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3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20/14/wKhkGWW63xqAcdJVAAPU9fi70RM691.jpg)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3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20/14/wKhkGWW63xqAcdJVAAPU9fi70RM6912.jpg)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3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20/14/wKhkGWW63xqAcdJVAAPU9fi70RM6913.jpg)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3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20/14/wKhkGWW63xqAcdJVAAPU9fi70RM6914.jpg)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3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20/14/wKhkGWW63xqAcdJVAAPU9fi70RM69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名词解释:
单位膜:电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的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亲水极与中间层
疏水极,称之为单位膜。质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窦为
单位膜。单位膜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
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
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模特化,凸凹相连,形状呈梯状,呈闰盘。
神经原纤维:位于神经元胞体内,呈现状较之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
作用。
尼氏体:为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
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朗飞氏结:神经纤维鞘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朗飞氏节。
问答题:
1.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状细胞器有中心
体和核糖体。
内质网功能:粗面内质网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光面内质网除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外,还参与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
解。
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参与分泌颗粒的形成。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
在扁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后进入大泡形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
后移出胞外。
线粒体功能: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需要的
能量窦由此供给,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溶酶体功能: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梅和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细
菌,、异物和自身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结构。
中心体功能:参与细胞的游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质的
移动有关。
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
2.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
细胞供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
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3.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
腱、筋膜。
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有免疫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保护功能。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
4.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胞质称肌浆,内
含可产生收缩的肌原纤维。肌肉组织可分骨骼肌、心肌、平滑机3种类型。骨骼
肌收缩迅速有力,受意识支配;心肌收缩持久,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平滑肌
的收缩有节律性和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
5.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有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
主要成分,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
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织中期支持、营养、联系的作用。
第二章运动系统
问答题:
1.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接结构成人体骨骼,全身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
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
颈椎、胸椎、腰椎、微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胸椎、胸骨和肋骨
通过骨连接构成胸廓。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乂分别可分
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上、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
骨相连结。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
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
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2.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
全身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全身肌肉的配布与直立行走、劳动和
语言密切相关。为适应直立姿势和劳动,颈后、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的肌特别
发达;上肢为适应劳动,屈肌比伸肌发达,运动手指的肌也比较其他动物分化的
程度高;下肢肌粗壮。为适应表达感情和语言,口周围肌和表情肌发达。
3.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特征如何?
骨骼肌的收缩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其机械变化包括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
缩与强直收缩等。肌肉收缩时也发生一系列的能量代谢,包括无氧代谢和有氧代
谢两种形式。持久的活动可引起肌肉的疲劳。
第三章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反馈: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触
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
化。
平衡电位:当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剃度所引起的
k+的进一步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流
动到达平衡,膜对k+的跨膜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
定水平。
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
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
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
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引起细胞膜电位
向着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量子释放:对每一个囊泡来说,Ach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
种方式称为量子释放。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
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和: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时间总和),或许多条传入
纤维同时传入冲动(空间总和)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
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
交互抑制:当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发生兴奋时,另
一方面却使伸肌中枢发生抑制。结果屈肌收缩,与其伸肌舒张,这种现象成为交
互抑制。
诱发电位: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能激
发大脑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化。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
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仰长时,能反射性地
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
