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3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4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人之所向,心之所往。美,俯拾皆是,遍地开花。“水光潋滟晴方好”是自然之美,“五十弦翻塞外声”是沙场之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哲理之美。正所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都有发现美的能动性,而美又是无处不在的,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触摸,皆可寻得美。

爱美是人类天性,教育的功用就是要顺应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达尔文在自传里懊悔他一生专在科学上做功夫,没有把他年轻时对于诗和音乐的兴趣保持住,到老来他想用诗和音乐来调剂生活的枯燥,就抓不回年轻时那兴趣,觉得从前所爱好的诗和音乐都索然无味,他自己说这是一部分天性的麻木,这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日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欣赏艺术力也就越薄弱。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

在西方社会中这些美育活动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目。我们中国人除专习文学艺术者以外,一般人对于艺术都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怜惜的事,它多少表示民族生命力的降低与精神的颓靡。

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史诗悲剧时代的古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我们中国人古代对于诗乐舞的嗜好也极普遍。《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的歌乐舞的盛况常使人觉得仿佛是置身近代欧洲社会。孔子处周衰之际,特置慨于诗亡乐坏,也是见到美育与民族兴衰的关系密切。

因此,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人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美,对于生命个体,拥有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是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基石;对于国家、民族,美育承载着提升国民素养、汇聚民族共识、实现伟大复兴的使命。

(《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两年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强调诗礼乐对人格培养的作用,也体现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由此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不限于艺术教育,而是关于美的一切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能力的过程,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手段之一。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学校教育中,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不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目标,更要在德、智、体、劳诸育中体现美育的要求,特别是要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等方面贯穿或渗透美育的内容与元素。发挥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而且,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正在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能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人类创造的灵感。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学校落实美育,可以在多个方面着手,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美育的目标和要求,发挥所有课程在落实美育中的功能与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逐渐实现美的内化的能力;另外,教师善于以发现美的眼光思考问题,看待学生,展开教育,影响学生,以美感化学生;空间环境也可以发挥舒适、安全、令人愉悦的环境的熏陶功能,以美净化学生;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融合美育要求和元素,促进人的思想情感及价值判断的形成,以美促进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升华,为人的终身发展与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是为了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让社会因此而更加美好,使人们共拥“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美育更具不可替代功能。“求真”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善”揭示人与他人的关系,而“尚美”则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下,“向善”的净化中,实现对自身、对他人、对大自然所构成的这个世界的一种“美”的内化。这是基于理性与感性统一的一种境界超越与灵魂升华。

(选自《美育: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用心去感受、触摸,便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沙场之美、哲理之美,也可以是目见之美、耳听之美。

B.美育要从年轻时就开始下手,因为一个人在年轻时,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心理较单纯,对艺术的感觉较灵敏。

C.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不够,还应在各科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体现出来。

D.“尚美”是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和“向善”的净化中,完成的境界超越和灵魂升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以前的歌舞盛况启示我们:美育是否发达,与民族兴衰密切相关,若想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重视美育。

B.文章用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例子,意在说明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

C.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已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能更好地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出人类创造的灵感。

D.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拥有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美育举足轻重。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校组织观看央视的《衣尚中国》,该节目将中国传统服饰搬上大荧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给观众们带来视觉盛宴。

B.有人说:艺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基本的生存技能,有余力可以去学艺术。

C.近年来,出现了博物馆和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微型博物馆,打破博物馆的场地限制,使文物“火起来”。

D.某校举行“最美宿舍”“最美班级”评选活动,并围绕“整洁、美观、有文化气息”等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就“如何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谈一下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酗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了外祖父家,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亲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属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功名利禄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6.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祖上曾经的辉煌、良好的家教、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

B.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前,就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C.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后来成了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D.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本文表述了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无奈之情。

