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8)()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推演了一条原则,叫作“心理的距离”。什么叫“心理的距离”呢?比如说海上的雾,乘船的人在海上遇到大雾,是一件不畅快的事,乘客喧嚷,人们心焦气闷。但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姑且聚精会神去欣赏,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吗?这两种经验完全起于观点的不同。在前一种经验中,海雾和你关系密切,距离过于接近,所以你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此时,你能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
艺术是最切身的,是不能脱离情感的。就超脱目前实用的效果说,科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能保持“距离”,但两者的“超脱”是不相同的。科学是一种最不切身的(就是说最重客观的)活动,艺术却是一种最切身的(也就是说最重主观的)活动。之前我说过,观赏美的形象时需“失落自我”,何以现在又说艺术是最“切身的”活动呢?这两句话不但不冲突,而且归根到底还只是一句话,艺术不能脱离情感。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
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超脱经验。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产生情感的共鸣,便无从欣赏。了解是以已知经验来诠释目前事实,如果对于某种事物完全没有经验,便不能完全了解它。反过来说,我们愈能拿自己的经验来验证作品,也就愈能了解它,欣赏它。我们每读到好诗文时,就惊讶“先得我心”,觉得非常快慰。希腊雕刻家造神像时,还是以凡人为模型。但丁描写地狱,也还是拿我们的世界做蓝本。凡是艺术作品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惟其是旧材料,所以旁人可以了解;惟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家的创造,和实用世界有距离。比如“吹皱一池春水”一句词所用的字都是人人所认识的,“皱”和“春水”的景象也是人所常见的,不过把这六个字综合在一起却是冯延巳的新创。艺术家尽管自己不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艺术尽管和实用世界隔着一种距离,可是从来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
如果“距离”消失,欣赏者就由审美的态度回到实用的态度了。欣赏者对于所欣赏事物的态度通常分为“旁观者”和“分享者”两类,“旁观者”置身局外,“分享者”设身局中,分享者往往容易失去我和物中应有的距离。一个旁观者看见演曹操的戏,看到曹操的那副老奸巨猾的样子,不觉义愤填膺,提起刀就要走上台去砍那位扮演曹操的演员。一般演戏者,扮演到使观众忘其为戏时,技艺已算到家了,但是观众在忘其为戏时便已失去美感的态度,像上文用刀砍扮演曹操的演员是由美感的世界回到实用的世界去了。看戏到兴酣之际鼓掌叫好,一方面虽是表示能欣赏,同时却也已离开欣赏的态度而回到实用的态度。这都是“距离”的消失。
照这样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显然是一种矛盾吗?事实上确有这种矛盾,就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保持“适当距离”。“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审美感受,“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
(摘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心理的距离》)
材料二:
在近代文艺运动中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争执也颇激烈。写实主义偏重模仿自然,要在实际生活之中寻找材料,用客观的方法表现出来,它最忌讳掺杂主观的情感和想象。理想主义认为艺术和自然是相对的;它是人为的,创造的,虽拿自然做材料,却须凭主观情感和想象加以选择配合;艺术要把自然加以理想化,不能像照相那样呆板。我们既然明白“距离”的原则,那么这两派的争执也就不难解决了。艺术是一种精神活动,要拿人的力量来弥补自然的缺陷,要替人生凿出一个避风息凉的处所。它和实际人生应该有一种“距离”。主观的经验须经过客观化而成意象,才可表现为艺术。至于经验的选择也不免有意地或无意地受情感和想象的支配。所以严格地说,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理想性,都必是反对极端的写实主义的。极端的写实主义在理论上很难成立。写实者也还是人而不是相机,既然是人就无法把情感和想象完全丢开。所以写实主义不免带有若干理想主义。一般写实派的弊病在把“距离”摆的太近,甚至完全失去“距离”。理想派的弊病则在“距离”太过,纯任理想而藐视现实,结果往往不是空疏,就是荒渺无稽,使人无法了解,所以不能引起兴趣,打动情感。我之前说过,凡是艺术都要带有若干理想性,都是反对写实主义的。这并非说现实世界的东西绝对不能拿来做艺术的材料。现实世界的事物虽然和实用关联太密,“距离”太近,但是经过艺术家的剪裁,它也可以落到适宜的“距离”上面。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感体验达到忘其为我的境界时,艺术家便处于无情感参与的“失落自我”的情形中。
B.只要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贴近,就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C.读者要欣赏一部作品,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是必须建立在他对该作品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D.正是因为极端的写实主义像相机那样呆板,所以他们创作的作品丢开了情感和想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大雾”的例子呈现出的两类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体现了“心理的距离”的特点。
B.心理距离的远近极其重要,如果心理距离太近,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实用性过强。
C.文章例举希腊雕刻家以凡人作为模型造神像的事例意在证明艺术是不能超脱经验的。
D.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然都取材于生活,但是在是否掺杂主观的情感和想象上却针锋相对。
(3)结合材料,下列现象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一项是
A.把一条街看做指路标,把一座房子看做私家住宅。
B.演员在台上,举起胳膊置于胸前,身体前倾,带有舞蹈性的动作给观众以激情昂扬之感。
C.在自己欢喜时,感觉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感觉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D.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雷特》一剧的最后一幕,看到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那剑是有毒的!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中国画坛素有“猪不入画”之说,而画家韩美林以变形的手法画的“五福齐聚”图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被选定为猪年特种邮票。画中大小五猪憨态可掬,其乐融融,寄托合家团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福,同时还洋溢着画家的天真和童趣。请结合材料中“适当距离”的观点谈谈你对“五福齐聚”图的认识。
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中有声(节选)
秦羽墨
我来自湘南。具体哪座山或哪个村并不重要,湘南的山都很乏味,每座山里的生活都差不多,有着相似的宁静与落寞。湘南的村庄也很贫穷,走到哪里都有赤脚的孩子。在湘南,不住够三五十年,你就不能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十里路,五种方言,交流的困难围绕着我们的一生,早先的年代,山里人一辈子只进几次城。在这里,大概只有风是自由的。
住在大山里的人喜欢大声说话,人们总担心风会把话吹散,就像吹断一截截枯枝,七零八落,最终不知散落何方。那些被风吹散的话,若是被谁捡起,再传到耳边时就会变得妖娆、丰茂,进而面目全非,连它的主人都觉得陌生,它已经成了另一番样子——流言。当你遭遇流言,才明白平常大家扯开嗓子说话的用意,声音小了,话传过来时可能就只剩下风。
