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老高考旧教材)第8讲中华文明的新生与复兴现代中国时期_第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老高考旧教材)第8讲中华文明的新生与复兴现代中国时期_第2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老高考旧教材)第8讲中华文明的新生与复兴现代中国时期_第3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老高考旧教材)第8讲中华文明的新生与复兴现代中国时期_第4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老高考旧教材)第8讲中华文明的新生与复兴现代中国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中华文明的新生与复兴——现代中国时期核心要点聚焦热考专项突破目录索引

通览

阶段特征123通览阶段特征总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成就与教训并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外交、经济、科教、思想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遵行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生活有所变化,但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思想文化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教育战线一片混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核心要点聚焦考点1政治——从特色制度到外交新局[知识梳理]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

—1956年)(1)法制建设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石。2.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3.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1)法制建设: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民主建设:平反冤假错案;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1.“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2.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3.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开创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外交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2)周边外交: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3)全方位外交:进入21世纪,中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大国、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外交关系,并大力参与和推动多边外交活动。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主要内容①外交布局:中国继续深化与世界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②中国方案:针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发展目标。③着眼世界: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并积极践行中国方案。新教材新观点1.人民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稳定物价(“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剿匪镇反、抗美援朝,这些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20世纪90年代,我国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世纪之交,我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进入21世纪,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提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3.全面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深化拓展]拓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完善与深刻教训

拓展2

中、美、苏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拓展3

素养要语(1)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2)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3)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4)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2广东卷,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B解析

根据“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等信息,可知此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调整外交政策。此时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中国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以提升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调整“一边倒”政策是国际形势的需要,而非国内建设的需要,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于1955年,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排除D项。2.(2022山东卷,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济援助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解析

我国向非洲提供经济援助贷款,与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等,有利于非洲经济发展,中国和非洲均属于第三世界,两者的合作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D项正确;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指相邻国家或地区的联合,中非显然不是,排除A项;提供贷款与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不属于经济治理机制,排除B项;均衡发展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3.(2023山东卷,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C解析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一方面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与周边国家合作,共谋发展,故选C项;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并不是为了消除分歧,而是合作发展,排除A项;国际社会的发展本身不具有均衡性,排除B项;全球治理主要是指对全球事务进行共同管理,不符合材料中“睦邻友好”的信息,排除D项。4.(2020江苏卷,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B解析

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周恩来总理说:“(中国外交代表团)应着重揭露美国及其追随者在会议中两面派的手法,他们一方面在会内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又在会外加紧进行法、美谈判企图延长和扩大‘印支’战争,组织东南亚军事侵略集团。”该会议上,中国(

)A.成功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B.首次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C.与印度、缅甸达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D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及其追随者……一方面在会内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又在会外加紧进行法、美谈判企图延长和扩大‘印支’战争,组织东南亚军事侵略集团”,可知这次会议为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该会议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故选D项;朝鲜问题并未成功解决,排除A项;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B项;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声明,一致同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易错点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由于中国代表团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但朝鲜问题由于美国等国的阻扰,没有达成协议。▶易错点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推进2.(2023河南百校联考)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有90%以上的婚姻由父母包办。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通过对该法的宣传以及贯彻实施,到了1957年,90%以上的婚姻属于自由或半自由的恋爱婚姻。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基本清除封建习俗B.社会新风尚得到弘扬C.人民实现当家作主D.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B解析

婚姻由以父母包办为主到以自由或者半自由恋爱为主,可见新的婚姻风尚得到弘扬,故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贯彻实施并不代表封建习俗被基本清除,故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故排除C项;新的婚姻状况并不等同于男女社会地位平等,故排除D项。易错点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国内外局势的变迁,不同时期国家的发展需求具有明显差异,受其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内容后来也进行了修订。考点2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知识梳理]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1.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2.“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底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工业布局。3.三大改造: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成就:1956年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960年提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八字方针。2.失误:1958年,先后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四、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1.对内改革(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土地流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3)体制: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对外开放: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生活巨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交通、通信、大众传媒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新教材新观点1.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2.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深化拓展]拓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和特点

拓展2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一五”计划立足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选择这一战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1)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一个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国走向现代化,是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业的举措,说明发展大工业生产、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是从近代中国那里接过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没有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到了1952年底,尽管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时间得到相当的恢复,但是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比不到一半,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产值占比也较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十分落后和经济总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重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因此,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3)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依靠和学习苏联发展自身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趋向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也对我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4)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上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和技术上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法通过正常的国际经济交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并取得援助。在这种严峻险恶的国际环境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摆脱对外部的依赖,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国防上的现代化。拓展3

