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第六单元含口语习作园地六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第六单元含口语习作园地六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第六单元含口语习作园地六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第六单元含口语习作园地六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第六单元含口语习作园地六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语文要素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单元人文主题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教材围绕这个

主题安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

《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表现了深沉的母爱,表达

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无比的热爱。《父爱之舟》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纪实性

散文,赞美了威仪而厚重的父爱,表现了“我”和父亲之间真挚朴实的情感。美

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表现了父亲严厉的爱和

母亲宽容的爱,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单元教学凡特

字词句

◎认识3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8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

39个词语。

◎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阅读

◎默读课文,能通过文章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父

母和子女之间的爱。

◎理解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了解巴迪父母对同一首诗的不同评价的原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两

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口头表达

◎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书面表达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给父母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E

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您觉

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哪些方法体会?

想象当时的场景,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注意句子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角色体验,把自己当成主人公进行换位思考

2.怎样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您

认为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要求学生跟父母说话时要尊重父母,有礼貌。

(2)提醒学生提出自己的诉求时,语气要委婉,最好用商量的语气。

(3)提醒学生提建议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理由要说清楚。

(4)引导学生回忆和父母相处的事情时,可以关注当时的场景,捕捉最能触动

人心的地方,把事情写清楚、具体,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

内容慈母情父爱之“精彩极口语交习语文园合计

深舟了"和“糟际作地

糕透了”

课时2111229

18慈母情深

语文要素

阅读:

1.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二

2.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习作: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人文主题

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课前准备

《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运用词典理解“怂恿、压抑、颓败、龟裂”等词语。

2.查找作者及其母亲的相关资料。

3.根据课后练习,默读课文,尝试自己解答,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预

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魂、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5

个生字,会写“连续、广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了解时代背

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古诗《游子吟》,配上音乐,全班朗读背诵。(出示课件)

师:此时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慈母那浓浓的情,暖暖的爱,让我们带着这

种感情朗读课题一一《慈母情深》。(板书课题)

二、全班交流生字词

1.让学生说一说最想提醒大家读准字音的生字新词,全班讨论识字方法和

注意事项。

预设:

(1)“颓”的韵母是“u”,“惫”的韵母是“ei”,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分。“龟”

是多音字,在“龟裂”一词中读“jUn”,这个词是‘'皮肤因干燥而开裂”的意思。

当“龟”表示“乌龟”的意思时,读“gul”。

(2)可以结合形近字来识读、记忆生字。例如“魄”容易和“魂”混淆,可

以通过对比区分来记忆;“褐”可以和“渴、喝”等字对比,通过分别组词来记

忆。也可以借助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惫、褐、纫”等字。

2.组织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字,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易错字的书写。

(1)写“脊”字时要注意笔顺,上面部分要先写两边,再写中间。写“颓”

字时,左下“几”的“横折弯钩”要变成“横折提”,以避让右边的部分。

(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构字部件。如:“抑”右面是“卬”,不要写成“卯”;

“酸”字左面是“酉”,不要写成“西二

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讲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事。

3.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课文段落多、内容长,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

你觉得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缘由。讲“我”为什么要钱,

在什么情况下要钱。

第二部分(第6〜34自然段):写向母亲要钱的经过。在小工厂里,“我”看

到了母亲辛苦工作的样子,但是当“我”说起要买书,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

“我

第三部分(第35〜38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我”拿到钱却没有买书,

而是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但母亲又给“我”凑足钱买了书。

4.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给课文划分层次?你的根据是什么?

预设: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的。

5.再次引导学生概括文意:划分层次之后,你现在会怎么概括课文的内容?

能不能说得更充分?

预设: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

房向她要钱。辛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我”买到了书。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给课文划分层次,

进而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1〜5自然段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较长,本课时时长有限,先带学生感知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强调时代

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家庭情况的艰难,更好地体会慈母情深。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买书的经验,说一说:为什么作者买一本一块五的

书,要钱时会那么犹豫、不忍心?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提示:如果学生无法完成查时代背景的任务,老师可以适当给出相关

资料,让学生阅读后谈体会。可出示梁晓声作品《母亲》片段。(出示

课件)

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当年,父亲远在外地,三年才回来

一次。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

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

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都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二十七元

的工资。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要买本一元五角钱的书就

是最大的奢侈了。即使是这样,每次我要钱买书,母亲都很大方,从不让我难堪!

