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学讲义_第1页
地震工程学讲义_第2页
地震工程学讲义_第3页
地震工程学讲义_第4页
地震工程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地震与地震动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绝大多数很小,不可以用灵敏仪器测量的约占99%;可以感觉到地为1%,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7%),平均每年大约发生18次。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亡事故及经济损失。如在20世纪,前80年(1900—1980)全球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05万人,平均每年死亡1.3万人。1990年伊朗鲁德巴尔地震造成5万多人丧生。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紧急损失高达960亿美元就是例证。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1、1、1地震类型与成因地震地震诱发地震:主要用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及工程活动(如兴建水库)所引发的地震,一般不太强烈,仅有个别情况(如水库地震)会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由地壳构造运动所产生,次数多,占地震发生总数约90%,释放的能量大,影响范围广,造成的危害严重。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所引起。陷落地震:由于地下空洞突然坍塌而引起。强度低,影响范围小。地震工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构造地震。对于构造地震,可以从宏观背景和局部机制两个层次上揭示其具体成因。宏观背景:地球的构造:R=6371Km约6400Km包括:地壳、地幔与地核。地壳有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出地面的沉积层外,陆地下面的地壳主要为:上不是花岗岩层,下部为玄武岩层;海洋下面的地壳一般只有玄武岩层,革除厚薄不一。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这一薄薄的地壳内。地幔主要有质地坚硬的橄榄眼组成,它具有粘弹性,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不断释放能量,从地下20Km~700Km,地球内部温度有大约600℃~2000℃,在这一范围内的地幔中存在着厚约几百公里的软流层,物质对流,地球内部的压力也不均衡,900Mpa~370000Mpa,地幔内部物质在热状态和不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的运动着,即可能为地壳运动的根源。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厚2100Km)和内核,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据推测,外和可能处于液态而内核可能是固态。通常认为,地球最外层是有一些巨大的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向下延伸的深度大约为70~100Km,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板块也相互运动,板块的构造运动,是构成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局部机制:地球板块在运动过程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是地壳中的岩层发生变形,当这种变形积聚到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时,该处岩体就会发生突然断裂或错动,从而引起地震。由于岩层的破裂往往不是演一个平面发展,而是形成有一系列裂缝组成的破碎地带,沿整个破碎地带的岩层不可能同时达到平衡,因此,再一次强力地震(即主震)之后,岩层的变形还有不断的零星调整,从而形成一系列余震。地震往往发生在地应力比较集中,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段,即原有断层的断点或转折点处,不同断层的交汇处。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浅源地震(<70Km)85%中源地震(70~300Km)12%深源地震(>300Km)3%1、1、2地震波地震波:地震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势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纵波(P波):介质质点震动的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压缩波或疏密波、初级波)横波(S波):介质质点震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剪切波或次级波)纵波:一般周期较短振幅较小,在地面上引起上下颠覆运动。横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运动。面波面波瑞雷波(R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逆向的椭圆运动,(产生类似于海浪的周期性运动),它是形成地面晃动的主要原因。乐夫、乐甫波(L波):传播时,质点在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表现为蛇形运动。这两种波的振幅均随距地表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面波振幅大、周期长,比体波衰减慢,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乙类建筑按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计算,但在抗震构造措施上提高一度考虑。丙类建筑按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计算及抗震构造。丁类建筑按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计算,但其抗震构造措施可适当降低要求(为6度时不降),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另有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一般说来,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加之建筑物的动力特性、所在场地、材料及结构内力的不确定性,地震时造成破坏的程度很难预测,为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度,再惊醒抗震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着重从建筑物的总体上进行抗震设计,则称为概念设计。概念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场地条件和场地土的稳定性;建筑平、立面布置及外形尺寸;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取,抗侧力结构布置及结构质量的分布;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锚位;材料与施工等。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先讨论抗震概念设计的问题。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1、5、1注意场地选择大量震害实例证实: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与地形地貌对建筑物震害有显著影响。地震区的建筑宜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再危险地段进行工程建设,各类地段划分见P11表1-3。当确实需要在不利或危险地段建筑工程时,应遵循建筑抗震设计的有关要求,经性详细的场地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1、5、2把握建筑体型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1、结构对称,有利于减轻结构的地震扭转效应。2、形状规则的建筑物,当地震时结构各部分的震动易于协调一致,应力集中现象较少,因而有利于抗震。3、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有两方面的意义:①结构平面方向,应尽量使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相一致,否则,扭转效应将使远离刚度中心的构件产生较严重的震害;②结构立面,验结构高度方向,结构质量与刚度不宜有悬殊的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③结构刚度有突然削弱的薄弱层,在地震中会造成变形集中,从而加速结构的倒塌破坏过程。而结构上部刚度较小时,会形成地震反应的“鞭梢效应”,即变形在结构顶部集中的现象。平面及竖向不规则的类型,见P12表1-4、表1-5。1、5、3利用结构延性在利用结构弹性性能的同时,利用结构弹塑性阶段2性能抵御强烈地震,通过结构一定限度内的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时输入结构的能量。如图:对应于∆045面积的地震输入量弹性结构要求:至少具有Pe的抗力才可保证结构不变。弹塑性要求:具有抗力Py且允许结构达到变形∆p:面积A=B结构所吸收的能量一致,即结构可以承受同样的地震作用:Py<Pe图中:0-1-4时脆性材料的变形过程结构:在4点破坏。0-1-2-3是延性材料的变形过程结构:在3点破坏。由此可见:脆性结构尽管康力很大,但吸收地震能力不强,延性有利于抗御结构倒塌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