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河北省高二年级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两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所示是研究商周政治史的学者提出的几种观点。这些观点集中探讨商周时期()A民主制度遗风 B.民本思想产生 C.王权及其性质 D.君主治国技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观点一认为国家商周时期国家结构形式是军事联盟,材料二认为商周时期已经是专制,材料三认为王权凌驾于诸邦国之上,这些与王权及其性质有关,C项正确;材料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君主治国技巧,排除D项。故选C项。2.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裁减冗署冗官的同时,诏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陆续设立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此举()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加速了洋务运动的破产C.加剧了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D.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裁减冗署冗官的同时,诏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陆续设立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虽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B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高官超过七成,而“唐代前期,高官中大族出身的比例降至56.4%”。这主要得益于唐代()A.监察制度的完善 B.选官制度的变化C.政治环境的宽松 D.贵族势力的衰落【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实力强大,官员选拔被上层统治者垄断,世家大族的子弟可以通过门第进入仕途,而隋唐时期废除了前代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建立起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B项正确;题干中主要讲述的是两个时代官员身份的变化,主要与选官制度相关,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A项;唐代的政治环境与选官制度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C项;唐朝时期,贵族势力并未衰落,在当时还有关陇贵族集团、山东士族集团等贵族,排除D项。故选B项。4.1782年7月初,英国议会通过了《文官定员法案》,夺去了当时占官员总数比例八分之一的关税、消费税、印花税等税官的选举权,同时也限制了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手中转到了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英国议会这一做法()A.杜绝了文官队伍腐败现象 B.有利于保证政府的独立性C.反映了选官制度的公平性 D.标志着文官制度正式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1782年7月初,英国议会通过了《文官定员法案》,取消了一些官员选举权,也限制了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手中转到了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从中可以得出议会的权力这一时期得到加强,资产阶级民主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权力扩大,独立性增强,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可能杜绝文官队伍腐败现象,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议会对文官制度的影响,没有说明选官的公平性,排除C项;英国文官制度正式确立是在1870年,排除D项。故选B项。5.在中世纪初期的欧洲,封建诸侯战乱频繁,经济生产与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这导致世俗管理职能缺失以及社会地方治理事务废弛,而教会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这可用于解释()A.教会具有广泛性社会职能的缘由 B.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必然性C.罗马教廷加强世俗权威的局限性 D.欧洲战乱对基督教形成的推动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中世纪初期的欧洲,封建诸侯战乱频繁,经济生产与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这导致世俗管理职能缺失以及社会地方治理事务废弛,而教会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可知,反映了中世纪欧洲教会在世俗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必然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罗马教廷加强世俗权威的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欧洲战乱对基督教形成的推动力,排除D项。故选A项。6.下图所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A.农村各项法律制度趋于健全 B.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已消亡C.土地改革在各个解放区推进 D.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依法推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下图所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1953年至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搞农业合作化,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依法推进,D项正确;“农村各项法律制度趋于健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可能实现,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走向消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在哪里推进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7.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在其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它不但要求一切成员国严格履行自己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调整好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而且通过组织措施或行动,加强对成员国义务、责任的监督执行及建立惩罚机制。这可用于说明二战后()A.联合国主导世界秩序的构建 B.国际法权威性得到显著增强C.和平与发展已成时代主题 D.民族国家主权面临严重挑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要求一切成员国严格履行自己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调整好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而且通过组织措施或行动,加强对成员国义务、责任的监督执行及建立惩罚机制”可知,国际法的权威性增强,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C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民族国家的主权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8.1960年至1964年,新中国同14个亚非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先后同缅甸、尼泊尔等陆地邻国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签订了正式的边界条约。同时,新中国在发展同法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有所突破。这体现了新中国()A.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B.致力于发展伙伴外交C.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D.