7.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几次出仕既有“学而优则仕”的原因,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他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中大展宏图,也有正统的忠君思想。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陶渊明的先祖开始,先后写了他的少年、中年和归隐后的生活,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承上启下,对陶渊明归隐作了分析。

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8.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9.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为什么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幸甚啊,幸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①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②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将他驱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L以M促N缓O者P舒Q然R以S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同。

B.“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直接表述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2)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1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裴给事即裴潾。给事,官职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诗首句写牡丹在碧绿鲜艳的枝叶簇拥下,好似一位娴静文雅的少女。

B.王维诗以“绿艳”衬托“红衣”,使时浅时深红色牡丹花更显得娇媚动人。

C.裴潾诗前两句以豪贵争赏侧面表现了紫牡丹的名贵,表述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D.裴潾诗写的是自家宅中的白牡丹,实际是以“玉盘”般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喻己。

16.两首诗后两句分别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倾向?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指出,因左丘明失去视力,“__________”;而《诗》三百篇的问世,则“____________”。

(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示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3)小汪刚来到黄河边,就迫不及待地吟诵着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表述对母亲河的赞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油条”,不一定和年龄直接挂钩,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处世、做事的心态。虽然表现不尽相同,但其行为归纳起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能干多少干多少。必须干的活能拖就拖,其追求是宁可无功但求无过;责任和担当,片叶不沾身。他们的理由和托词总是冠冕堂皇、合情合理,借助“油”的属性,让人无可奈何。一个团队里,有一个“老油条”倘若混日子,就会像是一碗清水里滴入了一滴墨水,不良后果持续扩散。互联网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毁掉一个年轻人,就让他迅速变成职场‘老油条’。”青年,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黄金时期,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须知,平平淡淡并非碌碌无为,主动沉淀不是浑浑噩噩。有人说,人世间最大的遗憾,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没去做;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时代的发展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无限机遇和广阔舞台,摒弃消极糊弄心态,鼓足干劲、闯劲,奋发向上,敢作敢为,定能做出一番业绩,绘就属于自己人生的高光篇章。

18.下列句子中的“多少”与文段中的“能干多少干多少”中的“多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老张说:“你也别生气,老王的话多少有点道理。”

B.夏天到了,许多时髦的年轻人能穿多少穿多少。

C.在我们的一生里,有多少人,多少事,多少酸甜苦辣值得我们回忆!

D.对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知道多少说多少。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扬州的水自然养育着扬州的人。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是扬州人血液里的秉性。水是扬州的脸蛋和瞳仁,又是扬州的骨血和生命。大长江、古运河、瘦西湖,还有纵横交错的小水巷,都在以无处不在的水色深情款款地顾盼你、拥抱你、款待你。我们先不说天赐的长江是怎样丰润扬州,单说人工开掘的古运河和瘦西湖是A

因了水,扬州交通便利、千帆竞发,可以通江通海;因了水,B,庄稼得以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天南海北的商贾来这里进货发货,安家发家,成为一个个富商、一个个大户;一个个水码头就这样起来了、繁忙了;一个个小村庄就这样变大了、繁盛了。有的成了小城,_C,一路下来,这些城镇就连成了一个大大的扬州,成为旷世的人文财富与风景。东关街、瓜州镇、湾头镇等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扬州古运河,自然成了京杭大运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古老厚重、颇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比喻的作用是生动形象。请据此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2.语段中有四处运用了数量词“一个个”,请结合语段分析其表述效果。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禅师为了帮助爱抱怨的小徒弟领悟人生,抓了一把盐放进一杯水中,叫他喝一口,并问道:“味道如何啊?”小徒弟往外一吐,说:“咸得发苦。”

禅师又把小徒弟带到湖边,抓了一把盐散入湖中,然后叫他去尝尝湖水。

“什么味道啊?”“甘甜可口!”“有咸味吗?”“没有了。”

