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永吉四中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A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功绩,“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B不是材料主旨;“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后在经济上的措施,C不符题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是秦统一的影响,D不是材料主旨。2.西周初年,商纣王儿子武庚的叛乱被平定后,商族的公社组织并末被拆散,仍由原来的公社首领来统率,宗族组织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均被保留下来,但他们要服从周王国的法令。西周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稳定西周的统治 B.有利于文化的融合C.埋下了商族复国的隐患 D.消除了各部落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武庚叛乱被平定后,西周统治者并未采取强制措施解散原商代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只是要求其服从周王国的法令,这样有助于缓和商朝遗民族群和周政权的矛盾,有利于维护西周统治,A正确;平定叛乱之后,商族的风俗习惯等相对完整,单独存在,西周并未介入,这样显然不利于文化融合,排除B;C不符合史实,商族并未复国,排除;题干仅仅涉及到商遗民,未涉及他、其它各族,而且当时是国家形式,而非部族统治,排除D。3.《诗经·生民》记载:“夏祖女修吞神珠生大禹;商祖女简狄吞玄鸟卵生契;周祖姜嫄踩巨人脚印生弃。”这些传说A.是研究早期社会的可靠史料 B.表明王权具有迷信神秘色彩C.说明早期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夏祖女修吞神珠生大禹;商祖女简狄吞玄鸟卵生契;周祖姜嫄踩巨人脚印生弃”可知,王权具有迷信神秘色彩,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神话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这些传说不一定是可靠史料,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夏商周祖先的由来,不能说明早期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故C项错误;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能够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材料并没有涉及到这些制度,故D项错误。4.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答案】D【解析】郡县制之下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郡县制下郡是最高长官,但是长官不能世袭,没有封地,故A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5.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A.认为“人性本善” B.重视教化作用C.主张“为政以德” D.推崇仁义观念【答案】B【解析】孟子的主张是“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荀子的主张是“普通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故答案选B。A是孟子人性思想;C是孔子的思想;D是荀子思想。【点睛】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荀子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6.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曾经提及: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 B.已失去了皇帝对其的信任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 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完全失去”犯了绝对化错误,排除;B项错误,“已失去皇帝信任”不符合史实;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汉武帝时重用近臣组成内朝,削弱三公权力,故C项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中外朝7.商鞅变法推行“异子之科”,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汉宣帝以孝治天下,对“父子别居”等现象进行惩治,曹魏废除“异子之科”。以上变化反映了()A.以礼治国理念优于法家学说B.小家庭制不利于赋税的征派C.以儒治国重视家庭人伦亲情D.社会动荡客观需要组建大家庭【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汉宣帝和曹魏时期否定“父子别居”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重视家庭人伦亲情,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优劣,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家庭有利于赋税的征派,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本题的现象是:由推行“异子之科”到否定“异子之科”,这反映的是本质是:儒家思想取代法家思想。8.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可以说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而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强调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确立了周天子的封建专制王权 B.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答案】D【解析】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实现人口的再编组,从内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大规模变革,周天子的子弟及同盟者包围、分解、隔绝、控制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D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确立封建专制王权,A项错误;原有血缘关系的瓦解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项错误;分封制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项错误。9.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 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随着土地的广泛被开垦,大量的新县数量逐渐增多,以至于出现题干中“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中有一条内容是“奖励耕织”,但是其前提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题干强调的重点在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而不是兼并战争,排除C;奖励垦荒的前提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10.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这表明A.嫡系血统关系受到重视 B.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 D.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答案】A【解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和大量祭祀祖先特别是祭祀周代创立者文王和武王诗歌的出现,表明周人重视“嫡系血统”关系,A项正确;材料与注重“王室贵族”的“分封制”无关,B项错误;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并未得到“强化”,C项错误;周人建立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并留下大量祭祀祖先的诗歌,不能说明“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D项错误。11.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12.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A.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图中男子在耕田、女子在家纺织,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特点,故选D项;图中没有体现饲养业,排除A项;图中没有体现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物资的投入,不能体现精耕细作,排除B项;图中反映了男女的劳动分工,但是没有体现地位差别,排除C项。1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答案】C【解析】①是三国,三国时间是220-280年,②是东晋十六国,东晋是317-420年,③南北朝,时间是420-589年,④西晋,西晋是280-316年,故更替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4.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A.十国是指南方地区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B.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继C.南方地区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D.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五代指的是北方相继建立的五个政权,其不是并立,因此选项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项A、B、C是对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准确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1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A.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B.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C.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D.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故B项正确。其中,世官制是在商周时期;察举制是在西汉时期;科举制是在隋唐以后实行的制度;A、C和D项顺序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西周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每一种制度都是把官员的品德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由重视血缘关系和门第的高低逐渐转向考试成绩,体现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科举制从隋唐确立就一直延续到清末。16.科举制是古代中国重要选官制度。下列对科举制的评述,正确的是A.孝廉和贤良是科举制的主要考察科目B.依据中正官对不同人才所定品级授官C.