收缩,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的意义是维持躯体姿
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
抽象,对这些抽象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称第二信号系统。
去同步化:当传入信息增多时,将引起大脑皮质中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则
出现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
问答题:
1.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
的生理效应。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
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如果环式结构内存
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
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
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乂分为交感
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
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
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
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
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4.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可兴奋组织受到两次以上的阈下刺激时,能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阈下总和,给予
细胞一次阈刺激,细胞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绝对
不应期内,细胞对第二次刺激将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兴奋组织不应期的存在表
明,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一定次数的兴奋。
5.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
间隙扩散并作用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想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
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
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
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轴突传导,
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
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
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6.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
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间涉及电一化学一电
的相互转换,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起全部过程的主要事件总结如下:
(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2+从细胞
外进入突触前膜中。
(2)在Ca2+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Na+、K+通道开放,
Na+、K+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4)当终板电位达到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作电位,动作电
位并沿肌膜迅速向整个肌细胞扩布;
(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膜系统终池中的Ca2+进入肌丝处;
(6)Ca2+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结合,粗细肌丝
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膜上的电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
7.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
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
的滑行,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
缩短。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终板膜离子通道对Na+和K+的开放,
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肌阈电位值时,触发产生一个沿肌膜向外扩布的
肌膜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肌纤维的内膜系统进入肌细胞内,引发一次迅
速的肌肉收缩事件。在此过程中,首先是肌细胞膜上的电信号引起贮存在肌内膜
系统终池中的Ca2+的释放,并引发了横桥循环,肌肉缩短。
8.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离子通道具有识别、选择和通透离子的功能。膜上的离子通道有的是通过化学分
子控制的,这类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另一种为跨膜电压控制的,如我们在动
作电位一节中介绍的,为电压门控通道。事实上,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某
种情况下,一种门控通道也能对另一种通道施加一定的影响。它的结构特点为:
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9.试述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7次跨膜,形成蛇状
的跨膜受体;另一个特征是它与一种G蛋白相偶联。这一类受体的种类极多,它
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蛋白质超家族。与G蛋白偶联系统由3部分组成:受体、G
蛋白和效应器。
10.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由五部分组成:
(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
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
节或脑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一个简
单的和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
群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调节活动。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
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11.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位置起始主要功能
薄束/楔束:后索脊神经节细胞传导本体性感觉及精细
触觉
脊微小脑前/后束:外侧束后觉细胞传导本体性感觉
脊髓丘脑束:外侧束后觉细胞传导温、痛、触、压等
浅感觉
皮质脊髓侧束:外侧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前束:前索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外侧束红核调节屈肌紧张
前庭脊髓束:刖束前庭神经外侧核调节伸肌紧张
网状脊髓柱:前、侧索脑干网状结构易化或抑制脊髓反射
12.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名称核的位置分布及功能
嗅神经大脑半球鼻腔上部黏膜,嗅觉
视神经间脑视网膜,视觉
动眼神经中脑眼的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调节眼球运
动;提上睑肌;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以及睫状肌调节晶状凸度
滑车神经中脑眼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方
三叉神经脑桥咀嚼肌运动;脸部皮肤、上颌黏膜、牙龈、
角膜等的浅感觉、舌前2/3一般感觉。
外展神经脑桥眼外直肌使眼球外转
面神经脑桥面部表情肌运动;舌前2/3黏膜的味觉;
泪腺、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
位听神经延髓、脑桥内耳蜗管柯蒂氏器的听觉;椭圆囊,球囊
斑及3个半规管壶腹崎的平衡功能。
舌咽神经延髓咽肌运动;咽部感觉、舌后1/3的味觉和
一般感觉、颈动脉窦的压力感觉器和颈动脉体的化学器的感觉。
迷走神经延髓咽喉肌运动和咽喉部感觉;心脏活动;支
气管平滑肌;横结肠以上的消化管平滑肌的运动和消化腺体的分泌
副神经延髓胸锁乳突肌使头转向对侧,斜方肌提肩
舌下神经延髓舌肌的运动
13.肌紧张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
由于骨骼肌受重力牵拉而反射性收缩造成的。由于全身每块骨骼肌的张力不同而
又互相协调配合,从而得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当部分肌肉的张力发生改变时,姿
势也随着改变。肌紧张不表现出明显的动作,所以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
中,由于同一块肌肉中的肌纤维交替进行收缩,因而能持久地维持而不易疲劳。
14.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
路。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
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脊
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黏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中枢突经由脊神
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越至对侧,
在脊髓白质的前外侧部即前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后者历经延髓、脑桥、
中脑至丘脑外侧核,在此更换为第三级神经元,再发生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
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的躯干、四肢感觉
区。
