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力迈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2023-2024上学期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这一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据现有相关资料推测,它萌芽于夏商时期;到西周时,已出现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基本形成;秦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三百多年前的“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节气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时间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降水多寡及季节变换等情况。在古代社会,它发挥着农业生产活动时间指针的作用,但不仅仅只是指导农时的时间指针,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还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进行巧妙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提及二十四节气,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农时农耕、民俗养生、测定天时、修正历法、主办祭祀、指导生产等。而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已经开始发生了流变,逐渐从传统的民俗、农事活动向文学、艺术领域迈进。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凝结的文化内涵为众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们寄情于景,流传出了很多名篇佳作,影响至今。
(摘编自周力、孙芬《二十四节气视域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传承》)
材料二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表述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
这些诗词佳作中,很大一类是反映中华儿女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和农家生活的场景。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图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其中写道“六月食郁及奠,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的情景。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陆游的《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古代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勘直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的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发情感,这些情感随诗词表述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伤春、苦夏、悲秋、枯冬成为了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其中悲秋诗作就蔚为大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的民风民俗。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其中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含“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二十四节气作为华夏民族祖先独创的科技成果,历久弥新,其对中国人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将会持久恒远,其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将永远成为中国文人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成为中国人民享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崔玉霞《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虽其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但据相关资料证实,其萌芽于夏商时期,其完善的体系形成不晚于秦汉时期。
B.“二十四节气”在古代社会既有指导农业生产等实用价值,又蕴藏着深厚文化内涵,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
C.“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关系密切,涉及二十四节气的很多诗词反映了中华儿女劳动生产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D.“二十四节气”,尤其是立春、清明、冬至等节气易让对季节变化敏感的诗人产生感触,触发感情,书写诗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但相比之下材料一更为宏观和全面。
B.材料一重点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历程,特别强调其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
C.材料一谈到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主要着眼于二十四节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材料二强调古代诗人们先要成为二十四节气研究专家,才能更好激发出作诗的灵感和兴味。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B.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水沉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仲并《画堂春》)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那日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D.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
4.材料二中直接引用了大量古诗词,请分析这些古诗词在文中的价值。(4分)
答:
5.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不消散的乡愁
黄怡琳
乡愁是无法被摧毁的,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它的存在代表着我们的灵魂有归处。即使那归处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即、随时变化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
曾几何时,我时常思考,乡愁是不是有所寄托的、有形的物象呢它是否能被摧毁那时的我,每当因接触到与老家有关的一切而惆怅时,就会思考起这个问题。
六岁那年,我离开高州的奶奶家,去到佛山的爸妈身边。那时的我,对于高州,只有口音的嫌恶。小学是普通话教学,但是孩子们日常交流时常使用粤语,高州与佛山相距较远,两者的粤语口音不一样。幼小的我在听力上感觉不到,但土生土长的小伙伴们对我的口音是敏感的,他们轻易就能感受到,那也许细微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巨大的差异,然后开口嘲笑我。骤然来到陌生的环境,白天里想融入学校环境的我常常不敢开口,最后只能用普通话回应他人的粤语对话,仿佛这样就能减少那种自认为是乡巴佬的自卑感。
那时的我,唯一能接近乡愁的感情,大概就是晚上睡觉时对于声音环境的陌生罢了。我常常会因为开窗听不见熟悉的虫鸣而难以入睡,半夜惊醒后,也会在夜视中摸黑上厕所,而想念老家那静悄悄照明的月光。哪怕刚从梦境中苏醒,我也不会茫然,能清楚地意识到,这里不是我熟悉的归处。
