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10分)根据语境填写诗句。

家是温暖的港湾——杜甫热切期盼天下寒士都能拥有宽广、温暖的居室:安得广厦千万间,(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家是游子的眷恋——崔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强烈地表述凄苦思乡——(2)?。(《黄鹤楼》):而苏轼则用“(3),。”表述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家是戍人的遗憾——范仲淹驻守边塞时欲归而不得的矛盾心理——(4),(《渔家做秋思》)。家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即人一旦有了精神家园,便会乐在其中,就如孔子眼里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5),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家指引我们理想的方向,它教会我们怀着“(6),”(李白《行路难(其一)》)的乐观自信,坚定地追求着理想。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既有物阜民丰的甲____(A.内容B.内涵),也tū①(A.凹B.凸)显出其与生俱来的文明属性和特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中国是一个比历史还要古老的国家。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也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中国既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民族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乙____(A.不可磨灭B.不可捉摸)的重大贡献。小康中国既秉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又开放创新、向其他文明汲②(A.jíB.xī)取智慧和营养,丙。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

②不断续写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③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

④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灿烂图谱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3.(3分)下列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均是章回体小说。其中《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B.《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它和《诗经》《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C.读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D.范仲淹,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等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二、阅读。(55分)

4.(14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①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①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解释:①磔(zhé):分裂、分割。②侪(chái):同辈或同类的人。③畚锸(běnchā):挖运泥土的工具。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程氏亲授以书后以书见修

B.属文日数千言属予作文以记之

C.久乃信服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使官吏分堵以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苏轼人生经历,十岁以范滂为榜样,成年时博通经史,嘉佑二年参加科举测试,任职徐州之时整治水灾。

B.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读到苏轼《刑赏忠厚论》,推举苏轼为第一。

C.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D.选文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表现苏轼的才华出众,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苏轼实干、担当精神。

5.(5分)阅读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解释:①谙(ān):熟悉:②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③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1)简析前六句从哪些方面写对“老”的伤感。

(2)简析诗歌最后两句的内容及其表述的情感。

6.(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婚后的头两年,罗切斯特先生的眼睛一直是瞎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如此亲近——才结合得如此紧密。因为那时我就是他的眼睛,正如现在依然还是他的右手一样。说实在的,我(像他常叫我的那样)就是他的眼珠。他通过我看大自然,看书。我也从来不知厌倦地替他好细察看,用语言来描述田野、树木、城镇、河流、云彩、阳光——描摹我们面前的景色。周围的天气——还用声音向他的耳朵传达了光线已无法向他的眼睛传达的印象。我永不厌倦地念书给他听,领他到他想去的地方,替他做他想做的事。在这种效劳中,我尽管感到有点儿悲哀,但却获得一种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乐趣——因为他要求我为他做事时,并没有感到痛苦羞惭,也没有感到沮丧屈辱。他是如此真心地爱我,因为他知道,在接受我的照料时,根本用不着勉强。他也感到我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我这样照料他就是满足我自己最愉快的愿望。

(1)本段选自名著《》,是

(2)上文选段的心理描写运用了第几人称?请简述这一人称的表述效果。

7.(8分)以简爱品质为专题进行阅读,你会关联阅读以下哪篇课文?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A.《一颗小桃树》

B.《老王》

C.《白杨礼赞》

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①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

②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茶多品,一茶多技,一茶多用。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计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色香味形满足多种需求。一片小小的茶叶,制茶师因地制宜,因茶而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南方佳木”精彩纷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放眼祖国大地,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大江南北、西南边陲、华南沿海,10多个省市,一方水土养一方茶,都有引以为荣的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妍,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酙一饮中显示出豁达大度。

③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喝茶不再像过去那么讲究,但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国潮在年轻人中的复兴,喝茶的场景也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社交以及婚庆、拜师、祭祀等重要场所,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影响持久而深远。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述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醇厚甜美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向世界传递谦和礼敬的价值观,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

④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多亿。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

⑤茶与国人相伴几千年,行走全世界数万里。《神农本草经》《茶经》中的确切记载,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茶”的文化源头;苏轼等文人墨客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中国茶”的流光溢彩;新时代以茶赋能发展,让我们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一杯“中国茶”,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氤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将为世界更多人民认可,为共创多彩文明带来更多启发和可能性。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2月12日)