放弃了“一边倒”方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新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不仅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还在发展同法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有所突破,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新中国与邻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伙伴外交,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材料中的外交成果反映了新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未体现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9.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自由兑换的未来》中总结道: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元的国际供给,是通过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储备的净流出)来实现的。由此可见,罗伯特·特里芬认为()A.美国难以履行其国际责任 B.世界格局具有不确定性C.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 D.世界经济中心正在转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元的国际供给,是通过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储备的净流出)来实现的。”并结合所学可知,“特里芬难题”认为如果美国纠正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稳定,金价稳定,但美元的国际供给将不抵需求;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的国际供给虽不成问题,但由此积累的海外美元资产势必超过其黄金兑换能力,这会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可能,故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缺陷,并非美国难以履行其国际责任,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界格局的不确定性,排除B项;材料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秦朝的基层行政单位“里”是在自然聚落的基础上划分的,为城乡基层行政区划的通称。秦将城邑中较大的自然里划分为多个行政里,而郊野的小型聚落也可单独成为一个行政里。秦令规定:“诸故同里、里门而别为数里者,皆复同以为一里。一里过百而可隔垣益为门者,分以为二里。”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秦朝时期()A.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B.行政权力向基层延伸C.社会等级趋于固化 D.宗族与政府矛盾缓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诸故同里、里门而别为数里者,皆复同以为一里。一里过百而可隔垣益为门者,分以为二里。”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划分行政里的两个原则一是独立性,即是否已是或者可以成为独立居民区;二是规模适度,即里内户数不能太多,以便管理监控。这就使得秦在官僚体系之外吸收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让他们承担日常行政事务,所以秦朝时期国家行政权力渗透到广大基层社会,B项正确;官僚政治是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而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秦朝时期行政权力向基层延伸,排除A项;贵族政治下社会等级趋于固化,秦朝时期确立了官僚政治,社会等级并非固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族与政府矛盾缓和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1.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由强调个人自助发展到过分强调政府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这一理念的变化()A.有助于建立国家福利制度 B.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依赖C.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D.反映出人们担忧未来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由强调个人自助发展到过分强调政府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可知,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理念的变化,从强调个人自助发展到过分强调政府责任再到强调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政府政策调整的影响,C项正确;有助于建立国家福利制度,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依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人们担忧未来生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2.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掌谷货”(管理全国以农业为主的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制定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田律》《厩苑律》《仓律》《司空律》《徭律》等经济法规,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经济模式的扩展 B.民众赋税负担的沉重C.法治对农业的重要性 D.重农政策的有效落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设立治粟内史,制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济法规及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等举措,有利于重农政策的有效落实,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秦朝的重农政策及管理,没有涉及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的扩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赋税负担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法治对农业发展的效果,排除C项。故选D项。13.美国某团队在研究欧洲1400年至1900年的历史中发现,欧洲引人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夫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据此,他们最有可能得出的推论是()A.新航路开辟缓和了国际关系 B.土豆引种解决了欧洲的饥荒问题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美联系 D.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答案】D【解析】据材料“……欧洲引人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夫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可知,土豆在欧洲的推广,使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减少,这说明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社会的和平稳定,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土豆的推广对欧洲的影响,未涉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土豆推广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不是解决“饥荒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美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4.明代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杭州东城更是“机抒之声,比户相闻”。清代江宁(今江苏南京)丝织业大为发展,已经超过苏州和杭州,成为最大的丝织业中心。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丝织业规模已超过棉织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手工业生产区域化较明显 D.