后来,过了几年,我春节回家,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人、事、物,所见所闻所想,都是熟悉的一切。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喧闹的鞭炮声也因久违的熟悉而多了一份亲切,餐桌上独有样式的粘,吃一口,尽是故乡的味道。我回到了儿时起最熟悉的一切,并感到如鱼得水。但有一些还是改变了,其实不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不用“鬓毛衰”,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村里没有见过我的小孩儿,好奇地问我为何姓氏跟他们相同,但口音听着却像外地人。那一瞬间的我,仿佛在被两个空间的人都无意识地识别出并排斥了,而我的归处却不知道在哪里。于是,明明处在家乡,明明随眼所见都是熟悉的一切,却仍旧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感使我惆怅,使我对我的归处茫然。
再后来,我又远离了佛山,在广州求学。都说广佛同城,广佛线地铁的存在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地理位置之近,更何况我一直想去广州上学,按理说,我应该兴高采烈,过得风生水起。但不知是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很多个或众人喧闹或独处安静的夜晚,我也似乎懂得了纳兰性德词里的意味:“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会不自觉地由身边看似无关的事物联想到佛山的一切,以及老家那有虫声相伴的月夜。
但也不是所有引发联想的事物都毫无关联。班内同学自我介绍时,我全程神游,只记住了一些好看、辨识度高的女同学和班内少有的几个男同学的大致模样。军训期间中秋举办晚会,以班级为单位聚集,我们在宿舍楼下集合,等待大队伍去操场观看精心准备的节目。我百无聊赖地站在班级队伍末尾,望着黑幽幽的草丛发呆,直到被身后那悄声却仍旧能被我精确识别且捕捉到的乡音拉回到现实。听到熟悉乡音的感觉,就好像短暂上岸的鱼又回到了令它安心的水里,尽管也因回想起家乡而惆怅,但又好像因为知道有归处而欣慰。大抵是被我无意识看了许久不好意思,那位同班同学结束手机通话后又腼腆地和我打了招呼:“你好呀,班内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发现了,班内只有我俩都是高州人呢。”不知为何,我感觉心好像因为暂时找到了停靠的港湾而变得沉稳,回了句:“真好呀,能在广州这里碰见老乡。”然后我们又相视一笑,一起跟随队伍观看中秋晚会。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
人是极难永远都不离开家乡的,乡愁似乎也是难以避免的。说要摧毁乡愁,使乡愁消散,是痴心妄想的。乡愁永不会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旅程的过去,意味着灵魂有归处,尽管那归处可能随时变化甚至同时有多处。于我而言,乡愁,也一直在给予远方的我以力量,成为我感悟文学作品之美的养料,让我获得慰藉。
席慕蓉写独属于她自身的《乡愁》时,就写出了不同时期对乡愁的认识与那复杂难以表味的情感。全诗短小精巧,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写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全诗意境深幽,比喻新异,语言贴切自然、朴素优美。
乡愁也可以有更多的含义,即成为有关母亲、故乡的综合性的情感。乡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想必其中情感的浓淡也一定有所变化。但是,母亲、故乡,永远是一种不可割舍的关系。
乡愁永不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乡愁非愁,它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又将这些美好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它的存在,能给予游子以力量,让游子感觉心有归处,有所期盼,永不迷失家的方向,让一颗远在异乡的心灵在文学作品里获得共鸣。幸而有乡愁,离家远行的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嫌恶高州口音,是因为当“我”来到佛山时,高州口音成为了小伙伴们嘲笑“我”、排挤“我”的理由。
B.“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感受到“我”此时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C.在广州求学时,“我”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高州的老乡,这让“我”的内心感到沉稳,“我们”一起观看中秋晚会。
D.“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7.下列关于对文中的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开家乡的人似乎无法避免地会产生乡愁,且乡愁具有永恒性。
B.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有归处,即一个人的出生地。
C.乡愁会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也有不变的地方。
D.乡愁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给人前进的动力。
8.文章多处引用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
9.文章多处写到乡愁“永不消散”,是无法“被摧毁”的,其内涵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注],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文本二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的句式参差不齐,但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识,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译文: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译文:
14.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述。(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短歌行
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
杜甫
前者途中一相见,人事经年记君面。
后生相动何寂寥,君有长才不贫贱。
君今起舵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
幸为达书贤府主,江花未尽会江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是)
A.这首诗写诗人送别祁录事,并委托祁录事带书信回合州给苏使君的事。
B.诗人虽与祁录事只是匆匆见过一面,但人事沧桑多年犹记得祁君之面。
C.诗人劝慰祁录事不必担忧功名未立,夸赞祁录事怀有高才,终会显达。
D.诗人备下小舟,待祁录事起舵之时,他便乘舟相送一程,可见诗人情深。
16.诗的尾联表述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洒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
(2)《登高》中,杜甫在描绘了萧瑟的秋景之后,不禁生发出“,”的漂泊他乡、寂寞孤苦之叹。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A,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他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B,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答: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答: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我们的后辈”“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爱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
