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家用电冰箱能源效率计量检测规则本规范规定了采用电机驱动压缩式的家用电冰箱(含500L及以上)、葡萄酒储藏柜、嵌入式制冷器具的能源效率计量要求、计量检测程序、计量检测方法、计量检测结果评定准则和检测报告等内容。本规范不适用于专用于透明门展示用或其他特殊用途的电冰箱产品。本规范适用于电冰箱能源效率计量监督检测,委托检测可参考本规范进行。生产和销售电冰箱的单位亦可参照本规范进行检测。接受检测的电冰箱应是生产者自检合格的产品,或者是销售者进口、销售的商品。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JJF1261.1—2017用能产品能源效率计量检测规则GB/T2829—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GB/T8059—2016家用和类似用途制冷器具GB12021.2—2015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3术语和计量单位下列术语和计量单位适用于本规范。3.1标准耗电量限定值maximumallowablevalueofenergyconsumption3.2标准耗电量standardvalueofenergyconsumption电冰箱在稳定运行状态下(不含电冰箱装载耗电增量)运行24h的实际耗电量,计量单位为kW·h/24h。3.3装载耗电增量loadprocessingenergyconsumption由于装载引起的电冰箱的日耗电增量,计量单位为kW·h/24h。3.4综合耗电量totalvalueofenergyconsumption电冰箱在模拟用户使用状态下(含有电冰箱装载耗电增量)运行24h的实际耗电总量,计量单位为kW·h/24h。3.5标准能效指数standardenergyefficiencyindex电冰箱标准耗电量(E,)与基准耗电量(Eh)之比。其中,基准耗电量是作为产品比较的基准线,保持数值不变,以百分数表示。2电冰箱综合耗电量(E)与基准耗电量(Ebs)之比。其中,基准耗电量是作为产品比较的基准线,保持数值不变,以百分数表示。3.7变温室variablete一个独立的间室,可用作两个或两个以上间室类型(如:间室既可以作为冷藏室,也可以作为冷冻室),其间室温度可独立控制以满足每个声明的间室类型温度范围的注:打算用于一种类型的间室,但也能满足其他间室类型的要求(如“三星”级室能够满足“二星”级室的要求,其功能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变温室。3.8能效等级energyefficiencygrade表示电冰箱能源效率高低差别的一种分级方法,分成1、2、3、4和5等级,1级所表示能源效率最高。电冰箱是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的产品,是一个供家用的具有适当容积和装置的绝热箱体,用消耗电能量的方式来制冷,并具有一个或多个间室,它包括冷藏箱、冷藏冷冻箱(柜)、冷冻食品储藏箱、冷冻箱(柜)、葡萄酒储藏柜等。5.1能源效率标识标注电冰箱的显著位置应粘贴能源效率标识。能源效率标识标注的信息应包括生产者名称(或简称)、规格型号、能效等级、综合耗电量(仅针对冷藏冷冻箱)、标准耗电量(仅针对葡萄酒储藏柜、卧式冷藏冷冻柜和其他类型冰箱)、各类型间室的容积、依据的能源效率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能效信息码、能效“领跑者”信息等内容。能源效率标识的样式和规格应符合电冰箱能源效率标识标注的要求,计量单位的标注应符合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要求。注:能效“领跑者”信息仅针对列入国家能效“领跑者”目录的产品。5.2能效指标(能源消耗量)5.2.1耗电量电冰箱(除冷藏冷冻箱外其他类型产品)标准耗电量应符合GB12021.2—2015的要求,标准耗电量标注值应不大于耗电量限定值(Emx)。实测值应不大于耗电量限定值(Emax),且实测值应不大于其标注值的115%。电冰箱(仅针对冷藏冷冻箱)综合耗电量应符合GB12021.2—2015值应不大于其标注值的115%。的要求,实测3类型类别耗电量限定值Ex/(kW·h/24h)1无星级室的冷藏箱0.85×(0.221×Vdi+233+C2带1星级室的冷藏箱0.85×(0.611×Vdi+181+C3带2星级室的冷藏箱0.85×(0.428×Vadi+233+C4带3星级室的冷藏箱0.85×(0.624×Vd+233+C5冷藏冷冻箱0.70×(0.697×Vdi+272+C6冷冻食品储藏箱0.85×(0.530×Vdi+190+C7卧式冷藏冷冻柜0.75×(0.697×Vd+272+C8卧式冷冻箱(柜)0.85×(0.567×Vdi+205+C9立式冷冻箱(柜)0.85×(0.539×Vd+315+C葡萄酒储藏柜1当电冰箱(柜)内含有15L及以上容积、具有冰温区功能的变温间室时,CH取值为50kW·h;当电冰箱(柜)内含有15L及以上容积、具有冰温区功能同时具备冷藏功能和三星级或四星级冷冻功能的变温室时,CH取值为100kW·h;否则取值为0。2当电冰箱(柜)间室容积大于400L并带有穿透式自动制冰功能时,S,取值为1.10,否则取值为1.00;当器具类型为1、2、3、4类型,所有门体均采用透明门体,且从内部往外投影的透明区域总投影面积占所有门体总投影面积的50%以上时,S,取值为1.50,否则取值为1.00;域总投影面积大于所有门体总投影面积的25%时,S,取值1.10,否则取值1.00;当同时具备多种条件时,S,修正系数不能重复计算,取较大值。其他类型器具取值1.00。3无法归入表1中所给出类别时,按照其最低温度间室的设计温度,归入最接近的电冰箱(柜)类别。4Vadi——调整容积,L。5.2.2总容积电冰箱(本规范适用的所有类型产品)总容积应符合GB12021.2—2015的要求。总容积实测值应不小于其总容积标注值的97%。5.3能效等级电冰箱标注的能效等级应符合GB12021.2—2015对能效等级的要求,电冰箱的能效等级指标见表2。根据标准能效指数和(或)综合能效指数实测值确定的能效等级应不低于标注的能效等级。葡萄酒储藏柜、卧式冷藏冷冻柜和其他类型产品(类型1、2、3、4、6、8、9)标准能效指数应满足要求;对于冷藏冷冻箱,标准能效指数和综合能效指数均应满足42对于具有可变温间室的电冰箱,变温室按照可变温度范围的中间值,并按各间室类型就高取能效等级冷藏冷冻箱葡萄酒储藏柜卧式冷藏冷冻柜其他类型(类型1、2、3、标准能效指数η综合能效指数η标准能效指数η标准能效指数η123456检测条件6.1环境条件6.1.1耗电量测量1)环境温度:(10~43)℃。2)相对湿度:45%~75%。3)空气流速:距离器具所有可触及表面(包括顶部)中心0.3m处测量的空气流速应不大于0.25m/s。4)电源:单相电压为(220±2.2)V;三相电压为(380±3.8)V;频率为(50±0.5)Hz;总谐波失真应不大于3%。1)环境温度:(10~43)℃;2)相对湿度:45%~75%。6.2.1冰箱工况室1)环境温度:(16.0±0.5)℃;(32.0±0.5)℃;2)环境相对湿度:45%~75%。测量范围:(-30~60)℃温度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不超过1min。测量温度的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应不大于±0.3℃,分辨力0.1℃。温度测量应采用热电偶,或者采用同等准确度的其他测温装置。感温部分应置于黄5铜或镀锡铜质圆柱中心。