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六章相关绿地规划第七章树种规划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编制依据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1.0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04《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1.05《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1.06《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1.07《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84号;1.08《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1.0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1]192号;1.10《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1.11《青海省绿化条例》[2001年6月];1.12《西宁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1995年];1.13《西宁市绿线管理实施办法》宁政办[2003]195号;1.14《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5国家及青海省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二条规划期限《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其中: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至30年。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在规划时序上比总规晚了整整五年,为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统计口径的一致和对应,因而确定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第三条规划范围根据西宁市的自然山水地貌,充分尊重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市域研究范畴,着重从宏观的城市生态发展角度来划定绿地系统范围,加强生态城市外围大环境的保护和控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1市域范围:本次规划市域范围包括西宁市市域的四区三县,即城西区、城北区、城中区、城东区、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县。市域范围内有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与生态保护区、重要的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区以及鲁沙尔、多巴、甘河滩镇等。主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市区和城南新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面积约380平方公里。第四条人口及用地规模现状用地和人口数据以2005年末资料为准(园林局提供)。建城区面积为6400ha,常住人口85万人;近期和远期规划建设用地和人口分别以总体规划中的人口及用地规模预测数据为依据,即:近期(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0030ha,人口110万人;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2840ha,人口130万人。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五条规划目标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国策,在加快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寻求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绿地协调发展的建设模式。根据《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及西宁市的区位环境和绿地现状,确定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如下: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将西宁建设成为最适宜创业、最适宜居住、富有高原韵味的生态旅游城,力争近期内实现国家级园林城市目标。积极发展城市各组团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凭借南北两山的自然优势,实施“森林围城”的建设战略;对市区有限的绿地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布局,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提出切实可行的绿地建设指标,使西宁市区的园林绿化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最终,将西宁市建设成为生态健全、绿地布局合理、市民使用方便的园林化城市绿色网络。确定2020年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形态目标是:“森林围城,生态夏都”。第六条规划指标西宁市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一览表 (表4-1)规划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年限(m2/人)(%)(%)(m2/人)2010年12.03035252020年14.0354045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七条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点应注重系统的完整性,即包括大地绿化子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子系统规划、庭院-阳台-屋顶小环境绿地系统规划三个层次,在规划中主要着眼大地绿化子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子系统规划,以形成西宁市整个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其中,大地绿化是指区域景观生态背景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将城郊绿地引入城市,有利于两者的一体化发展,是大环境生态平衡的基础。因此,在做西宁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同时,更应重视整个市域范围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应将周边的农田、人工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地等一并考虑,使其共同组成城市外围的生态背景圈。城市绿地子系统规划是指对城市规划区的绿地规划,包括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这些类型的绿地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市民生活的联系最为直接,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这一层次的绿地规划建设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因此,除了保留原有的城市绿地以外,还要在规划区内预留绿地,并通过绿廊、绿楔的设置,与外围的大地绿化系统相衔接。第八条西宁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基于以上的规划思想,并且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基质-廊道-斑块”格局理论,规划构想将西宁市域的绿地系统定为“以滨河绿带、绿色走廊为骨架,中心城区为生态核心,生态防护山林为背景的蓝-绿网络系统”。根据城市与各类型绿地关系的密切程度,市域绿地分为三个层次。1.市区内城市绿地。包括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道路绿化以及其他绿地(包括城市建城区内的风景林地、森林公园等)。这一层次的规划建设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详见建成区绿地系统规划。2.市区周边大环境绿地。包括以自然山水为主体构架的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插入市区的或与市区相邻的风景林地以及风景区等。该层次的绿地按国家规定及城市总体规划的意图,有的可划归城市绿地(即风景林地),有的可划归为郊区绿化,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应规划。从西宁市的现状及总体规划来看,对于插入市区内的和与市区紧密相连的风景林地的规划控制,应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进一步深化。3.市域内广义自然型绿地。包括远郊风景区、水源保护区、农业用地、山林地、自然植被分布区等。这一层次的绿地的存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而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则是从城市生态环境及绿地系统的完善等角度,提出一些规划构想及控制要求。第九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绿地系统规划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减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构筑生态廊道,保护现有生态系统,营造出“绿色”的生态城市。