于是禅师告诉小徒弟:“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好比是盐,其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意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呢?”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私立蓝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解析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人之所向,心之所往。美,俯拾皆是,遍地开花。“水光潋滟晴方好”是自然之美,“五十弦翻塞外声”是沙场之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哲理之美。正所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都有发现美的能动性,而美又是无处不在的,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触摸,皆可寻得美。

爱美是人类天性,教育的功用就是要顺应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达尔文在自传里懊悔他一生专在科学上做功夫,没有把他年轻时对于诗和音乐的兴趣保持住,到老来他想用诗和音乐来调剂生活的枯燥,就抓不回年轻时那兴趣,觉得从前所爱好的诗和音乐都索然无味,他自己说这是一部分天性的麻木,这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日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欣赏艺术力也就越薄弱。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

在西方社会中这些美育活动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目。我们中国人除专习文学艺术者以外,一般人对于艺术都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怜惜的事,它多少表示民族生命力的降低与精神的颓靡。

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史诗悲剧时代的古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我们中国人古代对于诗乐舞的嗜好也极普遍。《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的歌乐舞的盛况常使人觉得仿佛是置身近代欧洲社会。孔子处周衰之际,特置慨于诗亡乐坏,也是见到美育与民族兴衰的关系密切。

因此,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人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美,对于生命个体,拥有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是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基石;对于国家、民族,美育承载着提升国民素养、汇聚民族共识、实现伟大复兴的使命。

(《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两年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强调诗礼乐对人格培养的作用,也体现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由此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不限于艺术教育,而是关于美的一切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能力的过程,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手段之一。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学校教育中,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不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目标,更要在德、智、体、劳诸育中体现美育的要求,特别是要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等方面贯穿或渗透美育的内容与元素。发挥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而且,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正在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能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人类创造的灵感。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学校落实美育,可以在多个方面着手,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美育的目标和要求,发挥所有课程在落实美育中的功能与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逐渐实现美的内化的能力;另外,教师善于以发现美的眼光思考问题,看待学生,展开教育,影响学生,以美感化学生;空间环境也可以发挥舒适、安全、令人愉悦的环境的熏陶功能,以美净化学生;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融合美育要求和元素,促进人的思想情感及价值判断的形成,以美促进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升华,为人的终身发展与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是为了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让社会因此而更加美好,使人们共拥“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美育更具不可替代功能。“求真”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善”揭示人与他人的关系,而“尚美”则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下,“向善”的净化中,实现对自身、对他人、对大自然所构成的这个世界的一种“美”的内化。这是基于理性与感性统一的一种境界超越与灵魂升华。

(选自《美育: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用心去感受、触摸,便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沙场之美、哲理之美,也可以是目见之美、耳听之美。

B.美育要从年轻时就开始下手,因为一个人在年轻时,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心理较单纯,对艺术的感觉较灵敏。

C.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不够,还应在各科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体现出来。

D.“尚美”是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和“向善”的净化中,完成的境界超越和灵魂升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以前的歌舞盛况启示我们:美育是否发达,与民族兴衰密切相关,若想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重视美育。

B.文章用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例子,意在说明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

C.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已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能更好地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出人类创造的灵感。

D.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拥有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美育举足轻重。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校组织观看央视《衣尚中国》,该节目将中国传统服饰搬上大荧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给观众们带来视觉盛宴。

B.有人说:艺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基本的生存技能,有余力可以去学艺术。

C.近年来,出现了博物馆和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微型博物馆,打破博物馆的场地限制,使文物“火起来”。

D.某校举行“最美宿舍”“最美班级”的评选活动,并围绕“整洁、美观、有文化气息”等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就“如何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谈一下你的理解。

1.A2.C3.B

4.①引用论证。大量引用古典诗句,论证了美无处不在。②比喻论证。把培养天性比喻成花草应及时下种、培植,论证了美育必须从年青时下手。③对比论证。将西方与我国的美育活动对比,指出我们美育存在狭隘一面。④举例论证。列举《诗经》《礼记》《左传》等经典论证美育与民族兴衰关系紧密。