该圆柱的质量为25×(1±5%)g,直径和高最大尺寸约为6.2.3湿度测量仪表测量范围:30%~98%RH最大允许误差应不大于±5%RH。6.2.4数字功率计测量范围:电压(1~600)V;电流(0.01~20)A;功率0.5W~1.2kW。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等,准确度等级不低于0.2级。6.2.5长度测量设备钢卷尺的准确度等级应不低于I级,测量范围:(0~5)m;游标卡尺的最大允许误差应不大于±0.07mm,测量范围:(0~1000)mm。测量范围:(0~5)kg最大允许误差应不大于±1g。注:各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均应具有有效的检定、校准证书。6.3测量不确定度6.3.1标准耗电量计量检测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E,)应优于3.4%(k=2)。6.3.2综合耗电量计量检测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E)应优于4.4%(k=2)。6.3.3总容积计量检测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V。)应优于0.8%(k=2)。6.3.4标准能效指数计量检测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ηs)应优于3.4%(k=2)。6.3.5综合能效指数计量检测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η₁)应优于4.4%(k=2)。7检测项目和方法7.1抽样原则和方法电冰箱的计量检测样本应在生产者自检合格的产品或者是销售领域的商品中随机对检测批计量检测的,按GB/T2829—2002中一次抽样方案抽取样本。在生产企业成品仓库内或生产线末端抽样时,批量原则上应不少于50台。随机抽样的样本量4台,其中2台用于检测,另2台用作备用样本。对样本计量检测的,在生产企业成品仓库内或生产线末端抽样时,批量可少于50台。随机抽样的样本量为2台,其中1台用于检测,另1台用作备用样本。在销售领域抽样时,批量应不少于2台,抽样的样本量为2台,其中1台用于检测,另1台用作抽样时应填写家用电冰箱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抽样单(抽样单格式见附录L)。7.2样本检测7.2.1能源效率标识标注检查根据5.1的要求对电冰箱使用的能源效率标识标注进行检查。7.2.2总容积的测量6按附录A对电冰箱总容积进行测量。7.2.3耗电量测量7.2.3.1试验室布置每台制冷器具应安置在一个木头或木制品(如胶合板、复合木板)的坚固的试验平台上,该平台涂有无光泽黑漆,其下面敞开以使空气自由流通。满足平台其他要求的悬浮地板可作为平台。木制平台或地板可用覆盖有低发射率的深色、无光泽、平滑、不透水表面(如油毡)来替代黑色油漆。平台底面应比试验室地面高出至少0.05m,平台底面比被检测器具两侧壁及前壁伸出至少0.3m,平台后边则应伸至器具背面的墙壁或垂直隔板处。若试验室地板是木头或木制品制成,地板底部是绝热的,地板表面温度与较低的试验室温度梯度传感器的温度之差保持在1.5℃内,则不需要凸起的平台。测量期间应记录代表性位置的地板表面温度来检查该要求的有效性。b)后部墙壁或隔板器具后面的表面应坚硬、垂直并且由木头或木制品制作,涂成无光泽黑色。该表面应为连续的,超出器具各侧面和顶部不小于0.3m。该表面可以固定在试验室的墙壁上,留有不小于0.03m的间隙,或者为试验室内一个固定的隔板。c)侧面隔板如果检测样品有风扇强制循环的冷凝器,应有防护(如果适用)以保证冷凝器的散热不直接影响相邻近的正在检测的样品。从前面散热的器具不需要侧板。如果在背部或者侧面有内置冷凝器,则在器具的两侧需要使用木头或木制品制作的无光泽黑色的连续的隔板,隔板固定在平台上,与器具两侧平行,距离器具的侧面0.3m。隔板超过器具顶部至少0.3m,深度至少为0.3m。必要的情况下(如有两侧内置冷凝器)两侧隔板的深度应足够防护任何相邻检测中的器具不受到冷凝器直接辐射。一些产品既有内置冷凝器又有风扇强制循环冷凝器,这种情况上述两种条件均应满足。试验室可以选择风扇强制循环冷凝器的样品带侧板进行检测。d)传感器位置环境温度传感器应在器具两侧TMP。和TMP²位置(图1)。温度传感器的高度为平台上0.9±0.1m或被测器具的高度±0.1m,取较低者。温度传感器距离后隔板的深度为(0.3±0.1)m。温度传感器距离器具侧面的间隙为(0.3±0.1)m。若侧面隔板延伸至环境温度传感器位置或侧面隔板为外墙形式,则相应的环境温度传感器应布置在隔板靠近器具侧,如果需要,可加以防护来防止器具的辐射。环境温度传感器距任何隔板或固定装置的间隙至少25mm。为了确定温度梯度,在试验室内能代表检测条件的位置应布置两个额外的温度传感器,其高度分别为距离平台0.05m和2m处。环境温度传感器应当与试验室内与测得的空气温度相差超过5℃的热源或冷源隔离,包括空气调节设备、外部窗户或者在检测的器具。7e)试验室整体布局制冷器具应与试验室内测得的空气温度相差超过5℃的热源或冷源隔离,热源或者冷源包括空气调节设备、外部窗户或者其他在检测的器具。试验室内的空气循环应使环境温度保持在规定的偏差范围内。正在检测的制冷器具应与流速大于0.25m/s的气流隔离。在试验室工作期间,器具安装后,但是没有开始必要的运行前,在距离器具所有可触及表面(包扩顶部)中心0.3m处测量的空气流速要满足此要求。试验室内的空气循环应不干扰制冷器具本身正常的空气循环单位为米图1限制空气流通的隔板和环境温度传感器的位置7.2.3.2器具的运行要求(检测前准备工作)a)新器具运行验证检测时,压缩式制冷器具在第一个平均功耗测量前,压缩机至少运行12h;无压缩机的器具在耗电量测量前应至少运行12h。此运行可以在任何方便的环境温度下或者在一个平均功耗测量时任意温度稳定状态下进行。b)器具的安装器具安装在满足7.2.3.1条要求的试验室内。c)后部间隙为了便于此部分的介绍,定义了如下尺寸(见图2):尺寸A:器具最后部的投影(包括任何凸起部分)到试验室墙(或器具背部的模8拟墙)的距离;尺寸B:器具背板到试验室墙(或器具背部的模拟墙)的距离。不管背板是否垂直,测量在背板最低点处进行。器具的背板是指器具外壳后面最大平面,不包括任何局部特征(冷凝器或与压缩机或支架有关的凸起部分)。器具应按照如下的要求组装并放置在试验室内:——器具按照制造商的说明书进行组装(包括在安装时需要装配、组装或激活的任何限位器);——在平面视图中,器具的背部应与试验室墙或其后的模拟墙平行;——若没有规定器具背部间隙,则器具最后部的投影应紧靠着测试墙(尺寸A=0);——若规定了背部间隙,则器具应按照说明书规定的背部间隙进行放置;但是若规定的器具背部到试验室墙的距离B>51mm的,则需调整尺寸至B=51mm或A=若限位器的安装导致器具背板距离测试墙的距离B≥80mm,则不再使用限位器。如果装配后限位器与制造商说明书规定的任何尺寸相冲突,则也不再使用限位器。如果装配后部限位器后与制造商说明书规定的任何尺寸相冲突,应使用指定的最小间隙。限位器的安装,应按上述规定处理。若没有规定器具打开盖子需要预留的尺寸(如卧式冷柜),则盖子打开至垂直位置时最后部的位置被认为是器具的最后部投影位置。对便携式器具或独立式吸收器具(制冷由使用热作为能量源的吸收过程产生),则遵循制造商规定的后部间隙。若没有指定限位器,则最后部投影与墙的距离≤20mm。A—A—A—B图2无限位器器具背部间隙实例9d)嵌入式器具对准备嵌装使用的器具要按照说明书及以下内容进行嵌装。后面的间隙应满足7.2.3.2的要求。专门内置墙上或放置在柜台或工作台下或在壁橱内(底嵌式)的制冷器具应嵌装或放置在涂黑的测试围栏里。围栏用厚度15mm~25mm木头或木制品(如胶合板或复合木板)。