至今我都珍藏着我的第一本课外书《青年近卫军》。

预设:

(1)我从“从来没有”“一次给过”“一次要过”这些地方看出,这一元多钱

对“我”家来说是一笔“巨款”。通过预习,我了解到一元多钱在当时是家人几

天的生活费。而“我”是个懂事的孩子,从没有问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2)我从“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

一句中发现,“我”家竟然把收音机都卖了换食物,而且还是个“破”收音机,

可见“我”家当时很穷,连吃饱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根本没有买书的闲钱。

(3)我从“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看出母亲为了支撑起这个家辛苦地工

作着。第29自然段中还写到母亲从衣兜里掏出的是“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也

可以看出母亲挣钱、攒钱的不易。

(4)通过“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能看出“我”非常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

所以“我”鼓起勇气向母亲要钱买书。

2.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经验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理解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2.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梳理“场景”

1.提问: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

了“慈母情深”,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最触动你的场景、细节有哪些?

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场景:初到厂房一一寻找母亲一一向母亲要钱一一母亲塞

钱给“我教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初到厂房”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个场景,还原故事情景。这里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方面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故事片段,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真切感受母亲所处环境

的艰辛和做出的动作或者说出的话中所包含的伟大的母爱。

1.引导学生思考:默读第6〜9自然段,想想:“我”看到、听到、感受到了

什么?“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读了这几段,你又有怎样的体会?

2.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提示:可以从厂房的狭小、嘈杂、闷热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工厂环境的恶

劣。提示学生可以想象画面,或是结合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想象厂房的环境。

例如,可以把“不足二百平米”的空间换成学生熟悉的礼堂、篮球场来想象,或

是播放音频材料,让学生真切地体会缝纫机的声音到底有多大,等等。

3.全班汇报交流。小组选取代表,谈一谈阅读感受,以及是通过什么方法

获得这种感受的。

4.教师总结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场景、

抓关键词语等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流露出的“慈母情深”。

三、小组合作,体会其他场景和细节

1.布置学习任务:小组选择一个场景学习,想一想:''我"看到、听到了什

么?心情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小组选择场景后,教师要注意是否每个场景都有至少一个小组选择,

避免出现遗漏。

2.引导学生迁移上一环节中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寻找母亲”的场景

汇报交流时,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会“我”的心情。

①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妈”?想象“我”喊母亲的时候,语气会是什么

样的?

②结合第16-19自然段,说说:“我”看到工作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反

复出现“我的母亲”,你能感受到“我”怎样的心情?

预设:

①“我”重复两声“妈一一”的呼唤,语气中应该是带有疑惑的。因为在那

么拥挤、嘈杂的环境里,人人还戴着口罩,''我"很难一下子找到哪个是自己的

母亲,所以一开始喊“妈”的时候没有那么确定。

②“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几个分开的动作

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母亲长时间俯身工作,身体已经麻木僵硬的状态。“我”

当时的心情是震惊的、心疼的。

(2)“向母亲要钱”的场景

①让讨论这一场景的小组选出代表,分角色朗读“我”与母亲的对话。

②追问:母子之间一问一答特别简短,读完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预设:母亲的问话干脆利落,能看出母亲工作时十分紧张忙碌的状态。“我”

的回答中有省略号,表示说话是吞吞吐吐的。

对辛苦工作的母亲的心疼让“我”不忍心要钱,但想买书的冲动又使“我”

说出了口,看得出“我”内心对“要钱”这件事是有迟疑和懊悔的。

③让学生谈谈对母亲掏钱、数钱的样子的体会。

预设:“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说明母亲兜里装的都是零钱,是一点一点攒

下来的。联系“龟裂”这个词的意思,能想象母亲的工作有多艰辛,攒下这一卷

毛票有多不容易。这时“我”的心情是愧疚的。

(3)母亲塞钱给“我”的场景

①让讨论这一场景的小组分角色表演“我”、母亲和女工,带着自己的理解

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追问:“我”看到母亲把钱塞给“我”后,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

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看到这一幕时,内心会有怎样的触动?反复出现四个“立刻”,你从中感受到了

什么?