本次西宁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核、一环、双带、四区、多廊道穿插、多斑块渗透,形成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一核:以西宁市区为核心,通过对城区的生态环境的梳理,全力打造绿色夏都,从而带动整个市域范围的生态效应。一环:西宁市区是由南山北山环绕,构成了一道绿环,使城市绿地与市域内其他绿地有机地交融,营造良好城市外围景观。双带:一条为沿青藏铁路、兰青铁路及315国道、109国道、227国道两侧的市政防护林带;一条为沿湟水河及其支流的滨河绿化带。其中,市政防护林带的宽度为800—1000米,防护绿带为改善交通市政走廊周边生态环境、限制城市形态无序蔓延和城市过度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滨河绿化带的宽度为50-100米,改善湟水河及其支流的水体环境,同时也与水带形成蓝绿交织的滨河景观休闲带,使河与山林连结起来。双带纵横交错于整个市域范围中,形成拟自然的生态走廊。四区:充分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在西宁市区周边形成四大生态保护区,分别是:大通河源涵养保护区、湟中河源涵养保护区、大坂山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拉鸡山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四大保护区起到维持市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提供城市建城区新鲜空气库的作用,构筑起西宁市的绿色屏障,同时也为将来的城市绿地发展预留了空间、奠定了基础。多廊道穿插、多斑块渗透:加强主要河道、道路绿化,使之形成多条生态廊道,这些生态廊道在西宁市内将城市公园,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块状绿地有机联系起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面绿化。“一核、一环、双带、四区、多廊道穿插、多斑块渗透”的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充分体现了西宁市自然地貌的结构特征,要实现该布局结构,就要求市域土地使用和城市建设发展具有宏观的控制和长远的目标,强化市域绿地系统网络布局,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规划管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共存,真正把西宁建设成“人-建筑-河滨-山林”相融相亲的生态园林城市,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人居环境。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第十条规划特色西宁城市素有“夏都”的美誉,在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中将其绿地规划的特色定位为“山披绿,绿拥城,绿廊导清风,夏都镶翡翠”。既贴合西宁城市本身的自然条件,又能够通过绿地系统的规划,使西宁成为西部高原上的绿洲,构筑西宁城市的生态环境。第十一条规划结构西宁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构架必须同时考虑城市的自然地形条件、城市结构形态、绿地功能需求等综合因素,在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一环、两带、四片”的绿化格局的框架下,进一步概括提炼为“一环两带、四楔四片、绿网交织、绿珠相嵌”的块网状混合结构。即从西宁市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出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城相依的自然风貌特色,塑造城市外围的绿色生态空间,同时以水道、绿道组成的绿色廊道为纽带,将城市中的公园、小游园、附属绿地等绿地斑块串联起来,共同构筑“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的生态绿地系统格局。一环:即主城区外围沿绕山公路形成的防护林带。防护林带是西宁南山、北山的骨架,将西宁主城环绕。绿环的设置,不仅对于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围合、防护的作用,同时也为生物(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通道,从而把城市外围的生机引入城市。两带:即沿河形成的十字交叉状带状绿化。西宁主城区内得天独厚拥有三条河流汇聚,南北向的南川河与北川河以及东西向的湟水河,其两岸形成30-100米的绿地走廊,串联起主城区内其他的生态隔离绿地和各级城市公园,形成大规模的公共开放空间,架构西宁主城区的绿化大动脉。四楔:即南北两山被城市分隔的四块城郊防护林和风景林地。从郊区城市外围生态山水背景伸入市中心由宽到窄的楔形绿地组合布局,能够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引入市区,为保护城市的活力提供保障。四楔分别从城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深入城市。四片:即在主城区各片区间的4片生态隔离绿地。生态隔离绿地是主城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功能片区之间的绿色隔断,是四块楔形绿地的有益补充。绿网交织:结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形成以主要道路两侧防护林带为骨架,其他道路绿地为廊道的绿色网络体系。通过过境公路、铁路及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结合城市内河道贯穿的有利地形,把水景、绿景引入市区,丰富城市景观,形成网状的绿色廊道系统。绿珠相嵌:即分布在城区的公园绿地和生产绿地、附属绿地。在环、带、纵横廊道的交叉点、自然资源比较好的用地,布置由大型中心绿地、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组成的城市内部绿地面积相对很大的区片,使多个绿色的核心集聚区均匀布置,形成连续性的公共开敞空间,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与带状公园等均匀分布,保证居民出门不到500米就可以到达一块公园绿地。这一绿地结构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城区的外围生态绿化圈。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构成主城区外部生态环境,对主城区及整个市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都将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层次依据城市河流、铁路与主干道路网建立起来的城市绿色网架。第三层次为城区内均匀分布的各类公园绿地。这三个层次的绿地相互结合,构成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框架。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十二条公园绿地(G1)规划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主要包括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5个中类及11个小类等。一个城市公园绿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是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景观风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城市公园又是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文娱活动服务的主要场所,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强化公园绿地系统在主城区绿地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加强公园绿地系统与城市其它子系统的协调,综合考虑绿化空间与道路网、水系以及土地利用功能布局的衔接,因地制宜地创造现代城市景观。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进一步体现西宁市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与城市生活相融合的园林城市特色。1.1、 分析现状公园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园绿地系统体系的完整性、层次性和连续性,优化公园绿地系统的整体结构。1.2、 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缩小各城区之间人均绿地水平的差距。重点发展靠近居住区,接近市民的公园绿地,为市民提供舒适的户外游憩空间,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1.3、 考虑公园绿地合理的服务半径,力求大、中、小均匀分布,尽可能方便居民使用。根据西宁市的现状条件,本规划的市级公园服务半径为2500米,区级公园服务半径为1000-2500米,社区公园服务半径为500-800米,街旁绿地及小游园服务半径为200m-500m。1.4、 公园绿地的功能设置尽可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除少数的专类公园建设的需要,公园绿地的建设尽可能形成以一种功能为主,辅以多种功能的居民多样性的需求。1.5、 注重对城市水系的保护,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提高滨水地区整体绿化质量,维护和改善其原有的生态环境。1.6、 注重加强物种多样性,加大治污力度,保护生态,净化环境。重视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传统,保护文物古迹,充分挖掘西宁市城市内涵,展示其“赣西中心城市、江西钢铁基地”的都市魅力。1.7、实现公园绿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对主城区内原有公园绿地的绿化保护与扩建以及新区公园绿地绿化规划建设。