如果制造商要求有一个装饰门,则应当安装上。测试围栏的内部尺寸应与制造商使用说明一致。如果给定的是尺寸范围,应当使用最小的尺寸。如果没有给定尺寸,测试围栏的内部尺寸应当符合以下要求:——深度的内部尺寸应当大于制冷器具整体深度尺寸20mm~22mm;——宽度的内部尺寸应当大于制冷器具整体宽度尺寸4mm~6mm;——高度的内部尺寸应当大于制冷器具整体高度尺寸2mm~4mm。如果必要,测试围栏应当按照制造商的使用说明提供必要的通风孔。器具应按制造商的使用说明嵌入或放置在测试围栏中。如果器具配备有用于填充器具与测试围栏之间缝隙的隔板、隔条以及其他填充的固体或弹性材料,则应予以应用。如没有,可以不做处理。测试围栏后面的隔条应当与测试围栏紧密地靠在一起,以防止意外气流影响。e)组合式器具对带有非制冷器具的组合式器具,应组合后按照本规范进行测量,但是非制冷器具部分要在用户可调节的最低能耗状态运行,包括关闭和不工作状态。除非与本规范冲突,器具应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摆放。所有塑料填充材料要取出(滑动板、基座、托盘等)。除下述内容外,随器具提供的所有的内部配件包括抽屉、箱体、容器应摆放在位(除另有规定外):●冷冻食品储藏室中,无固定摆放位置的冰盒应取出,所有其他的冰盒保持在位;●如果一个搁架附带一个便利功能区,则搁架和便利功能区应放置在一个预期的对测量结果和温度传感器影响较小的位置;●任何没有固定位置的托盘、箱体或容器都应取出;●与温度传感器位置相关的搁架的要求见B.1。g)变温室设定耗电量测量时,首先根据变温室宣称的可变温度范围的中间值并依据表3规定的温度范围选择间室类型,然后根据表C.1的特性温度进行温度控制装置的设定。间室类型就高取特性温度进行测量。例如,变温室的温度范围为一14℃~+10℃,包含冰温室和“0星”级室,则特性温度按冰温室选取;变温室的温度范围为-7℃~+10℃,则应按特性温度冷藏室进行测量。如果带变温室的器具调节变温室在不同间室类型之间变化时,改变了器具的分类,则应在每个器具分类下进行耗电量测量。例如,转换型冷藏/冷冻箱,则不仅应在器具作为冷藏箱时进行检测,也应在器具作为冷冻箱时进行间室类型/℃“三星”及“四星”级室“二星”“一星”“0星”食品h)用户可调节的功能用户可调节的功能包括如下类别:1)如果不同类型间室的容积可由用户调节,除非另有规定,则应调节至较低温度的间室容积最大。2)如果器具装有用户可操作的选择器或开关,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控制器具温度变3)其他用户可调节的用于显示、调节器、网络连接或辅助功能(屏幕)开关,若4)如有用户可调节的防凝露加热器,则按照各测量的具体要求进行设定。5)除非储藏温度性能另有规定的,用户可调节的用来调节便利功能区温度的风阀和控制器,且该便利功能区不能定义为子间室,都应设定在最大耗电量状态。6)对于用户可调节方向的通风管道、通风口、排气口,要依据各自的使用说明进行设定,使得它们不直接指向温度传感器中心30°区域内;如果没有专门的说明书,则应调整它们在全部打开并设定在中间或中心位置或使得它们尽可能指向任何温度传感器30°以外的区域。如果没有中间位置,则应调节气流朝向最上方或朝着门的方向;如风道有扩散或缩小气流的选择,则应设置到最分散的位置。若使用说明给出了设定方式,则应选择最接近上述要求的设定。7)除非说明书规定,任何手动控制的空气调节风扇在性能检测中应处于打开状态。8)如果温度控制装置不能由用户调节,则应按照器具交付状态进行检测。9)若器具上可调节的控制装置的设定没有完全列出,则控制器的设定选择应使得在检测过程中能满足各间室的要求。i)自动制冰机——储冰仓若器具具有制取并储存冰块的自动制冰功能,则其储冰测量。在检测报告中,自动制冰仓应作为“间室”来单独标所有耗电量测量过程中,不管储冰盒里是否有冰,冰的传送装置都应保持其功能状态,也就是所有的传送道或传送口都保持自由工作状态,所有可能影响传送冰或制冰时使用的盖子和障碍物都不应使用。1)自动制冰机设置原则本测量方法的目的是确保自动制冰机及其相关装置在耗电量测量时保持工作状态但不制作新冰。为了获得这一状态,自动制冰机应保持其正常功能但不制作新冰(但是当一些冰被取出后,可以在不用用户干扰的情况下自动产生新冰这种状态也是允许的)。在耗电量测量中仅与制取新冰相关的元件或装置不工作。与制取新冰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在耗电量测量中应处于运行状态,并且以能够履行其功能的适当方式进行工作。在正常储藏条件下,制冰机的冷却面积应保持在正常储冰状态不变。除非“3)带自动制冰机的器具的耗电量测量”另有规定,若能够证明器具在耗电量测量时,不连接水源与连接水源对耗电量测量结果没有影响,则可以不连接水源。2)储冰仓摆放除非“3)带自动制冰机的器具的耗电量测量”另有规定,储冰仓应清空并保持在位。自动制冰仓应看作子间室并按照“4)自动制冰机中温度传感器的位置”的规定布试验室在耗电量测量时按照相关要求使制冰机运行,但因为储冰仓满而停止制作冰所采取的任何措施(包括设定或配置)都应记录。3)带自动制冰机的器具的耗电量测量为了测量器具的耗电量,自动制冰机应按照制造商的规定进行设定。为了检查耗电量测量中是否有任何未声明的规避装置工作,不管说明书如何规定,试验室应进行测量来评估自动制冰机及其相关控制器的正常运行是否违背规避装置的要求及“1)自动制冰机设置原则”的意图。将制冰机连接到水源,制冰功能工作至储冰仓满,制冰装置在开始耗电量测量之前在其自身控制下自动停止。为了节省测量时间,可在测量开始前将预先制好的冰块放入储冰仓,但应放置至制冰机仍能制冰至储冰仓满的状态。自动制冰仓应按“4)自动制冰机中温度传感器的位置”的要求布置热电偶。制冰仓内的温度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保持在冻结点温度以下。建议在相同或相近的温度控制设定及内部温度下,储冰仓装满状态的耗电量不能超过储冰仓空仓状态耗电量4)自动制冰机中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在耗电量测量中,自动制冰机仓内应有一个额外的温度传感器:●垂直方向:在最大储冰线以下约50mm,且离储冰仓底部至少有20mm间隙。●水平方向:距离靠近外表面或较热子间室(门、墙或垫圈或子间室)的一侧的垂直中心线约20mm处。或者,如果储冰仓距离外表面超过50mm,则距离储冰仓最大边垂直中心线约20mm的位置(也就是储冰仓完全在间室内)。●如果水平方向的位置受直接空气流的影响,则重新放置热电偶使得其尽可能接近储冰仓侧边中心线20mm处,但应远离直接吹过的比储冰仓温度低的空气流。如果温度传感器同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置不一致,则在报告中应记录。j)防凝露电加热器若器具装有正常使用时常开的防凝露加热器,则处于工作状态。若器具装有可由用户接通和断开的防凝露电加热器,则应在接通状态下进行检测。若器具装有可由用户调节的防凝露加热器,则应调节至最大耗能状态下进行检测。若器具的防凝露加热器为自动控制的且随环境温度和湿度的不同而自动调节,则应作为辅助装置按照附录H进行检测。若器具的防凝露加热器为自动控制且随环境温、湿度自动调节,但具有用户可选择加热功率的开关,则应在最大功率按照附录H进行检测。k)冰盒按使用说明的规定,任何有特定位置的冰盒在耗电量测量中应保持在位且处于空置状态(除非附录I另有规定)。1)用户可调节的控制器在按照附录G插值法进行耗电量测量时,不用于插值的用户可调节的温度控制器设定到某一位置,使得其在所有检测过程中满足相应的间室特性温度的要求。在按附录G进行插值时,如果需要进行两次或多次测量,则只有那些用于插值的用户可调节的温度控制器的设定可以变化。那些不用于插值的用户可调节的温度控制器及风阀的设定位置应进行记录。