预设:四个“立刻”,表示母亲丝毫不停地投入了工作,体现出一种紧张感,

和前面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书的钱相比,更能显出母亲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作

者这样写,能看出他对母亲是格外心疼的。

③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是什么令“我"鼻子一酸?

预设:对母亲的愧疚令“我"鼻子一酸。向母亲要钱时,“我”发现瘦弱疲

惫的母亲竟在那样辛苦忙碌地工作,挣钱这么不容易,还毫不犹豫地无私地供“我”

看书,于是“我"鼻子一酸。对母亲的心疼令“我"鼻子一酸。经过这件事,“我”

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要关心母亲,帮助母亲。

4.组织全班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结尾部分

1.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

预设:因为“我”看到母亲这么辛苦地工作,还给我买书的钱,心里既心疼

又愧疚,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关心和感恩。

2.小组讨论:怎样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

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这句话包含两点含义:①家里的钱来之不易,“我”已经因为给母亲买了水

果罐头受到了责备,不能再乱买其他东西了。②“我”不能再违背母亲对“我”

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满足自己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

恩和责任。

3.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课文结尾处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对

"我”有了更加深刻、丰富的意义。最后的省略号,表示意味深长,难以言尽。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

1.提问: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

预设:多种原因会让人“鼻子一酸”:感动的、委屈的、痛苦的、难过的、

后悔的、幸福的...

2.明确练笔的要求:用一段话写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要表达

111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尝赢笔。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试着运用课文中学到的通过场景、细

节表达情感的方法或者用反复出现的词语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4.全班交流评价。

六、布置作业

1.修改小练笔,并读给别人听。

2.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渴望买书一失魂落魄

工作环境恶劣

进工厂找母亲

看到母亲疲惫母爱无私

•要钱买书

毫不犹豫掏钱亲情似海

母亲给钱买书

数落后再凑钱

拥有了这本书一感激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梳理场景和细节描写,利

用以读促悟的方法,让学生去挖掘、品味文中的语言,指导其抓住文中母亲的外

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慈母情深”,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与崇敬之情。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在教学过

程中,我所提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而且都很准确。学生的回答很有个

性,见解独特。学生感情投入,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虽然课堂上我认为自己的引

导启发做得比较到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堂课我还有很多的细节处理得

太粗糙,还有许多的地方没有深入研讨下去,还有一些情感没能被激发出来,在

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9父爱之舟

语文要素

阅读: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2.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习作:

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人文主题

感受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感受伟大而深沉的父爱,激发爱父亲

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难点: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课前准备

《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2.朗读课文,运用词典阅读。

3.根据课后练习,默读课文,尝试自己解答。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生字,会写“渔

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情况

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2.小组交流预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1)“栈”读“zhdn",“跷”读“qido”,“茧”读“jidn”,这几个字容易读

错,需要注意。

(2)“冤枉”在课文中标注的是字的本音,在读词语的时候,后一个字要读

成轻声,文中“枇杷”的读音也是如此。

(3)要注意根据语境读准字音。如:“他扎紧裤脚……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

在腰里……”中的“扎”读“za”,“撩”读“1储。”;“糊了一个万花筒”中的''糊"

读“h。。

(4)出示“泥灶”“乌篷船”“摇橹”等的图片,让学生选择相应的词语。

3.教师指导书写易错字。(出示课件)

(1)在书写“疼、糖、枕”时,注意“撇”要穿插和避让左边的部分。

(2)“暑、煮、考”三个字,“老字头”下面的部件要写在“土”字的正下方。

(3)“毕”字下面的“十”字的“横”要长一点,要能托住上面的“比”,“竖”

要短。

4.让学生在方格本上书写,每字写两遍。教师提醒写字要求:书写正确、

端正,力求美观,注意写字和握笔姿势。

二、读首尾两段,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1.让学生自读首尾两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预设:

(1)开头写“梦醒”,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说明整篇课文写的都是

作者在梦中回忆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2)“枕边一片湿”说的是作者的泪水,说明作者特别想念父亲。

2.教师补充并追问:此时作者的父亲已经亡故,再读开头和结尾,你能体

会到作者梦醒时是怎样的心情吗?