适应了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根据家族血缘关系确定各级官员任命【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把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这大大适应了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C项正确;孝廉和贤良是察举制的主要考察科目,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依据中正官对不同人才所定品级授官,故B项错误;世官制根据家族血缘关系确定各级官员任命,故D项错误。17.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A.“外朝”和“中朝” B.侍中和丞相C.“中朝”和“外朝” D.御史大夫和太尉【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时任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故选C。18.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B.迁都洛阳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D.改革鲜卑旧俗【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先进的生产关系是封建生产关系,孝文帝改革中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迁都洛阳和确立封建生产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进步,不是生产关系的进步,故C项错误;改革鲜卑旧俗是社会习俗的内容,故D项错误。19.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该法的特点是A.以丁身为本,输庸代役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D.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两税法以资产多寡为征收依据,分夏秋两季进行征收,故D项正确。A项,为租庸调制,排除。B项,为摊丁入亩制度,排除。C项为明代一条鞭法,排除。20.南宋著名禅师宗杲,认为“儒、道、佛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是劝人戒恶,正人心术。”这表明A.儒、道、佛逐渐融合B.三教合归于佛学思想C.儒学正统地位正丧失D.佛教逐渐取代儒学地位【答案】A【解析】魏晋时期时期,儒学受到佛道思想冲击,“儒、道、佛三教圣人所说之法”说明当时儒、道、佛逐渐融合,故A正确;宋代应该是三教合归于儒学思想,故B错误;儒学一直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C错误;儒学地位一直巩固,并没有被佛学代替,故D错误。21.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A.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C.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D.天人感应学说影响【答案】A【解析】崇佛、灭佛、坑儒、尊儒看上去是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均是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去做的,即均是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四个实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不适合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只适合汉朝独尊儒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2.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纸币的出现最能表明A.北宋货币政策灵活开放B.北宋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北宋中外经济交流频繁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答案】B【解析】纸币是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产物,故B项正确;北宋纸币的发行最早是民间行为,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外经济交流,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D项错误。23.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B.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C.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D.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被编入佛教经典,由此可知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C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排除A项;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B项;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4.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士人阶层审美情趣的提高C.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D.文艺商品化、世俗化趋势【答案】D【解析】“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体现了文艺的商品化,市民们能够在瓦舍中尽情的观赏百戏和娱乐,体现了文艺的世俗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说明享乐主义,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艺的商品化和世俗化趋势,并没有体现士人阶层审美情趣的提高,排除B项;宋代还没有兴起人文主义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25.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印刷成本的降低【答案】D【解析】宋代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导致印刷成本降低。故答案为D项。从宋代所印刷文献来看,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排除ABC项。【点睛】本题抓住时间信息“宋代”。宋代以前的雕版印刷术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字模可以多次使用,减少了印刷成本。据此作出正确选择。26.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可知,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歧视政策”和“完全实现汉化”,A、B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27.史书记载:“赵宋立国,行伍出身的赵匡胤谓近臣日:‘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以至于出现‘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的局面。”这说明宋代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实现了官员间的相互监督C.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转变 D.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答案】C【解析】宋代重用读书人,材料“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说明宋代和前代相比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转变,故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材料也没有涉及对官员的监督,排除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故选C。28.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控制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C.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代的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辞见”等,以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但其实质意图是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与“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相符合,排除D项,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不是本质,排除。29.元代,为适应市井演唱的需要,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由此形成了A.汉调 B.杂剧 C.京剧 D.昆曲【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元代”“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表演形式是元杂剧,故选B;汉调、京剧、昆曲均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CD。30.宋代逐渐成熟并广泛使用对后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发明是()A.活字印刷术 B.火药 C.指南针 D.造纸术【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技术在宋代逐渐成熟并广泛使用,对远洋航行、世界联系加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重大贡献,C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并未得到广泛使用,排除A项;火药并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技术,排除B项;造纸术早在魏晋时期已得到广泛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题3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三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特点:决策和行政分离;集体宰相制;门下省发挥着枢纽作用;分层决策机制。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解析】(1)据材料一“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据材料一“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据材料一“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结合所学可知,实行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从决策和行政分离、集体宰相制、门下省发挥着枢纽作用、分层决策机制等总结特点。作用: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从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长远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等分析总结。(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控实权、军事上收精兵、经济上制钱谷等方面,归纳宋太祖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32.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