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 学科 导游基础知识 班级 授课日期 教材_第1页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 学科 导游基础知识 班级 授课日期 教材_第2页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 学科 导游基础知识 班级 授课日期 教材_第3页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 学科 导游基础知识 班级 授课日期 教材_第4页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 学科 导游基础知识 班级 授课日期 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学科导游基础知识班级授课日期教材内容第二章第一节(课题)中国民族民俗第一节概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民族和民俗的定义。二、掌握中国民族民俗的概况。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讨论。教具准备重点难点教学要求之一、二。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三、讲析新课。四、复习巩固。五、布置作业。教后记录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来讲,效果好。

一、课前准备: 教材、资料、多媒体。二、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三、讲析新课: 1、关于民族: 几种定义:①广义: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②狭义:指人类在原始社会崩溃、阶级社会确立时期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③总之: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2、关于中国民俗: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历代相沿承袭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其包括的内容大致有:物质系统、行为系统、观念系统。3、中国民族民俗概况:族称和人口。分布状况及语言文字。中国民俗的特点:鲜明的民族性。一定的阶级性。落后的封建性。原始的神秘性。广泛的实用性。4、民俗的旅游价值:能够为人们的文化渴求提供多项选择。乡土味浓郁,使旅游者觉得稀奇、亲切、宝贵,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不仅可以了解观赏,而且大多数可以直接加入体验,并从中获得文化享受。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效益。四、复习巩固。五、布置作业:谈谈民俗的旅游价值。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学科中国民族民俗班级授课日期教材内容第一章第二节(课题)蒙古族和回族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蒙古族和回族的历史文化和服饰饮食。二、掌握蒙古族和回族的礼仪禁忌和节庆风情。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讨论。教具准备重点难点教学要求之一、二。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三、讲析新课。四、复习巩固。五、布置作业。教后记录突出重点,进行讲解。检查签字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直接导入。三、讲析新课。1、蒙古族:历史文化:“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称。蒙古本来只是众多游牧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在唐代称为蒙兀室韦“蒙兀”,即“蒙古”的谐音),后来演变成了整个民族的称呼。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部落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叫铁木真,他就是毛泽东同志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在各家族的支持下,发展生产,扩充武力,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带领着蒙古骑兵东征西讨,把蒙古汗国的疆界不断扩大,发展成一个跨越亚欧两洲的大帝国。他的孙子忽必烈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元朝。这是蒙古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蒙古族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他们的祖先曾骑着马四处征战,创造了英雄的业绩。他们劳动生产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就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蒙古族盛行的体育运动之一是赛马,歌唱的是骏马,跳的舞是《牧马舞》、《马刀舞》,连最有名的乐器也叫马头琴。因此,人们把蒙古族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早在12世纪以前,蒙古族就产生了史诗《格斯尔的故事》。现在,《蒙古秘史》、《一层楼》等蒙古族古典文学著作已整理出版,还涌现了马拉沁夫和他的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作家和作品。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马刀舞”、“盅碗舞”、“鄂尔多斯舞”等热情欢快、粗扩奔放,是广受赞誊的代表性舞蹈;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赞歌》、《敖包相会》、《草原之夜》等更是被全国人民广为传唱。