预设:作者只能在梦中和父亲相见了,这种感情是非常悲伤的,所以他“醒

来,枕边一片湿”。

三、整体感知,说说作者梦中的场景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梦中梦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让他泪湿枕边呢?

2.让学生读课文第2〜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1)教师点拨:课文第2〜9自然段为我们描绘了七个场景,除了第7、8自

然段属于一个场景外,其余的每一段就是一个场景。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说说作者在每个场景中都梦到了什么?

预设:父亲卖了茧子后就给“我”买枇杷吃;花钱住旅店的教训;逛庙会的

难忘情境;雨雪天背“我”上学;凑钱给“我”缴学费;划船送“我”去报考无

锡师范;送“我”入学时为“我”缝补棉被。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概括出以下场景:

买枇杷一一花钱住旅店一一逛庙会一一雨雪天背“我”上学一一凑钱给“我”

缴学费一一送“我”报考无锡师范一一缝补棉被。

教师相机板书。

4.追问:这些场景中,有没有哪些是类似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预设:这些场景可以分成两类,前三个是和生活有关的,后四个是和“我”

上学有关的。

5.小结: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父亲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也离不开父

亲在求学道路上竭尽全力的付出。可以说,是父爱伴随着作者一路成长起来的。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2.熟读课文,说说文章中哪个场景或者细节给你印象最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2.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说说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

2.学生自由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3.教师小结:几乎每个场景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动人心者莫过于情,

打动我们的不仅是浓浓的父爱,还有儿子对父亲的爱。

二、以“逛庙会”的场景为例,师生共同品读,感受父爱

1.让学生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场景,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

爱”?又从哪里感受到了“我”对父亲的关心和理解?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追问:如果你和父亲都很饿,可父亲因为没钱只能给你买一碗饭,他却

舍不得吃,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预设:会特别感动;会心疼父亲。

3.小结:正因为作者深受感动,所以六七十年过去了,他依然对这个场景

念念不忘。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边读边想象场景、体会细节,并结合生活经

验,把自己当成作者去思、去想、去感受,就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

4.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5.同桌交流,一个人从“我”的角度讲讲“逛庙会”时发生的事,另一个

人以父亲的口吻来讲。讲完后交流各自的感受。

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在讲述中加上对心理活动的描述。

三、小组学习并交流其他印象深刻的场景

1.让学生选择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一两个场景,用上一环节学到的方法,体

会父亲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理解、对父爱的感受。小组内成员讨论交

流。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提示:

(1)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并进行补充。

(2)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忽视的场景、细节,可

以通过想象场景的方式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父爱。如:

①父亲给“我”买枇杷的场景,容易被学生忽略。可以引导学生默读第2

自然段,通过想象丰富场景:半夜梦醒,看到父母半夜起来忙碌,会想些什么?

当父亲给“我”买枇杷吃的时候,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对话?

②住旅店时,“我”不肯换房间,会对父亲说些什么?父亲会是什么反应?

③在船里睡觉的时候,“我”睡不好时是什么样子的?看着父亲低头缝补棉

被时的背影,“我”会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仔细研读课文的具体场景,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的情

感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

3.梳理全部场景,说说每个场景中父亲和“我”是怎样做、怎样想的。全班

交流。

四、理解部分语句的含义(出示《新解新教材》课件)

1.引导学生理解第6自然段中的“新滋味”:父亲为了让“我”上学倾尽所

有,令人感动。

了解当时的情景,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1)让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背景。

那一年吴冠中从村里的初小毕业,考入了鹅山高小。那年他十一岁,是长子,

家里还有弟弟、妹妹,母亲长期卧病。孩子们日渐长大,生活愈来愈困难,可家

里宁愿砸锅卖铁也一定要让他上学。

(3)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理解''新滋味”的含义:那时作者跟你们一样

大,如果你是小吴冠中,拿着家里凑来的钱去上学,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拿着父亲凑来的钱我真想哭,那是父亲辛苦挣来的血汗钱,那是家里

的吃饭钱。现在稻也祟了,猪也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家里人怎么办呢?

