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_第1页
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_第2页
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综合法临床观察R45A2095-1752(2012)23-0152-0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治疗方法不当会留有后遗症。2004—2008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4例均为首次发病来诊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17-55岁,病程5-20d,病前均有受凉、受潮、吹风或感冒病史,个别患者有耳鸣、耳后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均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瘫,多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如脑桥病变、脑干病变等),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1.2治疗方法①西医疗法:给予肌注维生素B12500mg、维生素B1100mg,每日1次。山莨菪碱10mg、维生素C1.0g、ATP40mg、辅酶A100IU静滴,每日1次,同时经壶注入地塞米松5mg,每日1次,共7d,10d为1个疗程。②中医疗法:a.发病初期(第1周)采用浅刺法:以远部取穴,邻近取穴为主,以免引邪入里,留下后遗症。穴位随证选用翳风、牵正、地仓、下关、大迎、迎香、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并配以刺络放血,选用牵正、翳风二穴放血为佳。目的是放血减压,改善茎乳孔周围血运,使风邪随血而出,以提高治疗效果。b.发病中期(第2,3周)采用深刺法,配以艾灸以温经通络,祛湿逐寒。穴位选用大迎、颊车、承浆、阳白、太阳、颧髎、地仓、下关、合谷,随证配穴,中等度刺激,除合谷外以一穴多透为主,配合刺络放血,目的是排瘀通络。c.发病后期(第4周以后)以病侧浅刺、健侧深刺为主辩证取穴。在艾灸的基础上,配以颧髎、巨髎二穴针刺大量放血,以疏经通络。1.3疗效评定标准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制定诊疗标准。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面部表情恢复正常。好转:面部症状改善仍遗留轻度口角歪斜或闭合不全。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2结果24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愈22例(92%),显效1例(4%),无效1例(4%),总有效率(96%)。3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发病急、病程长、早期有加重可能的疾病,以20-40岁多见,多发于春秋。其发病因素可能为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使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所致,或因病毒、细菌感染,或微循环障碍等所致,发病过程是茎乳孔内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部位最显著。有学者认为茎乳外面神经干水肿,周围组织对其压迫等也可能是造成面神经变化的原因之一。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由于面神经麻痹多以外因为病,以风寒为主的多发性、神经性疾病,且受累面广,治则应采取综合疗法,及早治疗,也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组方中,B族维生素及能量合剂均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可促使受累神经恢复,防止其变性;山莨菪碱、地塞米松能良好地抗炎、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减轻结缔组织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减少炎性渗出,消除水肿。针刺配以刺络放血,从而减轻面神经分支水肿,在艾灸的温热协同作用下起到了祛风散邪、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之功效,在早期治疗中应注重针刺手法的使用,注重少而精的选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