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头面部的痛、温和粗略触觉的传导通路也是由三级神
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三叉
神经感觉纤维,分布到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内,其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进
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主核,在此更换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
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各部至丘脑外侧核,更换第三级神经
元,后者发出轴突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15.试述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
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大脑半球分3个面,即背外侧面、内侧面和
底面。分布在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大脑外侧沟、顶枕裂、矩状裂。这
些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颗叶。
分区:
(1)体表感觉区
(2)肌肉本体感觉区
(3)视觉区
(4)听觉区
(5)嗅觉和味觉区
16.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
中央后回的投射具有如下特点:
(1)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质的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
(2)总的空间投射是倒置的,下肢代表区在中央后的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
部,头部代表区在底部。
(3)投射区域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的面积不成比例,而是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
觉灵敏程度以及感受器的密集程度和传导这些感受器冲动的传入纤维数量有关。
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1)运动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呈交叉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要调节和控制对
侧躯体运动。
(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而不与肌肉的大小想适
应。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部位,其代表区越大。
(4)以适当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代表区的某一点,只会一起个别肌肉收缩,或
某块肌肉收缩,而不是肌肉群的协同收缩。
(5)运动区的神经细胞与感觉区一样,呈柱状纵向排列,称运动柱。一个运动
柱可以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而同一块肌肉又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17.什么是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述其功能特点。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特异性感
觉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
短突触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抵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
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由于上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
元传递,因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广泛终止于
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以称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
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18.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
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惯前角的皮层脊髓束与抵达
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
10Q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既可直接抵达神经元以发动
肌肉运动,抵达神经元以调整肌索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改变拮抗肌
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
锥外体系是指直接或间接经皮层下某些核团并通过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三部分。
锥体外系以多次突除联系,控制双侧脊髓活动,它主要调节肌紧张、肌群协调运
动。
19.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
脊髓的牵张反射首先受到脑干网状结构的调控。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能
使四肢牵张反射加强,称为易化作用。相反,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则四
肢的牵张反射抑制,肌紧张降低,称为抑制作用。网状结构易化区的范围较大,
并向上延伸到间脑腹侧的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范围较小,局限于延
髓上部网状结构内侧区。脑干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易化和抑制作用保持着相对平
衡,若脑的一些部位受到损伤,这种平衡将被破坏。
20.试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与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
垂体具有密切的联系。
(1)体温调节下丘脑内存在着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血液温度的升高或降低
可使它们的电活动发生变化,进而通过调节身体的散热或产热机制,将体温调定
于一定水平。
(2)摄食行为调节下丘脑是处理和调制饥饿、饱胀信息的主要中枢。下丘
脑的腹内侧区还分布着葡萄糖感受器,当血糖水平升高时,导致饱中枢兴奋,抑
缶U摄食中枢的活动。
(3)水平衡调节电刺激该区,经短时间的潜伏期,动物开始大量饮水;破
坏此区,则动物饮水明显减少。此外,下丘脑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血
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而通过控制饮水行为或激素分泌,调节体内的水平衡。
(4)对内分泌腺的调节他们通过控制垂体的激素分泌,调节机体的内环境,
影响各种内脏功能。
(5)对生物节律的控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昼夜节律有关。破坏该核团,
导致动物原有的一些昼夜周期节律性活动,如饮水、排尿等节律紊乱或丧失。
21.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功能特点。
(1)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绝大部分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受副交感
神经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仅有少数内脏和组织只受交感神经的支配。正
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作用和双重支配,内脏器官的功能
才能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机体整体对环境的适应。
(2)自主神经中枢的紧张性:交感、副交感神经及其神经节仅仅是自主神经系
统的外周部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它们的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自主神
经中枢经常有冲动的发放,称为紧张性发放。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则与
中枢神经组织内C02浓度密切有关。
(3)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交互抑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作用不
仅表现在外周,在交感中枢与副交感中枢之间,也存在交互抑制关系,即交感中
枢紧张性增强时,副交感中枢紧张性就减弱,反之亦然。
22.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
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其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一根节前纤维往往和
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所以一根节前纤维的兴奋可同时引起广泛的节后纤维兴
奋。
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神经节不构成神经链,而
是分散地位于它们所支配的器官附近,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支配就近的器
官,因此节后纤维一般很短。此外,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仅和少数节后纤维发生
联系,因而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反映较为局限。
2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密切相关。小脑半球和大脑皮质之间具有往返纤维联
系,形成复杂的反馈环路。小脑半球受损后,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
围都会失控,同时肌张力也减退,行走时摇晃不定成蹒跚状,不能进行肌轮换的
快速运动,不能完成精细的动作。这说明小脑半球对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协调是
至关重要的。小脑半球损伤后的运动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24.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
在头皮的不同部位,脑电图的幅度不同,在不同的状态下,其波形也有很大的差
别.
