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湛江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湛江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湛江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湛江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湛江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①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

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

“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

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

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

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他

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

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

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②“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

着主导作用。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这些乡绅,他们怀着

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时期通过科举、钱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

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耀相见于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望为

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一乡学子所钦慕,他们作为成功

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

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

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

③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

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

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

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

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

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变成

了城市人。

④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

化领袖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

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

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

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

“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

是凋败,而是枯死!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失去“灵魂”之后,八

亿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变为流民,游荡入城。

⑤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

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

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

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

主义”所取代。“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

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观念,

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精神。于此,我不得不礼

敬中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

(摘编自刘毓庆《近代乡绅消失后,乡村变成什么样?》)

材料二:

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

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

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

根。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O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

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

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

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一

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

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

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

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规矩不是法律,规矩

是“习”出来的礼俗。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

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绅”是乡间佼佼者,既要参与到实际事务中去,还要作

为精神方面的模范榜样,是乡村的灵魂和代表。

B.怀抱着“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绅”在青壮年时期报效

国家,晚年造福乡村,是“乡绅”的中坚力量。

C.随着社会发展,原可成为“乡绅”的人群抛弃了乡村,因为

他们传统价值观念为中国城乡的失衡所动摇。

D.终老是乡的观念,使乡村形成“熟悉”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此规矩不是法律,是陶炼出来的“礼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仕并非成为“乡绅”的必要条件,只要能将下情上达,也

能将官方意旨贯彻于民间,乡间士大夫都可以成为“乡绅”。

B.“乡绅”的成就和德望激励乡村学子奋发向上,后辈走出乡

土,有所成就后回归故里,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大循环。

C.眼见“乡绅”的消失,农民也被城里的优厚条件所诱惑,离

开土地,走向城市,自此乡村失去凝聚力,变成文化沙漠。

D.地方性是乡土社会的特点,这使得村与村之间保持着相对的

孤立与隔膜,限制了村民的活动范围,使村民生死都在乡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

即教授诸生,“择诸生,然后为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

B.宋代吕大防兄弟四人都曾在朝为官,后来拟写了中国乡村的

第一份民规蓝田《吕氏乡约》,《民约》经朱熹增损,产生极大影响。

C.唐代的韩愈在任潮州刺史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驱除鳄鱼,兴

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赎放奴婢,兴办教育,深受爱戴。

D.明代人王希儒勤俭持家,成为全县有名的富户,看到县文庙

荒废坍塌,不能再用,他捐资重建,使之焕然一新,受到乡民好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乡绅”群体“叶落归根”这一

现象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

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

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

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

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

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

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

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的突泉,大明湖,都

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

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

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

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

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

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

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

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

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

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

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

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

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

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

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

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

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

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

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

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一一大明湖;城外,

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一一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

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

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

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藤菜什么的,

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

菱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

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

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

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

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

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

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

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

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

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

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

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

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

“檄子”——大概是塔个塔吧一一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

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

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

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

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

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

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

先生出错了题呢!

(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第三十六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天的大明湖名不符实,作者没有继续描写其破败景象,笔

锋一转,思考背后的成因与解决办法,可见作者对大明湖的赞美之情。

B.济南三大名胜中的千佛山在大明湖面前“满可以不算数儿”,

因为在北方山不难找,水不容易找,大明湖可显济南的特色与可贵。

C.“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阔气”一词表

现了大明湖大白莲花的名贵和丰富,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与骄傲之情。

D.大明湖的秋比春美,容易吸引文人墨客创作,主要原因是残

破的土坝适合秋天,“庄稼”都收了,显得湖大,周围的自然景色更

显其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并不直接写“大明湖之春”,先写北方风大,狂风吹败了

花草,吹走了春意,表面上偏离了主题,实际上为下文的描写蓄势。

B.土坝挡水,水黑无波,“庄稼”遮景,作者以视觉、嗅觉和听

觉写出了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的特点。

C.“天色由灰而黄”“城北灰绿的一片”“灰亮光儿”“水作灰

蓝色”,灰色调在散文中多次出现,客观地写出大明湖的景物特点。

D.散文不仅把不美的“大明湖的春”当成写作的主要对象,还写

了大明湖的水产、秋以及那张画三美,形散神聚,引人思考。

8.作者最后用了不少的笔墨写“大明湖之秋”的美,本文却仍以

“大明湖之春”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9.自然风光的美丑跟文学本身的美丑似无直接的联系。大明湖的

春天不美,甚至有些丑,可是读起来并不让人讨厌,请从语言和内容

的角度,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材料一: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

