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第四版)课件 第3、4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访谈_第1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四版)课件 第3、4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访谈_第2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四版)课件 第3、4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访谈_第3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四版)课件 第3、4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访谈_第4页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四版)课件 第3、4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访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节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一、采访前资料准备的重要性(一)访前资料准备能使记者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访前资料准备,是记者必做的“功课”。记者在采访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日常准备和临时准备,深入了解采访对象以及背景材料,做好必要的准备是采访成功的前提,否则只会事倍功半。案例: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之前,整整读了两公斤关于邓小平的资料,对邓小平的生日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访前准备自然使后续的采访活动水到渠成。一、采访前资料准备的重要性(二)获得采访所需知识(三)提出精彩问题(四)获得采访机会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并在关键的时刻提出精彩的问题。面对这些意外,有充分准备的记者往往胸有成竹,能灵活应对;反之,准备不足的记者则很可能陷入被动,提不出像样的问题,从而导致采访失败。知识素养是记者最重要的素养之一。进行特定的采访,意味着记者要涉足某一特定的领域。记者应该在访前准备中“临阵磨枪”,抓紧时间,突击学习。优秀的记者经过短时间必要的知识准备,通常就能在采访过程中与采访对象碰撞出思想火花。当一个记者较之其他记者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相关资料时,他就有可能获得别人无法获得的采访机会。二、采访前资料准备的内容(一)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年龄籍贯性格个人爱好等二、采访前资料准备的内容(二)多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包括历史背景与当时的国际背景也包括新闻事实的专业知识背景有历史背景、历史上同类事件背景社会背景、新闻发生地的地域背景和文化背景、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新闻事实主体部分的相关背景等纵向角度横向角度二、采访前资料准备的内容(三)了解与采访有关的理论知识记者应当到哪里去获取这些知识呢?概括说来,有三个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检索相关媒体报道进行预采访三、资料准备中的“十比一”原则“十比一”原则西方记者有一种说法认为,访前准备要遵循“十比一”原则:“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最后的采访要进行1个小时,那么记者就要做10个小时的访前准备。这充分表明了西方记者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其实,只要时间充裕,访前准备就应该尽可能细致和充分。当然,不同的记者在不同的采访中有着不同的情况,“十比一”原则不应当成为教条,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第二节

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一)两个维度和四种类型理性外向型感性外向型理性内向型感性内向型偏于理性的还是偏于感性的两个维度四个类型属于外向的还是属于内向的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二)在采访中顾及对象的个性心理了解自己的采访对象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心理,对于记者采用什么样的采访手段有着重要意义。需要提醒的是,记者本身的存在会改变采访对象原有的心理状态。当采访对象表现得比较拘谨时,记者一定要设法了解清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他的个性心理使然,还是他的戒备心理使然。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打开采访对象心灵之门的钥匙。有时候,一些采访对象因紧张而说不出话来,这时记者就得主动说话,但不能迫不及待地提问,此时记者提问越多,采访效果就越差。案例:新华社记者采访全国劳模、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递员王顺友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第三节

拟订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一)要有明确的意图目标(二)确立目标考虑的问题(三)不同于“主题先行”采访意图与采访的主题不同,采访意图只是采访的方向和对采访所要达到的目标的预设,有待在采访过程实现或证实。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始终告诫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当自己的预设被证伪之后,要适当改变和调整预设主题,甚至取消选题。记者所作的每一次新闻采访,总应该有一定的意图目标。采访意图目标也不是随意确立的,它必须合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合乎受众的阅读兴趣,合乎媒体的报道理念,合乎客观事实本身。首先,采访意图目标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次,采访意图目标要与受众的兴趣相一致。最后,采访意图目标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相一致二、制订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一)采访计划是对整个采访过程的规划采访计划是记者对整个采访过程的大体规划。一份完备的采访计划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前期准备工作的总结,包括表明采访的意图、拟定的采访对象以及对前期采访准备的简要回顾。第二部分:采访计划的主体,包括确定采访对象、大体采访顺序和活动安排、采访手段和方法、在采访中要提出的问题及提问的顺序。详细的采访计划甚至还包括开场白等。二、制订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二)采访计划的主要内容确定采访对象确定采访顺序和活动安排事件的当事人是必须采访到的地点、时间、次数、方式等确定采访的主要手段和方法确定采访主要问题及提问顺序确定用什么方式进行采访主要内容、进入主题方式、提问形式、顺序、态度等二、制订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二)采访计划的主要内容拟订好采访计划,记者内心就会比较踏实、充满自信。采访计划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计提出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数量,就有可能出现比较精彩的问题。记者不能抱住采访计划不放,而应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对。123第四节