25.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
慢波睡眠阶段,脑电图特征呈高振幅同步化慢波。生理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腱反射减弱,以及血压降
低、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代谢率降低、体温下降、发汗增多、胃液
分泌增多和唾液分泌减少等一系列的自主性神经功能的变化。异相睡眠为睡眠过
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低振幅去同步化快波。
异相睡眠是神经细胞活动增强时期,可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新突触的建立
以及记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在整个睡眠期间交替进行。
26.什么是条件反射?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制。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
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消退抑制:是内抑制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不用非条
件刺激强化,则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乃至对条件刺激完全不发生反映。这是由
于原来引起兴奋性反映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性反应的条件刺激所致。
分化抑制:如果以后只在条件刺激出现时给予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予强化,
结果只有得到强化的条件刺激仍保持阳性效应,那些得不到强化的近似刺激就不
在引起反映,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这样引起的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延缓抑制:在条件反射实验中,一般条件刺激出现20s左右以非条件刺激强化。
如果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时间间隔延长,例如,最后达3min,则
将形成延缓条件反射。是由于此时皮质内发生了抑制过程,称为延缓抑制。
27.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
在发育过程中,人类左、右半球功能发生分化,对大多数以右手劳动者来说,左
侧半球语词活动功能占优势;右侧半球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占优势。这种优势又是
相对的,因为左半球亦有一定的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右半球也有一定简单的词语
功能。
第四章感觉器官
问答题:
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
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
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
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
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
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
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
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
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
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
越高。
2.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
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大,使光线聚
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节反射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
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
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
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
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
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
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
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
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
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
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
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
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5.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光量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后引起视蛋白分子变构,视蛋白分子的变构激活视盘膜中
的一种G一蛋白,进而激活磷酸二酯酶,使外段胞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而胞
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使未受光刺激时适合于外段膜的CAMP也解离而被分解,
从而使膜上的化学门控式Na+通道关闭,形成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6.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线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3
种感光色素,不同波长的光线可对与敏感波长相近的两种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产
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即丰富的色彩。在人的视
网膜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因而具有相应的视觉空间分
辨特性。
7.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鼓膜振动推动附着在鼓膜上的锤骨柄,带动整个听骨链。所以,鼓膜振动经3
块听小骨传递,使抵在前庭窗上的镒骨底板振动,引起内耳前庭窗膜所构成的声
能量传递系统,发挥了很好的增压减振的生理效应。
8.什么是行波学说。
基底膜的振动不像所假设的那样以一种驻波的形式震动,而是以一种行波方式由
蜗底较窄的基底膜部分向蜗顶端较宽部分移动,这就是所谓的行波学说。
9.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
椭圆囊和球囊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由于毛细胞的纤毛
埋在含有碳酸钙结晶的耳石或耳沙膜中,而耳石又给耳石膜以质量,当头向左或
右倾时,重力使耳石膜产生压力量变造成纤毛弯曲。如头向左倾时,左耳石器官
毛细胞上的纤毛受牵拉而使毛细胞则超级化;反之则亦然。毛细胞去极化兴奋前
庭神经纤维,冲动传导至脑,产生头部位置感觉,并引起肌紧张反射性改变以维
持机体姿势平衡。
10.简述半规管功能。
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受器,各自的平面相互接近互相垂直。
这种排列使头部在空间作空间作旋转或弧形变速运动时,由于与旋转平面致的
水平半规管内每个毛细胞的纤毛都处于特定位置,动纤毛离鼻或头前最近,而最
小纤毛或静纤毛离头最近。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厘刺激时,会引
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眩晕、心率减慢和血压
下降等现象。
11.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在头向左旋转时,内淋巴液的惯性使纤毛从左向右移动,液体的相对运动引起脑
左边的毛细胞纤毛向动纤毛方向移动并去极化,而脑右边毛细胞的纤毛向静纤毛
方向移动并超级化,相应地脑左边的前庭神经增加他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而脑
右边的前庭神经则降低它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于是这种信息被传递到脑,被翻
译成头正在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刺激时,会
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映。
12.按功能划分,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化学物质浓度刺激。
痛感受器或伤害性感受器:只要感受组织损伤刺激。在组织受到如过强的机械、
热或化学能损伤性刺激时,可激活这类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对高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冷感受器对低于体温的温
度变化起反应。
本体感受器或机械感受器:对机械力或引起感受器变形的刺激敏感。
第五章血液
名词解释:
细胞外液:是指组织液、血浆、脑脊液和淋巴液等,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故又称为内环境。
稳态: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隔离而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
的直接环境,细胞外也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
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是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物质。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
程。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
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Rh血型:在大部分人的红细胞尚存在另一类抗原,称为Rh因子。根据红细胞膜
上的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称为Rh血型系统。
问答题:
1.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那些重要作用?