群山错落的湘南,风在山谷中辗转奔波,像一个迷失道路的人。你不知道它最终走向何处。风刮过山谷,穿过田野,踩着庄稼吹来的时候,它已不仅仅是风,只有在山里生活得足够久的人,才能听懂其中秘密。鸡叫,马鸣,更有无数陈年旧事,听得懂风的人,才能懂得这个村庄的前生后世。那些来自先人的忠告,尽管先人已死去多年,可他的话一直在风中飘荡,有一天,你有幸听到了,就将它传递下去,那将是整个家族的福气……
有些风吹进村庄后,会在村里待很久,今天在你家屋檐蹲一晚,明天在他家墙根停半天,当它离开时,会将自己听到的秘密散落到村庄的各个角落。于是,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多年之后大白于天下——有些误会和冤仇得以化解,而有些原本不存在的裂痕也会因此产生,对此,当事人只能打掉牙和血吞,生气毫无用处,你总不能去责备一阵风。那些风中细语,除了人事,还夹杂别的内容。比方说,几天后雨会不会来,将下多大;村口的猫头鹰是在数谁的眉毛,它每叫一声,那人的眉毛就少一根,等它叫足了时间,眉毛数完之后,那人也就要死了。当你听到这些,一定要告诉那个人,告诉他用口水涂抹眉毛,使猫头鹰无法数清。风起于青萍之末,每一场都是有目的的,风的语言只说给伫立在风中的人听。
我喜欢站在高处听那些南来北往的风,听风中传来的消息。我听懂过其中很多话,可从未对人提起。村里人都说我笨,从小就是呆瓜木头,因为我三岁不会说话,四岁还想吃奶,第一次看到汽车就要跟它赛跑,结果,摔断了一条腿,可我却能听见风中的声音。既然他们一致认为我笨,我就笨给他们看,就算听见什么消息也不告诉他们,让他们栽跟头、出乱子,然后躲在一边偷着乐。我越乐,他们就越以为我是傻瓜,他们不理解我,就像不理解一场风。不过,风中飘来的最多的是山歌。因为贫穷,山里人都爱唱山歌,以此排遣内心的苦闷,打发时间,其中,唱得最多、唱得最好的要数英琪。
我们村的人文化程度不高,有高中文凭的人寥寥可数,因此人们竟然将山歌唱得好坏作为评判一个人知识水平高低的根据。村里要办小学,上面派下来的老师不够,就推举英琪当民办老师。按照规定,如果民办老师当得好,够了年头,就可以转正。英琪跟父亲一样,是从部队回来的,同时,也跟父亲一样,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转业没能安排工作。父亲在部队的职位比他高,还当过通讯员,经常写文章上报,他比英琪更适合当老师。可父亲脾气大,周围村子人人知道这一点,孩子们怕他,况且他也不爱唱山歌,名头不够响亮。不过,这都不是原因,如果父亲真想当老师,谁都得靠边站。父亲是因为在部队没提成干,被迫回来的,他赌着气,骨子里看不上小学老师这样的职业。因为这样,英琪成了民办老师的不二人选。
大约因为山歌唱太多,英琪讲课,调子婉转,高低错落有致,还拖着长长的尾音,加上他在黑板上写字时,喜欢随着节奏手舞足蹈,像在唱戏,有人在背后喊他“娘娘腔”。不过,我们喜欢这个老师,山里很少有人说话像他那么斯文的,他几乎不发脾气,平常也乐呵呵的。他是民办教师,除了上课,更多的时间跟其他人一样,在家耕地种田,操持农活。但他快活,一边种田,一边唱山歌。别人当农民,他也当农民,可他有工资领,当然快活。我们分属两个大队,隔了好几里路,放牛时,站在我们这边的山头,经常听见他的歌声,畅快,得劲,兴高采烈,无比快活。唱得好咧,我觉得。他应该去唱戏,而不是当老师。别人告诉我,县里剧团曾来人考察过他,可惜因为当兵时受过伤,脸上破了相,划出一条口子,从眼角一直划到耳际,虽然不细看看不出来,可是影响台风,没能去成。
村里的小学设在大队部,只办到三年级。三个老师,每人负责一个年级,从一年级开始,带到三年级结束,可英琪只教了我两年。平日,大家若是迟到,顶多挨几句批。可那天不知为何,我和艳君因只顾翻螃蟹而迟到时,英琪大发怒火,脸上青筋直鼓,眼睛也红红的,像要杀人,吓得我们胆战心惊。
后来才知道,那天下午英琪老师的脾气并不是冲我们发的。上面来了通知,要我们到镇里去读三年级,不仅如此,一年级、二年级都要到镇里去读,也就是说村小被取消了。有正式编制的老师可以转到其他学校继续教书,再不然就到县里的工厂上班,可英琪还处在代课阶段,民办教师没有资格让国家安排出路。此前,村里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可他眼界高,看不上,他希望等自己吃上国家粮,转正成为真正的老师,那时再找一个跟他一样也是吃国家粮的。他的事一直这么拖着。他已经在学校代了五年课,原本再代两年,就可以转正了,可如今村小没了,转正之事自然无疾而终,他能不恼吗?如果村小迟解散两年,他的命运就不是后来那个样子。因为高不成低不就,他一直没结婚,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单身汉。
晴朗的日子,山谷里总飘荡着英琪的歌声,唱得孤独而倔强。他不知道,他的歌声会加剧自己的孤独,让人感觉整座大山好像只有一个他,原本属于万物的寂静在他开口的瞬间集中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也许,他天生就是属于大山的,所以三十年过去,他始终没离开过大山,也没想过告别单身。
“种田要种弯弯田,一弯弯到妹门前。五半六月来看水,先看妹妹后看田………”他一直那么唱着,只是不像自己歌里唱的那样,有妹妹可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歌声变得断断续续,嗓子里多了一种幽怨与绵长,还有说不清的苍凉,不像以前那么明快,永远不会明快了。风总将他的歌声吹断——那些来自命运深处的风,无人可以抵抗。英琪不能,我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更加不能。
(原载于2017年第8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听风,也能听风里的话,却从未对人提起,因此村里人都说“我”笨。
B.“我”的老师英琪一直没离开过大山,也从没停止过唱山歌,他的歌声一直那样畅快、得劲,让“我”觉得他应该去唱戏,而不是当老师。
C.湘南的山里,也许只有风是自由的,它承载着山里人的秘密与苦闷,也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
D.民办教师没有资格让国家安排出路,所以还处在代课阶段的英琪就一直拖着自己的婚姻,一直单身。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说“湘南的山都很乏味,每座山里的生活都差不多,有着相似的宁静与落寞。……在这里,大概只有风是自由的”,下文写“风”和英琪的“孤独而倔强”都印证了这一点。
B.“风在山谷中辗转奔波,像一个迷失道路的人”“今天在你家屋檐蹲一晚,明天在他家墙根停半天”等语言,生动细致,极富生活气息,同时也流露出对“风”的独特感受。
C.第四段的“青萍之末”出自宋玉《风赋》,一般用于形容细微之处,也用于形容各种事物不知不觉地发生。这里指风是自由的,风的言语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
D.“他的歌声变得断断续续,嗓子里多了一种幽怨与绵长,还有说不清的苍凉”与之前明快的歌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着职场的失意与生活的压力冲击着这个原本快活的人,唯有歌声能疏解他的愤恨不平。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英琪”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结尾,说“那些来自命运深处的风,无人可以抵抗。英琪不能,我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更加不能”,你如何理解又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恭帝义宁元年春二月,李密说翟让曰:“今东都空虚,兵不素练,越王冲幼,留守诸官政令不壹,士民离心。段达、元文都暗而无谋,以仆料之,彼非将军之敌。若将军能用仆计,天下可指麾而定也。”乃遣其党裴叔方觇东都虚实。留守官司觉之,始为守御之备,且驰表告江都。密谓让曰:“事势如此,不可不发。兵法曰‘先则制于己,后则制于人’。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比其闻知,吾已获之。发粟以振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枕威养锐,以逸待劳,纵彼能来,吾有备矣。然后檄召四方,引贤豪而资计策,选骁悍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岂不盛哉!”让曰:“此英雄之略,非仆所堪。惟君之命,尽力从事,请君先发,仆为后殿。”庚寅,密、让将精兵七千人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
朝散大夫时德睿以尉氏应密,前宿城令祖君彦自昌平往归之。君彦,珽之子也,博学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吏部侍郎薛道衡尝荐之于高祖,高祖日:“是歌杀斛律明月人儿邪?朕不须此辈。”炀帝即位,尤疾其名,依常调选东平郡书佐,检校宿城令。君彦自负其才,恒郁郁思乱。密素闻其名。得之,大喜,引为上客,军中书檄,悉以委之。
让于是推密为主,上密号为魏公。庚子,设坛场,即位,称元年,大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
B.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