(担忧、感动)

(4)小结:作者说这是他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这“新滋味”中包含着担忧、愧疚、感动和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可以说是五

味杂陈。

(5)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次朗读第6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第9自然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1)让学生朗读,重点关注最后一句。

(2)全班交流:从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

感?

预设:

①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作者非常怀念自己的父亲。

②我体会到作者表面上是在说他画不出那载着父爱的小船,实际上表达了他

对父亲浓浓的感恩之情:深沉的父爱是报答不完的。

③我体会到作者内心充满了遗憾和悲伤。他想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可父亲

已经去世了,他只能在梦中与父亲相见。

五、理解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1.提问:文章所有的场景都是围绕“父爱”来写的,可题目却是“父爱之

舟”。作者为什么把父爱和“舟”联系在一起?

提示: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关注整篇文章的内容,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现在请大家快速找找文中写小船的句子,找到后画下来。

2.小组合作探究: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预设:

(1)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船,作者报考、入学,父亲都要借姑爹的小渔船,

小船跟作者的生活密不可分。

(2)这小船是承载着父爱的小船,父爱和小船已经融为一体。

3.小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父亲早已去世,只留下记忆中一幕幕难忘的

生活场景。作者回忆的都是生活中一件件极为普通的小事,但小事中往往蕴含着

大爱。小事中有大爱,就是父母之爱,平平淡淡却深沉厚重。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

2.思考:文中三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父亲摇着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

望。这样写扣紧了主旨,深化了主题。)

3.写一个小片段,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学完这篇课文的看法和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它以梦境的形式,采用倒叙的手法,描写

了父亲关爱“我”的几个场景,表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教学本文时,先梳理

本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概括出本文所讲述的场景,然后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

进而分析本文使用的其他写作方法。这样安排教学内容,首先能突出重点,即本

文场景描写的作用;同时能突破难点,即培养感恩之心和学习其他的习作方法。

这次教学中,课件的使用很成功,我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时间节点上,恰

当地使用课件,既增强了直观性,又提高了效率;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有

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然,课件的内容还有待丰富,课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课件的使用还不够熟练,今后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学习和训练。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语文要素

阅读: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习作: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人文主题

感受有的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体会父母对孩子真诚的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课前准备

《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1.查找作者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运用词典阅读。

3.根据课后练习,默读课文,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教学过程

一、关注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读了课题,发现了什么?(一对反义词、双引号)

2.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引用文中人物对话作为课题,要加双引号)

3.学生自读阅读提示,说说本篇课文学习的要求。

(1)父母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2)巴迪又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所饱含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如何看待这两种方式的爱。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加拼音的生字,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含有生字的词语:(出示课件)

眷写鼓励出版慈祥谨慎

3.教师指导易错字。

(1)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区分“誉”和“誉”两个形近字,可以通过组词''誉

写”“荣誉”来帮助记忆。

(2)通过组词“吉祥”“详细”,区分“祥”和“详”两个同音字。

三、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1.日读全文,结合学习单自主阅读,完成表格,再集体分享。

,勾画相关的

句子并在文中

写出你的感受,母亲的爱

和父亲的爱

有什么不同,小时候巴迪

对这份爱

的看法,长大后巴迪

对这份爱

的看法母亲的爱,

父亲的爱,________2.全班分享母亲的爱。

(1)“兴奋正嚷着……”,嚷是怎样的?请你嚷嚷看。生读。平时什么时候会

嚷嚷,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这个学习单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想一想的基础上再写一写,印象会更深刻。(2)“她搂住了我,赞扬

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你从这个“雨点般”体会到了什么?(母亲一直在赞

美“我”,母亲非常激动)

(3)“'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

亲上前说道。”从“奇妙”和“上前”说明母亲真的觉得“我”写的诗精彩极了,

想让父亲的评价也和她一样。

(4)母亲对父亲的嚷道,这一次嚷和前一次一样吗?为什么?

(5)指导朗读,想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份爱。

3.全班交流父亲的爱。

(1)父亲面对“我”的诗是什么表现?这里有爱吗?

