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核心要点聚焦热考专项突破目录索引
通览
阶段特征123通览阶段特征总特征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商鞅变法更侧重于破旧立新经济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思想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实用性科学兴起核心要点聚焦[知识梳理]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1.夏朝:夏启用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朝:商王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推行内外服制。3.西周权力分配分封制以同姓宗族为分封主体,周王为“天下共主”权力传承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权力认同礼乐制强调等级秩序,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考点1
政治——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族权与王权相结合。(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等级森严。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1.王室衰微: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逐渐走向瓦解,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2.春秋争霸: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进行战争。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步伐,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3.战国争雄:各大国国君改称“王”;变法运动兴起;兼并战争频繁,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华夏认同观念增强。4.商鞅变法
背景秦孝公支持商鞅,立志变法图强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轻罪重刑;焚烧诗书;强制分家等评价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深化拓展]拓展1
分封制在古代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五大作用
拓展2
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基因的四大影响
宗法制派生的宗族观念具有两面性
拓展3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拓展4
素养要语(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2)西周分封制通过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启了“大一统”的思想理念。分封制在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但这种秩序必然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而逐渐走向瓦解,其具体表现为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等。(3)宗法制盛行于西周时期,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逐渐废除。但宗法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却长期存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但也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D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到了春秋时期,贵族的采邑越来越多,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荒地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故选D项;题干材料仅提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的权力,所以诸侯国君权力巩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2.(2021湖北卷,1)右图是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C解析
材料“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表明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说明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与冶炼技术、铸造工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两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宗法体系的崩溃,D项错误。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而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不复存在,排除A项;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中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4.(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解析
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兄终弟及,一种是父死子继。题干材料首先强调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然后用“而”这一转折的表述方式来阐述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即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多为父死子继,故B项正确;禅让制度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体现了血缘关系且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素养提升
5.(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突出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禅让制”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材料也没有体现继任者个人的才能,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没有强调“乐”“礼”,排除D项。A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分封制客观上体现出中央集权的趋势1.(2023四川蓉城高三上入学联考)西周建立后,周人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来邦国的地域内,大量分封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建立诸侯国,这样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反映了权力制衡原则
B.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C.体现了中央集权趋势
D.揭开了官僚政治序幕C解析
由材料可知,分封制打破了商朝原有的邦国体系,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体现出中央集权的趋势,故选C项;分封制下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在政治上是上下级的关系,不能体现出权力制衡,排除A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郡县制揭开了官僚政治的序幕,排除D项。易错点拨西周时期,周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将同姓子弟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地方建立诸侯国,“以蕃屏周”,既打破了商朝时期宗族聚居的状态,又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易错点2
春秋时期宗法礼乐制遭到破坏2.(2023新疆一模)春秋时期,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他们活跃于各诸侯国,宣扬礼对政治的作用,或影响当权者的决策,或直接参与政治,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据此可知当时(
)A.礼乐制度破坏殆尽B.社会秩序亟待重建C.儒家思想逐渐成熟D.思想文化较为繁荣B解析
由材料“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礼乐制遭到破坏,大批思想家宣扬以礼治世,重建社会秩序,故选B项;这一时期礼乐制受到破坏和冲击,不能夸大为破坏殆尽,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兴起,并未成熟,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以礼治世的主张,并未提及其他思想主张,不能得出思想文化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知识梳理]一、农业
考点2
经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二、手工业1.生产部门(1)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2)冶铸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3)纺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西周能够生产斜纹提花织物。2.经营方式(1)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官营手工业占主导。(2)春秋战国: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兴起。三、商业和城市1.商业(1)商朝: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2)西周:“工商食官”,官商是商人主体。(3)春秋战国:私商兴起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战国时期出现了抑商思想。2.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深化拓展]拓展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三大变革
拓展2
个体农耕经济出现的三大原因和产生的六大影响
拓展3
