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上课)vvvv_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上课)vvvv_第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上课)vvvv_第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上课)vvvv_第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上课)vvvv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高考海南卷18)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A.①②B.②⑨C.②④D.③④课头训练C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政治卷19)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A3、(2011年高考山东卷25)2010年7月,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水深度首次达到3759.39米,有力推动了我国深海探矿、海洋打捞事业的发展。这表明A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B改变自然规律可以服务于物质生产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D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D4、(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A5、(2010年高考·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6、(2008·江苏单科,2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C7、(2012·浙江卷)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A8、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片面性在于(

)A.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B.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C.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C9、下列准确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内容包括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问题,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问题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的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力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法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是物质决定的、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人的认识应该从哪里来?认识世界的过程怎样?怎样检验认识的正确?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呢?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毛泽东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1、什么是实践?(2层基本含义)2、实践有哪些特点?(3个特点)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4个关系)自主探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嫦娥二号”三维图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

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载人航天器“天宫一号”,按照计划,在未来的两年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热点——“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探究一:

1、发射“天宫一号”是一种什么活动?

2、“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人类目前获得的对太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一)实践及其特点两层基本含义:(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性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2、实践的基本形式(P4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B、变革社会的实践C、科学实验最基本的形式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牧民放牧渔民捕鱼战士打仗演员表演教师讲课医生治病司法人员办案营业员售货科学工作者搞实验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学生思考问题、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老师讲课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最基本的)教育实践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法官办案③、全国大学生辩论赛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⑥、《202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⑦、学生教室里听课⑧、小行星撞击地球⑨、调节分配结构把主客观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二: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发射窗口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再次重返月球的开始。发射“嫦娥三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三:1、“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2、中国的探月工程三步“绕、落、回”,现在还只走到第二步,没有完成第三步,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一:1、12月2日凌晨1时30分科学家研制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2、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主体、对象、手段)(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实践的特点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工具、设备是客观的由客观条件决定的①、构成要素的客观性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制约——具有客观性(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3、实践的特点原因运用改造—人是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是客观的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教师讲课农民播种愚公移山(有改动):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实践的主体(愚公――人)实践的手段(畚箕等―工具、设备)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自然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制约——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主体的目的性、创造性①、原因②、表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对太空探索的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主观能动性

“想一想”

:袁隆平的成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思考:探索宇宙的实践能单靠一个人来完成吗?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3)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并不断发展。

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基本形式:3、实践的特点: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知识小结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医生治病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C课堂演练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4、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大都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A、主观能动性

B、直接现实性C、社会历史性

D、客观物质性CB5、我国通过制定“十二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6、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DD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农夫的观点是对的)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请你评一评:孰是孰非?甲:“不会游泳怎么下水?”乙:“不下水怎么掌握游泳技能?”曼陀罗花茄科草本植物,中医称它的花冠为洋金花、风茄花,有麻醉的效用。

华佗和麻沸散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当时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以减轻痛苦。可有的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会人事不醒。他找来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好大的毒性呀!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思考:1、《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2、《孙子兵法》的产生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军事上的需要●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镜头一:走进军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农牧业生产

战争

改革开放……

居里夫人科学实验

实践天文学孙子兵法邓小平理论对镭元素的认识认识……说明了什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认识的来源有多少个?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的区别: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认识的途径亲身实践(直接经验)书本学习(间接经验)注意:判断: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才继续深化发展认识。(可以获取间接经验)(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启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名言评析: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

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材料说明这个道理表现在哪些方面?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①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③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认识的发展促进认识的发展促进

青藏铁路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的最长(546.4公里)、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高原铁路。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难题给青藏铁路建设带来了极大困难。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自五十年代开始,便与中科院冻土研究所、铁科院西北分院等单位密切合作,在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冻土地区的筑路技术开展了长期的科研与实践,现已掌握了青藏高原多年生冻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成功解决了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为最终修建青藏铁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藏铁路高原冻土问题解决卫星射电望远镜显微镜神州系列现代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适应航空技术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空气动力学的迅速发展;适应农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现代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发展起遗传工程技术。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钢铁工人对浅蓝色的火焰的微小差异具有高度的辨别能力。有经验的飞行员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微小变化来判断发动机有无毛病及毛病出在什么地方。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12岁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声。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识论的什么哲学启示?镜头四:走进自然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怎样来检验认识?为什么?事实胜于雄辩、路遥知马力、真金不怕火炼、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中国人自己的月球图片月球上八种元素分布:根据嫦娥一号的探测数据,科学家们还初步摸清了月球上八种元素的分布。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客观事物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实践受主观认识指导联系主观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联系客观事物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符合客观世界认识实践结果指导改造不符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错误正确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事实胜于雄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真金不怕火练。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名言评析: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材料一: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要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材料二:《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

思考: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镜头四:走进社会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名言评析:(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认识决定指导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目的、归宿动力检验标准含义特点基本形式知识梳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②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④⑤D.①③④D课堂演练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③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③④C3、“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1.2013年3月23日20∶30~21∶30,全球数千个城市及数百个景点和标志性建筑将共同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B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②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排除。④承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否认了主观能动性,排除。能力提升命题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2013年广东卷)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新型产品,这是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深化理论认识,与题意无关;C项“创造”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项“消除”矛盾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训练解析答案命题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2013年山东卷)“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题干主要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C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B项强调思与学的关系、D项强调理想的重要性,均不符合题干主旨。训练解析答案命题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2013年四川卷)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题干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目的。①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错误;“行之,明也”说明实践的重要性,②符合题意;“行未及之,则知尚浅”说明实践决定认识,③符合题意;④说明通过间接经验获得认识,不合题意。训练解析答案命题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2013年海南卷)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因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而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现今,“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③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不可预期的④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塑料袋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生活,被称为白色革命,但塑料袋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被称为白色污染,无论是白色革命,还是白色污染,都是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认识的不同说明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②④正确;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