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8/3B/wKhkGWW8cuqAFgVtAAGu1EluMHc751.jpg)
![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8/3B/wKhkGWW8cuqAFgVtAAGu1EluMHc7512.jpg)
![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8/3B/wKhkGWW8cuqAFgVtAAGu1EluMHc7513.jpg)
![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8/3B/wKhkGWW8cuqAFgVtAAGu1EluMHc7514.jpg)
![4+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8/3B/wKhkGWW8cuqAFgVtAAGu1EluMHc75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师夷制夷到维新办报2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城市经济有了重要发展,西方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一些进步官僚和士大夫,从西方的“船坚炮利”的表象深入到社会政治体制和人文形态的本质层面,普遍萌生了效法西方之“道法”的思想。3他们发现了西方人所办报刊在开发民智、鼓动人心、沟通讯息的过程中种种“神效”,加之外国人长期独占中国报刊市场的情形,早已引起国人的不满,于是,中国人出面创办自己的报纸,并通过报纸去推动国家逐步走向现代文明国家的行列,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4开眼看世界的第一瞥清廷大员林则徐是中国重视近代报刊的第一人。他早年潜心经世致用之学,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其把了解“夷情”作为当时一项迫切任务。5林则徐派人搜集当时主要在澳门、广州出版的各种外国报刊,精选译员进行翻译以“采访夷情”,并选出一部分整理呈送道光皇帝阅看。从后来整理出的材料看,当时的译报工作持续的时间大约1年多。
6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革职流放,其好友魏源的重要著作《海国图志》100卷,就是林则徐托付给他完成的一项重大的知识和思想工程。《海国图志》中魏源所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晚清“经世致用”思潮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内圣外王”在特定时刻的表现形式。7《海国图志》将西方的报纸置于西方的历史、政情、社会、文化以及道德、法律和民俗等全方位进行研究。魏源着意介绍了西方国家“广设学校”,普及国民教育;还介绍了美、英等国的民主选举制,以及首领任期制。8最早提出创办近代报刊的中国人:太平天国洪仁玕,1859年拟定《资政新篇》。洪仁玕是洪秀全族弟,未能参加1851年的金田起义,后在广东组织起义响应太平军,但起义失败,旋即逃往香港,在外国传教士家中教书达六年。从1853年至1858年这6年时间里,洪仁玕在香港研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1859年春天,经长途跋涉,洪仁玕来到天京,被洪秀全册封为干王,总理天国朝政。
9洪仁玕在1859年拟定的《资政新篇》是一个试图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政治纲领,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资政新篇》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化设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包括新闻传播。洪仁玕提出,应设立新闻馆即报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准许人们办报,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洪秀全在批示中写道:“此策现不可行,恐招妖魔乘机反间,俟杀绝残妖后行,未迟也。10洪仁玕的卓越的政治理想不仅不适合太平天国这样的政治集团,即使是对当时的清王朝而言也根本不适合。《资政新篇》刊行不到五年,天京陷落,洪秀全自杀。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曾经专门总结了太平天国忽视宣传的教训:“凡事之败,在其有唱者而莫与为和,其攻击者且千百辈,故仇敌空言,足以堕吾事”。■1119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重要发展,中国社会内部和中外之间的联系明显加强。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一个要求社会改革的思想潮流正在悄悄兴起,中国人办报的一些基本条件正在形成。我国第一批自办报纸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2天道循环生生不息王韬(1828~1897)原名畹,字利宾,又名翰,号兰卿,苏州甫里(今苏州吴县)人,早年受过扎实的儒学教育,1845年在乡试中以第三名的成绩中秀才;次年在南京科考中惨遭败绩,愤而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13王韬期望通过上书言事打动朝廷官员,他接二连三上书江苏巡抚徐君青等人,主张效仿西方,实行政治和军事改革,但屡遭冷遇。