2、公园绿地的合理规模测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西宁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2840hm2,人口规模将达到130万人,若以《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建设部《园林城市标准》(1996)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的指标综合考虑,确定以人均公园绿地14m2作为西宁市的发展目标,2020年西宁市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需达到1820hm2,占主城区面积比例14.17%。3、 公园绿地网络规划构想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西宁市的具体情况,依据均匀分布,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以贯穿市区的北川河、南川河、湟水河滨河公园绿地和沿城市道路布置的带状公园绿地为脉络,散布于城市中的社区公园、绿化广场和小游园为基础,大型市、区级综合公园为重点,专类公园为特色的斑块—廊道的网络状景观生态格局和公园游憩系统,形成服务半径覆盖市区,服务于广大市民的公园体系。4、 公园绿地规划指标控制公园设计应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能够满足人民休息、观赏文化活动需要,社会评价良好,逐步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不断提高绿化水平。5、 公园绿地分类规划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经过专业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活动设施与园林艺术布局,供市民进行游憩娱乐及文化体育活动的城市绿地。它主要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等5个中类和11个小类。5.1综合公园规划综合公园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分为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主城区共规划综合公园共14个,面积799.08公顷。其中,市级公园7个,面积603.93公顷;区级公园7个,面积195.15公顷。5.1.1市级公园规划市级公园设施完善,服务半径2500m。在景观组织上,能够充分体现其园林艺术特色。在对现有人民公园、文化公园、南山公园、宁湖水上公园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拟新建东郊生态公园、九眼泉公园、鲁青公园,增加必要的休息娱乐设施,注意保护植被和山体,使之真正成为西宁市区内部的绿心。对于各个公园的主题定位如下:人民公园:定位为市级综合性的中心公园。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公园的活动内容。将现有的园内的动物园拆迁搬至专类公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原场地须进行重行规划设计,以体现公园在西宁主城区的中心地位、满足当地居民休闲活动。对园内的服务设施、活动设施、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的梳理与整治,真正成为西宁市民节假日的好去处。文化公园:定位为市级综合性的以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对公园原有的功能分区进行合理地调整,挖掘西宁文化、历史的内涵,运用各种表现形式体现于公园的整体环境中。充分利用公园的资源,开展各类文化主题游园活动,丰富西宁市民的业余生活。南山公园:定位为市级综合性的以长江源、浦宁友好为主题的公园。扩建南山公园,在园内新建浦宁友好园,以体现浦宁友好、同饮长江水的渊源。浦宁友好园以长江水系为母题,微缩展现长江的沿岸风情。南山是西宁主城区内的一座城市山林,是俯瞰西宁全貌极佳的制高点,以这一特征为卖点,进一步开发南山公园的休闲活动,如登高、眺望、休闲茶室等,成为西宁市区吸引其他城市游客了解西宁的一个窗口。宁湖水上公园:定位为以水为主题的市级公园。通过大面积的水面,开展各类水上及水边活动项目,丰富居民亲水、戏水的空间。东川生态湿地公园:定位为市级综合性的、以湿地景观和活动为特色的公园。东川生态公园是西宁四大湿地——西川湿地、东川湿地、北川湿地、南川湿地中的较早成形建设的一块,将原有的湟乐公园并入开发,改善其原有的设施,并增加新型的游乐设施,重新开放成为西宁主城区的游乐型生态公园。一方面以保护湿地、改善水质为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其景观的设计与改造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寓教于乐。九眼泉公园:定位为市级综合性的以体育休闲活动为特色的公园。西宁大南山总体规划中提出猫儿刺湾体育公园,在本次绿地系统规划中,沿用这一概念,对其用地进行重新的划分,使其满足城市总规要求。公园内部的设施设置以体育活动为主,辅以其他休闲活动,因此将其划归为综合公园,而不是专类公园。鲁青公园:定位为市级综合性的以水文化、齐鲁与青海文化为特色的公园。鲁青公园位于湟水河与北川河的交汇处,与人民公园隔岸而对,以大面积的水面为主,在景观的设计与构成上贯彻“体现山东与青海共饮黄河水的情谊”的主题,集中体现黄河文化、齐鲁文化、青海文化。5.1.2区级公园规划区公园为各区的居民提供休息、游憩、锻炼、学习、娱乐的场所,服务半径1000~2500m。在主城区设立7个区级公园:朝阳公园、果洛公园、西城公园、凤凰公园、海湖公园、湟水主题公园、南川公园。对于各个公园的主题定位如下:朝阳公园:扩建原有的朝阳公园,丰富其活动设施,成为城北区居民假日休闲的去处。果洛公园:以植物造景,满足城东和城中区居民的休闲活动要求的区级公园。在城东居民区和商业区的核心处以丰富的植物景观和亭廊休闲设施来设计,成为商住区内的绿心。西城公园:位于城西区西部工业区内,满足其居民休闲活动要求的区级公园。由于地点离市区较远,设计时考虑其各类活动休闲设施的丰富性,以符合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活动需要。凤凰公园:凤凰山路以北,以绿化为主的,是近山林的一块城市公园,满足城中区的居民休闲要求。海湖公园:位于城市轴线——海湖路上,成为引导城市风向、构筑城市景观的绿洲,同时,也满足城中区的居民休闲要求。湟水主题公园:湟水林场前山部分,演绎河湟文化的区级公园。南川公园:以原南川滨河游园为基础,构建沿南川河两岸水蓝树绿的生态空间,满足城南地区居民休息活动要求。5.2社区公园规划包括居住区内的公园或在几个小区之间建设的为相邻小区居民服务的公园绿地,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500-800m。本次规划按照人均1-I.5m2的社区公园绿地面积设置社区公园,平均分布于各区片的各个居住组团。主城区共规划社区公园15个,面积114.49公顷。5.3专类公园规划专类公园指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有其设施的绿地,包括植物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主城区规划专类公园20个,面积423.14公顷。5.4带状公园绿地规划带状公园指宽度在8m以上,以绿化为主的可供市民游憩的带状绿地,沿城市道路与河流布置,包括沿路和滨水两种类型。主城区规划带状公园13个,面积444.56公顷。5.4.1滨水带状公园规划西宁市主城区内河道贯穿,滨水带状绿地在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规划依托城区河道主要区段形成市级公园,一般河道沿岸建设宽窄不等的滨水游憩绿带,与步行系统相结合,并结合内容各异的小品建设小游园。规划10个滨水带状公园,分别沿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两岸以及解放渠、瓦窑沟、云谷川、深沟等水渠、支流。利用河流整治,在西宁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湿地,对其部分进行旅游及景观规划语设计,成为湿地生态游园。5.4.2沿路带状公园主城区内沿道路两边设置附属绿地,并在部分路段形成沿路带状公园。规划2个沿路带状公园:黄河路小游园,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建,丰富其游园设施;海西路口绿地,面积较小,适当保留。5.5街旁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沿生活性道路按300-500m的服务半径布置面积不少于0.2hm2的小、多、匀的街旁绿地。主城区共规划街旁绿地29个,面积109.22公顷。6.公园绿地绿化指标控制公园设计应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能够满足人民休息、观赏文化活动需要,社会评价良好,逐步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不断提高绿化水平。根据《公园设计规范》,结合西宁市自然条件和绿化现状,公园绿地的基本指标控制如下:各类公园绿地中绿化占用地比率:>70%其中:文化公园、动物园>75%植物园>85%7.公园绿地规划指标西宁市主城区2020年公园绿地规划 表5-1绿地类型规划面积(hm2)人均(m2)占主城区面积(%)G111市级公园603.934.6414.72G112区级公园195.151.50G12社区公园114.490.88G13专类公园423.143.25G14带状公园444.563.42G15街旁绿地109.220.84G1合计1890.4914.54注:总面积12840公顷,人口130万人第十三条生产绿地(G2)规划生产绿地是指专为城市绿化而设的生产科研基地,包括苗圃、花圃、草圃、药圃以及园林部门所属的果园与各种林地。由于生产绿地担负着城市绿化工程供应苗木、草坪及花卉植物等方面的任务,因此,一个城市生产绿地的建设质量,会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园林绿地效果。1、生产绿地选择原则1.1苗圃的建设应分别设于城市的不同方位。1.2苗圃宜建于背风向阳、地势平坦之处,生产区的坡度一般不小于2%。;如建于丘陵地带,应开垦梯田。1.3苗圃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应良好,土层深度在50cm以上,PH值宜为6.0—7.5,含盐量宜低于22%o,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5%,氮、磷、钾的含量与比例应适宜。1.4苗圃地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地下水位宜为2cm左右,并无严重的大气和水源污染,通便利,距市中心一般不宜远于20KM。