5.(1)美育要适应天性。(2)尽早对学生展开美育。(3)美育要日常化。(4)渗透于学校的学科教育。(5)发挥教师的感化引导作用。(6)营造出愉悦的空间环境。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只要用心去感受、触摸,便会发现美无处不在”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都有发现美的能动性,而美又是无处不在的,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触摸,皆可寻得美”可知,“美又是无处不在的”是条件,不是结果。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已证明”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二第二段最后一部分:“而且,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正在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能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人类创造的灵感。”可知,文本中是说“正在”证明,并不是“已经”证明,选项把未然变已然。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B.“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基本的生存技能,有余力可以去学艺术”,观点是重生存技能,轻美育,因此无法用来支撑该观点。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水光潋滟晴方好’是自然之美,‘五十弦翻塞外声’是沙场之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哲理之美。正所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可知,材料一运用引用论证,大量引用古典诗句,论证了美无处不在。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爱美是人类天性,教育的功用就是要顺应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可知,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把培养天性比喻成花草应及时下种、培植,论证了美育必须从年青时下手。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在西方社会中这些美育活动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目。我们中国人除专习文学艺术者以外,一般人对于艺术都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怜惜的事,它多少表示民族生命力的降低与精神的颓靡”可知,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将西方与我国的美育活动对比,指出我们美育存在狭隘一面。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的歌乐舞的盛况常使人觉得仿佛是置身近代欧洲社会。孔子处周衰之际,特置慨于诗亡乐坏,也是见到美育与民族兴衰的关系密切”可知,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列举《诗经》《礼记》《左传》等经典论证美育与民族兴衰关系紧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爱美是人类天性,教育的功用就是要顺应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可知,美育要适应天性。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日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欣赏艺术力也就越薄弱”可知,要尽早对学生展开美育。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在西方社会中这些美育活动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目。我们中国人除专习文学艺术者以外,一般人对于艺术都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怜惜的事,它多少表示民族生命力的降低与精神的颓靡”可知,美育要日常化。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可知,美育要渗透于学校的学科教育。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教师善于以发现美的眼光思考问题,看待学生,展开教育,影响学生,以美感化学生”可知,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要发挥教师的感化引导作用。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空间环境也可以发挥舒适、安全、令人愉悦的环境的熏陶功能,以美净化学生”可知,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要营造出愉悦的空间环境。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酗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了外祖父家,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亲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属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功名利禄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6.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祖上曾经的辉煌、良好的家教、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

B.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前,就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C.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后来成了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D.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本文表述了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无奈之情。

7.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几次出仕既有“学而优则仕”的原因,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他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中大展宏图,也有正统的忠君思想。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陶渊明的先祖开始,先后写了他的少年、中年和归隐后的生活,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承上启下,对陶渊明归隐作了分析。

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8.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9.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为什么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幸甚啊,幸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A7.D

8.(1)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厌弃龌龊的官场,面对多年的屈辱和郁结,爆发的文人傲骨使陶渊明决定归隐田园。(2)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3)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影响颇大。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9.(1)这样说,表述了对陶渊明脱离官场、最终归隐田园这一选择的肯定和欣喜。(2)陶渊明的归隐是个人之幸,归隐使他脱离了黑暗的官场,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精神上自由畅快,获得了重生。(3)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诗歌发展之幸,他归隐后诗歌创作达到了最高境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优美的田园诗篇。(4)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文化之幸,他归隐后文章中关于桃花源的美好理想,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为历代抛却功名利禄的文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所。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B.“与官场决裂前”错,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

C.“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错,人文环境也很好,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

D.“无奈之情”错,表述了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错。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可知,不受重用是导致他辞官的直接原因。

结合“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可见,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也是其辞官的原因。

结合“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可知,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也是其辞官的重要原因。

结合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可知,魏晋文人世风和外祖父对他的影响也是其辞官的重要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及情感的能力。

