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件:宏观经济政策_第1页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件:宏观经济政策_第2页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件:宏观经济政策_第3页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件:宏观经济政策_第4页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课件:宏观经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政策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领会相关基本概念,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重点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实际运用。掌握银行制度和货币创造机制,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般掌握供给管理政策。

基本概念: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挤出效应;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货币创造乘数;公开市场业务学前导读:

学习重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内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统一与矛盾;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的运用;自动稳定器;银行制度;货币创造机制;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学习难点:财政政策的运用;货币创造机制;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学前导读: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内容1.充分就业2.价格稳定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内容1.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社会稳定考虑,充分就业都被列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内容2.价格稳定

持续的价格上涨,使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引起收入的再分配。通货膨胀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社会的投资与储蓄,阻碍经济增长,因此政府需要把价格稳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内容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不但能够提高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能够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因此这一目标是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之一。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内容3.国际收支平衡

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一方面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均衡的破坏;另一方面,大量国际收支盈余使本币升值,出口受阻;大量国际收支赤字时,进口过量,失业增加。因此,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也是实现国内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统一与矛盾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性

就业人数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

如果就业增加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就会妨碍后期的经济增长。如果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就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代替。

如果经济增长大部分是由资本密集型投资增长带来的,反而带来结构性失业。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统一与矛盾2.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的统一与矛盾

价格稳定可以为充分就业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和生产环境。

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往往引起通货膨胀。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统一与矛盾3.价格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统一与矛盾

价格稳定有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价格稳定。

过分强调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就会受到阻碍。

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引发通货膨胀,又会阻碍经济增长。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统一与矛盾4.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统一与矛盾

当充分就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时,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为了追求充分就业,需要引进外资,不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进口的增加,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统一与矛盾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既存在一定的统一性,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政府要综合考虑各个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对经济目标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得失,使各项政策相互配合。此外,还要考虑到政策本身的协调和对时机的把握程度,以提高政策运用的有效性。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三、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总供给总供给总需求三、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一)需求管理

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总需求<总供给→失业→扩张性政策工具总需求>总供给→通货膨胀→紧缩性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二)供给管理

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财政就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政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简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1.财政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出2.财政收入:各项税收,政府公债二、财政政策的运用财政政策特点:逆经济风向行事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一)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调节目标:刺激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二)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调节目标:抑制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三、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又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三、自动稳定器(一)政府税收制度

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普遍减少,个人和企业纳税就会自动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消费和投资的下滑。

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加会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上升到较高的纳税档次,从而起到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三、自动稳定器(二)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人数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就会相应增加,可以间接地抑制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总需求水平的下降。

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额也自动减少,从而就抑制了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三、自动稳定器(三)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当经济衰退或萧条时,农产品价格降低,政府按照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以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当经济繁荣或扩张时,农产品价格上涨,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增加。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三、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可以自动地发生作用,无需政府做出任何决策,因此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但是要注意的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减轻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不能改变萧条或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财政政策。

因此,政府仍然需要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四、政府公债与赤字财政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其结果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凯恩斯主义认为赤字财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第一,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保证了债务的偿还,不会引起信用危机。第三,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偿还债务,弥补赤字(“公债哲学”)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注意:公债并不是直接卖给公众或厂商,而是由财政部发行,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向财政部支付货币,财政部用这些货币进行各项支付,刺激经济。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政策时滞

政策措施从方案的提出、议会的讨论、总统的批准到最后执行都有一个过程。即使政策开始实施,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输入经济和产生效果。在这一段时期内,经济形势也许会发生变化,使方案执行后失去应有的效果。如果经济形势在此时已经发生逆转,政策的实施还会起反作用。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2.预期的影响(不确定性)

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往往会面临两个不确定性:一是乘数大小的不确定性,二是财政政策作用使总需求水平达到预定目标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例如,新冠疫情之后,为了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一些城市向民众发放了消费券,这些消费券能否起到带动消费的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3.利益集团的影响

财政收支的变动必然产生收入再分配效应,这往往会遭到因此而受损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的阻挠。

各种利益集团或是直接向政府施加压力,或是通过院外集团影响立法机构来阻挠财政政策的实施。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4.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物价上升,如果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变,实际货币量将减少,可供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贷款利率上升,贷款成本增加,私人投资减少,消费减少。这就意味着,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可能引起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挤出效应”。挤出效应会影响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二节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一、凯恩斯货币供求理论(一)货币需求理论1.货币需求动机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满足日常交易、预防意外和投机获利的需要。相应的,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货币需求。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一、凯恩斯货币供求理论(一)货币需求理论1.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动机预防性需求投机动机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成反比2.凯恩斯陷阱

投机性货币需求与银行利率呈负相关关系,意味着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极高时,这一需求量等于零,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2.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者“流动偏好陷阱”。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又称为货币存量,是指某个时间点上一国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以及商业银行通过货币创造乘数提供的存款等。狭义货币:M1=现金+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M1+定期存款更广义的货币:M3=M2+大额定期存单(二)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当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实现均衡。(三)货币市场均衡rLOr0r1ABL(m)m0m1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一)商业银行是通过吸收存款,创造和收缩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1.负债业务2.资产业务3.中间业务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一、银行制度(二)中央银行

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二)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1.作为发行的银行2.作为银行的银行3.作为国家的银行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三、存款创造与货币创造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按法定准备金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银行存款为活期。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存款人(1)银行存款(2)=(3+4)银行贷款(3)=(2)×0.8存款准备金(4)=(2)×0.2甲乙丙…合计1008064…500806451.2…400201612.8…100

式中:D表示存款总和;R表示原始存款;rd表示法定准备率。

式中:K表示货币乘数

上例中,法定准备率是0.2,则K=5。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货币供给数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中央银行初始投放的货币数量和货币乘数。推导发现,货币乘数大小与法定准备金率有关,法定准备金率越大,乘数就越小。

思考:如果中央银行改变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量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四、货币政策原理、工具与运用(一)货币政策原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经济萧条:放松银根,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收缩银根,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量利率总需求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二)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法定准备率:可贷资金增加,利息率下降,投资和消费增加;提高法定准备率:可贷资金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和消费减少。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2.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这种贴现时所付的利息就称为再贴现率。降低再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资金,可贷资金增加,利息率降低。反之。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公共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又称金融市场,是各种信用工具交易的场所。又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与利率的货币政策手段。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期,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相当于中央银行发行了货币。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促使利率降低,刺激投资和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时期,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少,相当于中央银行回笼了货币。利率提高、控制了需求、平抑了物价。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三)货币政策的运用1.经济萧条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2.经济繁荣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五、货币政策运用的局限性1.流动性陷阱使货币政策失效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如果利率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无论货币供给量如何增加也不会使利率继续降低,人们也总会把货币持在手里,货币政策很难起作用。

在经济膨胀时期,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增加,利率反而可能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上升。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五、货币政策运用的局限性2.作为反衰退政策的效果不明显

在经济衰退时期,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即使松动银根,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也不肯轻易贷款。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五、货币政策运用的局限性3.政策时滞

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最终传导至就业和国民收入,这一过程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五、货币政策运用的局限性4.货币政策作用要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经济萧条时期,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就难以奏效。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利息率较高,商业银行仍然愿意多放款,无法减少货币供给量。

公开市场业务由于公众不配合而流于失败。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其他政策措施等也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第三节需求管理(二):货币政策五、货币政策运用的局限性5.货币政策对不同部门产生的作用不同

即使是同样的货币政策,在不同部门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