全面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划经济体制(1)形成过程(2)特点①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②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③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④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3)作用①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近代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②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拓展4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领域土地改革(1950—1952年)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主要原因广大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领域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领域土地改革(1950—1952年)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主要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1959—1961年连续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认识必须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适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拓展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结构及经济体制的调整拓展6

素养要语(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东北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好,资源丰富,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等,因此“一五”计划将工业基地设在了东北。(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应看到,改革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低,限制了工业化的发展,仍需探索新的改革措施。(4)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国应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发展经济,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2全国乙卷,31)上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B解析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根据材料“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并结合题干图片中农、工等比例的变化,可知从事农业的男户主所占比例降低,从事工(商、运等)业的男户主所占比例提高,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结果,故选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城市产业结构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素养提升

2.(2022全国甲卷,31)上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B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根据图示数据可知,与1978年相比,1987年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大幅增加,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比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发展私营经济,人们纷纷投身私营经济,所以这种变化是民众就业观念转变的表现,B项正确;图示内容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实现”和“完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D两项;私营经济成分占比上升是计划管理调控作用削弱的表现,排除C项。3.(2023全国乙卷,31)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81年北京京剧团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分配制度改革,结果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这反映出新的分配方式激发了职工积极性,故C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分配制度改革采取局部推进的方式,“整体改制”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4.(2023湖北卷,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1992年我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复关”的关键和市场经济体制有关,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项;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作为一个主要指导中国国内建设的思想体系,其并不能直接导致中国“复关”谈判取得重大突破,排除B项;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排除C项。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影响1.(2023天津和平一模)中共中央在1954年对一份报告的批示中指出,对于科技人才,必须合理地使用他们以发挥其专长,必须使他们有可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于科学研究工作;应当解决他们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设备、经费和助手的困难和其他困难。这一批示(

)A.为社会主义改造指明了方向B.加快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步伐C.旨在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D.助推了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D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该批示时间为“一五”计划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批示有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保障科技人才的研究成果,进而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建设,故选D项;保障科技人才的成果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过渡时期的工作中并没有右倾错误,排除C项。易错点拨“一五”计划期间,受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影响,国家对工业企业、科技教育等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易错点2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2023吉林高三一模)1981年,国务院批准在首都钢铁公司等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试点,先后试行过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和以税代利等做法;在企业内部,则逐步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有条件的企业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这些做法(

)A.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与完善B.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表明了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D.反映当时我国突破旧体制的尝试D解析

根据“1981年”等信息可知,我国在当时正在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尝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易错点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来增强企业活力。考点3文化——从革命文化到思想解放[知识梳理]一、思想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通过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两类矛盾学说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后提出,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科技1.曲折探索时期:“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2.改革开放后: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及生物技术方面的重大成就,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三、教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视扫盲教育;高等教育仿效苏联体制进行院校调整,以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2.动乱中的教育:“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3.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四、文艺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蓬勃发展。2.曲折的年代:“文化大革命”使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3.改革开放后:文艺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贯彻“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局面。[深化拓展]拓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拓展2

1978年以来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拓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间的联系拓展4

素养要语(1)“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2)无论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都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都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3)“双百”方针是指在宪法许可范围内,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因此其实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科技和文教事业的发展。[对点训练]题组一

经典对练——拿高分1.(2021湖北卷,10)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由此可见(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B.女排精神激励国人C.排球运动推广全国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B解析

根据材料“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可知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奋勇夺冠,激发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故选B项;“普及”说法错误,与“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女排精神激励国人,而不是排球运动推广全国,排除C项;单凭女排一个项目夺冠,不能说明体育强国梦想实现,排除D项。素养提升

图1图22.(2023全国乙卷,30)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A解析

根据材料“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独树一帜”,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创作注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中国特色,探索艺术的民族化道路,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影片的艺术风格,没有体现其商业价值和市场目标,故B项错误;电影艺术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故D项错误。3.(2017全国Ⅲ卷,31)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C解析