2、生产绿地建设规划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市生产绿地的面积应占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按此要求,生产绿地必须达到256.8hm2以上,而目前现状生产绿地有11个,占地面积为175.01hm2,其中育苗面积为146.70hm2,由此可见,不能满足城市苗木的供应。因此,结合《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本次在规划区内规划生产绿地13个苗圃,占地面积达到416.10hm2。在原有苗圃用地基础上进行改造,对其经营性质和规模进行指标控制,另外,拟建大型综合性苗木基地,以满足整个城区绿化建设的需求。规划原则依城市需求确定发展指标、规模;依城市建设发展分期分批实施、扩大苗木基地,实现城市绿化苗木的自给自足;依苗木就近调配原则,调整和丰富城市现有生产绿地;并顺应时代要求,实现生产绿地的规模化、专业化、郊区化。生产绿地分区规划主城区生产苗圃用地分布如下:城北区规划有:二十里铺种植园、北川苗圃、高原植物种植园;对小桥苗圃进行扩建,保留西宁现代花卉苗木有限公司、北山林场苗圃。规划面积210.33hm2。城西区保留西宁光华生态苗木科技园,规划通海路苗圃。规划面积29.5hm2。城中区保留水磨租赁地;扩建城南苗圃。规划面积71.37hm2。城东区规划东川苗圃、曹家寨林场苗圃;扩建塔尔山林场苗圃。规划面积104.9hm2。生产绿地总规划用地面积416.03m2,占城市建设用地3.24%。生产绿地分类规划主城区规划生产苗圃用地分类如下:综合性大型苗圃有:二十里铺种植园、北川苗圃、小桥苗圃、城南苗圃、东川苗圃、曹家寨林场苗圃。小型苗圃有:西宁现代花卉苗木有限公司、北山林场苗圃、西宁光华生态苗木科技园,通海路苗圃、水磨租赁地、塔尔山林场苗圃。科研型苗圃有:高原植物种植园。3、综合性大型苗圃区划规划3.1根据育苗生产需要,苗圃应划分为生产区和辅助区。乔木苗的生产可分成小苗、中苗和大苗,小苗生产用地约占乔木苗圃总面积的15%,以营养代装苗为主;中苗生产用地约占乔木苗圃总面积的30%,以地苗种植为主;大苗生产用地约占乔木苗圃总面积的55%,全部为地苗种植。为了提高西宁市绿化树种的种类多样性,远期发展的园林绿化树种在传统绿化树种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以下三类:3.1.1经过个别地段试种,已正常开花结果,景观效果和生长表现良好的新品种。3.1.2在单位附属绿地种植多年,景观效果和生长表现良好的新品种。3.1.3发展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应用潜力大,但未经试种的野生地带树种。生产区用地不得少于苗圃总面积的80%,并可分成以下五个小区:幼苗繁殖小区:应设在土质好,水源近,并靠近管理区的平坦地段。小苗培育小区:靠近幼苗繁殖区。大苗栽培小区:安排在土质一般的平地或缓坡地。科学实验小区:根据不同实验的需要,分别在上述小区内选定,一般宜设在管理区附近。母土小区:应在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处建立,也可在圃外建立采种基地。3.3辅助区包括管理区、机具站、仓库、积肥场等。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道路、水、暖、电等系统,苗圃周围宜营造防护林。4、生产绿地苗木生产规划4.1综合性大型苗圃生产基地:主营城市绿化用苗及种苗培育,在一定发展规模下也可向外地供苗,实现苗木交流供销网络。主要有:油松、杨树、青海云杉、柳树、洋白蜡等。4.2小型苗圃:主营花灌木及花卉,提供西宁市城市绿化用苗,主要有:丁香、水蜡、榆叶梅、黄刺枚、菊类、郁金香、荷包牡丹等。4.3科研生产基地:提供城市绿化抗性用苗,主营苗木从抗性植物表中选择,兼营科研、育种职能的综合性实验苗圃。另外,还有高原野生植物引种驯化及周边省市名优观赏植物引进栽培工作,为城市园林提供较为丰富的绿化材料。第十四条防护绿地(G3)规划防护绿地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绿地。它的主要功能是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危害起到一定的防护和减弱作用。它可细分为:城市防风林带、卫生隔离带、安全防护林带、城市高压走廊绿带、城市组团隔离带等。本次规划区范围以内有山体围绕,同时有三条主要的河流经过,为了保护这些山体、水系以及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应在这些地段设置相应的防护绿地。另外,在一些污染企业的周围以及城市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也应设置不同类型的防护绿地,以充分发挥绿地的防护功能,减轻有害因素对城市环境的破坏。1、 城市组团隔离防护林带城市组团隔离防护林带是在城市建成区内,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在生态敏感区域规划建设的绿化带。它具有多重复合型的功能特征,既能有效缓解城市建成区过渡拥挤的局面保护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又能为市民提供观赏和休闲的去处;还可保持区域绿色空间的延续等,是城市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绿地类型。本次绿地系统规划遵循和延续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思想,在主城区各组团之间,建立4片永久性生态隔离绿地。这些绿色屏障是城市固碳制氧、补充新鲜空气的重要来源,对于改善全市整体生态环境,控制城市无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2、 带状防护绿地2.1安全防护林带2.1.1.在本次规划范围内沿南川河、北川河两岸除设置公园绿地之外的沿河用地必须设置河边防护绿带,宽度不小于30米,以此作为防洪排洪、保持水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东西贯穿城市的湟水河两岸以滨河休闲绿地为主,宽度不小于20米,其西端两岸设置防护绿带。结合滨河公园,注重景观营造,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娱乐的景观空间。在水道的上水口设置水系保护绿地,平均宽度为30米。根据《总规》,西宁城市建设的地震等级以VII度设防。在规划中考虑利用安全防护林带将做为地震时疏散、与救援场地的分散公园绿地连成一个完整的防灾网络,形成不同宽度的安全通道。2.2城市净风林带西宁全年风速不大,静风频率极高,全年以东南风向为主。东、南、西、北各条川内主要受山谷风的影响,在市中心一带近地面气流表现出明显的紊流特征,不利于大气的净化。鉴于西宁地区极高的静风频率,及多东南风向(占20--30%),在绿色网络体系及生态保护格局中,以引入市区外围的新鲜空气进入市区,改善市区内部的气流状况为目的。规划通过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建设,促进气流循环。沿湟水河谷和南北两川形成30-500米的生态绿地;与河流平行的城市主干道也形成一条较宽的绿化带,将气流导入市区,净化城市空气,形成网络化的生态绿地系统,使城市生态与外围的自然生态系统更紧密的结合。2.3卫生防护林带在居住区与工业用地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小于30米,一般要结合道路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布置。2.4道路防护林带2.4.1公路防护绿地2.4.1.1沿过境高速公路设宽度不小于30米的隔离绿带;2.4.1.2城市主干道,绿地宽度不小于30米;2.4.1.3城市次干道,绿地宽度不小于10米。2.4.2铁路防护绿地沿铁路两侧各设置80-550米宽的隔离绿带。城市高压走廊防护绿带城市高压线走廊的防护绿地,规划要求35KV的宽度为12-20米,110KV的宽度为15-25米,220KV的宽度为30-40米。应以低矮灌木及宿根花卉、草坪、地被植物为主,成片状种植;绿地中可布置散步道及休闲设施供市民使用,丰富城市的绿色开敞空间。以上各类防护绿地规划用地总面积为4086.1hm2。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之内的防护绿地为1300hm2;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生态防护绿地为2786.1hm2。第十五条附属绿地(G4)规划附属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绿地等8中类。各项附属绿地的绿地率指标应符合下表:1、居住绿地(G41)规划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居住区绿地是最接近居民生活的一类绿地,其覆盖面广,分布均匀,对“面”上的绿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规划要求充分发挥这类绿地优势,从多方面提高居住区绿地水平,使更多的绿色空间渗透于城市中。居住区绿地规划原则1.1.1居住区绿地建设以宅旁绿地为基础,以小区中心绿地为核心,以道路绿地为网络,使居住区绿地自成系统,并与城区绿地系统相协调。居住区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塑造绿地空间的内在气质,忌硬质景观的堆砌,风格宜亲切、平和、开朗。各居住区绿地应突出自身特点,各具特色。居住区内各组团绿地既要保持格调的统一,又要在立意构思、布局方式、植物选择等方面做到多样化,在统一中追求变化。同时忌用有毒植物,少用带刺、飞毛多、易过敏的植物。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绿地,如居住区的公园或小游园,为居民提供绿地面积相对集中、较开敞的游憩空间和活动场地。新规划的居住区公园或小游园面积应不低于2m2/人;现状公园绿地指标不足的旧居住区应通过逐步改造达到1.5m2/人。充分运用垂直绿化、屋顶、天台绿化、阳台、居室绿化等多种绿化方式,增加绿色效果,美化居住环境。居住区绿地指标1.2.1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绿地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1・2・2居住区公园的面积一般不宜小于1hm2,小区及小游园不小于0.4hm2。1.3居住区绿化植物的选择1・3・1冠幅大,树叶密。1・3・2深根性。由于深根植物根系生长力很强,可向较深的土层伸展,不会因为经常践踏造成表面根系破坏而影响正常生长。1・3・3耐修剪。要求有一定高度的分枝点(一般2米左右),侧枝不能刮碰过往车辆,并具有整齐美观的形象。1・3・4落果少、无飞毛、无毒无刺激气味的植物。如果是经常落果或飞毛絮树种,容易污染居民衣物,尤其污染空气环境。1・3・5发芽早、落叶晚。选择发芽早落叶晚的阔叶树可增加绿色期。1・4居住区道路的分级与绿化一级:居住区级道路。为居住区的主要道路,是联系居住区内外的通道,以车行为主,宽度一般为9米。