素养要语(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有土地,受其影响,废除井田制、改革赋税制度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3)春秋战国以来,为保护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在政治制度上,中央集权制逐渐建立,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统治中心在今河南地区,内蒙古地区出现商朝青铜器不能证明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青铜器有可能是通过交易流通到内蒙古的,排除A项;“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出现铁器,故选B项;“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可以证明东周时期大冶铜矿已开采,但不能证明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排除C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并不能佐证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2.(2021广东卷,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解析
在河南、陕西等北方地区出土了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青铜器,这说明南方风格影响到了北方,南北之间存在文化交流,故选D项;河南属于中原地区,材料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风格影响到了中原地区,而非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排除A项;根据青铜器的风格不能得出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或宗法制度分崩离析,排除B、C两项。D3.(2022全国乙卷,2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C解析
根据题干地图,可知商、西周时期的政治中心和西周主要诸侯国集中在北方,而重要铜矿则在南方。青铜器铸造涉及将南方的铜运到北方,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农业,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商业活动的情况,排除B项;青铜器铸造得益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组织能力以及铸造技术,统治区域扩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素养提升
4.(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C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孟子认为,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饲养鸡鸭猪狗,不要错过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种植百亩大的田地,不误农时,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即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最早由汉高祖刘邦实施,而材料体现的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商业活动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是根本的土地制度1.(2023河南洛阳新高三摸底)有学者认为,《卫鼎》中记载了西周时期的矩伯用“十三田”换取裘卫价值百朋的两批东西,是宗族之间的土地交换行为,不是以土地私有为条件的商品买卖。该观点认为当时的土地制度(
)A.反映了井田制趋于瓦解B.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C.体现出中国较早进入农耕时代D.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D易错点拨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是土地国有制,是当时根本的土地制度,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解析
西周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国家,宗族间的土地交换行为不属于土地私有下的商品买卖,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西周土地属于周天子所有,是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表述本身错误,排除B项;西周之前中国已经进入农耕文明时代,排除C项。▶易错点2
先秦时期丝织业兴盛促进商品贸易的发展2.《汉书》记载,齐郡自先秦以来丝织业就十分兴盛,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巴蜀丝织业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时人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丝织业(
)A.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C.加速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生产技术在全国得到普及答案
A
解析
“冠带衣履天下”“女工之业,覆衣天下”是指齐郡和巴蜀丝织品行销全国各地,因此材料表明当时丝织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易错点拨先秦以来,齐郡和巴蜀丝织品行销全国,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考点3
文化——从敬天保民到百家争鸣2.派别(1)儒家:孔子主张“仁”“礼”“为政以德”、改良政治;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说、舍生取义;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2)道家:老子主张“道”是天地万物本原、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无为而治”。庄子主张“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3)法家: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要进行法治和变法革新。(4)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教育1.官学:西周强调“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2.私学:春秋末年,孔子创办私学,强调“有教无类”,促成了“学在民间”局面的出现,为学术下移创造了条件。3.学府: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是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三、科技1.司南:战国时期发明。2.天文(1)夏朝:制定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2)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3.数学: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算筹记数法。4.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四、文艺1.文学:《诗经》和《离骚》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2.文字: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由此形成完整体系。3.绘画:战国时期的帛画浪漫而古拙。[深化拓展]拓展1
先秦时期天命观与治国思想的演变
拓展2
先秦儒学的六大思想内涵
拓展3
素养要语(1)先秦时期天命观和治国思想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产物,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并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3)儒家思想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不仅使其成为封建时代长期的官方统治思想,而且在今天,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C解析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坚持称楚王为“楚子”,这是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的表现,C项正确;“楚子”的称呼不符合楚国国君已称王的史实,A项错误;孔子称楚王为“楚子”无法提升周王权威,B项错误;孔子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是遵循周礼的表现,并未强调文化差异,D项错误。2.(2023全国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A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性恶》,意为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这种法治理念既符合荀子隆礼重法的观点,也符合法家的观念,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的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不能治理好天下,这与材料设问不符,B项错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意为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与材料设问不符,C项错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意为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D项错误。3.(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B解析
4.(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A解析
材料“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律治理国家,“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说明田齐法家注重礼仪教化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律和礼仪的作用,并非强调对天的敬畏,故B项错误;注重礼仪的作用并不等于德治,故C项错误;外儒内法强调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同时以法律维护统治,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故D项错误。5.(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解析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道是万物的本原,因此其认为道是礼的本原,孔子强调礼的作用,二人的思想体现出对西周礼乐文化的思考,故A项正确;孔子主张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排除B项;孔子主张重建西周时期的礼乐社会,而不是维护夏商周制度,排除C项;在春秋大变革时期倡导礼并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排除D项。A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以人为本的思想1.(2023四川蓉城名校联盟高三联考)老子认为“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墨子认为“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这些主张说明当时他们(