陆羽21岁动笔写《茶经》,至47岁才最终完成。《茶经》总结了制茶技术,更构建了茶文化的基础,同时还用饮茶礼仪来规范人生处事修养,表述了独特的价值取向。

《茶经》在当时就已被竞相传抄,《新唐书》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

陆羽以及《茶经》塑造了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茶文化与茶德、茶道精神,并开创形成了东方生活美学,拥有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运。

(选自《济南时报》2022年12月24日)

《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英]简佩蒂格鲁、[美]布鲁斯理查德森著,蒋文倩、沈周高、张群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4月,128.00元

(选自《中华读书报》2022年11月09日)

(1)分别概括材料一第②﹣④段内容。

(2)分析材料一第③段划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整合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简说“茶文化”内涵。

(4)比较材料二、三中两部书的研究内容异同。

9.(18分)阅读课外散文,完成问题。

马语者

申平

①那匹黑马已经闯入他的梦境好几回了。黑马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前蹄刨地,嘴巴嚅动,好像在对他说着什么。可是他听不清也听不懂。这匹马是从哪里来的?曾经跟他有过什么恩怨?他半生养马无数,但是对这匹马一点印象也没有。

②他隐约觉得,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③果然,他接到了侄儿的电话,说今天拍马场出事了,马群“炸群”了。平日那些温顺的马儿,忽然变得狂躁不安。也不知道是哪匹马带头嘶鸣一声,马群立刻就像接到命令似的,开始向四面八方奔突逃窜。这倒不怕,山谷四周都有围栏呢。可怕的是它们竟然疯狂冲向那些“拍客”,现场一片混乱。

④黑马!

⑤他的脑子里立刻打了个闪,把这事和梦里的黑马联系在了一起。他一边开车往拍马场赶,一边在分析判断:难道这匹黑马是神马,是特意前来提醒我什么的?

⑥出了城,走高速又转乡道,一路上都可以看见他为拍马场打的广告。他为拍马场付出的心血和成本,由此可见一斑。眼看“拍马事业”蒸蒸日上,他终于可以回到城里遥控指挥了,怎么会突然出现这样的事故呢!

⑦前面的山谷,就是他花重金打造的新景区拍马场了。景区围绕“拍马”这一中心,兼营骑马体验、马术表演等许多服务项目,平日里人气很旺,今天却冷冷清清。

⑧侄儿正在景区门口等他,他下了车,开口就说:黑马,咱的马群里有多少匹黑马?

⑨侄儿噔着眼看他,好像没反应过来:黑马咋了?

⑩肯定是黑马带头作乱!走,带我去看马群!

二人走进山谷,直往山的最里面走。那里,就是养马的地方。路上他们经过拍客平台,他站住详细询问出事的情况。

“拍马”,是他一手创办的新兴行业,就是把越来越没什么用处的马匹收集起来,放养在这山谷里,专门供摄影爱好者拍照。不是那种一人一骑摆姿势拍照,而是要营造万马奔腾的场面。每天,都有各地拍客来到这里,买票入场,等时间一到,上百匹马就在马倌的驱赶下从山谷里冲出来,声若巨雷,气势宏大,令人震撼。马群还会冲过一片水域,马蹄下水花四溅。那些拍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门票再贵也要来拍。

他们走进马群,开始检查黑马。黑马有二十几匹,他一匹匹地看,希望能有一匹和梦境里的一样,但是没有。他最后对侄儿下令:把这些黑马都处理了吧。

处理掉黑马以后,马群还真的平静了几天。这天夜里,那匹黑马又重回他的梦境。这一回,它显得更加愤怒,前蹄刨地迸出了火花,眼睛里充满讥讽,颜色也开始不断变化,一会儿黑,一会儿红,一会儿花。紧接着,就如放电影一般,他的梦里又出现了许多马匹,一会儿是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无数战马载着战士冲锋陷阵;一会儿又出现了农村的场景,马儿在卖力地拉车犁田……最后竟然出现了他的拍马场,拍客在排队买票,他们举着相机、手机,追逐着马群拍啊拍。黑马嘴巴嚅动,好像在斥责他,但是他还是一句没听懂。