行道树的高度应在3米以上,在人行道和居住建筑之间,可多行列植或丛植乔灌木,以草坪、灌木、乔木形成多层次复合结构的带状绿地。二级:居住小区道路。3—5米,以人行为主,树木配置要活泼多样。在树种选择上,可以多选小乔木及花灌木,特别是一些开花繁密的树种,叶色变化的树种,如复叶槭、西府海棠、丁香类、红叶李、洋白蜡等。三级:居住区组团级道路,一般以通行自行车和人行为主。绿化与建筑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路宽2—3米,绿化多采用开花灌木,如华北珍珠梅、黄刺玫、榆叶梅、连翘等。四级:宅前小路,是同向各住宅区或各单元入口的道路,宽度为2米左右,只供人行,绿化布置时要适当退后路缘0.5—1米。2、公共设施绿地(G42)规划公共设施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开敞性,其附属绿地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同时还应结合公建自身特点强调其外向性景观特色。道路两旁的公共设施与高层建筑应预留绿地广场,与道路景观和城市景观相协调。主要规划指标详下表:表5—2序号项目名称绿地率(%)1宾馆、疗养院>502学校、医院>403体育场馆、文化宫等与游乐用地>353、 工业绿地(G43)规划工厂附属绿地对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增进职工身心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厂绿地风格力求蓬勃向上,体现各自的企业形象特点。工厂绿地应重点抓好厂前区、生产区、宿舍区及道路绿化等环节。厂前区绿地直接代表企业的形象,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加强厂前区绿地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并注意和城市景观相协调。生产区绿地应满足生产、卫生防护要求,体现特有的工业景观特点。如对光照要求较高的工厂应多选用低矮植物,污染较严重的工厂应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及污染程度选用抗性强的植物以降低污染;仓库和堆场周围的绿地应选择防水树种。工厂内应设置集中绿地,集中绿地宜辟建小游园,应靠近或布置在职工生活区,为职工提供一个工作之余的休息、娱乐和景观环境。各类工厂应重视屋顶、墙面、棚架、室内绿化等多种绿化方式,增加绿地率,创造绿色环境景观,加强绿地空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作用。4、 仓储绿地(G44)及市政设施(G47)绿地规划4.1、 仓储绿地规划绿地率为20%以上。其绿地风格宜简洁、美观。绿地布局及植物选择与配置,首先要满足交通要求,便于装卸运输与安全防火等。4.2、 市政设施绿地规划绿地率为30%以上。其绿地应以卫生防护功能为主,同时结合市政设施类型选择绿化美化方式,创造绿色景观。水厂绿地率应达到45%以上。5、 城市道路绿地(G46)规划规划目标:通过道路绿化使道路绿地覆盖率普遍达到30%--40%,形成主次分明,结构完整的道路绿地系统,与其它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改善西宁市的自然环境,形成美好的城市形象。指导思想:以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分析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的路网结构及其余各专项绿地的布局情况,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同时考虑到当地的道路绿化现状,合理布局道路绿地,重点建设一级景观道路及中心城区内较能体现城市风貌的主要道路。道路绿化的控制指标道路绿地建设要加强道路的普遍绿化,力争新建道路覆盖率达到30%—50%。按《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97)规定:园林景观道路的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道路绿地分类规划重点建设反映城市特色的道路。规划将道路分为三类,分别为景观林荫道、交通性景观干道、一般绿化道路、道路与道路的交叉点设置的道路景观节点。景观林荫道:该类道路是指占据城市轴线或有通透性的道路,如长江路,胜利路、昆仑大道。其植物配置精致,周围环境质量优良,自身形成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起主要的骨架作用。绿化设计强调整体的绿化效果,注重实现通透。交通性景观道路:该类型道路包含次干线以上的道路或对外交通干道,如八一路、祁连路、海湖路、南川大道。由于交通量大,规划强调绿化的防护性结构和车行时的连续性动态景观效果。植物选材和配置应保证对交通躁声和烟尘的衰减作用,兼顾景观效果,建立景观层次丰富的城市景观走廊。一般绿化道路:指城市中非干线道路,车行量相对较少如共和路、五一路、海晏路。该类型道路绿地以行道树为主,重点体现为市民服务的特质。各道路交叉口,道路与河流交叉口,市内道路与过境道路及高速公路相交地段,作重点绿化,成为城市亮点。第十六条其他绿地(G5)规划其它绿地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植被覆盖较好或应当改造好的区域。在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中这类绿地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南北两山。1、规划原则1.1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空间层次中的绿地,规划以满足城市生态、景观保护和居民游憩的功能需要,作为城区公园绿地功能的补充,使城市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生态景观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延续、完整性原则。其他绿地体现了城市规划区的资源状况。规划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地,统一规划,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使用性质不变原则。其他绿地与城市和居民关系密切,规划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要求保持现状或定向发展,原则上不改变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使用性质。2、外围绿色控制区域的规划设想西宁市城区外围绿色控制区域指规划区内除去城市建设用地外的区域。该区域环绕西宁市区,对维护西宁市城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基本规划要求是保护好自然水体、山林和农田等绿地空间资源,建立为保持生态平衡而保留原有用地功能的城市生态景观绿地。本规划建议在该区域内进行适当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发展绿色产业,力争在可植树区域内,林木面积达到80%以上,使西宁市区真正为绿树森林所环绕,从而真正达到“森林围城”的目的。3、大南北山规划要点西宁市南北两山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是西宁市城市生态景观与游览的重要区域,它既是为西宁遮挡风沙的天然屏障,也是西宁市城市背景的美丽风景线、是为西宁市输送新鲜空气的氧吧和生态屏障,也是为市民提供郊游、休闲、文化体育等活动的场所以及开展高原植物和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良好场所。本规划建议对该区域进行全面、综合的保护与利用,深入挖掘各类资源,将该区域建成为城市中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休闲风光区,提升西宁市在全国的旅游观光地位,为西宁市民提供舒适的郊野度假空间。3.1大南山公园建设以大南山风景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本着先绿化后建设的原则,将南山东起杨沟湾,西至阴山堂,南与湟中县接壤,北至规划的凤凰山路,总面积105平方公里的区域建成西宁大南山公园,近期内完成48平方公里内的绿化、道路、水利设施及6个景区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把大南山公园做成全省生态绿化的精品工程。大南北山生态防护林带建设结合南北山沟道治理,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加快与城市结合部的生态防护林带的建设。南北山部分地区山高坡陡,沟壑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缺乏,暴雨集中,水力侵蚀严重,伴随局部重力侵蚀,集中进行该类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对西宁市的环境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规划在南北山前地带建设100-300米的城市防护绿带。4、市郊造林绿化及城郊农田林网建设市郊造林绿化是西宁大生态环境建设中一项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市郊尽快建成多林种、多功能的绿色防护林体系,规划重点以营造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四旁植树和庭园绿化为主,大力营造果木经济林,发展特色公益林和效益林,使市郊造林绿化类型更加丰富多彩,最终形成优美的城郊周边环境和绚丽的自然景观。4.1城郊农田林网规划。在市郊现有耕地范围内,按照市郊农田小林网的规划布设特点,为使农田林网真正起到防护作用,农田林网占地面积必须达到耕地总面积的5%以上。城郊四旁零星植树。农村的“四旁”植树是“小康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发展庭院种植业的主要基地,应该鼓励群众大力发展村前庄后,房前屋后和庭院绿化,美化活动。第十七条各项绿地规划指标西宁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一览表 (表5-3)序号代号绿地类别面积(hm?)人均(m2/人)占城市建设总用地(%)备注1G1公园绿地1890.4914.5414.722G2生产绿地416.103.23.243G3防护绿地1300.0010.0010.122786.10建设用地之外小计6392.6950.544G4附属绿地>2606.28>20.05>20.29中计>8998.97>70.5938.645G5其它绿地4800.00合计>13798.97注: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2840公顷,城市规划区总面积38000公顷;城市规划人口130万人。