依据“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可知,陶渊明的归隐是个人之幸,归隐使他脱离了黑暗的官场,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精神上自由畅快,获得了重生。

依据“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可知,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诗歌发展之幸,他归隐后诗歌创作达到了最高境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优美的田园诗篇。

依据“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功名利禄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文化之幸,他归隐后文章中关于桃花源的美好理想,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为历代抛却功名利禄的文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所。

基于以上内容,“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也包含对陶渊明脱离官场、最终归隐田园这一选择的肯定和欣喜。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①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②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

材料二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节选自薛易简《琴诀》)

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将他驱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L以M促N缓O者P舒Q然R以S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同。

B.“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

C.“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

D.“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

B.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直接表述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C.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D.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2)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1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0.D、H、N11.D12.B

13.(1)药物的毒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

(2)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

14.①表述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

②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

③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

“操弦骤作”,省略了主语,“操弦”“骤”是状语,谓语为“作”,应在“作”后断开,即D处断开;

“忽然变之”,省略了主语,“忽然”是状语,“变”是谓语,“之”是宾语,应在“之”后断开,即H处断开;

“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结构一致,应在“促”后断开,即N处断开。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讽刺”。句意:《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B.正确,分别是“荫庇”和“遮蔽”。句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

C.正确,都表示小或者少。句意: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秦国凭借着小小的一个地方。

D.错误,“见”含义不同,分别是“表被动”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译为‘我’”。句意:而琴被看轻。/慈爱的父亲离开了我。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直接表述了”错,应是借助“琴”含蓄表述。文章开篇后用较大的篇幅写自己学琴、爱琴的经历以及琴声对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叙述为好友杨寘送行,委婉地表述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疾之聚”,定语后置句,“聚疾”,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至者”,能抵达的地方;“和”,抚平。

(2)“以”,凭借;“异宜”,不适应;“其”,难道、怎么。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在材料一的体现是“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表述演奏者各种情思,感染听琴者。

材料二“可以观风教”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具有教化作用,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

材料二“可以静神虑”在材料一的体现是“能和其心之所不平”“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能抚平内心的紧张、烦恼和焦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疾病,是从忧愁当中产生的。药物的毒性,能治疗那些聚集在身体里的疾病,不像这声音能抵达的地方,能抚平你心中的幽怨不平。人心能够平静下来,不和谐的和谐了,那么忘记了疾病也是理所应当的啊。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测试,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凭他多病的身体,怀有不平的心思,居住在风俗习惯不能适应的地方,怎能长期抑郁地生活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杯酒,弹一回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材料二

弹琴的乐趣,可以查看风俗,可以调适心灵,可以辨别喜怒,可以愉悦心情,可以平静精神,可以壮大胆气,可以断除杂念,可以感通鬼神,这是弹琴的好处。弹琴的人,内心沉静,气韵端正,那么听的人就容易辨别;如果内心纷乱,神思浑浊,那么听的人就难以辨别。那正直勇敢的人听了,会更增加豪壮之气;有孝行和节操的人听了,就会打动内心,触发伤感;贫穷孤苦的人听了,就会泪流满面;奸佞浮躁的人听了,就会收敛容颜端庄严肃。因此能够打动人心、感动神明的,没有超过琴的。大概是琴声正直而不乱,足以禁止邪僻,阻止过分的事情发生。今天的人大多把杂乱的音乐和欢快的音乐当做好的音乐,而琴被看轻。弹琴的高士难得,而知音也难得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裴给事即裴潾。给事,官职名。

15.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诗首句写牡丹在碧绿鲜艳的枝叶簇拥下,好似一位娴静文雅的少女。

B.王维诗以“绿艳”衬托“红衣”,使时浅时深的红色牡丹花更显得娇媚动人。

C.裴潾诗前两句以豪贵争赏侧面表现了紫牡丹的名贵,表述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D.裴潾诗写的是自家宅中的白牡丹,实际是以“玉盘”般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喻己。