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隔离而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
境,细胞外也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
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血液对于维持肌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全部
物质和代谢产物都需要通过血液和血液循环完成交换和排出体外。血液中存在于
血液酸碱平衡、血液凝固、免疫防御、运送氧和二氧化碳有关的各种细胞、蛋白
和因子。
2.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
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颗粒白细胞,简称粒细胞,
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另一类称为无颗粒细胞,包括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加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参与的非特异性
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组成了机体对入侵异物和体内畸变细胞防御的全部内容。血小
板主要参与机体的血凝反应。许多因子的活化都需在血小板的磷脂表面进行,因
而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了条件。凝血过程中血小板能释放许多与血凝有关的因
子。
3.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怎样发挥其免疫功能的?
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称为细胞免疫反应。在细胞免疫反应中,T细胞并不分
泌抗体,而是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特殊细胞因子来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
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形成浆
细胞,可分泌大量抗体,抗体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直接与抗原发生抗原抗体
反应。
4.试输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血液凝固反应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血液凝固可人为划分为3
个主要阶段。首先由凝血因子激活因子X,然后由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
最后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形成不容性的纤维蛋白。血凝是一个逐级放大的级
联正反馈过程。机体存在血凝和抗凝两个系统,互相颉顽的、两个作用相反系统
的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5.机体中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是怎样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的?
正常血管中,少量、轻度的血凝会经常发生,如果所形成的血凝块不能及时清除,
将使血管阻塞,引起严重后果。然而,正是由于血将中存在纤溶酶,他可使血凝
时形成的纤维蛋白网被溶解,清除不必要的血栓,使血管变得通畅。同时,血浆
中还存在对抗纤溶酶,两者对抗的结果,可以使纤溶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如果纤溶过弱,可能导致血栓生成或纤维蛋白沉积过多等现象;纤溶过强,可使
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消耗过多,产生出血倾向。纤溶系统对于限制血凝范围的扩展
和保持血液流畅具有重要意义。
6.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输血的安全,必须遵循输血的原则。在准备输血时,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
血者的ABO血形相符;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
血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相符,以避免受血者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第六章循环系统
名词解释: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个方向流动。心
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使血液循环的管道,瓣膜是保证血液按一个方向
流动的特有结构。
窦性心率:指在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
性。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
期。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搏排出量,简称排出量。
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动脉:是血管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各个器官所经过的血管,可分为大、中、小、
微动脉4种。
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通常以毫米汞柱为单位。
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波动引起动脉血管所发生的
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微循环: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一60mV这一
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问答题:
1.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体循环: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
除外),进行物质交换后,再经各级静脉汇入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
血液沿上述路径循环称体循环。由于左心室的血液来自于肺部,经气体交换,是
含氧较多的、鲜红的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除进行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
交换后,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循环称肺循环。由于右心室的血来
自于由全身返回心脏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静
脉血变成含氧较多的动脉血。
2.简述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由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后上部为左心房
和右心房,两者间以房中隔分开;前下部为左心室何有信使,两者间以室中隔分
开。房室口边缘有房室瓣,左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右心房
有上下腔静脉口及冠状窦口。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房右四个静脉口与肺静脉
相连。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的内面,都有3半月瓣,分
别称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那些特点?
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离子基
础是:0期为Na+内流;1期为K+外流;2期为Ca2+缓慢持久内流与K+外流;3
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静息期,此时离子泵增强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恢复。
4.心脏为什么会自动跳动?窦房结为什么能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心脏使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的泵血功能与心脏的结构
特点各生理特性有关。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并将兴奋经特
殊传导系统传到整个心脏,保证了心房和心室肌细胞分别称为两个功能合胞体。
心室在心脏泵血功能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心室内压
的变化,通过瓣膜有序的开放与关闭,导致血液的射出与回流,使血液周而复始
的沿一个方向流动。
5.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是怎样产生的?
