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隐喻义 象征义”示例与练习(解析)_第1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隐喻义 象征义”示例与练习(解析)_第2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隐喻义 象征义”示例与练习(解析)_第3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隐喻义 象征义”示例与练习(解析)_第4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隐喻义 象征义”示例与练习(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隐喻义象征义”示例与练习(解析)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隐喻义+象征义”示例与练习

考点:

1.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意象的象征义

2.铁凝《三月香雪》——象征性物象的理解

3.基础组合:托尔斯泰故居——问号作用

4.叶梅《根河之恋》——象征意义

一、常见考点

1.问号作用

2.象征意义

3.意象的象征义

4.象征性物象的理解

一、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意象的象征义

1.填上空

2.表述技巧

文本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问题1首句中“出红尘”三字,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全词中最能体现这种态度的是词中的一个“________”字。(2分)

问题2请赏析“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的表述技巧。(6分)

译文悠然地脱离尘世,醒醉没有时候。穿着蓑衣头戴斗笠,以钓鱼为生,披霜冒雪已很寻常。

夜晚无风静静的坐定垂钓,天上湖中一共两轮新月。千里水天同色,唯见孤鸿出没。

赏析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亦如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诗所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之意。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兼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和柳宗元《江雪》诗之意。这里,渔父生涯既不全然像"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那样浪漫,又不全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那样苦寒。"绿蓑青笠",白鹭桃花,"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后片切然个断面,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江湖上也有风浪,但与官场风波比较,则显得可爱多了。而到"晚来风定"时候,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彻。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画境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也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第一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二、铁凝《三月香雪》——象征性物象的理解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2.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3.对比手法

4.象征性物象的理解

文本三月香雪铁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个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那时,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工作之余我在小说《哦,香雪》那样的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北京与河北省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日子,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耕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足能换得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雄壮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做交易,交易成功,火车也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了,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从前她们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时间在前进,科学技术在飞奔,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过去二百年里发生的变化远远超过了前五千年。我愿意拥抱高科技带给人类所有的进步和幸福,但巨大的物质力量最终并不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依据,它应该是巨大精神力量的预示和陪衬。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道,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回望1983年3月,我面前呈现的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改)

问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三月香雪”就是指三月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B.作为文学杂志编辑,她审视着小说故事的发生地,认为火车给这个贫穷闭塞的农村带来了冲击。C.指出“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强调在时代变革后,精神追求必然替换物质追求成为主流。D.本文中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并且在35年后肯定了小说的社会前瞻性和启发性。

问题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我”下火车后从路基上向下看所见到的学校场景——破败落后,无序混乱。B.“一斤挂面足能换得一只肥鸡”,通过夸大物品间的价值落差,表现了山区的拮据寒酸、滞重封闭。C.“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雄壮的火车”,把火车比作恋人,刻画了少女渴望火车到来的热切。D.在文末描绘了一幅鸟鸣山青图,寄寓了她对精神发展、心灵成长后社会纯净、清新美好的欢悦之情。

问题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问题4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物象的理解。

问题5在铁凝的笔下,火车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小说《哦,香雪》与本文,谈谈你对这极具象征性的物象的理解。

一、基础组合:托尔斯泰故居——问号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亚·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角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香草、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1.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除了他能去,谁能呢?你吗?你能去吗?

B.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C.他叫什么名字?

D.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给了我们那么多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给我们美好享受的作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述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叶梅《根河之恋》——象征意义

根河之恋叶梅①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②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③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KS5U&④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⑤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⑥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⑦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⑧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⑨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⑩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解释: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4.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寄托的情感。(6分)

5.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

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6.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中“隐喻义+象征义”示例与练习参考解析

考点:

1.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意象的象征义

2.铁凝《三月香雪》——象征性物象的理解

3.基础组合:托尔斯泰故居——问号作用

4.叶梅《根河之恋》——象征意义

一、常见考点

1.问号作用

2.象征意义

3.意象的象征义

4.象征性物象的理解

一、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意象的象征义

1.填上空

2.表述技巧

文本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问题1首句中“出红尘”三字,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全词中最能体现这种态度的是词中的一个“________”字。(2分)

