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会写本课出现的14个生字,利用指读、领读等方式正确读出“辣味、擦

黑、做事、蒜瓣、摆摊、小贩、对联、买杂拌儿、玩意儿、零七八碎儿”等词语,力求读出

浓浓北京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

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利用品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之情。

4.利用自主学习单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文章的表达顺序,为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做好铺

垫;并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体会过春节的热闹。

5.通过入情入境朗读、欣赏视频图片等方法进一步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领略我国丰富多

彩的民俗文化。

二、重点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

涵。

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三、课时分配:

本篇课文需要执教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四、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过春节的相关习俗。

五、教学设计:

(-)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中国幅员辽阔,很多地方的春节习俗都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

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去感受那儿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

文化。

2.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交流学习单,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通过查阅自主学习单,老师发现同学们找出了这些带儿话

音的词语,一起看。

(1)读词语说特点:

a.交流带儿化音的词语:(出示)

买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指名:谁能读?

b.交流自带儿话音词语:

(出示:蒜瓣辣味大事干活擦黑摆摊小贩对联)

同学们,再看这组词语,你们知道北京人平常是怎么说的吗?谁能读?

我们一起读!

c.训练提升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还能读出特有的京味儿吗?(出示第三自然段)

小结:同学们,老舍先生自幼生活在北京,因此他的语言京味十足,这正是他语言表达的特

点之一。

2.填表,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谁愿意上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对照。

时间(标好起止自然段)风俗习惯印象深刻

(1)同学们,我们先来竖着看这一列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2)横向再看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学们看,老舍先生正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来结构全文的。

(3)哪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三)学习腊八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这一天老北京人总会熬腊八粥,泡腊

八蒜。那人们是怎样制作腊八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2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看

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出示: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你读出了什么?(食材丰富)

3.从哪儿看出来食材丰富?(抓三个“各种”、展览会)

(1)我从“各种”一词看出食材丰富。

就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2)从“农业展览会”一词体会到用料多。

是啊,作者就是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生动描写出腊八粥用料丰富。请你读。

4.那腊八粥究竟需要哪些食材呢?(出示做腊八粥的食材图片)难怪作者说(出示“这不

是粥……”)

5.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熬腊八粥吗?

6.除了熬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读读这段话,文中有一个词就很好地概括出作者对腊八

蒜的感受。

(描红“色味双美”)

7.美在哪儿?(颜色、味道)

9.(出示腊八蒜图)看,这就是腊八蒜。色如翡翠,而且酸中还带着那么点辣味儿,简直就

是一一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想多吃几个饺子。(出示饺子图)

一起读。

小结:同学们,老舍先生通过列举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件事例生动形象写出老北京人过

腊八的节日习俗。(板书:列举)

(四)学习除夕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北京的除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

一个词来概括。(热闹)

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谁来说?

(1)“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抓“家家”、“到处”谈)

用朗读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同学们,那老北京人都会准备哪些年菜呢?

想象:看着这琳琅满目的年菜,此时假如你正穿过这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你仿佛听到什么?

闻到什么?

朗读:多么浓厚的年味儿啊!再来读读这句话。

(2)“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抓“都”“红红的、各色年画”谈)

出示对联和年画(象征企盼、祝愿和美好)

再次有感情读!

(3)“……鞭炮声日夜不绝。

(抓“灯火通宵”“日夜不绝”谈)

读出你的体会。

2.(出示:“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读读这句话?谁能说说你的感受?(重视春节)

(1)播放视频:(播放人们赶回家过年的视频)

(2)视频看完了,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3)师渲染:是的,这样的时刻,即使离家万里、工作忙碌也要放下手头的事情赶在这一

天跟家人团聚!可见这个节日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太重要了!

(4)有感情齐读。

3.在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出示本句话变红“守岁”)

(1)你了解守岁吗?(自由说搜集的资料)

(2)指名读出体会。

4.合作朗读:就让我们再次感受老北京除夕的热闹情景吧!合作朗读本段。

总结:同学们,老舍先生在描写除夕这一段时列举了各种风俗习惯(指板书),体现出我国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那大年初一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下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

(五)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列举

正月初一

元宵节

六、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设计:

本课在学习效果方面设计了评测练习题来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设计:同学们,这节课的内容学完了,你们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出示评测练

习题)下面以小组竞答的方式检测,最终评选出本节课的“知识能量获胜小组”。

学情分析

-、相关的已知领域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视、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文化节日。学生们对这一节日的感触和习

