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空白艺术示例与强化专训_第1页
高考空白艺术示例与强化专训_第2页
高考空白艺术示例与强化专训_第3页
高考空白艺术示例与强化专训_第4页
高考空白艺术示例与强化专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空白艺术示例与强化专训考点:1.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与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2.胥得意《心病》——省略号与空白3.闫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与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留白4.(日)川端康成《红梅》——留白妙法【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2.留白妙法3.留白4.省略号与空白【考点示例】一、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与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考点解读】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不写之写”手法4.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5.补写“空白”材料1《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2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虽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C.“写”和“不写”影响读者感受:“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答案D解析A.“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见选项关系表述错误。B.“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材料一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可知只说索隐派属于历史学范畴,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C.“‘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表述绝对化。材料一原文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见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二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由作者完全掌控的,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质疑,进而推想缘由,探求真相。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等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就肯定无法完全领会作品的意旨。答案B解析B.“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原文为“‘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可知并没有说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而是与读者的“经验”有关。问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答案B解析B.“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问题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答案①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解析材料一中说“‘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可见“空白”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材料一中说“……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材料二中说“《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可见“空白”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问题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答案示例一:“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示例二:“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示例三:“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含蓄内敛,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解析要揣摩黛玉临终时“你好……”留下的空白,需要从黛玉的心理、性格、宝黛的感情方面加以想象。从黛玉的心理来看,黛玉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是因为听到傻大姐儿说宝玉娶宝钗的事,当时便迷了本性,及至见了宝玉回来,“此时反不伤心,惟求速死,以完此债”。黛玉此时并不清楚宝玉神魂已失,娶宝钗是被人摆布的,因此她心里对宝玉并不是毫无怨言的。由此推测,这“空白”可以是“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还有一种理解,黛玉伤心并不是因为要和宝玉分开,而是为“惜其人”,是因为自己离开之后再没有人如此珍惜宝玉,黛玉走后宝玉必定伤心欲绝——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宝玉已经为了黛玉不爱惜自己身体,而黛玉又怎么能不千方百计为宝玉着想呢?“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第三种理解,黛玉已经和宝玉度过了最美好时光。贾母王夫人为了冲喜,为了贾府的未来,伤害了黛玉,这与宝玉无关。而且黛玉知道:宝玉不爱宝钗;没了黛玉,宝玉的后半生会多么难熬。人在最后一刻,是放下了。当了最后时刻,怎么还会去嫉恨这一辈子最爱的人?“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这更符合林黛玉的语气,和当时的气力,前半句,她花尽一生力气要责骂宝玉,但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她忘记了恨,只有爱。对宝玉的担忧,这才是爱的真谛。二、胥得意《心病》——省略号与空白【考点解读】1.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2.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3.标题的含义4.叙述故事的特点文本心病胥得意当儿子在中告诉母亲晚饭想吃红烧肉时,一时间,母亲竟觉得耳朵出了问题,儿子已经有十几年不吃肉了,怎么会突然提出这个要求。母亲把回了过去,儿子也是吃了一惊,因为他自工作时曾经和家人讲过,家里没特急的事情不要在他上班时打。母亲的一来,儿子还以为家中发生了什么急事和大事。当他听母亲问,刚才他是不是说想吃肉时,他认认真真地回答是。放下,母亲一下子想起了儿子以前的事。以前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也买不上几次肉,每次把肉做好,儿子都像是一个小馋猫,连菜里的肉末都不放过。后来,儿子上班了,有工资了,隔三岔五买肉回到家让母亲做。儿子总是说,以前想吃没有,现在终于有条件吃了,不能再亏了胃。母亲的厨艺好,每天给儿子做的肉都要变换,一周也不重样,儿子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后来,儿子娶了媳妇,也有了儿子,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也是每餐都要有肉。