(2)“我”自己会判断,说明父亲想用他的方式来教育“我二

(3)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争吵也是爱吗?

他们是在为巴迪吵架,说明他们都是为了孩子,都是爱孩子。

4.全班分享:为什么父母的看法会不一样呢?

母亲觉得是“我”七八岁写的第一首诗,应该鼓励;父亲却觉得这首诗还不

是很好,还需要“我”继续努力。

5.全班分享:小时候的巴迪对这件事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1)第3自然段的“整个下午、自豪感、最漂亮、认认真真、满怀信心”可

以感受到巴迪的高兴、自豪,期待着父亲的表扬。

第4自然段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可以感受到巴迪的迫不及待。

(2)从第14自然段的“冲出、跑进、扑到、失声痛哭”感受到巴迪备受打击,

心里很难过。说明当时的巴迪不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6.全班分享:长大后的巴迪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不同评价的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码头风云》的相关资料,可深刻地感受到巴德・舒尔伯格的

成就之大。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更能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提示「

(1)几年后,“我”不得不承认父亲的做法是对的。

(2)现在,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3)母亲的表扬给了“我”鼓励,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

给“我”警告的力量,时常提醒“我”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4)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在交流中指导学生朗读,抽生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这两种爱的感

'1^

7.教师小结:不管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蕴含了父母对“我”

的爱。学生再次齐读第16、17自然段重点句子。

(1)“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2)“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四、联系实际,表达看法

1.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

种爱?

尊重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

2.生活中你有过巴迪类似的经历吗?当时你误解父母了吗?学了这篇课文,

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小组交流,全班分享。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人公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

的爱,本着揭示这个重点,我在设计的时候,注重由情开始,由情贯穿,由情结

束。开始从课题入手,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教学

过程中用表格形式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印象深

刻。文章结束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表达看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父母的爱,这

充分体现了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理解,有理有情!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教学重难点

1.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回应。

课前准备

1.《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2.布置学生自读课本上三个事例,根据初读感受搜集相关材料,在搜集过

程中形成观点,并将材料进行简要概括与筛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出示例子,引出话题

1.梳理课文,引出话题。

这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写的。这个主题一一简单梳理本单元

课文中的父母是怎样表达爱的。引出“父母之爱”的话题,板书课题(父母之爱),

学生齐读。

2.出示例子,表达观点。

(1)出示文中三个例子。他们是这样表达对孩子的爱,你怎么看待事例中爸

爸妈妈的做法?

(2)独立思考:想清楚自己的观点,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再有

条理地进行表达。

板块二交流观点,畅所欲言

1.围绕话题,明确小组口语交际实践的要求。

(1)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小组内交流,你怎样看待事例中的爸爸妈妈的做法?

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事例中的爸爸,他这样会让孩子

(2)听的同学要尊重别人的观点。然后对发言的同学进行补充或发表不同的

观点。

(3)把小组成员的观点用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记录。

2.交流讨论,小组中落实口语交际实践。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全班汇报,明确观点。

交流要点:

(1)李刚的爸爸对李刚的爱十分严厉,只关注成绩。当成绩不好时,没有分

析错误的原因,而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教育,这就是以爱的名义绑架教育,

绑架孩子。这样下去,只会让李刚心生恐惧,害怕家长。

(2)王小雅的妈妈对孩子的爱纯属溺爱,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她这样会

让孩子失去基本的生活能力,对她的将来有害无利。

(3)陪伴就是一种爱。在陈敏爸爸的陪伴下,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心灵

的距离近了,胜过无数的说教。在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一定不会差劲。

4.小结评价: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认同,这样的表达是

非常有效的。倾听的同学能做到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回应,

这样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板块三模拟情境,交际实践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体验和角色体验,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对本次口语交际主题的理解,

使学生更能换位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体会父母之爱。1.事例中的爸爸妈妈在我们

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如果你见到这样的家长们,你会怎么对他们说呢?

