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冲刺历史热点复习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空定位·通史概览关键能力·精准特训命题探究·多维讲练时空定位·通史概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秦朝: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郡县两级,文书行政制度;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御史参与审核;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西汉: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地方机构为郡县两级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汉武帝设刺史,巡行郡国;颁布《九章律》和《二年律令》;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置河西四郡。(3)东汉: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被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经济与社会生活】(1)秦: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了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2)西汉:修建龙首渠,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文化交流与传播】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外来物种如苜蓿、葡萄、胡桃、胡瓜、胡萝卜传入内地;太学是西汉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关键能力·精准特训熟记2大知识清单——落实备考基础清单一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秦的统一:秦国相继灭掉六国,建立秦朝。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皇帝制: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②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分掌具体事务。③地方:郡县制全国推广,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④文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⑤选官与考核: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⑥法律:颁行法律,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⑦民族关系: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⑧赋役:田赋税率极高;人头税极重;徭役繁重。⑨户籍: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包括百姓的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3)秦的速亡:秦的暴政使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秦灭亡。2.经济与社会生活: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3.思想文化与传承: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清单二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政治制度①中央:汉武帝时设置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东汉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②地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汉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王国问题初步解决。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任用酷吏等加强中央集权。东汉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汉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③选官与考核:汉武帝实行察举制。此处,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2)法律: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3)民族关系: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西汉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窦宪出击北匈奴。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4)对外关系:汉朝对外已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5)赋役:大致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6)户籍:编户齐民。(7)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互相监督。(8)救济与优抚: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2.经济与社会生活(1)西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2)农业:牛耕普及;修建龙首渠等;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形成庄园经济。(3)手工业: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人们使用纺车纺纱场景。人们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4)商业: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要订立契约。(5)商路:除丝绸之路外,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西汉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海上丝绸之路”)。(6)疫病救治: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3.思想文化与传承(1)思想①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②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2)史学①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②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3)文学:成就集中在汉赋、乐府诗和东汉流行的五言诗。(4)科技①医药成就: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华佗创制“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②数学成就:西汉《九章算术》。③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5)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经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6)教育: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汉朝设立的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深化6大核心要点——激活思维潜能要点一周秦之际国家治理转型的六大表现1.统治者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体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主体: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5.官吏选拔:皇帝任免、调遣并有任期限制的选官制度取代了世袭的世卿世禄制度。6.文书政治: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有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并形成了严密的行政管理制度,保证了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从而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要点二汉朝政治的突出特色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这是汉代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篡权和窦太后的干政,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重用儒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要点三秦汉时期治国理念的变化1.秦国采用了法家“武功”的治国方略,完成了统一;仍然采用依靠暴力打天下的法家治国思想,过分强调严刑峻法,导致庞大帝国短命而亡。2.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陆贾提出“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1)礼法并用。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指礼乐制度和伦理纲常;法是法家的思想精髓,指法律规范。(2)“德主刑辅”。汉代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德”是指德教,就是教化,“刑”是指刑罚,把德治教化和刑罚惩治作为治国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3)“民为邦本”。汉代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政治统治的治国理念,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要点四汉代主要的经济政策1.休养生息: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限制土地兼并,政府对辛勤耕作的农民减免赋税,实行以农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2.重农抑商:重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政治上将商人打入贱民行列,经济上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阻碍了商业的繁荣。3.盐铁官营: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使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要点五汉代庄园经济的特点1.土地来源:主要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利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要点六商周到汉代官方政治哲学的演变1.商朝的天命思想:中国的天命是生产力落后和敬畏大自然的产物,商朝时期,天命思想盛行,商人作重大决策时都要占卜天命,巫师成为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力量。2.周朝的宗法思想:周朝以宗法血缘作为分配和继承政治权利的依据,宗法思想盛行,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中国社会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战国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富国强兵、依法治国、专制集权,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社会现实,受到各个诸侯国统治者的推崇,但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二世而亡,引发了人们对法家思想的反思。4.汉代的儒家思想:西汉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乃至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命题探究·多维讲练一、高考选择题满分导练1新高考研析[示例]命题点:西汉王朝职官的调整[2021·山东卷]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答案:C[剖析领悟][演练1]

命题点: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军事战争条件[2022·山东高考,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答案:C解析:秦简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到秦朝的历史信息,这一时期是诸侯兼并统一战争到巩固统一的征伐战争频繁时期,汉代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秦汉时期甚至此后历朝相马理论与技术的重视与发展,都主要是因为马是建立强大骑兵的必备条件,是服务于军事征伐的需要,所以C项正确。西汉已存在马耕,但由于战争和传递信息等政治军事需要、小农经济模式等,马耕并不普遍,马的作用主要在于战争和信息传递,故排除A;B、D两项相对好排除。[演练2]

命题点:史学研究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2022·广东高考,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演练3]

命题点:两汉时期的地方治理[2022·广东高考,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东汉中叶以后的这种现象不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演练4]

命题点: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2022·湖北高考,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材料体现的是秦、西汉、东汉三个政权开疆拓土、平定海内的史实,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伴随有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正是这一过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模式改变,选项、史实无一对应,故B项错误;依据学界观点,“大一统”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因此C项可排除;材料本身体现的是秦、西汉、东汉三个政权开疆拓土、平定海内的史实,未涉及华夏认同的问题,因此D项错误。[演练5]