尤其是孙子,吃肉简直是遗传,劲头儿一点也不比儿子差。母亲拿儿子和孙子打趣,你们爷俩如果再这样吃下去,都能把猪吃成保护动物了。儿子说,谁让你的厨艺这样好呢。孙子顾不上吱声,嘴巴里故意吧嗒出动静来。那个时候,母亲给儿媳的碗里夹上两块肉,看着那爷俩的吃相,对媳妇说,妈要是不在这两个狼嘴里夺点食,我估计你肉汤都喝不上。可是,就在儿子吃肉几乎上了瘾或者能评上吃肉五段选手时,他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儿子宣布这件事那天,是他调到单位审批科当科长的第一天,听他如此说,最先笑出声的是媳妇,媳妇看了看儿子说,你要是馋死了,我可不是谋害亲夫呀。孙子嘴里咀嚼着肉,一手夹着肉,一只手伸出大拇指高高地竖着。母亲笑眯眯地看儿子,看一会后,笑就不是眯着的了,而是前仰后合。那一天,儿子真的没吃肉。好几次,不由自主伸到肉上的筷子像是走错了路,又匆匆掉头转向了蔬菜。一直到吃完饭,儿子真的没吃肉。母亲实在忍不住问,到底咋了。儿子说,没咋地,就是决定不吃了。这样对身体好。母亲撇嘴,嗔怪道,你这样说,意思是我以前给你肉吃把你身体没养好吧。没良心。媳妇安慰母亲,妈你别理他,说不准过两天他就当和尚去了呢。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儿子竟然真的是没再吃肉。最开始,儿子看到肉时,母亲还能看到他在咽口水,可是时间一长,儿子对肉竟真是熟视无睹了。母亲、媳妇两人心里十分担心,直犯合计,儿子这是中哪门子邪了,莫不是得了什么心病么?……儿子戒了肉这件事,没出三个月全家人都习惯了,可是在同学和同事那里却成了另外一件事。一次儿子到东北出差,同学专门安排了东北的杀猪菜招待他。结果在饭桌上,他一口肉没吃,同学还误以为他对招待不满意,一个劲地道歉。还有一次,一位同事和他一起吃饭,热情地给他夹了一块排骨,结果那块排骨一直放在盘子里没动,让同事觉得他有些格格不入。如今母亲老了,几乎都忘了儿子以前最喜欢吃的食物是肉时,他却突然来了说是要吃肉,难怪母亲要大吃一惊。母亲在核准儿子确实是要吃肉时,便连忙到楼下超市买了最新鲜的肉,急三火四地给儿子做起红烧肉来。晚饭的时候,儿子看着一大盘冒着热气、散着香味的红烧肉,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块,肉刚夹到碗里,他突然想起来什么,给母亲夹了一块,坚持着让母亲先吃。母亲象征性地吃了一口,脸色一下变了,有些愧疚地说,这肉做得急,炖得不熟,料也放得少,没入味呀。看见母亲尝过了,儿子夹起一块往嘴里塞,胡乱地嚼着,有些兴奋地说,香呀,真香。儿子的举动让母亲和媳妇都看得蒙了,直到儿子吃了大半盘红烧肉,母亲才小心翼翼地问,你今天咋了?妈心里咋这么担心呢。儿子抹抹嘴上的油,长叹了一口气,我明天换岗了,手里的章交出去了,到市图书馆当研究员。母亲问,去当研究员和吃肉有关系呀?儿子停顿了一下说,我自从手里有了审批权之后,就和你们说了自己不再吃肉,其实我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媳妇还是不解,你管好自己就是了。怕什么呀。儿子说,我前面的那两任,一开始也是能管住自己,可是时间一长……问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十几年不吃肉,突然打给母亲说想吃肉,这让母亲很意外,于是母亲想起了“儿子”小时候关于吃肉的往事。B.“儿子”刚工作时就要求家人没特急之事不要在其上班时给他打,这和他坚持十几年不吃肉的想法是一脉相承的。C.面对“儿子”在吃肉“上瘾”时做出以后绝不吃肉的决定,母亲、媳妇和孙子的反应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对此持支持态度。D.母亲所做红烧肉做得急,炖得不熟,料也放得少,没入味,但“儿子”吃得很尽兴,暗示了“儿子”换岗后的放松状态。答案C解析C.“但都对此持支持态度”分析错误,从文中媳妇听说后的笑声母亲笑得前仰后合,可以看出她们是不相信“儿子”能够做到的,持的是怀疑态度;而孙子则是“一手夹着肉,一只手伸出大拇指高高地竖着”,说明只有孙子可能支持。问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伸到肉上的筷子像是走错了路”“那块排骨一直放在盘子里没动”等细节描写突出了“儿子”说到做到的性格。B.小说写母亲原先厨艺好,所做的肉一周也不重样,而现在所做的肉没入味,两相对比,意在突出母亲年老的特征。C.小说结尾的省略号意蕴悠长,留下空白,让读者得以想象出“儿子”的那两位前任未能守住底线最后遭到处罚的下场。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件吃肉的小事揭示了如何禁受住诱惑而不做违法之事的主题,很有启示意义,引人深思。答案B解析B.“意在突出母亲年老的特征”分析错误,根据后面“母亲才小心翼翼地问,你今天咋了?妈心里咋这么担心呢”的信息可知,主要突出母亲的担心,从而推动情节发展,引发后面“儿子”对自己调任岗位的说明。问题3小说标题“心病”有何含义?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一是指母亲和媳妇认为“儿子”担任单位审批科科长长时间不吃肉,应是得了什么心病。②二是指“儿子”担任审批科科长后的心理负担,害怕自己也如两个前任一样,担心自己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

解析这篇小说的标题是“心病”,根据“他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儿子宣布这件事那天,是他调到单位审批科当科长的第一天”“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儿子竟然真的是没再吃肉。最开始,儿子看到肉时,母亲还能看到他在咽口水,可是时间一长,儿子对肉竟真是熟视无睹了。母亲、媳妇两人心里十分担心,直犯合计,儿子这是中哪门子邪了,莫不是得了什么心病么”分析,“心病”是指母亲和媳妇认为“儿子”担任单位审批科科长长时间不吃肉,应是得了什么心病。根据“儿子停顿了一下说,我自从手里有了审批权之后,就和你们说了自己不再吃肉,其实我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分析,“心病”还指“儿子”担任审批科科长后的心理负担,害怕自己也如两个前任一样,担心自己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问题4小说叙述故事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设置倒叙,造成悬念。小说开头写“儿子”忽然打给母亲说要吃肉,然后再慢慢交代“儿子”想吃肉的过程,这里运用倒叙手法,构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利用插叙,丰富内容。小说插叙了“儿子”小时候、工作及成家后极喜欢吃肉的情况,既突出了“儿子”的形象特点,又与后面“儿子”突然不吃肉形成对比。③叙述有波澜,情节不断蓄势,层层推进。小说先写“儿子”不管哪个人生阶段都极喜欢吃肉,但后来一块肉都不吃了,现在又想吃肉且吃了大半盘红烧肉,感到十分满足,最后才托出如此转变的原因。解析(1)设置倒叙,造成悬念。根据“当儿子在中告诉母亲晚饭想吃红烧肉时,一时间,母亲竟觉得耳朵出了问题,儿子已经有十几年不吃肉了,怎么会突然提出这个要求”“他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儿子宣布这件事那天,是他调到单位审批科当科长的第一天”“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儿子竟然真的是没再吃肉”“儿子抹抹嘴上的油,长叹了一口气,我明天换岗了,手里的章交出去了,到市图书馆当研究员”“母亲问,去当研究员和吃肉有关系呀?儿子停顿了一下说,我自从手里有了审批权之后,就和你们说了自己不再吃肉,其实我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分析,小说开头写“儿子”忽然打给母亲说要吃肉,然后再慢慢交代“儿子”想吃肉的过程,这里运用倒叙手法,构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利用插叙,丰富内容。从叙事方式分析,文中“母亲一下子想起了儿子以前的事。以前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也买不上几次肉,每次把肉做好,儿子都像是一个小馋猫,连菜里的肉末都不放过。后来,儿子上班了,有工资了,隔三岔五买肉回到家让母亲做。