1849年他应麦都思之聘,在上海墨海书馆,王韬和传教士艾约瑟等做了大量介绍西学的工作,翻译出版《重学浅说》、《光学图说》、《西国天学源》等书,并参加《六合丛谈》的办报工作,这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1854年8月26日,王韬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141860年,李秀成率领的一支太平军陷苏州、常州、进迫上海。在这期间王韬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长官刘绍庆出谋划策(“长毛状元”外号由此而来),太平军兵败后王韬被通缉。时麦都思之子麦华陀任英国驻上海领事,王韬在上海英国领事馆避难四个多月后乘怡和洋行的邮轮逃至香港。1867年随传教士理雅谷赴英国及欧洲大陆游历三年,回香港后,王韬与友人黄胜合伙购买了原英华书院印刷所,成了中华印务局,1874年2月4日该局正式创办《循环日报》。
15欧洲之行使王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从“器物”的层面上升到“道法”的层面。他对英国的“士庶”和“宰辅公侯”齐聚一堂“参酌可否,剖析是非”的民主宪政艳羡之极。《循环日报》之名就是因为他的“循环史观”的中心涵义就是“天道循环、人事变迁”,寄寓着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弱走向富强、从专制走向民主的理想。16王韬仿照英报每天在《循环日报》首栏撰写“论说”一篇,开了“文人论政”的先河。王韬在论说中鼓吹向西方国家学习变法自强,还宣传“变古通今”的变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先声。王韬希望以“渐进”的方式将中国推进到英国那样的文明国家的序列中去。《循环日报》在创办10年间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和为推动社会改革所作的努力,一时无与伦比,它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政论著称的杰出报纸。17王韬深受英国议会民主政体的影响,第一个提出君主立宪较之君主专制之国和民主之国,更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因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18王韬还提出政府应当“重民”:一、让民众自由择业;二、民有所难,政府救恤,民有所求,政府为之;三、发展民间工商业,使民众得利;四、政府必须倾听民众的声音,让民众讲话。《循环日报》的人权思想色彩,影响到后来孙中山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更不要说康有为、梁启超受到他的震动而提出“满汉不分,君民同治”的政治主张。19王韬对英国第一大报《泰晤士报》极为羡慕:“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为此,他多次提出,政府鼓励民众积极“言政议政”,才是国家“兴盛发达”的表征。王韬是中国民间报刊“文人论政”传统的首创者。20甲午战争之前,国人创办的报刊大约20种,大多为日报。办报的人由以下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较多接受西方文化思想、具有改革要求的知识分子;二是商界人士;三是洋务派官员。这三部分人大多关系密切,这种状况也是中国报纸在诞生过程中的独特现象。这些报纸大多为私人资本经营,投资办报既有政治上的考虑,又是一种经营性活动。这些报刊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舆论准备。21这些报刊大多对洋商和洋务派集团有一定依赖关系,对时政评论大多谨小慎微,很少涉及重大问题。为了求得生存,报纸也做了多方努力,采取的措施大多有以下三种:寻求官方庇护;挂洋旗;迁入租界出版。这三种方法是在特定时代的中国,国人报刊所不得不走的畸形发展道路。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后两种方法还被沿用为逃脱专制势力压制迫害所广泛采用的手段。这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罕见的。■2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国土割让,所赔银两是朝廷三年的财政收入,举国大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报纸上发出“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23“顽固派”和“洋务派”同时遭到战争失败的打击,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使得维新改良派成为填补思想空缺的政治主角。从严复吹响舆论号角,到松筠庵内集会签名,到光绪帝百日维新,三年时间见证了一条书生从议政到参政改革的道路。241895年4月22日,康有为一天两夜写出18000余言的《上今上皇帝书》,联络18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这场“公车上书”的运动将维新志士正式推向历史舞台。从1895年至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都是中国人自办的,其中又以维新派报刊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维新派兴学会、办报刊、建学堂,开通风气、宣传大势,激发民众,谱写了中国百年新闻史奇情壮彩的第一篇章。