俗应该说比较熟悉。并且,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

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二、相关的未知领域

语言大师老舍用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

风民俗画卷,领悟民俗文化丰富内涵以及对语言的理解学生或许还比较生疏。

三、相关的难知领域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外学会运用

所查阅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对学生也有一定难度。

效果分析

执教《北京的春节》一课,总体来看效果还不错。本课的所有教学目标已经达成。特别是

引导学生体会“热闹”一词以及在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更深层的含义,学生基本理解比较到位,

而且感触也非常深刻。从而体会朗读加深对老北京过年的习俗的理解或作出更深一步的「解。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通过学习对本节课的情感理解到位。

例如,在体会春节“热闹”氛围的时候能经过层层剖析,将热闹背后所渗透的多种含义通

过不同的教法渗透给学生,拉近了学生与这篇跟自己颇有距离感的文章的距离。

2.环节设计有新意,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在设计上,我针对本课的特点一一按时间顺序记叙,有详有略,采取了“自主学习单”的

形式,让学生提前预习,找出关注点,课上交流,省时省力,实现了“长文短教”,也激发

了学生了解各地风俗的兴趣,同时学会了按一定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课上得鲜

活,很有启发性、主动性,学生参与度较高,落实目标较好。

3.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相得益彰,得到发展。

本课我引导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同时,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习作方法的指导,把一篇

说明性文章上得生动、情浓、厚实。两大亮点体现在:一是抓带“儿化音”的词,指导学生

读好课文,了解北京语音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为上一节京味十足的语文课做好了铺垫:二是

有舍有得,教学重点放在“除夕”,抓“热闹”一词,品味民风民俗,实现了语文能力和人

文素养的共同发展。

当然,在本节课上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不能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时间。在提问“老

北京人在除夕这一天通常会准备哪些年菜?”这个问题时,自己太急于进行下面的内容而没

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把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梳理或了解。还是在“放”与“不放”之

间,自己没有把握好“度”,课堂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课堂参与度不够广。表现在对学生的

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相对比较少,今后应在这几方面加强训练。

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

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

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

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

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

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

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

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

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

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

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

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

愿。

2.从语言表达上看

本课在表达方面具有特色,独具匠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时间为序,条理明晰«

文章整体结构上,按时间顺序从腊八写起,接着写过小年、除夕,再写庆新年和闹元宵;

具体的节日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如除夕,写“贴对联”、“扫房”、“备菜”、“吃

团圆饭”、“守岁”等。这样,在时间的线程上既次第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独特的风土人

情,又使全文的条理清晰明了。

本文时间跨度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

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2)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

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

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

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3)口语风格,朴素直白。

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

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先生

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北京的春节》一文,

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

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

有味。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

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用的全是老

百姓的口头语,即便是对热闹景象的描写,也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在轻松愉悦的语言

氛围中传达了自己对北京风土人情独特的情感体验,抒发出率真自然的情怀。教学过程

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

实处。

(4)俗语表达,京味十足

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语言的北

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

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

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如'‘买杂拌儿、玩意儿、零七八碎儿”这些词语极富北

京当地特色。而像“腊月七八,冻死寒鸦”这样的俗语表达,既能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

最冷的时候开始,又让我们感受到老舍先生的幽默诙谐.

(5)生动形象,画面感强

老舍先生在描写时,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

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

又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

收的自豪和期吩。再如“有赛轿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

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反映了淳朴善良、崇

尚劳动、热爱生活的画面。这种语言上的特点,使人读过后画面感极强。

(6)通篇运用了列举事例的方法表现老北京过年的民俗特点。

本篇文章作者从腊八这天开始一直叙述到正月十九过完年。全篇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不同的时间段风俗习惯也不同。而在描写这些风俗习惯的时候,老舍先生都是运用了大量列

举事例的方式展开描写的。如对腊八粥、腊八蒜、逛庙会、看大戏等等,表现了老北京过年

那丰富的民俗特点,从而引导学生领略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7)对词句的解析

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己,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

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

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

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

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

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

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

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

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

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

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

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

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二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

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二教材位置

1.人文专题的位置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五

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

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

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

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

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

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对于“民

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

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

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

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

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2.训练重点的位置

(1)入情品读,体会情感。“入情入境地读”是一种阅读方法,指在阅读那些叙事写物抒

情的课文时要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使读者的情感贴近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这种语言风

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

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另外,老舍先生因自幼生活在北京,对北京方言乃至文化都有非常多的了解。因此,这篇