C.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
D.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饥馑,也就是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B.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另有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二者合称“檄移”。
C.侍郎,古代官名,属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D.高祖,古代帝王的谥号,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认为越王年幼,留守东都的官员们政令不统一,朝廷不得民心,可以趁机进攻。
B.李密审时度势,做事有远见。百姓闹饥荒,他认为进攻洛口仓,开仓救济贫民,可赢得民心。
C.翟让在面对李密的建议时,深思熟虑后任命李密为先锋率先出发,自己带队伍殿后。
D.李密知人善任,重用、信任祖君彦,军队里的文书机密等,全部放心地交给他管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遣其党裴叔方觇东都虚实。留守官司觉之,始为守御之备,且驰表告江都。
②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
(5)“博学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的祖君彦为什么要归附李密?请结合文本做简要说明。
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冬夜即事
曾巩
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
市粟易求仓廪实,邑尨①无警里闾安。
香清一榻氍毹②暖,月淡千门霿凇寒③。
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
[注]①尨(mánɡ):毛多色杂的狗。②氍(qú)毹(shū),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③谚曰:“霿凇重霿凇,穷汉置饭瓮。”以为丰年之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理罢公事,收起官印,顿感轻松,因为百姓免于仅吃素食而欣喜。
B.颔联写粮食充足、里闾安定,透露出作为治理一方的父母官的欣慰之情。
C.颈联由室内写到室外,霿凇兆年丰,虚实相生,诗韵趣味俱存,境界由小及大。
D.颈联通过“一”与“千”“暖”与“寒”的对比,寄情于物,借景抒怀,突出国泰民安的景象。
(2)人物形象的塑造常常离不开细节描写,请结合诗歌的尾联对此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面对统治者的严酷刑法和威声怒吓,人们的态度是“,”。
(3)自从《诗经王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经典出现之后,后世诗人表述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就往往运用类似的意象,姜夔就在他的《扬州慢》中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世间》形象而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近50年中国的百姓生活和时代发展。这对于今天的人们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着_____的认知和审美功效。这是年代写作的必然意义,更是《人世间》的价值所在。
我们看到,《人世间》体现了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小说没有_____的悬念设计,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没有人物命运的大起大伏。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使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平实而真切地展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也从百姓生活中得以体现。不能不说,这是一次有着相当难度的写作。写作的难度,更在于对我们_____、如影随形的诸多社会事件和生活现象,做出有分寸的把握和有边界的掌控。在《人世间》里,体现出了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厚功力。梁晓声所具备的驾驭能力,在于他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情,在于他立足民间,_____,更在于他始终坚持着对人性正能量的高扬和张举。“文学应该具备引人向善的力量。”正是从这样质朴平实的文学理念出发,他去正视笔下的人人事事,写好笔下的人人事事。在《人世间》里,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算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可以说,《人世间》是梁晓声“好人文化”的形象表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弥足珍贵扣人心弦耳熟能详感同身受
B.不可或缺引人入胜耳濡目染感同身受
C.弥足珍贵扣人心弦耳濡目染身临其境
D.不可或缺引人入胜耳熟能详身临其境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变化,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B.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C.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如何变化,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D.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社会如何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被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出来,从百姓生活中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也得以体现。
B.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
C.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被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出来,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
D.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也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由圆环加圆心构成,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奖牌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述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也象征全世界人民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团结一心,共享冬奥盛事。奖牌正面圆环做打洼处理,取意传统弦纹玉璧,典雅的“中国式”细节①。奖牌背面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象征着浩瀚无垠的星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象征着第24届冬奥会上运动员如群星璀璨,挥写精彩篇章。还有一个有趣的设计细节!与夏奥会相比,②,因为冬奥会运动员服装厚重,奖牌如果过小,则不够醒目。“同心”奖牌整体造型质朴简洁,体现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同时与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相呼应,③。
(1)在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概括北京冬奥会奖牌的构造特点,不超过50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道出了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有“静气”之人。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在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不紧张慌乱,不手足无措,不面如土色,不自乱阵脚,往往沉着镇定,从容应对,从而化险为夷。这也就是古人所说,在山崩地裂面前,面不改色,心静如水,谈笑自若。这种境界,常人尽管难达到,但在失意迷茫时,静心,聚气,慎对,细味,还是会有所得。