从图片来看,作品反映了1954年我国开展扫盲教育的现状,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作品具有明显的写实色彩,不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A项错误;同时期的西方主要流行现代主义绘画,故B项错误;作品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不具有艺术想象力,故D项错误。4.(2017全国Ⅱ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C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我国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都有显著发展,这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由此可知,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故选C项。A项错在“解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D项错在“普及”,排除。题组二

易错防范——不失分▶易错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1.(2023江西重点中学联考)广东某地村志记载:“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村内以片区开办识字扫盲班……结合农村各项工作,在扫盲班增加教育宣传内容,通过讲民间故事,收集传唱农村歌谣,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同时也提高了群众政治觉悟。”由此可知,扫盲运动(

)A.大幅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B.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C.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D.有利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解析

由材料“结合农村各项工作,在扫盲班增加教育宣传内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同时也提高了群众政治觉悟”可知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故选C项;扫盲教育可以减少文盲人数,但不能大幅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易错点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扫盲运动,增加宣传教育内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同时提高群众政治觉悟,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易错点2

新时期我国教育全面发展2.(2023湖南名校联合体联考)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20多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2021年,国务院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为主要任务,大力培养重点领域专业人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改革(

)A.标志着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更能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劳动者C.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D.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C解析

据材料可知,2019年以来我国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故选C项;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职业教育改革,不涉及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形成比较,排除B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实际的人才支持,而不是精神力量,排除D项。易错点拨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共同发展;当下新时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必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热考专项突破突破一命题篇专项命题一从新材料新情境角度命题1.史料实证——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关系价值引领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使国际社会清晰地认识到世界金融动荡的根源在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这也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应充分利用世界大多数国家强烈呼吁改革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机会,化危为机,改变在现行金融体系下的困境,通过必要的策略性选择,实现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成功破局。典例突破1纵观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互动的历程可以发现,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初期的国际金融体系游离者和挑战者,逐渐转变为普通的参与者,进而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②中国通过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合作,获得了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并且维护了主权的完整,而国际金融体系由于有了中国的积极参与而变得更具代表性。——摘编自陆演炜《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动力分析》读史①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关系先是游离者和挑战者,后是普通的参与者,进而成为建设者②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合作是一种双赢关系命题角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演变:由基本游离于国际金融体系之外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游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集中力量巩固新生政权;两极格局、美苏冷战;帝国主义对华孤立敌视封锁;“左”的思想的影响。参与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实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角度拓展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加大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参与建设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途径。判断(

)√2.学术前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价值引领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后明显加快。其进程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城市化的启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②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③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⑤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典例突破2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到201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

251元,相当于1949年的393倍。1949年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

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3%,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仅有10个,占7.6%。②到了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就已经超过美国了,已经是世界最大城市人口国家或社会。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8.3亿人,相当于欧盟城镇人口数(2017年为3.87亿人)的2.1倍。——摘编自胡鞍钢《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1949—2019)》(下)读史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化水平低下②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化水平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根本因素命题角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角度拓展(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推动力。判断(

)(2)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区域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及城市社会问题日益严峻等问题。判断(

)特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推动;科技、教育的不断进步。×提示

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当今城市化进程的三大主要推动力。√专项命题二从新课标新教材角度命题1.新教材——巩固政权的主要举措价值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军事上,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进行抗美援朝;经济上进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进行“米棉之战”等。典例突破1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政治运作方式和民众动员手段,如阶级划分、典型示范、群众运动、培养积极分子等,对此后的乡村社会运行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就是土地改革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分配,也是社会关系的再调整。该观点意在说明土地改革(

)A.促进了乡村社会治理建设B.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有利于城乡关系协调发展D.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A解析

根据材料“一些政治运作方式和民众动员手段”“对此后的乡村社会运行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社会关系的再调整”等,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土地改革促进了乡村社会治理建设,故选A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土地改革之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排除C项;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农联盟,土地改革的结果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角度拓展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各界群众从1951年6月开始掀起全国规模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许多群众节衣缩食,积极捐款。到1952年5月底,全国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总额,约计可买战斗机3710架。这反映了什么判断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2.新课标——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价值引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那些使人奋进的精神力量:“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那些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东方红》等;还有那些在艰苦岁月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感人故事,它们共同描绘了一幅属于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蓝图。几十年来,它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典例突破2右图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宣传画《耐心教,虚心学》。该宣传画旨在(

)A.宣传“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B.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C.倡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D.展现青年踊跃参政议政的热情C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