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诵与对比,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倒序的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文学语言的魅力,从细节读出人物形象、心理。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到封建社会中夫权、族权、神权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戕害。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重点人物形象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倒序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拓展:

现当代小说鉴赏:四大文学体裁:诗歌、散文、戏剧、小说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刻画人物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

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关于小说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情景导入:

上个世纪初期,虽然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推翻,但是封建的思想残余依然根深蒂固,无数的人依然受到其迫害。此时急需一场彻底的思想洗礼来使人们重生,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爱国主义文学家以笔为矛。将思想融入文字之中对封建势力进行奋力反抗,创作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

鲁迅,字豫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民主斗士、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奠定了中国现代的文学基础。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例如:《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他的作品掷地有声,在当时如同一声惊雷,引人振聋发聩。

鲁迅先生总是能从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中获得灵感,以此为线索,层层深入,剖析深层次的原因。《祝福》的创作背景及人物就是发生在鲁迅身边的人和事,小说《祝福》以第一视角“我”。一个离开家乡多年的知识分子在旧历新年年底回到家乡后寄住在亲戚鲁四老爷家里时。目睹的一场关于鲁四老爷家女仆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事件。是什么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呢?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学习他的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知人论世:鲁迅-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逐渐放弃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鲁迅后期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大异前期。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大陆妇孺皆知。一般认为,代表鲁迅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是散文诗集小学课本。

作品简介:

鲁迅创造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杂文形式,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匕首投枪一说本于鲁迅《南腔北调集》中的《小品文的危机》),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代表作有《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热风》、《三闲集》等。

鲁迅散文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结集为《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代表作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野草》则以尼采式的散文诗形式,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当时虚无主义的悲观心境。语言色彩艳丽而冷峻峭拔,意象独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对日后中国白话散文诗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鲁迅并不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只是偶尔为之。其诗作传世无多,主要以旧体诗为主,多有佳句。早期诗歌深受古诗影响,多吟咏离情感伤。留学日本时作《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真切动人,境界大开。《四一二事变》一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写出乱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为之动容;赵聪《三十年代文坛点将录》说,时人称“三百年来无此作!”。1922年创作《彷徨·题辞》:“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描述文学创作路上呕心沥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相较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鲁迅的诗歌在当代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是常被引用来表示国共和解,和海峡两岸和解的名句,如温家宝在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是否会对台湾释出更多的经贸优惠政策”,温家宝回答中引用这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常被引用以自况。鲁迅翻译的两本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FromtheEarthtotheMoon)和《地底旅行》(VoyageaucentredelaTerre)。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此外还有《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存世。

鲁迅先生的作品

小说集:

1.《呐喊》,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一件小事》、

《阿Q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2.《彷徨》,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祝福》是第一篇,另外还有《伤逝》、《离婚》等,

共11篇。

3.《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间所作的八篇作品,如《非攻》、《铸剑》、《理水》等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范爱农》等回忆性散文。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识背景:《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妇女的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解题:“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年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祝福》因为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而成为传世不朽之作。鲁迅先生把祥林嫂这个无依无靠、无牵无挂、无家无业的孤独的弱女子放在礼教森严、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鲁镇”,同时又是在这一思想和观念显示最充分、最集中的旧历年底,而生活贫苦、地位底下的祥林嫂在这本是人人都应享受幸福与快乐的时刻凄然死去,就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整体感知:

一、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

倒序的作用:

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任务探究一: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任务探究一:在《祝福》开篇反复出现两次“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作者想通过这句话揭示什么呢

明确:鲁镇是鲁迅先生的故乡,在他离开多年之后,再次回到那个地方,此时的鲁镇带给他的感觉是矛盾的。

那时的中国经历完辛亥革命后,在思想等方面也正在经受洗礼,而鲁镇呢?