长江流域经济繁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及江宁民营丝织业兴盛,这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区域化较明显,C项正确;材料没有丝织业与棉织业生产规模的对比信息,排除A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己完成,排除B项;仅凭苏州、杭州及江宁民营丝织业的兴盛无法得出长江流域经济繁荣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5.某经济史专家论述说:“随着机器的增加,从使用单一机器到整个机器系统,最重要的生产过程机械化了,并更加专业化,一种创新型的工厂制度因此全面建立。工厂制度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了手工工场监督管理生产过程的组织模式。”该专家旨在说明()A.工厂就是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B.工厂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工厂制不需要进行监督管理 D.手工工场必然被大工厂取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该专家强调机器生产的发展推动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因此材料主要说明了工厂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A项只涉及工厂,而材料反映工厂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工厂制度反映更专业的生产,更需要监督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排除C项;D项结论正确,但材料反映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不是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民政府财政部在1933年3月1日颁发《废两改元令》,改一切经济活动的货币单位为银元。自此,银两不再出现在中国的流通市场中。此后,全国范围内货币的流通有了较为统一的规范。虽然这一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满足了国民政府对垄断国内金融市场的需求,为后续进行纸币改革、巩固政权有所帮助,但实际上,这次改革也问题重重。流通中的银元质量良莠不齐,给统一和鉴别银元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之银两、银元兑换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商人蒙受较大损失。此外,这次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国原有的银本位制,中国货币市场仍受到国际银价的波动以及白银进出口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货币主权仍受到他国的控制,这种被动性也是后来推行法币改革的原因之一。——摘编自邢嘉《国统时期的币制改革与通货膨胀》材料二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毛泽东当即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来统一管理全国的财经事务,又调令陈云、南汉宸等人打击以上海为中心的投机活动和势力。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铁腕方式查封证券交易所,严惩投机势力,最终在政治上赢得了第一场胜利。投机商投机银元不成,便将剩下的资金全部压在了各类日用品上。陈云将计就计,迅速布局,一方面跟投机商拼囤货,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对此类物资的大规模调运,并在全国范围内囤积粮食、纱布等。另一方面,中财委通过征收税款、发行公债等方式收紧了投机商的银根。1949年11月25日,政府收网,陈云发出信号,同一时间,全国各地开始统一抛售纱布,并不断调低价格。看到商品价格如雪崩一般下跌时,投机商这才发觉不对,赶紧抛出手中的存货,但在这时抛售,只会越抛越亏。至此,这场战斗胜负已分,中国共产党用经济力量打赢了这场棉布之战,人民币也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摘编自马啸宇《人民币的起源及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令》。(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货膨胀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及意义。【答案】(1)评价:统一和规范了全国的货币流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有利于国民政府垄断国内金融市场;为后来的纸币改革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巩固政权。但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未改变列强对中国金融业(货币主权)的支配状况。(2)原因: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措施和策略得当;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胜利。意义:巩固了人民币的合法地位;稳定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能力。【解析】(1)评价:根据材料一“自此,银两不再出现在中国的流通市场中。此后,全国范围内货币的流通有了较为统一的规范。”可推出统一和规范了全国的货币流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根据材料一“虽然这一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满足了国民政府对垄断国内金融市场的需求,为后续进行纸币改革、巩固政权有所帮助,但实际上,这次改革也问题重重。”可推出有利于国民政府垄断国内金融市场;为后来的纸币改革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巩固政权;根据材料一“但实际上,这次改革也问题重重。流通中的银元质量良莠不齐,给统一和鉴别银元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之银两、银元兑换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商人蒙受较大损失。”可推出但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根据材料一“此外,这次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国原有的银本位制,中国货币市场仍受到国际银价的波动以及白银进出口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货币主权仍受到他国的控制”可推出未改变列强对中国金融业(货币主权)的支配状况。(2)原因:根据材料二“毛泽东当即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来统一管理全国的财经事务,又调令陈云、南汉宸等人打击以上海为中心的投机活动和势力。”可推出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根据材料二“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铁腕方式查封证券交易所,严惩投机势力,最终在政治上赢得了第一场胜利。”可推出措施和策略得当;根据材料二“1949年11月25日,政府收网,陈云发出信号,同一时间,全国各地开始统一抛售纱布,并不断调低价格。”可推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胜利。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用经济力量打赢了这场棉布之战,人民币也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可推出巩固了人民币的合法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稳定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形势,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能力。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虽然中国古代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汉族先进的儒家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正统思想,接受儒家“用夏礼则中国之”的民族观。这种民族观促使各民族日益接近,相互吸收,相互依存,共同缔造了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摘编自刘家和《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的几点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阐述:秦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政府重视开拓边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端。