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

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

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

济于众。”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楣继之鼐世父范与大

楣善鼐本所闻於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三人皆籍桐

城世传以为桐城派。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

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尝仿

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自告

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鲁九皋

尝从鼐问古文法,又使其甥陈用光及鼐门。嘉庆二十年,卒,年八十

有五。

(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

材料二: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

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藕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

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

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

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

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楣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楣善/鼐本

所闻於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三人皆籍桐城/世传

以为桐城派/

B.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楣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楣善/鼐本

所闻於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三人皆籍桐城/世传

以为桐城派/

C.侍郎方苞名重一时7同邑刘大楣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楣善/鼐本

所闻於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三人皆籍桐城/世传

以为桐城派/

D.侍郎方苞名重一时7同邑刘大楣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楣善/鼐本

所闻於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三人皆籍桐城/世传

以为桐城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之后,

为了表示尊敬,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

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通过了乡试的举人。

C.嘉庆,清朝的一个年号,与文段三中的“同治”一样,都是帝

王年号。古人常用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D.戊申晦,戊申指日月底这一天。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古人用干支纪日,干是天干,支是地支,不过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鼐学品兼备,令世人皆折服。他编选古体诗,时人认为精

当,被一致推为桐城派之首;他为人坚守原则,不为不义所屈。

B.姚鼐四处讲学,重视人才培养。《四库全书》编撰成功之后,

他辞官,以讲学、教徒为业;曾收鲁九皋、陈用光为学生。

C.姚鼐寒冬登泰山,用详细的文辞把气势磅礴的日出奇景描绘

得宛然在目,《登泰山记》这篇文章与姚鼐高雅简练古朴的文风不吻

合。

D.姚鼐在登山泰山观日出之后,还写到了游览山顶建筑,观赏

山道中已经模糊或缺失的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

于众。(5分)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貌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

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

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

存,抗金少有胜利。②缝虎,貌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

名阿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

字相照应。

B.“鱼龙怒”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

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它将作者思绪由

历史转入现实。

D.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与苏轼的词风格豪迈不同,戴词质朴婉

约,含蓄蕴藉。

15.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之作,表达的

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⑴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

《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⑵《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运用比喻和对仗,表达了脱离官场,回归家园的强烈愿望。

⑶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

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

近的两句是“,"

⑸《永遇乐凉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

的沉痛之情。

(6)在《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a”

,o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根据《乡土中国》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入对应概念的序号,正

确的一项是(3分)

⑴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比喻:“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

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

心。”这是对乡土社会的描述。

⑵在乡土社会,人们是在熟人里长大,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能天

天见面,能以声气辨人,甚至能凭脚步声辨人,社会学上称这种环境

为。

⑶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

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

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这句话描述的是。

⑷“没有具体目的,因为在一起生长而生发,无从选择,先我而

在的环境”,这种“有机的团结”,是对的定义。

①团体格局②差序格局③礼俗社会④面对

面的社群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①④②

18.下列各项运用《乡土中国》中的相关观点分析文本,有误的

一项是(3分)

A.《秦腔》中“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

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乡土

性。(《乡土本色》)

B.《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在村里懦弱,在家里强悍。这体现

了二诸葛的“道德性”在乡村和家庭两个不同格局里的伸缩性。(《维

系着私人的道德》)

C.《祝福》中成了寡妇的祥林嫂逃到鲁镇做工,后来婆婆找上

门,取走她的工钱,并逼她改嫁。这体现了作为事业社群的家的主轴

是在婆媳之间。(《家族》)

D.《哦,香雪》中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与女学生交换一个自动铅

笔盒的行为,体现出社会变迁中来自乡土社会的人只是依着欲望去行

事。(《从欲望到需要》)

19.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3分)

A.“竞选州长”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巧妙绝伦的造谣诬陷别人

的技巧。

B.(鲁迅)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C.于是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传统文化一直像春雨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近年来,社会发展

的需要和国家大力倡导如阳光普照,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朵朵盛开,争

奇斗艳。传统文化活动唤醒了不少国人内心被尘封的诗意,如央视节

目《经典咏流传》中的一曲《苔》,送上穿越千年的质朴与自强,让

万千颓废的“屈丝”精神一振。这一类节目正如绽放的红杏,激发了

人们对传统文化这一广阔春光的向往与探索。对文化建设起到

()的推动作用。可是,随着关注度的不断升温,传统文

化也从暖心变为了“争着蹭”的热点。《天天向上》的一次中秋特别

节目中邀请了因“飞花令大战”走红的小才女贺莉然。节目中,当贺

莉然()地讲述“头上倭跺髻”一诗描绘的佳人时,一位明

星惊讶地喊道:“什么?头上温度计?”随后现场一场哄堂大笑。现

在虽然传统文化被誉为“娱乐清流”,但有多少节目是走心的呢?因

此,要让传统文化造福现代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我们

)o

(1)正确填写括号内的成语。(3分)