假如你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上学期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这一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据现有相关资料推测,它萌芽于夏商时期;到西周时,已出现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基本形成;秦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三百多年前的“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节气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时间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综合体,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降水多寡及季节变换等情况。在古代社会,它发挥着农业生产活动时间指针的作用,但不仅仅只是指导农时的时间指针,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还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进行巧妙的结合,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提及二十四节气,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农时农耕、民俗养生、测定天时、修正历法、主办祭祀、指导生产等。而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已经开始发生了流变,逐渐从传统的民俗、农事活动向文学、艺术领域迈进。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凝结的文化内涵为众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们寄情于景,流传出了很多名篇佳作,影响至今。
(摘编自周力、孙芬《二十四节气视域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传承》)
材料二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表述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
这些诗词佳作中,很大一类是反映中华儿女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和农家生活的场景。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图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其中写道“六月食郁及奠,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的情景。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陆游的《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古代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勘直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的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发情感,这些情感随诗词表述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伤春、苦夏、悲秋、枯冬成为了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其中悲秋诗作就蔚为大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的民风民俗。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其中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含“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二十四节气作为华夏民族祖先独创的科技成果,历久弥新,其对中国人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将会持久恒远,其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将永远成为中国文人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成为中国人民享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崔玉霞《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虽其名称首见于西汉文献,但据相关资料证实,其萌芽于夏商时期,其完善的体系形成不晚于秦汉时期。
B.“二十四节气”在古代社会既有指导农业生产等实用价值,又蕴藏着深厚文化内涵,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
C.“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关系密切,涉及二十四节气的很多诗词反映了中华儿女劳动生产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D.“二十四节气”,尤其是立春、清明、冬至等节气易让对季节变化敏感的诗人产生感触,触发感情,书写诗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但相比之下材料一更为宏观和全面。
B.材料一重点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历程,特别强调其沉淀着中国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与价值观。
C.材料一谈到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主要着眼于二十四节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材料二强调古代诗人们先要成为二十四节气研究专家,才能更好激发出作诗的灵感和兴味。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B.溪边风物已春分。画堂烟雨黄昏。水沉一缕袅炉薰。尽醉芳尊。(仲并《画堂春》)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那日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D.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
4.材料二中直接引用了大量古诗词,请分析这些古诗词在文中的价值。(4分)
答:
5.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1.A解答“证实”错误。据材料一第一段“据现有相关资料推测”可知,应为“推测”。
2.D解答“强调古代诗人们先要成为二十四节气研究专家,才能更好激发出作诗的灵感和兴味”无中生有。材料二原文“其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将永远成为中国文人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成为中国人民享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是强调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对文人创作的影响广泛和深刻。
3.C解答材料二围绕“二十四节气”,分析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A项,是惊蛰;B项,是春分;D项,是至日;C项,《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与二十四节气无关。
4.①充分说明了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诗人和古诗词的影响之大。②说明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词类型多样,数量丰富。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味道。④生动论证了相关看法与观点。
解答结合“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可知,直接引用大量古诗词,能够充分说明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诗人和古诗词的影响之大。结合“这些诗词佳作中……和农家生活的场景”“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辛苦劳作的精神”“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的民风民俗”可知,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词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结合“陆游的《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白居易的《观刈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可知,这些诗词充满了画面感和丰富的情感内涵,直接引用诗词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味道。同时,直接引用古诗词生动论证了相关看法与观点。