25“南海圣人”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十一龄能文,十二览传记”。1882年他路经上海,购置了西学书籍3000余册,研读甚深。1884年冬始,他独居一楼写成《人类公理》,此为日后的《大同书》之雏形。1891年在广州办起长兴学舍,后迁万木草堂,弟子千余人,不少后来成为维新骨干。26从1888到1898年,康有为先后7次上书光绪帝:要救国必须变法自强,要变法自强必须开通风气、广联人才,而要开通风气、广联人才,非组会(组织团体)不可;为此他将孔子的名言变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康、梁等人主办《万国公报》,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主要介绍变法的情况,出版后朝野震动,虽然遭到顽固派的抵制,但也得到很多官员士大夫的欢迎。
271895年11月,在光绪帝师翁同龢的支持下,强学会成立,这是维新派在国内成立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的基本成员除了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等维新派人士之外,还有清政府官员陈炽、文廷式、袁世凯、徐世昌、杨锐等人。支持强学会的有帝师翁同龢、李鸿藻、孙家鼐,直隶总督王文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也包括英国驻华公使、传教士等外国人。28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说服两江总督张之洞,赴上海成立强学会,于1896年1月12日出版《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由康门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强学报》比《万国公报》体现出更鲜明的政治立场。291895年12月16日北京强学会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正式出版,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每册注明出版年月,无编号,封面有紫红色“中外纪闻”四字。作为强学会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笔,内容更为丰富,用心探讨万国强弱之源。《中外纪闻》发刊一个月零五天,“译印西国格致有用之书”,在今存各册中,有《英国幅员考》《西国铁路考》《地球奇妙论》等。30李鸿章愿意捐银2000两入会,被康有为拒绝。该年腊月,李鸿章唆使同朝为官的亲家杨崇伊上书弹劾强学会,请旨查禁,1896年1月20日,光绪皇帝迫于顽固派势力,下令查封强学会,《中外纪闻》停刊。
1896年1月25日,上海强学会被张之洞解散,《强学报》只出版三期即宣告结束。上述两报是第一批中国政治团体机关报,也是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
31康有为是把报刊作为政党或政治组织的舆论宣传工具来看待的,多少与王韬等人心仪的西方民间报刊有所区别。但康有为的党报思想更多的是建筑在立宪政治前提下的政党报刊观念,而决不是日后“党天下”思想背景下的“党报思想”——因为,组党、办报、参与议会政治,才真正符合康有为的政治理想。32康有为还有一种“官报思想”。他曾奏请将《时务报》更名为《时务官报》,并建议设官局来管理各省报馆,“希望利用官报的宣传来统一思想,清除阻力,甚至考虑到了变法成功后的‘舆论一律’问题。”康有为一方面希望办西方式的报刊,宣传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良美”;另一方面,他又摆脱不了皇权大一统思想的深度干扰。33康有为的思想最系统地还是集中在他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等政治学术著作当中。在《新学伪经考》里,他机智地运用今文经学的观点方法,结合变法的需要,论证东汉以来的儒家经典都是刘歆伪造、郑玄假注的“伪经”而非圣法,必须坚决抛弃。在《孔子改制考》中,他又论证说尧舜、文王均是孔子改制假托的“民主君主”,其人其事大可不必相信。34康有为还把“公羊三世”之变易思想与西方的历史进化论联系起来,以证明君主专制必然要“进化”为君主立宪制,再进入民主共和制——即由“据乱世”到达“升平世”,再到“太平世”。35在《大同书》中康有为集中阐述了他的政治理想国:“人人平等,无有臣妾奴隶,无有君主统领,无有教主教皇”;在那里,“公政府只有议员”;“议员皆出人民公举”;“大事从多数决之”。在大同世界里,“个人自由”、“一切平等”才是更重要的。梁启超曾称康有为是中国的马丁·路德。■36南州讲学新开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张元济《追述戊戌政变杂咏》37大海潮音梁任公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幼时熟读经史,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2年在广州万木草堂受教于康有为,1895年参加“公车上书”,由是“康、梁”并称,名闻全国。1896年赴上海任《时务报》撰述。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东渡避难,10月在日本横滨筹办《清议报》,倡勤王,骂慈禧。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与《民报》爆发论战。他是晚清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和宣传鼓动家,社会影响力极大。
