使机体各系统的功能状态退化或下降,体力耐受性变差,患病风险增加。(2)长期缺乏运动易引发肥胖、高血压、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3)长期缺乏运动易导致精神紧张,引发神经衰弱和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一、不良生活方式(三)运动缺乏3.运动缺乏的干预(1)宣传教育: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向人们宣传运动的益处(如改善心血管健康、加强体重控制和改善情绪等),以增强个体的运动观念,提高个体的运动意识,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2)协助制订计划目标:协助制订可行的运动计划和目标,进而引导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3)推动政策支持:如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增加自行车道,建立公共健身房等。(4)寻求专业支持:如果需要,可以向医生、生理治疗师或健身教练等专业人士咨询,以获得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二、不良嗜好行为(一)吸烟行为1.吸烟行为的危害(3)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腔变窄,动脉血流受阻,从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2)烟草、烟雾中含有数种致癌物,当人体暴露于这些致癌物中时,致癌物会引起体内关键基因发生永久性突变并逐渐积累,当机体正常失调时,这些累积的基因突变导致恶性肿瘤发生。(1)吸烟会损害肺部结构、肺功能和呼吸道免疫系统功能,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二、不良嗜好行为(一)吸烟行为1.吸烟行为的危害(5)二手烟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与致癌物,不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同样会增加吸烟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4)吸烟可使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抑制胰岛素的生成。二、不良嗜好行为二手烟暴露并没有所谓的安全水平,短时间暴露于二手烟之中也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排风扇和空调等通风装置的存在也无法完全避免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室内完全禁止吸烟是避免二手烟危害的唯一有效方法。二、不良嗜好行为电子烟是否健康,对人体有何影响?二、不良嗜好行为(一)吸烟行为2.吸烟行为的干预(3)支持和监督(4)限制烟草宣传(1)宣传教育(2)营造无烟环境二、不良嗜好行为(二)酗酒行为1.酗酒行为的危害酗酒,即无节制的饮酒,会使个体食欲下降,食物摄入量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急慢性酒精中毒和酒精性脂肪肝等,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酗酒还会增加个体患高血压和中风等疾病的风险,并可导致意外事故及暴力事件的增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定均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酗酒还会增加个体患某些癌症的风险。二、不良嗜好行为(二)酗酒行为2.酗酒行为的干预(3)供给限制(4)法律约束(1)健康教育(2)干预治疗课堂小结不良生活方式不良嗜好行为3成瘾行为一、概述(一)相关概念1.成瘾行为:指个强烈地、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滥用某种物质或进行某种行为活动,尽管知道会给自己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仍然无法或难以控制的行为。成瘾行为主要表现为失控,并具有以下特征:①成瘾者有做某种行为的强烈欲望,但其结果有害;②如果控制不做,则紧张、焦虑逐渐增加;③一旦完成此行为,则紧张、焦虑迅速、暂时得以解脱;④过段时间(如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后,又重新出现实施此行为的欲望;⑤外部、内部环境刺激可条件反射性引起此欲望;⑥成瘾者希望能控制此行为,但屡屡失败。一、概述(一)相关概念2.依赖:指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滥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仍然继续使用。一、概述长期以来,成瘾和依赖的确切内涵及其差别一直存在争议。1964年,WHO建议用“依赖”取代“成瘾”。一般认为两者没有明显界限,但是有学者认为依赖涵盖的内容比成瘾更加广泛,程度稍低。一、概述(一)相关概念3.滥用:指反复使用药物导致高于社会常模、医疗允许的剂量或次数,导致明显不良后果的行为。滥用的不良后果可以是健康受损、影响工作和学业、出现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等,但不一定发生耐受、戒断症状和依赖。一、概述(一)相关概念4.耐受与戒断症状:指反复使用某种物质后,使用者必须增加剂量方能获得所需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的一种状态。戒断症状是指停止使用成瘾物质,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一、概述(二)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1.生物因素成瘾物质可以通过作用于不同脑区和神经递质系统来发挥作用。