5.解析①二十四节气在当今社会依旧发挥着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作用。②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至今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清明节祭祀、踏青等。③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词等给现代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二十四节气凝结的文化内涵也是国人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④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观,也影响了世界。
解答结合材料一“提及二十四节气……主办祭祀、指导生产等”和材料二“二十四节气作为华夏民族祖先独创的科技成果,历久弥新,其对中国人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将会持久恒远”可知,二十四节气在当今社会依旧发挥着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作用。结合材料一“不仅仅只是指导农时的时间指针……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可知,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至今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清明节祭祀、踏青等。结合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已经开始发生了流变……流传出了很多名篇佳作,影响至今”和材料二“其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人民享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可知,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词等给现代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二十四节气凝结的文化内涵也是国人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结合材料一“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节气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哲学观与价值观”“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流变的文化传统”及题干中“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知,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观,也影响了世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不消散的乡愁
黄怡琳
乡愁是无法被摧毁的,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它的存在代表着我们的灵魂有归处。即使那归处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即、随时变化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
曾几何时,我时常思考,乡愁是不是有所寄托的、有形的物象呢它是否能被摧毁那时的我,每当因接触到与老家有关的一切而惆怅时,就会思考起这个问题。
六岁那年,我离开高州的奶奶家,去到佛山的爸妈身边。那时的我,对于高州,只有口音的嫌恶。小学是普通话教学,但是孩子们日常交流时常使用粤语,高州与佛山相距较远,两者的粤语口音不一样。幼小的我在听力上感觉不到,但土生土长的小伙伴们对我的口音是敏感的,他们轻易就能感受到,那也许细微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巨大的差异,然后开口嘲笑我。骤然来到陌生的环境,白天里想融入学校环境的我常常不敢开口,最后只能用普通话回应他人的粤语对话,仿佛这样就能减少那种自认为是乡巴佬的自卑感。
那时的我,唯一能接近乡愁的感情,大概就是晚上睡觉时对于声音环境的陌生罢了。我常常会因为开窗听不见熟悉的虫鸣而难以入睡,半夜惊醒后,也会在夜视中摸黑上厕所,而想念老家那静悄悄照明的月光。哪怕刚从梦境中苏醒,我也不会茫然,能清楚地意识到,这里不是我熟悉的归处。
后来,过了几年,我春节回家,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人、事、物,所见所闻所想,都是熟悉的一切。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喧闹的鞭炮声也因久违的熟悉而多了一份亲切,餐桌上独有样式的粘,吃一口,尽是故乡的味道。我回到了儿时起最熟悉的一切,并感到如鱼得水。但有一些还是改变了,其实不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不用“鬓毛衰”,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村里没有见过我的小孩儿,好奇地问我为何姓氏跟他们相同,但口音听着却像外地人。那一瞬间的我,仿佛在被两个空间的人都无意识地识别出并排斥了,而我的归处却不知道在哪里。于是,明明处在家乡,明明随眼所见都是熟悉的一切,却仍旧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感使我惆怅,使我对我的归处茫然。
再后来,我又远离了佛山,在广州求学。都说广佛同城,广佛线地铁的存在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地理位置之近,更何况我一直想去广州上学,按理说,我应该兴高采烈,过得风生水起。但不知是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很多个或众人喧闹或独处安静的夜晚,我也似乎懂得了纳兰性德词里的意味:“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会不自觉地由身边看似无关的事物联想到佛山的一切,以及老家那有虫声相伴的月夜。
但也不是所有引发联想的事物都毫无关联。班内同学自我介绍时,我全程神游,只记住了一些好看、辨识度高的女同学和班内少有的几个男同学的大致模样。军训期间中秋举办晚会,以班级为单位聚集,我们在宿舍楼下集合,等待大队伍去操场观看精心准备的节目。我百无聊赖地站在班级队伍末尾,望着黑幽幽的草丛发呆,直到被身后那悄声却仍旧能被我精确识别且捕捉到的乡音拉回到现实。听到熟悉乡音的感觉,就好像短暂上岸的鱼又回到了令它安心的水里,尽管也因回想起家乡而惆怅,但又好像因为知道有归处而欣慰。大抵是被我无意识看了许久不好意思,那位同班同学结束手机通话后又腼腆地和我打了招呼:“你好呀,班内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发现了,班内只有我俩都是高州人呢。”不知为何,我感觉心好像因为暂时找到了停靠的港湾而变得沉稳,回了句:“真好呀,能在广州这里碰见老乡。”然后我们又相视一笑,一起跟随队伍观看中秋晚会。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
人是极难永远都不离开家乡的,乡愁似乎也是难以避免的。说要摧毁乡愁,使乡愁消散,是痴心妄想的。乡愁永不会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旅程的过去,意味着灵魂有归处,尽管那归处可能随时变化甚至同时有多处。于我而言,乡愁,也一直在给予远方的我以力量,成为我感悟文学作品之美的养料,让我获得慰藉。
席慕蓉写独属于她自身的《乡愁》时,就写出了不同时期对乡愁的认识与那复杂难以表味的情感。全诗短小精巧,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写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全诗意境深幽,比喻新异,语言贴切自然、朴素优美。
乡愁也可以有更多的含义,即成为有关母亲、故乡的综合性的情感。乡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想必其中情感的浓淡也一定有所变化。但是,母亲、故乡,永远是一种不可割舍的关系。
乡愁永不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乡愁非愁,它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又将这些美好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它的存在,能给予游子以力量,让游子感觉心有归处,有所期盼,永不迷失家的方向,让一颗远在异乡的心灵在文学作品里获得共鸣。幸而有乡愁,离家远行的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嫌恶高州口音,是因为当“我”来到佛山时,高州口音成为了小伙伴们嘲笑“我”、排挤“我”的理由。