静气是一份胆略、智慧与勇气,生活的海洋波澜起伏,风急浪高,“静气”是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你如何理解“静气”这个词?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推演了一条原则,叫作“心理的距离”。什么叫“心理的距离”呢?比如说海上的雾,乘船的人在海上遇到大雾,是一件不畅快的事,乘客喧嚷,人们心焦气闷。但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姑且聚精会神去欣赏,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吗?这两种经验完全起于观点的不同。在前一种经验中,海雾和你关系密切,距离过于接近,所以你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此时,你能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
艺术是最切身的,是不能脱离情感的。就超脱目前实用的效果说,科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能保持“距离”,但两者的“超脱”是不相同的。科学是一种最不切身的(就是说最重客观的)活动,艺术却是一种最切身的(也就是说最重主观的)活动。之前我说过,观赏美的形象时需“失落自我”,何以现在又说艺术是最“切身的”活动呢?这两句话不但不冲突,而且归根到底还只是一句话,艺术不能脱离情感。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
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超脱经验。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产生情感的共鸣,便无从欣赏。了解是以已知经验来诠释目前事实,如果对于某种事物完全没有经验,便不能完全了解它。反过来说,我们愈能拿自己的经验来验证作品,也就愈能了解它,欣赏它。我们每读到好诗文时,就惊讶“先得我心”,觉得非常快慰。希腊雕刻家造神像时,还是以凡人为模型。但丁描写地狱,也还是拿我们的世界做蓝本。凡是艺术作品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惟其是旧材料,所以旁人可以了解;惟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家的创造,和实用世界有距离。比如“吹皱一池春水”一句词所用的字都是人人所认识的,“皱”和“春水”的景象也是人所常见的,不过把这六个字综合在一起却是冯延巳的新创。艺术家尽管自己不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艺术尽管和实用世界隔着一种距离,可是从来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
如果“距离”消失,欣赏者就由审美的态度回到实用的态度了。欣赏者对于所欣赏事物的态度通常分为“旁观者”和“分享者”两类,“旁观者”置身局外,“分享者”设身局中,分享者往往容易失去我和物中应有的距离。一个旁观者看见演曹操的戏,看到曹操的那副老奸巨猾的样子,不觉义愤填膺,提起刀就要走上台去砍那位扮演曹操的演员。一般演戏者,扮演到使观众忘其为戏时,技艺已算到家了,但是观众在忘其为戏时便已失去美感的态度,像上文用刀砍扮演曹操的演员是由美感的世界回到实用的世界去了。看戏到兴酣之际鼓掌叫好,一方面虽是表示能欣赏,同时却也已离开欣赏的态度而回到实用的态度。这都是“距离”的消失。
照这样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显然是一种矛盾吗?事实上确有这种矛盾,就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保持“适当距离”。“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审美感受,“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
(摘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心理的距离》)
材料二:
在近代文艺运动中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争执也颇激烈。写实主义偏重模仿自然,要在实际生活之中寻找材料,用客观的方法表现出来,它最忌讳掺杂主观的情感和想象。理想主义认为艺术和自然是相对的;它是人为的,创造的,虽拿自然做材料,却须凭主观情感和想象加以选择配合;艺术要把自然加以理想化,不能像照相那样呆板。我们既然明白“距离”的原则,那么这两派的争执也就不难解决了。艺术是一种精神活动,要拿人的力量来弥补自然的缺陷,要替人生凿出一个避风息凉的处所。它和实际人生应该有一种“距离”。主观的经验须经过客观化而成意象,才可表现为艺术。至于经验的选择也不免有意地或无意地受情感和想象的支配。所以严格地说,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理想性,都必是反对极端的写实主义的。极端的写实主义在理论上很难成立。写实者也还是人而不是相机,既然是人就无法把情感和想象完全丢开。所以写实主义不免带有若干理想主义。一般写实派的弊病在把“距离”摆的太近,甚至完全失去“距离”。理想派的弊病则在“距离”太过,纯任理想而藐视现实,结果往往不是空疏,就是荒渺无稽,使人无法了解,所以不能引起兴趣,打动情感。我之前说过,凡是艺术都要带有若干理想性,都是反对写实主义的。这并非说现实世界的东西绝对不能拿来做艺术的材料。现实世界的事物虽然和实用关联太密,“距离”太近,但是经过艺术家的剪裁,它也可以落到适宜的“距离”上面。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在美感体验达到忘其为我的境界时,艺术家便处于无情感参与的“失落自我”的情形中。
B.只要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贴近,就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C.读者要欣赏一部作品,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是必须建立在他对该作品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D.正是因为极端的写实主义像相机那样呆板,所以他们创作的作品丢开了情感和想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材料一中“大雾”的例子呈现出的两类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体现了“心理的距离”的特点。
B.心理距离的远近极其重要,如果心理距离太近,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实用性过强。
C.文章例举希腊雕刻家以凡人作为模型造神像的事例意在证明艺术是不能超脱经验的。
D.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然都取材于生活,但是在是否掺杂主观的情感和想象上却针锋相对。
(3)结合材料,下列现象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一项是B
A.把一条街看做指路标,把一座房子看做私家住宅。
B.演员在台上,举起胳膊置于胸前,身体前倾,带有舞蹈性的动作给观众以激情昂扬之感。
C.在自己欢喜时,感觉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感觉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D.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雷特》一剧的最后一幕,看到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那剑是有毒的!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中国画坛素有“猪不入画”之说,而画家韩美林以变形的手法画的“五福齐聚”图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被选定为猪年特种邮票。画中大小五猪憨态可掬,其乐融融,寄托合家团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福,同时还洋溢着画家的天真和童趣。请结合材料中“适当距离”的观点谈谈你对“五福齐聚”图的认识。
(1)B.“无情感参与”错误,从材料一“归根到底还只是一句话,艺术不能脱离情感。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可知,艺术不能脱离情感,在美感体验达到忘其为我的境界时,艺术家也不是处于“无情感参与”的状态。
