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爬山虎的脚读想理解讨论作业拓展导入板书
你能说说你喜欢爬山虎的叶子,还是“脚”?或者喜欢课文的什么地方?叶子和“脚”是爬山虎爬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好吗?新课导入返回读一读,想一想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边读书,边画一幅简笔示意图。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2.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这“细丝”呢?爬山虎的脚3.播放第四自然段的朗读录音,完成下列任务
(1)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2)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触变巴弯拉贴描写动作的词构成了爬墙过程爬山虎的“脚”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因而产生了拉力,这拉力能使它在墙上贴紧。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呢?返回
不行。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因而不能用“一步一步”。
1.作者写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我会理解没触着墙2.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说说爬山虎的脚的变化过程吗?触着墙
萎了。灰色、牢固。3.文中有句话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墙很牢固,让我们找一找。(找出相关语句,尝试用“……要是……休想……”造句。)4.多么值得敬佩的爬山虎啊!风雨无阻、攀登不止,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什么新的认识吗?不屈不挠!!!返回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的“脚”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启发?
观察要细致全面;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我来讨论返回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地方(1)墙上屋顶上。叶子的的特点(2)走进嫩叶嫩红—娇嫩可爱大叶嫩绿—引人注意初生:枝状如细丝脚的特点(3-5)抓住特点观察细致向上爬:触、变、巴、拉、贴、爬离墙萎,触墙活爬的有韧性返回二、汉字小游戏(换偏旁组新字,再组词)。布置作业一、拼拼写写我能行。jūnyún(
)
yèbǐng(
)chùjiǎo(
) zhújiàn(
)hénjì(
) pūmǎn(
)辅辅导哺哺育均匀叶柄触角逐渐痕迹铺满径直径经经常三、各就各位(选择正确的解释)。新鲜:①食物没有变质;②植物没有枯萎;③少见的,稀罕的;④(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2.我们班发生了一件新鲜(
)事。3.草原上空气新鲜(
),一碧千里。4.妈妈买回了四五斤新鲜(
)鸡蛋。①②③④四、阅读直通车。
紫藤萝瀑布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
)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只是就是下一张“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
)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像是下一张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
)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正是下一张2.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写出两种,并摘录文中的句子,抄写在下面。(1)(2)
比喻紫色的大条幅上……迸溅的水花。拟人仔细看时……和阳光互相挑逗。点
视觉远近面1.将下列词语按顺序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只是正是像是就是3.文章写盛开的紫藤萝,作者从
的角度,由
及
,由
到
,写出了花的“盛”。4.从下列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紫藤萝的紫色和芳香使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活力与永恒,促使她振奋精神,阔步向前。返回1.
交流一下:爬山虎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里的“脚”写得这么具体形象,这说明了什么?拓展延伸作者是个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我也要会观察2.爬山虎
爬山虎,亦称“巴山虎”“地锦”等,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爬山虎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绿化覆盖面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由于爬山虎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它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3.爬山虎与垂直绿化
直绿化又称攀缘绿化,是利用攀缘植物向建筑物或棚架攀附生长的一种绿化方式。爬山虎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大学体育(Ⅳ)》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怀化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的卫生与健康》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昌学院《新闻与纪实摄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大学《纺织物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虚拟现实开发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医用化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蒙台梭利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体育学院《服务营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Adverb revision(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译林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下册
- 《公司法完整版》课件2024
- 2024年下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真题及答案
- 海康威视电力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街舞培训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期末练习卷(模拟试题)-2024-2025学年 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白血病合并感染
- GB/T 18601-2024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
- 有机肥配施氮肥对玉米根系生长、氮素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024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大学美育教程》第二单元-心灵的熏陶:审美活动
- 2023年云南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