381896年8月9日《时务报》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五人联名主办,梁启超任主笔。旬刊每册32页,共出版69期至1898年8月。先后担任编撰工作的有麦孟华、徐勤、章太炎等人,王国维也曾在此报工作。一年之后,《时务报》发行1.2万份,最多时1.7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报刊。时人称为“中国馆祖”。“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新会梁氏者”。39梁启超“报馆生涯”长达27年,主编报刊在10种以上。创办《时务报》时年仅23岁,《时务报》共发政论133篇,其中梁启超一人所撰就有60篇。在创刊半年里,一人承担全部编撰事务,其自言:“每期报中论说四千余言,归其撰述;东西文各报二万余言,归其润色;一切奏牍告白事项归其编排,全本报章,归其复校。六月酷暑,洋蜡皆化为流质,独居一小楼之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记当时一人所任之事,自去年以来,分七八人始乃任之。”40梁启超在该报发表的最有影响的论说是《变法通议》。这是梁启超最早的一篇宣传变法思想的名文,也是代表当时维新派变法思想的纲领性文献。整篇文章归结为这样几句话:“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41《变法通议》全文约7万字,连载21期。《时务报》因此而成为启蒙国民思想的公器,出现了文采风流言动朝野、“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一论既出,万人争读”的中国报业前所未有的现象。梁启超反复论证变法的必要性,急切的想用他的一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说明变化是宇宙普遍法则,试图将维新理论基础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42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曰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43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有不容少缓之故。为不变之说者,犹曰“守古守古”,坐视其因循废弛,而漠然无所动于中。呜呼!可不谓大惑不解者乎?《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夜不炳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44雷鸣潮吼,恣睢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魂。时或哀感曼呜,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文如此耳!吴其昌——《梁启超》45“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
1、“纵笔所至,略不捡束”;2、“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笔锋常带感情”。46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张之洞一开始对《时务报》表现出积极的支持,梁启超说“设《时务报》于上海,其经费则文襄与有力焉。而数月后,文襄以报中多言民权,干涉甚烈。其时鄙人与之文襄,殆如雇佣者与资本家之关系。年少气盛,冲突愈积愈深”。汪康年得张之洞的旨意,不得不对梁启超有所责难和约束,甚至删改梁启超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负气出走。自第55册后,《时务报》再无梁启超的文章。1898年8月8日,《时务报》停刊。■47启蒙之父严又陵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号几道,福建侯官人。14岁入福州船政学堂,19岁毕业。1876年被派赴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在英期间严复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哲学典籍。1879年毕业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第二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481895年德国人汉纳根在天津创办《直报》,严复在该报上第一次将西方的社会学介绍到中国。他先后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文章,指出西方强大决非“奇技淫巧”,那些只是“形下的粗迹”。中国的灾难源于朝廷的倒行逆施和鼠目寸光,自秦以来,为中国君者,皆最能欺夺者,所谓大盗窃国者。此论一出,引起强烈反响。491897年10月,严复在天津租界创办了《国闻报》,这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随即,严复又创办《国闻汇编》作为报纸的旬刊,主要刊登西方报刊译文。严复历经三年翻译的心血文章——赫胥黎的《天演论》也在此刊载。50维新失败之后,《国闻报》借助天津日本租界的幌子,刊出变法失败的一系列新闻。在政变后第六天(1898年9月27日)刊出新闻“视死如归”:“初六、七日,中国朝局既变,即有某国驻京公使署中人前往康氏弟子谭嗣同处,以外国使馆可设法保护之说讽之。谭嗣同曰:‘丈夫不作事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亦何足惜。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请自谭嗣同始’”。