服饰饮食:①饮食: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蒙古族住的房子叫蒙古包,汉文古籍称为“穹庐”、“毡帐”,也叫“帐幕”。走进蒙古包,好客的蒙古族牧民就会端上醇香可口的奶茶、奶酪和奶豆腐,热情地招待你。奶茶是蒙古族牧民最喜欢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沏奶茶的方法非常独特,先要把茶块捣碎,装进布袋,然后放在锅里加水煮一会儿,再加上新鲜的牛奶煮沸。喝的时候,可以放糖,也可以放盐。喝完奶茶,主人又会端上手扒羊肉。“手扒肉”是把带骨的羊肉切成块,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作料,煮沸片刻就出锅、别看肉里还带有血丝,吃起来可鲜嫩了。②服饰:蒙古族喜欢穿斜襟、高领、长袖、宽大、镶边、下摆不开杈的长袍。平时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出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脚上爱穿高筒皮靴或高筒马靴。妇女喜欢用布包头,并插戴一些精巧漂亮的装饰物。礼仪禁忌:在蒙古族的礼品中,最上者为哈达。一般哈达长度在1米以内,重大礼仪上使用的哈达1米以上。凡遇喜庆事,迎送宾客均献哈达表示庆祝或敬意。献哈达时,献者要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也要屈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致谢。日常生活中,人们以西为尊,供佛在西间,老人住西侧,开西窗,敬祭神佛面向西……待客时,第一件事是递鼻烟,并且双手捧火柴点烟。饮食上,讲究先长辈后晚辈,晚辈要把第一碗饭、第一盅酒、第一口肉、第一杯茶用左手托着,右手掌心向上托左手,双手敬给长辈。这种做法称“德吉,乌日根”,即献德吉。长辈用右手接过酒盅后,首先在酒盅中用手指沾上酒滴,先把德吉献给天、地和故去的长辈,然后把余下的酒一饮而尽。晚辈外出要征得老人同意,归来先到老人居室问安。如外出时间长,归来时须给老人带回酒和果品。父母出门归来,儿女要出门迎接,并屈膝问安。探亲访友到蒙古包或房前要下马下车,主人出迎时,要主动说“赛音白努”(您好)或“阿木尔白努”(平安)。进蒙古包或屋内,要让长辈先迈进门坎,晚辈站在旁侧说“塔毛热乎”(请您先进)。若长辈递烟、送茶或倒酒,晚辈必须双手去接,欠身表示感激。送茶、倒酒必须满杯(盅)。参加老年人的葬礼时,可以争抢吃行灵前的供品或把酒盅“偷回”,主人不会予以追究。出嫁的姑娘参加娘家的葬礼后,可以要老人生前用过的烟壶、烟袋、手杖、眼镜等,作为怀念故人的纪念品。

蒙古族的主要禁忌有以下几种:串亲访友走到主人家门前,当狗扑过来时,不要拿马鞭、棍子、石头打狗,打了狗,主人会冷眼相待。辞行后,出门不要立即上马或上车,在离开房舍一二十米后再上马或上车。串门要注意主人外屋门上方有标志,如有弓箭、红布悬挂,表示家中有未满月的产妇,不要闯月子。进月房下奶,身上不准带钥匙;辞行时,不准从月房带出礼品或主妇的东西。做客时,不准在火盆上烤脚烤鞋袜或往火盆里吐唾沫,不准把马鞭子、木棍带入室内,携带的东西不准放在屋内西北角供佛的地方。吃饭时,不准在长辈落座前就坐,不准坐到正中位置。父母健在,儿孙不论多大年龄均不准过寿,只能过本历年。家中有病人,忌讳来客闯病房。亲叔嫂之间不准嬉笑。节庆风情: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艺”的意思),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建筑宗教: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回族:历史文化:回族,又称“回回”。约从7世纪中叶起,一些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从海上和陆上来到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和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当时被称为“蕃客”,他们成为回回民族的先民。从元代到明代,由于通婚及社会、经济和宗教等因素,回回民族中还融入了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的成分。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汉语和汉文逐渐成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和文字。但是伊斯兰教作为回族共同的宗教信仰,在该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又吸收汉族文化是回族文化的两大特点。服饰饮食:回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之不同处,主要在于头部。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小圆帽,也称礼拜帽。而回族妇女有戴盖头或披头巾的习惯,她们披戴各色盖头、纱巾,婀娜多姿,十分俏丽。在服饰色彩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这是宗教信仰所致。穆罕默德曾教导教民,白色衣服是最好的衣服;同时,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之色。

回族妇女,有戴盖头的习俗。戴盖头是从《古兰经》上的规定“令她们把头巾垂在衣领上”而来,意思是把头发、耳朵、脖子等都遮盖起来,集中精力礼拜,眼不观邪,耳不听邪,口不说邪。后来发展成为一些回族地区妇女的普遍服饰。盖头一般有三种:青年妇女戴绿色盖头,清新秀丽;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清雅庄重;老年人戴白色盖头,清净洁白。过去一些青壮年妇女多戴圆顶撮口白帽,旁绣花朵,显得灵巧素雅,俊俏秀美。同时老年妇女冬天多戴黑、褐色头巾,夏天搭白纱巾;中年妇女冬天戴红、绿、蓝色头巾,夏天戴轻薄红绿纱巾。回族妇女披戴各色盖头、纱巾,婀娜多姿,十分俏丽。饮食生活方面,主食米、面。主要食物有蒸馍、烙饼、馕、包子、饺子、汤面等。逢年过节,喜食油香、馓子等油炸食物。肉食方面,受伊斯兰教及中国传统文化中“食可养性”观念影响,通过“审物之形象,察物之义理”,一般选择“禽食谷、兽食草”,且貌不丑陋、性不贪婪懒惰、偶蹄反刍的牛、羊、驼、兔、鹿、獐、鸡、鸭、鹅、麻雀和鱼、虾等为食,并且除水产物外,须念“台思米”,断喉宰杀方可食用。狼虫虎豹熊、驴马骡猪狗、狐猫鼠蟒蛇、鹰鹞鸷鲨鲸及动物之血、自死动物属禁食之列,尤其禁食猪肉,一般也不饮酒。礼仪禁忌:回族的仪礼习俗包括人生仪礼和生活礼节两大部分。人生仪礼,主要是从生到死之间的若干重大阶段的仪礼。如中国回族自形成以来主要有诞生礼、命名礼、满月礼、百日礼、抓周礼、割礼、婚礼、丧礼等。生活礼节主要是见面礼、待客礼等。

