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户傅本,七口,开封府钧州密县民。洪武三年入籍,原系包信县人民。男子三口。成丁二口:本身五十二岁,男丑儿二十岁;不成丁一口:次男小棒槌一岁。妇女四口,大二口:美四十二岁,男妇二十三岁;小二口:女荆双十三岁,次女昭德九岁。事产瓦房三间。南北山地二项。右户帖付傅本收执。准此。事产包括:田地、房屋、车船、牲畜鸡禽等。——《嘉禾征献录》洪武四年月日杭字八百号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的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能掌握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并分析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2能熟记乡里制、里甲制等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了解什伍组织、邻保制度等基层社会治理举措,分析其演变趋势及特点;3能复述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的基本史实,了解社会救济与优抚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结合常平仓制度、“义仓”、义田、善堂等具体举措,认识社会救济与优抚的特点。重点基层组织的演变的原因和特点。难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

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户籍制度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一)战国: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二)秦朝: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三)汉朝:编户齐民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四)东汉末年:户籍散乱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中央集权削弱。现象:原因: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五)东晋:黄籍和白籍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思考提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连年战争,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产生大量流民。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六)隋朝:“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食货志》1.大索貌阅(1)概况: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州县官吏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2)作用: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六)隋朝:2.输籍定样(1)概况: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2)作用: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七)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材料一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材料二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八)宋朝:主户与客户主户:客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没有土地的佃户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九)元朝:诸色户计、户籍世袭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十)明朝:明初户帖制度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推行户贴制度。黄册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十一)清朝:永停编审(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知识链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时期具体史实战国秦汉西晋东晋东晋后期至南朝隋唐宋元明清“伍”、无论男女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重建户籍,“黄籍”“黄籍”、“白籍”“土断”输籍法、大索貌阅管理更严、三年一造主户、客户诸色户计、户籍世袭户贴制度、黄册永停编审简要概述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和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

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功能:特点:

征发民力;

控制人民;

征收赋税、徭役;

统计人丁。思考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统治者的改革;

农民的反抗斗争;

商品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

财政危机;

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原因: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材料:户籍也是社会等级和身份的法定凭证,政府希冀通过国家户籍制度,将百姓紧紧地束缚在特定区域和特定职业上,以此达到严格控制流民的数量和规模的目的。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整理自威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等认识:①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历史悠久,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②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③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④带有宗法伦理色彩。⑤等级特权色彩浓厚。⑥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谈谈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思考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皇帝中央政府郡县乡里三公九卿郡守县长(令)三老、啬夫、游徼里正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秦汉唐朝明朝清朝北宋交通要道十里设一亭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社会治理什伍组织邻保制度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十家牌法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保甲制秦汉唐朝明朝清朝北宋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思考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材料: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作用: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保证了赋役征发,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思考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一)原因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七患》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1.原因①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②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③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④自然原因:自然灾害频发,恶化人民的生活处境。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二)社会救济实施者地位举措政府主体汉朝隋唐民间组织宗族慈善组织奉天同善堂近代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辅助,宋朝兴起辅助,明清兴起常平仓制度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善堂、善会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三)优抚政策朝代措施尊敬、赡养老人秦汉明初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唐朝宋朝元朝明清安济院也作“养济院”。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鸠杖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四)特点(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2)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3)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4)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五)作用①具有宗教色彩。②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③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①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②有利于保障赋役征收,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六)不足之处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就能发挥低层次的社会共同体作用,从而弥补官府在县以下基层社会控制方面留下的空白,实现基层治理官民合治模式,D项正确;A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古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不存在地方自治,排除B项;材料与尊卑有序无关,而是强调基层治理官民合治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1.(2021·巴蜀中学高三月考)在以农为主的乡村社会中,小农世代生活于乡里,极少与官府直接接触。而以农业税为支撑的古代国家财政使得官僚体系难以直接渗透到乡村每一家农户。于是宗族就能发挥共同体作用,从而弥补官府在县以下基层社会控制方面留下的空白。该学者旨在强调()A.政权实现绝对集权控制B.乡村社会存在地方自治C.尊卑有序的社会共同体D.基层治理官民合治模式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中叶后多约成为地方政府治理乡村的重要工具,这说明的是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主要和政治军事趋向动荡有关,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并非是强化,A排除;材料与批判思想出现无关,B排除;当时仍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排除.故选C。2.(2021·全国)明代前期的乡约主要以宣讲圣谕及所订约规来实行道德自律,但到了明中后期的乡约逐渐变成县州官府治理乡村的重要工具,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行政功能。这一变动反映了()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B.批判思潮开始涌现C.政治军事趋于动荡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学习目标知识应用新课讲授本课小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地方官员为解决地方的吏禄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