若一个葡萄酒储藏间室既可以设定为单一温度也可以设定为多温区,则在检测时应选择单温区。m)附件和搁架按使用说明,在正常工作时无特定位置或本质功能的任何附件、冰盘、箱或容器应取出。不论说明书如何规定,那些不借助工具便可取出的蓄热装置(如冰排或类似装置)7.2.3.3间室平均空气温度确定按附录B进行布点计算。7.2.3.4耗电量测量按附录C进行测量。7.2.3.5稳定状态功率和温度的确定按附录D进行计算。7.2.3.6化霜及恢复期能量及温度变化确定按附录E进行计算。7.2.3.7化霜间隔确定按附录F进行计算。7.2.3.8插值法按附录G进行计算。7.2.3.9辅助装置耗电量测量按附录H进行测量。7.2.3.10装载耗电量测量按附录I进行测量。7.2.3.11葡萄酒储藏柜或葡萄酒储藏间室储藏温度测量按附录J进行测量。7.2.4调整容积的计算电冰箱调整容积按式(1)计算:n——电冰箱不同类型间室的数量;V.——某一类型间室的实测有效容积,L;F.——常数,无霜制冷器具中采用强对流的间室等于1.5,其他类型间室等于1.0;W.——常数,各类型间室的加权系数,查表可得;CC——气候类型修正系数,当电冰箱气候类型为N或SN型时等于1,当气候类型为ST型时等于1.1,当气候类型为T型时等于1.2;对于多种气候类型的电冰箱,采用具有最高气候类型修正系数的气候类型来计算调整容积;BI嵌入式制冷器具等于1.2,其他为1.0。间室类型冷藏室冷却室0星级室2星级室3星级室冷冻室葡萄酒4200W对于表3中未包含的间室类型,其加权系数W.则按式(2)计算:T.——某一类型间室的设计温度,或制造商所注明的特性温度,℃;若间室设计温度区间为+4℃~-5℃时,特性温度取2℃,即W.值为1.15。变温室的温度应设定在可变温度范围的中间值,并按各间室类型就高取特性温度进行测量和计算。同时,明确其最高温度、最低温度。7.2.5基准耗电量的计算基准耗电量是作为电冰箱耗电量比较的基准线,按公式(3)计算,保持数值不变。Ebase=(M×Vadj+N+CH+De)×S:/365Ebmse——基准耗电量,kW·h/24h;M——参数,kW·h/L,其值从表5查得;N——参数,kW·h,其值从表5查得;CH——变温室修正系数,取值见表1注1;S,——功能修正系数,取值见表1注2;D。——门体数量修正系数,冰箱门数≥4时,D.=50;其他,D.=0。类型类别1无星级室的冷藏箱2带1星级室的冷藏箱3带2星级室的冷藏箱4带3星级室的冷藏箱5冷藏冷冻箱6冷冻食品储藏箱7卧式冷藏冷冻柜8卧式冷冻箱(柜)9立式冷冻箱(柜)葡萄酒储藏柜注:立卧组合箱(柜)当顶开门容积超过总容积的75%时,归入卧式冷冻箱(柜);否则归入立式冷冻箱(柜)。7.2.6能效指数的计算a)标准能效指数的计算电冰箱的标准能效指数按照式(4)计算。式中:Ey,16c——在环境温度16℃下测得的稳定运行日耗电量,kW·h/24h;Eaay₃2c——在环境温度32℃下测得的稳定运行日耗电量,kW·h/24h;Ex——辅助装置年耗电量,kW·h/ab)综合能效指数的计算电冰箱的综合能效指数按照式(5)计算:E=[(Ediy.16c×Day16℃+Eanly.32c×DaE,——综合耗电量,kW·h/24△Epong——装载引起的年耗电增量,kW·h/a;△Epoeng,16℃——在环境温度16℃下测得的装载日耗电增量,kW·h/24h;△Eprocessing.32c——在环境温度7.2.7能效等级的确定根据实测的标准能效指数和(或)综合能效指数,按5.3的要求确定电冰箱的能效7.3原始记录计量检测的原始记录应包含电冰箱能源效率标识计量检测所要求的必要信息,记录中列出的项目应准确填写。观测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检测时予以记录。记录应包括检测执行人员和结果核验人员的签名。原始记录格式见附录M。7.4数据处理按本规则规定的样本检测要求测量和计算电冰箱的标准耗电量、综合耗电量、总容积和标准能效指数、综合能效指数并按以下要求进行数据修约。1)标准耗电量和综合耗电量保留2位小数;2)总容积保留到个位;3)标准能效指数和综合能效指数保留1位小数,用百分数表示。8检测结果8.1能效指标(能源消耗量)计量检测结果合格判据8.1.1合格判据原则在判定标准耗电量实测值是否不大于标准耗电量限定值时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在判定标准耗电量标注值是否不大于标准耗电量限定值时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在判定标准耗电量实测值是否不大于标准耗电量标注的115%时不考虑测量不确定综合耗电量检测结果的合格评定不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总容积计量检测结果的合格评定不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应用标准能效指数和(或)综合能效指数实测值确定能效等级时,标准能效指数和(或)综合能效指数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8.1.2合格判据8.1.2.1耗电量计量检测结果的合格评定不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对于除冷藏冷冻箱外其他类型产品,实测值及标注值满足以下三个要求的判定为标准耗电量实测值≤标准耗电量限定值+U(E,)标准耗电量实测值≤标准耗电量标注值×115%标准耗电量标注值≤标准耗电量限定值+U(E。)对于冷藏冷冻箱,实测值及标注值满足以下四个要求的判定为合格:标准耗电量实测值≤标准耗电量限定值+U(E,)标准耗电量实测值≤标准耗电量标注值×115%标准耗电量标注值≤标准耗电量限定值+U(E。)综合耗电量实测值≤综合耗电量标注值×115%8.1.2.2总容积计量检测结果的合格评定不考虑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对于所有类型产品,实测值满足以下要求的判定为合格:总容积实测值≥总容积标注值×97%8.1.2.3使用能效指数计量检测结果确定能效等级时考虑能效指数测量不确定度的对于除冷藏冷冻箱外其他类型产品,实测值满足以下要求的判定为合格:标准能效指数实测值≤标注能效等级对应的能效指数上限值+U(η。)对于冷藏冷冻箱,实测值满足以下两个要求的判定为合格:标准能效指数实测值≤标注能效等级对应的能效指数上限值+U(η。)综合能效指数实测值≤标注能效等级对应的能效指数上限值+U(η)8.2检测结果评定准则8.2.1能源效率标识标注评定准则能源效率标识标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评定为标注不合格。a)未在电冰箱的显著位置正确使用能效标识的;b)未按规定的标识样式和内容进行标注的;c)未按规定要求正确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8.2.2能源消耗量评定准则8.2.2.1耗电量评定准则耗电量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评定为耗电量不合格。a)标准耗电量标注值不符合5.2.1规定的。b)标准耗电量实测值、标准耗电量标注值和综合耗电量实测值不符合8.1.2.1规8.2.2.2总容积评定准则总容积出现下列情况的,评定为总容积不合格。a)总容积标注值不符合5.2.2规定的;b)总容积实测值不符合8.1.2.2规定的。8.2.3能效等级评定准则能效等级出现下列情况的,评定为能效等级不合格。a)标注的能效等级不符合5.3对能效等级要求的;b)实测的能效等级不符合8.1.2.3规定的。