儿子总是说,以前想吃没有,现在终于有条件吃了,不能再亏了胃”“后来,儿子娶了媳妇,也有了儿子,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也是每餐都要有肉……”是插叙,小说插叙了“儿子”小时候、工作及成家后极喜欢吃肉的情况,既突出了“儿子”的形象特点,又与后面儿子“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形成对比。(3)叙述有波澜,情节不断蓄势,层层推进。根据“以前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也买不上几次肉,每次把肉做好,儿子都像是一个小馋猫,连菜里的肉末都不放过。后来,儿子上班了,有工资了,隔三岔五买肉回到家让母亲做。儿子总是说,以前想吃没有,现在终于有条件吃了,不能再亏了胃”“后来,儿子娶了媳妇,也有了儿子,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也是每餐都要有肉……”分析,小说先写“儿子”不管哪个人生阶段都极喜欢吃肉,但后来“他突然在家里宣布,以后再也不吃肉了。儿子宣布这件事那天,是他调到单位审批科当科长的第一天”“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儿子竟然真的是没再吃肉”“一次儿子到东北出差,同学专门安排了东北的杀猪菜招待他。结果在饭桌上,他一口肉没吃……还有一次,一位同事和他一起吃饭,热情地给他夹了一块排骨,结果那块排骨一直放在盘子里没动”,后来“当儿子在中告诉母亲晚饭想吃红烧肉时,一时间,母亲竟觉得耳朵出了问题,儿子已经有十几年不吃肉了,怎么会突然提出这个要求”以及“儿子吃了大半盘红烧肉”“儿子抹抹嘴上的油,长叹了一口气,我明天换岗了,手里的章交出去了,到市图书馆当研究员”“儿子停顿了一下说,我自从手里有了审批权之后,就和你们说了自己不再吃肉,其实我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禁住最喜欢的东西的诱惑”分析,儿子从当上科长宣布不吃肉后,就真的一块肉都不吃了,现在又想吃肉且吃了大半盘红烧肉,感到十分满足,最后才托出如此转变的原因。【考题对接】一、闫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与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留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追溯中国画的发展史,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乃至传统哲学思想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就是说以无示有,以断示连,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无限,形成隐约含蓄的绘画表达。齐白石画虾,追求神似,不见水波,却有水中游弋的感觉。南宋马远因只画一个角落而被称“马一角”,画面没有填色的空白处,可以是天空、水流、远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独钓图》,只是一叶小舟,一个垂钓渔翁,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处,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的,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而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更趋于求“真”。中国画论中“似”和“真”的观念,然而其中的“真”,在很多论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与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或者规律相一致的意思。五代画家荆浩曾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即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层的神韵,“留白”恰是因此应运而生的。西方油画中,表现黑夜就要用颜料涂抹出黑色来,而中国画对黑夜的表现可能就是画一轮明月,明月的周围全是空白,这是含蓄的表达,是中国式的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效果。“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南宋马远《踏歌行图》将峻峭的山峰至于画面一角,以实笔绘树木山石,以虚笔勾画云雾山峦,留出大片的空白,其间的景物状貌大可自由想象。从对绘画的情境意绪的表达上,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精神层面的感触。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花等,表现的桀骜独立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事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在艺术领域,又是一种典型的审美心理。中国画的“留白”实际是这一审美特征的显现。(摘编自闫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材料二: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其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突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而“取气”又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其中,“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如王蒙一路;“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如倪瓒一派。这两位艺术大家虽同为元四家,其在留白的处理上大相径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这也是宋元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中国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意境营造方式,为作品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和万千意象;在生活里,它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纷繁嘈杂的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的内心留一处清净的空白,则能感悟一份空谷幽兰的禅心。(摘编自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从中国画的理论和实践追溯,还是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追溯,都能印证中国画在审美上追求留白含蓄。B.南宋画家马远擅长通过画面的留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比如《寒江独钓图》,因此被人们美誉为“马一角”。C.中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是有差异的。与西方绘画趋于求真不同,中国画并不求真,更倾向于求“善”。D.对于画面中的空白,中西方画家的认识是有差异的,中国画家认为画面中的空白能让人想象出丰富的虚景。2.下列对材料论证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旁征博引、溯源举证,从理论和事实上都提供了丰富的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作者观点。B.材料一列举八大山人和郑板桥的例证,有力地证明了留白的含蓄表达就在于留下了对空白还原空间。C.材料二将绘画中的“留白”类比做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实际上也可用“冰山一角”类比。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东西方绘画的原则、审美和认识差异等角度展开详细分析论证。3.下列绘画理论中,不合适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B.