早上醒来,他感到头痛欲裂,忽然意识到大事不好,急忙命令侄儿,今天不要开放拍马场了。侄儿却说票已经卖出了,如果停业要赔很多钱。最后,他被金钱打败了。

这一天,他亲眼看见了马群“炸群”的情景:随着一声巨大的嘶吼声响起,一匹匹马突然变成了一支支利剑,纷纷射向四面八方。更有几十匹矫健的马儿,扬鬃奋蹄,山呼海啸般朝着拍客冲来……

他惶恐不安地处理完“后事”,很晚才睡。刚一闭眼,那匹黑马又来了。这一次,它的鬃毛都竖起来了。他慌忙俯身下拜,连连道歉,大声说:马神啊,我知道你是马神,求你放过我的拍马场吧。不错,我确实在依靠马群赚钱,可是我对马群也不错啊,再说我的本钱还没收回来啊!

他看见黑马高昂着头颅,居高临下轻蔑地看着他,开口说话了。他竟然听懂了。黑马说道:你们人类,真的是太自私、太贪婪了!你们想尽花招,究竟想把我们马族压榨到什么时候?

他打了个激灵,突然醒了。恍然间,他好像明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明白。第二天,他咬牙做出决定:关闭拍马场,还马儿尊严和自由。

(节选自《西部》2021年05月17日)

(1)概括本文三次写黑马的神态。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2)品味下面句子。

①他一边开车往拍马场赶,一边在分析判断:难道这匹黑马是神马,是特意前来提醒我什么的?(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随着一声巨大的嘶吼声响起,一匹匹马突然变成了一支支利剑,纷纷射向四面八方。(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3)请分析主要人物“他”的前后形象变化。

(4)分析黑马在小说中的作用。

(5)理解最后一段“恍然间,他好像明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明白”的含义。

三、写作。(63分)

10.(63分)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追求的是紧张有序的生活状态,有的人追求的是宁静致远的生活状态,有的人追求的是阳光向上的生活状态。无论何种,只要实现积极的自我价值,就是满分状态。

请以“满分状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戏剧外,文体不限;

(2)不要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10分)根据语境填写诗句。

家是温暖的港湾——杜甫热切期盼天下寒士都能拥有宽广、温暖的居室:安得广厦千万间,(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家是游子的眷恋——崔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强烈地表述凄苦思乡——(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而苏轼则用“(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述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家是戍人的遗憾——范仲淹驻守边塞时欲归而不得的矛盾心理——(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做秋思》)。家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即人一旦有了精神家园,便会乐在其中,就如孔子眼里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5)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家指引我们理想的方向,它教会我们怀着“(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的乐观自信,坚定地追求着理想。

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和提示语,平时要熟背所学的课文,理解含义,把握意蕴,还要学会正确书写,牢记一些同音字、形近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解析: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要注意“俱”的写法)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要注意“暮”的写法)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要注意“婵”的写法)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要注意“燕”的写法)

(5)人不堪其忧(要注意“堪”的写法)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要注意“沧”的写法)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既有物阜民丰的甲____(A.内容B.内涵),也tū①(A.凹B.凸)显出其与生俱来的文明属性和特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中国是一个比历史还要古老的国家。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也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中国既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民族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乙____(A.不可磨灭B.不可捉摸)的重大贡献。小康中国既秉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又开放创新、向其他文明汲②(A.jíB.xī)取智慧和营养,丙。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B

②A

(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B

乙A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

①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

②不断续写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③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

④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灿烂图谱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可知“tū显”应写作“凸显”,“凹”读作“āo”,故①选B;“汲取”的“汲”读作“jí”,故②处选A。

(2)本题考查词义的辨析与运用。

甲处:“内容”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内涵”一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二指内在的涵养。根据句子意思,可知这里应填写“内涵”。故选:B。

乙处:“不可磨灭”形容永远不会消失,具有永久存在的价值。常指功业、功绩、印象等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不可捉摸”指对事物无法猜测、估量,或无法知道对方的用意。句子表述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巨大,应填写“不可磨灭”。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细读画线句子,关联词使用不当,“与其”与“不如”搭配,所以应将“也可以”改为“不如”。