(2)修改段落中画线句子。(3分)

五、作文(60分)

21、按要求完成写作。

生活有悲欢,人生有起落。当你处在某种情绪时,有时会找一个

合适的地方独处、思考以宣泄,有时会到一个喜欢的地方静赏、共鸣

以抒情。在成长路上,何处是你熟悉而治愈的地方?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选择某个与“我”有关联的地方,以《我

与》为题目写一篇散文。

要求:空格内填入的必须是某个地点或场所;力求情景结合;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L【参考答案】Do原文“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

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并没有表明“终老是乡的观念”就

能“让乡村形成‘熟悉'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2.【参考答案】BoA项错误。原文提及“乡绅”“他们既可以将

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但没

有说这样都可以成为“乡绅”,充分必要条件混乱。

C项错误。“乡村失去凝聚力,变成文化沙漠”,不是农民出走

造成的。D项错误。“让村民在生死都在乡村”不妥,“生于斯”的

“生”指的是“出生”,并非“生活”。

3.【参考答案】Co原文“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

士大夫居乡者。”强调“居乡者”,C中的韩愈是官员,并非“居乡

者”。

4.【参考答案】材料一整体上以递进式思路展开,层层深入,思

路清晰(1分);首先解释“乡绅群体”的构成并阐述其作用(1分);

接着指出近当代因城乡平衡被打破而导致“乡绅群体”的消失(1分);

最后阐述“乡绅群体”消失带来的后果(或者不良影响)(1分)。

5.【参考答案】①结合材料二阐述“乡绅”群体叶落归根的原

因给2分,乡下人以种地谋生,十分重视“乡土”,“土”就是乡村

人的根,乡下人是“根”上的“叶”,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

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些原因使得他

们叶落归根。②结合材料一阐述乡绅群体叶落归根这一现象的意义给

2分。乡绅群体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

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

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一批又一批的乡绅回归故里,激励

着才俊走出乡土,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

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③结合材料一阐述乡绅群体叶落归根这一现

象的变化以及影响给2分。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

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

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

6.【参考答案】C。阔气”一词不是表现大明湖大白莲花的名

贵和丰富,而是通过大明湖的大白莲花表现北方水产的丰富和名贵。

7.【参考答案】Bo没有用到“听觉”。

8.【参考答案】①“大明湖之春”是作者友人亢德先生出的题

目,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②文章虽然有不少笔墨描绘了“大明湖

的秋”的美,但文章主体部分还是“大明湖之春”,而且突显了作者

对大明湖的喜爱。③文章通过“大明湖的秋”的美来突出“大明湖之

春”的美,如文中提及到“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答

对一点2分,两点3分,答出3点4分,其他答案大意对即可。)

9.【参考答案】答案:①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拉开了读者与

实物的距离,将真实的“丑”中灌注了艺术美的生气。如不说北方风

大,把春天毁了,却说那春天“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到了走”;不说

大明湖名不副实,却说它“既不大,也不明,也不湖”;说船在里面

游,“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杠杠”不仅不大不明,

而且还又热又臭。(如果没有答到语言幽默风趣,写到说反话也可给

分)②大明湖本身不美,但作者是作为名胜来体现凄美的,作者还表

现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③作者除了大明湖之春,还写了水产和秋

天的美,增加了文章的美感,淡化了读者对“丑”的印象。(满分6

分,每点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参考答案】Co"鼐世父范与大楣善”意为“姚鼐的伯父姚

范与刘大楣交好”,句义未完,中间不能停顿,故排除A、B;“鼐

本所闻於家庭师友间者”意为“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名气”,

“家庭师友间者”中间不能断开,故D错。

11.【参考答案】A。古人称自己一般称名,表示谦逊;称别人

往往称字,表示尊敬或亲近。

12.【参考答案】C。《登泰山记》这篇文章整体叙事简洁明快,

只是描绘观日出情景时用比喻等手法,所以整体上还是秉承姚鼐一贯

高雅简练的文风。并没有不吻合。

13.【参考答案】

(1)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

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采分点:苟焉,1

分;度,1分,济,1分,句子大意2分)

(2)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渐渐可见云雾中那

数十个白如樗藕般的站立者,那是山峰。(采分点:漫,1分;定语

后置句,1分;判断句,1分;句子大意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