第六章相关绿地规划第十八条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规划在全面分析城市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思想,从开放空间系统、景观廊道系统、城市标志系统等与绿地密切相关的因素方面,提出规划构想和思路,以期在城市景观元素设计、景观风貌塑造上发挥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作用,提高规划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1、开放空间系统为了保持并进一步强化西宁市“山、水、城”融于一体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应首先加强南北两山、三河六岸的生态基质和城市开放空间建设。1.1南北两山:是西宁独特的自然生态基底,规划对山体空间制定了分类建设开发利用的原则:城市公园区——山体入城部分。在现状绿化条件较好的地段,规划有多个城郊开放性公园,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质量,建设景观设施和景点。风景旅游区——山体前山部分。保护已有的山体植被,在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生态控制区——山体后山部分。主要以生态环境改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绿化抚育等绿色生态建设为主。1.2三河六岸:是塑造城市开放空间特色的纽带和桥梁。规划主要通过“软质景观”体现城市自然风貌,结合带状城市特色,利用“三河六岸”形成的十字轴滨河自然景观游览带,串联各组团之间的四片永久性生态隔离绿地,形成西宁个性化的城市空间形态。2、景观廊道系统2.1城市景观轴线:主要通过“硬质景观”体现城市人文景观的发展。它由新行政中心至传统历史风貌街区的东西向干道(西大街——东关大街)和站前广场至南山的南北向城市干道(建国路)组成。规划保留所有古城遗址,将其建设为遗址公园。在这两条轴线上集中了城市的主要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商务博览、民俗表演、市民活动。以建筑、雕塑、园林小品、街景设施等为主要构景元素,结合绿化构建城市景观道路。林荫景观道路:根据规划城市道路骨架“四横十一纵一环”,本次规划这些道路为林荫景观道路。建议对这些道路精心组织绿化设计,增加植物层次及品种,突出植物的造景功能,形成一条道路、一种风格、一种特色。3、城市标志系统3.1节点:节点的设置是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室外活动场所,便于市民欣赏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往来的机会,包括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和水空间,它们是市民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景观的集中体现。本次绿地系统景观规划通过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等公共绿地建设安排,使平淡的城市空间景观呈现出收与放、动与静、软与硬、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增强城市的可视性与兴奋点。主要有:中心广场、新宁广场等16个主要景观节点。地标:好的地标是城市良好形象的体现。城市地标有门户地标、中心地标、地区地标等不同类型,形成完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标系统。与绿地系统关联密切的是门户地标。门户地标——在城市主要出入口设置,结合绿地以绿化和雕塑为主要元素,反映城市特色,强化城市形象,突出入口标识。如西塔高速立交、峡口立交等5个门户地标。中心地标——城市各组团依据自身的功能和空间形态,形成具有向心凝聚力和反映各城市组团特征的标志形象。结合绿地系统中组团中心公园、广场共设计了8个中心地标。第十九条历史文脉保护利用中的绿地规划高原古城西宁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城市周边赋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城区文化遗存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分析西宁市历史文脉特征,将有利于城市文化特色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得以体现,使绿地建设和历史文脉保护相互依存,有机结合。一方面杜绝在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对历史遗存的践踏和毁灭性破坏;另一方面可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融入绿地景观中,创作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绿色空间。在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西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框架内,宏观上遵循南北向的民族文化轴线和东西向的自然风光与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通道;中观上充分利用历史遗存、遗址,建设各类型特色文化公园,如:沈那文化遗址生态公园、虎台遗址公园、南凉康王墓景区、香水园历史风貌区等;微观上结合老城区改造保护,对富有历史文化信息的历史格局、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划定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通过绿化建设景观协调区。第二十条避灾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在正常时期对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常时期更可体现其突出的减灾、救灾与避灾的功能。避灾规划是提高城市防灾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避灾绿地规划的内容应纳入城市防灾规划之中。1、避灾据点规划避灾据点与避灾通道,主要是针对震灾及震灾引发的二次灾害(如:火灾、水灾等),利用广场、绿地、文教设施、体育场馆、道路等建立起城市避灾体系。1.1一级避灾点规划一级避灾点:是震灾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均匀合理地分布于中心城区范围内。一级避灾据点应利用小型绿地或小区的公共设施(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等)建设,需在城市的详细规划中具体定位,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只能提出建议性的位置和规模。根据避灾据点对安全性、可达性以及面积规模的原则要求,规划提出将面积规模在1000m2以上的社区公园和小游园作为一级避灾点,以300-500m的服务半径覆盖中心城区,规划设计时留有一定的开敞空间,保证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有紧急疏散空间,植物的选择要采用防火种类,如珊瑚树、洋白蜡等。二级避灾据点规划二级避灾据点是震灾发生后的避难、求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二级避灾据点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居民的生活场所,也是城市恢复建设的重要基地。将人民公园、文化公园等市区级公园作为二级避灾点,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平常时期与非常时期的不同的使用特点,形成多功能设施,以提高城市的减灾、救灾、防灾、避灾能力。2、避灾通道规划利用城市道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为保证城市居民的避灾行为与城市自身的救灾和对外联系等不发生冲突,避灾通道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沿胜利路、冷湖路、南川西路、共和路、海晏路、七一路等生活性道路两侧规划10-15米的绿化带,保证通道的安全性和避灾据点的可达性。第七章树种规划第二十一条规划目标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对西宁市城市园林绿化主要应用植物品种作出科学规划和特色设计,营造富有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绿地景观,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第二十二条树种规划的原则1、树种规划要基本符合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遵循本地地带性植被类型所展示的自然规律。2、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少量经过长期考验的外来树种作为骨干树种。3、要求骨干树种对本地风土及具体土壤条件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特别是没有毁灭性病虫害;具有抵抗,吸收污染能力;栽培管理简便,易于大苗移植。4、种植配置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草、地被相结合,速生与慢生相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生态稳定性的复合式植物群落。5、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6、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优先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第二十三条技术经济指标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西宁市城市绿化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为1:3。2、速生与慢生树的比例西宁市城市绿化速生与慢生树的比例为2:3。第二十四条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选定1、基调树种选择选用应适性强,适生范围广,栽培管理简便,品种少而精,栽培数量和范围多而广,能形成明显的绝对优势的树种作为基调树种,是全市的主栽树种,以形成全市的绿化基调。