B.“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感受到“我”此时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C.在广州求学时,“我”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高州的老乡,这让“我”的内心感到沉稳,“我们”一起观看中秋晚会。
D.“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7.下列关于对文中的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开家乡的人似乎无法避免地会产生乡愁,且乡愁具有永恒性。
B.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有归处,即一个人的出生地。
C.乡愁会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也有不变的地方。
D.乡愁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给人前进的动力。
8.文章多处引用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
9.文章多处写到乡愁“永不消散”,是无法“被摧毁”的,其内涵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6.A解答“排挤‘我’”错误。从原文“那也许细微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巨大的差异,然后开口嘲笑我”来看,小伙伴们因为“我”的高州口音而嘲笑“我”,文中没有排挤“我”的意思,选项无中生有。
7.B解答“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有归处,即一个人的出生地”错误。根据原文“尽管那归处可能随时变化甚至同时有多处”可知,灵魂的归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出生地。
8.解析①引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和“鬓毛衰”与“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作对比,潜移默化中“我”的口音听着像外地人,体现此时“我”内心的惆怅和对归处的茫然;②引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来说明“我”去广州求学时的矛盾心情,实现求学梦想“我”应该高兴,但联想到佛山及老家时又感到一种乡愁;③引用席慕蓉的《乡愁》与“我”理解的乡愁作类比,丰富了乡愁集,的内涵,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解答由“其实不用‘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那一瞬间的我……使我对我的归处茫然”可知,引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和“鬓毛衰”与“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作对比,潜移默化中“我”的口音听着像外地人,体现此时“我”内心的惆怅和对归处的茫然;由“但不知是不是……词里的意味:‘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以及老家那有虫声相伴的月夜”可知,引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来说明“我”去广州求学时的矛盾心情,实现求学梦想“我”应该高兴,但联想到佛山及老家时又感到一种乡愁;由“席慕蓉写独属于她自身的《乡愁》时,就写出了不同时期对乡愁的认识与那复杂难以表味的情感”可知,引用席慕蓉的《乡愁》与“我”理解的乡愁作类比,丰富了乡愁的内涵,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9.解析①开头部分是从乡愁愁的特点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是无形的、随时变化的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②第二处是从乡愁对个体的影响和意义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予“我”力量,让“我”感悟到文学作品之美;③最后一处是从乡愁对家族、对群体的作用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予游子力量,让游子感觉心有归处,让离家远行的人不迷失方向。
解答由“乡愁是无法被摧毁的……随时变化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可知,开头部分是从乡愁的特点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是无形的、随时变化的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由“乡愁永不会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让我获得慰藉”可知,第二处是从乡愁对个体的影响和意义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予“我”力量,让“我”感悟到文学作品之美;由“乡愁永不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离家远行的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可知,最后一处是从乡愁对家族、对群体的作用来说明乡愁的无法被摧毁,乡愁给予游子力量,让游子感觉心有归处,让离家远行的人不迷失方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注],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文本二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的句式参差不齐,但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识,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译文: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译文:
14.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述。(3分)
答:
10.A解答“轼庐于其上”中轼”作“庐于其上”的主语,要在“轼”前面断开,排除B、D两项;“使”的宾语是“官吏”,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
11.C解答“金陵……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错误,“京口”指的是现在的江苏镇江。
12.C解答“不欢而别”错误。原文说的是“轼戏日……”“安石笑而不言”,可知二人并非“不欢而别”。
13.解析(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抗洪)。
(2)皇上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
解答(1)“害”,毁坏;“事”,情势;“虽”,即使;“且”,暂且。(2)“所以”,用来……;“非常”,非同寻常;“可以”,可以用;“岂……乎”反问句式,难道……吗
14.解析①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②参加礼部测试,以《春秋》经义策问名列第一;③深得欧阳修赏识;④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⑤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解答由“比冠,博通经史”可知,苏轼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由“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可知,苏轼参加礼部测试,以《春秋》经义策问名列第一;由“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可知,苏轼深得欧阳修赏识;由“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知,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由“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可知,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吗”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轼做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城就要被淹,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如果富民们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抗洪)。”