8.2.4检测批评定准则根据GB/T2829—2002,取不合格质量水平RQL=40,判别水平DL=I,选择一次抽样方案,确定合格判定数Ac=0,不合格判定数Re=1。2个检测样本中有1个不合格的,评定为检测批不合格。8.2.5备用样本检测当样本检测不合格时,允许对备样进行检测,检测结论按备样检测结果做出。8.3检测报告应准确、客观和规范地报告检测结果,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括足够的信息,报告中的结论应按8.2检测结果评定准则的规定出具。检测报告应由检测执行人员、报告审核人员和报告批准人员签名(检测报告格式见附录N)。检测报告中的总体结论应根据检测结果并按下列情况给出:a)能源效率标识的标注、标准耗电量、综合耗电量、总容积和能效等级均为合格的,总体结论判定为合格;b)能源效率标识的标注、标准耗电量、综合耗电量、总容积和能效等级有任意一项不合格的,总体结论判为不合格,但应分别标出合格项和不合格项。检测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1)标题;2)检测机构名称和地址;3)报告的唯一性标识,每页及总页的标识;4)受检单位、生产单位的名称和地址;5)被测样本的描述;6)进行检测的日期,被测样本的接收日期;7)样本的来源,如抽样、送样等;8)检测依据的技术规范;9)检测所用的测量仪器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10)检测结论(检测批、样本);11)检测环境的描述;12)检测结果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13)检测执行人员、报告审核人员和报告批准人员的签名;14)检测结果仅对样本或检测批有效的声明;15)未经检测机构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报告的声明。附录AA.1范围本附录给出了计算器具容积的方法。本附录的目的是在考虑制冷间室内部的特有功能和功能性部件的情况下,提供一种统一的方法来确定器具容积。本附录不提供测量食物储藏能力、可用容积或容积可用性的方法。这种测量方法前提是假定器具内部与温度控制无关的任何部件都应取出,且这些部件占有的空间认为是容积的一部分。如灯及灯罩对间室的温度控制没有影响则在测量时认为可以取走,而用户可调节的温度控制装置及其护罩以及用来调节空气的风道系统应A.2总容积A.2.1容积测量习注:此图也适用于所有对开门冷藏冷冻箱、下冷冻冰箱以及分开的单间室冰箱,所有应减去的容积是一致的。图A.1上冷冻冰箱示例注:在运输或制冰机不使用时用于冰槽上的盖子,在容积测定时应去除。图A.2自动制冰机的分配器和冰道的测定示例图A.3自动制冰机间室容积测定示例图A.4抽屉式搁架或篮筐的轨道容积测定示例器具内壁的准确形状包括所有凹凸部分应予以考虑。冰水分配器,考虑到分配功计算容积时,器具内部的配件(如:搁架、活动隔板、容器、内部照明灯罩等)应——蒸发器的容积[包括由于蒸发器而无法接近的空间(见A.2.3)];冰水分配器以及绝缘隆起部分不计算在容积内。所有冰水A.2.3蒸发器的容积蒸发器的容积应为其深度、宽度及高度的乘积,总容积减去的容积应包括以下a)强制循环的蒸发器,蒸发器罩以及其后的容积都应减去,包括蒸发风扇和风扇b)对板式蒸发器,垂直安装的板式蒸发器背部距内壁的容积应去除;水平安装的板式蒸发器,若蒸发器上部与内壁的距离小于50mm,则水平板式蒸发器之上的容积c)若最上部的制冷搁架和最下部的制冷搁架与最接近的间室水平内壁的距离≤50mm,则最上部制冷搁架距离上部水平内壁之间的容积、最下部制冷搁架距离下部A.2.4“二星”级部分(或间室)当符合下述所有条件时,在门上空间和余下的容积内,允许存在“二星”级部分a)“二星”级部分(或间室)应标有“二星”级标志;b)“二星”级部分(或间室)要用隔板、容器或类似结构与“三星”级、“四星”c)“二星”级部分标注总容积应不超过该间室容积的20%;d)说明书中要对“二星”级部分(或间室)有关事项做出明确的规定;e)“二星”级部分(或间室)的容积应单独标出,不包括在“三星”或“四星”级间室平均空气温度确定方法B.1传感器位置除最小间隙(最小间隙是到铜质圆柱外表面距离)外,温度传感器的位置是指传感器(铜质圆柱)几何中心的位置。所有温度传感器的位置是根据间室的有效高度和宽度来给定的。间室的有效高度见B.1.3。若底部或顶部是倾斜的,则有效高度取其平均高度。控制器和风道盖以及其他占用空间小于2L的功能或突起应忽略。B.1.1非冷冻食品储藏室除非另有规定,3个铜质圆柱温度传感器布置在非冷冻食品储藏室(例如冷藏室、冰温室和冷却室),见图B.1~B.4,布点位于箱体内的后壁与门的内壁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具体高度如下:a)距间室有效底部50mm处;任何刚好位于盒式蒸发器下面的传感器应放置在盒式蒸发器的平面中心位置。盒式蒸发器是指在非冷冻食品储藏室内的任意形状的蒸发器,蒸发器的结构可提供独立的储藏空间(子间室)。B.1.2冷冻食品储藏室冷冻食品储藏室布置5个(或7个)点,具体位置如下(见图B.5~图B.9):●两个点在距离间室有效顶部50mm处(一前一后,带压缩机台阶的卧式冷冻柜应考虑压缩机台阶,按照图B.8进行布置);●一个点在从有效底部开始测量●两个点在距离有效底部50mm处(一前一后,带压缩机台阶的卧式冷冻柜应考虑压缩机台阶,按照图B.8进行布置);●若冷冻食品储藏室的有效高度>1000mm,则在距离有效底部和加两个传感器。●高度<1000mm,带制冷搁架的冷冻食品储藏室中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参照高度>1000mm时带制冷搁架的冷冻食品储藏室的原则布点。B.1.3等效位置及其他要求若传感器的安放位置不能满足图B.5~图B.8的要求,则尽量选择图B.10所示的镜像位置进行摆放。若器具结构仍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则应尽可能接近其中的一种方式来确定其测点位置。B.1.3.1有效高度计算间室总高度h₁的有效高度h的调节应考虑任何全密闭的半宽或全宽便利功能区或子间室,(如图B.1和B.2),计算公式(B.1):式中:h₁——间室总高度(忽略半宽的子间室或功能区),mm;a——与有效顶部的距离,mm;b——与有效底部的距离,mm。与有效顶部的距离a的计算见式(B.2):式中:hz₄——顶部子间室或功能区的高度,mm;w₁a——顶部子间室或功能区的宽度,mm。与有效顶部的距离b的计算见式(B.3):式中:hzn——底部子间室或功能区的高度,mm;w——间室的全宽,mm;wip——底部子间室或功能区的宽度,mm。有效高度的调整仅适用于在间室顶部或底部的子间室和便利功能区。计算有效高度时,隔板或搁架忽略。如果器具中有一个凸起的板式蒸发器且蒸发器超过器具高、宽或深的20%,则在进行温度传感器布点时认为该蒸发器表面即为间室的内表面。若子间室/便利功能区与紧邻物体的侧间隔<40mm,则认为其延伸至紧邻的物体。若子间室或便利功能区的宽度>间室宽度的80%,则认为整个子间室宽度为全宽。B.1.3.2间室深度温度传感器应在间室前和后的中间位置。对所有间室,间室前面指门内壁。若表面非平的或直的,则用测量点周围等效平均值来确定有效前和有效后的位置。B.1.3.3宽度和深度可变的间室若整个间室的宽度和深度随高度变化(B.1.3.8规定的便利功能区除外),则应按每个温度传感器所在高度点确定的宽度和深度来确定其测温点位置。B.1.3.4小间室或小的子间室高度不超过150mm并且容积不超过25L的间室或子间室或便利功能区如果其温度需要测量,则布置2个温度传感器。每个传感器距子间室底部的位置50mm,一个在其左前方,另一个在其右后方,距离门内壁或后内壁的距离为,距离侧内壁的距离为B.1.3.5高度较低的间室u若非冷冻食品储藏室、子间室或便利功能区的有效高度≤300mm且有效高度≤0.7倍的宽度或深度,则按图B.4布置测温点。