变的与不变的

鲁迅先生在《祝福》开篇中介绍自己的亲戚鲁四老爷时说道:“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后面在他见到自己的朋友后,又介绍到:“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通过鲁迅对他所见人物的描述,这些人经过时间的流逝,除了头上添了几根白发,脸上爬上了几条皱纹之外。似乎外界的一些变革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他们还是按照以前的生活方式,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然而改变的只是时间这个数字,当时已经是民国一九二四年了,距离辛亥革命已经十四年,民国没有对这个南方小镇留下任何痕迹。

鲁迅先生就是以鲁镇为据点,在鲁镇变与不变的双向对立中告诉人们,变的只是外在的形式。那仅仅是外部的标签,而真正没变的,便是人们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人们心中植根几千年,想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就要冲破外在的枷锁。

任务探究二:《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任务导引:《祝福》一文中,有多出笔法细腻的环境描写,不仅起着烘托气氛,营造氛围的作用,更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和作者本人的感情,不愧为本文的一个经典之处。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祝福》一文的开头,虽说写的是旧历年底的新年气象,但给人的感觉确是十分沉闷的。“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钝响”、“震耳的'大声”、“幽微的火药香”等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的角度,烘托出完整的新年气氛。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忙碌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句社会环境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作了伏笔。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从整体上看,年底“祝福”的忙碌情景与祥林嫂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她最终悲惨的结局。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作者对鲁四老爷书房内的摆设进行了描写,这是高超的借物写人技巧,通过对书房布置的描写,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的封建卫道士豁然呈现,尤其是作者对书房中那一边已脱落的对联的描写,更含有讽刺意味。由此,鲁四老爷对再婚的祥林嫂憎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鲁四老爷对祭祀格外重视,视其为“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本文中多次写到祭祀活动,对祭品,祭祀准备,以及仪式进行都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当时封建守旧,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这与人物的行为与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鲁四老爷作为本文中体现玩固守旧的重要人物,自然不准祥林嫂参与祭祀活动,祥林嫂这样身份的人“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这直接表现了祥林嫂所受的歧视,并进一步揭露了当时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对人民的毒害。作者在《祝福》一文中的环境描写堪称经典,在烘托气氛的同时,更表现了主旨。

任务探究三:《祝福》的肖像描写

任务导引:从《祝福》看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要描写人物,首先就要描写人物的模样,也就是人物的肖像。人物的肖像,除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如面貌、体态、衣着等,还包括人物的内部精神的反映如神韵、情态等等。肖像描写对于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让读者从中认识人物的独特外貌,而且能让读者从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因而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以鲁迅先生的名作《祝福》为例来看看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鲁迅先生十分擅长人物的肖像描写,首先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和民间文学艺术形神结合写形服从于写神的表现方法;其次他在突出人物肖像特征的同时,总是和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此外,他还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眼光去表现另一个人物的肖像。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为了塑造祥林嫂这一个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被剥削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曾三次对样林嫂的肖像进行了集中描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

第一次描写: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第二次描写: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三次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是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的描写,实际上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龄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不但身体被摧垮,精神也已经崩溃。

明确

1: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没有夸张和渲染),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境遇变化,内心由满足到陷入痛苦和悲哀。

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还有脸色的变化:第一次“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三次“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任务探究四:《祝福》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详细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仔细的描述,它详细渗透在对人物、光景或场面描绘之中。恰到利处地运用细节描绘,能起到衬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注意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绘,有助于深刻理解文章蕴意。鲁迅先生的作品就善于运用细节描绘,尤其是《祝福》中一些细节描绘很有特色。

任务探究四:《祝福》的细节描写

1.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绘和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

祥林嫂初到鲁镇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龄大概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仍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表现她和善、安分、温顺、忠厚老实,还说明她

生活艰辛,虽受尽婆婆摧残,但毕竟年青,仍有青春活力。也正是一个这样的无法掩遮住青春活力的活生生的人,被封建礼教的保卫者无情地设置各种做人的障碍,而悲惨地死去了。

祥林嫂再到鲁镇,"她仍旧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赤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目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深重打击,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难过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最后,"我"在河畔碰到她时,她"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忧如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能够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由大及小,由远及近。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板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摧残下,已经陷入了极度悲哀,精神已经完全麻痹,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弥留的人。小说的外貌描绘不单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将"空的"单独进行强调,说明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并没有乞讨到什么东西,突出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哀。