解析厌弃官场、归隐田园出

解答首句“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意思是悠然地脱离尘世,醒醉没有时候。“红尘”意味官场、尘世,“摇首”二字形象地表述了“红尘”否定,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以及归隐田园的愿望。“出红尘”即表述了对尘世的厌弃,故是本词的词眼,“出”表述了词人的人生态度。

问题2请赏析“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的表述技巧。(6分)

解析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千里水天一色,是静景,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②象征。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③以景结情。寄寓了词人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追求。(每点2分)

解答“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意思是:月光洒满大地,水天一色,万籁俱寂,只有孤鸿的身影时隐时现。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千里水天一色,是静景,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象征。这画境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孤鸿”就是词人自己,“孤鸿”的孤独,亦是词人的孤独,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以景结情。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

译文悠然地脱离尘世,醒醉没有时候。穿着蓑衣头戴斗笠,以钓鱼为生,披霜冒雪已很寻常。

夜晚无风静静的坐定垂钓,天上湖中一共两轮新月。千里水天同色,唯见孤鸿出没。

赏析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亦如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诗所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之意。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兼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词和柳宗元《江雪》诗之意。这里,渔父生涯既不全然像"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那样浪漫,又不全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那样苦寒。"绿蓑青笠",白鹭桃花,"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后片切然个断面,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江湖上也有风浪,但与官场风波比较,则显得可爱多了。而到"晚来风定"时候,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彻。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画境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也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第一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二、铁凝《三月香雪》——象征性物象的理解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2.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3.对比手法

4.象征性物象的理解

文本三月香雪铁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个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那时,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工作之余我在小说《哦,香雪》那样的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北京与河北省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日子,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耕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足能换得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雄壮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做交易,交易成功,火车也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了,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从前她们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时间在前进,科学技术在飞奔,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过去二百年里发生的变化远远超过了前五千年。我愿意拥抱高科技带给人类所有的进步和幸福,但巨大的物质力量最终并不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依据,它应该是巨大精神力量的预示和陪衬。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道,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回望1983年3月,我面前呈现的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改)

问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三月香雪”就是指三月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B.作为文学杂志编辑,她审视着小说故事的发生地,认为火车给这个贫穷闭塞的农村带来了冲击。C.指出“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强调在时代变革后,精神追求必然替换物质追求成为主流。D.本文中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动机,并且在35年后肯定了小说的社会前瞻性和启发性。

解析A

解答B.“认为火车给这个贫穷闭塞的农村带来了冲击”说法错误,原文为“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以点评式的话语,写出了火车给山村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表述了她深沉的感慨,“带来了冲击”的说法过于片面。C.“精神追求必然替换物质追求成为主流”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主要介绍了乡村物质和精神的变化,但并没有说精神追求必然替换物质追求成为主流。D.“并且在35年后肯定了小说的社会前瞻性和启发性”说法错误,原文“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遥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不是肯定了小说的社会前瞻性,而是讲述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问题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我”下火车后从路基上向下看所见到的学校场景——破败落后,无序混乱。B.“一斤挂面足能换得一只肥鸡”,通过夸大物品间的价值落差,表现了山区的拮据寒酸、滞重封闭。C.“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雄壮的火车”,把火车比作恋人,刻画了少女渴望火车到来的热切。D.在文末描绘了一幅鸟鸣山青图,寄寓了她对精神发展、心灵成长后社会纯净、清新美好的欢悦之情。

解析D

解答D.“寄寓了她对精神发展、心灵成长后社会纯净、清新美好的欢悦之情”说法错误,应该是寄托了对山村的美好怀念与诚挚期待。

问题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解析①山区农村贫穷闭塞,三十五年间成为旅游风景区,开放富裕,形成对比,展现出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②从前的香雪们贫穷卑微,向往美好,渴求变化;如今的香雪们从容自信,有经济意识,形成对比,反映出人们思想的变化。③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与精神发展、心灵成长速度形成对比,揭示文章主旨:即使科技进步时代发展,也依然要保有和珍惜温暖与清新的美德。