(4)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根据语境,先要紧承上句交代“向其他文明汲取智慧和营养”的结果,所以①排在最前;③紧承①句,进一步交代“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后的结果——“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最后交代最终结果,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先应是“中华文明的辉煌”,再是“人类文明的灿烂图谱”,所以应是先②后④。正确排序为:①③②④。

故选:A。

解析:

(1)①B②A

(2)①B②A

(3)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

(4)A

3.(3分)下列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均是章回体小说。其中《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B.《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它和《诗经》《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C.读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D.范仲淹,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等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A.有误,《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

B.有误,《诗经》不属于“四书”,应该是《论语》;

C.正确;

D.有误,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选:C。

二、阅读。(55分)

4.(14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①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①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解释:①磔(zhé):分裂、分割。②侪(chái):同辈或同类的人。③畚锸(běnchā):挖运泥土的工具。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母程氏亲授以书后以书见修

B.属文日数千言属予作文以记之

C.久乃信服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使官吏分堵以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选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苏轼人生经历,十岁以范滂为榜样,成年时博通经史,嘉佑二年参加科举测试,任职徐州之时整治水灾。

B.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读到苏轼《刑赏忠厚论》,推举苏轼为第一。

C.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D.选文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表现苏轼的才华出众,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苏轼实干、担当精神。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栻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测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溢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故可断句为: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书:书籍/书信;

B.属:同“著”,写/同“嘱”,嘱咐;

C.乃:才/才;

D.以:因为/来。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皆,都。吾谁与守,宾语前置句。句意: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

②重点词有:徒,部下。畚锸,挖运泥土的工具。句意: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说明欧阳修推荐的是第二。

故选:B。

解析:

(1)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C

(3)①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

②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

(4)B

5.(5分)阅读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解释:①谙(ān):熟悉:②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③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1)简析前六句从哪些方面写对“老”的伤感。

(2)简析诗歌最后两句的内容及其表述的情感。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这首诗表述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诗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可以看出人到老年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可以看出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前六句从两方面写对“老”的伤感:身体消瘦,头发稀疏;视力减弱,多病不利。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述了对生死问题清醒乐观的认识。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表述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解析:

(1)问题:身体消瘦,头发稀疏;视力减弱,多病不利;

(2)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即使暮年也可以有美丽人生,蕴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译文:

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6.(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婚后的头两年,罗切斯特先生的眼睛一直是瞎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如此亲近——才结合得如此紧密。因为那时我就是他的眼睛,正如现在依然还是他的右手一样。说实在的,我(像他常叫我的那样)就是他的眼珠。他通过我看大自然,看书。我也从来不知厌倦地替他好细察看,用语言来描述田野、树木、城镇、河流、云彩、阳光——描摹我们面前的景色。周围的天气——还用声音向他的耳朵传达了光线已无法向他的眼睛传达的印象。我永不厌倦地念书给他听,领他到他想去的地方,替他做他想做的事。在这种效劳中,我尽管感到有点儿悲哀,但却获得一种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乐趣——因为他要求我为他做事时,并没有感到痛苦羞惭,也没有感到沮丧屈辱。他是如此真心地爱我,因为他知道,在接受我的照料时,根本用不着勉强。他也感到我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我这样照料他就是满足我自己最愉快的愿望。

(1)本段选自名著《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

(2)上文选段的心理描写运用了第几人称?请简述这一人称的表述效果。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是19世纪英国文学名著。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积累。根据文段中的人物及具体内容,可知出自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2)本题考查名著写法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现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这里运用了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好处主要为使表述显得更亲切自然,更便于表述简爱和罗切斯特历尽艰辛彼此相惜的真挚感情。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解析:

(1)《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2)运用了第一人称。表述效果:①亲切、自然,便于拉近“我”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便于抒情,通过“我”的口吻更能表述简爱和罗切斯特历尽艰辛彼此相惜的真挚感情。

7.(8分)以简爱品质为专题进行阅读,你会关联阅读以下哪篇课文?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A.《一颗小桃树》