回族的诞生礼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礼,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也不允许孕妇平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叫“占房”。

婴儿诞生时,产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随意入内,门帘上要挂一个红绸或红布条条,提醒外人免进(在医院生小孩除外)。婴儿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则在家庭或亲属、近邻中,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人首先踏进产房;如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踩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质就像谁。这是回族人民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回族的待客礼:

回族人民待人诚实憨厚,和蔼可亲,有礼有节。当家里来客人时,一般不跟客人说“你喝茶不?”“你吃饭了没有?”“给你做饭吧!’等等。即使家里比较困难的回族,只要来客人,也悄悄出去借面、借鸡蛋,想把客人招待好。把饭菜做好端上桌子以后,主人不陪坐、不陪吃,站在地下,先说一声“请口道”,接着一再谦让、夹菜,照顾客人吃好饭,回族人认为主人陪坐、陪吃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回族众人同桌聚餐时,先洗手以后,谦让年长的入座上席,要等他动筷子以后,其它人再动。吃饭时,不说污言秽语,不贬嫌食物,不在碗里乱吹乱搅。要小口进食。吃烙饼、馍馍、油香时,不拿在手里大口大口咬着吃,而要用手掰着吃;放饼时,注意将面子放在上面,掰开后而没吃完的,不勉强塞让同席者吃。饮水时,不接连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气一气地慢饮。