正常心脏是按窦房节发出的兴奋进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
不应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其他部位兴奋,使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
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或期前收缩。
当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以前,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
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以内,因而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外
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6.在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有次序的收缩和舒张,造成心腔内容积和压力有
规律的变化。压力变化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心腔内压力的变化,伴随着心内
瓣膜有规律的开放和关闭,这就决定了血液流动的方向。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心房收缩,心房压力升高,将
血液挤压入心室。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时,心室压力增高,当室内压大于房内压时,使房室瓣关
闭。当室内压大于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室内压下降,动脉瓣关闭,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
室瓣开放,心房血流入心室。
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由哪些?如何影响?
(1)心肌初长一异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
的改变,致每搏排出量发生变化,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2)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
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一等长自身调节: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
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增加收缩力的调节,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4)心率
8.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于其影响因素。
心脏收缩的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阻力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主
要因素。
正常情况下,血液流经小动脉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心室收缩时射入动脉的
血液不可能全部通过小动脉,不少血液停留在动脉中,充满和压迫动脉管壁,形
成收缩压。同时,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很大弹性,随着心脏射血,动脉压力升高
而弹性扩张,形成了一定的势能贮备。心室舒张时,扩张的动脉血管壁产生弹性
回缩,其压力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并随着血量逐渐较少而下降,到下次心缩
以前达到最低,这时动脉管壁所受到的血压测压力即为舒张压。
9.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和作用?
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广5胸段,节后神经纤维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
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心肌细胞膜生的受
体为P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当去甲肾上腺素与P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后,激
活了腺甘酸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继而激活了细胞内蛋白激酶,使蛋
白磷酸化,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激活,Ca2+内流增加,提高了心肌收缩力。
去甲肾上腺素还能加快肌浆网钙泵的转运,从而加快了新技术张速度。此外,去
甲肾上腺素能加强4期内向电流,使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自律性提高。通过提高
Ca2+内流,使房室结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增大,房室传导加快。因此,交感神经能
使心脏出现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心迷走神经起源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出的节前神经纤维与心内神经节
细胞发生突触联系,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
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抑制腺甘酸环化酶的活性,使肌浆网释放Ca2+减少。
乙酰胆碱还可抑制钙通道,减少Ca2+内流;激活一氧化氮合酶,产生NO,通过
胞内鸟甘酸环化酶受体,使细胞内cAMP增多,降低钙通道开放的概率,减少Ca2+
内流。由于Ca2+内流减少,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弱,房室交届慢反应细胞的动
作电位幅度最低,传导速度减慢。在窦房结细胞,乙酰胆碱与M型胆碱能受体结
合,经Gk蛋白促进K+外流,抑制4期以Na+为主的递增性内向流,从而降低自
律性,心律减慢。
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心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可分为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
管神经纤维。
交感缩血管神经在全身血管广泛分布,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
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a肾上腺素能受体,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与
P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a肾上腺素
能受体结合能力较与B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强,故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交感舒血管神经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这类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
碱,作用于M型胆碱能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
副交感输血管神经只有少数器官分布。
10.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当血压升高时,动脉扩张程度增大,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
冲动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孤束核,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分别到达延髓
头端副外侧部和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
降,心交感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和交感缩血管中枢传至心脏的冲动减少。同时,
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心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于是心律减慢,心输
出量减少。次反射称“减压反射”。
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减压反射减弱,血压回升。
1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有和影响?