B.《老王》

C.《白杨礼赞》

本题考查的是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掌握。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注意学习时的积累。

简爱虽然相貌平平,但她身上有优秀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从文中“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及她敢于反抗生活中的不平等待遇,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等可以看出她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丰富、明确、坚定的个性。追求平等和尊严等。

《一棵小桃树》通过对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的描写,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揭示了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未来的生活哲理。

《老王》中,我们一家是善良的,不仅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还关心他的身体,送给他药吃。老王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不仅车费减半,给我们家送大块的冰,收了钱还过意不去,临死前给我们送来鸡蛋和香油。两家之间的交往体现了人间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象征的手法,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礼赞了他们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不适合联读。

解析:

示例一:我觉得本文适合与《一颗小桃树》联读。小桃树生长在院子角落里,在逆境中成长,经历风雨仍然顽强生存,枝头上还长出花苞。这与简爱的成长历程是相似的。简爱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在盖兹海德府饱受欺凌,在劳渥德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桑菲尔德经历坎坷的爱情,但她追求自己的梦想,依靠不懈的奋斗,收获了人生的幸福。

示例二:我觉得本文适合与《老王》联读。《老王》中,老王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不仅车费减半,给我们家送大块的冰,收了钱还过意不去,临死前给我们送来鸡蛋和香油。简爱得知曾经百般虐待她的舅母生命垂危但又很想见她一面的时候,她忘却了舅母的一切不好,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昔日满腔怨恨地想要逃离的故地。当她见到舅母时,心中剩下的,只有对舅母的无限悲悯。当罗切斯特双目失明、一无所有时,简爱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纯朴善良的简爱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都具有善良的品质。

示例三:我觉得本文适合与《白杨礼赞》联读。白杨树是普通的,但它不屈于恶劣的环境,力争上游,有坚强的意志和精神。这和简爱的处境与抗争精神是相似的。简爱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饱受欺凌,但她敢于反抗表哥的欺侮,后来又同冷酷、自傲的劳渥德学校校长抗争。她积极进取,后来成为家庭教师。简爱说“我虽然卑微但并不卑贱”,这与极普通而绝不平凡的白杨树是十分相似的。

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①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

②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茶多品,一茶多技,一茶多用。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计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色香味形满足多种需求。一片小小的茶叶,制茶师因地制宜,因茶而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南方佳木”精彩纷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放眼祖国大地,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大江南北、西南边陲、华南沿海,10多个省市,一方水土养一方茶,都有引以为荣的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妍,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酙一饮中显示出豁达大度。

③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喝茶不再像过去那么讲究,但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国潮在年轻人中的复兴,喝茶的场景也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社交以及婚庆、拜师、祭祀等重要场所,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影响持久而深远。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述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醇厚甜美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向世界传递谦和礼敬的价值观,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

④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多亿。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

⑤茶与国人相伴几千年,行走全世界数万里。《神农本草经》《茶经》中的确切记载,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茶”的文化源头;苏轼等文人墨客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中国茶”的流光溢彩;新时代以茶赋能发展,让我们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一杯“中国茶”,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氤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将为世界更多人民认可,为共创多彩文明带来更多启发和可能性。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2月12日)

陆羽21岁动笔写《茶经》,至47岁才最终完成。《茶经》总结了制茶技术,更构建了茶文化的基础,同时还用饮茶礼仪来规范人生处事修养,表述了独特的价值取向。

《茶经》在当时就已被竞相传抄,《新唐书》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

陆羽以及《茶经》塑造了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茶文化与茶德、茶道精神,并开创形成了东方生活美学,拥有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运。

(选自《济南时报》2022年12月24日)

《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英]简佩蒂格鲁、[美]布鲁斯理查德森著,蒋文倩、沈周高、张群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4月,128.00元

(选自《中华读书报》2022年11月09日)

(1)分别概括材料一第②﹣④段内容。

(2)分析材料一第③段划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整合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简说“茶文化”内涵。

(4)比较材料二、三中两部书的研究内容异同。

介绍了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的中国茶文化。介绍陆羽的《茶经》。展示了《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封面。