汉代政府通过对匈奴的和亲与战争,稳定北方统治,并在边疆设置行政机构,推行屯戍政策等以发展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隋唐政府重视发展民族关系,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保持友好关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及施加政治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元代结了束唐末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完成了全国统一,有力地推进了民族交融。明代在边疆建立都司和卫所制度,清代通过平定叛乱、设置机构、册封、联姻、改土归流等方法,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云贵川、台湾等边疆的控制,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总之,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政府均重视发展民族关系,采取多种措施治理和开发边疆,促进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汉族先进的儒家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正统思想,接受儒家‘用夏礼则中国之’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可拟定论题: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汉朝、唐朝、元朝、明清等政权所采取的边疆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过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即可。最后进行总结。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94年9月,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后来又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他在文章中说#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人,收入也在迅速增加。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使得粮食需求急剧增长。”布朗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购买大量进口粮食的能力,布朗的答案是肯定的;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布朗考虑到诸多因素,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有潜力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粮食”。1980年以来,世界平均每年出口粮食2亿吨,其中接近一半来自美国,而美国也承受着农田损失和灌溉用水转为非农业利用之苦。预计从2010年到2050年,美国人口将增加9500万(包括自然增长和移民),美国可供出口的剩余粮食不会增加太多。——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材料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首先要依靠各国自身努力,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此外,国际社会还应统筹兼顾,采取综合手段处理好粮食安全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的关系,以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摘编自卢沙野《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布朗对现代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朗提出的问题没有发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补充一条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举措,并说明理由。【答案】(1)判断:中国粮食需求剧増,必定扩大粮食进口;没有任何国家或国际集团能独立填补中国粮食缺口。原因:中国共产党及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的突破,保障了中国粮食自给率;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抑制了人口的过快増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了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优良传统。(答出三点即可)(2)示例一举措:建立有效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理由:粮食安全作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挑战。国际社会应在尊重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建立公平合理、持续稳定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完善粮食治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举措: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理由:略(“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解析】(1)判断:根据材料“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购买大量进口粮食的能力,布朗的答案是肯定的”可知,中国粮食需求剧増,必定扩大粮食进口;根据材料“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布朗考虑到诸多因素,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有潜力能够提供如此多的粮食’”可知,没有任何国家或国际集团能独立填补中国粮食缺口。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共产党及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杂交水稻等农业技术的突破,保障了中国粮食自给率;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抑制了人口的过快増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了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优良传统等方面分析。(2)根据题意要求,补充一条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举措并说明理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补充措施有“建立有效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可从建立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背景、内容等方面说明理由。也可以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日本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创新,于1968年发布《日本海洋科学技术》,制定了促进日本先进工业技术在海洋领域拓展应用的相关措施。随后,日本又出台了《海域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海洋开发方针政策的长期展望》,提出了以海洋技术为先导,着重开发包括海洋卫星设计制造和深海资源开发技术等海洋高新技术,以促进日本的海洋科技创新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了弥补自身资源、技术的不足,日本政府与美国、法国等世界大国的海洋科研机构在海洋高科技领域进行大量的交流合作,参与联合国的海洋科学调查项目,获取最先进的数据,为本国的海洋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摘编自王树文、王琪《美日英海洋科技政策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材料二进入21世纪,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特别是2007年发布的《规划美国今后十年海洋科学事业:海洋研究优先计划和实施战略》,对此后美国海洋科学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该规划充分吸收了美国社会各界对海洋科学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共识,从保持美国海洋科技国际领先地位的战略高度出发,以人类与海洋相互作用为视角,从当前大量海洋科技问题中筛选今后10多年亟待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研究受到海洋科技界的推崇。美国海洋科技主管机构认为,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