若宽度或深度>700mm,但有效高度与宽度或深度的比值<0.6时,也要按图B.4进行布点。若冷冻食品储藏室有效高度≤200mm且容积≤40L,则按图B.4布置测温点。B.1.3.6内部装配间隙(搁架除外)除非另有规定,温度传感器与任何内部装配、内壁或者功能区应保持至少25mm的空气间隙。本附录的间隙指任何内部装配、墙或者功能区与温度传感器相邻近的外表面的距离。若温度传感器距离非全宽的固定子间室或功能区的间隙<25mm,则应移动温度传感器使其高度不变,与子间室或便利功能区至少保持25mm间隙。若温度传感器的放置位置刚好紧邻一个两侧均有空间的便利功能区,则温度传感器应排放在空间较大的一侧。若两侧间隔相等,则左侧间隔处传感器摆放在等效高度中心偏上位置,右侧间隔处传感器摆放在等效高度中心线或偏下位置。参考图B.1和图B.2。当侧边间距≥100mm时,半宽的子间室或便利功能区旁才能布置传感器。B.1.3.7搁架及温度传感器的布置若搁架位置可调节,则应调节搁架位置使其刚好在温度传感器下并保持25mm的最小间隙。若搁架的调节受限制,使温度传感器刚好落在距搁架25mm以内的区域,则应调节温度传感器的位置,使其在搁架上并保持25mm间隙。若可能,在最大非冷冻食品储藏室内,应有一个搁架刚好在温度传感器位置TMP₁和TMP₂之间,有一个搁架刚好在温度传感器位置TMP₂和TMP₃之间。尽可能地使剩余的搁架均匀布置在间室内。有指定的位置但位置可以互换的门搁架、抽屉、箱子、滑动篮筐以及其他物品,则应保持在位,但使其对温度传感器的干扰最小。无指定位置的物品按照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中不必保持在位的物品,在所有测量中应取出。若温度传感器摆放位置在制冷搁架上或下50mm的以内,则应移动温度传感器的位置,使得其距离制冷搁架大于50mm。B.1.3.8便利功能区和温度传感器布置若便利功能区影响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则B.1.3.6和B.1.3.7条规定适用。若间室温度传感器的摆放刚好在便利功能区内,则应移动其至最接近的外部位置。B.1.3.9冷冻食品储藏室传感器和门搁架若深的门搁架的位置影响或包围了图B.6~图B.7中温度传感器位置TMP₁2或TMP₁₄或空气间隙<10mm,则温度传感器中心距离门内壁距离增加至150mm(增加50mm)。若仍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将温度传感器摆放在门搁架内尽可能接近的位置,且温度传感器中心与内壁保持30mm间隙,与搁架底部保持50mm间隙。高度≤1000mm,带制冷搁架的冷冻食品储藏室中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可参照相关布点原则执行。B.1.3.10抽屉或容器内部温度传感器的摆放若密闭的间室/子间室或便利功能区是抽屉或容器的形式,则摆放温度传感器时,其顶部的位置应是抽屉或容器拉出后其上部最低固定点处(效果相当于放入抽屉的物品在抽拉抽屉时不被碰到的最高高度)。若温度传感器要求在抽屉或容器内部或附近,则温度传感器应该放置在抽屉或容器的内部,抽屉或容器被看作为内壁。若抽屉或容器为单独的间室或者在一个间室中占主导地位,则按照B.1.1和B.1.2进行布点。若为完整的抽屉或容器,则传感器应放置在相应的抽屉或容器内(按照B.1.3进行布点),间隙满足B.1.3.6的要求,抽屉的底部作为搁架(满足B.1.3.7规定)。若可利用的空间太小以至于不能满足间隙的要求,则温度传感器至容器底部的间隙(25mm)应尽可能满足,而间室顶部的间隙可减小。B.1.3.11便利功能区的考虑在按本规范测量时,容积满足如下要求的便利功能区不需要按照子间室的要求进行a)间室中固定的便利功能区不超过间室总容积的25%;b)间室中固定的和可移动的便利功能区不超过间室容积的40%。若在任何间室中固定的便利功能区超过限值,则应选择一定数量的固定便利功能区作为子间室(并且进行分类和测量),直到满足便利功能区容积的要求,按照下述原则a)首先选择有独立温度控制装置(包括仅两个位置调节的控制器)的容积以递减b)再选择无独立温度控制装置的容积以递减的顺序。若有两个或以上同等的便利功能区,首先选择的应当是距离间室中心也就是温度传感器位置最远的。便利功能区温度控制装置的设定见7.2.3.2的第h)款;如果间室全部或主要由抽屉和(或)容器组成,这一般不全部看做便利功能区来处理。B.2间室平均空气温度的确定B.2.1确定每个测温点积分平均温度通过积分的方法计算每个传感器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温度。测量阶段应使用较高的采样频率。高采样频率对持续时间较短的周期是有益的。如果需要把不一样采样频率的数据相结合,每个数据点应根据相应的采样时间比例加权。B.2.2间室温度确定间室温度由适合的温度周期来确定。B.2.3平均温度计算间室温度为间室内所有温度传感器的平均温度。单位为毫米单位为毫米单位为毫米图B.5高度≤1000mm,无制冷搁架的冷冻食品储藏室中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单位为毫米单位为毫米侧视图(制冷搁架不影响温控器位置)侧视图(制冷搁架影响温控器位置)图B.7高度>1000mm,带制冷搁架的冷冻食品储藏室中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单位为毫米图B.8卧式冷冻箱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单位为毫米类型3单位为毫米单位为毫米图B.10温度传感器的镜像位置图(正视图)耗电量测量方法C.1特性温度单位为℃在进行耗电量测量时,各间室的特性温度如表C.1所示。单位为℃表C.1耗电量测量时各间室的特性温度间室类型42“0星”级室0“一星”级室“二星”级室“三星”和“四星”级室注:进行耗电量测量时,每个间室都应在其宣称的间室类型下运行,以下情况除外:如果间室有独立的用户可调节的温度控制装置使得间室可以在多于一个的间室类型下运行,若该间室可以划分成变温室,则按照7.2.3.2的第g)款中变温室的设定进行耗电量测量,否则按照最高能耗间室类型进行检测。如果器具有变温室使得器具可以在多于一种器具类型下运行,则器具除在主要的器具类型下进行耗电量测量外,在其他器具类型下也应进行耗电量测量。(例如,器具带有变温室使得器具既可以按照冷藏箱来运行,也可以按照冷冻箱来运行,则器具应在冷藏箱和冷冻箱下分别进行耗电量测量;器具带变温室使得器具可以按冷藏冷冻箱运行,也可以按冷藏箱运行,则器具应按照冷藏冷冻箱和冷藏箱下分别检测)。C.2耗电量测量时温度控制设定按照本规范进行耗电量测量时,器具应至少有一个温度控制设定(或多个温度控制设定组合)使得每个间室的平均温度同时小于等于表C.1给出的特性温度。用于确定耗电量的数据点应能证明器具有能力满足要求,但特定点不必直接测量。如果器具没有用户可调节的控制器,则器具耗电量应按照其交付状态进行的单次测C.3耗电量的确定C.3.1耗电量组成本规范规定的耗电量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a)稳定状态功耗在6.1规定的环境温度下,按照附录D的方法获得;b)化霜及恢复期耗电量增量及温度变化——带有一个或多个化霜系统的器具(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化霜控制周期),每个系统都应确定一个代表性的化霜及恢复期耗电量增量,详见附录E;c)化霜间隔——带有一个或多个化霜系统的器具(每个化霜系统均有其自己的化霜控制周期),化霜间隔通过附录F确定;d)辅助装置耗电量——若器具带有规定的辅助装置,则辅助装置的耗电量根据附录H确定;e)装载能效——用附录I的方法来确定。