第一题考查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二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第三题考查内容整合与概括。第四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1)要求分别概括材料一第②③④段内容。通过阅读材料一全文,可知,第②③④段采取首括句的方式,依次介绍了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的中国茶文化。各段首句概括了每段的主要内容。因此,可确定解析:第②段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第③段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第④段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

(2)要求分析材料一第③段划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划线句“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三种运用茶文化的场景,直观有力地证明了“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的分论点,进而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要求整合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简说“茶文化”内涵。根据材料一的关键词句“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和材料二的“陆羽以及《茶经》塑造了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茶文化与茶德、茶道精神,并开创形成了东方生活美学”可得出解析:中国茶文化内涵包括以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为鲜明特征、以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为文化内核、以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为价值追求,蕴含着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东方生活美学特质四个方面。

(4)要求比较材料二、三中两部书的研究内容异同。材料二根据关键词“总结了制茶技术”“构建了茶文化的基础”“用饮茶礼仪来规范人生处事修养”可知,陆羽的《茶经》的主要内容:总结制茶技术、阐释茶文化、说明饮茶礼仪。材料三根据文字及封面图片,可知,《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说明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历史。因此,可得出解析:相同点:都是介绍有关茶的知识;不同点:介绍的角度和具体内容不同。《茶经》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制茶技术、阐释茶文化、说明饮茶礼仪;而《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的主要内容是从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角度,介绍说明茶的社会发展历史。

解析:

(1)第②段: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

第③段: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

第④段: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

(2)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排比的形式,列举三种运用茶文化的场景,直观有力地证明了“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的分论点,进而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以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为鲜明特征、以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为文化内核、以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为价值追求,蕴含着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东方生活美学特质。

(4)相同点:都是介绍有关茶的知识;

不同点:介绍的角度和具体内容不同:《茶经》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制茶技术、阐释茶文化、说明饮茶礼仪;而《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的主要内容是从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角度,介绍说明茶的社会发展历史。

9.(18分)阅读课外散文,完成问题。

马语者

申平

①那匹黑马已经闯入他的梦境好几回了。黑马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前蹄刨地,嘴巴嚅动,好像在对他说着什么。可是他听不清也听不懂。这匹马是从哪里来的?曾经跟他有过什么恩怨?他半生养马无数,但是对这匹马一点印象也没有。

②他隐约觉得,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③果然,他接到了侄儿的电话,说今天拍马场出事了,马群“炸群”了。平日那些温顺的马儿,忽然变得狂躁不安。也不知道是哪匹马带头嘶鸣一声,马群立刻就像接到命令似的,开始向四面八方奔突逃窜。这倒不怕,山谷四周都有围栏呢。可怕的是它们竟然疯狂冲向那些“拍客”,现场一片混乱。

④黑马!

⑤他的脑子里立刻打了个闪,把这事和梦里的黑马联系在了一起。他一边开车往拍马场赶,一边在分析判断:难道这匹黑马是神马,是特意前来提醒我什么的?

⑥出了城,走高速又转乡道,一路上都可以看见他为拍马场打的广告。他为拍马场付出的心血和成本,由此可见一斑。眼看“拍马事业”蒸蒸日上,他终于可以回到城里遥控指挥了,怎么会突然出现这样的事故呢!

⑦前面的山谷,就是他花重金打造的新景区拍马场了。景区围绕“拍马”这一中心,兼营骑马体验、马术表演等许多服务项目,平日里人气很旺,今天却冷冷清清。

⑧侄儿正在景区门口等他,他下了车,开口就说:黑马,咱的马群里有多少匹黑马?

⑨侄儿噔着眼看他,好像没反应过来:黑马咋了?

⑩肯定是黑马带头作乱!走,带我去看马群!