解答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中使用对比的内容及其作用。文章第二段写自己八十年代在小村看见的贫困山区面貌,“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而“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山区过去的贫穷闭塞与现在的开放富裕形成对比。“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曾经生活在山村的女孩们贫穷卑微,向往着美好和变化;而现在,“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她们自信从容,有经济意识。“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时代的发展进步与人们仍旧不忘过去纯真温暖的对比,凸显文章主旨。

问题4在铁凝的《哦,香雪》和本文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物象的理解。

解析①“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火车”是“香雪们”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小小窗口,它让贫穷山区的女孩们有了向往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带给女孩们美好的感受。②“火车”又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火车”是本文中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①“火车”代表的是现代文明。“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可知“火车”代表的是现代文明。“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成了“香雪们”“梦想的开始”“希冀的起点”,它让少女们开始向往、憧憬外面世界,所以“火车”代表的是少女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②“火车”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经过三十五年,“火车”不仅是她们了解世界的一个小小窗口,而且带来了更多的物质财富,“衣着干净时新”“懂得价值”,与从前“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耕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足能换得一只肥鸡”“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等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了,“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火车”是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问题5在铁凝的笔下,火车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小说《哦,香雪》与本文,谈谈你对这极具象征性的物象的理解。

解析①“火车”是《哦,香雪》中少女们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小小窗口,它让贫穷山区的女孩们有了向往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带给女孩们美好的感受,“火车”是文明的象征;②“火车”又是本文中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火车”是物质文明的象征。

解答本题考查从不同层面挖掘文本深层内涵的能力。“火车”是现代文明的代表,它冲入了深山,深深刻在了向往着美好的纯朴少女们的心里,让少女们开始向往、憧憬外面世界。经过三十五年,“火车”不再仅仅只是她们了解世界的一个小小窗口,而是带来了更多的物质财富,让纯朴的“香雪”们也不再能坚守从前质朴的价值观,她们成为了自己梦想中的那种人,“衣着干净时新”“懂得价值”,与从前“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耕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足能换得一只肥鸡”“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等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了,从这些方面来说,“火车”是启发少女们向往现代文明的美好事物。

一、基础组合:托尔斯泰故居——问号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亚·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角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香草、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1.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除了他能去,谁能呢?你吗?你能去吗?

B.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C.他叫什么名字?

D.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给了我们那么多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给我们美好享受的作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述效果更好,为什么?

一、基础组合:托尔斯泰故居

1D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是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A项,问号表示特指问。B项,问号表示设问。C项,问号表示向对方发问。D项,问号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故选D。]

2①句中把树比作人,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比喻具有相似性)②高低不同的树和大家庭中高矮不同的兄弟姐妹在外形上相似。(外形上)③多种多样的树在数量上和兄弟姐妹在人数上多有相似点。(数量上)④多种多样的树在一起,和大家庭也有相似点。(整体上)

比喻具有相似性”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解答时要注意找寻。“粗大的角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像”是比喻词,把各种树比作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粗大”“美丽”“蓬勃潇洒”“远近高低”是树的外形,这与大家庭中高矮不同的兄弟姐妹相似;“粗大的……美丽的……树”是说树的种类多,“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是说兄弟姐妹的数量多,这是喻体和本体在数量上的相似;各种各样的树聚在一起与大家庭中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是相似的。解答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相似性。

3.①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有力度。②原文先是“让我们激动”,后是“引发我们思考”,相比于改句,更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③原文的修饰成分“伟大”“无比”,更能突出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文中“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是感叹托尔斯泰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伟大”突出作品的意义,“无比”则是突出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享受,改句把这两个词语删除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看,文中“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享受”三者之间存在逻辑顺序,应是先“激动”,然后“引发思考”,改句“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则不合逻辑顺序;从句式的角度来看,文中先说“给……作品”,接着说“作品”“让……”“引发……”“给我们……”,使用短句,而改句“他给了我们……的作品”使用的是长句,不如文中短句活泼有力。

二、叶梅《根河之恋》——象征意义

根河之恋叶梅①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②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③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KS5U&④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⑤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⑥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⑦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⑧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⑨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⑩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解释: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