成瘾物质可以激活中枢奖赏系统,该系统在成瘾过程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多巴胺系统、谷氨酸系统,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瘦素、P物质、食欲素、神经肽Y等神经递质,在物质成瘾的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成瘾与遗传因素也有相关性。一、概述(二)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2.心理因素多数成瘾者的人格发展不够完善,往往存在某些性格缺陷,表现为情感不稳定、情感表达不成熟、缺乏独立性、依赖周围人的过度表扬和肯定、缺乏社会责任感、好奇心强、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追求即刻满足等,同时有社会适应能力差、情绪调节能力欠佳、耐受挫折的能力低下、应对生活事件及人际关系的技巧缺乏等特点。一、概述(二)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3.社会因素①容易获得;②家庭因素,如家庭矛盾、单亲家庭、家庭成员间交流差、家庭成员有成瘾行为等,家庭成员吸毒是吸毒,特别是青少年吸毒的重要风险因素;③同伴影响和同伴间压力等;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一、概述(三)成瘾行为的分类1.物质成瘾也称物质依赖是指对物质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应用,以取得快感或避免断用后产生痛苦为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躯体性病理状态。物质成瘾往往会导致依赖综合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等生理依赖(又称躯体依赖),以及强迫性觅药行为等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主要包括药物成瘾、酒精成瘾和烟草成瘾等。2.行为成瘾也称非物质成瘾是指不依赖于物质的一种成瘾形式,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具有强迫性质的某种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会对躯体、心理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但尽管个体明白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仍然执意行动。包括网络成瘾和赌博成瘾等,甚至包括狂热于工作、运动和慈善活动等。二、药物成瘾药物成瘾主要由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精神活性物质又称成瘾物质、成瘾药物,是指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改变人的意识状态,连续使用后可导致成瘾的一类化学物质。毒品是社会学概念,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具有很强的成瘾性,并在社会上禁止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我国毒品主要指阿片类药物、大麻和苯丙胺类药物等,本部分内容重点讲解毒品所致的药物成瘾。点击此处播放微课为什么有的药物会

导致成瘾?二、药物成瘾(1)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如巴比妥类、苯二氮䓬类和酒精等。(2)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如咖啡因、苯丙胺类和可卡因等。(3)大麻:适量吸入或食用可使人欣快,剂量过大可使人进入梦幻,陷入深沉的睡眠。(4)致幻剂:能改变意识状态或感知觉,如麦角酸二乙酰胺、仙人掌毒素、苯环利定和氯胺酮等。(5)阿片类: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欣快感,包括天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阿片类物质,如海洛因、吗啡、鸦片、美沙酮、二氢埃托啡、哌替啶(杜冷丁)和丁丙诺啡等。(6)挥发性溶剂:可产生短暂的兴奋,再产生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如丙酮、汽油、稀料、甲苯和嗅胶等。(7)烟草:所含的尼古丁是精神活性物质,尼古丁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成瘾物质的分类二、药物成瘾(一)阿片类药物成瘾阿片类药物成瘾者中断阿片类药物后,可出现一系列戒断症状,如流鼻涕、流泪、打哈欠、瞳孔散大、体毛竖起、出汗、腹泻、全身酸痛、自发射精、血压上升、脉博加快、发热、失眠和焦虑烦燥等。此外,阿片类药物容易产生耐受性,成瘾者需不断提高剂量来维持原先的药效。超过自身耐受性的毒品滥用,可以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烦躁不安或欣快、脸红、口干、瞳孔缩小等,严重时可以出现呼吸抑制、反射消失、低血压、心动过速、急性肺水肿,甚至死亡。1.临床表现二、药物成瘾(一)阿片类药物成瘾(1)脱毒治疗:脱毒是指通过躯体治疗减轻戒断症状,预防突然停药可能引起的躯体健康问题的过程。脱毒治疗包括替代治疗和非替代治疗两种形式。替代治疗是指利用与毒品有相似作用的药物来替代毒品,以减轻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使患者能较好地耐受,然后在一定时间(14~21天)内将替代药物逐渐减量,直至停用的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替代药物有美沙酮和丁丙诺啡。非替代治疗可采用可乐定、镇静催眠药物、莨菪碱类药物、中药和针灸等。2.治疗二、药物成瘾(一)阿片类药物成瘾(2)脱毒后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常使用阿片类阻滞剂,主要为纳曲酮,目的是通过阿片类阻滞剂来阻滞阿片类的欣快作用,消退已建立的条件反射。