二人走进山谷,直往山的最里面走。那里,就是养马的地方。路上他们经过拍客平台,他站住详细询问出事的情况。

“拍马”,是他一手创办的新兴行业,就是把越来越没什么用处的马匹收集起来,放养在这山谷里,专门供摄影爱好者拍照。不是那种一人一骑摆姿势拍照,而是要营造万马奔腾的场面。每天,都有各地拍客来到这里,买票入场,等时间一到,上百匹马就在马倌的驱赶下从山谷里冲出来,声若巨雷,气势宏大,令人震撼。马群还会冲过一片水域,马蹄下水花四溅。那些拍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门票再贵也要来拍。

他们走进马群,开始检查黑马。黑马有二十几匹,他一匹匹地看,希望能有一匹和梦境里的一样,但是没有。他最后对侄儿下令:把这些黑马都处理了吧。

处理掉黑马以后,马群还真的平静了几天。这天夜里,那匹黑马又重回他的梦境。这一回,它显得更加愤怒,前蹄刨地迸出了火花,眼睛里充满讥讽,颜色也开始不断变化,一会儿黑,一会儿红,一会儿花。紧接着,就如放电影一般,他的梦里又出现了许多马匹,一会儿是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无数战马载着战士冲锋陷阵;一会儿又出现了农村的场景,马儿在卖力地拉车犁田……最后竟然出现了他的拍马场,拍客在排队买票,他们举着相机、手机,追逐着马群拍啊拍。黑马嘴巴嚅动,好像在斥责他,但是他还是一句没听懂。

早上醒来,他感到头痛欲裂,忽然意识到大事不好,急忙命令侄儿,今天不要开放拍马场了。侄儿却说票已经卖出了,如果停业要赔很多钱。最后,他被金钱打败了。

这一天,他亲眼看见了马群“炸群”的情景:随着一声巨大的嘶吼声响起,一匹匹马突然变成了一支支利剑,纷纷射向四面八方。更有几十匹矫健的马儿,扬鬃奋蹄,山呼海啸般朝着拍客冲来……

他惶恐不安地处理完“后事”,很晚才睡。刚一闭眼,那匹黑马又来了。这一次,它的鬃毛都竖起来了。他慌忙俯身下拜,连连道歉,大声说:马神啊,我知道你是马神,求你放过我的拍马场吧。不错,我确实在依靠马群赚钱,可是我对马群也不错啊,再说我的本钱还没收回来啊!

他看见黑马高昂着头颅,居高临下轻蔑地看着他,开口说话了。他竟然听懂了。黑马说道:你们人类,真的是太自私、太贪婪了!你们想尽花招,究竟想把我们马族压榨到什么时候?

他打了个激灵,突然醒了。恍然间,他好像明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明白。第二天,他咬牙做出决定:关闭拍马场,还马儿尊严和自由。

(节选自《西部》2021年05月17日)

(1)概括本文三次写黑马的神态。

第一次愤怒——第二次愤怒、讥讽、斥责——第三次轻蔑

(2)品味下面句子。

①他一边开车往拍马场赶,一边在分析判断:难道这匹黑马是神马,是特意前来提醒我什么的?(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随着一声巨大的嘶吼声响起,一匹匹马突然变成了一支支利剑,纷纷射向四面八方。(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3)请分析主要人物“他”的前后形象变化。

(4)分析黑马在小说中的作用。

(5)理解最后一段“恍然间,他好像明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明白”的含义。

这篇小说以马为原型,通过讲述黑马在梦境中与“我”相遇,反映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敏锐的目光和使人身临其境的文学描写,将动物直接推到参与现实世界改造的行列之中,并通过动物的行为表现,来观照人类世界矛盾的、多重的生态伦理。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本文黑马三次梦中降临。第一次“黑马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前蹄刨地,嘴巴嚅动,好像在对他说着什么”看出黑马愤怒。第二次“黑马显得更加愤怒,前蹄刨地迸出了火花,眼睛里充满讥讽”看出黑马愤怒、讥讽、斥责。第三次“他看见黑马高昂着头颅,居高临下轻蔑地看着他”看出黑马轻蔑。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句“分析判断:难道这匹黑马是神马,是特意前来提醒我什么的”句是对“他”的心理的描写,结合“平日那些温顺的马儿,忽然变得狂躁不安。也不知道是哪匹马带头嘶鸣一声,马群立刻就像接到命令似的,开始向四面八方奔突逃窜。这倒不怕,山谷四周都有围栏呢。可怕的是它们竟然疯狂冲向那些‘拍客’,现场一片混乱”“他的脑子里立刻打了个闪,把这事和梦里的黑马联系在了一起”句分析,表现了“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