"下端开了裂"将全部的重量压在了竹竿上,已经没有力气了。明确:变式句描写的功能,让强调的部分得以强化和渲染,给写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小说中,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卫老婆子告诉说:"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时,"四叔皱了皱眉是在厌烦她是一个寡妇。"他"厌烦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鲁四老爷恪守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三纲五常"是他的信条。鲁四老爷在猜测祥林嫂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四叔一知道,就皱了一下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这是鲁四老爷第二次皱眉,他对一个在自己家无法生活不得不"逃"的妇女,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厌,说明他坚守封建礼教,封建观点根深蒂固,他保守反动、至死不悟。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林嫂二进鲁镇时",四叔虽然照例皱了过,但基于素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劝告四婶说败坏民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他不允许祥林嫂参与祭祀,他认为祥林嫂是不洁之身,她违背他所保卫的伦理道德,祥林嫂是个"谬种",她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资格,成为一个有罪的人,把一个苦苦挣扎的祥林嫂再次推入精神摧残的深渊,这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通过对两个人的外貌、表情的变化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扭曲的社会,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在封建社会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三纲五常"、"节烈"、"男尊女卑"等一系列封建思想、封建观点、封建等级制度牢牢束缚着人们。旧社会的广大妇女们不单受着肉体上的摧残,而且精神上倍受残害,即使她们挣扎、苦熬、忍耐都无济于事,她们一旦稍有违犯,就被宣判有罪,是万难挣脱的,最终挣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2.《祝福》中的三处集中刻画"祝福"场景

小说在开头、结尾三处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祝福的情景,为祥林嫂的悲剧勾画出黯淡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社会本源。

小说开始处写"灰白色的深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鞭炮;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一段话,细细品来,总感觉有股酸溜溜的味道。寥寥数语勾画出阴沉、低暗的年末情景,尽管是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但感觉到的是乐景不乐,是压迫、沉闷。这就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一个黯淡的社会背景,确立了一个悲凉的感情基调,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

紧接着文章第二段仍是着力刻画了鲁镇祝福的情景:﹣这是鲁镇,年终得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鸡、宰鹅、买猪肉,专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点上蜡烛,恭请福神们来享受;拜的却直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旧是放鞭炮。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天色愈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繁忙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鲁镇洋溢的是浓重的迷信色彩,人们严格地恪守着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观点、封建礼教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只需买得起福礼和鞭炮之类的"说明祝福是富人们的祈福,也正是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中祥林嫂寂然死去了,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进一步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本源,揭示了悲剧的必定性。在《祝福》的尾声中,作者通过"我"的视听和想象描述了一幅极富特点的情景图,勾画出一种变了调的欢喜。先是"'我'给鞭炮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作者没有欢喜,他是被惊醒的,看到的是惨淡的光,听到的是没有了喜庆气氛的鞭炮声。那声音联绵不断,这是代表鲁镇的人们忠诚敬神的欢喜的震响,却似乎合成了"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寒冷的雪花,拥抱着全市镇。这飞舞的雪花,让人感觉到的不是轻盈飘舞,而是凝重而纷杂,是一种沉沉的压迫。鲁镇祝福的欢喜情景,是变调的欢喜,是沉醉于祝福的欢喜之中愚昧麻痹的人们,与惨死街头的祥林嫂的鲜明比较。"'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坦疑虑一扫而光,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财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亲眼目击了祥林嫂的悲惨一生之后,作者运用了反语,在"我"之"懒散"且"舒坦"的背后,隐藏的是深深的悲伤与愧疚,是"我"无力改变现实的自我讽刺:同时也充足说明,无限的幸福实际上只是空幻的期待,醉醺醺的不是原本子虚乌有的天地圣众,而是迷信神佛、愚不可救的人们,深刻地反应了封建礼教思想对人们的愚弄与残害,揭穿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同时,作者这样安排祝福情景,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响应、构造紧凑,深入主题的作用。