肾上腺素核区甲肾上腺素均能使心律加快,心脏活动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但两
者最终作用的结果取决于靶细胞上的受体类型及与受体的亲和力。肾上腺素可使
某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而另一些器官的血管舒张。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
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加强,压力感受性反射对
心脏的抑制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的直接加强效应。故心律减慢。
第七章呼吸系统
名词解释:
外呼吸:又称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内呼吸:又称组织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吸气时,吸气
肌收缩,胸腔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均增大,肺容积随之增大,空气吸入。呼气时,
呼气肌收缩,胸腔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均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空气被驱除。
胸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平静吸气时,在吸气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
扩张而增大,肺内压暂时下降,低于外界大气压。吸气末,肺内压提高到与大气
压相等水平,达到暂时平衡。反之,在呼气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缩小而
缩小,肺内压升高,气体排出。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达到平衡。
潮气量:为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一般成人为500ml。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总和为肺活量。
无效腔:呼吸是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气量,并不参与肺泡与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
故称之为无效腔。
呼吸膜:肺泡气中的02向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使,或C02由毛细血管向肺泡扩
散时,都要通过4层膜:一是肺泡内表面很薄的液膜层,其中含有表面活性物质;
二是肺泡上皮细胞层;三是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层,四是毛细血管的内
表皮。4层合称肺泡——毛细血管膜,即呼吸膜。
氯转移:红细胞内HC03-浓度超过血浆中HC03-浓度时,HC03-又透过细胞膜进入
血浆中,同时血浆中等量的C1-转移到红细胞内,保持离子平衡,此过程称为氯
转移。
呼吸中枢: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他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
小反射。
问答题:
1.呼吸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德国层称为呼吸。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维持
体温所需的热量,都来自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氧化过程所需的氧必须从外界摄
取,而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及时向外界排出。氧必的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在
生命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机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河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
2.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当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气体入肺后,肺被动扩张,具有回缩倾向的肺随之产
生回缩力,使胸膜腔内开始产生负压。以后,在发育过程中,胸廓发育的速度大
于肺发育的速度,肺被牵拉得更大,回缩力也更大,使胸内负压也随之增加。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保持肺泡及小气道呈扩张状态;②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
的回流。
3.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呼吸肌的收缩、舒张造成胸廓扩大和缩小,牵动肺扩大与缩小,造成肺内压下降
与升高。在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压力差的驱动下,气体进出肺,产生吸气与呼气过
程。
4.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处分压外,还有呼吸膜厚度核扩散面积,气体溶解度和相对
分子质量。
5.比较深而浅和浅而快的呼吸,哪•种呼吸效率高,为什么?
只有进入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对
每分同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当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或潮气
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即深而慢的呼吸或浅而快的呼吸对
每分通气量影响不大,而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则不一。
6.无效腔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呼吸是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气量,并不参与肺泡与血流之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之为
无效腔。
每次吸入,首先进入肺泡的是上次呼气之末存留于呼吸道内的肺泡气,然后,才
是新吸入的气体;每次呼气时,首先呼出的是上次吸气之未充盈与呼吸道内的吸
入气,然后才是肺泡气。无效腔增大,呼吸运动加深变慢。
7.体内02,C02增多,酸中毒时,对呼吸有何影响?
血液中C02,H+浓度的改变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性改变途径有:直接作用于化学
中枢感受器;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
在正常情况下,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02分压变化的敏感性比外周的化学感受器
强,所以中枢化学感受器在维持C02分压稳定方面气重要作用。但当呼吸中枢化
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受到抑制时,呼吸中枢对于由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传来的冲动仍能发出加强呼吸的反应。C02浓度过高,将直接麻痹呼吸中枢,所
以不仅不能使呼吸加强,反而使其减弱甚至停止呼吸。
动脉血中C02分压和H+浓度增加时,也对外周化学感受气起刺激作用,兴奋后
发出的冲动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到延髓,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
加强。
缺02对呼吸的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切断动物的窦神经或切
除颈动脉体后,缺02就不再引起呼吸加强,缺0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的。
8.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当延髓吸气中枢兴奋时,它一方面向下发出冲动,到达脊髓吸气肌运动神经元引
起吸气运动;另一方面乂向上发出冲动,到达桥脑上部的呼吸调整中枢使其兴奋。
当呼吸调整中枢兴奋时,它可抑制长吸中枢及吸气中枢的活动,使延髓吸气中枢
的活动转入抑制,引起被动呼气。此后,由于延髓吸气中枢的活动转入抑制,上
传导呼吸调整中枢的冲动减少,呼吸调整中枢的兴奋减弱,则对长吸中枢以及延
髓吸气中枢的抑制也减弱,延髓吸气中枢又重新兴奋,继而又发生吸气动作。这
样就形成力吸气与呼气交替的节律性呼吸运动。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延髓吸气
中枢的兴奋活动被高位呼吸中枢下传的抑制性冲动周期性的切断造成的。
9.吸烟对呼吸系统有何危害?