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地下。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说:“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上的常理。皇上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王安石厉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每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处死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错误的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当官的,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回去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为子孙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宋神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专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然而他们(苏轼、苏辙)最后却没有得到重用。
文本二
长短句虽然一直到本朝才兴盛起来,但是自从前朝的人所创立,就一直没有达到用真情去创作的阶段。东坡先生并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偶尔作一首歌,却能指引出一条奋发向上的道路,让天下人都有了新的认识,文人才开始知道振奋自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短歌行
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
杜甫
前者途中一相见,人事经年记君面。
后生相动何寂寥,君有长才不贫贱。
君今起舵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
幸为达书贤府主,江花未尽会江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是)
A.这首诗写诗人送别祁录事,并委托祁录事带书信回合州给苏使君的事。
B.诗人虽与祁录事只是匆匆见过一面,但人事沧桑多年犹记得祁君之面。
C.诗人劝慰祁录事不必担忧功名未立,夸赞祁录事怀有高才,终会显达。
D.诗人备下小舟,待祁录事起舵之时,他便乘舟相送一程,可见诗人情深。
16.诗的尾联表述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5.D解答“诗人备下小舟,待祁录事起舵之时,他便乘舟相送一程”错误,由诗句“江花未尽会江楼”可知,诗人备小舟,不是为了相送,是说他也备下小舟,随后到合州。
16.解析①对有幸委托祁录事送书信给苏使君表述感激;②称苏使君为“贤府主”,表述了对苏使君的称许与景仰;③对春花未尽之时重逢祁录事、苏使君于江楼的美好期待与憧憬。解答,由诗句“幸为达书贤府主”中的“幸”可知,诗人对有幸委托祁录事送书信给苏使君表述感激;而称苏使君为“贤府主”,表述了对苏使君的称许与景仰。“江花未尽会江楼”中一个“会”字表述了对在春花未尽之时重逢祁录事、苏使君于江楼的美好期待与憧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借洒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
(2)《登高》中,杜甫在描绘了萧瑟的秋景之后,不禁生发出“,”的漂泊他乡、寂寞孤苦之叹。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17.(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A,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他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B,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
18.解析A.自己拥有遗忘的能力B.记住所有的信息(意对即可)
解答A处,由“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可知,我们希望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而“其实”意味着前面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庆幸的是自己拥有与过目不忘相对的能力,根据后面的“因为遗忘可以……”可知,此处可填“自己拥有遗忘的能力”之类的内容。B处,此处所在的句子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前文说遗忘是有好处的,再结合横线前的“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和后文“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可知,此处是说我们没必要记住所有的信息,故此处应填“记住所有的信息”之类的内容。
19.解析:语句①,可修改为:拥有人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语句⑥,可修改为:这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语句⑨,可修改为: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
解答①处,“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故可将“只能”改为“难以”。⑥处,“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是这位记者拥有超强记忆力的代价,“促使”意为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用在语境中不合适,故应将“促使”改为“导致”。⑨处,“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和“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是转折关系,故应将“虽然”改为“但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农田杂草及防除》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金融数据采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电视栏目专题与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大学《产品设计报告书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做账实操-保险公司理赔支出的账务处理分录
- 2025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文献查阅与交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行政伦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谈判》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首都师范大学《工程制图与全专业三维识图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浅谈班级的文化建设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
- PMC年终个人总结精编ppt
- DBJ∕T 15-129-2017 集中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监测及评价标准
- U8-EAI二次开发说明
- Q∕GDW 11612.41-2018 低压电力线高速载波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 第4-1部分:物理层通信协议
- 2006 年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试卷
-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
- 疫情期间离市外出审批表
- (完整版)全身体格检查评分标准(表)
-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合理化建议和降低成本措施提要:完整
- (改)提高地下室侧墙刚性防水施工合格率_图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