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一、在合适的场合创造采访机会营造合适的采访环境合适的场合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合适的采访环境,包括该地点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其二是合适的采访语境,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谈话情景中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记者应当尽量谈论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事先对采访对象的爱好有所了解,那么,采访就不会太困难。创造合适的语境案例:新华社记者采访全国劳模、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递员王顺友案例:记者采访曾经当过石油工人的音乐家二、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在许多场合,由于采访涉及的新闻事实会损害采访对象的利益,因此采访对象的敌意很明显。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一味退让是得不到采访机会的,相反,绵里藏针、态度强硬倒可能使记者获得采访机会。激将法往往也是很好的获取采访机会的方法。案例:一位记者曾谈到对待怀有敌意的采访对象的方法。比如有一个工地晚上很晚还施工,惊扰了周围的居民。记者说明了采访意图。这位负责人十分骄横地说:“对不起,无可奉告,你没有必要来采访。”记者说:“现在有许多居民投诉这件事,如果你认为无可奉告,我只能认为你对他们的意见持默认态度。我们报纸本着负责的态度,给你一个辩解的机会,如果你不要这个机会就算了。”果然不出所料,未过多久,这位记者就坐在了工地负责人的办公室里,听这位负责人倒苦水。三、从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予以关注,并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迂回战术两个公认的好处: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四、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记者在实在无计可施的时候,“缠住”采访对象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有时采访对象确实是因为时间紧张而无法接受记者的采访,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可采用如下方法: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创造采访机会又有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由于手机和电脑是个人的“私媒体”,可以直达采访对象最不设防的日常生活,通过微信、邮件直接提出采访要求往往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首次采访遭到拒绝后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几天后自己还将登门拜访。需要记者耐心等待、见机行事。创造合适的语境五、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由于记者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有时公开记者身份反而会使他们得不到采访机会,而转换一下角色身份可能会达到目的。在很多采访情境中,不说自己是记者而只是像普通人那样观察、咨询和聊天往往能顺利地获得很多信息。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记者都发现,与其拿着记者证一本正经地去疫苗接种点或核酸检测点采访,还不如就跟普通群众一样与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进行攀谈,这样获得的信息既鲜活又自然。在目前比较流行的暗访中,采访者常常由记者角色转换成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报道效果。比如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采访,记者就可以扮演分销商或者消费者角色,对采访对象进行曝光,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角色身份的转换,采访工作可能难以进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采访者在转换自身角色时要特别小心,不可以与法律规范相违背、相抵触,要尤其注意报道的伦理问题。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访谈《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法

(三)一、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归结起来,采访提问面临的难题主要有:记者的采访活动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每次都有所不同,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新闻采访不是一般的闲谈,记者要通过提问把握整个采访活动的逻辑主线,挖掘事实真相,探寻人物的心理活动。(一)(二)采访对象的社会阅历、经济状况、政治观念、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情况极为复杂。记者要通过提问全面掌握情况,并与各类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记者要能灵敏地对新的问题作出回应,也要及时抓住新的线索,调整自己的思路,不失时机地进行追问,以争取有更多发现。二、牢牢掌握采访提问的主动权(一)明确提问所要达到的目的任何采访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在采访之前,记者必须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明确提问的方向和主线,否则采访就会偏离主旨或流于表面,得不到较多有用信息。认识新闻文体对提问目标的影响正视记者新闻价值观对提问目标的影响正视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提问目标的影响二、牢牢掌握采访提问的主动权(二)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对新闻采访来说,良好的对话环境不是指优越的物质环境,而是指方便记者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氛围。能否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是否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确保采访的高效率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二、牢牢掌握采访提问的主动权(三)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会临时发现事先没有掌握的新线索。一个富有经验的记者,能及时抓住这些线索,运用追问的方式挖掘出事实的新闻价值,将采访引向深入。案例:2021年9月,部分东北城市出现无预警的拉闸限电情况。界面新闻进行采访。界面新闻:今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各国领导人停止对煤炭的依赖,并表示富裕国家应在2030年之前退出煤电,发展中国家应在2040年前退出。鉴于您上面提到的困难,您觉得这个目标能实现吗?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难度是不是很大?界面新闻:对于您提到的这个难处,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要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同时也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您觉得应该怎么“先立后破”呢?减排和经济增长之间如何实现一种动态的平衡?三、审时度势地提出精彩问题(一)记者要避免使用万能的提问方法不同的采访题材,不同的采访对象,其人生经历、性格、职业、年龄、性别也不同,所有这些因素,使得记者面对采访对象时不能总是采用一种模式、问万能式的问题。要想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就必须把握各种采访对象的心理,采取不同的采访技巧。影响采访对象谈话心态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访题材。1. 采访题材与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相符2. 采访题材与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不符案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对山西繁峙矿难的采访。三、审时度势地提出精彩问题(二)针对不同阶层采访对象需要不同提问方法因为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采访对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会有差异。总的来说,记者应当针对各阶层人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提问。记者在采访提问时,既要在态度上体现平等,又必须在方法上有所区别。平视强势群体尊重弱势群体与一般群体成员沟通四、采访提问应注意的问题(一)注意提问的逻辑性记者提问的目的是获得新闻信息,而不是阐发自身的观点,因此所有的提问都必须以方便采访对象说话为前提,所提问题要给对方充分的发挥空间,但又不能偏离主题。记者在采访开始之前,要先梳理所提的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应当围绕采访目标设计,各个问题之间可以是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应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否则会影响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回忆和叙述,打乱其思维逻辑。案例:记者采访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和同事西博尼。2021年9月,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和同事西博尼出版了新书《噪声》。《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他们,这是一次有关专业知识的采访,因此对提问逻辑的要求更为严格。四、采访提问应注意的问题(二)提问力求明确出彩记者的提问,必须同时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考虑采访对象。提问要明确,不转弯抹角。另一方面,要考虑受众,所问的问题要出彩,能引起受众的兴趣、被受众称道。案例: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主持人陈伟鸿采访《大数据时代》一书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一、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发现了大数据时代?出彩之处在于,在发问前提到了掉在牛顿头上的苹果让他发现万有引力。这一类比恰到好处。二、今天如果不思考大数据会失去什么?巧妙地在提问中隐含了紧迫感。三、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删除》是不是比《大数据时代》更好些?四、采访提问应注意的问题(三)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采访中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开放、宽泛,应该具备一定的指向性,使采访对象的回答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开放、宽泛,采访对象就不知道应该从何谈起。在采访中,记者要通过提问对采访对象进行适当的引导,想方设法从对方那里获得有价值的素材。案例:周总理逝世不久,一位记者去采访周总理生前的警卫员李建明。案例:2007年6月30日采访金庸的一期节目为例,鲁豫以金庸耄耋之年在剑桥的学生生活为切入点,打开了老先生的话匣子。四、采访提问应注意的问题(四)要避免说外行话有些记者不受行业限制,采访的题材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有些记者固定跑一个“口子”。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记者对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熟悉,在开口提问时,不至于让采访对象觉得记者的话说不到点子上。所提的问题是否在行,往往关系到采访对象对记者的尊重程度和谈话兴趣。要做到不说外行话,记者在采访之前必须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对所涉采访领域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否则,提问就会露出破绽、闹出笑话,更无法获得写作所需要的高质量的素材。第二节