本规范中器具耗电量最低的可能值(也就是理论最优值)是进行耗电量测量时每个间室的温度刚好等于其特性温度时测得的耗电量值。不是所有的器具都可以在这种状态下运行,试验室为了精确地获得这一状态而在多个特定的试验设置下进行连续测量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本规范规定在不同的温度控制设定(若适用)下可选择进行多次测量。在附录G中规定了插值方法,确定耗电量所用的插值点处所有间室的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特性温度。C.3.2耗电量测量次数耗电量应在16℃和32℃下分别测量:a)在所有间室温度都小于或等于表C.1给出的特性温度下单次测量结果来直接作为耗电量值;b)一个或多个用户可调节的温度控制装置在不同的设定下,对两次或三次测量结果进行插值,具体如下:●若在两种温度控制设定下进行测量,则按照G.3进行插值;●若器具有两个独立的用户可调节的温度控制装置,在三种温度控制设定下进行测量,则按照G.4进行插值;●若器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独立的用户可调节的温度控制装置,则按照G.4进行。若使用b)法,则应证明在插值点所有间室的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特性温度。附录G给出相应规定以确保达到上述要求。C.3.3耗电量计算C.3.3.1日耗电量所有能耗及功耗都应转换成日耗电量值。a)无化霜控制周期的器具,日耗电量计算见式(C.1):Edaity=P×24P——按照附录D选定的稳定状态的功率,kW;24每天的小时数。b)带化霜控制周期的器具,日耗电量计算见式(C.2):P按照附录D选定的稳定状态的功率,kW;24——每天的小时数;△Ea——由附录E确定的代表性化霜及恢复期耗电量增量,kW·h;△tat——由附录F确定的化霜间隔,h。若有多于一个的化霜系统(每一个化霜系统都有自己的化霜控制周期),则其他化霜系统基于△Ea和△tai的值也应加到式C.2中。c)间室的平均温度见式(C.3):式中:T——一个完整化霜控制周期内间室的平均温度,℃;T——按照附录D确定的稳定状态的温度,℃;△Thar——化霜及恢复期相应间室的温度变化量,℃·h;△tar——由附录F确定的化霜间隔,h。△Tha:值可以是正值(若在化霜及恢复期温度较高),或负值(如果由于化霜期间有预冷且热泄漏少,则温度较低)。若有多于一个的化霜系统(每一个化霜系统都有自己的化霜控制周期),则其他化霜系统基于△Tha和△ta:的值也应加到式C.3中。C.3.3.2总耗电量总耗电量计算见式(C.4)Eot=f{Eamy式中:Edly-16——16℃环境下测得的日耗电量,kW·h/24h;Eauxi——环境控制型防凝露加热器年耗电量,kW·h/a;Eaux2——水箱式自动制冰机年耗电量,kW·h/a;b——水箱式自动制冰机年耗电量计算时的加权系数,考虑到自动制冰机年耗电量测量方法并不完善,本规范中b=0;f——按照16℃发生时间192d,32℃发生时间173d计算。附录D稳定状态功率和温度确定方法D.1一般要求本附录规定了制冷器具在稳定运行条件下的功耗和温度的测定方法。D.2测量及数据采集程序本附录的目的是通过选择代表性的测量周期来确定一定的环境温度及温度控制装置设定下的平均功率和平均温度。器具按照C.2的要求进行调节及运行。a)方法SS1适用于不带化霜控制周期的器具和带化霜系统(有自己的化霜控制周期)但化霜控制周期较长,稳定状态不受化霜及恢复期限制的器具。有非常严格的内部有效准则以确保代表性测量周期的选择。b)方法SS2适用于带化霜系统的器具(有自己的化霜控制周期)且稳定状态开始于一个有效的化霜及恢复期。方法SS2适用于化霜之间的稳定状态不能由方法SSl确定的情况。方法SS2中稳定状态的功耗为从化霜到化霜的整个阶段的功耗减去化霜及恢复期耗电量增量。在方法SS2中,用一个化霜开始前的稳定运行状态和紧接着的另一个化霜开始前的稳定状态相比较,且满足相应的稳定准则。初始化霜应满足附录ED.3SS1方法:无化霜控制周期或者在化霜控制周期之间可以达到稳定状态D.3.1SS1方法SS1方法适用于无化霜控制周期的产品。也适用于带化霜系统(有自己的化霜控制周期)但是稳定状态不受化霜及恢复期影响的长时间化霜的产品,这种情况下,选定的周期内无化霜及恢复期(或部分带有)。如果稳定状态的功率由方法SS1确定,则稳定状态需选取3个连续但不重复的时间区间。每个区间包含相等数量完整的温度控制周期。每个区间最少的温度控制周期数量为1。如果功率和温度的内部偏差及变化率满足所有准则要求,则可以选择为一个测量若每个区间选取1个温度控制周期,则测量周期为3个温度控制周期;若每个时间区间选取2个温度控制周期,则总测量时间为6个温度控制周期,依次类推。一般对于比较复杂的制冷系统,温度控制周期除了基于压缩机开停周期外,还可以基于各间室温度最高点来确定,这取决于哪种方式能提供测量周期内最稳定的功率数据。选择最稳定的温控周期可缩短获得有效数据所需的测量时间。除了使用温度控制周期外,也可以用固定时间长度作为时间区间(被称作固定时间如果测量周期内温度或功耗没有明显的变化,则选取3个紧邻的时间区间,每个区间的测量数据具有相等时间长度,区间紧邻且每个区间的时间长度不少4h。温度一个测量的测量周期由3个时间区间组成:区间A、区间B、区间温度图D.1、D.2给出了一个测量周期的选择,其中每个区间包含5个完整的温度控制周期。区间A:周期5~9区间B:周期10~14-区间A时间长度t₄区间B时间长度lg区间C时间长度tc区间A、B、C组成的试验周期长度区间C平均温度区间C平均温度区间A平均温度区间B平均温度温度偏差温度温控周期序号PAPc区间B:周期10~14区间A:周期5~9区间C:周期15~19区间A时间长度l₄区间B时间长度lg区间C时间长度lc区间A、B、C组成的试验周期长度lABc区间A平均功率区间C平均功率区间B平均功率相对功率变化率功率偏差功率D.3.2方法SS1判稳条件基于D.3.1选取的时间段,应满足表D.1的判稳条件。表D.1方法SS1判稳条件1B、C组成的测量周期的时间长度tAK若按温控周期选取,则不低于6h;若按固定的时间长度选取,则不低于12h。2温度偏差℃<0.25℃(每个间室)3 <0.025℃/h(每个间室)4%按温控周期选取5t₄、tg、tc——分别为区间A、B、C的时间长度;TA、Tg、Tc——分别为区间A、B、C间室的平均温度;PmkA.B,C)——区间A、B、C中,平均功耗的最大值;PmintA.B.c)——区间A、B、C中平均功耗的最小值;PA,B.c)——区间A、B、C组成的测量周期表D.1中,如果间室多于两个,上述准则仅对最大的非冷冻食品储藏室和冷冻食品储藏室,若器具所有间室均为非冷冻食品储藏室或冷冻食品储藏室,则选最大的两个间室进行上述判定。若表D.1条件不能满足,则应增加区间长度,如果加长至整个测量周期后表中条件仍不能满足,则需选取3个时间区间,每个区间长度至少36h,三个区间总长度不少于108h。为了确保所选取的测量周期不是随机或偶然地满足判稳条件,要求每个时间区间连续三个测量周期均能满足判稳条件,则选取最后的一个作为有效的测量周期。如图D.1所示,如果第一个满足准则的测量周期为5个~20个温控周期,则测量周期为6个~21个温控周期和测量周期为7个~22个温控周期也应满足准则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测量周期7个~22个为第一个有效的测量周期。用于确定SS1的整个测量周期内,温度控制设定应不改变。此外,按附录G进行插值的各间室的温度稳定性应能满足上述判稳条件的要求。