文章的语言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浓浓的京腔京味儿。在教学时,应注意渗透这一特点,引导

学生在充分朗读中读出那份京腔、京味儿、京韵!把培养语感体会民俗文化落到实处。

(2)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注意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之际去体

昧。

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

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

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

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3)文章在布局谋篇上面具有特色,详略得当。

虽然整篇课文老舍先生都是在写北京春节的风俗。但这些部分并不是平均用力的。在这些

风俗习惯中,老舍先生主要抓住“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四部分进行详细描写,

而对于小年等其他春节的习俗描写得比较简略。这种详略得当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并

能学以致用。

(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学习及自己感兴趣方面开展调查活动,了解民俗。

这个训练点是本单元的阅读导语提示中明确指出的。意在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教学

中,我通过设计自主学习单中的填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并在课堂根据课文内容

将搜集的资料整合运用,为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提供了便利。如在教学除夕部分时,引导学

生体会“热闹”含义。分为浅层与深层。浅层的热闹就是一家人过年的忙碌、欢乐的感觉。

而深层次的热闹实际上是老舍先生写出的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与幸福的感觉。想要理解这一层

次,就需要课前学生储备好各种有关春节文化的资料让整体理解更加顺畅。

3.课后思考练习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一题除练习快速默读外,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并能

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细节谈感受.在交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对比

谈感受。本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完成。

(2)有感情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

些部分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题旨在落实本年段的重点目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

方法”。本题宜在把握全文内容后进行,找出详细描写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读议结合,相

互促进,切实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3)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课后第三题的练习意图是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

受传统节日蕴涵着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习作练笔的能

力。

课后“阅读链接”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

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

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

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

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会写本课出现的14个生字,利用指读、领读等方式正确读出“辣味、擦

黑、做事、蒜瓣、摆摊、小贩、对联、买杂拌儿、玩意儿、零七八碎儿”等词语,力求读出

浓浓北京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

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利用品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之情。

4.利用自主学习单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文章的表达顺序,为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做好铺

垫;并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体会过春节的热闹。

5.通过入情入境朗读、欣赏视频图片等方法进一步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领略我国丰富多

彩的民俗文化。

四、重点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

涵。

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五、课时分配

本篇课文需要执教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6《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一、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幅对联。

二、写出下列节日的农历时间。

除夕()腊月()重阳()

正月()元宵节()中秋()

三、我能从课文中找出下面各类物品的名称,写下来。

1.春节食品:()()()()()

2.春节玩具:()()()()()

3.元宵彩灯:()()()()()

四、我能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3.张挂彩灯、彩带,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五、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吗?

六、春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关于过春节已经形成了一

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你的家乡在哪里?那里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呢?

课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一课是老舍先生比较出名的作品之一,但执教这一课过程并不简单。我想

原因是多方面的。上完这节课,感觉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特分析如下:

首先,这节课我没有充分备好学生。虽然从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天起,嘴里就反复念叨要

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但真正又能将这三点落实多少呢?早就习惯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

教案走,当突然发现学生们“不走寻常路了”便一下子手足无措了。此时,也才明白了“备

学生”的真正的意义所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只设计一种单一的教学思路必定是要配钉

子的,能考虑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为其设计属于他们发展的教学思路才是体现“因材施教”

的意义之所在。

其次,教学应变力的缺乏暴露出我课堂教学的短板。这次执教《北京的春节》一课,充分

暴露出我临场应变力的缺失。除了我在语言上的激励就再也无计可施了,忘r眼神、动作甚

至是教学环节的细微调整所能带来的课堂氛围的改变。也从这次讲课才意识到,真正成功的

课堂并不是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完成的课堂,而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和状况时教师

依然能游刃有余地扭转过来的课堂才是最精彩的、最成功的。所以,善于积累讲课的经验以

及临场反应力是我接下来要有意训练的重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学也是需要灵活思想的工作。在教学中,要能懂得去变通思路,而不

是死扣教案。以前,每一次公开课我都是把教案背得熟熟的才敢放心上课,学生能从本节课

中到底获得多少知识,得到什么能力关注得很少,总觉得我能顺利走下全部的教学设计是最

好的。但通过这次执教《北京的春节》一课,我发现自己过去的想法很多都是错误的。当学

生没有掌握此方面能力时,我就应该踏踏实实地教会他,而不是单纯“走教案”。比如,当

有学生不会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来谈自己的体会,那我就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的教会他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