回族同客人谈话的时候,要求不能左顾右盼,不能玩弄自己的胡须与戒指等,不能搜剔牙齿,不能将手指插入鼻孔中。不可当面吐痰与拧鼻涕,更不能伸懒腰打哈欠;如果非打喷嚏不可,「应将双手搭在嘴前,遮住自己的声音和唾沫星子,欠身越过对。方,完了还要向对方略表谦意。打哈欠的时候把手放在口上。谈话中要细听别人的言语,不能要求对方过多的重复,更不能插话表述自己的成绩。节庆风情:见教材。建筑宗教: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教徒称"穆斯林"(顺从者)。回族聚居的村寨和地区建有清真寺,供教徒进行讲经、作礼拜、宰牲及婚丧嫁娶念经之用。清真寺没有神职人员专管宗教事务。伊斯兰教的经典主要是"古兰经"和"圣训"(又称"哈迪斯"、"逊奈")。它们是穆罕默德以"安拉"名义发布的以及他认可的门弟子的言行汇集。按照经典的规定,每一个教徒一生中要修"五功",即"念"(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安拉使者。)、"礼"(面向麦加,每天作五次礼拜,每礼拜五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斋"(一年封一个月的斋)、"课"(按财产比例交纳"天课"--宗教税)、"朝"(经济条件许可,一生至少朝朝麦加一次)。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创立于公元七世纪初阿拉伯各部落氏族制度瓦解的过程中;自传入我国后先后为十个少数民族信仰。它的基本信条是:信仰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之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回族宗教学者把这个信条编为十六字诀,即"清真言"。元朝回回把它带来云南后,对被强制迁来的回回人、畏冗儿人加强团结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对于回回民族的形成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久而久之,宗教上的一些规定,也就逐渐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伊斯教的影响遂渗入到回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复习巩固。五、布置作业:谈谈回族的礼仪禁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学科中国民族民俗班级授课日期教材内容第二章第二节(课题)藏族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藏族的历史文化和服饰饮食。二、掌握藏族的礼仪禁忌和节庆风情。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讨论。教具准备重点难点教学要求之一、二。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三、讲析新课。四、复习巩固。五、布置作业。教后记录学生对西藏很感兴趣。检查签字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三、讲析新课:历史文化:藏族,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古老成员之一,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藏区已发现和发掘出新旧石器时期和铜石井用时期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址多处。藏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也占有显著位置。成书于8世纪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是古代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藏文大藏经的两大组成部分,堪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被称为“仲鲁”的《格萨尔王传》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它以说唱的形式描写和反映了藏族古代历史,是研究青藏高原古代社会史的重要文献。服饰饮食:见教材。3、礼仪禁忌:藏族人民具有热情好客,真诚重友谊的情操。献哈达是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无论婚丧节庆、拜会尊长、朝拜佛像、送娶迎亲等,都有献哈达礼仪,以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敬意。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为白色哈达,白色象征纯洁、吉利。献哈达很讲究礼节程序,首先要用双手捧起哈达,对受礼者吟诗颂辞,然后恭敬地将哈达捧送给受礼者。小辈给长辈献哈达,要佛给俗人授哈达,直接挂于脖上,被授人则应恭敬地弯腰低头接受。敬青稞酒、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种礼俗。敬酒以满杯为敬,客人双手接过主人的酒,用无名指蘸酒,再用拇指和无名指弹三次,表示敬天、敬地、敬客人,然后一饮而尽,这样主人家会很高兴。敬酥油茶是藏家的日常礼节,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若家中有父母、长辈或客人,首先要献给他们享用。特别是对客人,主人家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面前,客人则双手谢手再接了饮用。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路遇长者要让路,与长者同行,让其先行,自己随后;待客坐席,请长者客人坐上方或首席;拜访尊敬的客人必须献哈达等。在日常生活中,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的叶或石头上放红线、用石压刺枝,以示谢绝客人。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用手指问。吃奶渣时,一般不用筷子。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方就坐,一般情况盘腿而坐为好。不准随便跨越火塘。忌在长辈面前讲粗话。忌在家中讲不吉利的话。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初次访问藏民家庭和告别时均可用祝福语: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止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节庆风情:略。建筑、宗教:略。四、巩固复习。五、布置作业:谈谈西藏的天葬习俗。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学科中国民族民俗班级授课日期教材内容第一章第二节(课题)维吾尔族和朝鲜族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维吾尔族和朝鲜族的历史文化和服饰饮食。二、掌握维吾尔族和朝鲜族的礼仪禁忌和节庆风情。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讨论。教具准备重点难点教学要求之一、二。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三、讲析新课。四、复习巩固。五、布置作业。教后记录知识点多,及时复习很重要。检查签字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三、讲析新课:1、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维吾尔族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维吾尔族人民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维吾尔族文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特色。民间文学是维吾尔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有民歌,民间叙事诗,民间故事、谚语、笑话、寓言、神话、传说、谜语、以及民间说书、民间弹唱等多种体裁。这些作品,源远流长,是探求维吾尔族历史发展,经济生活、文化源流以及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的宝库。服饰饮食:见教材。礼仪禁忌:维吾尔族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热情,好客,爽直,忠厚,因传统的沿袭和宗教的清规,在日常生活中,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有严格的礼仪讲究。不同阶层的人,不同性别的人,不同年龄的人,关系亲与疏的人,信教与不信教者,见面时的礼节都有所不同。总的原则是:小辈礼让长辈,男子礼让妇女,年轻的礼让年长的。时代在前进,礼仪当然也在革新和变化。

男性之间见面的礼节维吾尔族的礼节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见面时必道“萨拉姆”。“萨拉姆”是阿拉伯语,原意为“和平”、“平安”。一个人用手掌扶胸,身体微躬,两眼目视对方,一方先问道:“萨拉姆里空(愿真主赐福于你).”对方也用同样动作回答“外艾来里萨拉姆(愿真主也赐福于你)。”然后双方握手,再行寒喧。如果一方是熟识的领导或是年长之辈,另一方在问候时,双臂下垂,两手相靠,表示对对方的尊崇。问候毕,开始互相询问家庭成员的身体、生活、子女等情况。如果一方说一切都如意时,对方要做出祝福性回答。现代青年男子见面时只握手。

女性之间的礼节她们中的礼节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年龄大的,或未受过文化教育的两名女性见面时,两个脸颊相贴,拥抱,然后互致问候。有文化的青年妇女见面时握手即可。经常见面的妇女不握手,只问候“您好”。晚辈见长辈时不握手;年龄大的主动问候年纪小的:“您好,孩子!”对方可回答:“您好,阿尼卡(相似汉族人的阿姨)!”或“您好,阿恰(姐姐)!。