故选B。
(2)A.“只要……就能引起我们的共鸣”错误。材料一是说“我们愈能拿自己的经验来验证作品,也就愈能了解它,欣赏它”,而这并不代表“只要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贴近,就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该项表述太绝对。
B.“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实用性过强”错误,材料一是说“‘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审美感受”,而不是“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
D.“正是因为极端的写实主义像相机那样呆板,所以他们创作的作品丢开了情感和想象”错误,材料二是说“写实者也还是人而不是相机,既然是人就无法把情感和想象完全丢开”可知,“他们创作的作品”并没有丢开了情感和想象,二者之间也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3)A.“把一条街看作指路标,把一座房子看作私家住宅”,在审美体验中只看到实用价值;
C.“在自己欢喜时,感觉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感觉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在审美体验中和审美对象没有“距离”;
D.“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雷特》一剧的最后一幕,看到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那剑是有毒的!”,在审美体验中和审美对象没有“距离”。
故选B。
(4)材料一第一段“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推演了一条原则,叫作‘心理的距离’……比如说海上的雾……在前一种经验中……在后一种经验中……”,先提出“心理的距离”的概念,并运用例证、对比法进行阐释;
接着,第二、三段“艺术是最切身的,是不能脱离情感的……”“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超脱经验……”,论述艺术与情感、经验的密切联系;
最后,第四、五段分析总结,“如果‘距离’消失,欣赏者就由审美的态度回到实用的态度了……”“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保持‘适当距离’”,强调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保持“适当距离”最为关键。
材料二“在近代文艺运动中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争执也颇激烈……一般写实派的弊病在把‘距离’摆的太近……理想派的弊病则在‘距离’太过……”,先通过对近代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对比分析,指出其弊病;
然后,总结观点“现实世界的事物虽然和实用关联太密,距离’太近,但是经过艺术家的剪裁,它也可以落到适宜的距离’上面”,强调保持适宜“距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从材料“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可知,画家韩美林“以变形的手法”画“五福齐聚”图,符合审美体验中“适当距离”的观点,是将动物画摆到“适当距离”来观照和品味的创作手法;
画家韩美林以变形的手法画的“五福齐聚”,符合保持“适当距离”“不即不离”美学观点。画中“大小五猪憨态可掬,其乐融融”,是源于实际生活中动物的形象,是“不离”,即不脱离现实生活;
同时,“五福齐聚”又寄寓了画家的主观情感,画家韩美林用“变形的手法”,“寄托合家团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福,同时还洋溢着画家的天真和童趣”,让观众通过画作内容感知艺术的美感,是“不即”,让观众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
解析:
(1)B
(2)C
(3)B
(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心理的距离”的概念,并运用例证、对比法进行阐释,接着论述艺术与情感、经验的密切联系,最后强调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保持“适当距离”最为关键。②材料二通过对近代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对比分析,指出其弊病,并强调保持适宜“距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①《五福齐聚》符合审美体验中“适当距离”的观点,是画家韩美林为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而运用了变形原则,将猪的动物画摆到一定的距离以观照和品味。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保持“适当距离”,即做到“不即不离”。“不即”即画家韩美林“五福齐聚”图中的动物们神态天真无邪,像孩子般稚趣活泼,十分惹人怜爱,易产生艺术美感,观众看到这幅画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不离”即画家韩美林“五福齐聚”图中的动物适当保留了原来的样子,不因为距离太远而脱离现实生活。
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中有声(节选)
秦羽墨
我来自湘南。具体哪座山或哪个村并不重要,湘南的山都很乏味,每座山里的生活都差不多,有着相似的宁静与落寞。湘南的村庄也很贫穷,走到哪里都有赤脚的孩子。在湘南,不住够三五十年,你就不能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十里路,五种方言,交流的困难围绕着我们的一生,早先的年代,山里人一辈子只进几次城。在这里,大概只有风是自由的。
住在大山里的人喜欢大声说话,人们总担心风会把话吹散,就像吹断一截截枯枝,七零八落,最终不知散落何方。那些被风吹散的话,若是被谁捡起,再传到耳边时就会变得妖娆、丰茂,进而面目全非,连它的主人都觉得陌生,它已经成了另一番样子——流言。当你遭遇流言,才明白平常大家扯开嗓子说话的用意,声音小了,话传过来时可能就只剩下风。
群山错落的湘南,风在山谷中辗转奔波,像一个迷失道路的人。你不知道它最终走向何处。风刮过山谷,穿过田野,踩着庄稼吹来的时候,它已不仅仅是风,只有在山里生活得足够久的人,才能听懂其中秘密。鸡叫,马鸣,更有无数陈年旧事,听得懂风的人,才能懂得这个村庄的前生后世。那些来自先人的忠告,尽管先人已死去多年,可他的话一直在风中飘荡,有一天,你有幸听到了,就将它传递下去,那将是整个家族的福气……
有些风吹进村庄后,会在村里待很久,今天在你家屋檐蹲一晚,明天在他家墙根停半天,当它离开时,会将自己听到的秘密散落到村庄的各个角落。于是,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多年之后大白于天下——有些误会和冤仇得以化解,而有些原本不存在的裂痕也会因此产生,对此,当事人只能打掉牙和血吞,生气毫无用处,你总不能去责备一阵风。那些风中细语,除了人事,还夹杂别的内容。比方说,几天后雨会不会来,将下多大;村口的猫头鹰是在数谁的眉毛,它每叫一声,那人的眉毛就少一根,等它叫足了时间,眉毛数完之后,那人也就要死了。当你听到这些,一定要告诉那个人,告诉他用口水涂抹眉毛,使猫头鹰无法数清。风起于青萍之末,每一场都是有目的的,风的语言只说给伫立在风中的人听。
我喜欢站在高处听那些南来北往的风,听风中传来的消息。我听懂过其中很多话,可从未对人提起。村里人都说我笨,从小就是呆瓜木头,因为我三岁不会说话,四岁还想吃奶,第一次看到汽车就要跟它赛跑,结果,摔断了一条腿,可我却能听见风中的声音。既然他们一致认为我笨,我就笨给他们看,就算听见什么消息也不告诉他们,让他们栽跟头、出乱子,然后躲在一边偷着乐。我越乐,他们就越以为我是傻瓜,他们不理解我,就像不理解一场风。不过,风中飘来的最多的是山歌。因为贫穷,山里人都爱唱山歌,以此排遣内心的苦闷,打发时间,其中,唱得最多、唱得最好的要数英琪。
我们村的人文化程度不高,有高中文凭的人寥寥可数,因此人们竟然将山歌唱得好坏作为评判一个人知识水平高低的根据。村里要办小学,上面派下来的老师不够,就推举英琪当民办老师。按照规定,如果民办老师当得好,够了年头,就可以转正。英琪跟父亲一样,是从部队回来的,同时,也跟父亲一样,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转业没能安排工作。父亲在部队的职位比他高,还当过通讯员,经常写文章上报,他比英琪更适合当老师。可父亲脾气大,周围村子人人知道这一点,孩子们怕他,况且他也不爱唱山歌,名头不够响亮。不过,这都不是原因,如果父亲真想当老师,谁都得靠边站。父亲是因为在部队没提成干,被迫回来的,他赌着气,骨子里看不上小学老师这样的职业。因为这样,英琪成了民办老师的不二人选。
