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03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寒假分层作业】 高二语文寒假培优练(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1/1D/wKhkGWW7bHqASfJqAAK8w6vsbGs128.jpg)
![作业03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寒假分层作业】 高二语文寒假培优练(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1/1D/wKhkGWW7bHqASfJqAAK8w6vsbGs1282.jpg)
![作业03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寒假分层作业】 高二语文寒假培优练(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1/1D/wKhkGWW7bHqASfJqAAK8w6vsbGs1283.jpg)
![作业03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寒假分层作业】 高二语文寒假培优练(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1/1D/wKhkGWW7bHqASfJqAAK8w6vsbGs1284.jpg)
![作业03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寒假分层作业】 高二语文寒假培优练(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1/1D/wKhkGWW7bHqASfJqAAK8w6vsbGs12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限时练习:60min完成时间:月日天气:第03练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新高考题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19分)据《世说新语》记载,孔融10岁那年,随父亲到洛阳。李膺正在朝中任司隶校尉,官高位显。读书人入洛阳者,无不设法见面,李膺应接不暇,只好设定条件加以限制,非中表亲戚及有名望的杰出士人,门卫一律挡驾。孔融虽然年幼,却也久仰李膺大名,很想登门拜会。一天,孔融来到李府门外,对门卫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烦劳通禀。李膺对进来通报的人说:“既然是亲戚,就请他进来吧!”孔融落座以后,李膺左看右看,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哪门子亲戚,只好试探问道:“请问,您与我有何亲戚?抑或是你父祖辈与我有过交往?”孔融从容答道:“从前,我的先人仲尼(孔子字)与您的先人伯阳(老子李耳号伯阳公)有师友之交,这样算起来,我和大人也算是世家通好吧?”听了孔融的回答,李膺和在场的宾客莫不啧啧称奇连声赞叹,都说:“真是个神童啊!”后到的陈炜听说此事,随口说道:“小时了了(了了:聪敏),大未必佳!”孔融听了,当即朗声说道:“想君小时,必然了了。”意思是陈大人小时候一定是非常聪敏的人了……在座客人听后哄堂大笑。1.下列各项对文段中画线处语言文字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书人入洛阳者,无不设法见面”,此句中的“见面”一词不得体,一般读书人见高官,应用“求见”“拜见”等。B.“对门卫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烦劳通禀。”此句为间接引用,句中“我”应改为“他”;或者在“说”后加冒号,并将此处画横线的部分加上双引号。C.“请问,您与我有何亲戚?抑或是你父祖辈与我有过交往?”在当时的语境下,此句中李膺对孔融问话,应该用敬称“您”,所以应将“你”改为“您”。D.“李膺和在场的宾客莫不啧啧称奇连声赞叹”,此句用语重复啰嗦,从语言表达要简明的角度来考虑,完全可以删除“连声赞叹”。2.选段的最后一段中,暗含一个三段论的推理,请按相关提示写出这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3分)孔融反驳陈炜的大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融反驳陈炜的小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融对陈炜的评价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根据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孔融的形象特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一副对联比较李膺与陈炜的为人之道,不限字数。(2分)对联示例:高朋有才出巧语,童子无畏戏佳宾。(描绘宴会场景)1.选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对文段中画线处语言文字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C项,“此句中李膺对孔融问话,应该用敬称‘您’,所以应将‘你’改为‘您’”表述错误。根据语境,孔融虽然也是李膺的客人,但是毕竟是晚辈,还籍籍无名,而李膺位高权重,也是长辈,所以此处应该用“你”。故选C。2.答案:①大前提:小时候聪敏的人,长大后不一定出众。(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②小前提:陈炜长大后(现在)表现平庸(不出众)③结论:陈炜小时候很聪敏。【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三段论推理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并掌握三段论的推理形式。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他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本题中,根据文本“后到的陈炜听说此事,随口说道:‘小时了了(了了:聪敏),大未必佳!’”孔融听了,当即朗声说道:‘想君小时,必然了了。’”意思是陈大人小时候一定是非常聪敏的人了……在座客人听后哄堂大笑”可知,孔融反驳陈炜的大前提是小时候聪敏的人,长大后不一定出众。(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小前提是陈炜长大后(现在)表现平庸(不出众),从而得出结论:陈炜小时候很聪敏。3.(1)孔融有学识反应敏捷,聪明自信傲岸。(2)陈炜无诚遭戏语/李膺有礼辩真才(上下联分别描绘李鹰与陈炜,对联只要注意仄起平收押韵,合乎对仗的要求,意思明了连贯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人物的描写和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本题中,要求“根据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孔融的形象特点”。根据文本“从前,我的先人仲尼(孔子字)与您的先人伯阳(老子李耳号伯阳公)有师友之交,这样算起来,我和大人也算是世家通好吧”可知,孔融巧妙的回答了李膺的问话。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聪明且有学识的孩子;根据文本“想君小时,必然了了”可知,孔融机智的反驳了陈炜的话,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可见他是一个自信而又反映敏捷的孩子。(2)本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本类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领悟对联的含义及对联的拟写规律及样式.学生要知道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内容相关,结构相称。本题中,要求用一副对联比较李膺与陈炜的为人之道,不限字数。上联和下联可以分别围绕李膺与陈炜的为人之道展开,上联注意表现陈炜自作聪明,反而遭到嘲笑;下联注意表现李膺运用智慧,取得大家的肯定。对联只要注意仄起平收押韵,合乎对仗的要求,意思明了连贯即可。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课叶圣陶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将匣子摆在书桌上——两个膝盖便是他的第二张桌子。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凌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归于寂静。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教理科的——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他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作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作行星……”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化而为低——距离非常远呢。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母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他这么想,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他才四顾室内,知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却仍在那条眠羊泾。