男人和女人见面时的礼节过去习俗规定,男女互相见面时,不准握手,只问候。如果家中只有女人时,男客不得轻易入内。现在参加工作的男女之间则不受这些旧俗约束。

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的见面礼节一方用“您好”的现代语问候;年龄相仿的握手即可,年龄相差较大时,年龄小的对年龄大的要尊重,可一边握手,一边问候。

维吾尔人的礼仪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着变化。如在问候词上,解放前夕,见面时,常问“能吃饱肚子吗?”“家有几只羊?”后来生活有了提高,有问身体状况的,有问孩子上什么学的,有问家里添了哪些高档用品;在农村,则问“有几辆毛驴车?“几头牛?”“有无电视机?”时代进比,为维吾尔人的互相问候增添了新的内容。

家庭及作客时的礼节家庭成员内部的礼节也颇多讲究。

①晚辈对长辈的礼节。维吾尔人晚辈对长辈异常尊重。子女十分敬重父母,更敬重爷爷、奶奶。家庭成员中,年长者最受尊崇。走路让长者先走,说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上首。禁止在长辈面前说不敬、粗鲁和揶揄的语言。吃饭,先给老人端去,身下铺上好的褥子。铺褥子与不铺褥子,铺好褥子与铺差褥子,是对老人尊重或不尊重的标志之一。

维吾尔家庭中,旧社会时都由母亲或妻子管做饭,由她们为丈夫或孩子盛饭、端饭。现在已有了很大改变,有进步意识的现代家庭则能实现男女平等,共同分担家务劳动。

②作客时的礼节与禁忌。维吾尔人好客。俗语道:维吾尔人的餐桌上不会空着。客人登门,将家中好吃的食品都端出来;有尊贵客人来,必以手抓羊肉、拉条子等美味佳肴款待。

但作客时的礼节是很有讲究的。

来了男客,女人不直接给客人端饭,由自己的丈夫去端,女人一般不露脸。女客不和男客同桌吃饭。男客由男主人接待,女客由女主人接待。对汉族同志则不拘这些礼节。

在家中待客,要推让长者或领导在靠近壁炉的首席就坐;当长者或领导进屋时,年幼的则起立致意后方可落坐;上炕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礼品和捧茶请饮时,要双手去接,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维吾尔人十分讲究邻居间的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家里做了好饭,左邻右舍间常互相赠送品尝。一家来了亲朋或远方的贵客,各家邻居都要轮流请到自己家作客.一家有红白喜事,邻居们少不了争相帮助.走远路的陌生人路过村落,遇到困难,维吾尔人总会慷慨帮助,不会让他饿着肚子上路。

非穆斯林群众到维吾尔族家中作客,都很尊重民族习俗,讲究礼貌.吃饭时,不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随便到厨房或锅灶前面去,不剩食物在碗中,注意勿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餐布上。共盘吃抓饭时,不伸手乱抓,也不将自己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在屋内和人交谈时,禁忌吐痰,擤鼻涕,打哈欠,喧哗。否则,被认为是对他人不尊重。在称呼对方时,必须用“您”,忌讳直呼“体”(除非对自己的妻子或挚友)。

到别人家作客时,如果主人是久未晤面的亲朋好友,或是有较高威望的人,上门时,必须带若干礼品。女的带抓饭、大块牛羊肉、包子、馕、布料等。女人和男人一般不同时上门。男人一般不带礼品,如果有必要带的话,也只带些糖、水果、瓜等物。

作客后的几天,女主人自己或通过孩子,要向客人回赠礼品,如馕、糖等物,数量要比人家送来时的略少,不能超过。否则,会被对方视为不接受礼品。

宗教界上层人士到老百姓家作客时,主人要给他铺两床褥子。临走时,主人要在他面前放些钱物。给多少,视主人经济状况而定。离开时,全家人站在门外送出。主人双手垂握,说些谦逊客气话:“招待不周,请多多原谅!”。

招待客人吃饭前,由主人手执阿不都瓦壶或陶罐,为客人依次净手,连续三次倒水,用毛巾拭净双手,切不可甩手,然后,由主人在炕上或条几上铺上餐巾,摆上备好的馕、茶水、瓜果等物。主宾们一边吃着、唱着,主妇们在厨房里为客人做美味佳肴。