根据调查分析和规划原则,提出西宁的基调树种分别是:青杨、旱柳、白榆、青海云杉、紫丁香共五种。2、骨干树种的选择选用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以突出地方特色,要求树种的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生长良好,并且种苗易得,易于大苗移植和栽培管理的树种为骨干树种,以便能在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中发挥骨干作用。选用的骨干树种主要有:青杄、油松、紫果云杉、祁连圆柏、小叶杨、新疆杨、大叶榆、馒头柳、垂柳、毛白杨、西府海棠、暴马丁香、山楂、落叶松、榆叶梅、连翘、黄刺玫、探春、红玫瑰、牡丹、珍珠梅、木藤蓼共22种。3、植物材料的应用根据西宁市半年春秋、半年冬和夏季温凉、冬季漫长的气候条件及现状树种构成,在植物配植上,除重点发挥夏秋的最佳景观效果,更多的还要兼顾冬季景观。在树种规划上要求常绿乔木的比例达到20%—30%(立地条件相对好且绿化基础较好的市级、区级公园绿地和一、二类居住区绿地要求达到30%,其他各类绿地要求至少达到20%),落叶乔木要求达到40%—50%,灌木为30%。针对不同的绿地类型做好植物配置,提高绿化效果,使植物景观更适合于高寒地区的植物种植特点。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兼顾新品种的开发。可适当选用经过长期考验的外来树种和引种,驯化一些高原地区特有的野生植物种类为园林所用,以丰富城市绿地的植物种类。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尽量不选用在高寒地区生长不稳定的树种作为行道树。由于西宁市树种贫乏,特别是行道树种就更少,应改变“三同”(即同一树种、同一规格、同一距离栽植)的种植习惯,采用株间混交方式及分段混交方式栽植。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的原则。在道路绿化带足够宽时,要考虑乔、灌、花、草结合的自然式种植,通过植物种类的配置形成每条街道各异的植物景观群落,因地制宜地打破行道树栽植的传统格局,以形成一街一景的街道植物景观,增加街道的标识性。第二十五条市树、市花拟定市树:柳树;市花:丁香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第二十六条规划与建设目标1、保护培育西宁的植物景观特色,满足市民文化娱乐、休闲、亲近自然的要求;2、优化城市树种结构,提高绿化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的机能;3、引导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和科学利用,促进绿化苗木生产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4、构筑城市绿色空间的艺术风貌,营造城市周边森林生态屏障,充分展现城市个性。第二十七条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坚持以保护为主,科学利用,合理发展的原则,建立青藏高原森林植物种质库,高寒野生植物园,高原野生动物园,保护生态多样性。1、2006-2010年建成高原森林植物种质库,保护植物种质资源500种;建设高寒野生植物园,就地保护森林植物300种;2、2010-2020年收集保存青藏高原森林植物种质资源1000种;异地保护青藏高原高寒森林植物500种;第二十八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1、建立达板山自然保护区、拉脊山自然保护区,划定核心保护范围,设立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和高山灌丛生态系统保护类型,保护动植物资源,使森林景观多样性。2、加强河流水系的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划定河道两侧的河道防护林控制范围,加强保护林木植被、水体生物和野生动植物物种繁殖、生长、栖息环境,通过四块湿地的建设,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及可视性,增强水面活力,创建人与动物和谐、休闲观赏亲近的人工景区,唤起并教育人们参与并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行为,增强城市环境形象。3、通过建立西宁市南北两山生态绿化保护区,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提供屏障;通过建立高原野生植物园和高原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保护青藏高原生物物种资源。4、城市公园及绿地是承担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工作中的关键。结合规划对新增的各类绿地建设,注重植物多样性配置,注意不同生态类型的绿地建设,建立多样的人工绿地生态系统,使得城市绿地系统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5、抓好城市古树名木的调查工作,实施古树保护和复壮,并实现古树名木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特别是要抓好珍稀物种的编目,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和计划。6、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中,加大生态环保养护技术应用、推广应用无污染防治病虫害技术,避免不适宜的养护方法造成城市环境的污染,破坏城市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第二十九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管理对策1、就地保护措施及对策建立保护区系统或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于必要时,制定准则据以选定、建立和管理保护区或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区;管制或管理保护区内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的生物资源,以确保这些资源得到保护和持久使用;1.4促进保护生态系统、自然生境和维护自然环境中有生存力的物种群体;1.5在保护区域的邻接地区促进无害环境的持久发展以谋增进这些地区的保护;除其他外,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计划或其他管理战略,重建和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促进受威胁物种的复原;制定或采取办法以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体在使用和释放时可能产生的危险,即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久使用,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险;防止引进、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胁到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的外来物种;设法提供现时的使用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组成部分的持久使用彼此相辅相成所需的条件;1.10依照国家立法,尊重、保存和维持土著和地方社区体现传统生活方式而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久使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做法并促进其广泛应用,由此等知识、创新和做法并的拥有者认可和参与其事并鼓励公平分享因利用此等知识、创新和做法而获得的惠益;1.11制定或维持必要立法或其他规范性规章,以保护受威胁物种和群体;2、移地保护措施及对策最好在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原产地采取措施移地保护这些组成部分;最好在遗传资源原产地建立和维持移地保护及研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设施;采取措施以恢复和复兴受威胁物种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将这些物种重新引进其自然生境中;对于为移地保护目的在自然生境中收集生物资源实施管制和管理,以免威胁到生态系统和当地的物种群体。3、鼓励措施与对策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学会和协会的优势,动员全社会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并酌情采取对保护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起鼓励作用的个人或群体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第三十条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管理对策1、野生植物管理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禁止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因科学研究、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需要,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申请采集证。采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申请采集证。采集城市园林或者风景名胜区内的国家一级或者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须先征得城市园林或者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分别依照前两款的规定申请采集证。采集珍贵野生树木或者林区内、草原上的野生植物的,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规定办理。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发放采集证后,应当抄送环境保护部门备案。