(1)同桌互相扮演角色,模拟情境进行交际。

(2)请学生在全班面前分享交流,明确交际的要求。

教师提示: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话时注意语气委婉,态度中肯。

(3)引导倾听的孩子对交际的同学按要求进行评价。

(4)小结:假如这些爸爸妈妈听了你们中肯的意见,相信只要是为了孩子好,

他们一定会慎重考虑自己表达爱的方式。

2.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爱你们的呢?你遇到类似的经历时,又是怎么做的

呢?你也举个例子给我们说说吧。

(1)请学生来交流。引导学生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表达,如果有这样的经历,

以前你是怎么做的?

(2)教师相机引导。如果父母的爱让我们产生了困扰,该怎样与父母沟通,

既不伤害父母,又能让父母明白我们。

(3)引导学生模拟家长对发言的学生进行评价。

家长对这个孩子的做法你接受吗?你认为这样的方式表达你的爱会怎样

呢?

3.小结:相信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爸爸妈妈一定会接受的。

4.课下任务

回家把这三个例子讲给爸爸妈妈听,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的。也许他

们的看法让你有新的收获。

习作我想对您说

教学目标

给父母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课前准备

《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习作要求合理选材。

2.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心里有话大胆说

一、导入话题

1.导入:同学们,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在朝夕相处中,我们也许

会像《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里的“我”一样有无尽的感动,也许会像《“精

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里年幼的巴迪一样有难言的困惑、伤心和委屈。今天,

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对父母说说心里话。

2.板书课题:我想对您说

二、指导选材

1.对父母的爱

(1)引导学生交流:天下父母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的爱你是怎么感

受到的?你敢不敢大胆表达?请拿起笔给爸爸或妈妈留个言。

爱的留言条

O:

您的爱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里,我您!

(2)全班交流。

预设:

①妈妈,您的爱藏在可口的饭菜里,我爱您!

②爸爸,您的爱藏在无声的微笑里,我感谢您!

2.对某些事的不同看法。

⑴导入:父母虽然对你倾注了爱,但他们也许并不完全了解正在成长的你。

老师和你们一样有过童年。那时候,我多希望父母不要偷看我的日记;多想对妈

妈说,请不要剪短我的头发;多希望他们不要偏心,能平等对待我和弟弟。我相

信你也会有一些诉求,或者和爸爸妈妈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的看法。请拿起笔给爸

爸或妈妈留言。根据你的需要,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爱的留言条”,有四个意图:给学生营造一种表达氛围,培养学生表达

时的“读者意识”:用教师的生活经历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从而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学生的表达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准确地表达

自己的心里话: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列出来,并选择最想说的话做标记,促进

(2)全班交流。

3给父母提建议。

(1)导入:在平时的相处中,你是不是会发现爸爸妈妈的某些生活习惯不太

健康,让你特别想提醒他/她呢?如果有,请拿出笔,在“爱的留言条”上留言,

表达你对他们的提醒。

爱的留言条

O:

请您别再

(2)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选取最想表达的心里话:在“爱的留言条”上,有你们对父母

之爱的感动,也有你们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还有对他们的提醒。(板书:感动

看法提醒)但纸短情长,我们无法一次诉说太多的心里话,请在你刚才的留言

中选择一到三句,在选中的话语前的圆圈上打“J”。

板块二心里有话详细说

一、引导学生讲述心里话背后的故事

1.导入:此时此刻,凝视着你写下的心里话,你一定会想起一些事情。你

能选一件讲讲吗?

2.同桌互相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

预设:学生能讲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描述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3.追问:怎样才能讲出故事的画面感,让故事具体可感,真正打动人心呢?

二、根据不同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出示范例一,引导学生学会真诚地表达感动。

学生范例一:

爸爸,您还记得吗?那天,我们上山玩,不知什么时候起,天渐渐阴暗起来,

很快乌云密布,豆大的雨滴落下来。爸爸,您赶紧把我搂在怀里,躲在树旁避雨。

伴随,,哗一一”的声音,天像裂开了一样,雨越下越大。您蹲在地上,一手搂着

我,一手撑着雨伞,用身体帮我遮挡雨水。随着一声电光划过,“轰隆”一声巨

雷响起,您着急地说:“得快走!”您不由分说把我背到背上,开始奔下山。一路

上,我们周围全是响雷、闪电,场面恐怖极了!此时,您一点儿也顾不上您的腰

疼,只顾背着我往前赶……当我从您的背上下来的时候,您的衣服、头发都被雨

水弄湿了,全身脏兮兮的,但您看到我安然无恙,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爸爸,我

内心的感动已经无法言表,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爸爸,我爱您!”