烟草中含有许多致癌物以及能够降低肌体排出异物能力的纤毛毒物质。这些毒物
附在香烟烟雾的微小颗粒上,到达肺泡并在那里沉积,彼此强化,结果又大大加
强了致癌作用。每天吸烟10支以上的人,肺癌死亡率要比不吸烟者高2.5倍。
肺癌患者的90%以及各种病症的1/3是吸烟引起的。此外,吸烟还会引起喉癌、
鼻咽癌、食道癌、胰腺癌、膀胱癌等。吸烟会使心血管病加重,加速动脉粥样硬
化和生成血栓,造成心律不齐,甚至突然死亡。有研究者发现,吸烟者由冠心病
引起的猝死率比不吸烟者高4倍以上。吸烟会损害神经系统,使人记忆力衰退,
过早衰老。吸烟会损害呼吸系统,经常吸烟的人长年咳嗽、咳痰,易患支气管炎、
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疾病。吸烟者容易患胃溃疡病,因为烟雾中的烟碱
能破坏消化道中的酸碱平衡。
第八章消化系统
问答题:
1.消化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什么叫消化、吸收?人体有哪些消化方式?
消化系统有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
小肠自上而下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消化腺有唾液腺、胰、肝、食管腺、胃
腺、肠腺等。
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食
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管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也充分
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管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即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
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2.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层次结构?
除口腔、咽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
粘膜位于腔面,有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组成。
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
除口腔、咽、食管上锻和肛门除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均为平滑及。
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者称纤维膜,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端,由薄层结缔组织
与间皮共同构成者称浆膜。分布于大、小肠。
3.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征?
兴奋性:消化管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平滑肌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核
舒张期所展示间都比骨骼肌长。
伸展性:消化管平滑肌由很大伸展性,可比原来长度伸长2~3倍。
紧张性:消化管平滑肌经常保持-,种微弱的收缩状态,使消化管保持一定的张力
或紧张性。
自一节律性;消化管平滑肌离体后,放入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节律性收缩,
但收缩的节律不如心脏规则,且收缩缓慢。
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消化管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核化学
刺激较敏感,对生物组织代谢物刺激特别敏感。
4.试述胃和肝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为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
门,接十二指肠。上方为胃小弯,下方为胃大弯。为可分为4部。即进贲门的贲
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胃底;胃中部的胃体;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
幽门部。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4层结构构成。
食物在胃内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何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分
为左、右两叶,左叶小,右叶大,下面凹陷不平,中间的横沟称肝门。
肝外着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将肝组织分隔成肝小叶。在肝小叶中
央贯穿一条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有发射状排列的肝细胞
索。从立体结构看,肝细胞排列成肝板,肝板和肝细胞索之间有肝血窦。
肝功能:(1)分泌胆汁。
(2)代谢功能: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合成与分解都在肝内进行,并
贮存于肝细胞内。当身体需要时,可将这些物质释放入血。
(3)防御和解毒功能:肝血窦内肝巨嗜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功能。肝中各
种酶可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物质。
5.试述小肠壁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小肠壁分4层。
环状壁:是由小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的横行皱壁,皱壁在小肠上段
发达。
粘膜上皮:为单层主庄上皮,主要有吸收细胞和杯型细胞两种。肠绒毛表面有明
显的纹状缘。扩大吸收面积。杯型细胞分泌粘液,有润滑作用。
小肠绒毛: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172-2024感官分析方法定量描述感官评价小组表现评估导则
- OVA-PEG-Cy3-生命科学试剂-MCE-7080
- JCS-1-生命科学试剂-MCE-4278
- 二零二五年度厂房物业管理与员工食堂运营合同
- 2025年度股权融资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度文化产业过桥垫资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税务筹划与税务筹划财务解决方案合同
- 2025年度全屋智能家居装修质保服务合同模板
- 施工现场施工防自然灾害侵袭威胁制度
- 医疗护理医学培训 小学二年级健康课课件
- 决胜中层:中层管理者的九项修炼-记录
- 《港珠澳大桥演讲》课件
- 《有机化学》课件-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们一家人》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2024年海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A卷)
- 中医培训课件:《经穴推拿术》
- 临床药师进修汇报课件
-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5届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excel培训课件教学
- 2024年贵州省高职(专科)分类考试招收中职毕业生文化综合考试语文试题
- 政治丨广东省2025届高中毕业班8月第一次调研考试广东一调政治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