用过餐后,客人要表示谢意。如果是喜事请客,客人们多说“玛列克保斯木(祝贺)”的话;如果是办丧事,做“乃孜尔”(死者忌日祭礼),客人不能发笑,表情要沉重。虔诚的穆斯林要双手举到面前,说一声“阿明”,念一段《古兰经》祷告文字。大意是:请真主给你们全家带来幸福。说毕,双手抚脸,散场。气氛自始至终保持严肃。

维吾尔人以助人为乐,舍施为荣,认为这是做善事。待人接物十分热情,晤面时,将年长的称为“阿抗(哥哥)”“阿恰(姐组)”,年轻的称为“扶康(弟弟)”“森能尔(妹妹)”。

维吾尔人对亲朋好友、乡邻、街坊,甚至外乡外地人,只要他们的生活发生困难,需要接济,不论亲疏关系,不论民族,都要在财力上予以接济,即使自己少吃点,少穿点,少用点,善事不能不做。当你面临危难险境时,他们会挺身而出,热情相助。

其他禁忌清真寺是穆斯林教徒向真主祷告之地,必须清静,肃穆,洁净.故而在寺内严禁喧闹、随地抛洒垃圾,严禁大、小便。

严禁在麻扎(墓地)挖土,毁坏草木或大小便。

不可在礼拜者面前走过,围观,取笑。

严禁在涝坝(贮水池)、伙房、水房等地大小便。

维吾尔族禁食猪肉,禁食血,禁食自死动物、猛兽、猛禽及狗肉、驴肉、骡子肉、骆驼肉。

抽大麻烟(毒品)、赌钱、酗酒、斗殴、说谎、偷摸等,都被视为丑恶行为,受到舆论指责。节庆风情:略。建筑宗教:略。2、朝鲜族:历史文化:见教材。服饰饮食:①朝鲜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迥然不同。传统的女装为上袄下裳,其特点是袄短裙长,款式独特,色彩艳丽,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美感。传统的男装为上袄下裤。男袄的衣领、衣襟、衣带,跟女袄相似,但衣服的款式比较质朴且宽松大方,颜色单一。男人穿长袄时一般配戴礼帽。朝鲜族一向喜欢穿素白衣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对白色的偏爱,典型地反映了朝鲜族酷爱洁净的特点。

朝鲜族服装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朝鲜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裤裆肥大,易于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并喜欢在上衣加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镶边,讲究合体,颜色多为灰、棕、黑色。出访时再加穿长袍(式样与上衣相同,只是长及膝盖)。朝鲜族长袍能体现男性持重的风度和雄健的体魄。长袍,礼貌是朝鲜族男性外出的服饰。现在,传统的长袍已无人问津,但男性袄裤仍是老年人"花甲"庆典必穿的礼服。

年轻妇女袄的面料色彩缤纷,亦有专一谐调、淡雅为基本格调的筒裙和缠裙。缠裙把裙子的右侧下摆稍稍提起,掖在左侧后背腰带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优美的线条。朝鲜族老年妇女喜着素白衣裙,并习惯用白绒布包头。到冬天,加穿以毛皮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

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不穿筒裙。穿缠裙时,必须在里面加穿素白色的衬裙。筒裙是缝合的筒式裙子,但与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样,它的腰间有许多细褶,达到合腰身为止,上端还连上一个白布小背心,前胸开口扣纽扣,穿时从头部往下套。这种裙长过膝盖,利于劳动、步行。朝鲜族的童装,不论男女,以颜色绚丽为特色。童装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装的衣料多选用粉、绿、黄、蓝等色彩的锦缎。幼儿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缎"(七种颜色相配的绸缎)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这种衣服被称作是"彩虹袄"。朝鲜族一向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象征,用"七色缎"给幼儿做衣服,意在让幼儿们更加美丽和幸福。(年轻的朝鲜族妇女在喜庆的节日和娱乐场合也喜欢穿这种衣服。)