行为心理干预的方式主要包括:①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成瘾者的行为和认知,来帮助其应对急性或慢性渴求,强化其不吸毒行为;②群体治疗,是指通过匿名戒毒会或集体治疗模式,使成瘾者们相互帮助、监督和支持,共同预防复吸、促进健康;③家庭治疗,即通过教育家庭成员、改变家庭环境和制订家庭治疗计划等,通过家庭的力量预防成瘾者复吸。2.治疗二、药物成瘾(二)大麻成瘾使用大麻后可产生欣快感,表现为感知特别敏锐,视物鲜明生动、色彩绚丽夺目,听音分外清晰、悦耳、富有乐感,思维也十分敏捷,并常伴有性兴奋、自我感觉良好等。大麻中毒可有脉搏加快和结膜变红两个特征性生理征兆。长期使用大麻会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大量使用还可引起脑退行性变化的脑疾病、严重的行为损伤、免疫系统抑制和神经疾病等。1.临床表现二、药物成瘾(二)大麻成瘾长期或周期性使用大麻,在停用后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且在1周内可以缓解,可不予特殊处理,可仅给予镇静催眠药缓解睡眠障碍、焦虑或惊恐等不适症状。大麻成瘾者的精神依赖较为严重,因此行为和心理的治疗是重点,需强化其不用药行为、重构认知过程、回避复吸的高危因素,以及训练应对高危因素的技巧,使成瘾者重新适应没有药物的生活方式。2.治疗二、药物成瘾(三)苯丙胺类成瘾甲基苯丙胺是强效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剂,因其原料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又称冰毒。大剂量可致精神兴奋、性欲亢进、对食物和睡眠的要求降低和暴力行为。长期吸食可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一旦断药,就会导致戒断症状。二、药物成瘾(三)苯丙胺类成瘾1.临床表现ATS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和致欣快作用。使用AST后,特别是静脉注射后,使用者很快会出现头脑活跃、精力充沛、能力感增强,可体验到难以言表的快感,即所谓的腾云驾雾感或全身电流传导般的快感;数小时后,出现全身乏力、精神压抑、倦怠、沮丧而进入苯丙胺沮丧期。这种正性和负性体验使得使用者易形成精神依赖。二、药物成瘾(三)苯丙胺类成瘾1.临床表现ATS急性中毒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症状。轻度中毒表现为瞳孔扩大、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出汗、口渴、呼吸困难、震颤、反射亢进、头痛和兴奋躁动等;中度中毒表现为神经错乱、谵妄、幻听、幻视和被害妄想等;重度中毒可导致心律失常、痉挛、循环衰竭、出血或凝血、高热、胸痛、昏迷,甚至死亡。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分裂样精神障碍、躁狂-抑郁状态、人格和现实解体症状、焦虑状态及认知功能损害,还可导致明显的暴力、攻击和伤人倾向,此外还会导致其他滥用感染合并症,如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性病和艾滋病等。二、药物成瘾(三)苯丙胺类成瘾2.治疗ATS成瘾者突然停止用药后一般不会产生类似阿片类药物成瘾者出现的严重躯体戒断症状,不需要替代治疗,对症处理即可。ATS急性中毒者的处理原则如下:①足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利尿和促进排泄;②通过物理降温或使用肌肉松弛剂来缓解恶性高热;③畅通呼吸道并给氧,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④止痉;⑤有条件者行透析治疗。三、网络成瘾行为(一)概念网络成瘾,又称网络依赖,是一种与上网相关的异常(或病态)行为和认知偏差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网络使用过度(甚至失控)而导致的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功能损害。与物质成瘾相比,网络成瘾者没有摄入任何物质,是一种最为单纯的行为成瘾。研究显示,网络成瘾发生率约为3%~14%,以20~30岁青年男性网络新手中高发。三、网络成瘾行为(二)成因网络本身的特性:网络具有匿名性、便利性、吸引性、激励性、愉悦性、互动性、及时性、操作性、逃避现实性、中介性和虚拟性等特性,这些构成网络使用者成瘾的基本条件。23网络成瘾者的自身特点:包括性格缺陷(如敏感、抑郁、性格孤僻和自我评价偏低等)、心理发育不成熟和共患心理障碍等,这些构成网络成瘾的易感因素,也是导致网络成瘾发生的核心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误区及不良氛围、学校应试教育缺陷及引导缺位、社会负面现象及负面意识形态、偏离正常的文化氛围等,这些都是网络成瘾的促进因素。1三、网络成瘾行为(三)临床分型与临床表现1.临床分型(1)网络游戏成瘾:指成瘾者沉迷于网络游戏。(2)网络交际成瘾:指成瘾者沉迷于网络聊天和交友,而远离现实生活中的交际。(3)网络色情成瘾:指成瘾者沉迷于浏览色情网站、下载色情图片、进行网上色情交易等。(4)网络交易成瘾:指成瘾者沉迷于网上赌博、网上拍卖、网上购物或股票交易等活动。(5)网络信息收集成瘾:指成瘾者沉迷于从网上收集大量无用的、无关的或不重要的信息。三、网络成瘾行为(三)临床分型与临床表现2.临床表现(1)核心症状:①无法控制对网络的强烈渴求;②上网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并对职业和重要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③耐受性增加,为了达到与之前同样的体验,延长上网时间,增加上网次数,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④尽管清楚网络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是节制上网经常失败;⑤反复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