(1)提问:这段话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动?

(2)全班交流。

预设:

①有关当时天气情况的描写让我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那样的环境下爸爸

的一言一行更感人。

②“搂、蹲、撑、背、奔”等这些动词让我仿佛看到了爸爸当时的一举一动,

深深地打动我的心。

③''您的衣服、头发都被雨水弄湿了,全身脏兮兮的,但您看到我安然无恙,

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句话中对爸爸的外貌、神态的描写也让我如见其人,读

后特别感动。

④最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的语言,也让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爸爸的感恩之情。

(3)小结:向父母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可以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达。

在讲述事情的过程中,应着重对印象深刻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等

细节进行描写,也可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2.出示范例二,引导学生学会合情合理地表达看法和建议。

三、指导学生动笔表达

1.让学生动笔在书信纸上写一件事。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选择习作内容,以范例引入进行指导,能使学生直观地明白写不同

内容时应注意的地方,然后进行习作,进而修改润色。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

能够起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亲爱的爸爸/妈妈:

您好!

您还记得吗?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儿子/女儿:

年月日

2.让学生默读自己写下的片段,自查修改。

3.组织全班赏析,教师相机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互评习作,并按要求修改习作。

2.乐于分享习作。

教学过程

板块一心里有话恰当说

一、出示不恰当语段

1.导入:对父母说心里话,怎样表达才合适?

2.出示反例,小组讨论不合适的语言表达。

反例:

(1)感谢的话我就不再说了。那就这样吧。

⑵爸爸,你必须戒烟!否则,就不要再跟我说话了。反正,你必须听我的。

设计意图:

用对比的方式,能更鲜明、更直观地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恰当的表达,使学生真正学会

如何恰当地表达。

3.全班交流。

预设:

(1)对父母说话,语气要柔软而热情,应该尊重父母,用商量的口气说。

(2)对父母的请求应该考虑到父母的想法和感受,多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去考

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用合适的理由来说服父母。

(3)对父母也要说感谢的话,让他们懂得你的爱。

二、引导学生修改习作

1.让学生修改不恰当的示例:你觉得怎样表达才恰当呢?

2.学生选择其中一句动笔修改。

3.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改得好的段落,展示赏析。

预设:

(1)妈妈,您的爱像高山一样巍峨,像大海一样宽广,在您的关怀下,我无

忧无虑地成长。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妈妈,我爱您!”

(2)爸爸,我爱您!我多么希望您少抽些烟啊!抽烟不仅浪费钱,而且影响

了家庭和谐,更重要的是会伤害您的身体。如果您爱我,爱这个家,我希望您用

自己的毅力戒掉烟瘾。我已经为您准备了口香糖。

三、引导学生明确怎样恰当表达

设计意图:

学会恰当地表达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此环节分三层进行:先发现不恰当的

表达;尝试修改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对比修改后的语言,明确如何进行恰当的表达。

这样层层递进,既感受到了什么是不恰当的表达,又学会了怎样恰当地表达。

1.提问:想让爸爸妈妈明白你的心意,你知道怎样恰当表达了吗?

预设:

(1)表达感谢的时候,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借助一些事物来借物抒情。

(2)表达请求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更

能打动人,也更容易让别人接受。

(3)向父母提建议的时候,把理由说得更充分些,才更容易说服人。

2.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3.小结:感谢的话我们要尽量动情地说,请求的话我们要学会站在父母的

立场上说,建议的话我们要合理地说。无论说什么,我们首先要心怀尊重,尽量

用商量的口气,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表达,父母才能接受。

四、课堂小结

无论怎样的表达,或感谢,或请求,或提醒,都出自我们内心深处对父母深

深的爱。把这封信写好后装入信封,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交给父母。相信书信会

让我们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更近!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5.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婕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2.借助想象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3.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课前准备

《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