51在《天演论》中严复用“物竞、天择”概括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并推衍至社会历史领域,给习惯了宿命论的中国人当头棒喝。“天演”“淘汰”“物竞”“天择”一时间成为当时报刊文章的关键词,中国民气也为之一变。鲁迅、胡适、毛泽东都深受此思想影响。52严复另一个巨大贡献是传布科学的思想方法,即经验论哲学。这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完全是对立的。他认为,西方之所以强盛,全在于其行为是以科学和理性为指导,比之康有为等人,他不仅视野更开阔,而且更切中西学之本源。这一点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赛先生”口号的直接思想来源。53严复认为,惟英国君主立宪为蓝本的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是最值得中国仿效的理想政治制度。在中国的知识界和新闻界最需要锐利的思想武器和操作示范的紧要关头,他所传达、发挥的来自西方的理论和学说,全面革新了一代知识分子和报人的政治哲学观念。■54任侠书生谭嗣同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官僚家庭。少鄙视科举,好今文经学,1893年旅迹上海,结识英国传教士傅兰雅,阅读了大量的西学著作。1898年在湖南创办时务学堂,并另设南学会,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55谭嗣同自幼崇尚任侠精神,结交了大侠王五。年轻时仗剑出游,足迹遍布直隶、新疆、甘肃、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台湾等省,“合数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李敖《北京法源寺》:“诚如你卓如兄所说,我走遍了大江南北、塞外东西,在书本上学问我不如你,但在行动上的历练,我却自负得不做第二人想。我虽是世家子弟,但绝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相反的,人间甘苦,我倒深尝了不少。我十二岁时在北京大疫中被传染,昏迷了三天三夜,才活回来,我的字‘复生’,就是这么来的。五天之间,我们全家死了三位,母亲、大哥、二姐,全死了。”56“我死里逃生,十四岁去甘肃,又碰到河南、陕西大凶年,赤地千里,随我去甘肃的,路上一死就十多个。我在甘肃,最喜欢出塞探险打猎。可是,碰到西北风时,就好看了,西北风吹起来,真是飞沙走石,那石块打在身上,就好像中了强弩一样。当然冬天下雪就好一点,但下雪有下雪的可怕。有一次在河西,我和一名骑兵迷了路,七天七夜,走了一千六百里,都没有人烟。脱险回来的时候,屁股上髀肉狼藉,裤裆上都是血。当然,在西北也有悲歌慷慨的一面,夜里在沙上搭起帐棚,把羊血杂雪而食,或痛饮、或豪赌、或舞剑、或击技、或弹琵琶、或听号角,那种豪迈与萧条的交汇之感,真是读万卷中所无。”571895年谭嗣同闻听《马关条约》签订,悲愤之极,痛哭失声。谭嗣同秉承父命,出任南京候补知府,但仍旧游学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在此过程中,谭嗣同的佛教信仰愈来愈深,他决定将两年多的游学见识总结起来,写一部书,由此开始创作5万言的《仁学》。58谭嗣同释“仁”不同于传统,他引入自由、平等、博爱的概念。他认为乱极则治,治久则乱,一乱一治,天之道也。如果一国久而不治,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风险管理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 物流配送网络优化策略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 校园内科学教育课程的深度探索
- 校园金融知识普及新生的理财观念培养
- 游戏化营销电子游戏在商业推广中的应用
- 员工满意度方案
- 构建多元科普模式促进科学素质提高研究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
- 2023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5章 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15.1 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新版)沪科版
- Unit5 Colours(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一年级上册
- 《大模型原理与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高速行业网络安全与维护
- (2024年)房地产销售人员心态培训
- T-BJCC 1003-2024 首店、首发活动、首发中心界定标准
- 外科手术及护理常规
-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单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出口潜力分析报告
- 大美陕西欢迎你-最全面的陕西省简介课件
-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减法计算题 200道
- 米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蛇年元宵节灯谜大全(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