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安徽省亳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安徽省亳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安徽省亳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安徽省亳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亳州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遗址,距今约9000至7500年。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稻米、石磨棒、石磨盘,说明贾湖人在当时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稻作技术。这些可以佐证当时(

)A.农耕生产中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B.原始农耕改善了古人饮食条件C.黄河流域文明程度已遥遥领先 D.阶级阶层分化现象已比较明显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3.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魏、楚、秦等国的做法(

)A.标志着世卿世禄制彻底消亡 B.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C.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 D.是分封制存在的重要理论基础4.贾谊在《新书》中描述了汉初官制:“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据此可知,汉初(

)A.形成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B.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C.政治设计削弱中央集权 D.正确吸取了秦亡的教训5.《魏书》载:“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

)A.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借助宗法观念整顿社会风俗C.清除了封建政治统治祸根 D.参照门阀制度吸取政治经验6.“鸿胪井刻石”位于旅顺黄金山下,是东北地区著名的唐代刻石之一。关于此石的最早记载见于《辽东志》:“井上石刻有‘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凿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凡三十一字”。这可用于研究唐代(

)A.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 B.军事部署和军队慰问C.政府赈灾和民间救助 D.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7.唐朝某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枢密院8.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下(

)A.货币开始成为主要税收形式 B.赋税原则由税丁变为税产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缓和9.有书法家评论某一字体为:“举而察之,以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枝条顺气,转相比附,窈娆廉苫(纤细),随体散布……(如)玄螭狡兽嬉其间,腾猿飞鼬相奔趣。凌鱼奋尾,骇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牙距(张牙舞爪)”。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该字体特征的是(

)A. B.C. D.10.下面所示为北宋时期南北方士人任职宰相的时间分布变化情况。这种变化(

)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与北宋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反映出北宋君主专制较唐代有所强化 揭示出古代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11.辽夏金政权创制了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在汉地社会和本民族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平衡,即在不同地域实行符合民族特色的统治政策。这反映了辽夏金的统治特点是()A.家国同构 B.分化事权 C.皇权至上 D.因俗而治12.魏源在《圣武记》论及中国古代某朝地方行政区制度时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这种制度设计(

)A.折射出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B.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C.说明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13.如图是19世纪50年代广州和上海出口茶叶数量的走势图,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列强入侵改变了中国贸易中心 B.中国对外贸易逐渐出现逆差C.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 D.政局动荡是波动的主要因素14.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A.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B.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C.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D.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15.下列内容为某学者对近代某次事件特征的概述。该事件(

)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力以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为主要途径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A.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C.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D.寄希望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16.义和团兴起后,英国担心其波及自己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于是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决定后,更多督抚加入进来,6月26日,由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此事(

)A.揭示了中央权威的式微 B.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C.是清政府灵活性外交的体现 D.是东南各省开始独立的表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图1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疆域图材料二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但也有一些王朝不主张大修长城,学术界有“唐代无长城”和“清不修边墙”之说(如下表)。序号长城沿线主要民族史料①突厥贞观二年(628年)九月十六日,“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资治通鉴·唐纪九》②蒙古“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柔远能迩之道,汉人全不理会。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清圣祖实录》对比图1和图2,指出秦朝长城的变化。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①②之中任选其一,概述该王朝应对材料中相应民族问题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修长城”或“不修长城”的看法。(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宋代文化具有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当时,宋学各派“学统四起”,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能够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宋代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更是并行不悖,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高道有密切的往还,普通百姓读儒书、拜佛祖、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士大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化,士大夫文化也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材料二

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摘编自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出3例说明宋代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速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中的“中国的胜利”。(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无质变,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及转型障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5.BCBCD6-10.ACBAB11-16.DDACCA17.(1)变化:原诸侯国间的长城拆除;北方长城连在一起并得以加长。意义:有力地防范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下;促进了长城以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6分)(2)选择①。举措:利用突厥内部矛盾;军事打击,灭东突厥和西突厥;安置降服的东突厥部众;设置安西、北庭、单于都护府等加强管理。选择②。举措:设理藩院;设立盟旗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军事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接收土尔扈特部回归。看法:〖示例1〗长城是强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修建长城有利于保护农耕文明发展;长城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伟大创造,人类文明瑰宝。长城不能完全阻隔民族之间的交流。长城见证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血泪,其修建是沉重的徭役负担,会激化社会矛盾。〖示例2〗不修长城体现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和多元智慧,促进民族和平交流交融;不修长城见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不修长城减轻百姓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体现民本思想。(10分)18.(1)宋学各派的宽容并存;理学本身能够兼收并蓄;儒、佛、道的和平共处;文化上的雅俗互融。(6分)(2)①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火药被大量制造并应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渐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③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6分)19.(1)军事技术装备落后;统治阶级思想麻痹,战略失误;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落后;日本国力强盛,蓄谋已久。(6分)(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冲击了中国旧时代的社会基础;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部分有识之士改良中国社会的决心;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20.示例一看法:我不赞成明清时期“社会停滞论”。阐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上,伴随着高产作物的引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不断增长,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许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等副业,以获得更多的收人。手工业上,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榨油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种现象在清朝有所发展。商业上,商品经济进人了新的繁荣期,海外白银大量流人中国,长途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帮,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除了经济方面,明清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也在革故鼎新,有所成就。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结阶段,综合国力在世界仍大体保持领先,很多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都表明明清时期社会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