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C.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D.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4.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分为“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请根据材料二概述两种“取气”的异同。5.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画最重空白处。”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层面探究中国画重视“留白”的原因。一、闫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与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与西方绘画趋于求真不同,中国画并不求真,更倾向于求‘善’”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的,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可知,中国画也求真,只是对“真”的理解和西方绘画不同。故选C。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有力地证明了留白的含蓄表达就在于留下了对空白还原空间”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花等,表现的桀骜独立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可知,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精神层面的感触”。故选B。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表述的重点在于以实景传情思,重在强调写实主义和情景交融。而依据材料一第三段“‘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可知,材料中“留白”强调的虚实相生、虚处有意。故选C。4.同:两种“取气”其实都是留白,都共同代表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向往;异:不同在于留白的处理方式,“密处取气”是在画面满密处少许留白,“虚处取气”是在笔墨极简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析】(1)相同点:依据材料二第三段“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和“这两位艺术大家虽同为元四家,其在留白的处理上大相径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这也是宋元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可知,“取气”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留白”,都是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2)不同点:依据材料二第三段“而‘取气’又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其中,‘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如王蒙一路;‘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可知,“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大量留白。

5.①审美层面: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是含蓄内敛的,要求在空白处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②绘画原则:中国画不倾向于客观外表的形似,而倾向于精神写意的神似:③哲学思想:中国绘画中具体写照的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淡泊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第一段“‘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可知,在审美特征上,中国画体现出的是含蓄内敛,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2)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的,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可知,在绘画原则上,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3)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事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在艺术领域,又是一种典型的审美心理。中国画的“留白”实际是这一审美特征的显现”可知,中国画的“留白”显现的是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事的留有余地。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中国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意境营造方式,为作品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和万千意象;在生活里,它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可知,在思想上,中国画追求的是一种淡泊的心境,属于“道家”思想。二、(日)川端康成《红梅》——留白妙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红梅(日)川端康成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棵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言过其实了吧。”“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咦?难道是我——”女儿在厨房里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这也是啊。”女儿忐忑不安。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对嘛!”“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呐。”“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是啊。”“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对啊,是给人家了。”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是啊,是房枝?”“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听见了。”“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节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有删改)1.这篇小说具有诗化小说的特点,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呢?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是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面对父母最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