16.两首诗后两句分别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倾向?请简要分析。

15.C16.第一首诗后两句通过拟人的手法,以春色不解花心流露出诗人春光易逝、红颜易衰的惆怅。第二首诗后两句通过以冷露衬托玉盘般牡丹高洁的品质,以无人观赏反衬出诗人对白牡丹的独爱。(或第二首诗后两句以无人观赏与前两句的豪贵争赏形成对比,表现了对白牡丹受到冷落的不平心情,暗示自己怀才不遇,不受赏识)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C项,“表述了诗人的赞美之情”错误,这里并没有对紫牡丹进行赞美,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诗人并不喜欢,诗人欣赏的是白牡丹。

故选C。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王诗译文: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红牡丹》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牡丹娇艳可爱的丰姿和闲雅安静的气度,后两句写花欲凋谢时的愁怨,暗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这首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含蓄蕴藉,余味悠长。裴诗翻译:长安的富贵人家痛惜春色将残,争相观赏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盘承者冷露,却没有人愿在月光下欣赏细看。《裴给事宅白牡丹》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王诗最后两句“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将人具有的情绪(愁)赋予花,说春色不解花心,也是拟人的手法,传达的是对美好的春光易逝而人易老的感伤。裴诗最后两句“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盛开的白牡丹比作玉盘,用冷露、月来衬托其高洁,这株漂亮的白牡丹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无人欣赏,唯有识人垂爱,与前面写权贵争赏紫牡丹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他备受大家冷落的不平。这里以花喻人,暗示自己如白牡丹般的遭遇,传达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受重用的苦闷之情。

分析诗歌表述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解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述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述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指出,因左丘明失去视力,“__________”;而《诗》三百篇的问世,则“____________”。

(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示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3)小汪刚来到黄河边,就迫不及待地吟诵着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表述对母亲河的赞美。

①.厥有《国语》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③.万里归船弄长笛④.此心吾与白鸥盟⑤.黄河之水天上来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厥”“底”“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油条”,不一定和年龄直接挂钩,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处世、做事的心态。虽然表现不尽相同,但其行为归纳起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能干多少干多少。必须干的活能拖就拖,其追求是宁可无功但求无过;责任和担当,片叶不沾身。他们的理由和托词总是冠冕堂皇、合情合理,借助“油”的属性,让人无可奈何。一个团队里,有一个“老油条”倘若混日子,就会像是一碗清水里滴入了一滴墨水,不良后果持续扩散。互联网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毁掉一个年轻人,就让他迅速变成职场‘老油条’。”青年,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黄金时期,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须知,平平淡淡并非碌碌无为,主动沉淀不是浑浑噩噩。有人说,人世间最大的遗憾,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没去做;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时代的发展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无限机遇和广阔舞台,摒弃消极糊弄心态,鼓足干劲、闯劲,奋发向上,敢作敢为,定能做出一番业绩,绘就属于自己人生的高光篇章。

18.下列句子中的“多少”与文段中的“能干多少干多少”中的“多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老张说:“你也别生气,老王的话多少有点道理。”

B.夏天到了,许多时髦的年轻人能穿多少穿多少。

C.在我们的一生里,有多少人,多少事,多少酸甜苦辣值得我们回忆!

D.对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知道多少说多少。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8.B19.倘若有一个“老油条”混日子,就会像是一碗清水里滴入了一滴墨水,不良影响持续扩散。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意义的能力。

语段中的“多少”侧重的是“少”;

A.表示“稍微”的意思;

B.侧重的是“少”;

C.表示“许多”的意思;

D.表示不定的数量。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波浪线的部分语病有:

一是“有一个“老油条”倘若混日子”语序不当,应把“倘若”放在句首;

二是“后果”与“扩散”搭配不当,应把“后果”改为“影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