大约因为山歌唱太多,英琪讲课,调子婉转,高低错落有致,还拖着长长的尾音,加上他在黑板上写字时,喜欢随着节奏手舞足蹈,像在唱戏,有人在背后喊他“娘娘腔”。不过,我们喜欢这个老师,山里很少有人说话像他那么斯文的,他几乎不发脾气,平常也乐呵呵的。他是民办教师,除了上课,更多的时间跟其他人一样,在家耕地种田,操持农活。但他快活,一边种田,一边唱山歌。别人当农民,他也当农民,可他有工资领,当然快活。我们分属两个大队,隔了好几里路,放牛时,站在我们这边的山头,经常听见他的歌声,畅快,得劲,兴高采烈,无比快活。唱得好咧,我觉得。他应该去唱戏,而不是当老师。别人告诉我,县里剧团曾来人考察过他,可惜因为当兵时受过伤,脸上破了相,划出一条口子,从眼角一直划到耳际,虽然不细看看不出来,可是影响台风,没能去成。
村里的小学设在大队部,只办到三年级。三个老师,每人负责一个年级,从一年级开始,带到三年级结束,可英琪只教了我两年。平日,大家若是迟到,顶多挨几句批。可那天不知为何,我和艳君因只顾翻螃蟹而迟到时,英琪大发怒火,脸上青筋直鼓,眼睛也红红的,像要杀人,吓得我们胆战心惊。
后来才知道,那天下午英琪老师的脾气并不是冲我们发的。上面来了通知,要我们到镇里去读三年级,不仅如此,一年级、二年级都要到镇里去读,也就是说村小被取消了。有正式编制的老师可以转到其他学校继续教书,再不然就到县里的工厂上班,可英琪还处在代课阶段,民办教师没有资格让国家安排出路。此前,村里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可他眼界高,看不上,他希望等自己吃上国家粮,转正成为真正的老师,那时再找一个跟他一样也是吃国家粮的。他的事一直这么拖着。他已经在学校代了五年课,原本再代两年,就可以转正了,可如今村小没了,转正之事自然无疾而终,他能不恼吗?如果村小迟解散两年,他的命运就不是后来那个样子。因为高不成低不就,他一直没结婚,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单身汉。
晴朗的日子,山谷里总飘荡着英琪的歌声,唱得孤独而倔强。他不知道,他的歌声会加剧自己的孤独,让人感觉整座大山好像只有一个他,原本属于万物的寂静在他开口的瞬间集中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也许,他天生就是属于大山的,所以三十年过去,他始终没离开过大山,也没想过告别单身。
“种田要种弯弯田,一弯弯到妹门前。五半六月来看水,先看妹妹后看田………”他一直那么唱着,只是不像自己歌里唱的那样,有妹妹可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歌声变得断断续续,嗓子里多了一种幽怨与绵长,还有说不清的苍凉,不像以前那么明快,永远不会明快了。风总将他的歌声吹断——那些来自命运深处的风,无人可以抵抗。英琪不能,我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更加不能。
(原载于2017年第8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我”听风,也能听风里的话,却从未对人提起,因此村里人都说“我”笨。
B.“我”的老师英琪一直没离开过大山,也从没停止过唱山歌,他的歌声一直那样畅快、得劲,让“我”觉得他应该去唱戏,而不是当老师。
C.湘南的山里,也许只有风是自由的,它承载着山里人的秘密与苦闷,也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
D.民办教师没有资格让国家安排出路,所以还处在代课阶段的英琪就一直拖着自己的婚姻,一直单身。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第一段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说“湘南的山都很乏味,每座山里的生活都差不多,有着相似的宁静与落寞。……在这里,大概只有风是自由的”,下文写“风”和英琪的“孤独而倔强”都印证了这一点。
B.“风在山谷中辗转奔波,像一个迷失道路的人”“今天在你家屋檐蹲一晚,明天在他家墙根停半天”等语言,生动细致,极富生活气息,同时也流露出对“风”的独特感受。
C.第四段的“青萍之末”出自宋玉《风赋》,一般用于形容细微之处,也用于形容各种事物不知不觉地发生。这里指风是自由的,风的言语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
D.“他的歌声变得断断续续,嗓子里多了一种幽怨与绵长,还有说不清的苍凉”与之前明快的歌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着职场的失意与生活的压力冲击着这个原本快活的人,唯有歌声能疏解他的愤恨不平。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英琪”是怎样的一个人。
(4)文章结尾,说“那些来自命运深处的风,无人可以抵抗。英琪不能,我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更加不能”,你如何理解又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A.“从未对人提起”错误。据第五段可知“村里人都说我笨”是因为“我三岁不会说话,四岁摔断了一条腿”,而非“我”从未对人提起“我”听得懂风里的话。
B.“他的歌声一直那样畅快、得劲”错误。据第七、十二段可知,英琪的歌声不都是畅快、得劲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断断续续,嗓子里多了一种幽怨与绵长,还有说不清的苍凉。
C.正确。
D.“民办教师没有资格让国家安排出路”原因分析错误。据第九段可知,英琪一直单身是因为一开始他眼界高,看不上,就想找个吃国家饭的对象;后来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没结婚。
故选C。
(2)D.“愤恨不平”错误,应为忧郁苦闷。
故选D。
(3)由“山里很少有人说话像他那么斯文的,他几乎不发脾气,平常也乐呵呵的”可知,英琪外表斯文,性情温和。由“英琪跟父亲一样,是从部队回来的,同时,也跟父亲一样,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转业没能安排工作”“县里剧团曾来人考察过他,可惜因为当兵时受过伤,脸上破了相,划出一条口子,从眼角一直划到耳际,虽然不细看看不出来,可是影响台风,没能去成”可知,英琪是有点文化知识、有专业特长,但从部队回来却不被重用、没有得到转业安排的军人。由“经常听见他的歌声,畅快,得劲,兴高采烈,无比快活。唱得好咧,我觉得”“英琪讲课,调子婉转,高低错落有致,还拖着长长的尾音,加上他在黑板上写字时,喜欢随着节奏手舞足蹈,像在唱戏”可知,英琪是热爱唱歌,热爱教师职业,有趣快活、受学生喜欢的老师。由“他已经在学校代了五年课,原本再代两年,就可以转正了,可如今村小没了,转正之事自然无疾而终,他能不恼吗?如果村小迟解散两年,他的命运就不是后来那个样子。因为高不成低不就,他一直没结婚,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单身汉。晴朗的日子,山谷里总飘荡着英琪的歌声,唱得孤独而倔强”可知,英琪是一生坎坷,被命运、时代折磨的孤独的单身汉。由“也许,他天生就是属于大山的,所以三十年过去,他始终没离开过大山,也没想过告别单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歌声变得断断续续,嗓子里多了一种幽怨与绵长,还有说不清的苍凉,不像以前那么明快,永远不会明快了”可知,英琪是职场失意、安于现状、不愿改变自己、不愿改变命运的人。
(4)由“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转业没能安排工作”“县里剧团曾来人考察过他,可惜因为当兵时受过伤,脸上破了相,划出一条口子,从眼角一直划到耳际,虽然不细看看不出来,可是影响台风,没能去成”“他已经在学校代了五年课,原本再代两年,就可以转正了,可如今村小没了,转正之事自然无疾而终”“因为高不成低不就,他一直没结婚,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单身汉”可知,“来自命运深处的风”对于英琪来说,既指身处的环境,指他的坎坷的命运,也指他落寞的心境。由“我三岁不会说话,四岁还想吃奶,第一次看到汽车就要跟它赛跑,结果,摔断了一条腿”“村里人都说我笨,从小就是呆瓜木头”“他们不理解我,就像不理解一场风”可知,“来自命运深处的风”对于“我”来说,是指“我”从小命运坎坷,人们不理解“我”,说“我”是傻瓜。结合“三十年过去,他始终没离开过大山,也没想过告别单身”“既然他们一致认为我笨,我就笨给他们看,就算听见什么消息也不告诉他们,让他们栽跟头、出乱子,然后躲在一边偷着乐。我越乐,他们就越以为我是傻瓜,他们不理解我,就像不理解一场风”来看,“无人可以抵抗。英琪不能,我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更加不能”指的是对于自己的处境和命运,我们都无力去改变,同时暗示我们不可改变外部环境时,就要随机应变,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只在风中苦苦等待。不幸的命运终将会过去的。
解析:
(1)C
(2)D
(3)①外表斯文,性情温和。他说话斯文,几乎不发脾气,平常总是笑呵呵的。
②有点文化知识、有专业特长,但从部队回来却不被重用、没有得到转业安排的军人。英琪是从部队回来的。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转业没能安排工作。歌唱得好,曾被县里剧团考察过,可惜因为脸上有疤,没能去成。