朝鲜族的鞋,有个演变的过程。早期多穿木屐、革屐,后来出现草鞋、麻鞋。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妇女多穿白色或天蓝色船形胶鞋,现在则普遍穿布鞋和皮鞋。②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冷面,三分淀粉、七分面压制而成。煮熟捞出冷却,再用牛肉或鸡肉熬汤,并放入甘草、胡椒、花椒、生姜、味精、糖醋等制成冷面汤,吃时再放入牛肉片、黄瓜丝、芝麻、辣椒面等适口调料。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丧及节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节都可吃狗肉。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复时为补养而杀狗。杀时将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脏做汤,肉加调料凉食,其味鲜美可口。朝鲜族饮具器皿别具风格,一般一灶两锅,其锅帮深底阔,特别加上铁盖,便于焖饭,但炒菜不方便。一般是一锅饭、一锅汤。桌中间一盆饭,一人一匙,并备有凉水。器皿讲究卫生,女人用坛罐顶水(现已不见)。朝鲜族的饮食中"山珍"、"海味"占很大比重。"山珍"主要指山菜、山果、山药和野禽禽、山兽等;"海味"是指鱼贝类和海菜等。各种菜肴中以牛肉、狗肉为常品和上品,味道以辣、甜、酸、淡为特点。朝鲜族饮食有家常便饭和特制饮食,便饭主要是米饭、汤、咸菜。汤是日常饮食中必备的,多达几十种,以大酱汤和凉汤为主;咸菜包括泡菜和小菜,是朝鲜族饮食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冬季下饭菜。糕饼、冷面和狗肉是享誉海内外的名吃。

朝鲜族善饮,家中一般都酿有浊酒、清酒、土酒、甘酒等,酒力不大,是很好的清凉饮料。朝鲜族的礼仪包括百日宴、周岁生日宴、冠礼与笄礼宴、婚礼宴、花甲宴、进甲宴、丧葬宴等,场面都十分隆重、热闹非凡。礼仪禁忌:丧葬:朝鲜族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老人去世,亲人三天内不洗脸,不理发也不吃干饭,必须穿孝服。亲友吊唁,先在遗体前二叩首,再同死者家属相互二叩首。入殓时给死者穿上新衣,将原来的衣服烧掉。墓地多选在山坡阳面,埋葬选单日,死者头朝山顶方向。埋葬后,连续祭祀三天,第一天称云,第二天称拜云,第三天称三云。以后每逢死者的生日、亡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近年来散居在城镇的朝鲜族居民一般实行火葬。⑴婚忌。旧时迎亲时,新郎忌脚踩地,离家上马时要踩粮袋,到女方家下马时第一脚也须踩有粮袋上,言为取婚后稻谷满仓,生活富足之意。新郎忌直闯入新娘家,要在女方家附近借一所房临时驻脚,在此换上婚礼服——九品官服。(2)丧忌。忌双日出殡,以为双日出殡,意味着要死两个人,故出殡定择单日。

(3)饮食禁忌。该族人喜食狗肉,但婚丧、佳节忌杀、食狗肉。

(4)忌不敬老人。该族有尊老习俗。忌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席间无法回避时,年轻人须背席而饮,以示尊敬。酒席上,须按年庚依次倒酒,长者举杯后,其他人依次举杯。忌晚辈在长辈面前吸烟;不可向长者借火,尤忌接火,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行为。路遇认识长者,晚辈须恭敬问安并让路;与长者同行,忌晚辈行于长者先,若有急事匆匆赶路时,须事先向长者说明原委,方可超行。

(5)生活习俗禁忌。父子不同席。家中均备有多人饭桌和单人饭桌,年轻人忌用单人桌,因其只用于老人。忌男子下厨做饭、洗衣。忌家中女眷,尤其年轻女眷与男客同席饮酒。节庆风情:朝鲜族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和回婚节。婴儿诞生一周年时,要邀请客人共同欢度庆贺。回甲节是诞生六十周年纪念日。回婚节是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逢到回甲节或回婚节,儿女、亲友及邻居都要向老人祝寿祝福。