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法

一、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了解事实真相发现新闻线索开拓写作思路(三)耐心地倾听(二)全面地倾听(一)注意力高度集中二、采访中倾听的原则在采访中,记者不仅要听采访对象说什么,还要听他怎么说,用的是什么样的口吻、语气、语调,谈吐有什么特点,等等。案例:法拉奇对英迪拉·甘地的采访。对记者来说,面对采访对象的叙述需要保持耐心。记者用心倾听会给采访营造一种良好的谈话气氛。案例:《二百八十一个签名挽留第一书记》记者的听与普通人的听有着很大的区别,记者的听是目的性、指向性极明确的听,听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新闻写作质量的高低。案例:1980年,《光明日报》记者梁衡到山西怀仁县(现怀仁市)采访教育方面的情况三、当倾听谈话的有心人12345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记者要用合适的提问充分调动采访对象的记忆。尽可能多听。也要防止被采访对象欺骗。对想说而说不出者记者需要保持耐心。要边听边分析,用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提问来帮助对方进行回忆和表达。对思维活跃爱跑题者记者一方面要善于用问题将谈话内容圈定在一定的采访范围,另一方面要在“听”字上下功夫。对出于某种原因讲一半留一半者记者要学会听弦外之音,紧紧抓住采访对象话语中隐含的信息。对给采访设置障碍者记者要学会追问、比对、观察,通过蛛丝马迹逼近事实真相。第三节

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法

一、开放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一)了解事实真相新闻写作的素材并不都来源于采访对象的叙述。在进行批评报道或揭露性报道的采访时,记者可能根本无法与某些采访对象进行正常的沟通。此时,善于观察的记者能从采访对象谈话以外的信息渠道获得旁人可能有所忽略的信息。案例:《“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案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孙崇峰曾经在2008年进入汶川现场,就强地震后的救援工作进行报道。二、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一)发现新的线索对现场的观察,是记者到采访现场才能进行的活动。在到达现场之前,记者无法预料现场的情况,因此,一些观察所得的细节就可能成为新的线索,引导记者开掘更为丰富的新闻矿藏。而记者作为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观察习惯,能帮助他们随时随地抓住新闻线索。案例:《莫以纪律红线为怠政懒政找借口》二、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二)以观察所得更好地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在正式提问之前,记者在现场的观察所得可以成为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交流的话题。记者在与采访对象交流出现困难时,也可以利用对现场的观察来寻找话题,引导采访对象对自己产生好感和信任。案例:江苏南通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