③热爱唱歌,热爱教师职业,有趣快活、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民办教师,他爱唱山歌,也唱得好。讲课和唱戏一样的调子婉转,在黑板上写字时还喜欢跟着节奏手舞足蹈。
④一生坎坷,被命运、时代折磨的孤独的单身汉。他满心期盼着自己转正,能吃上国家粮,再找一个也是吃国家粮的对象,但是事与愿违,他不仅无法转正,还单身了一辈子,只能带着一腔幽怨与苍凉,一个人在这大山里唱着孤独而又倔强的山歌。
⑤职场失意、安于现状、不愿改变自己、不愿改变命运的人。当他失业后,身处逆境,只是借助山歌排解满心的愁闷,却没有主动改变自己。
(4)这里“来自命运深处的风”对于英琪来说,既指身处的环境,也指他的心境。英琪处在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交替的时代环境中,有太多的意外和变故。但在这样不可抵抗的时代环境里英琪没有及时应变,只是一味地等待,最后只能被命运打败。对于“我”来说,是指人们不理解“我”,说“我”是傻瓜,对“我”指指点点,“我”无力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不想去改变。“英琪不能,我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更加不能”暗示我们不可改变外部环境时,就要随机应变,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只在风中苦苦等待,风总会在途中会受阻、终将会停,命运终能被改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恭帝义宁元年春二月,李密说翟让曰:“今东都空虚,兵不素练,越王冲幼,留守诸官政令不壹,士民离心。段达、元文都暗而无谋,以仆料之,彼非将军之敌。若将军能用仆计,天下可指麾而定也。”乃遣其党裴叔方觇东都虚实。留守官司觉之,始为守御之备,且驰表告江都。密谓让曰:“事势如此,不可不发。兵法曰‘先则制于己,后则制于人’。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比其闻知,吾已获之。发粟以振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枕威养锐,以逸待劳,纵彼能来,吾有备矣。然后檄召四方,引贤豪而资计策,选骁悍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岂不盛哉!”让曰:“此英雄之略,非仆所堪。惟君之命,尽力从事,请君先发,仆为后殿。”庚寅,密、让将精兵七千人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
朝散大夫时德睿以尉氏应密,前宿城令祖君彦自昌平往归之。君彦,珽之子也,博学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吏部侍郎薛道衡尝荐之于高祖,高祖日:“是歌杀斛律明月人儿邪?朕不须此辈。”炀帝即位,尤疾其名,依常调选东平郡书佐,检校宿城令。君彦自负其才,恒郁郁思乱。密素闻其名。得之,大喜,引为上客,军中书檄,悉以委之。
让于是推密为主,上密号为魏公。庚子,设坛场,即位,称元年,大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
B.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
C.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
D.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饥馑,也就是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B.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另有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二者合称“檄移”。
C.侍郎,古代官名,属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D.高祖,古代帝王的谥号,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李密认为越王年幼,留守东都的官员们政令不统一,朝廷不得民心,可以趁机进攻。
B.李密审时度势,做事有远见。百姓闹饥荒,他认为进攻洛口仓,开仓救济贫民,可赢得民心。
C.翟让在面对李密的建议时,深思熟虑后任命李密为先锋率先出发,自己带队伍殿后。
D.李密知人善任,重用、信任祖君彦,军队里的文书机密等,全部放心地交给他管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遣其党裴叔方觇东都虚实。留守官司觉之,始为守御之备,且驰表告江都。
②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
(5)“博学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的祖君彦为什么要归附李密?请结合文本做简要说明。
(1)句意为:现在老百姓闹饥荒,洛口仓积蓄了很多米粮,距离东都只有一百多里,将军如果能亲自率领大军,轻装前进迅速袭击,他们在远处无法救援,事前又没有防备,攻取洛口仓就十分容易了。根据句意“洛口仓多积粟”后要断开,排除BD。“轻行掩袭”意为轻装前进迅速袭击,其后要断开,排除C。
故选A。
(2)D.“高祖,古代帝王的谥号”有误,高祖是庙号。
故选D。
(3)C“任命”一词表述不当。根据原文“惟君之命,尽力从事,请君先发,仆为后殿”可知,翟让的态度比较谦恭,他是“请”李密做先锋的,而不是“任命”。
故选C。
(4)①党:同乡;觇:窥探;驰表:快马加鞭上报。译文:于是(翟让)派他的同乡(或党羽)裴叔方窥探东都的虚实。(东都的)留守官员发觉了此事,开始加强防御准备,而且飞马上报(巡游)江都(的隋炀帝)。
②逾:越过;恣:随意,任凭;相属:属,连缀,络绎不绝。译文:翻过方山,由罗口袭击兴洛仓,获得成功。(他们下令)打开粮仓,任凭百姓去领取(粮食),背粮的男女老少,沿途络绎不绝。
(5)“君彦自负其才,恒郁郁思乱。密素闻其名。得之,大喜,引为上客,军中书檄,悉以委之。”“高祖日:‘是歌杀斛律明月人儿邪?朕不须此辈’。炀帝即位,尤疾其名”等句子可知,隋高祖和隋炀帝两代君主都未曾重用祖君彦;祖君彦自认为有才,因为不得重用,有了作乱之心;李密起事,故祖君彦前去归附。
解析:
(1)A
(2)D
(3)C
(4)①于是(翟让)派他的同乡(或党羽)裴叔方窥探东都的虚实。(东都的)留守官员发觉了此事,开始加强防御准备,而且飞马上报(巡游)江都(的隋炀帝)。
②翻过方山,由罗口袭击兴洛仓,获得成功。(他们下令)打开粮仓,任凭百姓去领取(粮食),背粮的男女老少,沿途络绎不绝。
(5)①隋高祖和隋炀帝两代君主都未曾重用祖君彦;②祖君彦自认为有才,因为不得重用,有了作乱之心;③李密起事,故祖君彦前去归附。
参考译文:
隋恭帝义宁元年春季二月,李密劝翟让说:“现今东都(兵力)空虚,军队平时不加训练,越王年纪还小,留守(洛阳)的众官员政令不统一,官员和百姓离心离德。段达、元文都(二人)昏昧且没有谋略,依我的分析,他们(都)不是将军您的对手。如果将军能用我的计策,天下就可以在挥手示意间平定。”于是(翟让)派他的同乡裴叔方窥探东都的虚实。(东都的)留守官员发觉了此事,开始加强防御准备,而且飞马上报(巡游)江都(的隋炀帝)。李密对翟让说:“形势已经如此,不能不发起进攻了。兵法说‘先动手的,(局面)就会由自己控制;后动手的,(局面)就会被别人控制’。现在老百姓闹饥荒,洛口仓积蓄了很多米粮,距离东都只有一百多里,将军如果能亲自率领大军,轻装前进迅速袭击,他们在远处无法救援,事前又没有防备,攻取洛口仓就十分容易了。等洛阳守军听到消息,我们已经攻取了洛口仓。打开粮仓救济贫民,远近的人还有谁不归附(我们)呢?上百万的军队,很快就能征集起来,凭着(我们的)威势,养精蓄锐,采取守势,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再出击,纵然他们能来进攻,我们也有防备。这样之后发布战书号召四方,接引贤良豪杰出谋划策,选拔英勇强悍的人授予兵权,消灭隋朝的政权,发布将军的政令,岂不是很伟大的事业吗?”翟让说:“这是英雄人物的策略,不是我能胜任的。我听从您的命令,尽力去做,请您先出发,我做后卫。”庚寅日,李密、翟让率精兵七千人从阳城北面出发,翻过方山,获得成功。(他们下令)打开粮仓,任凭百姓去领取(粮食),背粮的男女老少,沿途络绎不绝。
朝散大夫时德睿在尉氏县起兵响应李密,前任宿城县令祖君彦也从昌平前往归附李密。祖君彦是祖珽的儿子,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文章写得华美精敏,名闻四海。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经把他推荐给隋高祖,隋高祖说:“就是使用歌谣害死斜律明月的那个人的儿子吗?我不需要这种人。”隋炀帝即位后,更是嫉恨祖君彦的名声,按照常规选拔任他为东平郡书佐,检校宿城令。祖君彦对自己的才学很有信心,时常郁郁寡欢,想着作乱。李密平素知道他的名声,得到他后十分高兴,待他为上宾,军中的军事文书,全都交给他办理。
翟让于是推举李密为领袖,尊李密为魏公。庚子日,设立坛场,(李密)即魏公位,改年号为元年,大赦天下。
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冬夜即事
曾巩
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
市粟易求仓廪实,邑尨①无警里闾安。
香清一榻氍毹②暖,月淡千门霿凇寒③。