望月节:朝鲜族以农历正月十五为望月节。节日夜晚,要举行集会。事前由小伙子们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数米高的望月架,当明月升起时,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争先爬上望月架望月,先看到明月者,被认为儿孙幸福,来年走运。之后,点燃望月架,大家围在四周敲起长鼓、铜锣,小伙子吹起洞箫唢呐,姑娘们跳起欢快的舞蹈,狂欢到深夜。四、巩固复习。五、布置作业:谈谈朝鲜族的几大节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学科中国民族民俗班级授课日期教材内容第一章第二节(课题)满族、壮族、彝族和苗族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满族、壮族、彝族和苗族的历史文化和服饰饮食。二、掌握满族、壮族、彝族和苗族的礼仪禁忌和节庆风情。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讨论。教具准备重点难点礼仪、节庆、服饰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三、讲析新课。四、复习巩固。五、布置作业。教后记录知识点多,及时复习很重要。检查签字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三、讲析新课:1、满族(一)历史文化(二)服饰饮食(三)礼仪禁忌(四)节庆风情(五)建筑、宗教2、壮族(一)历史文化(二)服饰饮食(三)礼仪禁忌(四)节庆风情(五)建筑、宗教3、彝族(一)历史文化(二)服饰饮食(三)礼仪禁忌(四)节庆风情(五)建筑、宗教4、苗族(一)历史文化(二)服饰饮食(三)礼仪禁忌(四)节庆风情(五)建筑、宗教四、复习巩固。五、布置作业:比较满族、壮族、彝族和苗族的礼仪、节庆和服饰服饰特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学科中国民族民俗班级授课日期教材内容第一章第二节(课题)白族、傣族、彝纳西族和畲族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白族、傣族、彝纳西族和畲族的历史文化、服饰和饮食。二、掌握白族、傣族、彝纳西族和畲族的礼仪禁忌和节庆风情。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讨论。教具准备重点难点礼仪、节庆、服饰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三、讲析新课。四、复习巩固。五、布置作业。教后记录知识点多,及时复习很重要。检查签字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三、讲析新课:1、白族(一)历史文化(二)服饰饮食(三)礼仪禁忌(四)节庆风情(五)建筑、宗教2、傣族(一)历史文化(二)服饰饮食(三)礼仪禁忌(四)节庆风情(五)建筑、宗教3、纳西族(一)历史文化(二)服饰饮食(三)礼仪禁忌(四)节庆风情(五)建筑、宗教4、畲族(一)历史文化(二)服饰饮食(三)礼仪禁忌(四)节庆风情(五)建筑、宗教四、复习巩固。五、布置作业:比较白族、傣族、纳西族和畲族的礼仪、节庆和服饰服饰特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课时授课计划学科中国民族民俗班级授课日期教材内容第二章第三节(课题)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汉族的概况。二、掌握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教学方法讲解、启发、讨论。教具准备重点难点教学要求之一、二。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三、讲析新课。四、复习巩固。五、布置作业。教后记录学生对汉族文化的了解不够。检查签字一、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三、讲析新课:1、汉族的概况: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食俗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饮料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节日食品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2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①春节:民间称之为“过年”,是最重要的节目。汉族过年,大体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起,到大年三十日,为准备阶段。这一段时间,主要活动是打扫卫生、缝制新衣、准备年食、购买过年的各种用品等。第二阶段是春节的正日子,即正月初一到初三,一般延续到初五日为止。主要活动是“拜年”。第三阶段,正月初六日起到正月十七日,为民间文艺活动阶段,主要活动是“唱秧歌”、“耍社火”等。以下以青海西宁地区为例简介之。大年初一。一过除夕的子夜,便是新年。这时在庭院中点燃用松木条垒成井字型的“松篷”,点放爆竹,谓之“驱鬼接神”。家长则率领穿戴一新的家人,点香焚表,叩拜天地、百神、祖宗,如仪后,全家人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谓之“散年钱儿”早餐照例要吃元宝形的馄饨,有招财进宝之意。此时,卖水人往往送来一担清水,口唱“清龙扑满怀,元宝滚进来”,主人大喜,以手掬水酹地,赏赐有如。从这一天的清晨起,就开始了紧张的拜年活动。大人们拜年,往往先到长辈或年长者处,行跪拜礼,作揖时口称“恭禧,恭禧!”或饮酒二杯,或饮茶一蛊,即行告辞,小孩子家则顶着大人的名义,或拿着大人的名片,给亲友们普遍叩头拜年,可谓辛苦,不过一般可获得一点“年钱儿”,用来买一些小玩意儿,如“哈哈笑”〈玻璃玩具,吹时哈达作响,童谣“哈哈笑,打烂没人要”〉、“小睡猴”〈匣中一猴,开时坐,关时卧〉、法拉子〈一种摇铃〉、把浪鼓〈转动时作响的小鼓〉、眯眯儿(一种口哨〉、埋脸子〈假面具〉、木刀枪、养面人人儿等。因此,也就乐于此行了。

初三。这天给祖先上坟拜年,约于下午四五点时再次燃放松篷纱、爆竹,撤去供品,谓之“送神”。春节三天年结束。②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