“……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一会儿,那蝴蝶扑到玻璃上,似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但是和玻璃碰着。身体向后倒,还落了些翅上的白鳞粉。他就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这一间宽大冷静的屋子里,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倒也好玩,坐在这里才觉得有趣,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放弃了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美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一棵临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他只是望着右面的窗,等待那倦游归来的蝴蝶。梦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时间的脚步本来是沉默的,不断如流地过去,更不能使他有一些辨知。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头、似乎招手地舞动,那种鲜绿的舞衣、优美的姿势,竟转移了他心的深处的相思。那些树还似乎正唱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人类普遍的、玄秘的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来声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道理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了,即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小钟的声音。不知道可真是这样?抽气机我也看见,两片圆玻璃装在木架子上,但是不曾见它怎样抽空气。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决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他没有一切思虑,情绪……他的境界不可说。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1921年4月30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开篇对课前教室内的学生状态进行了描写,着重表现了学生们活泼快乐的一面,这与后文方先生出场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B.“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一句,通过“极随便地”“摊”等细节表现了他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C.“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中,“摇曳尽致”一词饱含了作者对方先生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的讲课状态的肯定和赞许。D.“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既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又写出他只能通过蚕才能与自然保持联系的无奈。【答案】C【解析】“肯定和赞许”错。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紧扣题目“一课”,以时间为序,描写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学生的表现,思路清晰,结构紧凑。B.小说运用大量内心独白,生动而细腻地再现了课堂上一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C.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D.小说在平淡无奇的描写中,把课堂活动中包含的喜剧性充分表现出来,产生了“含泪的微笑”般的讽刺效果。【答案】C【解析】“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错。3.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分)答:
答案:①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写,仿佛作者站在“他”的身后,对“他”施以特写镜头,全方面地描摹与记录“他”的幻想和遐思。②这样写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③另一方面有利于作者客观地再现课堂生活,对现实的批判更为客观和公正。(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4.本文入选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假如你是该小说集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分)答:
答案:①本文所描写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是旧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与《教育小说》的主题非常契合;②小说中照本宣科的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漠然的师生关系;③小说用冷峻观世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儿童的灵魂世界,呼吁学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然融合起来,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木雏林斤澜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①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溏?屎?”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化学。”“化学……”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④“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B.老师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专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使人感慨。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特点。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运用人物语言,展现出农村老百姓对文中的老师的不屑与不理解。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的老师如今的状态,表现出他现如今的变化之大。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表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7.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童话故事续写》课件
- 《小主持人培训》课件
-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档案学术研究发展年代研究
-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 审验车申请书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医保知识竞赛考试题及答案
- 地板护理品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综合报告
- 法律职业客观题二-2025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卷二》模拟试卷8
- DB62T-绿色食品 设施黄秋葵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 GB/T 26189.2-2024工作场所照明第2部分:室外作业场所的安全保障照明要求
-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物体》全部课件(共7课时)
- 2025年中国水解聚马来酸酐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高考百日誓师动员大会
- 2025江苏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事业单位招聘8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七上 U2 过关单 (答案版)
- 2024年贵银金融租赁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汽车驾驶员专业竞赛实施方案
- 膨化鱼料生产工艺
- EN1779-欧洲无损检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