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
[注]①尨(mánɡ):毛多色杂的狗。②氍(qú)毹(shū),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③谚曰:“霿凇重霿凇,穷汉置饭瓮。”以为丰年之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首联写理罢公事,收起官印,顿感轻松,因为百姓免于仅吃素食而欣喜。
B.颔联写粮食充足、里闾安定,透露出作为治理一方的父母官的欣慰之情。
C.颈联由室内写到室外,霿凇兆年丰,虚实相生,诗韵趣味俱存,境界由小及大。
D.颈联通过“一”与“千”“暖”与“寒”的对比,寄情于物,借景抒怀,突出国泰民安的景象。
(2)人物形象的塑造常常离不开细节描写,请结合诗歌的尾联对此简要赏析。
(1)“百姓免于仅吃素食而欣喜”中“仅”表述有误,应为“自己免于尸位素餐而欣喜”。
故选:A。
(2)“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表明诗人感到了瑞雪兆丰年的美好征兆,情不自禁起身挑起灯卷起帘子向外面看去。其中“回笼烛卷帘看”三个动作连接紧密,将诗人盼望来年丰收的急切心情展现出来,诗人作为官员,这样的描写,塑造出忠于职守、心系国家与百姓的形象。
解析:
(1)A
(2)尾联写感到丰年的征兆,不禁起身挑灯卷帘向外望去。这个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对民生的关切,塑造了一个忠于职守,心系国家人民的官员形象。
鉴赏:
《冬夜即事》是宋代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首联写诗人作为官员处理好公事,收起官印,因为自己能恪尽职守而欣慰;颔联写市场和官仓均粮食充足,冬夜里县闾人民平安;颈联写室内自己披毯卧榻身暖心安,户外淡月照着千家万户,呈现丰年之兆;尾联写听说丰年从现在开始,不禁欣喜地提着灯笼卷起风帘向外看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面对统治者的严酷刑法和威声怒吓,人们的态度是“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自从《诗经王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经典出现之后,后世诗人表述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就往往运用类似的意象,姜夔就在他的《扬州慢》中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故解析为:
(1)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重点字:辱)
(2)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重点字:貌)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重点字: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世间》形象而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近50年中国的百姓生活和时代发展。这对于今天的人们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着_____的认知和审美功效。这是年代写作的必然意义,更是《人世间》的价值所在。
我们看到,《人世间》体现了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小说没有_____的悬念设计,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没有人物命运的大起大伏。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使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平实而真切地展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也从百姓生活中得以体现。不能不说,这是一次有着相当难度的写作。写作的难度,更在于对我们_____、如影随形的诸多社会事件和生活现象,做出有分寸的把握和有边界的掌控。在《人世间》里,体现出了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厚功力。梁晓声所具备的驾驭能力,在于他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情,在于他立足民间,_____,更在于他始终坚持着对人性正能量的高扬和张举。“文学应该具备引人向善的力量。”正是从这样质朴平实的文学理念出发,他去正视笔下的人人事事,写好笔下的人人事事。在《人世间》里,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算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可以说,《人世间》是梁晓声“好人文化”的形象表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
A.弥足珍贵扣人心弦耳熟能详感同身受
B.不可或缺引人入胜耳濡目染感同身受
C.弥足珍贵扣人心弦耳濡目染身临其境
D.不可或缺引人入胜耳熟能详身临其境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A.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变化,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B.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C.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如何变化,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D.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社会如何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
A.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被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出来,从百姓生活中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也得以体现。
B.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
C.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被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出来,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
D.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也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
(1)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不可或缺:不能缺少。根据语境“这对于今天的人们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可知,此处在讲《人世间》的意义与价值。此空应该填“弥足珍贵”。
扣人心弦:形容文艺作品或表演、比赛等使人心情激动,引起共鸣。引人入胜:引导人进入美妙的境界,形容艺术作品或风景等特别吸引人。语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全【员工管理】十篇
- 《物业管理服务业》课件
-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课件
- 2024年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 2024年公司劳动社保科上半年的工作总结
- 空调机运输协议三篇
- 农业产品销售主管工作总结
- 通信科技前台工作总结
- 家政服务前台工作总结
- 机电装备话务员工作总结
- 动物生理学第十二章 泌乳课件
- 史记·秦始皇本纪课件
- 化妆品产品召回模拟演练记录表格
- 痤疮示意图课件
- 机电拆除及施工方案0829
- 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部长)岗位职责
-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总论课件
- 人才培养方案汇报课件
- 检验科15项质量控制指标(检验科质控小组活动记录)
- 5S评分基准模板
- 外研社小学英语三起点五年级上册(中英文对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