3.鲁迅给祥林嫂的十次画晴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最能传神,通过眼睛能够窥视心灵的秘密。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在《祝福》一文中就有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初到鲁镇——顺着眼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捐门槛——分外有神不让祝福——失神沦为乞丐时——眼珠间或一轮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任务探究五:《祝福》的语言描写

其语言“可恶,然而……”话中有话,耐人寻味。

第一次说“可恶,然而……”是在知道卫婆婆带人来抢走祥林嫂时说的。其中的“可恶”是骂卫婆婆,意思是你竟敢到我这里来抢人!鲁四老爷认为这是有辱他的尊严的,所以说她可恶,但他马上话语一转:“然而……”,其意思是说:“你祥林嫂不该逃出来,既然婆婆来了,你是应该回去的。”显然,他是维护封建道德观念的。

第二次说“可恶”是骂卫老婆子。正如四婶责怪她:“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待到老婆子道了歉,陪了罪,作出了解释后,四叔又说:“然而……”意思是“不知者不为罪,你既然不知道她是瞒着婆婆,那就算了。问题严重的是祥林嫂怎么能瞒着婆婆擅作主张跑出来呢”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卫道者。

(1)两次自述阿毛之死: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与柳妈的对话: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

(3)与"我"的对话:展示了其矛盾心理,说明希望彻底破灭

任务探究六:《祝福》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提问:文中同样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是以“祥林嫂再到鲁镇”这部分为例说说表现祥林嫂什么样的心理?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

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吞噬的人物形象。

任务探究七:造成祥林嫂的悲剧的原因?

《祝福》开篇便介绍道:鲁镇在年终迎春节之际,要置办鸡鸭鱼肉等很多“福礼”来祭奠祖宗神明,希望来年顺风顺水,人们便把这称为“祝福”。

祥林嫂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来到鲁四老爷家帮工,由于她的寡妇身份,鲁四老爷一直不太愿意让她来家里,奈何祥林嫂老实本分、做事勤快,便就把她留了下来。可是没过多久,祥林嫂的前夫家人便把她抓了回去。后来才了解到先夫家把她抓回去之后便把她卖给了其他人做老婆,祥林嫂就这样去了深山中。

在这里她的第二任丈夫还算朴实能干,不久生下了一个儿子,过起了幸福的日子,可是命运之神好像忘记了这个可怜的妇人。后来丈夫因感染风寒去世,随后儿子又不幸被狼叼走,这时祥林嫂被丈夫家无情地赶出了家门。

此时她已走投无路,只得再来投奔鲁四老爷,鉴于之前祥林嫂的良好表现,鲁家人便让祥林嫂留在了家里。

可是此时人们发现祥林嫂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干事麻利,她好像已经被命运彻底摧垮,逢人便向人讲述自己的儿子是怎么死的。人们一开始一直嘲笑她,渐渐地开始疏远她,在鲁四老爷家做事的时候不让她动“福礼”。

认为她是一个不祥的人,被她碰过的东西也会变得不干净。最后鲁家人也不想再收留她了,便将她赶走了,失去容身之所的祥林嫂被迫上街讨饭,最终在鲁镇人迎接祝福的时候死去了。

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剧的,而造成她悲剧的因素并不是偶然。在她的身边几乎没有一点善意,就连她自己也渐渐地放弃了自己。鲁四老爷家是当地的大户,有钱人家,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代表着典型的封建礼教思想,会对支持新思想的进步人士破口大骂表示反对。在鲁四老爷眼中,寡妇是不吉祥的,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吉。因此鲁四老爷是一直不看好祥林嫂的,到她被第二任丈夫家人赶出家门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时。

故事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她受到鲁四老爷家中所有人的轻视,即便是同为下人的四婶也对祥林嫂呵斥责骂,一次比一次严厉,直至祥林嫂被赶出鲁家。祥林嫂的第一任婆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