)A.主张以人为本的治国之道
B.强调君主统治的重要作用C.反思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
D.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A解析
由材料可知,老子认为要领导人民,就要先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后,荀子认为上天育民,并不是为了君主,但上天立君主,却是要他为人民做事的,墨子认为先为了人民的利益,然后为自己的利益,可见三个人都主张以人为本的治国之道,故选A项。易错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诸子百家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意图匡正社会秩序。▶易错点2
儒家的文化认同观2.(2023四川泸州一模)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这一观点(
)A.意在表明夷夏有别观念B.开启了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C.有利于文化认同的构建D.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进程C解析
孟子认为舜和周文王都是夷人,他们得志后在中国施行仁政,现代的圣人和后代的圣人,他们的准则是一样的,这一观点有利于文化认同的构建,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舜和周文王虽是夷人,但治国准则却是一样的,不能说明夷夏有别,排除A项;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启,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自秦朝开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易错点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民族交融加强,进而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热考专项突破突破一命题篇专项命题一从新材料新情境角度命题1.史料实证——西周的政治统治价值引领西周通过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加强对各级贵族和地方的管理,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统治模式。典例突破1①西周较之商朝,其政治制度更加完善。②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也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掌握立法、行政与司法大权。其下设置三公协调周王治理天下。除此之外,西周政权组织形式,又表现为分封诸侯制。各地诸侯在所辖地区执掌各种权力,同样具有地方政权的职能。西周是宗法奴隶制社会,各级政权机构与宗法制度相结合,使国家政权与宗族权力融为一体,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的“家国相通”的统治罗网,有力地维护了西周的统治。——摘编自蒲坚主编《中国法制史》读史
①西周较之商朝,其政治制度更加完善②通过提高周天子的地位、中央设三公、实行分封制,形成“家国相通”的统治罗网,有力地维护了西周的统治命题角度1根据材料,指出西周政治统治的鲜明特点。重视统治制度建设;汲取商朝统治经验和教训,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实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通过分封拓展了疆域,扩大了文化影响,稳定和巩固了周朝统治。角度拓展(1)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突出文化、民族和国家三大认同。判断(
)(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均被后世所沿用。判断(
)√×提示
后世沿用的是宗法观念,而不是宗法制。
2.学术前沿——春秋战国的文化特色价值引领春秋战国时期延续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多元性。典例突破2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读史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②以中原文化圈为核心,其他六大文化圈呈环形分布;而且不同文化圈之间有交集命题角度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圈能在这一时期“集中创制”的原因。特点:地域分布广;多样性(多元化);地域特色突出;彼此融合吸收(包容性)。原因:生产力进步,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追求“治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私学兴起,促使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利益的知识分子相互诘难批驳,彼此融合吸收,完成中华文化圈的创制。角度拓展(1)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伴随着华夏族与周边戎狄蛮夷的民族交融。判断(
)(2)中原文化圈深受周边文化圈的影响,尤其是受楚文化圈影响明显。判断(
)√√专项命题二从新课标新教材角度命题1.新教材——原始民主遗存价值引领(1)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典例突破1下表是先秦文献的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
)史料出处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周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周书·泰誓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周书·泰誓中》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周书·梓材》A.政治行为具有神秘色彩B.民本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C.儒家“仁政”思想渐入人心D.当政者利用神权强化王权B解析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都反映了朴素的民本思想,表明民本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神秘色彩,排除A项;“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的,时间上不符合,排除C项;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角度拓展《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辅助)……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这能够说明什么判断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2.新课标——早期德治思想价值引领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向,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周朝的天命观,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作出合理解释,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典例突破2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诗篇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C解析
分析表格信息可以得出,西周时期,人们对“天”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天”的地位下降,这显示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说明人文意识逐渐增强,故选C项。角度拓展周初统治者把商朝的“人神之礼”改造为“人际之礼”,引入了“德”的理念和规范,形成了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的辩证统一的理论,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作出合理解释。这种变化能表明什么判断统治者对国家兴衰的原因认识深化。(
)√突破二解题篇素养命题+题型突破历史解释——周朝的城市建设制度价值引领按照《周礼》的规定,西周城市建设的程序如下:(1)城市选址和规划构思:首先是实地勘察地形,包括占卜,然后进行全面筹划;其后是划分疆界,疏导沟洫和整理田地。这体现了周人重农,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橱柜行业市场调研与分析合同8篇
- 网络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探讨
- 二零二五年度1A13365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手册推广合同3篇
- 2025版养老服务机构股权转让及运营管理合同3篇
- 教育建筑中岩棉防火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 承德2025年河北承德市教育局选聘急需紧缺学科教师6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成都2025年四川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西区)教师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政府智慧财务教程 课件全套 1 预算管理一体化与政府智慧财务-5 核算归档实训
- 2025年粤教新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高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承包经营合同创新版3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竞赛试题(附答案)
-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
- 人口分布 高一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必修第二册
-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
- 教案:第三章 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管理学》课程)
- 诺和关怀俱乐部对外介绍
- 玩转数和形课件
- 保定市县级地图PPT可编辑矢量行政区划(河北省)
-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天然饮用山泉水项目投资规划建设方案
- 供方注册指南-ZTE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