命题点:汉武帝时的重农政策[2022·湖南高考,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演练6]

命题点: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演练7]

命题点:汉初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2021·湖南卷]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政治。从材料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可以看出刘恒的母族具有良好的品格,再结合平定“诸吕之乱”,可知这一做法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仁孝”是选帝的标准之一,但不是主要标准,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减少外戚对政权的干预,与相权无关,D项排除。[演练8]

命题点:东汉后期,世家大族的社会生活[2021·辽宁卷]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族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答案:B解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演练9]

命题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经济[2021·福建卷]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

)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可知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存在农耕经济,故选B项;仅一幅壁画,未知人数,排除A项;没有对比,无法说明日益完善,排除C项;内蒙古地区主要是游牧经济,排除D项。[演练10]

命题点:中国古代的礼仪教化[2021·北京卷]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中国传统的祝岁风俗中,就官府层面而言,“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在民间则是“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这充分说明在祝岁风俗中,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的内容较为突出,故选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诗经》和汉代关于“祝岁”的相关内容,并没有体现出该活动“出现”和“兴盛”的时间,排除A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祝岁风俗中,都有关于“酒”的相关内容,这是农业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在民间也有关于祝岁的相关风俗,而不仅仅是官方,排除D项。2仿真题模拟1.命题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022·哈师大附中等三校二模]田余庆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写到:秦统一后,迁徙七种共50万身份低下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叫做“七科谪”。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他认为这一措施(

)A.标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C.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D.完成了南北方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据材料“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可知,秦朝通过人口迁移的方式扩大了国家的统治范围,将南方的国土推进到南海边上,故选C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排除B项;“完成了民族交融”的说法错误,应该是有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2.命题点:秦朝的国家治理[2022·宝鸡市三模]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不能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

)A.通过严刑峻法管理官员

B.形式主义降低行政效率C.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D.中央直接管辖各级官员答案:C解析:据材料“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不能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可知秦代对公文使用及安全明文规定,说明秦朝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故选C项;材料是公文管理规定,而严刑峻法管理官员强调对官吏的管理,排除A项;公文的准时送达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公文,并不是中央对各级官员的管辖,排除D项。3.命题点:汉代的经济政策[2022·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蓾(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

)A.釆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C.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答案:A解析:据题干“吕后二年”“诸私为蓾(卤)盐”“县官取一,主取五”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允许民间煮盐,故选A项;“已有所松动”不合史实,盐铁专卖政策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吕后掌权后,沿袭了“与民休息”之国策,行“无为而治”,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排除C项;“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是在汉文、景两帝时期,排除D项。4.命题点:汉代的边疆治理[2022·大连市高三二模]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屯戍政策之下,“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就使得西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的进步,进而会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据此可知,这一举措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民族的交融,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政府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5.命题点:《史记》的叙史方式[2022·榆林市一模]《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

)A.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A解析:由材料“《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可知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将其祖先视为黄帝,华夏四夷都是炎黄子孙,顺应了大一统时代的潮流,故选A项;司马迁将华夏四夷都作为黄帝的后代,排除B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各民族一律平等”不符合封建社会发展史实,排除D项。6.命题点:汉朝儒学的社会影响[2022·济宁市高三三模]下图是成书于东汉后期的《四民月令》所载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逢年过节,田庄和田庄之间要进行访候活动◎对田庄中的贫户,要通过“分厚彻重”“振瞻匮乏”等活动形式进行救助◎年终时,田庄主要集合“宗族、婚姻、宾旅”聚会,“讲好和礼,以笃恩纪”A.民间礼仪规范趋于完备B.田庄成为主要经济形态C.社会救济机制基本健全D.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由图中的信息可知田庄在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经常组织活动“振瞻匮乏”和“讲好和礼,以笃恩纪”都是在强调儒家思想的观念,说明儒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借由田庄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大,故选D项;礼仪规范趋于完备的说法夸大了田庄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田庄在日常生活中的组织作用,不能判定其是主要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田庄存在救济社会的职能但也只能属于民间救济,社会救济机制应当是由政府主导,因此不能由田庄判定整个社会的救济机制,排除C项。二、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

真题研析——在品悟中探寻规律[例]

[2021·八省联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北方修建了“直道”这一古代军事“高速公路”。直道起于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直达长城最北端的九原郡,全长1800秦里。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驰骋在阴山脚下,北击匈奴。近年来,有学者对直道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史记》“堑山堙谷”的记载实际是“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直道平均宽30米,最宽处可达50米。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迂回,选择了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修建,极大地缩短了修建时间。对秦始皇来说,直道是他实现中华帝国梦的重大工程。——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直道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5分)微点拨:根据材料秦修直道,得益于秦统一为修直道提供了便利,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修建。答案:原因:秦国统一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修建者选择了便于施工的地点地势。(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修建直道的影响。(7分)微点拨:根据材料直道的修建加强了对北边的管理,有助于军事调动,打击匈奴;直道是古代的“高速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