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_第1页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_第2页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_第3页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_第4页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为“诗圣”。杜甫的代表性作品:《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ǎ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发语词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未完,未尽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看见。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集中,聚集

划分,部分

大自然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景色集中在泰山上,使得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眼角(几乎)要裂开心胸摇荡通“层”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到那时,全部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终当,终要全部登凌,登上同学们,经过刚才的朗读和翻译之后,你觉得诗的哪一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为什么?思考:本诗每句都体现了“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具体体现在哪里?岱宗夫如何?

——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远望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凝望愿望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写出了泰山的阔大景象使自己心胸摇荡。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大形象的?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思考: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说说看。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泰山。“割”字写出了泰山“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同,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硕大形象。如何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话?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心胸摇荡,睁大眼睛看着归鸟入林,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专注的神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托物言志。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谈谈你的理解。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勇攀顶峰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思考: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①当时处于盛唐时期,天下太平,黎民安康;②当时诗人正处壮年,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襟;③泰山的昂扬挺拔给了诗人无限奋发向上的力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学习目标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3、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钱塘湖春行有感情朗读: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解释词早莺:早来的黄莺。暖树:向阳的树枝。新燕:刚飞来的燕子。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浅草:不高的青草。行不足:玩赏不够。云脚:下雨前后出现的接近地面的云气。渐欲:渐渐的要。正文全解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起来,水面与堤岸相平,漂浮的云气与湖水相连。从几个地方飞来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枝。不知是谁家刚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各色各样的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不高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掩马蹄。最喜欢景色秀丽的湖东,在那里总觉得玩赏不够!因为那绿杨阴里有美丽的白沙堤。诗歌鉴赏方法:赏析方法: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设疑自探根据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出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更有探究价值请小组探究1、本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3、本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本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象,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3、本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全文总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请用自己的语言向游人介绍西湖的美景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钱塘湖畔。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孤山寺的北面,前方不远处立在水边的亭子就是贾亭。春雨刚过,大家看,淡淡的云气同湖面上的微微荡漾的水波连成了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这水真清啊,跟镜子一样呢。大家再听,不远处是谁在唱歌?原来是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歌唱家们,在嬉戏追逐,正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去。哇,还有几只新来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呢,它们干嘛呢?看,正忙着衔泥筑巢呢。大家看到路边的繁花了吗?东一簇,西一丛,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小草真可爱,嫩嫩的,绿绿的,一定是刚钻出来的吧。大家现在可以在草地上尽情玩耍,享受一下春天的美好。不知不觉我们到湖东了,这里绿杨成荫,真美啊,再看这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我们留连忘返了。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王安石登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了解作者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写诗背景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6)眼:视线。(7)塔:铁塔。(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译文:

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的。

谈谈你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思考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