如果上述判稳原则没有达到,则应增加每个区间的温控周期数量(测量周期的长度也会增加),直到所选测量周期满足上述判稳要求。推荐在整个数据采集阶段连续地查看(从后向前)已经采集的数据,评估所有可能的区间长度组成的各个测量周期来确定最早可能满足判稳条件的测量周期。一般不推荐用测量刚开始(器具刚通电降温阶段)的数据进行上述评估,这些判稳准则应确保先于稳定状态之前的任何降温阶段被自动去除掉。如果有多个测量周期均能满足表D.1的要求,则选择相对功率偏差最小的测量D.3.3方法SS1计算值如果一个由区间A、B、C组成的测量周期满足表D.1的要求,则计算并记录如a)每个间室在测量周期内的平均温度Tsst-;和平均功耗Pss。平均功耗Pss₁计算见式(D.1):式中:Eena-c——区间C结束时积分电能表读数,kW·h;E-A——区间A开始时积分电能表读数,kW·h;tABc——测量周期总长度,h。当测得的环境温度与规定的标准环境温度不一致时,则需要用式(D.5)进行修正计算出的平均功率Pss进行后续的能耗计算。b)记录由区间A、B、C组成的测量周期的总时间长度tABc=ta-c-tsan-A。c)记录由区间A、B、C组成的测量周期内压缩机的运行比CRtss₁(测量周期内压缩机运行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D.4方法SS2:两次化霜之间稳定状态的确定D.4.1方法SS2方法SS2适用于带有一个或多个化霜系统(每个化霜系统都有自己的化霜控制周期)且稳定状态受化霜及恢复期影响的器具。带有一个或多个化霜系统的器具,在不能满足方法SS1的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方法SS2的要求。对化霜间隔较长的器具,选用方法SS1可缩短测量时间。方法SS2使用两次化霜及恢复期开始前的数据来计算稳定状态的功率。在进行进一步分析之前,通过比较分析每次化霜及恢复期开始前的稳定状态运行特性(图D.3的阶段X和Y),以确保这些数据满足相应的稳定性要求。方法SS2所确定的测量周期中的初始的化霜及恢复期应满足附录E的要求。为了确定功率Pss₂,化霜及恢复期相关的耗电量的增量也应按照附录E来确定。X功率y图D.3方法SS2——带化霜控制周期的器具的典型运行图如图D.3所示,选取两个稳定运行时间段X,Y,时间段X结束点刚好在第一次化霜及恢复期开始处,时间段Y结束点刚好在第二次化霜及恢复期开始处,时间段X和时间段Y应至少由4个完整的温控周期组成(若有温控周期出现)或选取固定长度的时间段,时间段X、Y长度不低于4h。若按温控周期选择,则X、Y包含相同的温控周期且具有相近的时间长度;若按固定长度时间段来选取,则X、Y具有相等的时间若从第一次化霜后48h仍未有二次化霜,则Y可在稳定状态选择,但从X结束到Y结束的时间应超过48h,而Y不与下一个化霜及恢复期相邻。若时间段Y按照这种方式选择,则报告中应说明。D.4.2方法SS2判稳准则基于D.4.1方法SS2选取的时间段X、Y应满足表D.2的要求,才可用于计算稳表D.2方法SS2判稳准则序号且不低于4h;若选区固定长度的时间段:X、Y选取相同的时间长度;X、Y的时间长度应不少于4h23温度偏差℃序号4%5功率偏差W6初始的化霜及恢复期7初始的化霜及恢复期 确定tx——表示时间段X的时间长度ty—表示时间段Y的时间长度;Tmin(x.y)——时间段X和时间段Y平Pmx(x.y)——时间段X和时间段Y平均Pmin(x.y)——时间段X和时间段Y平均功率的最小值;Pw(x.y)——时间段X平均功率与时间段Y平均功率的算术平均值。如果间室多于两个,上述判稳仅对最大的非冷冻食品储藏室和冷冻食品储藏室,若器具所有间室均为非冷冻食品储藏室或冷冻食品储藏室,则选最大的两个间室进行上述若上述准则不能满足,则X、Y每次增加1个温度控制周期或1h(若没有温度控制周期),来确定是否有有效的测量周期。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测量周期为有效的测量周期。X、Y的长度不能超过50%化霜间隔或8h,取较长者。按照附录G用于插值的所有间室都应满足上述准则的要求。用于确定SS2值的整个测量周期内[包括用于确定化霜及恢复期耗电量增量△Ea(DF1、DF2)、时间段X和时间段Y],温度控制装置的设定应保持不变。若在化霜之间没有稳定状态,无法按照附录E.3来确定最初的化霜及恢复期的有效性,则可以按照附录E.4方法进行处理,但是该方法仅在附录E.3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使用。D.4.3方法SS2计算值如果选取的数据满足表D.2的要求,则稳定状态的功耗按照如下计算:a)稳定状态功率消耗式中:Pss——选定化霜控制周期的稳定状态功率,kW;E-x——时间段X结束时电能消耗量,kW·h;Eemd-y——时间段Y结束时电能消耗量,kW·h;td-y——时间段Y结束时的时间,h;△Eai;——化霜及恢复期耗电量增量,kW·h。若测得的环境温度与规定的标准环境温度不一致,则应用式(D.5)的修正公式计算出的稳定状态功耗Pss用于后续的能耗计算。b)测量周期长度=tend-y-tend-x,单位为h。应注明阶段Y是否紧邻一个化霜及恢复期。c)稳定状态各间室的温度值,计算见式(D.3):Tssz-;——稳定状态时间室i的温度,℃;(Tw-cnX-may-1)——从阶段X结束至阶段Y结束时间室i的平均温度,℃;△Thdf-——按照附录E确定的化霜及恢复期(阶段X结束后紧邻的化霜及恢复期)的累积的温度偏差,℃·h;tend—X——tend-y——阶段Y结束时的时间,h。d)压缩机的运行比,计算见式(D.4):——整个稳定状态下压缩机的运行时间比,%;——阶段X结束时压缩机的累积运行时间,h;——阶段Y结束时压缩机的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数字媒介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三亚学院《英语写作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医科大学《空竹》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东北林业大学《论文写作V》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医学院《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油漆工劳务合同
-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建筑装饰图形训练与解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亚克力雨棚施工方案
- 2025供货合同(电子产品)
- 烟感移位施工方案
- 两带来范文(通用十六篇)
- 综合录井仪工作原理演示教学课件
- 小学三年级诗词大会初赛比赛题目课件
- 房建监理大纲(共114)
- 国际工程招投标流程图
- 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物资消耗定额
- 液化气站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试题
- 经济法实用教程(理论部分)(第八版)(何辛)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 532近代前夜的危机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备案专家意见表
- (精心整理)朱德熙_说 “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