采集证的格式由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采集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和方法进行采集。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报告批准采集的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禁止出售、收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批准。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经营利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植物的,必须经进出口者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查验放行。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关野生植物进出口的资料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采集或者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野外考察的,必须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其审核后,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批准;直接向国务院野生在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2、法律责任未取得采集证或者未按照采集证的规定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有采集证的,并可以吊销采集证。违反本条例规定,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没收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非法进出口野生植物的,由海关依照海关法的规定处罚。伪造、倒卖、转让采集证、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有关批准文件、标签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收缴,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外国人在中国境内采集、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未经批准对国家重点野生植物进行野外考察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收购的野生植物和考察资料,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一发给予行政处分。依照本条例规定没收的实物,由作出没收决定的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第三十一条城市在册古树名木的基本情况据2003年调查,西宁市辖区现有古树名木163株,其中,按管辖区域分:城东区5株、城西区3株、城中区26株、大通县30株、湟源县46株、湟中县53株;桉树龄分:有可能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35株(树龄500年以上)、二级保护的17株(树龄300-499年)、三级保护的111株(树龄100-299年);按分布地域分:在城市的有34株、在农村的有129株;按生长位置分:生长于单位庭院的22株、个人宅院的7株、寺院的4株、其它130株;按生长分布分:散生的113株,群状的50株;按树种分:有青杨87株、云杉32株、榆树25株、紫丁香3株、暴马丁香2株、侧柏3株、旱柳4株、白梨3株、柽柳1株、槐树1株、核桃树1株、李树1株。第三十二条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1、立法规划依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的要求,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和论证工作。对确定的古树名木分市、区两级管理,做好标志、挂牌子,进行有效地保护。市、区两级园林绿化部门应更全面调查市区范围古树名木的实际数量和基本情况,组织专业队伍按古树名木的申报程序进行评定、申报,把市区的古树名木都列入法定保护范围,落实养护管理责任人(单位),并针对性地制定《西宁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和有关养护管理的技术措施。2、宣传规划要加大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覆盖面最广的媒体开辟古树宣传专栏,也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动态、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等给予及时报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利用电子媒体进行宣传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电脑的不断普及,为古树名木保护建立通过互连网进行宣传奠定基础。可在互连网上开设古树名木保护的网页,通过互连网传播古树保护的知识。2.3编写书籍宣传组织专家编写相关书籍,在广大市民中普及古树名木的知识,如古树名木概况、有关典故、历史传说、民间趣谈、保护知识等,增加市民对西宁古树名木的了解,激发群众爱护古树名木的热情。同时,也可专门组织专家系统地编写古树名木保护研究的书籍,系统介绍古树名木的树龄鉴定、树种构成、气候与社会变迁影响等,涉及生态学、物候学、历史学、树木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为古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4开展现场宣传可考虑在公园、广场等公众场所派发宣传传单,举行咨询活动、举办讲座等。也可利用古树的保护围栏进行古树铭牌和宣传标语等方式的宣传,对一些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可适当增加铭牌的内容,强化宣传效果。3、科学研究规划开展有关古树名木的基础研究及养护管理技术的研究,制定西宁市古树名木管理技术规范,使养护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西宁古树种群生态研究古树名木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生态景观,并与周围植被组成了一个小生态群落。研究这种群落的生态,旨在弄清相关植物种群的生态习性、功能以及相互影响,特别是其它植物对古树生长的影响,为古树名木保护在植物配置方面提供依据。古树名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技术研究目前,危害西宁市古树名木的病虫害主要烂皮病、蚜虫、潜叶蛾等,而普遍采用的防止方法是以喷洒化学农药为主,造成的环境污染较大。应探索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法和专用器械,以解决有效防治病虫害与减轻农药污染的矛盾。古树名木复壮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古树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营养状况的调查。通过对古树群体或单株生长的地理环境、土壤状况、植被情况及古树的生长势等,确定标准样株,制定指示古树生长的参数。通过对古树的营养状况调查,制定不同树种的古树正常养分含量,使古树的营养实现量化管理。4、养护管理规划制定西宁市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技术规范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市区古树名木养护管理的技术规范,使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抢救生势衰弱的古树对古树生势衰弱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立地、土壤、营养、病虫害等方面的相应补救措施。清除古树周围的违章建筑封补树洞及树枝截面在册的古树名木有树洞的,应有各区园林绿化部门指派专业队伍按照有关方法进行封补。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第三十三条近期建设项目(2006年—2010年)西宁市区作为国家园林绿化先进城市,2005年8月10日被省建设厅正式命名为为“青海省省级园林城市”,并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业公司亏本原因分析报告模板
- 福建师范大学《山水画技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金属行业氧化铝之四问四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规范标准管道考试题目
- 美工室改造方案与总结
- 小班认识身体课件
- 2024年贵州客车驾驶员考试试题
- 2024年东营道路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 2024年榆林公交车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昭通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
- 痛风性关节炎的健康宣教
- 统计与概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酒店客房运营管理酒店客房房态管理及优化培训课件
- 2023年12月辽宁沈阳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退役大学毕业生士兵401人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答案带详解
- 海外施工安全管理的特色与挑战
- 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业设立论证报告
- 家政服务保洁收纳培训方案
- 《气敏传感器》课件
- 怎样让桃树高产桃树高产栽培技术
- 京剧音乐艺术研究
- 驾校联盟可行性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